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记者来鸿:“大异见者”戈尔巴乔夫

大多数苏联人都生活在对当局的恐惧之下。1930年代斯大林搞大清洗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经被逮捕、流放甚至毒打。但是,年轻的戈尔巴乔夫仍然是坚定的爱国者、忠诚的共产党人。 他唇边挂着嘲笑,说道,“我是一名忠实的公民。证据是,我选择斯大林作为我最后考试的特别主题。我的题目是,斯大林是我们战时的光荣,斯大林是我们青年人的翅膀。没有人生拉硬拽地要我入党,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他说,来到莫斯科大学就读、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他才开始产生疑问。赫鲁晓夫发表批判斯大林的“秘密讲话”,等于从政治顶峰发出了一个信号:质疑现行体制不会让你身陷囹圄。 亲密朋友 仅仅几年之后,赫鲁晓夫就下台了,苏联重新陷入漫长、压抑的停滞期。但是,戈尔巴乔夫在同学中结交的朋友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理念。 其中一人是捷克学生兹德内克·姆林纳。 “布拉格之春”的领导人姆林纳是戈尔巴乔夫的亲密好友 戈尔巴乔夫说,“兹德内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非常聪明,和他交朋友是我的运气,我们的观点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兹德内克·姆林纳后来成为捷克“布拉格之春”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已经回到了苏联南部的斯塔夫罗波尔省,在当地共产党内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 1967年“布拉格之春”的前夜,姆林纳曾经走访戈尔巴乔夫,并向他讲述自己的看法。姆林纳1997年去世以前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在我看来,他非常清楚我在说什么。但是,他也说,能在捷克斯洛伐克成事,在苏联不行。” 姆林纳当时还说,“我相信,象他这样的人如果能走到最高层,一切都会改变。” “两面思维” 1968年,苏联坦克驶入布拉格镇压起义。一股新的压制之风席卷全苏联。共产党的干部奉命为入侵辩护,批判任何敢于提不同意见的人。 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戈尔巴乔夫尽心尽力。他说,他也批判了那些质疑入侵的人。他还说,事实上,他相信共产党的解释。 想一想,正是他最亲密的捷克朋友发动的改革遭到了彻底粉碎,这样说真像是不可思议的脑筋急转弯。 转年,戈尔巴乔夫随官方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现在他回忆说,正是那次访问,让他重新审视出内心深处的良知。 “我们到了以后看到的那一切令人震惊。没有人愿意和我们说话。我们被告知,捷克斯洛伐克人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包括军事行动。但是,这不是事实,是误导。我们到一家工厂参观,那里的人都转过脸去。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我们侮辱了这个苏联人内心很在意的国家。” 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警察国家,人民的对话可能被监听、上报,大多数人都掌握了“两面思维”的艺术,嘴上说的、半信半疑的是一套,但内心坚信的却是另一套。 看起来,戈尔巴乔夫对这门艺术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他越来越不满意,坚信需要改革;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干部,他却是积极服从的榜样,是克里姆林宫老一派的完美继承人。 谨慎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第一把手。他的职业生涯中,得到过强权人物的提拔,其中包括苏共两任总书记:把戈尔巴乔夫调入莫斯科的勃列日涅夫,以及早年就判断戈尔巴乔夫前途远大的克格勃首脑安德罗波夫。 戈尔巴乔夫说,他们曾经坦率地交谈。所以,我问他,安德罗波夫是否把你看作改革派?他回答说,“或者是改革派,要不,他就是出于某种原因喜欢我。” 戈尔巴乔夫还说,安德罗波夫“明显地倾向于改革,他有克格勃收集到的所有情报,他知道苏联经济状况很差。”但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一针见血地说,“这不是安德罗波夫喜欢谈论的话题”。 但是,看上去,戈尔巴乔夫从来没有忘记“布拉格之春”的教训。他的结论是,步伐太快、走得太远,必将导致灾难,等于公开邀请别人插手、阻止改革进程。 他说,“莫斯科对布拉格之春的决策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任何试图改革的希望都被推迟了好几十年。 所以,他说,1980年代他开始搞改革的时候,格言必须是“谨慎”。 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私人财产、意识形态受到全面控制的体制中,一切都必须逐步展开,确保人们参与,理解采取的步骤都是必须的。” 他说,因此,他的第一波改革的口号是提倡“加速”、目的是“完善”现行体制,而不是一猛子扎入“变革”。 功过是非 变革,发生在以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控制。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未遂政变,不久以后,苏联宣告解体。 现在,戈尔巴乔夫认为,说他太小心、优柔寡断是错误的,“在某些方面,我动手太晚了,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搞得还不够慢”。 下台20年后,戈尔巴乔夫被称作推动冷战结束的功臣,但是,他也遭遇了许多批评:没有跟上自己发动的改革的步伐,没有尽早抛弃共产党;是他一度用来说服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妥协政策的牺牲品。 但是,戈尔巴乔夫最大的成就也许正是,他曾是心腹之内的异见者。他是体制的产物,但却找到了足够的意志和手段,打出第一拳。 最终,庞大的苏维埃大厦轰然坍塌。 点击 页首

阅读更多

苏联在国共内战中的作用

国共内战可以说是苏美两个大国在远东地区争夺的投影——换言之,这是一场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和苏联支持的共产党军队在治国大地的厮杀,而这场厮杀最惨烈也是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就发生在中国东北。 当时所说的东北地区,包括现今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河北省的承德地区,总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是一个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现代工业区。据1947年调查统计,东北的煤产量为532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49.5%;发电能力107万千瓦,占全国78.2%;生铁产量171万吨,占全国87.7%;钢材产量49万吨,占全国93%;水泥产量150万吨,占全国66%。东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可耕地面积3,273万余公顷,粮食年产量达2,000万吨。东北的森林面积为615万公顷,木材总储量为3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东北的铁路公路运输极为发达,铁路有1. 4万公里,公路10.8万公里,均占全国铁路公路的一半以上。东北南临渤海、黄海,港湾众多,有大连、旅顺、安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还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河流交织,航运贯通。东北北靠苏联,西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与朝鲜为邻,南面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边区比邻,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藉是之故,战后东北不仅为国共相争的第一目标,亦是美国与苏联两霸互相较劲的比赛场所,事实上是四组力量合纵连横的复杂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为了逼使日军早日投降,以减低美军在远东战区的伤亡,不惜牺牲中国领土主权,1945年2月4日,与苏联订立雅尔塔密约,以换取苏联向日宣战出兵。美国估计日本海军虽被击败,但日本陆军战斗力仍可观,尤其是东北七十八万关东军,是一股强大力量,苏联参战,乃属必要。雅尔塔条约除了迫使中国承认外蒙独立外,其他多为有关苏联在东北的权利:开大连为国际商港、租借旅顺为苏联海军基地、合营中长铁路等。8月6日,美国原子弹轰炸广岛,日本投降在即,于是苏联赶紧于8日对日宣战,次日,苏军一百五十万人自中苏、中韩边境等,出兵东北,关东军不战而降,苏联势力又再度轻易侵入中国东北领土,对国共接收东北的争夺战,产生了巨大影响。东北对苏联的利益既是经济性的亦是国防战略的。二次大战,苏联工业遭到德军严重破坏,苏联掠夺东北价值二十亿美元的工业设备及原料,以做补偿。欧战结束,苏联势力席卷东欧,美苏两国形成尖锐对峙,在欧洲大陆各处交锋,同时两国争夺霸权亦在亚洲迅速展开。日本战败,美军占领日本,不让苏联插手,苏联已感芒刺在背。在国防上,东北如一柄利刃,深深插入苏联远东区的腹部,如何阻止美国及亲美势力在东北生根立足,是苏联战后远东政策的第一要务。因此当美军协助国民党军队海空运输到东北,苏联便处处作梗,不让国军顺利登陆,延误国军进占东北。苏联阻碍国军接收,而让共军在此紧要阶段,抢先一步,立足东北,在时间上占了先机,对其日后胜利,是大有帮助的。 中共对东北也垂涎三尺。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大反攻。4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具有空前盛况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进行到第9天,毛泽东作大会结论报告指出:“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就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个整块的地方。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由9月至11月,短短三个月间,中共各路部队,先后到达东北,有十一万人。中共中央又从各地抽调党政军干部二万多人,一同进入东北。 同时中共中央制定了几项重大措施,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彭真为东北局书记,委员有陈云、伍修权、叶季壮、林枫。彭真等即刻飞东北,21日在沈阳召开会议,宣布东北局成立。此后陆续派往东北的高级干部又有高岗、张闻天、李富春等,先后到达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竟达二十人之众,政治局委员就占有四名。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为总司令,彭真任政治委员,罗荣桓任副政治委员,周保中、吕正操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除八路军、新四军外,并包括东北旧有的“东北抗日联军”、“民主自卫军”、“自治军”。由此,在甚短期间,中共在东北便建立了掌握党政军的初期架构,开展工作。有此力量实现自己在中国利益,苏联当然是大力支持。这支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首先是武器弹药上的支持。据《百年潮》2005年第2期介绍:1945年9月,八路军挺进东北,积极配合苏军作战。苏军撤退前,将大批关东军的装备交给了中共军队,仅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军移交的武器就有:3700门火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680座军用仓库及松花江舰队的船只。据原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回忆,沈阳苏军曾将日本关东军最大的武器仓库——苏家屯仓库交给他们看管。他们打开仓库,“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这不仅装备了到达东北的部队,还向山东运送了一批武器弹药。那么,苏联究竟提供了多少武器弹药给中共军队?大陆著名的现代史专家杨奎松教授的专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中据苏联解密档案提供了这样的数据:(1) 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下列日本关东军的能武装至少100万军人的武器装备:步枪70万枝、机关枪14000挺、炮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860架、汽车2500辆、弹药库679座;在1947年以前又提供步枪30万枝;(2) 此外,按照斯大林的布置,驻朝鲜苏军把在朝鲜的日军武器全部向中共移交。(3) 另外,从1946年开始,苏联把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支持苏联130亿美圆武器中的40亿美圆的重型武器,全部支持了中共,而且直到1948年苏联依然在继续提供大量苏联、捷克武器。(4) 而且苏联1947年初,苏联把10万主要是朝鲜人的,经过苏联军事训练,全副武装的军队,全部交给了林彪的部队。(5)在林彪的部队中有数千名苏联军事顾问。 除了提供武器外,苏联还派出军事人员直接帮助中共军队。据《20世纪战争中的俄罗斯/苏联阵亡军人》一书介绍: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号召解放区人民展开对国民党的斗争。它(中共)向苏联政府求助。我国政府尽一切可能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领导的革命运动给予支持,其第一个步骤是将苏联军队1945年击溃关东军之后缴获的武器和军事装备移交给他们。后来又向中国(共产党)方面转交了一部分苏联武器。在满洲里,苏联指挥人员协助创建了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基地。在这里,依靠苏联军队的战斗经验,在苏联顾问和教官们帮助下,中国领导人建立了一支顽强的、能征善战的军队,它能够成功地完成现代化作战任务。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的独立自主的国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苏联部队从中国领土上撤离之后,继续给抗击国民党的民主军队以帮助。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对军队的要求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向苏联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加强军事援助。1949年9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向中国派出军事专家。很快,军事总顾问和他的助手们来到了北京。1949年10月初,专家们开始工作,着手创建若干六年制技术学校。截至1949年12月末,共计有超过1000名苏联军事专家被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里工作。在困难的条件下、在短暂的期限内,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飞行员、坦克手、炮兵、步兵当国民党用空袭来威胁中国解放区的一些和平城市的时候,苏联专家们积极参加了击退来犯敌军的战斗。为此,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原注: 1950年2月),组建苏联军事联队参加上海防空保卫战。在上海率领防空苏联军事联队的是著名的苏联将领、未来的苏联元帅巴季茨基中将。 此外,苏联对共军还提供了一种隐晦但却不可忽视的帮助,那就是通过他多扶持的朝鲜政权对中共军队的全方位支持。在战争时期,朝鲜支援给共军2000多车皮日本侵略军战败留下的作战物资,有的是无代价支援,有的是通过物资交换。在请求朝鲜政府支援的作战物资中,第一批是朱理治向金日成同志提出的12车皮物资;第二批是刘亚楼向金日成提出的N车皮物资;第三批是朱瑞提出的110车皮物资;第四批多达600一800车皮物资。这些物质都是金日成和朝鲜劳动党的几位主要领导答应无偿赠予和无代价帮助装运到共军手中的。在采购和交换的物资中,1946年,山东指派倪振通过办事处买到300吨炸药、300万只雷管和120万米导火线。I 947年春,山东又通过办事处买到l 20吨炸药、200吨硝酸、100吨丙酮、15万双胶鞋。这些物资在战争时期非常宝贵.从南浦装船运至大连转运到山东,对支援山东乃至华东解放战争发挥了很大作用。朝鲜北部有华侨二万多人,主要以种蔬菜和开饭馆为业。1947年,朝鲜支援山东的几万吨炸药运抵南浦港后,就是华侨青年帮助警卫和装卸,不少华侨担当了向导和翻译。此外,1946年,当共军在国军打击下被迫放弃安东、通化时,有1.8万余伤病号和家属以及后勤人员撤离到朝鲜境内,有85%的战争用物资转移到鸭绿江以东,到1947年6月,还有2000多人留在朝鲜境内。当时.朝鲜北部的条件和环境也是很困难的.吃、穿、用都很匠乏,政治上的国际压力也很大,中间虽然曾经提出要求我方把轻伤病员接回国内,重伤病员留在朝鲜医治,但当时朝鲜方面了解到中国确实存实际困难时,又决定把伤病员全部安置在朝鲜。在共军放弃安东、通化撤退时,转移到朝鲜境内的战略物资达2万多吨,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朝鲜政府动员了沿江的大批劳动党员肩挑人扛,转移到隐蔽地点安全存放,安东、通化收复后.这批物资完整无缺地运回了南满。 1976年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条目中曾这样写过:“苏联的援助是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苏军指挥部把缴获原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转交给人民解放军(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筒37000余门,坦克600辆,飞机861架,机枪约12000挺,汽车2000余辆等等)。尔后,苏联又向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大量苏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当年在东北参与接收的田时雨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东北的日、伪军既几全部被俘,俄军所获武器无数。从松北进出的难胞所见:如许多战车、武器,俄军除已随时补给共军外,络绎不绝的多以运向佳木斯途中,那里是集中之所。 ──佳木斯之为解放军军的后方,兵源的重镇,造成日后松北袭进的大规模攻势,卒使战局急转而下。”这些说法有助于我们搞清苏联在国共内战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也多少能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战后我们会实行全面依赖苏联的“一边倒”政策——毕竟,拿人的手软呵。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 个评论 信力建的最新更新: 中国税负之重为何名列前茅 / 2011-08-17 08:43 / 评论数( 2 ) 信孚电讯(8.16)——教育之道 / 2011-08-16 14:57 / 评论数( 2 ) 信孚要闻(8.16)——美美要“回报社会”,全国人民都乐了 / 2011-08-16 14:56 / 评论数( 1 ) 英人治港给大陆带来了什么成功经验? / 2011-08-16 08:51 / 评论数( 0 ) 信孚要闻(8.15)——李庄说李庄案 / 2011-08-15 13:53 / 评论数( 4 )

阅读更多

推荐五本书:”罗伯特•钱德勒论关于苏联的书”

原作者: 来源 Robert Chandler on Tales of Soviet Russia 译者 Annuska 推荐五本书:罗伯特·钱德勒论关于苏联的书 【俄语翻译家挑选了五本关于苏联的书,其中一本讲述了一条狗在太空的故事;还有一本描写了苏联的咖啡馆,里面除了香槟和火星棒棒糖(一种糖果类零食,又称仙女棒——译者注)之外,什么都没有。】 The Russian Countess: Escaping Revolutionary Russia 《俄国贵妇:逃离革命的俄国》 和我们谈谈《俄国贵妇》吧。 这本书是我在温彻斯特的俄语老师的母亲写的。离开俄国的时候,我的老师还很小;我想,大概两岁左右。最打动我是书的后三分之一部分,内容从 1917 年革命开始,一直到她最后成功逃离那个国家。她是一个非常机智的女性,具备在正确的时间对合适的人说恰当的话的天赋。她被困在莫斯科了;当时,她已经把孩子们送出国了,但她发现自己要逃是越来越难了。她没用任何文学装饰,只是非常坦率地讲述故事,但她笔下有些时刻真的具有神秘感。 书中的一个故事,我一直讲给别人听: 1920 年,她在莫斯科,已经完全绝望了,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和孩子们团聚了,她和丈夫也断了音信(他们都离开了这个国家,而她还抱着一个错误的想法回来,以为可以卖掉房子和剩余财产,多弄一点钱;然而,她再也逃不掉了),那时候是冬天,她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她穿过莫斯科郊区,到了森林,因为她想死在那里;接着,从森林里走出一个男人,往她这个方向走过来,他看起来精疲力尽了。他是一个德国人——上帝知道他在森林里干什么——他已经饿得半死了,绝望中向她求救,他发现她懂德语,简直高兴坏了。于是,这个可怜的女人,没到森林里去死,而是费劲地要救活这个德国人。她带着他回到了市中心,给他找到栖身之处和充饥食物,于是,他们互相救了对方性命。这有点童话故事的感觉。     你说她有 具备在正确的时间对合适的人说恰当的话的才华。我觉得我刚好相反。她在正确的时间对谁说过哪种类型的事情? 嗯, 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和波兰已经开战,所以穿过前线进入波兰非常不容易。起先,她成功地加入了一个乐队,她是一位非常棒的业余小提琴手;乐队离开了莫斯科,到了白俄罗斯的一个地方,然后,因为波兰人来了,所以乐队打算往东撤退;她才不愿呢,因为她要靠近前线。她说服了某人,让她成了一名红军护士,因为她懂一些急救知识。她跳上了一节运送红军的列车,并到了前线。有一个男人,也是一个党员,是她的指导;显然,他喜欢她,但心存疑虑。虽然她很机智,但她改不了一些贵族习惯;于是,有一天,看到她洗脸的方式时,他非常惊讶。她洗脸时,精心细致;于是他询问了她,而且或多或少地猜出她是谁了,但没有深究。 The Road 《道路》 瓦西里·格罗斯曼,《道路》? 很久以前,我就翻译了《生活与命运》,大概 20 年前吧。(《生活与命运》是苏联作家格罗斯曼名气最大的作品。钱德勒没有选该书,而选了《道路》,所以采访者有些疑惑。——译者按)     这书,你花了多长时间? 嗯,我有大概 18 个月都没什么事情做,觉得很沮丧,接着,我去了康沃尔海边,在一间公寓里住了 4 个月,然后一天到晚工作,每天还游上几公里。那时候,我做了很多事情。通常,我要读完这书俄语版的一半,需要花上 18 个月,更别说翻译了。当我的朋友伊戈·格罗姆斯托克第一次拿着这书的俄语版过来找我说:“罗伯特,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翻译家,就应该翻译这本书。”我的反应就是冲着他笑道:“我从来没读过这么长的俄语书,更别说翻译了。”但是伊戈非常坚持。 过去十年,格罗斯曼声名渐隆,但对他关注的人大部分是象安东尼·比沃这样的历史学家,或者大部分兴趣集中在政治上的人,象马丁·科特尔和约翰·劳埃德。所以,对格罗斯曼的注意集中在他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角色:格罗斯曼和斯大林格勒、格罗斯曼和大屠杀。这样也没错,而且我也感到很高兴,但格罗斯曼是一位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家;不考虑历史,(我)首选《道路》。《道路》是“后来故事”的结集,是在《生活和命运》被禁后写的,都是一些很棒的故事。     内容都有哪些? 在苏联作家中,他和奥黛丽·普拉托诺娃(俄罗斯女作家——译者注)的关系最紧密,所以这些故事带有很浓厚的普拉托诺娃风格。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条狗的,题目就是《狗》,内容非常真实。早期的人造地球卫星上,放了几条杂种狗,然后被发射到了太空;这是第一条被送至太空、然后活着回到地球的狗,故事就是关于它的。 莱卡(真实试验中,莱卡是第一条登上太空的狗。它的死亡有两个版本。现在,基本认同莱卡死于中暑和脏器衰竭。——译者注)?不。它死了,对吧? 莱卡死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狗。书里的狗是虚构的,作为莱卡的后继者,非常出人意料。我给一位诗人朋友看这本书,她的第一反应,就评价这书带有很浓厚的萨满教气息!我从来就没这样想过,但这真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评语。故事的主角是一条母狗和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掌管着实验室,真是一个意志坚定、毫不心软的科学家;但是,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他被这个动物弄得神神叨叨了:他觉得看见它走出太空舱,进入外太空——活着的生物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宇宙。那么,当它回来的时候,他就可以看它的眼睛,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看见了宇宙。这个故事很温暖、很温柔,也很滑稽;而且对这些神秘想法,有某种讥讽,但同时也有些严肃。书里很多故事都是关于动物的。(萨满教是一个流行于中国北方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宗教,起源古老,内容也较为庞杂。作者此处提及该宗教,意指科学家想通过狗的眼睛,看到宇宙,具有萨满教中“通灵”的一些意味。——译者按)     还有另一个故事,题目和书名一样,是《道路》:内容是一头意大利驴子对斯大林格勒战役(这点完全是我个人的古怪联想,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证据)的想法,这头驴子为意大利炮兵营运送弹药。我的联想是格罗斯曼想要补偿《生活和命运》的损失,所以在这个小故事中进行重新创作。《生活和命运》被删得只剩 15 页了。这头驴子就象奥黛丽·普拉托诺娃笔下的那些农民。他是一头有思想的驴子,在秋日的泥地里,奔忙在无边无际的平原上。驴子逐渐掌握了无穷概念的精髓。 The Russian Word’s Worth 《俄语词汇的价值》 是吗?天哪。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蜜雪儿·博迪的作品。 这是一本刚出版的书。我已经读过她在《莫斯科时代》上的专栏了,内容是关于翻译中的小问题,这书是专栏的选编。文章很有趣。就算完全不懂俄语的人,也会很有兴趣读这些文章,内容很好笑。人们会疑惑她是否是在莫斯科生活最久的美国人。她在那里待了 32 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当西方人和俄罗斯人要一起做事情时,她真的每天都会碰到文化上的误会。专栏提炼了这些。我特别喜欢专栏里的一篇,她谈论了俄语中小小的惊叹词问题,这些 2 、 3 个字母的词汇,听起来就象“啊”“呃”“唔”一样。她写得真好玩。     这些词中最糟糕的是“ nu ”。苏联时期,教英语的都说“ well ”翻译成“ nu ”,实际上应该是“ um ”(语气词,相当于“嗯”的意思。——译者注)。 是的。我自己也是翻译,这类词一直让我抓狂:我考虑单词“ to ”最多。这词有太多含义;对这些词的重视程度,肯定比不上对那些不认识的大词。每次碰到“ to ”,我发誓都得查俄语字典。里面还有一个翻译的小故事, 1988 年,在一次会议上遇见叶利钦,当时他已是大人物;叶利钦给她拉了椅子,并泡了一杯咖啡,一点都不张扬,很低调。她说从来没有客户这么周到。她只是能够熟练对付那种语言。 The Foundation Pit 《基坑》 接下来是普拉托诺夫的作品。     70 年代早期,我曾经在沃罗涅什(俄罗斯顿河中游的一个城市——译者注)住了一年,在那里第一次读到普拉托诺夫的作品。我当时是作为交换学者到了那里,在那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普拉托诺夫;但凑巧,他就出生在那个城市,所以,有人给带了一本他在苏联出版的书。他作品中大约有一半是在苏联时期出版的。于是,这马上给我留下了印象;我意识到这具有特殊意义。回家后,我开始读他所有未在苏联时期出版的作品:超现实主义的讽刺和非同寻常的机智,还有语言的原创性。那种语言立刻迷住了我。 《基坑》是普拉托诺夫最黑暗的一部作品。它真的非常非常好玩,但相当黑色幽默。这书写于 20 世纪 20 年代晚期,时代背景是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工业化的狂热。故事情节很简单,用绝望的笔调描写了一支工人队伍的小寓言。这些工人在挖一个坑,想做为一幢大厦的基坑,这个大厦将给当地所有的无产阶级提供一个美好的家。事情一错再错,然后他们决定应该将原先计划盖的大楼,扩大 2-4 倍,于是他们一直挖呀挖,要挖一个越来越大的洞,后来,他们收养了一个小孤女,作为他们的吉祥物。她象征着他们正在创造的那个光明新世界。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建这幢大楼的目的,就是为了她。她居然死了。     是的。 于是她被葬在这坑里,当然,大楼从未建成。它只是一个坟墓。 哦,天。 从情节上讲,真的非常黑色,而且可能看上去过于指桑骂槐了;但书里的语言和对话绝对有才。 在沃罗涅什,你是不是结婚了?我认识的每一个去过沃罗涅什的人,回来的时候,都会和一个俄罗斯人结婚的。 是的,回来的时候,我带着一位俄罗斯妻子。她就是第一个给我买普拉托诺夫作品的人。我们的婚姻没有维持很久,但我们相处得很好。她现在住在纽约。 Black Earth City 《黑土城市》 现在来看夏洛特·霍布森的作品。 是的。夏洛特的书就象我在沃罗涅兹经历的写照。 1973 年 -1974 年,我住在那里,当时的勃列日涅夫政权非常不顾人们的疾苦。 1991 年,夏洛特在那里待了一年,刚好是在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政变失败后,尽管书中的内容都进行了变形,但我还是从字里行间看出了一切。那些住在青年公寓里的学生们个性拘谨,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夏洛特描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荒原景象:性、毒品、酒精和恶性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姑娘们成了妓女。书中有一段,我记得非常清楚:新年前一天的早上,她和俄罗斯男友徘徊在街头,他们进了一家咖啡馆,店里除了香槟,还有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很多火星棒棒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只有两样商品。     在俄罗斯的时候,我去过很多这样的咖啡馆。 是的。虽然我那时候不在那里,(但我明白);于是,她拿香槟当早餐。我不确定他们有没有吃那些火星棒棒糖,但这是一段描写醉酒的妙文:因为你想喝醉,所以喝醉;因为除了香槟,没有别的东西吃,所以你喝醉了——这是不同的。她的笔下,这是一种较有神圣感的醉酒。 是的,我很明白。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觉醒之路    玫瑰的故事(一)    一个‘无赖机构’    自我觉醒    人生课程.开端

阅读更多

“特供”拖垮苏联

虽然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经济改革,但由于在特供这一 政治 、经济混合的体制下,根本动摇不了这一庞大 特权阶层 ,适逢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发钞失控,以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这才不得不进行 政治 体制改革,以舒缓社会压力。 然而当一触即到 政治 体制改革后,苏联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