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

BBC|钱钢:2014,开门就见“刀把子”

中国内地网络正流传一组图片:都是官员开会,头顶横幅都写着“政法机关要做党的‘刀把子’”。“刀把子”三字突兀刺目。 重提“刀把子” 经查,上述图片大多出自新疆,拍摄时间多为2012年(周永康主持政法委时期)。然而近日在党媒上也出现了“刀把子”,来源是1月7日、8日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阅读更多

钱钢 | “舆论斗争”是一个危险信号

“舆论斗争”是一个危险信号 作者:钱钢 中共正宣传贯彻习近平“8.19”讲话。一个刺目的关键词——“舆论斗争”,在媒体上升温。有媒体甚至用“正面宣传,舆论斗争”八字概括习的讲话。这是危险信号。它的出现也存疑点。 最初官方报道没有“舆论斗争” 笔者检索了一个月来中国传媒上对学习贯彻习近平讲话的报道,发现奇怪现象。 习近平的讲话,8月20日晚由新华社首发。中共对领导人讲话的报道,有极严格审定程序。报道“8.19”讲话的电讯,决非新华社自己可以签发,而只能由分管宣传的政治局委员乃至更高领导拍板。 笔者当时从电视收看这条新闻的印象,似较温和,这和后来的杀气腾腾调子不同。当时报道的大标题是“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好”。导语是“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重看全文,发现和后来报道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舆论斗争”一语。 这当然不是疏漏。自8月21日至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8篇评论员文章,论学习“8.19”讲话精神。人民日报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规格极高(仅次于社论),这个系列评论具权威性,然而8篇文章均未使用“舆论斗争”的提法。还有 8月23日人民网发布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5个标题,14则提要,都无“舆论斗争”。这样的“解读”,当然也不可能随意拟定。 “舆论斗争”是怎样升温的? 虽然作为“规定动作”的上述报道未含“舆论斗争”,但早在8月21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就发出学习贯彻“8.19讲话”的通知,称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包括“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解放军报8月22日)。8月23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传达习近平讲话,也提出“一手抓思想引导,一手抓舆论斗争”(中国青年报8月26日)。 与同时段人民日报、人民网的调子不同,环球时报8月24日刊出评论《舆论斗争,不能回避只能迎接的挑战》。此文似暗指有人回避“舆论斗争”,但刊出不久就遭反驳。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8月27日在腾讯网撰文《“舆论斗争”是一个让人不安的字眼》,认为“用‘舆论斗争’描述当下的思想交锋,让人恍若隔世。” 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人民日报编委会”的学习“8.19”讲话文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科学指南》(这种署名方式是该报自1946年创刊以来首次),文章提出“有效引导舆论、积极开展舆论斗争”。让人不安的字眼,在人民日报阐述“8.19”讲话的长文中出现了。 此类长文接踵而至。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的文章《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该文的观点“理直气壮正面宣传,旗帜鲜明舆论斗争”成为一些网站转载时的标题。9月16日,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发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他在强调“对敌对势力开展舆论斗争不能丝毫松懈”的同时,就“党性、人民性”问题,重申80年代“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对该报老社长胡绩伟的批判。文章发表之日,恰是胡绩伟逝世周年忌日。 人民日报上,1980年始有“舆论斗争”一语。从1980年到今年“8.19”,33年,总共只在全文中出现23次,且几乎全部用于“国际舆论斗争”、“反邪教”舆论斗争,仅有一篇短文,所用的语义与当今相同。而今年“8.19”后,一个月内,“舆论斗争”在人民日报上已经出现了4次,其语义,完全针对国内思想领域。 这波舆论潮中,必须提到北京日报9月2日的文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意识形态斗争”,是“舆论斗争”的同义语。此文一出,“亮剑”之声四起。 9月4日,解放军报发文:《夺取网络舆论斗争的主动权》。9月6日法制日报报道,中央政法委提出“敢于舆论斗争”。9月10日起,新华网、人民网陆续刊发31位省级宣传部长学习“8.19”讲话的体会。这31位部长,至少有16位使用了“舆论斗争”或“意识形态斗争”的提法。其中措辞最为激烈的是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他在求是杂志称宪政民主、普世价值都是“美丽的谎言”。 官员们纷纷表态,要强起来,不要“爱惜羽毛”,不当“开明绅士”。“8.19”后的一个月内,各省(自治区)的第一书记,至少有5位,或公开讲话,或主持会议,表态支持“舆论斗争”,包括张春贤(新疆)、袁纯清(山西)、王三运(甘肃)、骆惠宁(青海)、王儒林(吉林)。一些中央机关部门领导也群起发声。 笔者9月5日曾在联合早报撰文《“宪政”依然生死未卜》,指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尚未批宪政,现在他们的批判开始了。除了前面引述的湖北宣传部长在求是杂志的文章,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治定力》一文,也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统统归入“要使中国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 9月1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出席四总部抓基层协调会,会议主题是落实习近平指示、将强军目标落实到基层。但许其亮讲话引人注目地指示“要积极抢占网络这一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筑牢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防线”。9月18日解放军报发表文章,提出要像朝鲜战争坚守上甘岭那样,“铆在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上”。 高压态势超过江、胡 “8.19”讲话一个月来,从最初官方正式解读回避“舆论斗争”,到“舆论斗争”杀到前台,再到军方“亮剑”,控制舆论的高压态势已十分清楚。笔者通过“慧科搜索”,发现关键词“舆论斗争 or意识形态斗争 or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在这一个月中国媒体上的使用量,接近中共18大后至“8.19”之前8个多月的总量(前者为56,后者为64)。 中共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不多见。江泽民任总书记期间,1994年1月召开过一次(另有1996年10月14届6中全会,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胡锦涛任内,2003年12月和2008年1月各开过一次。可以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最高领导人宣示舆论工作总方针的契机。 笔者检视了江、胡在上述会议的讲话。江时期,舆论工作的核心口号是“舆论导向”。江曾就“反西化、分化”等,说过许多狠话。但1994年初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值14届3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紧跟邓小平改革理论,号召“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还提出“群众……在改革中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疏导和解决”。这个讲话不算强硬,看得出邓小平当时“要警惕右,但主要是反左”的指示对他的制约。江执政时,确定了融入国际的大方向,若非他当年决策发展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不会有后来的爆炸性增长。 胡锦涛时期,舆论工作的核心口号是“舆论引导”。16大后,2003年12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号召创新,“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帮助人”。在他第一个任期,中共强调“三贴近”即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17大后,2008年1月的讲话,他提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还呼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这年6月20日,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强调“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胡的“舆论引导”与江的“舆论导向”有微妙不同。“舆论导向”明言严控,而“舆论引导”则试图以柔性手段掌握话语权。在胡锦涛第二任期内,以微博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社交媒体,迅猛发展。 江、胡无疑都坚持“党管媒体”,他们在任时期,媒体之灾屡见不鲜。不过他们提出的方针,至少有包装,顾及国际观瞻,未轻言“斗争”,他们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未成为反右宣言书。 习近平上任之初,看到他轻车简从重走邓小平南巡之路,看到对中央领导的报道和会议报道一度少了些可憎面目,人们以为政改就在眼前。但事与愿违,“舆论斗争”来了。 事实上,公众至今都未见过“8.19”讲话全文。单看党媒最初的报道和解读,习的讲话与江、胡大同小异。报道中引述他所说的“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并不能直接转述为“舆论斗争”。然而,从军委副主席、团中央书记的传达到各省的表态,联系到“8.19”之后对互联网和公民运动活跃人物的严打,可以相信,继“舆论导向”和“舆论引导”之后,“舆论斗争”已成为当前中共的舆论控制总方针。“舆论斗争”的剑锋,已从过去主要指向西方、邪教、民族分裂势力,扩大到指向国内知识界和普通网民。 这使本届中共领导的政治高压态势,有超过江、胡时期,并有冲击经济工作(特别是18届3中全会将启动的经济改革)这个“中心”,使中国政治重蹈毛时代覆辙的危险。不知中共高层是否意识到,当他们信誓旦旦要反腐打虎的时候,“舆论斗争”却先期剿灭了大批武松,大大削弱了反腐的社会支持力量。 学者陈子明在德国之声撰文称:“有人说,现在中国思想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很像1980年代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和‘反自由化’运动。我说,这个比喻不确切。我在一条微博中写道:清污、反自由化和反和平演变,都是在80年代底色上的斑点。最近层峰打通了前30年与后30年,官方就可以在50年代的底色上泼墨了。”这是发人深省的警告。 —— 读者推荐 本站刊登日期: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关键词: 舆论斗争 其他相关文章 《南方周末》与新闻审查 唐山大地震废墟上的抢劫风潮 中国传媒何去何从? 红心的故事——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谁是矿难新闻的第一主角 盛世话语之腾涌:以“中国模式”为例 冉云飞:冉匪为何凶猛? 内地封杀龙应台新作《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钱钢 | “宪政”依然生死未卜

中国大陆围绕宪政的争议已持续数月。“宪政”一词和它所代表的理念,遭遇前所未有的挞伐。   笔者曾将“宪政”归入“浅蓝”,认为它不同于“三权分立”、“多党制”等被禁用的“深蓝”敏感词。它属于“不倡不禁”的政治话语,在正面意义上,媒体可以使用,但中央级党媒几乎不用,中央常委则从来不用。   现在,“宪政”一词是否已被当局从“浅蓝”逐入“深蓝”?宪政的理念是否已被彻底否定?   笔者检索分析了2013年5月至8月的中国媒体,包括对文章的正负倾向做了辨别。“语象”显示:“宪政”处于生死边界,反宪政传播有异常轨迹。   反宪政两个冲击波   在百度高级搜索,选择标题出现“宪政”的文章,每半月取一个被使用篇数,逐篇区分正面或负面,可见5月上半月,“七不讲”尚未传开,搜索到的文章都正面使用“宪政”一词。5月后半月,对宪政的批判开始。这种情况极其罕见。此前,仅2004年、2005年在学术期刊上出现过两篇反对“宪政”提法的文章,大众媒体上从未批过宪政。   5月21日,互联网上出现《红旗文稿》首发的《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作者杨晓青),打响反宪政第一枪。该文开宗明义反对《南方周末》提出的“中国梦,宪政梦”,称宪政属于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并坚决反对“宪法和法律至上”。5月29日,《党建》杂志发表《认清“宪政”的本质》(署名郑志学),称“‘宪政’主张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在中国取消共产党的领导”。6月,《红旗文稿》发表《对宪政问题的一些看法》(作者汪亭友),称“西方国家恰恰是寄希望于中国宣布实行宪政,从而以之作为突破口,逐步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对上述文章的广泛转发,加上其他文章,构成第一个批宪政高潮。第二次高潮出现在8月。8月5日、6日、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望海楼”专栏连续刊出署名马钟成的文章:《“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在中国搞所谓宪政只能是缘木求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8月19日和20日,求是理论网又接连从海疆在线网转发《宪政潮是对十八大精神的挑衅》(署名高翔)和《“宪政”理论是对中国改革的干扰和误导》(署名郑里)。这一组文章来势凶猛。   需要说明,笔者的统计范围,限于百度高级搜索中标题出现“宪政”的文章,或者说是关于宪政主题最明确最直接的一部分。事实上,无论反宪政还是挺宪政,都还有标题未出现“宪政”的另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8月1日新华网奉命转发了一篇博客文《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署名王小石),此文为中国宪政描绘了可怖前景,不但引起众多中国网友批评,也令俄罗斯人惊愕。   挺宪政背水一战   5月至8月,在传播强度上,反宪政舆论总体超过挺宪政舆论,统计显示,传统媒体上,“宪政”自5月后半月以来的确已成敏感词。检索慧科搜索数据库,5月至8月的数百种中国内地报纸上,标题出现“宪政”的挺宪政文章仅6篇(其中两篇是5月上半月的);标题出现“宪政”的反宪政文章也仅有11篇。“宪政”争议的主战场在互联网。   反宪政开始后,第一篇重磅挺宪政文章出自5月24日财经网:《宪政是法治国家应有之义》,作者是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崇德,这是一篇旧作。作者明确提出:“宪政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应有之义”。   6月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刊发该网总编辑周兆呈与中国大陆法学家贺卫方的对谈:《对话贺卫方谈中国宪政争议》。在这篇被中国内地多家网站转发的谈话中,贺卫方认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后强调“必须履行宪法”,履行宪法就是宪政;“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面”,也是宪政话题。   6月10日,网络上出现学者冯崇义、杨恒均的文章《拒绝宪政是断绝中国的前途》,作者认为“反宪政体现现代蒙昧主义”,“实际上,中国不是要不要承认宪政,是否可以否定宪政,而是中国已经到了不作出宪政民主的制度安排,就会彻底糜烂,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6月21日,网络上出现被多次转发的《推进宪政民主关键在党症结也在党》一文。作者蔡霞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她的这篇近3万字长文,征引大量史料,回顾“中国共产党追求宪政民主的探索与坎坷”、分析“中国共产党摸索宪政体制为何如此艰难”、论述“推进宪政民主与执政党的历史转型推进”与“推进宪政改革是党在新世纪的历史重任”。作者称:“如果再不下决心启动政治改革,推进宪政民主建设,社会矛盾的激化将使执政党丧失改革的可能机会,政府也不再有回旋余地。”   这一段时间,发表挺宪政文章的学者还有江平、华炳啸、童之伟、郭道晖、王建勋、王占阳、张千帆、荣剑等多位。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的《宪法实施与长期执政》,8月22日首发于影响力中国网,有网站转发时更改了标题,加上了“宪政”字样。张千帆称:“反宪政必然意味着反宪法”。他批评反宪政论者是“要把宪法沦为无需落实的政治口号、说了不算的一纸空文”。“其潜台词是这个国家虽说制定了一部宪法,其实那只是欺骗人民的文字游戏;中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宪法,国家权力不受任何法律约束。”8月29日,多个网站转发联合早报网刊出的《宪政与中共重建政治合法性》(作者荣剑),文章发问:“中共重建其政治合法性的新的路径何在?在枪杆子、笔杆子和钱袋子都已失去了有效控制国民的情况下,要想重新取得国民的认可和支持,难道舍宪政还有其他路径吗?”   挺宪政的文章在内地网站能够出现已属不易,上述各篇,决无可能如若干反宪政文章那样,得到超强传播。反宪政文章的总篇数并不多,其网络传播强度是被转载拉高的。如郑志学文被30个网站转发,杨晓青文被44个网站转发,马钟成的《美国宪政的名不副实》被153个网站转发,不难看出这种传播背后的指令性外力。挺宪政的人士,则群起挺身,利用一切平台(如影响力中国网、共识网等),合力抵御反宪政大潮,微博网友也倾力呼应。8月10日,我在新浪微博推介视频《百年宪政》,获一万多次转发,有近两千条评论。5月至8月,新浪网在标题出现“宪政”的篇数,挺宪政竟高于反宪政。   去“宪政”,习近平拿定主意了吗?   笔者亲历文革和1980年代以来的政治演变,对中共历次意识形态批判记忆犹新。观察5月以来的“宪政”争论,单从反宪政一翼看,疑点甚多。它不像一个有备而来、周密组织的批判运动。   我此前说过,真要禁止“宪政”等词语的传播,中共做得到。这一次,传统媒体上“宪政”几近绝迹,然而却“网开一面”,互联网上被允许争论。为什么?   两次反宪政高潮中间,有一段奇怪的低谷期。6月后半月和整个7月,仿佛有人吹了暂停哨,反宪政舆论戛然而止(中间只有汪亭友的一篇文章《打破西方宪政的“普世”迷思》)。到8月突然再起狂潮。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8月间数篇反宪政文章,作者笔名为“马钟成”、“高翔”、“郑里”,三者有一个共同身份,均为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这个机构很神秘,难以检索到详细资讯,只能查到院长为中国内地鹰派军事评论者戴旭。他们的网络平台“海疆在线”,聚集了一批毛主义左派和国家主义强硬派人士。几个似有军方背景的人组成反宪政突击队,这又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上的反宪政言论,其首发平台值得辨析。一些人认为,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和党刊《求是》发布了反宪政文章。《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确曾在5月和8月两次集中转发反宪政文章(5月25篇,8月52篇),求是理论网大致相同。反宪政文章的首发平台,除了上面提到的“海疆在线”,主要有《求是》主办的《红旗文稿》、中宣部主办的《党建》、和《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日报》海外版。须注意,《红旗文稿》和求是理论网不能完全等同于《求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网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共最高级别的舆论喉舌,各种政治词语在《人民日报》上的起落消长,常准确标志政治风向。任何一次重大政治批判,《人民日报》必须有态度,必须以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郑重方式表态。耐人寻味的是,5月至8月,《人民日报》没有发表一篇反宪政文章(《求是》也没有)。这更诡异!   查此时段《人民日报》,完全没有标题含“宪政”字样的文章,全文中使用“宪政”的仅三篇,其中两篇系国际报道,与中国宪政无关。惟一的一篇,是6月18日第5版刊登的《中国超常增长的文明动力》(作者王义桅),该文提到,中国没有实行西方式民主和宪政,却实现了经济超常增长”。这很难说是对宪政的直接批判。更让人意外的是,该文套用习近平“两个不能互相否定”的句式,称“既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而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也不能因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概括一下5月至8月的“宪政”争议:挺宪政的作者,多数实名,是多年来宣传宪政、推动政改的知名学者,他们的文章,其实是重申经年传播的常识,只不过遇到契机,得到空前的大范围传播。反宪政一方,多数作者使用化名,文章水准参差,且不说有“帽子,棍子”之文革遗风,一些文章文字也很粗糙,如急就章。很难想象,这是中共的一支高素质马列主义理论队伍,对“反动逆流”进行的一次有力批判。超强传播似乎显示大有来头,但这“来头”也有疑问:为什么《人民日报》和《求是》迟迟没有开口?这到底是战略总攻,还是火力侦察、战术性试探?   “宪政”——无论作为政治话语,还是制度安排,在中国都处在命运的临界点上:是存?是废?是死?是生?这也是中国命运的临界点。截至2013年8月底,“宪政”岌岌可危,却尚未成为深蓝色敏感词。我们还不能确定,习近平对“去宪政”或“行宪政”是否已拿定主意。政治变动定会折射到舆论场上。笔者将继续密切观察这场话语战争,发布“语象报告”。   作者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相关日志 2013/08/31 — 梁文道:一盤大棋 2013/08/30 — 在托克維爾的影響下,中國選擇專制 2013/08/30 — 江棋生:审薄声中读文件 2013/08/27 — 张雪忠:2013反宪政逆流的根源及危险(就是这篇文章导致张教授被停职) 2013/08/27 — 华政教授张雪忠因呼吁宪政被停职 当局持续打压改革呼声 2013/08/26 — 马勇:立宪派转向革命党 2013/08/25 — BBC:中国呼吁宪政的副教授张雪忠被停职 2013/08/21 — 《纽约时报》中央秘密文件视宪政与人权为威胁 2013/08/20 — 《纽约时报》中共9号文件向干部发出警告 2013/08/20 — 政治承诺是靠不住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