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澧 | 编出新雷锋,丢了毛择东
作者: 吴澧 | 评论(2) | 标签: 雷锋 , 新华社 又是宣传学雷锋的时节,领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3月5日又来了。因为从小学雷锋,老农如今在美国见到龙头漏水,总要走上去拧拧紧。否则浑身不舒服,这叫积习难改。刚到美国时还随手关灯。现在不拉了,知道美国人喜欢亮堂堂开着。一位朋友说他至今还拉,不拉就担心地球能源被浪费。他经常出厕所时随手关灯,结果厕所里有人就大吼。 学雷锋的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融入文明社会。纽约是这样一座城市:你在路上滑一跤,立马有几十个人围上来,问你觉得怎么样?并纷纷掏出手机,问你是否要打911。但好事不能让白哥黑妹都做了,学过雷锋,中国人也能行为自然。地铁站见到有人凑不齐票钱,顺手给他几个角子。或郊区有外国游客错过了班车,顺路捎回旅馆。举手之劳,就将友谊传向五湖四海。 饶是本人对雷锋还算了解,读到主旋律哈雷强文《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还是被震撼了,而且一开头就被震撼了! “19世纪末,南太平洋塔希提岛,金色的落日下,孤独而苦闷的高更站在悬崖上,面对浩淼大海和无边苍穹,伸开双手,发出关于人对生命意义那三个惊世骇俗、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的一位普通士兵,对此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高更?那个最爱画塔希提土著裸女的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为什么是他?如果雷锋读到这里,找出高更画册,会是什么情景?——撕得稀烂,边撕边批判:你这个宣扬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家伙,妄图腐蚀革命人民的斗志,该当何罪?——雷锋说的嘛,“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当然,更可能的是,小学文化程度的雷锋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在说什么。接着还有托尔斯泰、叔本华、屈原、陈子昂,等等。不知道创作此强文的同志是否核查过雷锋生平。雷锋当年得到的最大荣誉,是在林彪主持军队工作并于1960年发出“高举毛择东思想红旗,把毛择东思想真正学到手”的号召后,他被评上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雷锋天天手不释卷的是《毛择东选集》。 文学史上有个普遍现象:感情真挚的诗文,几乎都是不事雕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即使有境界,也要注意描写的“隔”与“不隔”。“美成(北宋词人周邦彦)《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月光就是月光,不必写作“桂华”,那样就隔了。哈雷强文说:苏格拉底和萨特都解答不了生命有限的困惑,但“雷锋,一个普通的士兵,透彻地认识了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雷锋就是个高更从来没画过的中国土著,做好事的“理论指导”是毛择东同志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有必要去高更和苏格拉底那里转这么一个大圈吗?那也太隔了。 不过,飞速扫描这篇奇文之后,发现新华社也很可怜。社长李从军领衔,专门编造典型的女记者张严平主笔,时政记者赵承和体育记者萧春飞协助,阵容绝对主旋律。但他们有个致命难题:虽然人人知道雷锋学的是毛选,为避免意识形态之争,他们却不敢提及。一万三千字的长文,没有一句说到雷锋读毛选。他们只能去洋人古人那里乱转。 一个通讯社,社长领衔在报道中隐瞒关键信息,却还整天梦想做国际媒体老大。还是先学着把话讲囫囵吧。 学雷锋文章怎样写?老农在农专读书时,某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位高权重者署名的哈雷长文。晚自修后将报纸带回宿舍,问谁要看?一室友问:老家伙有没有说他自己准备怎样学雷锋?小农大笑,反问:今日何日兮得见君子?室友们齐声唤:扔垃圾筒!咱们都是在小学就写学雷锋作文的。或是扶着盲叔过天桥,红领巾飘飘真骄傲;或是捡到一个钱包,内有当日火车票,赶紧坐地等,直到阿姨匆匆回来找。作文里都有自己的行动。对那种言词花花却作者自己不行动的哈雷文章,实在不习惯,觉得太“隔”了。相信雷锋同志同样不喜欢。 电影《雷锋》主题曲唱道:“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那时的宣传,比现在朴实。雷锋未经加工的真人,应该也是朴实的。他就是咱们山里乡巴佬的做了不少好事的一个兄弟。他没有那么神奇,他不是偶像,仅是榜样。纪念雷锋的文章,老老实实写上自己准备怎么做就可以了。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所谓“惊世骇俗”的问题,在下不才,只有去其他机关公干时应对门卫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保证:那些美国人经常在做的好事,老农我在美国也会继续做下去。 (本文平装版已于3月9日见报,现在贴的是精装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