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

中国选举与治理 | 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23]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权贵阶级显然遇到了最大的挑战。网络展示了民意,也让网民知道了民意。真理和真相很难继续是权贵们手中的橡皮泥。民主在艰难中前行,曙光已隐隐出现在天边!我们伟大的民族不可能让权贵随心所欲地把黑的说成白的! 用户: 老笨 发表于:2011-7-25 23:03:37 支持 (1) 反对 (0) [22]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沉痛悼念遇难同胞,向温州人民致敬! 用户: mpa 发表于:2011-7-25 22:09:17 支持 (0) 反对 (0) [21]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老百姓公民意识萌发、而他们似乎刚刚睡、呸! 用户: 浪里白条 发表于:2011-7-25 21:31:11 支持 (5) 反对 (0) [20]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想得美,他们不会比卡扎菲仁慈,也不会比叙利亚总统和善,看看22年前就知道,没有暴雨,就想到彩虹 用户: gudao 发表于:2011-7-25 21:19:02 支持 (7) 反对 (0) [19]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不管你愿不愿意,改革就在那里,只此一条路 用户: 2wing 发表于:2011-7-25 19:32:58 支持 (4) 反对 (0) [18]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陈杰人:【严正警告盛光祖】这次铁路事故,你犯下两个严重的错误,一是将胶济铁路特大事故的责任人安路生调任上海,这是对全国人民智商的侮辱;二是拒绝公布事故列车旅客名单以供媒体核查。你必须知道,公布名单,不是你的选择自由,而是必须做的义务。因为你前一个行为,已经决定了你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官员。 用户: 刘勇健 发表于:2011-7-25 18:38:48 支持 (20) 反对 (0) [17]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无论怎样改革,好处都是他们的。现在谈改革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最应该谈的就是革命。我们已经一无所有,还怕什么。 用户: failloong 发表于:2011-7-25 18:34:32 支持 (14) 反对 (0) [16]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网络,即使在功夫网无孔不入的监控与屏蔽条件下,其“信息自由流动”的天然属性,仍旧能发挥到最大效用,它只服务于整体性的“信息自由流动”而无法仅服务于某一特定群体或特定目的。“信息自由流动”是网络的核心,“信息自由流动”同样无孔不入,在技术上比起功夫网的无孔不入天然强大,除非你砍断海底光缆,全心全意搞“大中华局域网”。 祝先生是体制内网络“舆情”问题专家,非常熟悉网络“舆情”并谙熟网络““舆论”引导,自然非常熟悉网络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也许也仅能力柬网络舆论引导,或许是不得已的“局限”。但是,“用网络倒逼改革”,用天然服务于所有“信息自由流动”的工具属性——网络仅仅是自由精灵工具,这个不认人只认信息的工具如何能倒逼改革? 其一,如果“改革”还有可行性,能倒逼出改革的,只能是人,能产生强大聚合政治压力的人群,强大到足以使“改革”产生,不“改革”则身家不保。把倒逼出“改革”的主体从人换成工具,其间既有空间偷换又有陷阱——网络“法力无边”,从而将人禁锢于网络,就此“理性”打住!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说改革,好象大家都渴望改革而恐惧革命,却很少去厘清改革的具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一说革命,人人都谈虎色变,很少去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革命,暴力革命与非暴力革命。不知祝先生提倡用网络去倒逼什么样的“改革”?或许仅仅是具体到非常具体的某一项改革?比如高官问责? 三、“改革”已死,尤其”政治改革”从来就是海市蜃楼,网络无法救活已经法定死亡的遗体,网络无法倒逼出海市蜃楼,能倒逼出来的,是另一个海市蜃楼。 用户: shodo 发表于:2011-7-25 18:10:08 支持 (15) 反对 (0) [15]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我也很怀疑,为了让道而掩埋车厢之说,埋,不是很费事吗?挪个地方,不是很简单吗/ 用户: gcmt 发表于:2011-7-25 17:47:16 支持 (12) 反对 (0) [14]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李承鹏:上次菲律宾劫匪枪杀中国人质,车厢被封存保护得很好,因要调查弹道等痕迹。这次几台挖掘机动作娴熟,配合得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就破拆车厢。你没有掩埋,你为何破拆?附近地势平坦,整体拖走有那么难吗?盛祖光同志,您要是不能给全国人民上课,全国人民就请你下课。 @李承鹏:无论你埋了还是没埋,坑都在那里。无论你是坑爹还是坑哥,全国人民都蒙在鼓里。无论你怪雷公还是电母,总做被告的老天这次不会帮你。只让中央媒体采访,以为地方就揭不开你的画皮?盛光祖,去! @笑蜀:请铁道部公布两车全员乘客名单,以与伤亡名单对照。若拒绝公布全员乘客名单,我则相信死35人的铁道部数据是谣言。则调查和问责有新内容,即调查和问责铁道部谣言。凭证购票,有据可查,较真死亡数字,不允许再拿35来忽悠,侮辱国人智商。 顶 //@于建嵘: //@北京怀柔宋鹏飞:// @古寨村孟建伟 :// @钱钢-香港大学 :转!// @陈杰人 :每次事故,检察院本应最先介入,固定证据,以调查是否有渎职犯罪,但实际情况是检察院几乎都不及时介入,而是让事故责任单位自己调查,让他们充分掩盖证据、串供之后才装模作样介入。 @温克坚V:好不容易打上了一辆出租车,问清目的地后,司机对我说:铁道部长应该枪毙,XXX和XXX应该下台。 我不想过度夸大这种情绪的代表性,但是当陌生人之间都不需要过渡而直接展开这种对话的时候,的确说明社会愤怒已经开始流行。 @凤凰李淼:收拾现场的速度好快。让人震惊。记得日本JR福知山线(普通列车,不是新干线)05年脱轨事故,107人死亡。因为车辆损毁严重,怕万一里面还有幸存者,电动救援设备不能用,救援很小心,搜救进行了整整3天,恢复通车是在两个月后,附近居民参与了救援。每年到事故那天,JR社长都要身穿黑色西装去慰灵道歉。 用户: 刘勇健 发表于:2011-7-25 17:16:51 支持 (18) 反对 (0) [13]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本人控制专业出身,对铁路控制系统不熟悉。 按网上介绍,调度系统能显示所有运行的列车,能接受所有列车信号。为什么当前一列车减速(停止)时,系统没有提醒后面的列车?这个系统提醒可以自动实施也可以人工实施。轨道上都有传感器,即使传感器失灵,系统没有接受到信号,也应该有信息丢失的应急预案和自动措施。如果当前数据丢失,可是历史数据还在。没有新数据接收,附近的列车信号接收不到,系统也应该报警,提醒上下行的列车。如果后一列车接收不到信号,应该是所有信号都收不到,不可能单单接收不到前面的列车信号。没有调度信号情况下,火车司机不可能发动火车。火车相撞100%是人祸! 怀疑一种可能是两列车不是同一厂家制造,信号系统不兼容导致信号传导和显示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软件系统没有预警功能并且人工没有及时干预。动车的刹车距离在7000米以上,在10分钟的发车间隔中,干预迟缓就是重大事故。 请同行张经纶评点。 用户: wang_lb 发表于:2011-7-25 16:47:30 支持 (10) 反对 (0) [12]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俗语说:“死猪不怕开水烫”。网络就是开水,它怕也要烫,不怕也要烫。社会进步靠生产力,互联网就是生产力,这符合邓理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 用户: ztsr 发表于:2011-7-25 16:29:09 支持 (9) 反对 (0) [11]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与互联网的迅速全方位报道相比,体制内媒体表现尴尬—-中国大陆没有媒体,只有喉舌,什么都以腥华社通稿为准,还叫什么媒体? 用户: iuzhou 发表于:2011-7-25 15:44:02 支持 (24) 反对 (0) [10]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动车追尾、赖昌星遣返、信阳车燃,新华社通稿、通稿:灾祸现场、奋力抢救、齐心协力、情绪稳定、善后顺利,这都是我们的独家报道。都是主旋律,其它被屏蔽。仿佛这不是灾难,而是一曲又一曲的凯歌。似曾相识于当年: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好一个和谐号,好一个和谐社会! 用户: 甄炎博客 发表于:2011-7-25 15:44:04 支持 (14) 反对 (0) [9]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本叟以耄耋之年,举震颤双臂,奋喑哑喉咙,热烈拥护、欢呼、迎接“网络倒逼改革”时代的姗姗而来! 用户: 嘴巴加锁几时休 发表于:2011-7-25 15:43:21 支持 (18) 反对 (0) [8]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 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 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 用户: daayang 发表于:2011-7-25 15:39:02 支持 (21) 反对 (0) [7]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顶,中青网在今天的许多官媒里简直就是一个异类! 用户: michael_xgw 发表于:2011-7-25 15:03:15 支持 (20) 反对 (0) [6]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说得真好。。。 用户: 胆小草民 发表于:2011-7-25 14:34:59 支持 (27) 反对 (0) [5]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没有民众的监督,任何权力都是冷酷的。 用户: xuzhu 发表于:2011-7-25 13:10:30 支持 (38) 反对 (0) [4]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打个雷就能让火车追尾、过个车就能让大桥垮塌、喝几包奶粉就能肾结石的地步—你和我都不敢说能逃避这些“从天而降”的灾祸。 用户: 迷途汉 发表于:2011-7-25 12:55:48 支持 (30) 反对 (0) [3]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你我都是乘客,不是看客,这句话太经典了。 用户: 淡风冷月 发表于:2011-7-25 11:20:02 支持 (44) 反对 (0) [2]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网友“我是李鸿文”写道:在这排成长龙的献血队伍中,有些人正为求学、工作而焦虑,有些人对畸高的房价不满,有些人还在郭美美事件后骂过红十字会,可当另一些个体需要帮助时,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手。要建设社会,首先要“发现”社会,“发现”像温州市民献血的社会,发现上海大火中市民集体哀悼的社会。“社会是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与细节,是相互取暖、相互支持,是善意的丰富宝藏。” 网友沉痛表示:“到了打个雷就能让火车追尾、过个车就能让大桥垮塌、喝几包奶粉就能肾结石的地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再置身事外。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目前活跃在微博上的最高层级官员蔡奇,在微博转发议论:“这么大的事故,怎能归咎于天气和技术性因素?又该谁来埋单?铁道部门应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深刻教训:铁路再提速,也要安全第一!生命伤不起啊!” —————— 支持! 用户: zhccmmxw 发表于:2011-7-25 11:19:45 支持 (29) 反对 (0) [1] 回复: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支持!为了子孙的幸福,我愿以半老之躯加入水军,请学者们提前筑好后面的堤坝。 用户: jjm59 发表于:2011-7-25 10:32:58 支持 (68) 反对 (0) 加载中…

阅读更多

推特热文:大爱又开始升华了!

宋石男[songshinan] 动车就是中国的缩影。呼啸前进,危机四伏。大国崛起,追尾倒塌。你我都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通过创造社 约3小时前 [RT 55 次] 零零发[linglingfa] RT @lunakoo 这事故要是发生在美国,铁道部人员掩埋车体之前,FBI就在第一时间封锁现场了;要是在日本,内阁又准备换届了;要是在法国,总统准备被弹劾了。但在我们的面前,大爱又开始升华了! 通过Twimbow 约4小时前 [RT 48 次]...

阅读更多

方可成 | 改革不是改革者的通行证

笑蜀老师是我所尊敬的前辈,他的评论精准、老辣。不过,近日他在凤凰网评论专栏中对南科大的评论《 争议南科大 何须尽责朱清时 》表达出的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 应该说,笑老师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因此我仅以笑老师的文章为例,分析我所理解的对南科大评论的常见谬误。当然,到底是他们谬了,还是我误了,全赖各位自己的分析,在此我仅抛出自己的观点。 笑老师的文章一上来,劈头就是这样一句话:“谁对谁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争议的升级,南科大正陷入困境中。” 我对这样的判断表示惊讶。这是一场事关南科大教改前途的至关重要的争论,如果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很可能埋葬改革的前途,还是对深圳纳税人贡献的几十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浪费,怎能说不重要呢? 这句话的另一处谬误是:“随着争议的升级,南科大正陷入困境中。”我想,这是混淆了因果:南科大并非“随着争议的升级”而陷入困境的。正确的逻辑顺序是:随着南科大陷入困境,争议升级。很显然,目前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争议,是因为南科大师资不齐、培养方案阙如、课程体系混乱。换言之,是因为南科大自身的改革陷入了困境,才会有目前的争议。 另一方面,争议的升级有没有让南科大更深地陷入困境之中?我认为没有证据支撑这样的判断。反倒是这样的争议似乎刺激了朱清时校长,他很快就发布了330人的招聘计划,理事会也已组建,一切似乎正走向正轨,而不是更深地陷入困境。 笑老师文章的第二段,我完全赞同:“这场争议,在我看来,其实是改革者之间的争议。无论争议一方即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还是争议另一方即援建南科大之港大三教授,在我看来,他们对教育改革的真诚和勇气,都是无可置辩的,都是可敬的。” 但是紧接着,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本来属于一个战壕,为什么会走到几乎亲痛仇快这一步呢?”并且自己给出了答案:“因为神秘的幕后,有一只幽灵般的手,拆散了他们,阻隔着他们,在他们中播种猜疑和怨恨。” 笑老师所言的这双“幽灵般的手”是什么?他自己解释说,“不是任何具体的人或任何具体的机构,而是一种环境。”什么环境?他引用了蛇口改革的例子,并且与今日的南科大改革形成对比:“80年代之为改革大时代,几乎无须论证。可以犯错误,不可以不改革,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改革者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这就给了改革者强大的自信……袁庚跟当下朱清时的这种差异,毋宁说,是两个时代的差异。当下的时代潮流跟80年代几乎是反向的,可以不改革,不可犯错误;改革者往往没有好下场,众所周知都已经成了潜规则。” 在笑老师看来,改革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是今日南科大改革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 老实说,这样的逻辑是很容易想到的,也是许多人的惯常思维方式,我在去年底写《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时,也主要采用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可是,我逐渐发现,这样的逻辑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我对80年代蛇口改革的情况并不熟悉,但仅就当下的中国而言,我坚决反对“无须论证”的改革。没错,中国不可以不改革,但是改革需要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否则改革者很可能亲手将改革埋葬。改革不是改革者的通行证,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竟还在摸石头,这是不是有些可悲?眼下,我们既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又需要改革的方法和智慧。 南科大遇到的种种问题,既与改革动力不足有关,又与改革方式欠妥有关——在我看来,后者的关系更大。 有许多人将南科大困境归咎于政府抵制改革,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几点事实:第一,南科大是公办学校,是深圳市政府想办的,为此,它投入了几十亿的资金和许多其他资源;第二,朱清时校长是深圳市选定的,尽管采用了“猎头”等新方式,但校长遴选委员会的负责人是市委领导;第三,中央政府对南科大做了什么?有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们在狙击改革,而非期待南科大闯出改革的一条路来?即便有所谓保守势力存在,政府也决不是铁板一块。 我们总以为所有的责任都应该由某一双神秘的幕后黑手承担,总假想体制永远是反动的(最离谱的是,在前一段时间南科大一学生退学的新闻后,居然有网民评论曰:这个退学学生是教育部安排进去的间谍!)。但实际上,真正伤害南科大最深的,正是笑老师所怀念的“无须论证的改革”。从一开始,南科大就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为日后的坎坷埋下了伏笔。在此仅举几例: ——南科大究竟为什么要以“小规模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深圳市政府办这所大学,更多是期望充实自己的人才,完善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但小规模的研究型大学能实现这一的目标吗?会不会变成了又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并不是说“小规模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就是错的,但是显然,它是缺乏论证的。 ——南科大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达到“亚洲一流”?最初,南科大的愿景是“世界一流”,后来稍微收敛,范围变成了亚洲。最近朱清时又公开表示:如果相关条件满足,法律法规成熟, 在10年内可以把南科大建成亚洲一流大学 。那么,10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亚洲一流又是怎样的衡量标准? ——为什么要招11岁的山东男孩苏刘溢?南科大能否提供适合他的培养环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苏刘溢会在学期尚未结束的时候就回家了? ——南科大的教改要遵循怎样的步骤?为什么要招首届教改实验班?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我之前的报道《 南科大内忧 》已经呈现了很多。遗憾的是,在没有足够论证的基础上,教改实验班就仓促上阵,酿成今天的困境。 我注意到,不少媒体对南科大的报道中都有这样的话:“朱清时一直在努力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今他承认,‘我遇到的困难实际上已经会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言下之意,南科大的困难已经证明: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全赖体制太落后,太反动。 但如果这样的判断成立,南科大的改革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体制能够给南科大辟一块特区,让它去尝试新的东西,并获得成功,但是对于整体的高教改革而言,没有任何示范价值,除非墙头变换大王旗,整个体制被摧毁。 实际上我也认为南科大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只不过这个答案不仅跟体制有关,还跟具体的教育理念、改革方法有关,跟改革到底需不需要科学论证有关。 最近,南科大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意味着南科大的现代大学制度初见雏形,也意味着朱清时校长的权力真正受到了制度性的约束。由于理事会完全不对外开放,因此我们不知道理事们都讨论了些什么,但从朱清时事后的表态来看,理事们给他提了相当多的问题,让他感觉“精力透支”——实际上,回答理事们的各种质疑正是校长的职责所在,也是做出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种种信息表明,这一次理事会会议是成功的,尽管理事会在人员结构上仍然存在问题,比如政府人员过多,教师、学生代表阙如等,但既然已经迈开了质疑和讨论的步子,我们就有理由期待南科大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期待南科大摒弃曾经的错误,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回到笑老师的文章。在文末,笑老师动了感情:“像我这样年富力强的人多了去了,为教育改革拉纤的却不是我,不是我们,只有那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本来应该颐养天年的老人。现在,南科大终于遇到问题,终于引爆争议了。他终于不能不向我们恳求对改革和改革者的宽容,这恳求多么悲凉。问题不能回避,争议必须继续。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那个孤独的老人。” 这又是针对南科大一事的一种典型评论方式,即用煽情的语句为朱校长背书。笑老师和朱清时校长是老友,我相信笑老师的感情是完全真挚的。不过,拿年龄说事,从逻辑上讲能有多少说服力呢?胡锦涛、温家宝都比朱清时大4岁,为什么我们看到“什锦八宝饭”们肉麻地呼喊“胡爷爷、温爷爷辛苦了”的时候,投去的却经常是白眼呢?也许有人说,那是因为胡温都是纳税人养着的公仆,是理应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再怎么监督、质疑也不为过,但是,朱清时手中拿着的,又何尝不是纳税人的钱?他将会影响的,还有那么多学生的命运,甚至还有整个中国高教改革的前途,我们为什么又要给他发放一张无条件的改革通行证呢? 末了,我必须声明:和笑老师一样,我也经常慨叹今非昔比,改革的大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希望提倡的是一种与80年代不同的改革风气。我认为,如果让笑老师所言的那种“无须论证、不论对错就改革”的时代重来,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眼下南科大的改革困境正是跟改革方法有欠妥当、缺乏论证有关。笑老师在文中倡导对改革者要宽容,但我认为,眼下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各界对改革者不够宽容,而是改革者自身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在多方的共同努力、共同监督下推进改革。 我衷心期待改革大时代的再临,但是在我心目中的改革大时代,一切改革的理念都需要科学的论证,一切改革的措施都需要建立在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扛起改革大旗的人不能自动获得通行证。 关于作者 方可成 ,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专栏 豆瓣 新浪微博 Twitter 网易微博 向文章付费 请作者吃饭 您可能也喜欢: 南科大内忧 南方工作手记(11)为什么要报道南科大内忧 关于北大女生的两组数据 “集团化”不是中国传媒的灵丹妙药 无觅

阅读更多

为什么会出现“全盘否定”的网络舆论

环球时报有一篇评论文章叫《“非黑即白”式批判会伤着中国”》[1],文中说,网络舆论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来看待诸如“唱红打黑”、“高铁”、三峡大坝”等等事物,认为这种“非黑即白”式的批判会伤着中国。文章还认为,“‘追求批判权利’对社会有正面推动意义,但一旦它被放大成舆论的主流追求,就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杀手”。时评家笑蜀也曾说过,我们不能总是批评和揭露,还应找一些温暖的东西来写,以使社会不致总是怨气(大意)。环球时报文章最后说,“鉴于社会对极端言论目前缺少足够的平衡能力,知识分子个体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审视自己发出批判带给社会的实际效果”。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形成目前的舆论氛围和样态,不是社会心态的问题,也不是时评作者、网络意见领袖思想偏激和动机是否纯正的问题,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体制原因:   一、公众媒体不能对一个单位地方或一届政府的工作进行正规全面的分析评论   现在允许研究机构或者学者,包括各方面的人士,全面深入、郑重其事的分析评论一个单位地区乃至一届地方政府的工作情况、施政策略、存在问题及其经验教训,允许舆论对一个单位或地方这一届领导与上一届领导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在干部任免、政策制定落实、法治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等等方面的存在的优点缺点和差距吗?   如果允许,肯定会有研究机构和报刊作者进行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开展这方面的深入评价,从而正确分析、客观评价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或一届政府的功与过、是与非、成绩与缺点。这样的文章或者报告,一定会比一般的时评、比一两件突发事件报道、比一阵密集的网络评论,更能说明问题的原委,引导人们的思考,更能公正全面深入的评价一个单位地方或者政府的工作。   打个比方,如果舆论媒体可以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价重庆改革或北京房地产调控的成绩、经验和问题,报刊电视和各研究机构、各方人士对这两地政府评价的不客观或对他们政策的不理解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对他们政策及其执行中成功的方面、合理的方面的认识会大大增强,对他们的施政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有更全面的了解、更客观的理解。   既然公众舆论不能全面评价分析一个单位、地方或一届政府的工作,对照历史或者其他单位地方政府的表现来总结经验,非正规的、就事论事的、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时事政治评价就会出现,由此产生的社会舆论自然免不了肤浅、片面、不客观与不规范(像有的报纸所说的“只有否定、没有表扬”)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二、现在各方人士对一个单位地方或政府领导同志的价值追求、施政理念与具体施政方法施政目标很少认识了解   现在各方人士对一个单位地方或政府领导同志的价值追求、施政理念、具体施政方法施政目标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了解知晓吗?有人一定会说,怎么不知道,工作报告、工作规划、工作制度乃至述职报告与民主生活会上,不都写的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吗?笔者的问题是:群众真的可以从这些方面包括时下的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了解相关情况么?事情恐怕还难以作出简单的回答。   为什么汪洋同志阐述自己在一些问题上的信念和价值取向时,总是引起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和广泛评价?为什么薄熙来同志的一次次面向记者的谈话,反复阐述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在一些问题上态度,在唱红打黑上采取相关政策的真正目的时,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社会舆论和群众看法的作用。为什么俞正声同志的一次直抒胸臆、不回避敏感问题、大胆谈出自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政治观点的党课,会产生那样积极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说明,由于我们没有各级领导公开阐述政策理念、施政方针、理想抱负、价值追求的竞选演讲、辩论、宣传,没有利用公众媒体和舆论阐述领导人施政想法、创新打算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希望各界配合支持等联系群众的做法。甚至没有各级领导工作情况、工作进展和工作困难的公开陈述(比如向民意代表陈述)与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公众和各方面的人士不理解各级领导的做法追求,甚至不理解他们的苦心与好心,不理会解决一些问题面临的巨大困难,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既然你市政府没有房地产价格下跌或不穏可能会给本市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会给就业消费和今后城市发展带来怎样后果等等问题的情况说明,既然你没有让公众看到、认识到调控房地产在自己城市的难度和麻烦,老百姓又怎么能够理解市一级党政领导认真执行了相关政策,真正进行了有力有效地房地产调控呢?由此产生的广泛怨言和愤青言论必定随着房地产调控很少见到成效而程度不断增强。   三、我们各单位各地方各级政府本应公开的许多事物信息没有公开   我们各单位各地区各级政府本应公开的许许多多资料信息公开了吗?随之一些本应避免的简单的常识性错误避免了吗?如果我们对各级慈善单位、各受灾团体组织接受捐助的数量账目和捐款使用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得每一个捐款人都可以很方便的查询到每笔捐款资金具体使用、使用方向,公众的在善款方面对相关部门的不信任和猜疑甚至不满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我们对于三公消费有着严格的制度,各单位的具体消费情况管理情况都及时进行了的公开。对违规者的处理、对不健全的制度进行的完善都随时公开,这样,不仅能减少一系列恶意揣测,也能让公众看到各级领导在相关方面的努力与工作。   现在一方面各种形式的腐败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相关组织部门应该公开的信息数据资料又迟迟没有公开,这必然助长公众和各方面的人士的“非理性愤怒”和不冷静心态。如果有关单位地方政府的信息及时公开了:倘若有的单位地方的经济困难得连干部职工工资、教师工资都发不下来,它们又怎么可能再去购买豪华轿车,再去大讲排场、修建富丽堂皇的办公楼呢?如此,类似的“非理性公权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群众的非理性心态就会少许多。   此外,如果你及时全面的公布了高速公路、大桥的投资使用情况与收费还贷情况,以及原定的收费年限等等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养人或纯粹为了揽财而长期不终止收费的非理性行为、不规范的公权行为,可能一开始就不会发生,一般群众的不理解不平和心态自然也就不会程度那么严重存在着。   备注:   [1]环球时报评论《“非黑即白”式批判会伤着中国》——环球时报2011-6-27 来源: 共识网 | 责任编辑:邵梓捷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