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

人口普查报告:中国可能未富先老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城市化速度也相当迅猛。周四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政府正面临着设法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新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将近13.4亿,在过去的十年里,儿童比例锐减,而领养老金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数据显示,中国30年前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目的地使人口出生率降到了每个妇女生1.5个孩子,是世界上最低的出生率之一。现在,一些统计学专家表示,也许国家必须调整这个政策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统计学专家杜鹏说:“人口老龄化比预想的还要快,如果我们控制住了人口增长,那现在问题是,考虑到老龄化和人口生长率,该如何调整政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      在坚持“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的总政策下,近年来政府对此已经有所放宽。这是为了抑制老龄化趋势,因为它有可能使中国未富先老,一些经济学家警告道。      比如现在,几乎在全中国,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有两个孩子。在农村,头胎是女孩的家庭允许生第二胎,这个政策也显示传统中国人更喜欢男孩。      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在过去十年里,政府为方便社会服务供给,推动了中国人口城镇化。这样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人口飞涨了45%,现在中国城乡人口几乎是五五分。       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大部分是去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他们去建筑工地或者工厂找工作。      2010年11月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建堂就普查结果说:“流动人口增长了81%,一共是2210万人。” 女孩子们的好消息       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中国人口增长过程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意味着上千万适龄男人将来会面临“娶妻难”。      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上——尽管已经有所改变——喜欢男孩子的想法导致许多女婴被流产。马建堂说,目前出生性别比是118个男孩比100个女孩,这在世界上依旧是最不平衡的比例,但相比2009年的119.5个男孩比100个女孩,比例已经有所下降。      杜鹏教授说:“2009年是个转折点,现在确实是应该有下降趋势”,二十年来,政府一直努力地通过经济补贴和其他激励手段鼓励父母生女孩。      马建堂强调的另一个成就在教育方面。他说,与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50%,这反映了政府推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男人在第一次约会时犯下的五个错误    初次约会男人易犯的5个错误    【纽约时报】科学家称细菌把人分为3种类型    新市政厅    看电视里的富人们

阅读更多

统计局专家:2032年中国或达人口零增长

中国十年来人口持续低增长,增速远低于上一个十年,预计到2032年人口会达到零增长。国家统计局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普查,加上港澳台的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马建堂分析,这表明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1.3亿,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表明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后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中国的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中国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此外,此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70万人没有户籍,原因涉及多方面。 焦点 1 出生人口仍男多女少 总人口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但出生人口的男多女少问题依然存在,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尽管如此,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范围。他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 2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马建堂表示,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年龄的比重在缩小,“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 他认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此外,中国要重视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3 流动人口十年增一亿 流动人口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大幅增加。大陆31个省份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也呈现出一些变化。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马建堂分析,从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中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1 人口零增长 人口零增长未必是好事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预计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表示,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2032年、2033年左右,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才能进入零增长,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零增长实现前,人口的数量还是会增长,但更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化,比如少儿比重、劳动力比重和老年人比重,将来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投资、消费和劳动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对于怎么看待零增长,陆杰华认为不能简单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过去认为零增长是好事,那个时候是考虑到人口是人‘口’,要占有资源像粮食,但是后来也发现人口也是人‘手’,是劳动力和家庭供养,到了零增长不完全是个好事,要看结构的变化。” 与此同时,老龄化伴随着子女减少和高龄老人增速越来越快是一种普遍的趋势。陆杰华说,“这个问题与我们目前讨论的人口红利有关,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对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还是劳动密集型。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养老的投入,但中国目前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少了意味着养老资源减少,今后怎么支撑养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2 计划生育 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陆杰华认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但过去理解计划生育就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观点在不断改变,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要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合理的范围内要逐步调整,比如由现在的“双独”可生两个孩子,变成“单独”可生两个,这几年慢慢的都会改变。其实也都提到了日程,有些省份已经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他认为,将来肯定不会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但二胎三胎都是计划生育,根据研究者的设想,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国民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不论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普遍生二胎。但是在过渡的时候,总是渐进的,比如由“双独”过渡到“单独”,要考察政策长期累积的效果,如果一下普遍放开二胎的话,零增长就不是2032年了,可能就要推迟了。 至于各地的政策取向,陆杰华分析,计划生育条例都是各省制定,各省都对生育有长期监测,包括生育水平等各种变化,决定是不是要采取政策调整或完善,但不会全国一刀切的放开,肯定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步开始。 他认为,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一些城市化比较快的地区,生育率比较低,就要考虑开始调整。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是一个临界值,这些地区都是相对很低的,需要完善调整。 关键词3 流动人口 地区经济受制于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因有大量流动人口,因此并不觉得缺劳动力,不需要做人口政策调整。陆杰华认为,这些地区享受的人口红利都是靠外来人口,而这些劳动力不是长期的、固定的,将来这些人的流动就会对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他以北京为例,认为北京的人口红利也是暂时的、短期的,不解决二元体制问题,这些人很难在城市稳定,现在1000多万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劳动力。 陆杰华认为,现在13.39亿人口,两个超过亿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他认为,2亿多流动人口,只有“进口”,却没有融合的制度安排,将来会是很大一个问题。 此外,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虽然在五年或者十年完全做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趋同很难,但是要有时间表,消除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待遇上和服务上的差异。要让外地人成为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样社会才会比较稳定。 针对1370万人没有户籍,陆杰华认为,虽然这部分人从总量上不是特别大,但是和过去统计时瞒报、漏报有关系,有的人可能不愿意报,比如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这部分,生了孩子以后不申报。 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要把人口的各种信息收集到,这1000多万中超生的比重应该比较大。由于目前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根据人头来算,比如教育、卫生等,这将是很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将来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NN027

阅读更多

中国2010人口普查:总人口13亿多,近一半城镇化,老龄化加速

中国政府日前发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为13亿7千万多,形成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模式。 官方新华社星期四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包括台湾和香港、澳门在内,为13亿7千万多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占13.26%,城镇人口占49.68%,总人口比2000年增加7390万,年均增长0.57%。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认为,数据显示,中国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逐步加快,社会养老压力加大, 但并不影响劳动力的培植。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亚太办公室主任彦明蔺认为,目前中国放弃计划生育政策还为时过早: “中国的生育观念生说是生一个还是生两个这只是指城市人口,而且是城市里面受过比较来较良好的教育,有这样的观念,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希望多要孩子。只要政府政策要放开,农村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多要孩子,因为有生活方面的考虑,养老方面的考虑。在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的考虑因素比较多。因为人口基数比较大,即使他们生的孩子比他们前面的人要少。但是将来只会是慢慢地把生育率降下来,而不是说突然降下来。因为这种原因中国人口不断在增长。所以,在中国暂时不会出现对劳动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人口十年的出生率大约12% ,死亡率7% 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稍微高于5%。中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比重缩小。但他表示,依然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冯则认为,中国现在就应该废除计划生育政策: “从90年代的初期开始,中国的生育率一直是低于抚慰水平。抚慰水平就是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或者是两个多一点,这意味着什么呢?从长远来讲,人口一代比一代人数要减少,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计划生育政策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还要求城市的夫妇,还要求很多农村的夫妇继续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个政策已经是过时了。这是30年以前的政策。愿意生两个孩子的夫妇应该允许他们,而且鼓励他们生两个孩子。” 报道还说,中国社科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高连奎认为,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减弱。中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 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中国的年轻人绝大部分已在城镇就业,但其中很多人没有城镇户籍,享受不到社会保障等待遇,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化进程。也有学者担心,加速老龄化会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专家:中国取消”只生一个好”只是时间问题

4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其中显示,中国14岁以下人口总数比10年前第五次普查时下降了6.3%。而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总数则增加了3.3%,占中国人口总数13.3%。 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数据反映出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中国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同时,会更慎重地完善人口政策。他呼吁,中国政府”要重视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年轻劳工的缺乏。与世界范围内相对萧条的经济局势相比,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仍然需要大量劳力作为支撑。另外,人口老龄化也直接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支出,而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就此还没有做好准备。北京大学人口研究专家任强表示,10年20年后人们就会发现”人口的下降非常快,人口老化就非常的严重。学者都希望(政府能)尽量放松政策。但是政府认为,这个(低生育率)的政策还是应该继续稳定的贯彻下去。” 专家:中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其实已经有了一些松动,比方说允许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第两个孩子。就此,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的桂世勋教授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对中国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进一步微调。他指出,现在已经有7个省市已经实行农业人口中,夫妻一方有独身子女就可以生二胎的政策。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如劳动力缺乏,养老福利系统负荷过重的问题,桂世勋认为相关政策应做进一步调整。放宽城市居民生第二胎的规定。允许城镇居民中,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生两个孩子。 桂世勋教师认为这种政策上的调整势在必行,他曾发表文章建议,最好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修改实施相关政策。因为”中国迟早要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在优生的前提下普遍允许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   此次中国人口大普查所显示的另外一个趋势是,中国农村人口数目仍在不断减少,城市化进程增速持续。中国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十年前,还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国大多数由农民工组成的流动人口数目依然庞大,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大约2亿2千万人在过去的十年中从农村迁居到城市,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作者:任琛/ARD 责编:石涛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马建堂给我们上了一堂实在的国情课

    一组数字让人吃惊,也令人清醒。     最近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醒人们“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其中有这样一组数字: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8.1%、27.8%和34.1% 。这表明,我国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很低,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工业化初期即1870—1910年的水平;第三产业则比发达国家的比重低了一半。     没想到,我们这个“世界工厂”,刚刚超越日本成为经济总量(GDP)全球“老二”,竟在某些重要方面,比“老大”的美国差了整整100年!     经济总量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这就像吃饭一样,没有足够的量,就无法保证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肚子都填不饱,哪来气力从事正常的活动?但是,当基本的温饱不再是问题之后,好与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了。近年来我国钢铁等行业,一直徘徊于扩张、产能过剩、继续盲目扩张、效益不断滑坡的怪圈,就是最典型的实例。我国虽然早就戴上了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帽子,但大而不强的实际状态一直使我们这个“老大”在国际市场上硬气不起来。购买铁矿石任人宰割,许多高端产品依然要依靠进口。     与以往不同,马建堂局长在充分肯定我国取得巨大骄人成绩的同时,没有只简单地从人均GDP 依旧很低这一狭窄角度,论述国民应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保持清醒的必要性,而是给我国经济做了一次全方位、细致的X 光透视,无保留地展示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各种差距。     请看他列举的三个重要事实:一、在人均主要资源占有方面,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俄罗斯的54%;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则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 ,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二、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不少新兴经济体。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 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 。换句话说就是,在创造财富能力方面,一个美国人“顶”我们16个人,一个日本人“顶”我们13个,一个俄国人也“顶”我们4个!三、在资源特别是能源利用效益方面,我们也存在着惊人的差距。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只占3.3%和5.1%。     其实,马建堂没提及的还有一种重要的资源,就是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量的1/4,缺水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制约因素。     我们可以为上述重要差距找出无数条极具说服力的理由,却无法否认巨大差距存在的客观事实。正视事实,重视差距,才能在跃居“世界第二”之后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切感受到提高经济质量的压力,进而痛下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     资源,属于“硬件”,我们不占优势,“老天爷”的安排,人力很难改变,因此,靠拼资源保速度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属于“软件”,我们目前也处于弱势,但是巨大的差距,既是制约的“瓶颈”,也是发展的潜力,是完全可以依靠人的后天努力加以扭转的。日本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只要认准方向,不懈奋力,提升“软件”,我们就能突破“瓶颈”,走上既大且强的康庄大道。     出于种种原因,统计部门的口碑一直不佳,国家统计局亦然。去年那个2009年房价上涨1.5%的“经典数据”,更是加重了统计局的信任危机。而马建堂的这篇文章,却动摇了我对统计局的习惯性认识,“感觉”作为国家权威部门领导的他,这次列举的那些数据,都是未曾“注水”的“干货”,具有足够的权威性。感谢马建堂,给我,以及与我同样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缺乏“全面了解”的人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国情课。     由此也萌生一种期望:如果统计局在定期发布那些“令人振奋”和被认为加了“被”字的“传统”数据之外,也能不断“追踪”发布诸如与“老大”相差100年这类“雷人”数据,那该多好啊! 作者:吴酩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第12期     马建堂: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不断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综合各种因素衡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没有改变,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1978年增长79.3%。棉花产量597万吨,增长1.8倍。油料产量3239万吨,增长5.2倍。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2007年,在22个制造业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18.6%,比美国稍低1.3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二。到目前为止,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居世界第二十九位。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我国经济总量能够在短短的30多年跃居世界前列,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矛盾、问题、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结果;是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奋力推进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结果。这些伟大成就、瞩目变化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总量的跃升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一)人均水平需要提高   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置比较靠后。2009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65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5位。   人均谷物产量和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我国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俄罗斯的54.0%。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劳动生产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   (二)经济结构需要优化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0%,而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已分别超过50%和70%。   需求结构不够协调。表现在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2009年,我国投资率为47.7%,消费率为48.0%,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金砖国家”中其余国家(高者巴西为83.6%,低者印度也有69.6%)。   就业结构层次较低。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1%、27.8%和34.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工业化初期即1870—1910年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城镇化水平偏低。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世界50.3%的平均水平。   (三)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改善   增长效益较低。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3.3%和5.1%。   多数企业竞争力较弱。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生产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德国、日本、韩国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大众、索尼、三星等世界名牌,但我国在成为制造业大国后却依然缺乏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虽然2010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上榜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54家,但多为能源、金融、电信等国有垄断企业。   科技教育水平仍有差距。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R&D)占GDP的比重为1.7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3%,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   三、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   我国从一穷二白迈向世界经济大国历经艰难曲折,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对此更要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成为经济大国后,面对的摩擦和对立更多。新兴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发新兴大国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和博弈,我国也不可能例外。1995—2009年,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的最大涉案国,涉案金额不断增加。   成为经济大国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大国地位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影响和博弈实力,也意味着国际上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债权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储蓄国责任、顺差国责任等,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量力而行。   成为经济大国后,享受的优惠和权利减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向我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援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我国所接受的贷款或援助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日本、德国先后宣布终结对华贷款或援助。最近我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日本国内要求全面停止对华援助的呼声再起。   成为经济大国后,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劳务、资本、技术等流动更加迅速,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可开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仅相当于美国的15%,巴西的21%;人均可再生的淡水资源总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相当于美国的23%,日本的63%。   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9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8.6%,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的19.5%。一些重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0%。   较多的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海洋污染、陆地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支持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弱化   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200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5%,按国际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5%。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另外,伴随着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劳动力资源数量的相对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势必会对我国多年来依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构成挑战。   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2003年以来,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已经连续7年维持在40%以上,2009年高达47.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最终消费率却持续下降。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0%,比2000年下降14.3个百分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忽视消费、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终将是难以为继的。   寻求新的发展动力难度不小。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改革,但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我国技术创新长期存在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研发投入水平偏低、政策激励不足、国际合作渠道不畅等瓶颈制约。无论是提高研发投入的水平,培育、引进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短期内都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当前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以前的改革较少触及那些深层次、难解决的领域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由外围走向核心,由治标走向治本,这意味着改革遇到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进一步推进改革需作好打硬仗、打攻坚战的准备。   总之,我国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经济前列,但还远未成为经济强国。我们应该为自己通过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更应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而警醒。只有既不妄自菲薄,又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才能统筹兼顾,继往开来,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才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局长) 来源:人民日报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1449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