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

王思想家 | 怀念胡适:中国自由主义的旗帜

怀念胡适:中国自由主义的旗帜 ——纪念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20120224)     今天的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无疑是蒋经国。这也是我一再说蒋经国是百年中国第一伟人的原因。     然而,蒋经国不是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上天降下来救中国的。蒋经国是被时代造就出来的,甚至是逼迫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要奢望能等来蒋经国,而是努力去营造能够产生蒋经国的土壤。     这样的土壤,必须是自由的土壤。在自由的土壤上,民众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力量,民主中国、现代中国会顺利成长。否则,即便产生一个蒋经国式的人物,他也会在民众的软弱与纵容中,被黑恶势力轻松绞杀。残酷的历史,已经上演过。     要营造自由的土壤,我们最需要的是胡适,这位中国自由主义的旗帜性人物。     胡适成为中国自由主义的旗帜性人物,有运气成分,是他本人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胡适在美国先后攻读农学、哲学,但成名却是因一篇“一稿两投”的文章。1917年,胡适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他在《留学生季报》上发了篇文章后,抄了一份寄给国内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发表后轰动全国。这就是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自称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文学这个娱乐,一下子把他推到了舞台中心。     影响实在太大了,胡适趁热回到中国,成为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年仅26岁。在民国初期那个黄金岁月,中国欣欣向荣,这样的奇迹很多。     当年北大学生对教师很挑剔,顾颉刚当时还是个学生,据说他“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傅斯年的评价很准确。民国时期,大师辈出,论起学问,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都比胡适读书多,学问深。然而,论起对这个国家的贡献,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胡适相比。胡适的经历提醒我们——喜欢读书,读多少书,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读书多了,可以当作是自己的享受,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无关;在当今时代,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知识不是力量,传播才是力量,所以,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应该尽力去传播思想,改造国家。     胡适的地位,不是来自学问,而是来自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不是书本的堆砌,而是内心的流露。       胡适师从杜威,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些看上去简单的语言,是他自由主义思想形成的一部分。     100年来,中国并不缺乏现代化理论,有关民主、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早就在精英阶层广泛传播过了。然而,中国还是走上了一条悲惨的道路。孙中山、蒋中正等人固然有责任,但如果不是知识分子的偏颇、民众的愚昧,中国也不至于步步走错。在每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几乎都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应该使我们意识到:仅仅喊民主是没有用的。必须认识到:民主只是形式,自由才是目的。而自由的思想又是民主的保障。自由与民主,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胡适先生那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复体会:“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民主也不需要你摸着石头过河,人类早已经有现成的民主模式、现代化模式。你只要搬过来用就成了。从孙中山开始,历届统治者都声称“中国人素质低,不适合民主”,好象这些政客自己是外国人似的。而胡适说: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最简单易行的政治方式,类似于幼儿园小朋友游戏,只要是健全的人,都有办法实行这种制度。民主政治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等待文化提升物质丰富,民主政治本身就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开放民主,就是让人民自由的投票,自由竞争竞选。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人民的能力自然提升。     如果孙中山当年能够有胡适的思想境界,他就不会做出那么多错误的事情。     如果民众能够受到胡适思想的熏陶,那么,统治者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口号欺骗民众的诡计,就不会一次次得逞。至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仍然是利益集团屡试不爽的欺骗工具。     知识分子更要学习胡适。很多文人抱怨说国家没有言论自由,其实胡适早就说过:“言论自由都是自己争取来的”;“言论自由是社会的风气,大家觉得发表言论,批评政府是当然的事,久而久之,政府当局也会养成习惯”。所以,那些声称“没有言论自由所以我不说话”的人,都是在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     自由需要宽容。这也是当代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批评起别人来,头头是道;一旦被别人批评两句,就暴跳如雷,中国的文人怎么能狭窄到如此程度?胡适则这样说:“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对于胡适的宽容,我必须做点补充。就是我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唠叨的:对公权力要尽量苛刻,对私权利要尽量宽容。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利益集团,同时,尽量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私权利。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能够彻底揭穿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所以,统治者不喜欢胡适。而我们,则要大力提倡胡适。       胡适去世时,蒋介石亲手写下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个挽联相当准确,但把胡适仅仅放在伦理道德范畴进行评价,忽视了胡适在思想领域的价值。蒋介石本人并不接受自由主义,所以,他不愿意强调胡适的自由主义大师地位。             (图为胡适与蒋介石合影。蒋很谦卑,胡在微笑)          蒋介石不接受自由主义,但他明白胡适的重要性。1948年底,国共争夺战在军事政治战场上胜负几成定局,蒋介石制定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列在抢救名单的第一人就是胡适。当时中共广播放言(也有人说是毛泽东托人给胡适带口信)说,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的馆长。但胡适却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不要相信共产党的那一套”。这说明,胡适没有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胡适同机离开北平抵达南京的陈寅恪一家,最终没有去台湾,留在了大陆。据说,陈寅恪自述他离开北平,多半是因为他更适合南方的气侯,抑或怕共产党来了,只能吃小米,而买不到对他的严重失眠症至为重要的进口安眠药。他没有像胡适一样从自由的角度去思考。另外,胡适的儿子也拒绝离开大陆。后来,他们的经历,大家都知道了。     1949年4月胡适还发表了《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 ,这说明胡适的思想需要提高。         胡适去了台湾,推动了台湾的进步。胡适如果当年留在了大陆,不知会如何。倒是有人问过极度推崇鲁迅文章的毛泽东:如果鲁迅活在当下,会如何?毛泽东思考了一下说:可能在监狱里。         以前,网易的专题做得非常好。这一次,纪念胡适逝世50走年专题,搜狐做得好( http://cul.sohu.com/s2012/hushi/ )。提出了几个启发式问题:胡适为何不被国共两党所容?胡适为什么没有成为哈耶克?……          其实,不但国共两党都不喜欢胡适,就连中国的知识界,也有一些人不喜欢胡适。胡适自己既不是右派,更不是左派,他是自由派。     喜欢胡适的人,大都看过唐德刚写的《胡适杂忆》,在此向没有看过的朋友推荐一下。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学术著作,读起来很享受的。胡适的“爱惜羽毛”,“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的糟糠之妻,胡适与女友绯闻等著名故事,在这本书里都有反映。     对学术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胡适在文化、哲学、考据学方面的研究。至于多数人,我认为把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领会了,就足够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我这篇文章就足够。       今天,我们怀念胡适,怀念的是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胸怀与人格。我建议那些整天编造名词的所谓学派人物,少搞点什么“新儒家主义”,“后**主义” ,“中国特色”什么的,至于“大国崛起”、“货币战争”这些垃圾就更不用说了。还是多宣传一些“自由主义”吧。虽然胡适先生说少谈主义多研究问题,我觉得当今还是需要谈主义的。要谈就谈自由主义。      有了自由的思想,自由的土壤,其他如民主、平等、博爱,可以自然生长起来。     珍惜自己的自由,会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尊重别人的自由,会让我们超越动物的生存层次,去做一个宽容快乐之人。     自由,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也是我们生存的意义。   链接:   《中国知识界的“左派”与“右派”》       《两岸同祭:蒋经国逝世22周年》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 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 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 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 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 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会写作文,也是会写作文的差生 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在陆乐的观察里,这个体育生的懒和不听话很快就露出马脚, 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 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这看起来完全是人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不听话的差生。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 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 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在很长时间里韩寒被视作两面:写作上的令人惊喜和传统意义上的坏榜样。新概念作文获奖、《三重门》出版,都难以改变这一点。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金山少年的优点是认真的时候一手字写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把班级的黑板报交给他去写。同班 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黑板报,而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 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 星中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我》就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彭令凤赞赏不已。彭令凤如今已经退休,住在上海市区,她在电话里头说,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 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彭令凤发现,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 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 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 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韩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把家从亭林镇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他母亲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车来回奔波。 这对父子有十分亲昵的一面,在一张老照片里,儿子捏着父亲的脸,两人笑得脸上只剩两排白牙。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一次因为韩寒没交作业,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父亲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坏孩子的舞台在萌芽 1998年是赵长天到《萌芽》杂志社任主编第三年,那时候杂志社还没搬到现在巨鹿路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 赵长天清癯,说话的时候喜欢伸出细长的五指,有老式文人的有条不紊,但1998年做这个主编其实焦虑不堪,时常要低声下气地四处找上海的大企业要钱。 当时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所有文学杂志都会对那段时期记忆深刻,“全民经商了,作家都下海了”,《萌芽》剩下的读者都是一些已经进入中年的铁杆读者。 那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刚开始热播,网络时代隐约在望;作家李敬泽跟朋友在北京聚到一起,商量的还是怎么推出一批“70后”作家,最后作者登出来的照片都是女孩们的艺术照,眼看着严肃的文学活动变成了选秀。对文学杂志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背景。 赵长天开始大力改造这份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甚至在这本文学杂志上登足球明星范志毅的大块头文章。但是杂志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一开始找中学教师推荐, 收到的都是当时学校里的“优秀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朝气,赵长天决定由《萌芽》自己来找,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 高校的支持。赵长天和李其纲一起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王铁仙,找到了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思和,很快谈妥了上海本地的这两家高校。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追念活动上,赵长天见到了陈伯吹的儿子,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聊起了筹划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陈佳洱当即表示北大要全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但彼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这项赛事的未来。那一批后来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孩子们还淹没在人海当中。 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 80后这代人那时候看起来极为平庸,“好孩子”中规中矩,死气沉沉,“坏孩子”染了头发,忙着学“古惑仔”,报刊上开始用“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外来词汇形容成年人对他们的担忧。 灰头土脸与招人喜爱 赵长天、李其纲在大江南北的高校四处奔行的时候,那个又黑又瘦的少年韩寒还在二中的操场上一圈圈跑步,课上课下一刻不停地读老师们都没读过的“怪书”,写一些民国腔调的文章。 松江二中的宿舍生涯让“问题少年”韩寒有机会更放肆地看书和写作——起码不用像在老家,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宿舍是两室一厅,报到当天,沈宏伟在宿舍里第一次见到韩寒。那时候韩的母亲帮他整理床铺,像所有不厌其烦的母亲一样絮絮叨叨地交待学习和生活,韩寒在一边默不作声。 后来在《那些人那些事》里面,韩寒提到了对松江二中寄宿生活的无比神往。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面临着生活的不适,对韩寒来说倒更像是一种自由和解脱。 在一份韩寒向韩仁均索要的书单里,可以看到,那个年纪的韩寒已经在翻阅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去看的书,书单上包括《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世余话》《东坡志林》《芦浦笔记》……韩寒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读到的各种段落,经常刻意用到文章里头炫耀学识。 寄宿生活起码有一点与少年韩寒的期待相符,松江二中这个学校在当时的确有着很多内地学校不及的开明气氛,这是一所诞生于1904年的老学校,初次到这里参观的人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学,图书馆的外墙是条纹细腻的红砖,校门出人意料的是一座始建于千年前的古城门。 松江二中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办文学社、戏剧社、诗歌社,当时的文学社指导老师是邱剑云。他如今年纪已经很大,退而不休,时常还在学校帮忙,戴顶圆帽,头发贴着脑门,说话沉稳,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和记者见面时,他站在松江二中那个古城门做的校门下,像是民国人物穿越而来。 和同学们一开始看到的那个学习糟糕的体育生韩寒完全不同,1998年邱剑云第一次读到高一新生韩寒的文章,看到的是那个成熟老练的睿智少年。前一个韩寒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后一个韩寒才华横溢招人喜爱。 韩寒进松江二中不久,买了一本邱剑云写的新书,三天后他读完那40多万字,对人说:“这本书还可以,将来我会比邱老师写得好。”这话后来传到邱剑云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高兴,锐气十足的少年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多见了。 当时进入文学社并不容易,整个学校社员只有24名,需要先自己报名,再经班级语文老师推荐,最后参加考试,通过之后再由邱剑云亲笔写通知吸纳入社。 韩寒由于功课成绩严重不平衡,并没有获得老师推荐,他自己又去找到了邱剑云要求参加,邱剑云最终答应韩寒来参加考试,之后给了他一个“特殊编外社员”的身份。 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少年韩寒对钱锺书的崇拜在这两篇文章里到处可见,《三轮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有个和钱锺书先生 一样的毛病”。《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 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 当时的韩寒还去参加了诗歌社的课程,指导老师是吕玉萍。她对韩寒的才华印象极深,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1998年12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电视机里播放《新闻联播》,一则消息说钱锺书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 这一次,教室里没人笑。 无可救药和孤注一掷 这个口无遮拦,自以为是的“差生”很快就在校园里出名了,会长跑,会写文章,还能在联欢会上唱歌,性格极为随和,说话妙语不断,他赢得了很多同学的崇拜。 有一次在食堂,韩寒指着碗里的饭跟同班同学说:“就吃饭这个事情,我马上就能写出5000字。”和开学时候大家一阵哄堂大笑不同,这次同学们毫不怀疑。 除了写文章,韩寒在所有科目上的表现都是极为糟糕。邱剑云不时听到其他老师议论起韩寒: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邱剑云曾经在文章里用六个字形容了那时候的少年韩寒:才气、狂气、勇气。他特别强调了勇气——“为了写作,放弃了数理化,不求走遍天下,只顾驰骋笔下。” 听起来十分潇洒,但放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团乱麻。韩仁均越来越多地被学校喊去松江,他乘坐一辆公共汽车,又转乘另一辆公共汽车,只是为了到学校听老师对韩寒的批评,然后又匆匆赶回金山。 有一次韩仁均请了假,花了一个下午赶往学校,发现仅仅是因为韩寒一条毛巾没挂好,导致宿舍被扣了分。韩仁均怒火中烧,抓住韩寒一顿暴打。 “差生”韩寒在当时给家人带来的更多是无尽的压力,在朋友和邻居那里抬不起头来,家里有个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做题的“小流氓”从来不是件风光的事。 韩寒的生活更是随心随性。沈杰是当时的寝室长,十几年后说起韩寒依然大摇其头,那时候宿舍卫生评比扣分都是扣在韩寒身上。沈宏伟冬天打水回宿舍,用半壶水夜里泡脚,剩半壶第二天刷牙,第二天一早经常发现水壶里的水一滴不剩,然后韩寒就会嬉皮笑脸地站出来承认是他喝了。 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松江二中的教学楼是三座上世纪前半叶的建筑,每座楼都有一个门洞。高一(7)班的门口有个走廊,陆乐发现,有一段时间韩寒经常坐在那里发呆,背靠廊柱,从那个位置望出去刚好是高一、高二、高三三座教学楼的三重门洞。后来,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十三年后,陆乐、沈杰、沈宏伟、潘超安有的成了城管,有的成了电信职员,有的成了医生,他们偶尔 还在一起踢球,但人生轨迹已经截然不同。他们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前,在手机上,看到了韩寒“代笔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已经很清楚 答案,因为他们是《三重门》这本书写作的见证者。 韩寒每写完一部分,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 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这是一个关于“林雨翔”的故事,里面处处有韩寒和这帮死党们生活的痕迹。小说里提到一个词“尿崩”的英文翻译,陆乐还记得 这是当时他们一群少年课下无聊中探讨的话题。 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陆乐相信这些内容 后来都被用到了《三重门》里。对陆乐来说,《三重门》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韩寒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他只是普通的高中生,所有人在用功准备考试的时 候,他永远在勤奋地看闲书和勤奋地写东西,一刻不停。 后来人们为那个写《三重门》的韩寒感到惊奇,并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每一个年轻人汇聚的校 园里都会有类似的“才子”传奇,他们是痴迷文学的少年,写一手同学间四处传阅的好文章,有的“迷途知返”之后“全面发展”考进大学,有的转舵无力被时代的 浪潮淹没。一个偏才少年首先面临的是压力,而非人所艳羡的名望。一本小说除了满足创作的愉悦感,在当时实际上无法兑换成任何东西。 韩寒的朋友们知道:这个传统意义上无可救药、给家庭带来无穷压力的差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证明自己。只是在当时,韩寒的证明方式显得绝望、疯狂、孤注一掷。 韩寒埋头写到后来,上课时老师们不再点他名,也不干涉他。“有一时间实际上已经放弃劝他了。”潘超安说。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时间进入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萌芽》杂志的努力有了结果,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办了起来。初赛收到了四千多份稿件,这个参赛数跟现在比十分寒碜,但却已经足以打破当时所有组织者和评委心头的担忧。 十多年后人们再讨论这届作文比赛时常会忘了,那一届的少男少女们拿出的作品,并不仅仅是韩寒的 《求医》和《书店》,还包括陈佳勇的《来自沈庄的报告》、刘嘉俊的《物理班》、宋静茹的《孩子》和一个初二女生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等,这些作品很长时 间里在学生间争相传阅和模仿。而评委对80后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表示难以置信,王蒙当时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但是在运作上,这届大赛尚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李其纲回 忆,整个大赛只在《新民晚报》作了点宣传,外地学生能不能知道这个比赛完全靠运气。虽然杂志社给各个外地的中学寄去海报,但事实上很多海报就一直躺在学校 的收发室里了。由于宣传乏力,这个比赛的初赛收到的稿件大部分来自上海。 当时河南一个高三女学生、后来获得一等奖的王越就是在自习时偷看《中国青年报》,读到了一篇关于赛事的报道才去报了名。从报名,到获奖,再到保送南开,当时简直是一系列意外。“第一届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比赛,谁会把宝押在上面?”王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对已经“无可救药”的韩寒来说,这几乎就是他孤注一掷的押宝。 但意外是,身处上海的韩寒并没有收到复赛通知。 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大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王蒙、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中文系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等人。 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 等韩寒赶到考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补考。那是一个标准间客房,正中间摆两张床,床的对面摆一个电视柜和一张书桌。韩寒就在书桌上应考。 李其纲受评委们委托负责出题,他把一张纸放进水杯里,随后离开。而另一位编辑林青则奉副主编桂未明之命给韩寒监考。 韩寒面前的杯子里,一团纸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 现在人们很难说清楚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韩寒机会,还是韩寒成就了这项赛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二者轨迹交叉的时候,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而如果没有后来的韩寒,自然也就没有后来人们对他的一切热捧、抨击、崇拜和质疑。但当时他几乎失去了这个机会。 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这篇《杯中窥人》流传甚广,偏科少年韩寒引起媒体关注,随后一年,《三重门》出版,韩寒七门功课挂科,最终不得不退学。 沈宏伟如今越来越觉得《三重门》的结尾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2000年《三重门》的出版并没有让“差生”韩寒证明自己,反而让他在学校里面临着更大压力。以 前在课堂上互不干涉的老师开始不断出言讥讽:“出了名就不用听课了”,同龄人之间实际上也互不服气,文学社社员的一篇批评文章里写道:“大家都知道韩寒这 样发展下去绝对成不了钱锺书,甚至当个自由撰稿人或当个报刊编辑都存在许多困难……” 当那个差生韩寒走出松江二中的时候,内心动荡,性格倔强,他对抗成人世界的态度更像是要确信自己的道路。对未来实际上他一无所知,当他从郊区走进城市,他第一次紧张地坐上飞机,他不知道电梯按向下的箭头是要让电梯向下走,还是乘客要向下。 在松江二中巍峨的校门背后是一个少年的世界。此后他的所有荣耀都奠基于此。他离开的时候,难称愉快的少年生涯从此结束,而后来巨大的辉煌与争议还远未来临。  

阅读更多

郭宇宽 | 向孔乙己致敬

作者: 郭宇宽  |  评论(6)  | 标签: 鲁迅 , 孔乙己 , 知识分子 我们都可能被时代甩掉,永远不要嘲笑那些坚持自己本份的人。 向孔乙己致敬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的孔乙己,是个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形象,而且小说本身还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他非常穷,没钱到“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只能与“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然而他却坚持穿长衫,保持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明明是偷书,却硬要说“窃书不能算偷”,以维持读书人的体面;甚至最后被打断了腿,也还要让别人“不要取笑”,只是眼色“很像恳求掌柜”,嘴里却一直没有服软。而在鲁迅看来,他最为可笑的一点是,虽然他知道“茴”的四种写法,但这些学问都是没有用的,他完全是这个社会多余的人,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些年我越来越清晰的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再慢慢回想起孔乙己来,就越发觉得和孔乙己心离的很近,甚至是尊敬。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乙己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就算他偷了书,也不是什么大罪。而且仍然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品节,他的坚守,就像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一样,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曹雪芹了,但仍能从他的作品去理解他。我觉得,如果我能穿越到清朝拜会曹雪芹,他的形象大概一定也和“孔乙己”差不多的,苦苦地坚守着读书人的趣味和本分。 我特别感到遗憾的是,鲁迅在嘲讽孔乙己的时候,完全没有同样作为读书人的同情。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写新小说,搞新文学,在那个时代是时髦的,无疑是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因此他的稿费很高,日子过得很不错,就相当于那个时代的畅销作家。而孔乙己显然就是落伍文人的代表,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鲁迅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当作他居高临下俯视孔乙己的资本呢? 我觉得不是这样。每个时代都有新学问,新风气不断问世,其中有一些恰好是迎合当时市场需求的,因而研究这些学问的人会变成当时的成功者。而那些不受欢迎的学问,像“茴”字的四个写法。就像鲁迅所认为的那样是没什么价值的,只是它们恰好不符合当时的市场需要而已。我不评价孔乙己的坚持是对的还是错的,但我至少可以肯定是值得尊重的,至少不能借那些“短衣帮”之口嘲笑的。如果孔乙己真有其人并能活到今天的话,可能就会到百家讲坛讲《说文解字》去了,搞不好比鲁迅还火。 知识分子是以研究创造传承知识为职业和生存手段的。有的知识可以直接变成看得见的社会效益,比如建筑工程、医学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学问,但也有很多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变为社会物质财富,但却是社会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就像唐诗宋词,《二十四史》,或是《说文解字》,甚至是“茴”字的四种写法。在我看来,虽然孔乙己的学问没有受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欢迎,但他坚持了他所觉得重要的东西,坚持了他所认同的读书人的本色,他从没有伤害过别人,只是希望别人不要取笑他。 鲁迅试图把这样一个旧式读书人写得像小丑一样,我不能说当鲁迅写到“孔乙己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心中没有一丝悲悯。但就像他眼中的中医都是骗子只会兜售原配的蟋蟀,孔乙己即使是一个悲剧人物也是活该的,他们OUT了,直到他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似乎笔下才舒了一口气。这并不奇怪,他是一个绝对的,狂飙突进式的人物。在理解传统方面,鲁迅的维度是简单的,革命性的,向前看的。 我年幼时也曾经觉得孔乙己很可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能感受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标准,孔乙己身上固执的,纯洁的,银子一样可贵的品质。鲁迅的这个作品,让我很明显的感受到尖刻而不是深刻,因为鲁迅明显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一个在天翻地覆的时代坚持自己的读书人。 如果在今天我身边同时有孔乙己那样性格的人物和鲁迅那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我更觉得孔乙己更让我感到亲切和尊敬。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

       相关链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上); 吴敏,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与期望   5、中国股市PAUSE   问:中国股市现在也是丑闻不断、乱象丛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保障一亿多股民的合法权益?   答:这回你为什么不问“社会主义”怎么办了?   问:股市完全是资本主义产物,非让您谈,有点强人所难。   答:错,在资本主义里,股市恰恰是最具社会主义性质的。   将资本、利润、发展、风险、前景展望,甚至天灾人祸等一切都放在一个平台上,让全社会收益同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这正是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这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大力支持股市发展的原故。   问:我们也知道那时火得很,人人赚钱。可现在呢,个个赔钱。   答:看你现在回顾股市初期的样子,简直像小女生回顾初恋时的样子,那样眷恋、激动,还有一丝的迷茫,让我真不忍心再用干瘪的陈述、枯燥的术语伤你的心了。但有些话还是要讲的:中国股市走到今天这种令人伤心、且无可奈何的境地,一是因为搞“大跃进”:深圳交易所时期,我们挂牌的最强的企业、出台的是最优惠的政策、国家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当然会全面利好了。这让我们从地方到中央的同志们都乐晕了,人人都想“大干快上”。于是,一些效益并不太好的、甚至一些欠债的企业也通过强强联合、优势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手段跻入股市。随着上海交易所成立了,各地也纷纷上马,这时的点数虽有了起落,大家也有赔有赚了,但总趋势仍在持续上扬。而近些年呢,借壳上市的、贿赂造假的、做庄操控的都出现了。基础没打好,房子当然会塌了。   二是时代变了,所有股民都清楚,股市实际上是个虚拟的市场。在一切都能造假的今天,以数据、信息堆砌起来的所谓业绩,是根本靠不住的。在浑水里挣扎,必然危机四伏了。现在的股市就像个大赌场,游资套现、庄家捣鬼、老鼠偷仓,过去股民们还能凭小经验、小运气赚俩钱,现在却只剩赔了。再看大盘指数,成百上千点地降!闹得政府不得不一次次地注资挺市,但结果都很糟糕,除维持了一点点假繁荣的面子外,跌还是跌、熊还是熊,反倒害得成千上万亿的老百姓血汗钱瞬间化为了乌有。   问:对,业内人士也说,几万亿的市值,没几天就蒸发没了。   答:有人问我,中国GDP一直在高位增长、经济增幅也是世界第一、大部分企业的业绩也不错,股市为何却不升反降?连政府注资挺市都不能遏制股市大盘的整体下跌,近期还越降越多、越降越快,这究竟为什么?   这就是我要着重讲的第三点:因为,当今世界上确实发生了足以引发全球金融与股市危机的大事情!而且其危害正在急剧发酵!   问:难道是欧洲债务危机?   答:把眼光再放开些、看远些。   问:希腊政府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   答:这些看似天南地北、互不相干的恶性事件,其实都源于一个问题:石油。   请回顾一下十年来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走势:2001年19美元/桶,2004年49美元/桶,2006年74美元/桶,2008年达到99美元/桶,2011年更升至123美元/桶。虽中间有升有降,但总趋势却是一路以倍数飚升。作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十年涨了好几倍,简直疯了!而这些钱又都被谁赚去了?石油企业?产油国家?没有!而是都跑到各国的投机商手里去了!仅以美国为例,自2003年起,华尔街的石油期货基金从几家一下子增长到一千多家,据这些专门倒卖石油的投机商自己公布的利润报告看,一年赚了几十倍,甚至上千倍!各大银行也不甘示弱,纷纷跟进,终于把石油炒成了天价。有的银行行长居然说:赚得如此多、如此容易,实在有点不好意思了。   那么,他们赚的这样一大笔钱又都跑哪儿去了?   现在很清楚了:除部分仍坚挺着石油市场外,剩余的,都改头换面进入了股市!期货!事实证明,这几年,世界各地的股市上都相继出现过大笔的游资,随便做个庄、设个局,便打着滚地赚!所以要敬告广大股民们,你那点儿真金白银的血汗钱,还不够人家塞牙缝呢!   问:可怕!   答:这还不算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正在不断加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于大笔的钱都集中到石油买卖里了,银行资金肯定要匮乏,于是美国两房倒闭了,次贷也出问题了,各国央行陆续告急,金融危机爆发了。这时,各国政府才开始着急:纷纷出手救市。先后几万亿美元投了进去。结果呢,像打水漂似的,挣蹦了几下就全没了……随之是一个个政府陷入了更加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就出现了现在这幕:冰岛政府破产了、希腊政府破产了、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政府也濒临险境了,世界老大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信用评级AAA下降成AA了,“同时打两场战争”的牛不敢吹了,五千多亿的军费预算也裁减了–这对美国可是要命的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山姆大叔就是靠庞大的军费撑着才牛气冲天的。世界舆论已在说:美国的没落开始了。   问:您的讲述确实精辟,事实也是这样。奇怪的是,世界各国好像至今尚无一个专家或政府的高官如此评论过?   答:这才是最可怕的!   任何一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浮动,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石油、粮食等支撑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战略物资价格,哪怕些许升降,都会使国际社会震荡。以石油为例,在二十世纪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危机,起因都是战争。那时,虽然石油价格只翻了一倍,却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急得团团转。为了能够降低油价,他们频繁谈判、经济制裁、绑架暗杀、甚至不惜撕破脸皮,公开动武,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也难怪,石油是这些能源消费大国的命根子啊!而这次被业内人士称之为“起因不详”的“无危机涨价”,连续十年,价格翻了十倍多,而且还在涨个不停。令人诧异的是,在前三次石油危机中总是火急火燎、上窜下跳的西方大国们,此番却表现得不焦不躁、不声不响,他们如此这般“泰然处之”,究竟为什么?   原因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美、英、德、法等国都先后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兼并、替换了旧的高能耗型企业与产品。再加上对节能、新能源领域在开发与应用的重视,极大地增强了抵御高油价的能力。因此,这些国家乐得在这种有惊无险的情况下,放任石油涨价,即对中国等新兴国家以示惩戒,又可借机大捞、特捞一把。反正亏空,几十亿的消费者总能补上的。想不到的是,瓶子里的魔鬼放出来,就回不去了!   于是,原因之二出来了:这次以石油炒作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但冲击了这些西方大国的经济,而且对他们一直崇尚的“自由贸易、完全市场化”等资本主义理念也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他们不愿承认这一失败,因为这将会动摇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造成信仰危机。所以,他们宁肯减少社会福利、增加税收、下调行业工资,即使面对民众的示威、罢工也毫不动摇。而面对几乎席卷了世界四分之一流动资金的这股金融投机大潮呢,他们却在可怜巴巴地讨论:是否加以百分之0.1的交易税,以此作为制衡。这岂不是在开玩笑?正像犹大,为了区区十块金币出卖上帝一样,他们出卖了全世界人民!   但人民不是傻子,伟大的美国人民首先站了出来,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遗憾的是,他们太善良,并未认清政府–这个帮凶的真面目,所以不可能推翻这个由极少数人任意摆布、鱼肉整个世界的罪恶社会。但是,等到这些政府再无能力维持高消费、高福利的社会运行体制时,一切就天下大白了。现在,反抗的种子已经播下,严冬不久,春天快来了!   问:精彩,当浮一大白!可我们这些股民怎么办呢?   答:现在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由政府明令暂停股市交易,而且越快越好。因为,世界大乱将至,中国这个既弱小又混乱的股市根本不堪一击。也只有政府出手,企业才能合法停盘,留下些资本。股民也才能不受损失地逃过这场世界范围的金融大诈骗。停盘还可以保住现行点数,为大家留些东山再起的本钱。政府更可借此机会,全面彻底地整顿一下股票市场及相关部门,为将来重新开盘奠定个好基础。这还是捕捉游资和非法作庄等投机者的好机会,水抽干了,大鱼就现出来了。   中策:股民们各自为战,自负其责,尽快抛掉手里的股票。这样做,虽能为广大股民保住点儿血汗钱,但对挂牌上市的企业却是沉重的打击。由于股值急剧缩水,许多企业会在一夜之间破产、倒闭。   下策:政府仍旧我行我素,甚至继续将大笔的资金投入股市,结果是:社会保障资金少了、人民的养老钱没了、广大股民也全部被套牢了……中国的经济会因此崩溃!社会将发生动乱!事实摆在面前,谁也不要心存侥幸,哪怕只有一点点可能,也要做百分百的防备。事关重大,处置当否,上至党的总书记、国务院总理,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至于那些总跟着洋大人学舌鼓噪的专家们也不要乱“忽悠”了,民怨如川,会出人命的。   问:看来我也要抛股了。   答: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结论]无语。   6、台湾同胞是我们的亲兄弟   问:台湾能否回归,两岸最终统一,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事情之一。但这些年来,关系总是时冷时热,加上美国对台军售,从暗到明、从防御型到进攻型,越来越没有顾忌。最近,美国又在大肆鼓吹“重返亚太”战略,他们的政客居然公开叫嚣:台湾有难,美国绝不会袖手旁观。但我们政府却应对乏术,难道真没有什么好法子打破这种几十年不温不火的僵局吗?   答:有,两条。   问:不会是打倒民进党和武力解放台湾吧?   答:错,而且是大错特错。我们需要的是:检讨与改正。   在大陆,包括现在的中央领导在内,有许多人对民进党很有成见,认为这个党的成员,大都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本省人”,对大陆没感情,所以才支持“台独”。再加上出了个大贪官陈水扁,更加重了我们对民进党的不屑。其实,这是错的,必须改正的。民进党的出现,是台湾的一次重大进步。他们将许多对蒋介石时期黑暗统治有刻骨仇恨的人团结在了一起,共同反蒋、反独裁;蒋家王朝没了,他们又反贪腐、反国民党;其实,这一切与全体台湾同胞以及我们大陆是一致的,也是他们一度可以获得多数支持、主政台湾的主要原因。问题出在自民进党执政后,刻意激化与“外省人”的矛盾,以显示与国民党的不同,这才使那些 “台独”分子有了挑拨离间的机会,进而加剧了与大陆的对立。其实,他们是没有力量真“独”的,只不过是某些政客为了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的一种蛊惑民心的卖“萌”手段而己。而对形成台湾这一现状,我们也要负责任。因为,中央政府的短视,错误地把台湾问题变成了党派问题所致。大家回想一下几年前,下了野的国民党领导到大陆来,祭祖、会见,好不风光。还有,中央几大常委请客、送礼,大唱什么“一笑泯恩仇”–简直屁话!历史只能正视!事实不容混淆!蒋介石在大陆屠杀了几千万民众,掠夺了几乎全中国的金银财宝,跑到台湾搞家天下的小朝廷,致使至今两岸仍不能统一,这一切是你能“一笑”付之的吗?你这样做,当时执政的民进党会怎么想?那些在大陆没有祖坟可祭的、土生土长的台湾同胞又会怎么想?现在,民进党虽然下野了,但仍有许多台湾同胞支持,因为他们仍代表着一部分台湾同胞的社会诉求。你搞统一,能把这些人排除在外吗?两岸“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大事,是应该超越一切党派与不同政见的大事,岂能搞亲疏之分?   问:细想下,我们这些年的对台政策确实该检讨。   答:还有一条非常关键的“坎”,我们要过。那就是,我们在外交中一贯强调的“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放弃武力解放台湾”的主张。   问:这可是我们的主权啊!   答:什么主权?打同胞、打亲兄弟的主权吗?   从外交上看,或说给外国人听,我们这一主张无可厚非。但从真心诚意促进两岸和平上看,这一条却太冷冰冰了。不但有伤台湾同胞的感情,更成为了外国势力介入台海事务,尤其是美国对台军售的主要借口。亲兄弟有意见,甚至闹分家,也用不着动刀动枪的。血,终究浓于水。   今天的中国应该一致对外。首先是中央政府,应尽快地、公开地向全世界宣佈:“从今往后,只奉行和平统一政策,绝不会武力解放台湾”,并要郑重地写入宪法,以法律为保证。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有的:对台攻击性导弹及海、空基地要全部撤除或转向。而且允许台湾民众组成“监督考察团”,来大陆亲身检验,相信我们是说到做到的,心口如一的。战争威胁不存在了,台湾政府还需要花那么多台湾同胞的血汗钱去买那些垃圾武器吗?   问:这样做,肯定会受到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但如果真的有一天,又一个陈水扁式的坏人在台湾执了政,偏要搞“台独”呢?   答:那我们也决不会再让一枪一弹打向美丽的台湾岛。   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从海、空全方位封锁台湾海峡,如有外国势力敢于涉足,我们必坚决、彻底地消灭之。而岛内那点军事力量可以整体忽略,因为谁想用那些过了时的破旧武器攻防大陆,简直是拿自己的命开玩笑。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已经认识到,只有两岸和平,才能保证自己的福祇。一旦禁空、禁海,岛上的一切都完了。别说发展,恐怕连生存都会成问题。当然,我们决不会对此袖手旁观的,二千多万台湾同胞,大陆十三亿兄弟还是养得起的,我们欢迎他们都到大陆来过上一两个月,像走亲戚一样,聚一聚,乐一乐。   至于那一小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台独”的人,要么会被台湾同胞自己打倒,要么会被我们以“战争罪”、“判国罪”、“反人类罪”通缉到天涯海角!最终难逃一死,还会永远地被钉上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   问:还有个担心,会不会因此挑起中美争端与战争呢?   答:不会的。实际上,自艾森豪威尔时起的历任美国总统,都有一个“弃台”的预案,台湾只不过是美国向中国大陆讨价还价的一张牌而已,美国绝不愿因此与日益强大的中国大陆作对。当然,美国人会借两岸紧张时喊上几句,或煞有介事地拿经济制裁唬唬人。但美国是不敢与中国真正开战的。历史证明: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将军访华时,我们特意安排他参观了我军的一些基地,并向他展示了如□□□□、□□□□□、□□□等尖端武器,黑格将军深有感触。他在结束访问的告别宴会上,举起杯,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从今往后,美国与中国永不开战。”黑格将军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深知中国军队的厉害。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骄傲:纵观过去的几十年,朝鲜、越南、老挝、印度、柬埔寨,哪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哪里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当然,美国是强大的,甚至可以说,比中国强大得多。但在我们家门口打架就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美国将军们都清楚,他们部署在我们周边的军事基地、航母战斗群只不过是一个个挨打的标靶,根本无法抵御我空军以及成百上千枚海基、陆基导弹的袭击。更何况,我军已研制成功比他们还先进的□□□□武器,可以在瞬间摧毁□□□□。美国要想真正对付中国,只有实施突然袭击式的核攻击。但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世界毁灭。我现在可以向你们透露美国军事专家□□·□□□写给美国总统□□的信,大致意思是:“……美中一旦进行核战争,只会是两败俱伤,因为中国已有了应付第一次、第二次核打击的承受力与反击力。尽管美国在核弹与导弹的数量上远远多于中国,但核战的结果是:美国与美国人民,除阿拉斯加外,将完全毁灭。而中国人在□□年前,已完成了部分工业转移,他们中的一半人口,可凭借占其国土面积3/5的丘陵、山川以及世界独一无二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为屏障,仍能继续生存下去……”   问:看来不用担心中美开战了!   答:中国一贯珍重与美国的友谊。上遡至鸦片战争,当各国列强贪婪地瓜分中国时,美国是唯一一个退还清政府赔款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美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又并肩抗日。尽管当时美国是站在蒋介石政府一边的,但,却并没有轻视棲身在贫困的小山沟里的中国共产党。是美国第一个派遣观察组到了延安,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更是第一个把这个尚很弱小的“红色中国”介绍给了全世界……这一切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遗憾的是,后来我们都替别人出头,打了不少冤枉架。其实,中美两国除意识形态不同外,是没有大的利害冲突的。现在,美国经济开始衰退,社会矛盾正在加剧,我们不希望也许会发生的台海危机或南海危机,成为压垮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如何解决,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家的事,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现在,台湾政府应该清楚的是,不论有无“台独”,美国都不会不顾自己的利益在台海出兵作战的。即使在美国大呼特呼“重返太平洋”的今天,无论是在构筑防御岛链上、加强军事装备上、经济贸易的合作上,也都未把台湾列入主要盟友位置。因为美国清楚,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南海争端中,台湾从自身利益的出发,决不会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站到一起。而大陆又必然会与台湾同仇敌忾地共同保卫中国的领土、领海完整。到那时,美国会很尴尬的,它所提供的武器会转过头来打自己的。   反正我们是不怕的:兄弟同心,天下谁敌!   [结论]龙泽天的提议,尤如石破天惊,完全能打破两岸和平统一的僵局,也肯定会获得台湾同胞的热烈支持。据□□□将军介绍,当初,小平同志听完龙泽天的汇报时,亲口赞道:“看来我们的后代,要比我们聪明很多。”   7、“三农”是中国的生死线   问:“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的大心病,中国现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都源于此,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社会能否继续安定团结、人民的生活水准能否继续提高。   答:尽管你说得像《新闻联播》一样冠冕堂皇,但高度与深度还不够。   应该认识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命运的生死线–四亿左右的外出务工者、农转非、城镇扩建下的失地者、经商户等已基本脱离了农田、农村,变成了游离于城乡间的打工仔、个体户,但至今,非但得不到妥善安置,甚至连个适当的身份与名称都没有,这是不是天大的不安定因素?另外,现在农村种田的主力军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了,再过几年,咱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靠谁解决吃喝去?这是不是天大的生存问题?还有,占我国三分之二的少年儿童在农村,可他们绝大多数只能有条件学到中学,将来拿什么去搞现代化?这是不是天大的后顾之忧?特别是,现在许多农村的政权已经家族化、富人化了,他们恶霸一方,任意鱼肉百姓、草菅人命,有的已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简直比封建地主老财还黑、还狠!而我们党和政府的官老爷们居然还在梦想“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不是天大的笑话?   问:其实,党和政府还是高度重视的,年年一号文件都是“三农”。   答:你没听老百姓怎么说:“一号是个宝,拉屎少不了,拿着一号上一号,草纸省不少……”总是搞那套不切合实际、不解决问题的花架子,老百姓是不会欢迎的。   问:政府取消农业税还是很受农民拥护的。   答:税收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公平。单一取消农业税,对广大城镇的企业与经商户,还有全体工薪阶层公平吗?顾此失彼,为政之大忌。   问:这也是考虑农民贫穷嘛。   答:总共800亿的农业税,只能给每个农民减百来块钱负担,能解决农民的贫穷问题吗?怪不得有人批评说:这是共产党在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对此,我们的同志不要觉得委曲:中国“三农”既然是天大的问题,就要用天大的办法去解决,决不能小打小闹、敷衍了事。更要看到:在这天大的危机里,却蕴藏着天大的机遇!只要我们确实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三年见成效,五年内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有希望的。   问:三年见成效,五年内解决?这岂不是神话?   答: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从中国历史上看,不论是“井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有关农业的重大改革,基本上都是在三至五年内完成的。当代历史更能证明这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在解放区推行土改,到1948年就能支持近500万人民军队及工作队跃马长江、解放西北、挺进西南,解放全中国了。共和国成立后三年,又基本完成了全国的土改;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从1961年放开“三自一包”政策,到了1964年,农副产品供应全面得到缓解。1979年,我们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到1984年,我们就基本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规律。   要想解决“三农”问题,第一步就要让农民有钱。   具体的方法是:将现在的粮食收购价提高三倍。   问:这可真是天大的事了!那老百姓买粮会不会也跟着贵啊?   答:不会,这也是有实践经验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放开“三自一包”政策时,有的同志担心物价会控制不住,而实际情况是:开始阶段虽有些上涨,但很快便恢复了。到1964年,大米、白面供应充足,猪肉甚至低于国家一元一斤的牌价,降到精瘦肉0.8元一斤、肉馅0.5元一斤,西红柿更是便宜到1分钱一斤了。我们这些过来人,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而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情况更好,仅仅几年,我们不但基本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而且还废除了实行几十年的城市粮、油、布、副食等凭票供应。   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粮食消费占的比例很小,粮食收购价的提高不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至于食品加工业、饲料业、养殖业等虽然有一定的冲击,但由于这些企业的利润本身就很大,也不会有负担。但这一提高,对种粮的农民就大不相同了,收入一下子翻了两番,什么都好办了。前些年,部队同志在我蹲点调研的□□□□村,用两倍的“田头价”收购,效果很好。不但部队得了实惠,老百姓也赚了大钱,家里盖了新楼,买了车,孩子也送省城读书了。汶川地震时,这几个村还专门组织了救援队赴灾区捐款捐物。我们的农民兄弟好哇,只要他们日子好过些,就愿意无私地去帮助人。解放战争时是这样,一百万部队前方作战,三百万小推车跟着!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党犯错误,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了,但仍与我们不离不弃!现在呢?大家都富了,他们的日子仍是最清贫、最落后的,但他们仍默默耕耘着!可而他们的孩子们,也就是时称的“农民工”,也挣着最低的薪水,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现在应该是我们报恩的时候了!党少作点“秀”,人大、政协少扯些淡,立即提高粮食收购价,并且提请人大增添一条“粮食收购法”,用“法”为农民保护最低收购价,这才是真正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不是发愁怎么扩大内需吗?农民富了,这是多大的市场!党不是要“富民、强民”,实现“小康”吗?甭等2025年,今年搞,后年就能实现!   问:应该!这样立竿见影的好方法,政府和专家怎么没人想到呢?   答:毛主席说:历史多少次地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彭大将军说得更好:对那些只吃人饭,不干人事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去球”!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农业改革决不能再搞什么“与国际接轨”!   西方国家的农业一直沿袭着资本主义“重工轻农”与“重商轻农”的路子走,他们走得通,是因为人少地多。人少,粮食需求就小,地多,机械化生产才好。而我国人多地少,有本质的区别。在他们那儿,可以把粮食当作普通商品,但在我们这儿,却必须以战略物资的高度来看待。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一口锅里吃饭,不重视行吗?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大国们也越来越重视粮食战略地位,甚至将其作为了打击、制约对手的武器。中国在这上就吃过不少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灾荒,许多地方把来年的粮种都吃光了,我们只好高价进口。可人家卖给我们的,却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种子!结果造成我们几个省的大面积绝收。这些年来,他们又向我们低价倾销大豆、玉米、小麦,使我们的种植面积一再萎缩。我们有的同志还很不以然:比咱自己生产还便宜,岂不是好事。错也,俗话说:便宜没好事–人家漂洋万里运过来,居然比你价格还低,为什么?因为人家搞补贴。那又为什么补贴呢?一是套:让你跟着补。人家补的是出口商品,你补的是每家每户的口粮,早晚吃穷你。二是饵:吃顺嘴了,自己也不生产了,到时人家一控制,你不低头行吗?三是根:为什么这些对什么都唯利是图的国家,偏偏在粮食上,宁肯暗地里搞补贴,也不提高价格呢?因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的价格体系就建立在“贱农主义”之上!   人活着离不开粮食,离不开水和空气,但我们却常把它们忘记,为了一点虚荣,我们甚至天天在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资源。这样的路,还应该继续走吗?这样的社会还合理吗?中国不能再“西北偏北”了,东方即白,但愿君行早。   问:想不到政治也能谈得这样有诗意!   答:广大农民都能致富,才是最大的诗意。   想想看,农民挣到钱了,种田的积极性肯定会高,许多外出打工者肯定愿回家务农了。随之,农村劳动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时,我们的政策一定要跟上。实践证明, “家庭联产承包制”早已不适应我国的农业发展了,继续坚持,就等于刻舟求剑。好在农民兄弟聪明得很,早就悄悄在搞“两地制”了。现在许多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把技术、资金、信息集中统一,形成了很具中国特色的集约化生产模式。现在许多地方搞的大棚经济也很好,不但能创收,已经是在向农业工业化迈进了。另外,政府一定要大力推广绿色能源的开发,我们只要把各县乡成千上万的酒厂稍加改造,就能成为很好的乙醇生产厂家。当农民的红薯、甘蔗、老玉米都能当“石油”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成功了。   问:绿色能源固然好,但专家们反对,说是会加剧粮荒,造成人类饥饿。   答:这是典型的西方腔儿!一个美国人的粮食消费量,是中国人的四倍、印度人的六倍、刚果人的十六倍!这才是真正加剧世界性粮荒,造成人类饥饿的原因!中国要发展,就需要能源,大发展,更要大能源。我们既不能学美国,靠胳膊粗,拳头硬,世界各地去抢,也没有俄罗斯那样得天独厚的蕴藏,而且全世界石油的储藏量也只够开采几十年了,到时候,我们怎么办?喝西北风吗?中国具有世界最广阔的农村、最大农业、最多的农民,这是困难,也是机遇!中国农村用不着走他们城镇化的路子,农业不能机械化、农场化也不怕,一个绿色能源开发,就能使我们的农村整体脱胎换骨,傲视天下!   现在,党和政府在思想、政策、行动上早就落后了,再不迎头赶上,势必会被时代、被广大人民群众抛弃。   问:说得好,接下来呢?   答:农村大局已定后,对所有的外出务工者要尽快实行身份确定。首先向通过国家认证的工程师、技师、技工发放“居住证”。同时加大各地的业余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外出务工者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不但如此,还要支持他们把老家的父母、孩子接到城里来。城市的养老条件好,可以更好地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而孩子们的教育更重要!小的说,不应该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大的说,在搞了近50年的计划生育后,中华民族就这么少的后代了,不教育好他们,中国还有明天吗?   中国农业是大有前途的,只要我们走对了路。   到那时,农村的天最蓝、水最甜、饭最香,还不知道有多少城里人想回归乡下呢!而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结论]希望所有的官员与专家都能听到龙泽天的这段话,也希望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中国是有前途的!中国人民是不需要施舍的!中国人民再不能上当受骗了!   8、路线确立之后……   问:听了您这么多好方法、好思路,确实都很振奋。这些年来,大家都因为苦于找不到好办法,才不得不听官员们的套话和专家们的瞎话。现在好了,有路可走,有章可循,那些困扰我们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应该解决了吧?   答:不行。   有句名言:正确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你相信现在的这些官员会接受这些意见吗?中国发展到如此地步,不都是因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吗?现在的许多官员不仅仅是缺乏实践、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而是世界观上就有问题。不信你们就看,我的这番话在网络公开后,肯定会有一些人跳出来。本来这样的访谈,就难系统化、完整化,总会有些纰漏可以钻,这就给了一些人疯狂反扑的机会。   问:我们会记往他们是谁,全国老百姓也会记往这些坏家伙的。   答:不用期冀这些官员领会,更不要奢望那些专家会转变,关键是人民的觉悟。而且,也不要以为有办法,解决几个问题,中国面临的危机就能避免了。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样一切才能迎刃而解。   问:腐败,应该算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吧?   答:这只能算是主要问题。腐败的主体是谁?   问:官。   答:官又是谁培养、提拔的?   问:当然是……这不是把矛头指向党了?   答: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但不是一贯正确的,即使是党的最高领袖们,从第一任党的总书记起,也几乎个个都犯过错误。我们共产党人不怕承认这些。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创建了新中国;并且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将一个满是战争疮痍、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了今天的辉煌,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敢于通过实践,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可以说,自觉革命、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也正是党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现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拥有绝对权力的执政党,法律是你领导制定的、发展方针与策略是你提出并且亲自执行的、国家的资源和社会的财富是你管理经营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也是由你提拔与任命的,结果出了这么多问题,人民群众有这么大怨气,你没错误谁错误?你不负责谁负责?   但目前的形势又不是你说负责就负责得了的。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危机”又怎样?大小官员们还不是照样吃喝玩乐?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变成一个庞大的、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了。不用非常手段,根本无法动摇。   问:什么非常手段?   答:革命。   在此,我可以预言:革命的发生,在中国已是不可避免的了。要么是人民起来革共产党的命,要么是共产党自觉地开展一场自我革命。2012年,必然成为中国的革命之年。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这是一场伟大的民权革命。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的拥护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倒了蒋介石独裁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带领人民进行了辉煌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不论那时我们有多少不足,现在有多少诋毁,这不愧是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而今天,我们要开始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在我们的旗帜上,只有一句话:一切权力归人民!   中国的繁荣昌盛,   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富强,   在此一举。   [敬请关注]   龙泽天问答(二)只有革命才能挽救共产党   龙泽天问答(三)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相关链接: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上); 吴敏,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与期望

阅读更多

BBC | 大家谈中国:是什么让80后离婚“要房子不要孩子”?

找不到你想查找的网页 很抱歉! 对不起,找不到以下网页: 请检查网址和字词的拼写方法,以确保它们没有包括任何大写字母或空格。其中一个可能是,你想查找的网页已经被删除、更新或移往其他地方。 • 请尝试查找这个网页 • 请使用上面的导航栏 或 • 请到访BBC中文网主页 • 请提供有关我们的服务的意见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