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

香港独立媒体 | 编辑室周记:历史标记

作者: 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1)  | 标签: 香港 , 居港权 , 民粹主义 , 蝗虫论 , 陈云 , 周保松 , 杜婷 , 陈冠中 , 陶杰 , 黄俊邦 文:黄俊邦 陈云:“抵抗双非侵占,保卫香港城邦。划时代的香港广告。中港族群区隔的历史标记。”上图这张海报无疑是历史标记。然而,未来香港会走到什么方向?城邦自治成功保卫港人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还是港人仅有的自由民主公义的“剩余价值”也给仇恨所侵蚀? 2012年刚才开始,香港整个社会便被双非、自由行的议题占据,势头比双英埋身肉搏强不知多少倍,网站的编辑室周记连同这一篇也已经连续三篇讨论(《本土蝗虫与论战想象》及《香港人口政策,是一个空盒子,还是一个黑盒子?》)。只要有任何议题触碰到中港矛盾这个问题,关注度也会几何级上升。新民主同盟到新政府总部示威,要求修改基本法,普通一个十多人的示威游行,按常理是不会有任何回响及报导,然“修改基本法”阻截双非,触动大量市民的神经。新民主同盟的示威相片及宣传图像,在网上传阅不断。bay area在独立媒体网的反对自驾游的报导刊出,也令网站的流量比平日高出四倍。 2月1日的这则广告,是市民累积多月后的一次爆发,这次的爆发如果要找一个起点,可以说是去年的外佣居港权事件,“不支持外佣有居港权”、“泛民搞乱香港”等口号在整个区议会选举中占主导位置。安徒在《民粹主义的狂欢节》一文中对区选的形容是出现大量民粹主义术语。民粹主义精于制造敌人,区分敌我,在2月1日这则广告中则是香港人VS内地蝗虫。这种民粹主义背后当然有社会基础,孔诰烽今年一月的文章就此作了分析。然而,安徒的文章提醒我们,这种情绪以及民粹主义用语,会带来很多不可能控制的危险。“民粹主义所动员出来的本土主义便带有具批判性的人民运动的色彩,抗拒只有利于资本剥削的国际地域版图划分。但当“外来者”被窄化为“移民劳工”、“难民”、“非法移民”,以及以种族、肤色、宗教作为区分“我”/“他”、“本土”/“外来”、“侵入”/“保卫”的双方,民粹主义的敌我观和简单操作,就会迅速蜕变为排外主义、种族主义。民粹主义不能向上升华,就只有向下成为怨毒。” 在广告刊登之后反应两极,一方面固然更加激起港人不满内地人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令不少港人感到冒犯、不快及羞耻。平机会表示关注这则涉及歧视的广告。广告发起者后来表示广告中站在狮子山上的乃草蜢而非蝗虫。这种诡辩本来不值一提,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民粹主义的语言/图像本来就是简化的敌我语言,它背后总是附带一连串想象及标签,绝非作者或使用者所能完全控制。陈云在面书上指,“网民骂大陆人是蝗虫的时候,没有包括胡锦涛与温家宝,没有包括刘晓波与艾未未,也没有包括通过审批申请来香港工作的大陆人,蝗虫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蝗虫一语及图像所带来的想象,正正是不可能做到上文陈云所说的细分,也正正是没有清楚的“针对性”。利用形像化、简化敌我语言,或许确如陈云所言,这才是针对专制政权,凝聚反抗力量的出路。然而,这种功利计算又令多少人在这种“蝗虫”论述之下因而受到压迫?这又真的符合“香港人”所一直提倡的民主、自由、公义等价值? 且看三个“香港人”说话。 周保松,中大政治及行政学系助理教授,也是笔者读书时候的老师。在广告刊登当日,他写道:“今天作为香港人,我感到羞耻。请大家不要再传播那些有明显种族歧视和侮辱新移民和内地同胞的海报和言论。这是实实在在的冒犯和伤害,并已令内地同学感到不安。新移民不是蝗虫,他们是平等的香港公民,且很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每天拚命工作换取微薄收入。内地游客不是蝗虫,他们来香港观光购物,不仅推动香港经济,同时带来良性的文化交流。双非父母不是蝗虫,他们当中大多数入住私家医院,付出应付的费用,其子女根据香港法律成为香港居民。如果这个政策不妥,责任在香港政府。我们要做的,是寻求用合理的法律和行政程序解决问题,而不是歧视指责这些妈妈和婴儿。如果有极少数内地游客生活习惯和我们不同,或有不文明行为,那我们需要的尊重差异,善意劝导和公正执法,而不是将内地人标签为低人一等,然后排斥敌视羞辱他们。我们需要的,是平等尊重和包容开放。请不要将香港,这个我们深爱的城市,变成仇恨和歧视之都!” 周保松对内地客的观感,或与不少港人不符。然而,笔者希望各读者在这里一个语境去读这段status。周老师在内地出生,移民香港二十多年,在中大政政系任教多年。曾读过周老师的课的学生,也会感受到他对人文的关怀,对公平、公正价值的思考及追求。香港的大学的学术自由不断收窄,大学官僚为了赚钱,不断招收内地学生图利,我想周老师“带来良性的文化交流”一句,正是希望透过教育、互动,令内地学生甚或内地客,把一些“香港价值”带回内地。这或许是理想主义,但这不值得我们尊重吗? 周老师言教身教了众多学生,这些不正是“蝗虫”论者最推祟的“香港人”吗?“蝗虫”这个标签,是会自我不断衍生,不断制造敌人,不断贴到不同人的身上。周老师这样的老移民如是、新移民如是。 杜婷,“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负责人,来港四年,大家到“我在中国”的网站走走(https://cochina.org/),他们办的论坛讨论乌坎、aiweiwei、地产霸权,在香港这片土地连结香港人、内地人,一同思考中国的未来。杜婷在广告刊出后的status,已经把“蝗虫”这种标签效应说得相当清楚,她说:“我一直觉得香港是我的城市,虽然我来这里不过四年。我关注天星、皇后、深水埗、菜园村,关注这个城市的每次抗争,因为我知道它和我有关。我在大陆媒体写香港,写这个城市每周日将城中公园开放给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菲佣、印佣,写这个城市在每年的那个日子数万人在维园集会,写这个城市的包容和美好。也许是我迟钝,我从未觉得自己受歧视,倒是身边的香港朋友都很nice,不过近日的蝗虫论还是让我觉得不舒服,这几日外出连讲普通话都觉得有点忐忑。” 如果大家对北大教授孔庆东指“说广东话的都是狗”感到不满、那么你能朋体会到杜婷的忐忑吗? 陈冠中,上海出生,香港长大,现居北京的知名作家,他算是香港人?内地人?零九年出版的小说《盛世》,反思的就是威权政府、经济处于盛世下人的状态。陈冠中托友人把讯息传到网上,他说:“向任何助长族群矛盾的言论与行为说不:要抗议就去抗议香港政府,要政府拿出办法解决问题。要糟质就去糟质特首、特首候选人、港区人大政协代表,要他们表态、提案。冤有头债有主!不要欺负游客、不要羞辱外来人,以多欺少太低庄。不管甚么人,我们都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难道我们这点都不懂?我们香港人就这么容易被人煽动?族群对立除了挑起两地仇恨,还能解决甚么问题?香港若继续给族群仇视情绪绑架,我们都将成了面目狰狞的人。香港人要拒绝族群对立的思维。做个勇敢的香港人,向任何助长族群仇恨的言论与行为说不。” 陶杰也有三篇文章谈孔庆东,以及种族仇恨在西方国家作为 Hate Crime 的原因。

阅读更多

凌宸: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

世界上有许多蠢问题,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即是其中之一。   想知道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师,就看一看中共是如何对待大师。自1949建国大业之后,留在大陆的大师们日子就不过好起来,那怕卑躬屈节上书交心交底,也不过等来努力改造思想以观后效的批示——如美学大师朱光潜率先在《人民日报》发表自我检讨,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哲学家冯友兰等,看风向也迫不急待公开宣布与旧的自我和旧的社会一刀两断,还痛下决心按照新社会的要求重新改造自我。但等到了1957反右、1966文革,甚至连这惶遽的日子都过不下去。比如以《二马》、《老张的哲学》闻名的小说大师老舍,就被逼得走投无路跳了未名湖;搞翻译的大师傅雷,与妻子一同悬梁上吊;拉小提琴的大师马思聪,流亡去了美国;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的顾圣婴,则与母亲、弟弟一同自杀;戏剧界的大师言慧珠、杨宝忠,马连良,不是自杀身亡,就是被关进牛棚,监督改造;国学大师陳寅恪受尽红卫兵的欺凌与侮辱,被残酷折磨至死;同为国学大师的吴宓,在经受长期的虐待与催残后,在贫病交加在去世;考古学家陈梦家被打被侮辱被关押,说了句“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子耍”,就毅然自杀;古典文献学家刘盼遂被红卫兵活活打死;建筑学家梁思成拯救不了北京古城墙,也同样拯救不了自己的命运,戴着“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含冤去世;物理学家束星北,被批为“披着人民外衣的豺狼”的反革命分子,被剥夺公职劳动管制;数学家陈景润,受不了揪斗,从三楼窗口跳下,所幸有屋沿挡了一下,保住了性命,然而没有领导的关心慰问不说,还要受造反派干将的奚落:“真不愧是个知名的数学家,连跳楼都懂得选择角度!”   这份死亡名单,拜当局的“英明”政策所致,还可以开得很长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太多惨死在全国各地看守所、监狱,劳改营,流放地的无名人士。他们虽不是大师,但却是各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曾经也抱着一颗赤诚的心,立意要在建设祖国的伟岸事业中发光发亮发热。可想而知,如果有机会与舞台来施展他们的抱负与才华,必然会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科技、教育、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很可惜,一小撮人之间的权力欲,压倒了一个民族的前途。阶级斗争的噬咬本性,水泊梁山的江湖火拼,从延安的小窑洞放大到全中国,在“伟大领袖们”彼此之间心狠手辣而又残忍无情的权力斗争中,这些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沦为政治牺牲品,不是贯以“右派”之名,就是戴上“反动的资产阶级”、“猖狂向革命阵营进攻的走资派”等帽子,走马灯似地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要麽被直接清洗剿杀,要麽跌入社会的地窖,沦为人人可以欺压的政治贱民。大师成为大敌,人才成为人渣,比起1949未取得政权前统战拉笼知识分子的温暖面孔,贴心话语,细心关怀,其翻脸的冷酷与无情,才让你切身体验什么叫做冰火两重天。   总之,很奇怪的逻辑,太难见的心理,这个政权好像惟恐中国还有优秀的人才存在,惟恐中国还能传承下来点好东西,不是要发动三反五反来镇反,就是以号召人民群众举起铁扫帚来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反正隔三差五地就要“折腾”一下,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例如字画裱褙专家洪秋声费尽心血收藏的名字画,就被付之一炬,让洪老先生含着眼泪对人说:“一百多斤字画,烧了好长时间啊!”还有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军管会的军代表指着他工作室里的图书资料说:“我帮你消毒,烧掉,你服不服?”“没有什么不服,”沈从文回答,“要烧就烧。”于是,包括明代刊本《古今小说》在内的几书架珍贵书籍被搬到院子里,一把火全都烧成了灰。对这些罄竹难书的暴行,当局非但不制止,人民日报还发表社论《好得很》,以进行鼓励与肯定。并且如此觉得还不够,还要发动全国人民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强调“每隔七八年就要来一次”。于是,本应进行学术研究的精力,被消耗在层出不穷的政治斗争,本应该传道受业的专家学者,被整得家破人亡,整整几代人的创造力就这样被无所谓的浪费,所谓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二千多年深厚文化,在当局的手中,败得干干净净,而弥足珍贵的人才,也被集体报销,学问没有传承,文化成为断层,本是一个优秀的文化古国,却在共产主义思潮的鼓动下,直接进化成丛林社会,文化沙漠,惨绝人寰的暴行哀鸿遍野的苦难被恬不知耻地鼓吹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好笑吧?然而就在这样的惨淡历史面前,就在大师都被赶尽杀绝,摧残殆尽的现实下,居然今天还有很多人一脸困疑地来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只能感叹文革摧毁了中国人的心理状况与思维能力,四十年后,其残留的核辐射,仍然相当壮观。   中国出不了大师的另一原因,就是产生大师的环境已经完全被破坏。须知大师不是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可以凭空从天上掉下。要想出产大师,必须要有文化土壤的滋润,学术环境的浸染与自由的交流空间,以培养开阔的胸襟,不凡的见识与精湛的学问。比如内忧外患,军阀横行,社会动荡的民国,何以还能成为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的年代?就是因为当年的环境,还保留着相对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高校自治的权力,以及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人情、礼节与雅量,可以任由学人去博古通今,东西兼并,而无须担忧政治高压的冲击与迫害——其实说穿了,就是还有做人做事的底线,容人容物的风范,而现在的社会环境,拜当局几十年来伟大正确光荣的治理,则早已不知道底线是什么东西,直接是把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当作社会生存的正确手段。至于现在的教育体制,则彻底沦落为以愚民为荣,反智为傲,被政治垄断扭曲异化的教育生产流水线上,批量产生的不是趋炎附势的奴才,就是自私自利的看客,连基本的独立与理性都成问题,那里还谈得上有大师的气象。所以,在这个新闻不自由,言论不自由,结社不自由,学术被党化的环境里,还装模作样地来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这个问题,不免让人感觉十足好笑了。不过,偶尔从现实的混乱中超脱出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来欣赏一个政党的虚伪与愚蠢,一个社会的健忘与薄凉,一个民族的狭隘与麻木,也未免不是人生的乐趣之一。毕竟,陶杰说得好,阅览中国人自我制造的悲剧,笑,而不是流泪,是一种境界。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从「道歉」说开去

林冠雄:从「道歉」说开去 (2012-01-03)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分析员:美经济今年料继续疲软动荡 [中国早点] 香港「乱」世而不惊 [中国政情] 广东:转型升级进行时 [地铁瘫痪] SMRT:明天开学 地铁趟次更频密 观点碰撞 林冠雄   拜读了陶杰君12月28日在《联合早报·言论》发表的文章《道歉比解释更真诚》之后,我也想说出我的看法。   陶君从中国来,在新加坡只“呆了一段时间”,在这短时间里,我想他真正要了解新加坡是不容易的。   要了解新加坡,至少得从52年前新加坡成为自治邦后再成为独立国的那一段历史开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通过民主国会选举的机制)。一派是民主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派是社会主义阵营。后来信仰社会主义的在野党13位国会议员退出国会说要去进行街头斗争(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了),不想再留在国会辩论了。自此之后,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政府,得其所哉,国会少了反对者,他们就放手去大干一场强国富民的伟业。   有了坚强的国会阵容,政府甚至曾经说过,政府认为对人民有益的政策,即使不受人民欢迎,他们也会实行。这些政策,荦荦大者有:   一、教育的改制。以前新加坡有英校华校之分,改制之后,除母语一科用母语教授之外,其他科目都用英语。   二、关闭南洋大学。政府认为,南洋大学的毕业生出路不广,将南大关闭之后,将它和新加坡大学合并而成为了现在的国立大学。   三、讲华语运动。政府鼓励华人不讲方言,只讲华语。

阅读更多

曾飚 | 罢工的喜剧,工党的哑剧

2011年12月13日 06:40:23 [导言]11月底的英国大罢工,不会带来1979年“不满之冬”的效应,更像是卡梅伦的大社会理念的实现。     11月30日,200万人参与的全英罢工,给人的感觉是预告片比剧情要长。早在罢工之前,英格兰工会大会(TUC)就发出了警告,在12月份将有一场全国大罢工,罢工的目的就是抗议英国政府对于公共部门的养老金改革方案。     这份政府改革计划中,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公共部门员工的缴纳养老金数额要增加,第二,退休时间从65岁延长到66岁。第三点就是领取养老金的标准,根据退休当年的全国平均工资,而不是个人的最终工资。     养老金实际上是一场政府坐庄的合法“庞氏骗局”。在今天,英国人均寿命延长,这意味着NHS(免费的国民医疗系统)投入要增加,也带来了领取养老金的人群在扩大。恰恰在金融危机之后,英国经济受损,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英国政府的困境,变成了用钱养着自己越来越大的退休金队伍,来领取更多的退休金。     如果按照BBC毒舌主持人卡拉克森的说法,把参加罢工的人,拉到他们家人面前处决,也许这是一个在物理上有效的方法,却绝对不是人类政治的玩法。英国首相和大大小小政客,所要做的就是把国内政治这个不杀人的战争游戏给一直玩下去,因此必须对于一切的反对,有足够的耐受力,包括大罢工。     罢工介绍     在本届英国联合政府中,三大领域是重点:教育、NHS和财政改革。到目前为止,教育和财政改革,已经引发了若干次大规模的罢工。以教育改革为例,2010年11月,英国全国学联,在伦敦发起了抗议活动,焚烧汽车,攻占保守党总部,甚至袭击了查尔斯王子夫妇的专车。这种暴力行为,引起了英国民众反感。     而政治的诡异之处在于,当英国大学生抗议学费上涨,英国大学抨击政府的学费改革同时,几乎英国所有大学,纷纷宣布,在2011年将学费上涨到政府允许的每年9000镑的上限。     这种看似滑稽的政治闹剧,背后往往是有着合理的逻辑,一旦明白之后,所有的对抗都会化为会心一笑。这大概是英国政治的魅力所在。     比如,英国全国工会大会宣布,本次罢工参加的人数达200万,从媒体披露的情况,以及一些参与者的体会,此次罢工变成了一次让商家欢喜的举国盛会。由于绝大多数公立学校停课,家长不等不请假,在上午参加罢工时候,带上自己的孩子,下午领着他们去逛商场休息,成就了一次难得“非法”公共假日。     所以,这里注意的是,参加罢工,并不意味着要走上街头,也包括停工一天;在全英国范围内部,11月30日当天,大概发生了1000起大大小小的示威活动。但是这次罢工,没有对英国要害公共部门造成冲击。最有趣的是希思罗机场,入境检查,速度比平时大大提高,原因是很多国际旅客知道了罢工消息,避开了罢工日赴英。     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也是这次罢工的主体之一。英国政府的部长以下职员在宣布参与罢工之后,回头批评这次工会此举缺乏责任感。BBC的一篇分析,以贯有的冷幽默笔法,说到“就业中心还开门,虽然他们没有什么工作可以提供的”。     历来右倾的《每日邮报》,在自己的报纸和网站中,醒目地凸现参与罢工的人群,而镜头焦点往往对准的是参与罢工的有色族裔。这背后的讽刺显而易见。     英国工党在这次罢工中,基本上处于失声状态。这与今年3月份罢工有所不同。工党党魁艾德米利班德,没有发表支持罢工的言论,仅仅声称理解工人罢工的原因。这与米利班德在今年2月份表现,大相径庭。     在今年3月27日,伦敦已经发生了一次工会组织的50万人的罢工。米利班德为罢工站台背书,在海德公园,做了主题演讲。当时,米利班德的演讲,这算是还了工会一个人情。因为在去年9月份,工党党魁竞选中,就是依仗工会的支持,戏剧性地扭转了局势,以微弱优势,击败自己的哥哥。然而,那场罢工的演讲,给工党的公共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在2月份罢工中,在伦敦的商业街出现了打砸抢的状况,被BBC和诸多媒体大规模的报道;在打砸抢镜头之外,米利班德的演讲,显得非常不合时宜。这场11月底的罢工,被卡梅伦嘲讽为“哑炮”,也许米利班德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卷入其中。     工会势力在英国     罢工可以被视为参与公共政治的一种手段。在英国政治中,政治参与除了当选各级议员,还存在不同能量级别的形式。199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英国政治学者曾经有过总结,投票、党派活动、参加团体、与政府沟通、抗议是主要五种形式,其中政治性罢工位于高烈度的抗议行列,但是参与度6.5%.,此次号召200万人罢工,确实在数量上可观,但与英国成年人口比例来算,尚在合理范围之内。     另外,必须注意到工会在今日英国政治中,其影响力与工会势力大盛的五六十年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当年罢工对于英国政府打击相当大,导致了1979年卡拉汉的工党政府,因为罢工而出现倒阁局面,成为英国自1924年之后首个倒台的政府。     1979年的冬天,在英国罢工历史上是最著名的一幕,所谓的“愤怒的冬天”(winter of discontent),这句话还是当年的工党首相卡拉汉引自莎士比亚,来形容当年的混乱。与现在不同,当时掌权的是工党,民调领先保守党,工会中左翼势力如日中天。卡拉汉,心情大好,甚至还跑到工会年会上,高歌一曲,显示与工会紧密合作。     在罢工之前,英国人期待着民调领先的工党会进行一场选举,而矛盾的焦点,还是公共部门的劳资纠纷。当时,卡拉汉试图限制工资涨幅不超过5%,来缓解通货膨占压力,同时打击经理阶层的高收入。     然而,工人的要求更高,比如福特汽车厂工人,要求对经理层的收入涨幅限制,甚至要达到了30%。有趣的是,卡拉汉的儿子当时也在福特工作。卡拉汉引火烧身,在形势有利选举的局面下,失去了把握能力。更加致命的是,当时一项苏格兰分权议案,在议会被否决。苏格兰民族主义团体,也包括苏格兰工党势力,认为卡拉汉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转而反对卡拉汉。要知道,苏格兰一直是英国工会发源地之一,也是反对保守党的重镇,工党票仓,苏格兰后院着火,加速了卡拉汉垮台。     至今英国媒体中还有一张有名照片,一位伦敦市民,打着雨伞,在垃圾堆积如山的街道边走过,垃圾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有趣的那位市民,还是一位华人女性。BBC前政治主编马尔(Andrew Marr)在《现代不列颠史》(A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总结说,“工会失去了差不多一半的会员,还有他们曾经短暂享有的任何的政治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失业登临不列颠。经济方案的苦药,那是没有任何一位70年代的政府部长曾经想过应该打开,倒进调羹里的。现在不列颠只能苦着脸,把嘴张开了。”     这段评论拿来看待今日的英国,也是如此。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旦心情放平,今天不列颠的危机,也许迎来新的转机。短期的政治喧嚣,也会在明智的英国人心中,逐渐散去。而对政治的玩家来说,不管是保守党,还是工党,还有工会,却必须在这场日复日的游戏中一种玩下去。     80年代就是一个游戏过程,它给今天英国政治家带来启示,也是非凡的。在1980年选举,英国政坛引来了传奇人物撒切尔夫人,而工党进入了福特(Michael Foot)时代。福特是英国当代工党左翼的标杆性人物,不幸已于去年过世。香港作家陶杰当年留学英国,曾经一度其风采,还撰文怀念。     随后,保守党与工会的决战,发生在80年代撒切尔夫人时代。这场决战,导致了工会势力失去了对英国政治强大的影响力。这个时候的工会,从战后英国的实际统治者,退出了权力舞台中心,撒切尔夫人把它变成了工党的包袱。在整个80-90年代,工党就一边处理与工会关系,一边来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在今天这个时刻,米利班德也面临着卡拉汉的继任者同样的处境,他要做福特,还是布莱尔,这是他必须要做的选择。     工党和工会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工会势力在英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根据英国全国工会年会的数字,假如英国工会年会的组织会员,也就是大大小小的其他行业工会,超过50多个,涵盖了750万会员,其中TUC有650万。     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工会的势力的衰弱,与新工党的崛起,是今日英国政治两个紧密相随的过程。今天的英国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就是政治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市场的活动。     财政是工会与工党关系的粘合剂之一。工会仍然是英国工党最大的经济赞助人。2010年度,米利班德上台之后,工会对工党捐款是223万,达到了全部经费的88%;相比之下,在还是新工党的布朗时代,2009年工会的捐款只占36%。抛开务虚的历史联系与意识形态,米利班德要带领现在工党走什么样的路,显然非常清楚。     英国工党就是在工会基础上起家,但是自从1994年布莱尔出任党魁以后,削弱工会在党内影响力,特别是对党内选举的控制,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计划。这个计划的成功,催生了“新工党”。这场改革,是由布莱尔之前的党魁基诺克发起。基诺克是英国工党的改革人物,是他带领工党从80年代的颓势中走出来。     布莱尔在财政上,对工会的疏离,就是向富豪靠拢,游说他们捐款之外,大胆地引入了借款方式。在BBC财经主编布雷斯顿(Robert Preston)《谁在运营不列颠》一书中,特别有一章,题为《待售的民主》(Democracy for Sale),披露了新工党的经费筹集人列维(Michael Levy),在1997年选举之前,如何游说富豪,为新工党选战准备了雄厚的财力。而列维本人,也在布莱尔上台之后,跻身上议院封爵。而在诸多的捐款或者贷款的富豪,或者被提名进入上议院,或者被授予政府部门职位。     这笔往事,最终在2006年前后引爆,成为英国当代政治中“捐款封爵”丑闻。但是,在英国当代政治中,经费筹集方式已经变成了一个工党和保守党共同面对的难题,以金钱换取政治权力的潜规则     对于工党而言,在布莱尔鼓吹的“新工党”退潮之后,现任党魁米利班德,处在一个缺乏政治创意的阶段。的确,他上位依靠工会,但是有不敢全然退回到过去工会指挥工党的时代,因为在党内,依然是新工党的势力占优,特别是工党议员这一层。这也是为什么,工会罢工,工党噤声的重要原因。     工会的时代,在英国早已经过去,而未来英国政治会是什么样子,权力如何分配,社会改革如何推进,不管是个体,还是利益集团,如何在一个社会中共存,并且有所发展。养老金就是一种分配方案,它可以做,也有问题。类似的矛盾在各个领域都有。这是比今天的金融危机、欧元区危机更加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目前的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欧元区危机,最终要寻找到自己的政治解决方案,这是欧盟各国领导人正在努力的方向。在这点,由这次英国罢工引发,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或许值得走向2012年的中国人深思。 上一篇: 剑桥学联的独立战争(原文)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乱弹香港黄色小报

作者: 毛茸茸  |  评论(1)  | 标签: 爽报 , 生果 , 南华 , 免费报纸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不知为何内地还没有大力推行,我在上海时,地铁上有份时代报,去的晚了就发完了,就算没发完,其实也没啥可看的,可以说办的很差,这一点,上海离香港还很远。香港的报业,是对中国人而言,媒体开放自由的范例,他日我等也可享此自油之时,也必然会经过这样的历程。 不算发抡功的大鸡元,香港有6份免费报纸,5份中文一份英文,(分别是爽报,头条日报,am730,都市日报 ,晴报 和 英文虎报),这些报纸都是不同的母报生出来的简缩版,爽报出来之前,几家免费报纸打的不亦乐乎,爽报一出,大家全歇菜了,在爽报发完之前,拿其它报纸的人很少。 爽报的阿妈是著名的生果日报,销量也是实打实第一,我以前写过,这是一份儿黄色小报式的报纸,维基百科上介绍说:立场反G。爽报今年8月才加入战团,但发行量最大,反馈最好,因为它阿妈厉害,也因为它的广告最少,我比较过,拿一分爽报,地产股票体育跑马我不看,光其它版面就可以看到公司了(40分钟左右的车程),有时还看不完。而另外几份,几乎是广告传单,你只能辛苦的扒开广告找内容,爽报的广告最少,几乎算是没有,主编也说了,打算赔钱三年再赚钱(这也是肥佬黎的一贯剽悍作风,赚大钱不怕迟),而实际上,虽然还没赚到钱,但发行的第二个月已经达到收支平衡了。 爽报充分发挥了生果的巨大优势:黄色,绯色,黑色。它的新闻全是街巷小事,谁有跳楼了,谁又有艳照流出了,法庭上又判哪个人性骚扰了…哪两个帮派又互砍了…. 爽报传达出来的HK,和大部分港片(比如 旺角黑夜,古惑仔,黑社会)传达出的HK是大同小异的。根本不是HK政府宣传的国际都会,金融中心,那是南华早报的HK。 比如昨天的报纸,两拨儿社团(写明是新义安)火拼的,其中一宗发生在元朗,一名社团中层被伏击,遭砍之后又被车来回轧,直到轧死,然后这辆车被发现在山坡,已经人为焚毁,两边的大佬在茶楼相约谈赔偿问题(这TMD就是 《黑社会》里的镜头啊)。新闻写的绘影绘形,好像记者亲身参与一般。而早前的几则黄色新闻则几乎就是黄色小说了,一宗港大女生被新加坡交换生男友禁锢的案件,记者报道时最著重的是,禁锢的三天中,发生了6次性行为,男生用金属物滚过女生身体威胁…..还有一则新闻一女嗑药后在楼梯间被一男性友人带到家中,发生性行为,醒来后报警称被强奸,法庭上男说,当时该女很享受,不算强奸。 一宗性骚扰案件(也许在其它地方根本不算案件),一女在街上被人摸胸,这则新闻,记者找到的新闻点是:胸部很小。当时法庭上,该男说,是路过时不小心从下面碰到的。女辩驳说:是故意的,因为我的胸很小,根本分不出上下,如果不是故意,根本碰不到。 有一次,报纸上直接刊登手机短信截图,一个珠宝店上司发给女职员的,“卑我搞吓啦~~你生的咁靓,唔好嘥…” 更有甚者,某天的大标题,头版字体有半人高:口交一次三十元。是的,你没看错。该报道讲述了一名被人追债女的辛苦卖淫生涯。 看看我的豆瓣签名档,这八个字就是来自6年前的一则生果新闻,一连七日,详尽报道了一则法律新闻,3P案。 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新闻,记者写的非常尽力,恨不能立刻脱了裤子表演给读者看。事实上,他们已经表演了,苹果日报和爽报都有一个叫“动新闻”的东西,将新闻做成动画视频。配上应景的画外音读新闻,字都不用看了。 这就是专业精神,贱就贱的专业到家,黎智英说,人民想看什么,我的报纸就写什么。人民想看什么呢?黎智英总结的也很到位:看人仆街!来嘛,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生果日报(和它的崽爽报)的赚钱手法颇令人争议,简单讲,和赌博差不多,是利用人性弱点赚钱的。黄色新闻吸引人,它就搜罗全球黄色新闻给人看,人有猎奇之心,就满足你! 来HK之前,我只看苹果日报的副刊和社论版,觉得是份很不错的报纸,第一次来HK,买了一份(盛惠8块)居然看到一个完完整整的情色版(包括澳门赌博漂技指南,北上寻春指南,黄色连载小说,黄色漫画),我当场叠好装进背包,带到国内到处和人吹嘘,HK的报纸可以直接刊登黄色小说,濠江夜总会现场图片,当丫们不相信时,我就噌的拿出我收藏的 “豪情版”展示之,每每看的大伙目瞪口呆,我就得意洋洋。 但是,发财立品,最贱的生果日报拥有最好的专栏作家队伍,还可以时常请到一些政要闻人,就某些大事插播一两篇,韩寒的博文,每次也都登在生果日报的副刊上。爽报继承了阿妈的基因,专栏队伍逐步强大起来,发行伊始,陶杰写了几篇情色小说,引起轩然大波。现在越写越正经,几乎一点也不黄了。HK人的骨头里,都有精明的基因,陶杰尤甚,以色情噱头起兴的他,原来是想恢复报纸连载小说的光荣传统,他得尝所望。扎扎实实的写着连载小说,包罗万有,情色办公室,情色政治,志怪志人…之前他的杂文老是写的像小说,现在可以放开过过瘾。无论故事是否情色,陶杰的文笔都是一流。 这几天我到地铁站晚几分钟,爽报就被拿完了。而没有爽报,其它报纸我也不想拿了。不单早上,爽报最近连中午和晚上也再加印一次,换个头条就成了中午版和夜晚版,这就是专业。 资讯时代,如果不想看的两手黑,可以下载它的APP。直接在手机上看,就我眼睛所见,大部分搭地铁的人,不是在看爽报、生果,就是在看它们的手机APP,全部内容可见,免费,方便。 但是,无一例外滴,都是中国人。 外国人几乎从不在地铁上看报纸,今天碰到一个高大健硕的老外,一起挤地铁,拿了一本砖头一般厚的深蓝封面精装书,下车时我瞟了一眼:英文版1Q84.这两天,我还见一个外国女艰难的捧着麦卡勒斯《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摇摇晃晃的看的津津有味。 有时不经意的,会令我停下来想一想,看了几个月免费报纸之后,我连爽报也不拿了,只在下班的车程里,看看南华早报。 南华早报是公司订的(8块一份),放在大堂的报纸架上,一天到晚,绳子还系在上面,从没打开过,我下了班就整份带走看,当作公司福利之一。当年为考雅思,看了半年多的英文报纸(那时纽约时报免费,经济学人有破解码,可以全部看)用这个底子,加上都是身边发生的事,连蒙带猜,也看个差不多。 英文报纸几乎是生果日报的反面,出现在生果的新闻,在南华早报顶多就是个夹缝,它的头条永远是真正的大事,如果HK没有,那就找国际的(这一期的头条是伊朗清真寺爆炸案),二版有个漫画,是政治漫画,非常好玩(爽报也有尊子的漫画,非常棒)。通常,它的back to business和财富版,我是不读的,读读China版World版City版就差不多了。 新闻选取上,与中文报纸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它是完全不关心街巷之事的,除非像旺角火灾这样的大事–这才叫报纸,也才是新闻。备考雅思对我最大的影响,不是最后考到某个分数,而是去体会和理解了英文写作的精髓–逻辑,读点英文报纸,不一定能让人变得更具逻辑性,但起码不会感到混乱,极少看到废话。 我下了很多次决心,在地铁上完全可以看书的,但看到爽报在发就忍不住走上前去,看一眼就再也放不下,一直看到最后一页,抬头已走到公司门口。 我越来越觉得看免费的黄色小报,就好象抽烟一样,是种精神依赖行为,那些东西有什么呢?无非是击中了人性的弱点(我也不是圣人),像海妖发出柔美魅惑的甜音,舞动曼妙身躯,使出浑身解数来引诱你。 我相信媒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最好的方式,你想了解一个地方,看它的电视节目,看它的报纸,听它的广播,走进菜市场,就差不多可以把握一个城市的血脉流动,感知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可以渐渐明白为何你身边的人,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习惯、想法,可以渐渐发现自己也在这个巨大的场中,受到影响,一点点的变化。然而,对我来说,每日的电视新闻及光明顶节目已经够了,,黄色小报,是该拜拜了,哪怕是免费的。 You are what you read, 这个城市,大部分人都在阅读这样的报纸,过着各自的生活,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讲一声:市井,文化沙漠,浅薄。虽然高楼林立,享有法制、自悠、半吊子的民猪,但始终传承着中国小农社会的光荣基因。这和三年前我第一次到HK的感觉一样: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城市,有着中国繁盛时期的真正的市井繁荣,大约等于《三言二拍》中,冯梦龙笔下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而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不正是最理想的社会吗? 部分敏感词化了淡妆,如果想看清纯素颜版,请移步我的独立blog http://poemsays.com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毛茸茸的最新更新: 移民了也可以爱国的 / 2011-09-10 14:57 / 评论数( 3 ) 让历史告诉未来 / 2011-08-06 12:49 / 评论数( 1 ) 那些曾国藩告诉我的,我要告诉每一个人 / 2011-08-01 19:08 / 评论数( 2 ) 观李敖大师表演记 / 2011-07-25 11:10 / 评论数( 12 ) 中国,世界的梁庄 / 2011-03-18 00:02 / 评论数( 4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