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

关于儒学略答DEBUG网友

关于儒学略答DEBUG网友 DEBUG网友:宗教的作用很重要。称上是“教”的我知道的只有佛教,而佛教也没有达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一统和制衡统治者的高度。假若没有限制,一门国学有可能发展成为国教,甚至为宗教。儒学达到过什么程度?制约它的是什么?(发于新浪东海草堂) 东海答: 儒家所认证的良知(易经的乾元、孔子的仁、《中庸》的诚、《大学》的明德、程朱的天理等)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其形而上的层面,有一定的超越性和“神秘性”。所以,儒家有一定的宗教性。但儒家毕竟不是宗教,不会成为宗教。制约儒家发展成为宗教的,是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科学精神(儒家不是科学却有科学精神)及政治追求。 随着科学的加速发展、文明的不断进步,宗教的作用会逐渐弱化。特别是那种违背科学常识、缺乏科学精神、偏离文明轨迹、逆反普适价值的神本宗教,必然会逐步象征化乃至娱乐化。 要说对统治者的制衡,在民主政治“发明”之前,儒化的王朝的文明程度都是相对较高的,其高度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一统和制衡统治者的高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家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和“以道制势”的努力,可谓弥足珍贵。把西方历史上的政教合一说成对统治者的制衡,则是你的误会。(至于政教分离以后,基督教更谈不上什么制衡了) DEBUG网友:历史是皇帝奉天承运,依靠皇恩和人治,国民一半腐败一半造反,缺乏一统的宗教心治。我浅薄的知道儒在推崇礼制,被登基后的皇帝认同,被篡位者抵制。儒学对此自身有无促变、反省和改变。 东海答: 你确实不了解儒家。儒家在政治上是民本主义。从上古到现代,倡导民本、维护民权的论述数不胜数。刘光汉编纂的《中国民约精义》一书,辑录的大量往圣先贤的言论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与主权在民思想相接近的民本观念或重民主张,如《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诗经》中的“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及《孟子》中有关国人曰贤方贤、国人曰可方可的言论等等;与社会契约论相接近的君臣、君民通功易事的思想,如柳宗元《封建论》中的君由民举的观点,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君臣皆为民立的思想等等;反对君主私天下、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如《礼记·礼运》的“大同”说,《吕氏春秋》、《六韬》、《明夷待访录》、《潜书》中有关“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论述。(四)反对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如《管子》中“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之论,《商君书》所言“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所共操也;信者,君臣所共立也”等等。 历史有其无法突破和超越的局限。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君主制有其一定历史合理性和民意合法性。即使是这样,两千多年来,儒门中反对专制、呼号民权的声音始终不绝。秦汉以来,政治文明不断倒退,君主专制越来越“酷”,儒门中这种声音也越来越猛烈,在明末清初和清末达到高潮。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亭林等为代表,清末以谭嗣同为代表。 DEBUG网友:“学、道、教”等不应仅流于阳春论道,应该广散普民,百年道行的高僧,不若尊学畏师的万民。如同佛学,精深为凡人难懂的经文。儒学博大精深,我虽无知但已近不惑,略熟国文,阅读尚觉烦惑,后人如何不得而知,谁之过?大师您是否觉得儒学只能以此存世示人? 东海答: 在目前,以革命的精神改良中国政治,以牺牲的精神建设儒家文明,应是儒者最为正确和仁义的选择。同时,如何深入浅出地以现代语言把儒学精华传达出来,如何在全面把握儒家义理的前提下尽量让它通俗化普及化,是当代儒者的重要工作。东海近几年来一直在为此努力。只可惜传播渠道有限,言论自由受限,事倍而功微。2010-4-27东海老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阅读更多

学会和党内积极力量有机互动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中国人民大学做演讲时,被三位网民扔下一沓“5毛钱”,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轩然大波,伍皓当时反应平静,他表示,“在自己的意识里,把平

阅读更多

新闻消息: 东莞时报:那些因言获罪的人和事

如果公众连正常的言论自由、批评自由都要被剥夺,那么公权力的自由必然就会泛滥成灾。 或许他没有料到,随口说说的话,竟成了预言。 2006 年5月,安徽五河县教师李茂余和董国平,通过手机向县领导发短信,针砭五河县时弊的”顺口溜”,表达对学校人事安排 …. 所以,中国有必要出台法律,来规范和确定对政府官员和公众人物的批评与诽谤的界限,以保证”通达社情民意“和中国公民的批评权。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教授认为,用网络传播的帖子实际是一种群众意见的表达形式,而在诸多的”诽谤案” …

阅读更多

北大教授质疑网民诽谤案——司法公信力缘何缺失?

司 法 公 信 力 缘 何 缺 失 作者:张千帆(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 4月16 日,福州马尾区法院就严晓玲案判决范燕琼、游精佑、吴华英三名网友构成诽谤,并分别处以一到两年徒刑。从网络评论看,绝大多数网民对判决结果持负面评价,并对法院陈述的案情表示不信任。造成社会不信任司法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是司法判决本身的说理方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司法判决,公信力的基础在于其说服力;如果一篇判决书说理不清楚或有漏洞,那么它注定不会赢得社会信任。好在马尾法院公开披露了判决书的梗概,让我们能具体分析司法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判决书认定网友诽谤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三名被告“捏造事实”,二是被告行为“情节严重”。从基本逻辑和适用原则来看,判决书本身并没有大问题。严晓玲案的关键在于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其中显然也包括网络言论的自由,但是言论自由并非没有限度;无论在哪个国家,任何人都显然没有故意捏造事实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自由。在欧美国家,为了保护言论自由、鼓励公民和新闻机构监督政府并保持政府廉洁,政府官员的名誉权受到了一定限制。如果公民或新闻机构对政府的批评指责和事实有出入,但并非故意为之,那么政府并不能动用诽谤法来维护自己的“名誉”,否则就没人敢说话了,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话100%准确;如果讲错一句就被政府抓住不放并以诽谤法“杀鸡儆猴”,必然造成整个社会噤若寒蝉、万马齐喑的局面,恰和宪法保护言论自由的宗旨背道而驰。然而,如果被告被认定故意捏造事实,那么他必须对由此造成的法律后果负责,而不能再宣称自己受宪法言论自由的保护并予以免责。因此,如果本案三被告确实构成“故意捏造事实”,那么宪法第35条并不能保护他们,否则必将纵容被告对宪法权利的滥用。 但是本案的问题恰恰在于,三网民是否“捏造事实”?换言之,“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判决书要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就必须把这个问题交待清楚。至于在此基础上,“捏造事实”的言行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或“情节严重”究竟适用什么判断标准,已属其次,在此不赘述。绝大多数网民最感兴趣的也是案情真相,而本案的事实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去年六月福州警方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通报,认定严晓玲的死因为宫外孕导致大量出血;另一个则是本案被告被指控捏造的严晓玲遭轮奸致死的故事,其中还包括施暴者和闽清公安局之间的违法幕后勾结,以及公安局领导事后“恐吓”多次上访的严母林秀英等情节。法院判决确实花了较大篇幅陈述两个不同版本的事实,可是却完全没有说明究竟应该采信哪个版本,而是从一开始就已认定警方版本的准确性。其实这些故事只要在网上一搜就全出来了,比判决书介绍的梗概更详细、更丰富,试问判决书复述这些故事有何意义呢? 该轮到法院论证了,则只有“经过认真严密审理”寥寥八字;关于三被告人是否有捏造事实这个关键问题,更只有“经查”二字,结论就跟着出来了,何其简明扼要!但是如此判决能令人信服、平息众议吗? 不可否认,任何疑难案件都不可能穷尽疑问;美国辛普森杀人案判决至今已有十多年,严格说来还是一个疑案。但是任何案件都得有一个相对而言最令人信服的说法,而政府对于调查取证、澄清事实确实承担着无可旁贷的责任,甚至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面对有关部门普遍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司法判决简单重复政府的鉴定结论对于提高整体公信力显然是没有帮助的。尤其在地方公安和案情本身可能有牵连、中立性和公正性受到社会质疑的情况下,法院更不能先入为主地站在原告一边,而有义务赋予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不偏不倚地听取双方提出的证据,并为采信哪一方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事实上,如辛普森案所示,如果控辩双方都没有100%的确凿证据,法院偏袒的是被告而非原告。只有这样的司法判决才有说服力和公信力,也才能维持政府整体的公信力——如果法院支持政府的调查结论,那么一份有说服力的判决书能帮助解释政府版本的内在合理性,进而说服更多的公民接受政府版本;如果判决否定了政府版本,那更说明法院不是虚设的,而是有能力约束官员权力的,至少不会听任官员自说自话、指鹿为马,因而经过司法把关的政府结论是值得社会信任的。如今中国公众对严晓玲案的期待正是说明究竟应该采信哪个事实版本,而法院却以“经查”二字糊弄了事,这样的判决连被告和死者家属都满足不了,又如何能让公众满意?! 对于局外人来说,严晓玲案的具体结论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法院如实说明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当然,严晓玲案可能涉及个人隐私;虽然个人隐私绝不是福州警方声称的“国家秘密”,但是涉及隐私的事实确实需要适当保护,不应在庭审过程中随便泄露到社会上。然而,即便隐私保护也不能成为庭审走过场的正当理由,更何况死者家属很可能为了澄清事实而愿意放弃部分隐私。至少,法院应给予控辩双方充分机会提出证据并当庭质证,通过辩论澄清事实真相。但是从披露的判决来看,所有这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尤其是被告似乎完全被沉默了,整个判决书对辩护律师的观点几乎未置一词;他们究竟说过什么、他们的论点和控方论点相比谁更有理可信,社会大众无从得知,更无从判断。死者的母亲林秀英等关键证人似乎自始至终没有出庭,她对被告范燕琼陈述的故事本身是否可信、记述并在网上传播故事的三被告是否构成“故意捏造”、闽清公安背后是否存在任何黑幕等一系列决定本案判决的关键问题,当然也就成了无解之谜。这样的判决又如何具备公信力呢?单靠惩罚网络流言,哪怕惩罚得对,也不可能提高司法乃至整个政府的公信力;恰好相反,它们只能给中国社会再次留下一个疑问:真相究竟是什么? 本案的法理是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但是正如九十年前发生在美国的“抵制征兵系列案”所示,要保护社会的言论自由,法庭首先要有言论自由。当时站在被告一边的霍姆斯等大法官只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少数,但正是他们为言论自由辩护的少数意见成为美国宪政史上反败为胜的里程碑。中国司法制度不允许法官公开表达不同意见,但是至少应该允许被告在法庭上为自己自由辩护吧。如果法院能认真对待辩护词并在判决书中予以适当回应,我相信被告和受害人家属是不会胡搅蛮缠的,社会公众也不再会对司法表示如此普遍的不信任。压制或选择性忽视辩护言论很容易让判决得出原告胜诉的结论,但这种审判方式所牺牲的不仅是被告正当辩护的权利,还有司法乃至政府整体的社会公信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阅读更多

世博会网络”自由园区”建立首日即遭屏蔽

"网站在中国被封并不意味着这个网络展厅就此失去意义"
4月26日,在距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不到一周的时候,总部位于巴黎的人权组织"记者无疆界"为呼吁言论自由建立起了名为"自由园区(Garden of Freedoms)"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网络展厅。但是网站刚刚建立,中国国内网民就无法打开。

"自由园区"是专为呼吁言论自由而建立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虚拟展示厅 。网民可以通过中英法3种语言版本浏览该网站上的网警池馆,禁图水榭,西藏回廊,思想犯亭台,并可以在请愿书上签名要求释放刘晓波等政治犯。

网站刚刚建立,中国国内网民就无法打开。"记者无疆界"组织亚太区部长樊尚·布罗塞尔(Vincent Brossel)认为,网站在中国被封并不意味着这个网络展厅就此失去意义,他说:" 记者无疆界的网站在中国被禁数年。这个网站是面向全世界的人们,包括那些现居海外的中国人。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政府承诺在上海世博期间暂时取消网络审查制度。上海世博会应该围绕现代化进程,以人道主义的面貌展开。"

"自由园区"上的"思想犯亭台"展厅呼吁人们签名要求释放刘晓波、胡佳或师涛著名政治犯。请愿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签名者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许多中国人。樊尚·布罗塞尔表示,虽然签名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必须以此引起中国政府的注意。"我们开展这项签名活动已有数年。签名的力量并不足以使政府释放这些政治犯,但我们会将这些签名寄给中国政府,我们想让他们听到众人的呼声,以此敦促他们采取措施。我们认为,像胡佳,刘晓波这样的人并不应该被判刑。他们仅仅是在倡导民主。"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黄雪琴 王建兵

六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您啊主席!

【网络民议】“今年夏天,你想收到什么礼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

WP Twitter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