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称举报人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
伊利称举报人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 财经网 2011年06月14日 13:58 伊利集团表示,伊利的职工资料系统里没有张三林这个人,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被公安局依法惩办。 【《财经网》记者 夏瑜】 6月12日,在网络上出现的题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署名伊利集团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的万言举报信,举报伊利集团现任董事长兼总裁潘刚“骗取、侵吞国有资产”等罪名,引起伊利股份新一波动荡。 6月13日,伊利股份放量跌停。在13日接连发布了“严正声明”及“公开信”后,伊利股份于13日晚公告,14日起临时停牌。 与此同时,6月13日上午开始,各大小网站与该举报信有关的大面积删稿行动持续不断;6月14日上午,多家媒体相关人员在微博称,他们所供职的媒体关于本次事件的报道在深夜遭临时撤稿。 伊利集团表示,伊利的职工资料系统里没有张三林这个人,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被公安局依法惩办。 万言举报信露面 伊利13日放量跌停并宣布停牌 6月12日下午15时左右出现在互联网上、13日已经被广泛删除的上述举报信称,潘刚妻子及相关亲属成立公司,骗取、侵吞国有资产,利用内部消息炒作伊利股票。并称潘刚与内蒙古原区党委书记的儿子储惠斌(已外逃)联手非法获得伊利股权。 文章称,举报材料在全国十大网络论坛同时发帖,并将复印上千份递交给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家级新闻媒体。 6月13日,疑受上述举报信影响,在10送10除权日,伊利股份上午以17.79元开盘,在一度冲至19.90元涨停的情况下,放量跌停,收于16.28元;换手率5.84%,成交总额7.6亿元。 13日下午,伊利集团发表针对该举报信的“严正声明”。声明称:“从6月12日下午15时左右开始,国内主要网络论坛先后出现大量针对伊利的诽谤信。诽谤信的内容纯属捏造,其目的是蓄意破坏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我公司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当晚,伊利集团继续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伊利集团遭受‘诽谤信事件’最新进展”的说明,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接伊利遭受‘诽谤信事件’报案后,已于2011年6月13日19点正式立案侦查。” 随即,伊利集团又发布《伊利人致社会各界朋友的一封信》,称:“这样的诽谤攻击发生在伊利集团遭受‘深海鱼油诽谤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样的诽谤攻击发生在伊利集团公布取得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诽谤攻击发生在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整治网络环境的情况下。……我们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一切黑白颠倒的诽谤攻击都是纸老虎,谣言毕竟是谣言。” 深夜,伊利股份发布公告,“因媒体传闻,公司将于6月14日起临时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 自始至终,除将之定性为“诽谤信”外,伊利集团并未就举报信的具体内容细节作出针对性澄清。 各网站“主动”删“举报信” 各媒体报道连夜被撤 虽然伊利集团13日下午才正式就该举报信做出回应,但从13日上午开始,各网站已几乎同时开始大规模删除相关帖子的行为,主要门户网站微博也同样开始删除用户发布或转发的相关内容。当天下午,该举报信在网络上已难觅踪影。 中国几家主要乳业制品企业数年来负面新闻不断,但这些企业的强大公关能力更令人咂舌。负面新闻出现后,各主要网站噤声并“不约而同”大规模删帖的行为,已非首次。 6月14日上午,多家媒体相关人员在其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中称,他们所供职的媒体关于本次事件的报道在深夜遭临时撤稿。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版主编周斌: @周斌 :妈的,连夜大撤稿,差点开天窗,郁闷至极,搞牛奶的,你牛逼。 《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星: @王星WX :连夜成功封杀那么多媒体报道,编辑记者一片哀鸿。仅以此长微博向伊利致敬。 13日晚至14日下午2时记者发稿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官方网站(http://www.cdia.org.cn/)首页无法正常登陆,具体情况不明。 公开报道显示:张三林确曾任伊利董事长助理 该举报信作者在文中自述称:“张三林,男,生于1938年04月07日,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职位:伊利原董事长助理。” 公开报道显示,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出事前的董事长助理的确名叫张三林。 《财经网》记者查询得知,在《中国企业家》2010年题为《郑俊怀:笙歌归院落 灯火下楼台》的报道中,曾出现“郑俊怀出事前的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的表述。 在新华网2004年7月9日一篇题为《百姓看戏市场买单 内蒙古拍卖文化节冠名权》的报道中,亦出现了“以530万元竞得文化节开幕式晚会冠名权的伊利集团代表、董事长助理张三林”这样的表述,显示张三林确曾以伊利集团董事长助理身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官方活动中公开露面。 公开资料显示,郑俊怀,男,出生于1950年9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伊利集团)董事长,有中国“乳业教父”之称,2004年12月因被控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落马,2005年12月被判有期徒刑6年,经两次减刑,2008年9月刑满释放。 郑俊怀落马后,接手掌控伊利集团的正是现任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 《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12月31日署名“本报记者边长勇”的报道称:“伊利集团的新掌门,现任总裁潘刚就被认为是一个与郑俊怀‘势不两立’的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伊利集团;2002年7月任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2005年6月股东大会上,得到流通股代表的全票支持,当选为董事,进而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 《中国企业家》在其《郑俊怀:笙歌归院落 灯火下楼台》的报道中称,张三林“自称郑接受调查的翌日被伊利扫地出门”:“张三林说,在郑俊怀等人被带走调查后,张在伊利的配车、办公室也都被伊利收回。伊利中高层管理人员有500多人或主动离开或遭辞退。” 该报道称:“郑俊怀出事前,郑与潘刚的矛盾已经激化,原因是潘刚的姐姐、姐夫等众多亲戚开办多家承揽伊利广告、劳保用品业务的公司,郑极力反对。潘刚与同遭郑截断财路的伊利独立董事俞伯伟(俞的亲属办有咨询公司,曾为伊利提供咨询服务)同仇敌忾,将郑使用公司资金为自己买入伊利股份的事公之于众。有多人告诉《中国企业家》,潘刚与当地某政要的儿子关系密切,因此能在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报道说:“至少从表面来看,郑俊怀已一无所有。” 伊利:张三林非伊利正式员工 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举报信事件闹得满城风雨之时,举报信作者“张三林”至今未露面做任何表态。 据《新京报》2011年6月14日报道,伊利集团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我们查询伊利的系统里没有张三林这个人,但可能曾经是‘不在册’的员工。伊利也从来没有设董事长助理一职。这根本不是实名举报,无电话。我公司已就此事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新京报》称,伊利6月13日提供给该报的资料显示,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被公安局依法惩办。 根据举报材料,张三林自称生于1938年4月7日,据此计算,张三林已满73岁,1998年已到退休年龄。 根据现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60周岁为男职工的法定劳动年龄,超过60周岁的职工的雇佣关系不属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和保护,其与公司存在的雇佣关系应按劳务关系处理。 来源: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6-14/110745691.html 伊利复牌越快越可疑 财经网 2011年06月14日 18:18 媒体、公众和投资者必须呼吁,警方应同时立案侦查伊利股份,并且对伊利股份和张三林的侦查都必须符合程序,经得起监督 【财经网专稿】记者 樊沙 因“媒体传闻”遭到实名举报,伊利股份(600887.SH)于6月14日开始停牌,“待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鉴于该举报信是否诽谤只有警方在侦查后才能得出结论,则伊利如果很快就复牌,那么这样的侦查结果就更加让人担心了。 现在已经有了让人担心的迹象了。6月13日晚间,伊利在其官网上透露,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接伊利集团遭受“诽谤信事件”报案后,已于6月13日19点正式立案侦查。考虑到伊利是当地不多的纳税大户,这么雷立风行的立案速度倒可以理解。伊利并没有透露“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是否以“诽谤”立案。 任何一个稍具常识和智间的正常人都能判断出,举报人、“伊利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敢于实名举报,并在公开发表的万言举报信《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中,列举了伊利董事长潘刚的妻子及相关亲属成立公司,种种骗取、侵吞国有资产,利用内部消息炒作伊利股票的行径,有凭有据,连所涉账号都公之于众,半天时间显然不足以证伪。 该分局却没有通过伊利“透露”一下,已按“侵吞国有资产”、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市等立案侦查伊利。当然,如果该分局没有对伊利立案,这也是符合你我的常识的。 6月13日伊利股份迅速跌停,既是基于常识对举报信详实证据以脚投票的反应,同时也对此后单方面立案的警方遥遥投了不信任票。 6月13日上午开始,各大小网站与该举报信有关的大面积删稿行动持续不断;6月14日上午,多家媒体相关人员在微博称,他们所供职的媒体关于本次事件的报道在深夜遭临时撤稿。 伊利集团表示,伊利的职工资料系统里没有张三林这个人,张三林年轻时曾组织“反革命活动”,被公安局依法惩办。 看看13日举报信公开以后伊利的危机公关反应,倒是同之前被坐实了有问题的公司,诸如科龙、三鹿等等的行径完全一个路子:删稿;贬低甚至抹黑举报人,以此否定举报人的举报能力;以诽谤名义高调报案。 当然,在事态还在发展时,我们也只能观察到这些公司行为的相似性,尚无法判断其性质。只有在真相水落石出、事件盖棺定论之后,再来回顾这些行为,对清白者,可说是担心对公司声誉形成打击,不得已侵蚀新闻自由和公权力的过度反应;对有罪者,那就是下流刻毒了。 从感情角度来说,公众当然希望伊利股份和潘刚们是无辜的。在侥幸渡过“三聚氰胺”危机后,在宗庆后、马云、史玉柱这样的毛式资本家大行其道后,伊利股利也好,大而扩至中国企业界也好,都经不过这样连续的打击。 从财产安全角度来说,投资者们当然希望伊利能尽快复牌,然后视侦查结论,该卖出就卖出,该抄底就抄底。 但理性告诉我们,在当前的法治的环境下,只要符合企业利益、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以法治国的”主体让张三林“承认”诽谤并不难。因此,媒体、公众和投资者必须呼吁,警方应同时立案侦查伊利股份,并且对伊利股份和张三林的侦查都必须符合程序,经得起监督。 所以,如果张三林迅速地“被承认”举报信中全是诽谤之言,那么顺利复牌的伊利股份并不能消除公司被“掏空”的嫌疑,投资者自当走为上。 来源: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6-14/110745990.html 蓝装组织:上周五,在位于雅加达的印尼肃贪委员会(Corruption Eradication Commission)门外,身着蓝色服饰的反腐败示威者举行了抗议活动。蓝色是印尼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领导的执政党民主党的代表色。图为活动中,抗议者靠着一辆警用卡车休息。 5月,两个女孩趴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外。 图为四川丹巴县梭坡乡(Suopuo)众多多面碉楼中的一座。 类别: 转贴 查看评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