欧洲

去政治化的网络恶搞

□“政见”观察员 陈仲伟   网上发言遇到“敏感词”怎么办?众所周知,谐音替代等各种巧妙的方式被年轻的网民广泛应用。有时候,他们还会借用官方话语,并赋予不同的意涵,以网络恶搞的形式大行其道。很多学者借用符号学家巴赫金的观点,将这种现象诠释为借以纾解对现实不满的“网络狂欢”,但罕有学者从年轻网民的日常经验与视角出发来考虑他们与网络审查的互动。   曼彻斯特大学在读博士 Astrid Nordin 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在读博士 Lisa Richaud 在2012年2月举办的 15届哈佛东亚研究年会 上提交的论文《从和谐到河蟹:党国语言的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试图从年轻网民的视角回应这一现象。2009年至2011年,作者通过豆瓣随机邀请以及豆瓣好友推荐,与41位北京高校学生(含硕博士研究生)就此进行访谈(其中男生占61%,党员占24%)。   作者指出,2009年以来,诸如“被自杀”、“被旅游”、“被自愿”等“被”字构词法的流行成为抵抗官方话语的隐喻。尽管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网络审查愈发严格,敏感词也不断变动,然而在不得不服从这些硬性约束的同时,年轻网民依然创造出很多办法来规避审查。   恶搞作为一种网络文化为西方学界所注意始于2006年。它们往往以黑色幽默、嘲讽的方式回应掌权者,孟冰纯、林培瑞、萧强等学者都曾指出:言语的抵抗正是基于诸如“和谐社会”之类的官方固有话语,当它们被戏拟与仿效时,往往具有了弦外之音。它既是一种回应官方话语的可行方式,又是草泥马们的接头暗号,甚至是无权者的权力。这种观点在稀少的关于中国网络恶搞现象的学术研究中占据主流。2011年哈罗德(David Kurt Herold)和马若特(Peter Marolt)甚至在他们编纂的论文集中将中国的网络空间视为网络狂欢的“独立区域”。   不过,也有质疑之声,譬如拉格奎斯特便认为:很难判断这种恶搞究竟是抵抗,还是生活优裕的年轻人对网络审查的孱弱回应——在巴赫金的理论中,狂欢指的是现实规则的搁置,人们从日常的规则与限制中暂得解脱,从而与现实生活构成对立。   两位作者实际上延续了拉格奎斯特的怀疑态度。作者认为,把任何对当权者的嘲笑都解读为革命,就像把任何群体活动都上升到政治性高度一样可笑。   作者发现:受访者大多对政治表示不感兴趣,然而“被和谐”是普遍经验。受访者普遍认为他们所受到的网络审查是过头的,不合理或者治标不治本的。对于被和谐的感受,受访者表示不爽、愤怒,甚至觉得滑稽、荒诞。   对于网络审查的回应,有些受访者会一段一段的发帖以剔除关键字,有些受访者会因担心风险而放弃,更多的人只是因嫌麻烦或习惯了被审查而选择放弃,只有少数人会选择翻墙在不受审查的网站发言。作者发现那些表示心怀怨念的服从审查者多半会对审查采取绕行策略,独辟蹊径,恶搞之风由此而起。   作者继而将这种嘲讽归为三类:甲类是古语新用,譬如“天朝”;乙类是套用宣传话语,譬如“我党”;丙类是谐音与引申,譬如“河蟹”、“草泥马”、“五月三十五号”。受访者均表示,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戏谑并频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乃至党员中相互以“贵党”调侃。   作者认为,绕行策略本身就表明:这并非明确的挑战。相反,审查渗入到日常生活,规则不明确且变动不居的审查反而进一步遏制了表达自由。网络并非如很多学者所想象的是独立与现实生活之外的乐园,这里等级、特权、强制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反驳了一些学者对狂欢概念的套用。同时,线上的语言方式与社交方式也会延伸到线下,但恶搞发泄了参与者的不满,纾解了与网络审查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纾解使得“阿Q形象”现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作者认为,恶搞与其如前述学者所认定是政治性的,毋宁是去政治化的。这种恶搞掏空了政治话语本身,如同“河蟹”消解了“和谐”的冠冕堂皇,此行为与反抗无关,而是将宣传话语变得很古怪。   作者进一步指出:在极权主义社会,这种恶搞固然是一种反抗;然而在后极权主义社会,调侃的反抗意味基本被社会整体的去政治化氛围所消解。不过,它依旧对草根社群与草根文化的发育,以及公民集体行动的集结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您推荐其他相关“政见”: “青年病”背后的“社会病” 媒体的参与干预司法公正? “公民社会”:中西的不同理解 留学生中高考失利的是少数 无觅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欧洲国家为什么不争“钓鱼岛”?

作者: 信力建   人类走入新世纪后最大的事件,恐怕就是在这块星球上最文明最富庶的版块——欧洲走向统一。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 5月9日为“欧洲日”。而诞生于1999年1月1日的欧元,经过3年过渡期,也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欧元区12国的法定货币。再经过两个月的“双币流通期”,各成员国货币将退出市场,12国的3亿多人从此将永远告别祖辈习惯使用的马克、法郎、里拉、先令、比塞塔、荷兰盾等本国货币,真正成为使用单一货币的“大家庭”。欧洲的统一,标志着人类文明分久必合的伟大趋势正在这块饱经战乱的星球上逐渐形成。那么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比如说亚洲最先走向统一呢? 这首先还是得从硬件——经济——上说起。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各国是人类最先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先驱,这使得它们在经济上的整合有了先天的基础。虽然二战后因为冷战的原因,欧洲脱离资本主义体制而进入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这些国家终于认识到所谓社会主义乃空想乌托邦,迷途知返,它们又纷纷返回资本主义怀抱,浪子回头金不换,成为更加坚定的市场经济拥护者和实行者。除了在体制上的认同外,在经济发展上,虽然有所差距,但欧洲各国都自有其雄厚实力,这也为欧洲统一在经济上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认识到:实力均衡是欧洲能够免于战争的必要条件,国家之间互相制衡的欧洲才能使欧洲免于战争。为此,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向西德总理阿登纳提议,将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并将该机构向其他国家开放,这项建议得到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6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德国积极响应法国的建议,因为战后除了发展经济,德国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欧洲煤钢共同体对于6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6国决定将合作的范围扩大。后来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直至欧盟一体化。 西欧的经济一体化政策让其成员国受益匪浅,除了英国和欧共体(欧盟)的关系一直磕磕绊绊。在英法德三国中,德国是欧盟扩大的最积极支持者,这个欧洲最大的贸易国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产品更容易地进入与它为邻的东欧市场。法国则更希望欧盟能够在它拥有更大话语权的西欧范围内加深一体化。 反观亚洲:在体制上既有最成熟的资本主义体制(如日本、韩国),又有僵硬的社会主义体制(如朝鲜),还有各种君主制国家(如不丹、尼泊尔);这些国家在贫富悬殊上也十分惊人: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4月10日公布2012年亚洲发展前景报告称,如果亚洲地区不平等状况在过去20年维持稳定,期间的经济增长原本可以让另外2.4亿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亚洲发展中地区2010年人口总数的6.5%。但近年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快速成长反而进一步导致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损及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稳定。过去10年间,富裕家庭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地区内多数国家占总人口仅5%的最富裕人士,掌握的总收入接近20%。如此纷繁的体制,如此悬殊的贫富,使得亚洲的统一几乎就是镜花水月。 再看历史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后果,使得欧洲各国人民和政治家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不能不认真考虑“欧洲统一”的现实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也存在可能性:这首先表现在二战后,西欧各国都清一色地成为民主国家,这使得各国政治生活上更加紧密,价值观上更加接近。而且,民主共和制度是联合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体制下,才能形成协商、妥协和宽容的作风。这印证了卢梭和康德曾经阐述过的共和制度与欧洲统一之间的关系。其次,经济一体化的政治障碍基本消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就已开始形成统一的经济地域。但那时经济团结受到政治竞争的限制,没有导致政治上的团结。而二战后,政治竞争这一障碍大大削弱,为经济一体化拓宽了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德国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也为欧洲的统一消除了极大障碍。 反观亚洲,虽然亚洲在二战中也饱受摧残——其中尤其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受害最深。然而战后因为冷战的缘故,亚洲各国分崩离析,各自建立了自己的体制。更重要的是:因为战争的主要发动国日本在战后拒绝对战争进行深刻反省并向其他受害国做出诚挚道歉,使得战争伤口愈合无期,各国之间的怨气也无法消除,这也使得所谓亚洲的统一变成天方夜谭。 当然还得谈一下文化方面的缘故。欧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理性,构成了欧洲一体化广阔的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意大利作家玛•格•梅吉奥妮在其《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法:“在欧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欧洲确实存在着统一的根本因素。这种因素有着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代文化和犹太基督教的背景。他们在同异族文化接触后,既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又表现出了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这这种统一性首先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具体说来,首先是基督教构成了欧洲统一的基础。共同的宗教信仰在欧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起到了整合作用;从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其脉络都可以追溯到基督文明那里。欧洲所有国家都经由罗马法、基督教道德和日耳曼风俗习惯的融合演进而来,欧洲诸国信仰的基督教,其主要内容是相同的,只在宗教仪式和隶属的教条等方面有些差别。尽管政教分离,但宗教对于政治还是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次共同的民主追求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欧洲人共同的价值观念最为突出的表现在国家及个人对待自由和民主的态度。民主的理念是古代希腊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尽管古希腊时期只有成年男性、自由民才能享有民主的权利,范围极其有限,但是民主的精神逐步形成了自由民主的基本内涵,开创了现代革命的先河,是后来西欧各国民主化的的典范,进而在整个西欧确立自由民主政治秩序。1994年5月20日,欧盟颁布了《关于欧盟扩大的哥本哈根入盟标准》:“只要申请国能够满足入盟所必需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履行成员国的义务,就可以入盟。”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员国资格标准”就是要求申请国已经“具有确保民主、法治、人权和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的稳定的制度”。再次,是相同的政治制度。从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反对“君权神授”思想开始,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将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理论。最后形成宪政、三权分立、普选制、代议制、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的民主法制原则,决定了欧洲一体化的法律建设和机构设置,并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普遍准则。共同的制度规范使得各国政治生活上更加紧密,价值观上更加接近。民主共和制度是欧洲联合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民主体制下,才能形成协商、妥协和宽容的作风。 而所有“软件”在亚洲都不存在:亚洲虽然是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但却没有一种统一的宗教,尤其是具有民主基因的基督教在亚洲不占主导地位,在亚洲宗教中,以中国的儒教和印度的佛教、日本神道教占主导地位,而这些宗教都缺乏现代民主基因,也无法将信奉这些宗教的人民整合为一个整体。至于民主观念和政治制度,亚洲国家也几乎没有任何共识——许多国家根本就没有这些概念。指望在这样一个思想分歧观念对立制度不同的大陆达成统一,当然近乎痴人说梦。 还应该指出的一点是:欧洲大陆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统一的因素明显多于亚州。欧洲的面积大约只有亚洲的1/4,欧洲各国不仅面积狭小、地域相连,而且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经济和贸易关系历来密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基本相同,文化差异较小,几乎不存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欧洲各国政治经济不仅发轫于相同的根基,而且由此产生了相似的教育制度、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条件在亚洲都不具备。 不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亚洲国家也在逐渐由竞争而靠拢,政治文化的彼此影响也日益增加,长此以往,在亚洲出某种趋同的势头,也不是不可以期待的——毕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阅读更多

云之 | 逝去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转按:如下篇章节选自德鲁克回忆录《旁观者》,感觉译名《伯爵与女伶》容易引起中国读者不恰当的联想,因此我转载时冠名以同时代奥地利作家兹威格的回忆录《逝去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对于一个非贵族出身的普通人来说,或许我还是更喜欢现代欧洲,但我能够理解那一代欧洲名士心中的伤痛。   ……      伯爵和玛丽亚小姐的确是在伦敦的奥地利使馆一起长大的。伯爵是资深外交官之子,母亲是英国贵族,和诺福克公爵DukeofNorfolk有亲戚关系。玛丽亚则出身农家,父亲被征召入伍后,担任大使馆的护卫,母亲就做使馆里的洗衣工。伯爵念的是英国有名的公学,是耶稣会教士依照伊顿Eton和哈罗Harrow的理想创办的,学生多半是英国天主教贵族之子。之后,伯爵进牛津大学研究现代史,后来才又回到奥地利,在维也纳大学求学。所以,他的英国出身与教育仍表现在口音中。那时,玛丽亚也完成了艺术的学业,并为柏格剧院所招募。此外,伯爵的确有个关在精神病院的太太。她去世后,也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伯爵和玛丽亚就悄悄地结婚了,然而他们并未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     有关山难的事,也是真的。我父母和伯爵的结识正由于那一次意外。母亲在年轻时,对攀岩和登山非常热衷,同好者自成一个亲密的团体。多年后,在父母都过世后,我在他们的文件堆中发现一张照片,其中一个少女就是母亲,那时的她应该还不到18岁。她攀附着一条绳索,带头的就是面容仍完好无缺、年轻的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跟在母亲后面的是和伯爵差不多年纪的玛丽亚。那次意外之所以会发生,正因伯爵奋不顾身地援救队友。我后来才知道,那名队友就是母亲爱慕的表哥。过了几年,第一次大战爆发,这个表哥被派到意大利前线,不久就战死沙场。     听了这一切,让人不禁对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大感兴趣,至少我已开始注意到他了。然后,我发现父母亲虽很喜欢玛丽亚,和我们一样为她着迷,对伯爵却抱着敬而远之,甚至冷漠的态度。记得有一次听到父亲对母亲说:“伯爵是全奥地利最有能力的人啊。真遗憾,他得把自己藏起来。”母亲轻轻地加上一句,也许父亲没有听到:“哎,他不得不啊。”     伯爵担任的官职可说是微不足道,只是国家图书馆主任的助理,协助图书馆的财务和管理工作。他很少说话,偶尔开口也只是谈谈天气或是说孩子长得真快等客套话,或者问我们最近在剧院里看玛丽亚小姐演出的感想如何也许该说是“聆听的感想”吧。每回大人们在谈话时一提起伯爵的名字,就会肃然起敬地说:“什么?你认识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啊!他可真是个奇人,不是吗?”     显然,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不只是玛丽亚的伴侣而已。但是,我看到的他,总是和玛丽亚形影不离,然而她那极具魔力的声音总是让我们忘了一切,包括伯爵的存在。直到我长大成人,差不多要离开维也纳时,偶然间我和伯爵有了密切的接触,做了短短几个小时的密友。”         ※     我在差不多14岁的时候就知道,中学毕业后,我将尽快远离维也纳和奥地利。高高中毕业虽还有一年半,我已下定决心。我想,离开维也纳最快而且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在德国或英国的银行或商行当练习生。若能如愿,我就不必再枯坐学校的板凳上了。那时的我,觉得学校老师教得乏善可陈、令人生厌。我和我自己的能力对谈,最后一致同意:我已经在学校坐得够久了,该是离开的时候了。我想成为大人中的小大人,不喜欢被当作毛头小子的感觉,也不爱和那些停留在青少年阶段的大学生混在一起。我要自食其力,获得经济独立。此外,再支援我上四年的大学,对父亲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虽然他不以为苦,反而相当乐意。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维也纳的生活水准来看,我们是够富裕了,但那是因为战后的奥地利已变得一贫如洗,所以相形之下,我们的家境算是不错。但家人已决定把弟弟送进医学院就读,对家中经济,这可是不轻的担子。我想,至少现在我可缓解父亲的经济压力。 ……     为了研究,我必得到图书馆去。公立图书馆是美国的理念,在我少年时代,欧洲的图书馆是只让书进来,把人赶出去的。就以维也纳的大学图书馆为例,甚至不准学生自由进出,只能在特别的阅览室里读指定的书。只有卓越且有终身教职的学者能够借书,然而他们仍不能直接从书架拿书。尽管我有很多伯叔阿姨是大学教授(我父亲本人也在大学任教多年),但还是不辨入图书馆。幸好,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在国家图书馆任职。他很高兴让我以他私人访客的名义进入,并允许我在他办公室旁空无一人的小房间里,阅读我想看的任何一本书。因此。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到那儿,浸淫在法律哲学和社会学中。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学术语。那次的震撼非比寻常,且在我心灵上烙下永恒的创伤。很快地,我也发现为什么汉斯姨夫认为法律哲学里最难的就是刑罚的问题。果然,这是个相当棘手、复杂的难题。每一个伟人的学说,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到阿奎那(St.ThomasAquinas),至休漠(Hume)、边沁(Bentham),以及现代的庞德(RosocoePound)、埃尔利希(Ehrlich),以及我的汉斯姨夫,对于刑罚,都提出不同的解释,例如:为了报复、保护社会、仪式性的涤清作用、感化,或是防范等。然而,不管他们对刑罚的认知为何,最后都认为还是要有刑罚。自古至今,不论在何种文化、文明,或是法律规范下,刑罚似乎大同小异:死刑、毁伤四肢或器官、放逐、监禁或罚金。很明显地,在每一个文明和文化之中,都有刑罚的存在。     那时的我,不太喜欢刑罚学,现在的我亦然。但是,懵懵懂懂地读了几个星期以后,终于得到了一个结论:那些伟人可能都弄错了。如果有一打的解释都有完全不同而且相当清楚的前提,最后的结论却相同,那么用最基本的逻辑概念就可了解——那些都只是推理,而非解释,且偏离问题。对我而言,重点应该不是刑罚。刑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为这件事辩解,刑罚还是无所不在,反而需要解释的是犯罪。我想,那已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     在堆积如山的文献中,只有两本小册子和我思考的路径差不多,都针对犯罪而发。这两本手册的作者我从未听过,名叫“卡尔-隆特”(KarlRaunt)。每一本约略只有20页,1905年左右出版的,还算是近年的作品。书皮是红色,而非暗沉的手制皮革色,封面印着锤子和镰刀④,题为“国际社会主义者手册”。书中论道,犯罪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若干年后,只要社会主义一实现,犯罪就不是重大的问题了。这种说法,在我看来简直是天真之至,差不多是幼稚了。到处都有证据显示,犯罪已根植于人类社会之中,不管是何种经济、社会或政治结构都一样。在我读到这个理论的时候,已是1925年,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是怎么一回事了,因此16岁的我不禁好奇,作者为何这么写?事实上,另外让我大惑不解的是,为何在我说出研究主题时,图书馆恰巧跑出这两本书?大抵而言,这两本手册的写作风格还算严谨,即使作者只是辩解,没有解释清楚,他到底还是洞视到了真正的问题。     不过,我已经有结论了——我的计划已告失败,最好把所有的书归还给图书馆,谢谢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大力襄助,并请父亲帮我在商行找个练习生的差事。但我还是想再看一眼那两本手册,因为我认为只有这两本书触及问题的核心。我站在窗边,手中握着书册,就在此时,门开了,伯爵走进来。他本想让我一个人静一静,但对我正在做的事,似乎非常好奇。他看到我手中的红色小册子时,面露紧张的神色,问我:“这两本手册写得怎么样严他的语气让我有所警觉,所以我只是淡淡地说,在汗牛充栋的书当中,只有这两本对于犯罪问题有所解释。他似乎对这个答案很满意,微笑着说:“这两本册子居然还在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吗?”我摇摇头。他指着作者的名字“卡尔-隆特”(KatlRaunt)说:“你把姓的最后一个字母t搬到最前面看看。”我恍然大悟:“是特劳恩(Traun)!”他笑道:“卡尔(Kar)是我的别名。我受洗时的名字是卡尔-法兰兹-约瑟夫(Karl Franz Josef)。身为政府官员,即使小到埋没在国家图书馆,也不能写什么社会主义手册。我想,或许有人会怀疑‘隆特’(Raint)可能原本是特劳恩’(Traun)。但还是没有人起疑。你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他的故事说来话长,光是一个下午是述说不尽的。伯爵一旦开口,就停不下来了。这个畏缩而残废的人,心中不知藏了多少,一宣泄就如排山倒海而来。我不知道他是否清楚眼前谈话的对象是谁,或许连他都不知道自己在说话。他跟我说的,不只是他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失落的时代,一个断了线的梦……     ※     “你知道吗?20年前的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社会主义者。那时,我们或多或少都可算是社会主义的信徒,只是我比较能言善道。我明白,你今天看到那些手册,一定会觉得其中论点太过天真。也许晚几年,我就不会写出那样的东酉了。成书时,我只有23岁,那时,我们都期待社会主义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社会。当然,很少人读过马克思的学说,也不在意经济的问题。我们关心的只是——和平。”      “老一辈的人,即使是令尊那一代的——他顶多比我大10岁吧——并不相信战争就要来临。万一真的发生战争,他们想,也不过是小事一桩,像19世纪的战争,不出三个月就烟消云散了,欧洲依旧完好如初。我们则比较清楚实际情况。我们的发言人是饶勒斯(JeanJaures)⑤。听过这个人吗?”我说,是的,但仅闻其名。     “他是欧洲最卓越的社会主义领袖,也是法国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人。那个党当初是欧洲最大的政党,在法国也是最大党。饶勒斯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演说家。大战一开始,他就被暗杀了。多年来他一直警告大家,下第一次大战即将席卷整个法国,把欧洲和文明破坏殆尽。但法国的政界和军方都不相信这种说法,只有我们知道他所指为何。那时,社会主义已经存在了,是为自基督教以来第一次群众运动,即使社会主义党人没有选举,也没有国会,却是欧陆推一最大党,在多国蔚为风潮,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当然还有苏俄。社会主义有纪律,也有领导人。从多次罢工运动可以看出,服膺社会主义的群众都相当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此外,社会主义是致力于和平的——这也就是当年我们成为社会主义者的原因。”     “我们认为我们成功了。听过1911年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吗?”我摇摇头。     借次大会就在维也纳召开,欧洲所有社会主义党都庄严地宣誓,将动员所有的党员反对欧洲发生战争。万一战事真的发生,就发动大规模的罢工。我就是该大会的秘书长,当然已化名为‘卡尔-隆特’。我们预定1914年10月在维也纳举行另一次更大规模的会议。为了那次大会,我几乎安排好所有的事宜了,不料却发生了意外。本来会中准备讨论在布鲁塞尔或是阿姆斯特丹设立永久的反战机构,我也将出任该会的秘书长。这就是当年社会主义者的我们所持的理想。”     “你说的‘我们’是哪些人?”我问道,“你们可有一个组织?属于这个组织的还有谁呢?”     “没有,我们没有所谓的组织,那不是我们运作的方式。令尊不是有个朋友叫马瑟尔-雷(MarcelRay)吗?如你所知,他现在是驻法大使。但是,当年他还是索尔本(Sorbonne)的年轻德国文学教授时,就想组成一个组织,并想好了一个很好的名称——‘和平骑士’(LesChevaliersdelaPaix),足以和荣获法国高级勋章(Legiond’Honneur)的荣誉媲美。但我们的一切还是相当非正式:没有会员制、组织,也没有什么必须遵守的规则。然而,我们就是知道谁是同志,因为那时的欧洲要比现在小得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彼此都认识。我们一同爬山、参加派对、一起上学,因此大学都是朋友。当然,还有不少受过教育的富家子弟只会追逐享乐,比如是在度假胜地里维耶拉(Riviera)狩猎、在印度猎野猪,或是追合唱团里的女孩。这些对有钱有闲的富人来说,都是无伤大雅而且花费低廉的娱乐。然而,这种纨绔子弟的行径到处可见,惹人侧目。因此,有许多人认为欧洲不能再这样下去,否则大难即将临头。那时,特别是在奥地利、法国和苏俄还有很多人沉迷在美学当中,写了些不堪入目的诗,并自费用淡紫色的纸印刷。我保证令堂一定有一大箱这样的诗集。她可是相当有人缘的女孩子,那些年轻的自恋狂都送给她一本自己写的诗。”我说,是的,像那种可笑的作品,我在家里的确看过一些。     “但是,”他又继续说,“还有不少人像我们,想要追求不同的东西。这些人就是我所说的‘我们’,比方说马瑟尔-雷和他的夫人苏珊就是。你知道吗?苏珊就是弗兰西斯(AnatoleFrance)⑥的亲生女儿。”这点我倒不知。     “她很有办法,可以找到饶勒斯,并说服他在维也纳召开1911年的和平大会。他就像所有年长的社会主义政治人物,非常多虑,知道自己在政界举足轻重,又怕被指控不爱国。但是这位雷夫人就说动了他。还有一群年轻的法国学者,如历史学家布洛克(MarcBloch),以及许许多多具有潜力的政坛新秀,像赫里克(Edouard Herriot)很快就崭露头角,而且开始发挥影响力。”     “我们在俄国也有朋友,例如叫齐瑟曼(von Zissermann)的年轻军官,他就是建造满洲铁路的军事工程师。有人告诉我,他现在正为中国军阀做事。你应该知道他太太,她可是维也纳有名的美人,最近才到满洲与夫婿重逢。还有一大伙德国年轻人、教授,像经济学家奥本海默(Oppenheimr),在海德堡跟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⑦学习的研究生、韦伯的弟弟亚弗德,以年轻哲学家齐美尔(Sirnmel)⑧为首的一群人以及一些银行家和经济学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年轻银行家沙赫特(HjalmarSchacht),现在已是德国中央银行的总裁。大多数年轻有为的大学讲师和奥地利年轻政府官员也都是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我想,你一定知道这几个人:令堂的表哥历史学家阿尔尼姆(Arnim),在我登山发生意外那一次,他也在场;你的汉斯姨夫和他三个兄弟,以及同事维德斯(AlfredVeross)。较长一辈的,像你的父亲和赫姆-施瓦兹瓦尔德还是自由派的,但是二十几岁的那一代了解,光靠自由主义是无法避免战争的。所以我们都转向社会主义这股力量,认为只有信守承诺、有组织,且有民众基础的社会主义才能阻止战事的发生。”       “在英国,还可能以自由主义为信条,”他继续说,“正如你所知,我有一半英国的血统。家母还健在时,我一年会回英国四五趟,并会见当年在牛津一起求学的旧友。他们的生涯都在起飞的阶段,有的是大学教师,有些服务于外交界或印度,也有律师,还有些则是伦敦的银行家。然而,他们都对社会主义不感兴趣,而且确信英国将会如19世纪般,置身于欧洲战场之外。”     “如果你以为我们必有某种暗语或秘密组织,那就错了。然而,当年欧洲受过教育的一小群人已自成一个团体,每一个人都知道何去何从,也晓得同一个圈子的还有谁,也都互相往来,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用暗语来辨明同志。”     “后来呢外我插嘴道,“为什么你们会失败?”     “我们并没有失败,但当时社会主义尚未完善。欧洲社会主义的领导人,也就是我们仰赖的人,虽然缺乏勇气实践1911年维也纳大会的诺言,发动全面罢工,但确实是反战的。然而,即使罢工,结果还是一样。广大的劳动阶级,也就是爱好和平与提倡同胞爱的主力,像是一股不可收拾的火苗,使得爱国的烈火愈烧愈旺。现在普遍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归咎于胆大妄为的军人、外交人员或是商人,但是,真正希望引发战争的,则是那些极端的爱国主义大众。叫嚣得最大声的就是他们,因此后来整个欧洲都为战争所席卷。这正是饶勒斯警告过我们的——这一天也就会给社会主义带来灾难。”     “当然,你会说今天在欧洲有投票权的社会主义者要比1914年以前多得多,然而那时的社会主义是基于希望,而不是人数;今日的社会主义则不是如此。那个令人无可言喻的小丑墨索里尼,最了解这一点。战前,他就是最好战的集权主义者,总是想拉拢我们,帮他的报纸写文章。在1911年维也纳社会主义大会时,他大声疾呼,万一欧洲发生战争,他一定会使我们的‘革命’成功的。然而,我想他看到了发生的事,恐怕一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奥地利本地的社会主义者,和那些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党党员,都是可敬的人,远比今天在奥地利有权有势的神职人员要值得尊敬。假如我的职位显赫一点,像令尊一样的话,在两年前天主教取得政权时,也会和他一同请辞。但是,今天的社会主义者虽是什么事都不愿碰,想明哲保身,然而由于胆怯或是经验不足,还是做出造成伤害的事。要是社会主义真的可在欧洲的任何一个地方掌权,不是出现我们在俄国和意大利看到的那样,就是一个容易出现官僚主义的政府。哎,梦想已经远离了。”     “战争爆发的时候,”他继续说,“我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你一定听过某人说起我的意外。醒来后,过了几个月,目睹战争的一切,真想一死了之。我不时悔恨,想着如果当场死在那座岩壁下就好了。我也常羡慕那些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当然,那时我们有不少同伴都死在沙场上。”     “你还小,因此不能理解。那次战争带来最大的伤痛,并不是毁灭了想要创造另一个世界的希望,而是杀死了许多本来能拯救欧洲的人。整个领导层大半魂归西天。我在英国念的学校是耶稣会教士办的公学,毕业时班上有48个人。现在还存活的,只剩18个,其他的已躺在弗兰德斯(Fanders)的墓园里。我不是提过你的汉斯姨夫-,也就是娶了你的格里塔阿姨的那一位吗?他有三兄弟,甚至比他还杰出,然而,现在却安眠在蒂罗尔(Tyrol)的军官墓地。令堂的表哥阿尔尼姆也葬在那儿。亚宁的运气真是好,因为我的援救,在那次意外中,得以逃过一死。不料,还是躲不过战争的魔掌。你知道那位汉斯姨夫最小的弟弟欧内斯特吗?”我摇摇头。     “他被活埋在俄国的一处矿坑,后来虽然获救,但已经成了残废,只能在教会做个杂役,洗洗碗、端端盘子等。他原来可是个非常卓越的工程师,也是电学和电话方面的天才。我是家中惟一存活下来的孩子,我的四兄弟个个能力都比我强,然而都丧生在无情的战火中。我那可怜的元配有三兄弟,那些巴拉顿伯爵(CountBalaton)们,也都英年早逝。家母出身于非常大的英国家族,我的堂、表兄弟等有好几十个,到现在只剩四五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像约瑟夫国王(EmperorJoseph)。你知道吗?他就是把维也纳皇家公园开放给平民进入的人。有一次,一个贵族仕女跟他抱怨说,没有一个像样的地方可以接待和她同等阶级的人。国王答道,即使他想和他的同辈一叙,也没有地方可去——除非去哈布斯堡的皇家墓穴。我呢,想要见我这一辈的,只有去凡尔登(Verdun)、木斯群岱尔(Pas沈hendaele)、俄国前线,或是依颂佐(Isonzo)等地的墓园。躺在那儿的,今天若是安在,必然是欧洲的领导人。”     “彼得,你知道吗?共和时代来临,社会主义者组成政府时,他们会邀我担任教育部长。那是我惟一想要出任的官职。我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但是,我却不能面对这个事实:年轻时结交的密友和有着共同梦想的同志都不在人间了,因此这个机会才轮到我。有时候,我觉得非常内疚,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废人,还能苟且偷生?我本可了此残生……要不是玛丽亚小姐需要我,哎。”     伯爵此时已有点迷乱,即使是16岁的我也感觉得到,他的神智不很清楚了。对他突如其来的告自,我实在有点恐惧,真想早点脱身。我怀疑伯爵所说的欧洲精英拯救和平的伟大计划或许只是他的幻想。(多年后,我从苏珊娜-雷的夫人口中得到证实。她和伯爵共过事,并和其他几个朋友设法说服饶勒斯召开1911年的维也纳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会中众人皆庄严宣誓,欧战一爆发将会共同发动大罢工。另一次更隆重的反战大会则计划在1914年的10月召开,秘书长正是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   ……      经过好几个下午,我才得以摆脱伯爵和那排山倒海而来的自白。然后,我们又回复到原来的关系。他再也没提起过那几个小时的慷慨激昂,照例在每年的圣诞和新年与玛丽亚小姐到我家做客,一样静静地坐在角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爱人,除了简短的客套话,几乎不发一言。但是,他又跟我说过一次话,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和玛丽亚小姐了。     在1937年2月末或是3月初,我和妻准备从英国到美国度蜜月,并在途中回维也纳拜见父母。在离开前,我到伯爵和玛丽亚简朴的居处话别。玛丽亚那时已成为伯爵夫人了。伯爵把我拉到一边说话。     “我很担心令尊和令堂。你我都知道希特勒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入侵,但是令尊就是不信。他认为希特勒不会到维也纳来,即使来,对他也不会怎么样。但是,我们都知道他说的不是真话。不晓得他是否告诉过你,他是奥地利共济会的领袖?”     我知道,但不是父亲告诉我的,而是从他严守会社规范、神秘兮兮的样子猜到的。     “不知道你对共济会有何看法,”伯爵继续说,“我从未加入这个组织。但是,我确信令尊的名字一定是纳粹秘密警察手上黑名单的前几名。多年来,我一直试着劝他在必要的时候准备离开。然而,他总是不肯听我的话。”     我告诉他,要他别担心:“我弟弟去年秋天已经去美国了。那房子对他们两位老人家来说太大了,家母一个人也照顾不了。因此,去年我回来过圣诞时,他们就准备把房子卖掉了,现在刚脱手,价钱还不错,都是现金。他们已经把钱存放在苏黎世的银行,只要几个星期,等我在纽约安顿下来,就会把钱转到美国,放在我的名下,这样纳粹就拿不到了。而且,他们也会来美国和我会合。不久,他们会暂时搬到一栋小公寓。我这次回来,已经催父亲去几个奥地利邻国的领事馆办签证,瑞士、捷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这几国都办好了,连同家母的证件,有效期限是两年。”     伯爵说:“很好。我想,能做的也就是这些。”     “纳粹来时,伯爵您打算怎么办?想去哪里?”     “我们不会出国的。我们和令尊令堂的情况不同,我们没有孩子。”     ※     不到一年的光景,纳粹真的大举入侵,救了父亲一命的就是家里的旧址。纳粹派兵到他一年前卖掉的房子搜查,到纳粹恍然大悟时,父亲已在前往苏黎世的火车上了。由于前一年已办好签证,因此通行无阻。     特劳恩特劳聂克伯爵和玛丽亚-米勒小姐也逃离了这一切——在德国大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迈入维也纳的那一天,这一对鸳鸯悄悄自尽了。 全文阅读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827.html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