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

刘晓波、高行健、北岛作品在俄出版

美国之音记者: 白桦 | 莫斯科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作品在俄罗斯出版     一些知名中国异议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出版。有俄罗斯作家说,前苏联许多著名作家都曾是持不同政见者,因此俄国读者对中国异议作家的作品感兴趣。 俄罗斯同中国的文化交流活动近些年来非常频繁,一批中国知名异议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出版。 这些异议作家包括目前仍然被关押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旅居法国的华裔作家高行健和曾多年流亡国外的诗人北岛等人。 *许多苏联作家是持不同政见者* 俄罗斯笔会成员、莫斯科作家协会秘书和诗人涅尔皮娜说,苏联时代的许多作家和诗人都是持不同政见者,因此俄罗斯读者能很好地接受中国异议作家的作品。 涅尔皮娜说:“这非常清楚,诗人都喜欢在自由的环境中生活。比如在苏联时期,诗人们都是持不同政见者,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就是持不同政见者,后来他流亡国外。但也有许多持不同政见诗人选择留在国内。因此俄罗斯对持不同政见作家的作品没有任何反感。相反,这些中国持不同政见作家的作品只能引起读者更多的兴趣。” *中国异议作家作品在俄出版不受限制* 涅尔皮娜说,她非常喜欢北岛的诗作。北岛和其他中国朦胧派诗人的作品被翻译成俄文收集在几年前圣彼得堡出版的一本中国当代诗集中。 涅尔皮娜认为,中国异议作家的作品在俄罗斯出版发行没有任何限制和障碍。 美国之音白桦 俄罗斯汉学家托罗普采夫     *汉学家:翻译刘晓波作品没有政治障碍* 俄罗斯汉学家沃斯克列先斯基把高行健的《灵山》等作品翻译成了俄文出版。他说,他的一名研究生在从事高行健作品的研究。 沃斯克列先斯基说,如果有时间,他也想翻译刘晓波的作品。他认为,汉学家们可以不受阻挠,自由翻译和出版刘晓波和高行健这些中国异议作家的作品。 沃斯克列先斯基说:“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障碍。我本身想翻译出版,但我没有时间,因为我在教书。” 沃斯克列先斯基说,有一名俄罗斯汉学家曾专门研究刘晓波和刘晓波的作品,但这名汉学家现在移居国外。 *其他汉学家怕惹怒中国* 但一些同中国有联系或是有合作项目的汉学家透露,他们害怕或是不愿意翻译中国异议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担心同中国的合作项目,或是办理去中国签证时会遇到麻烦。 *介绍刘晓波比翻译其作品更有意义* 俄罗斯汉学家托罗普采夫说,介绍刘晓波的生平其实要比翻译刘晓波的作品更有意思。他说,汉学家们面临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没钱出版翻译作品。 托罗普彩夫说:“苏联时代,不是从艺术,而是从意识形态角度选择作品,因此读者和观众都不太接受中国文学和电影作品。但现在你有可能翻译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但你却找不到出版商和赞助人。” 美国之音白桦 托罗普采夫翻译出版的李白诗歌     托罗普彩夫把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几百首诗翻译成俄文出版。他说,翻译作品的出版都由他自己出资。 *政府出钱 日本文学作品更有知名度* 诗人涅尔皮娜认为,俄罗斯社会虽然对中国文学感兴趣,但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俄文的非常少。除了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这个圈子外,俄罗斯公众对中国文学和异议作家的作品仍然不太了解。 汉学家托罗普彩夫说,同中国文学作品不同,大量日本文学作品在日本政府的资助下被翻译成俄文出版,因此俄罗斯读者更了解和接受日本文学作品。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我们不拥有午夜的巴黎

作者: 骆驼  |  评论(0)  | 标签: 读书看电影 题记:一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很有可能创造不了任何能给后人留点念想的东西,我心里就充满了憋屈。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的YY片,这个老头用赤裸裸的手法讽刺了好莱坞和美国式的一切,然后转过头来给了巴黎一个大大的吻。 影片的主人公吉尔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文艺青年。他是好莱坞的编剧,被未来的岳父母看做失败者;他努力创作的小说,被看做是徒劳无功的挣扎;他对巴黎的憧憬,抵不过未婚妻的美式生活。在个人奋斗被屡次奚落,未婚妻对身边朋友频频放电的关头,一次意外的穿越,让吉尔回到了1920年代的巴黎。那是一个汇聚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毕加索、达利、布努埃尔、TS艾略特的巴黎,是一切文艺男女青老年的梦中之地。在这里,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及生活,在海明威和格特鲁德•斯泰因等人的帮助下,他的小说逐渐步入正轨,而且还认识了一位很合拍的美女阿德瑞娜。 在吉尔和阿德瑞娜的感情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一同穿越至1890年代。这是阿德瑞娜的黄金时代,她决定停留下来,不再回到那个无聊的1920年代。而对于身处2010年吉尔来说,1920年代已经是他的黄金年代。最终,他和阿德瑞娜分别,独自回到现代,开始了在巴黎的生活。 在分别时,吉尔说了一段话:“看看那些人,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文艺复兴时代才是黄金时代。他们情愿拿现在换取和提香、米开朗基罗并肩作画的机会。而那个年代的人,也许会觉得生活在忽必烈的时代更美好吧。我现在终于领悟了,虽然不算大彻大悟,但是让我理解了我曾经做过的一个梦里的焦虑。在那个梦里,我的希舒美用完了,后来我去看牙医,可他没有奴佛卡因,这些人没有抗生素。如果你留在这里,这里就成了你的现在,然后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年代,那才是你的黄金年代。现在的生活有诸多不如意,但生活就是由不如意组成的。” 这段话让我想起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段子——有个姑娘阴错阳差地穿越回到了清朝。在那里,她的美貌得到了当朝阿哥们的垂青;在那里,她的学识得到了当朝大员们的崇敬;在那里,她的生命质量得到了预料之外的升华;很多时候,她认为清朝才是适合她生存的热土,直到有一天她得了肺结核。 我十分庆幸伍迪艾伦最终没有把主人公留在他所向往的1920年代,有了这一番幡然悔悟般的阐述,这部电影好歹没有流于清宫穿越剧的俗套。 这部影片其实很一般,剧情设置过于做作,人物塑造极尽脸谱,不能代表伍迪艾伦真正的艺术水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午夜巴黎》又足够的个人化,这是身为美国人的伍迪艾伦用近乎戏谑的方式向巴黎奉献的一份礼物,整部电影从始至终讲述了美国文艺青年对巴黎这座世界上最浪漫最富文化积淀城市的爱。这种爱不仅仅因为巴黎独特的美丽,还因为塞纳河左岸独一无二的气质,更因为那些历史、那些人物,曾经行走、生活在这里,呼吸了这里的空气,在这里欢乐过,也哭泣过。巴黎的那些石板路,那些错落的建筑,还有夜晚昏暗的灯光,都不知道见证过何等灿烂的风采。 对吉尔来说,他最终明白了所谓黄金时代不过是心中的幻觉罢了,现实永远是不完美的,与其生活在由别人的时代中,不如回到属于自己的年代,创造让后人仰望的黄金时代。吉尔选择了巴黎,放弃了美国;选择了无数可能的未来,放弃了本来那条已经铺设好的道路。这是一个尊重自己的人所做出的决定,从影片的角度来看,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当从这部电影中抽身出来时,我突然感到一阵无力。因为我既找不到心里的那片黄金时代,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创造出让后人骄傲的现在。在一个流水线般的社会流程里,我们这些八零后一代人站在这样或那样的位置上,这些位置唯一的共同点,那就是不能用心灵去衡量。我们为了分数在青年时学习,为了饭碗在壮年时工作,为了责任选择创业、考研、国考或者出国,为了下一代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殚精竭虑。 不能不承认,我们是这个甘于平庸的国度里甘于平庸的一代人。我们没有吉尔那样面对自己内心的勇气,当然更不可能产生让文字拥有子弹一般力量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不可能出现让画面突破空间与时间限制的萨尔瓦多达利。一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很有可能创造不了任何能给后人留点念想的东西,我心里就充满了憋屈。 在官方语境里,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盛世,但是清醒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这虚幻背后的真实,其实只有浅薄与浮躁。单以文学工作者而言,民国时期有胡适、鲁迅、沈从文、林语堂、曹禺、郁达夫、张爱玲;四零年代有高行健、北岛;五零年代,有王小波、王朔、刘震云、叶兆言、林白;六零年代有苏童、余华、迟子建;七零年代则是冯唐、余杰、石康、卫慧和安妮宝贝;到了八零年代,拿的出手的只有一个韩寒(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数)。 今天,八零后陆续步入而立之年,真正意义上告别荷尔蒙与肾上腺齐飞的青年时期,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这真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开始。三十岁时,海明威写出了《永别了,武器》;二十六岁时,爱因斯坦发表了量子论和《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二十七岁时,胡适之完成博士学业,回国成为北京大学教授;三十一岁时,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边城》……而现在,我们只有弹钢琴的药加鑫,我爸是李刚的李启明,开着宝马的李天一,唯一一个看上去靠谱的韩寒,最近在忙着和疯子打架。 我几乎可以看到,在不远的未来,当我们的后代回望这个年代,他们眼中充满的同情以及鄙视。我们不是吉尔,我们不拥有午夜的巴黎。

阅读更多

【喷嚏图卦20120317】党中央的声音就是定心丸,重庆有福了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有可能引起内心冲突或愤怒等不适症状。若有此症状自觉被误导者,请绕行。若按捺不住看后症状特别明显,可自行前往CCAV等欢乐频道进行综合调理。其余,概不负责。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证原文的完整性,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凡未经许可在原文基础上故意增删少量内容后,冒名改编者,谢绝转载。 每天一图卦,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 【1】香港特首候选人首次同台辩论 中央社香港报道,16日晚,香港特首候选人前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前政务司长唐英年、民主党主席(暂停职务)何俊仁首次同台辩论。辩论包括说明政纲、互相质问、答复媒体和市民询问,即时民调显示,梁振英表现较好。——这样的场景在台湾似曾相识。 @闾丘露薇 :三名特首候选人电视辩论开始,今天李嘉诚公开表示,继续支持唐英年,不过就说,如果其他人当选就会撤资是谣言。其实,香港这个地方,有人撤资,自然有人会愿意进入,现在是很多人想来都来不了,比如地产业。 @唐英年 :梁振英,我想你的核心價值並不包括言論自由。當年商台續牌時,你提出縮短牌照時間,以行政手段打擊言論自由。這是嚴重打擊香港核心價值。 梁振英,提名前後你的政綱不一,反映你將來施政左搖右擺。政綱最後版本「港人港地」都縮水,剛才何俊人問問題時又不直接答。你應只答有或沒有,是或不是,但你做不到。相信香港人一定不會信你這樣的政客。 我唐英年是代表一條機遇的路, 我的優點和缺點相信大家一目了然。 我可以與不同黨派商討民主,與公務員合作無間,不會因拉票而左搖右擺。 維護一國兩制、自由、法治、沒有黑金、沒有恐懼, 這是我報答香港最好方法,我會鞠躬盡瘁。 (唐英年競選辦) @李佳佳Audrey :在香港看行政长官电视辩论,过瘾!梁生唐生何生扯破面皮,不乏"你对法律一无所知"、"董jianhua偏听无能"、"选举是小圈子游戏"、"这种人怎能当行政长官"、"大家都知道你最擅长推卸责任"、"你黑心没承担没口齿"等刺激言辞。三位西装绅士都风度全无歇斯底里精彩绝伦啊!民主真好玩~ @浪迹天涯寻天涯 :请问闾丘,是说这次是最后一次小圈子选举了吗?是从下次开始普选特首吗? @闾丘露薇 回复 @浪迹天涯寻天涯 :2017年,候选人由选委会提名,然后市民一人一票,所以今晚辩论,多次提到要"真普选"。 特首候选人电视辩论进入尾声,如果没有何俊仁,还真的会打瞌睡。梁振英对只需要回答yes,no的问题,绕圈子,唐英年缺乏急智,攻击对手太急,感觉有点小家。 @闾丘露薇 :看了中文大学在辩论期间做的电话调查,梁振英支持率42%,唐英年14%,何俊仁18%。 【2】党中央的声音就是定心丸 重庆有福了 【重庆日报:坚决拥护中央决定】重庆日报今日刊文《坚决拥护中央决定 推动重庆科学发展》:“坚决拥护中央决定,在政治、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以张德江为班长的重庆市委坚强领导下,以实际行动推动重庆科学发展、和谐稳定。”重庆市民也“坚决拥护,衷心欢迎”。 【重庆日报·市民:党中央的声音就是定心丸 重庆有福了】有市民称,张德江同志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既有丰富的地方从政履历,又有国务院副总理的视野经验,能力水平不一般!重庆有福了。”还有市民表示,“国务院副总理来重庆兼任市委书记,足见重庆在中央的地位的分量”。 黄奇帆主持重庆市政府会议 强调统一思想确保稳定 @杨海鹏在上海 :谷女士控制的昂道律师事务所,或是被调查的重点。按薄的公开说法,在“重庆打黑”中,谷女士是他重要的参谋,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如果再上溯几年,我想这场”打黑“也有蓝本,就是”仰融案“,仰氏因将发动机项目落户宁波,招致薄氏黑手,数间公司被掠夺一空。而”昂道“也参与了该案的服务。   @Coley测试版 :去北京司法局网站上瞄了一眼,BO叔不是说开来阿姨退出江湖二十年了么,执业状态还挺正常滴嘛,再手贱百度了下这个“昂道律师事务所”,这些年在大连、辽宁承揽滴各行各业上市公司法律业务简直亮瞎呀     @司马南 :本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天晚上的讲座,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正式取消。同理,近日在在北京经贸大学的讲座也取消。 昨天录制的司马南60分钟新闻解读,由于本人水平问题,没有讲好,节目冰封。诸位,再见。 @杨海鹏在上海 :海外网传,不厚甚欣赏某50后著名网络评论家,并由重庆公款送该人之子赴美读书。网传,消息来源是黄抚台向中央的交代。 @胡锡进 :只有环球时报官方微博和我的微博,才能代表环球时报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其他人的微博都只能代表他们的个人意见。特此声明。也希望环球时报加V的博主们,你们如果想发表与环球时报不一致的态度时,只在后台实名,不要前台加V。谢谢配合呵。 @深圳老崔 :大连很多重量级人物昨日起突然被限制出境,什么原因就不用说了吧。所以,这些人的老大目前的情况可想而知。 【3】高行健解封? @龍冬 :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 @中国作家协会 网站为旅法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先生的“中国作家”身份证明(承认其双国籍),并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员。此举说明,高行健先生作品在大陆已经得到官方认可~~~ http://t.cn/zOM8iMp 【维基百科】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答谢词】 尊敬的国王陛下:站在您面前的这人,还记得,他8岁的时候,她母亲叫他写日记,他就这样写下去了,一直写到成年。 他也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教作文的一位老教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招贴画,说不出题目了,大家就写这张画吧。可他不喜欢这画,写了一大篇对这画的批评。老先生不但没生气,给了他个好分数,还有个评语:“笔力很健。”他就这样一直写下去,从童话写到小说,从诗写到剧本,直到革文化的命来了,他吓得全都烧掉了。之后,他弄去耕田好多年。可他偷偷还写,把写的稿子藏在陶土坛子里,埋到地下。他后来写的,又禁止发表。再后来,到了西方,他也还写,便再也不在乎出版不出版。即使出版了,也不在乎有没有反响。突然,却来到这辉煌的大厅,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这样高贵的奖赏。 高行健水墨作品: 【4】故宫又承认丢了100多册古籍 网友建议:将北京故宫交由台北故宫托管! 【5】手机刷卡又添新丁 不过这枚“新丁”可是响当当的PayPal。它最近推出了类似Square的移动支付应用PayPal Here,拿着手机即可完成付款,加上这枚蓝色的“三角”后还能用来刷卡。 PayPal今日还表示,希望成为首家获得中国电子支付牌照的外国企业,挑战支付宝。 【6】国内首个WiFi出租车? 郑州一位的哥常听人抱怨手机流量不够用、不能一边坐车一边上网发微博,于是他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做热点,架设了一个小小的“WiFi覆盖出租车”。 【7】春消一刻值千金 @历史的谎言 :央视有两个大晚会,一个是你有钱有势就可以上,一个是你有钱有势就可以不上。前一个是春晩,后一个是消晩。 【8】韩寒的确有学习障碍? @方舟子 :铁杆韩粉 @变态辣椒2012 和 @胡戈 近日在上海被韩寒夫妇赏了一顿饭,据变态辣椒2012透露,韩寒的确有学习障碍,“他夫人曾模拟方舟子问他关于作品的细节问题,五个问题一个都回答不上”,临时抱佛脚也抱不上,难怪躲起来不敢和我对质。 @剪刀手王晓清 : “据变态辣椒透露,韩寒的确有学习障碍”?下面截图中的两条微博里,哪一个字提到了学习障碍?方先生能这样总结,明显是有意扭曲和编造他人言论,太过分了。有人或因对方先生过往的良好印象,连图也不点开看就信了你的一面之辞,这手法真卑鄙。   【9】 192尺高空直升机投篮 美国小伙乘直升机,在192尺高空投篮进框!兄弟,要是不开挂的话,赶紧去参加NBA选秀吧,三分球大赛靠你了! http://t.cn/zOMBgPr 【10】什么是爱情 @叫兽易小星 :全民掌镜,3分钟飙泪短片!流行歌曲里没有教你的那些温柔情话、刻骨铭心,相濡以沫……此片统统奉上!爱是人生必修课,你的答案是什么? http://t.cn/zOItCZp 【11】影星克鲁尼和美议员“公民抗命”被捕 曾获奥斯卡奖的美国电影演员乔治·克鲁尼在苏丹驻华盛顿大使馆前抗议苏丹局势时被逮捕。警察星期五拘留了克鲁尼、几名国会议员、宗教领袖和活动人士,其中包括马丁·路德·金的大儿子。他们无视警察的3次警告,拒绝离开苏丹大使馆场地,于是遭到逮捕。他们被捕是因为“公民不服从”或“公民抗命”。 克鲁尼说,应立即允许人道救援物资进入苏丹,否则苏丹将面临他所说的“全世界最严重的人道危机。”他说,喀土穆政府应“停止任意杀害本国无辜的男女老少,停止强奸行为,停止让他们忍饥挨饿。”几个小时后,克鲁尼缴纳100美元罚款后获释。 【12】民众向巴沙尔亮出鞋底 @老榕 :以自己的鞋底示人,在穆斯林的习俗中,是最大的蔑视。利比亚革命时期,大家在我的微博看见了无数利比亚人的鞋子投向卡扎菲画像和电视直播画面(投影在墙上)。这是在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营,民众向巴沙尔亮出鞋底。 【13】美官员分析士兵枪杀阿富汗平民动机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一位美国官员称,涉嫌在阿富汗枪杀16名平民的美国士兵在行凶前曾喝酒,而该行为违反战场纪律;该士兵已是第4次被派往战区,心里倍感紧张;此外士兵与其妻子曾因家庭问题发生争执,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才促成其做出如此疯狂和灭绝人性的举动。 美联社报道,涉嫌射杀阿富汗平民士兵刚刚抵达美国堪萨斯州佛特-莱文沃斯的一个军事监狱。军方官员声明称,上士罗伯特-贝尔斯已经抵达,监禁在独立监室里。他在11日晨离开美军基地后闯入附近村庄,枪杀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16名阿平民。 【14】乌干达将率四国联合部队捉拿武装头目科尼 路透社报道,乌干达国防部今天宣布,该国将率领民主刚果、中非和南苏丹组成四国联合军事部队捉拿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约瑟夫-科尼,此前已有100名美国军事顾问先行奔赴乌干达参与此次行动。一部控诉科尼暴行的视频本月初席卷全球,短时间内点击量近1亿次。 【《科尼2012》导演或因批评导致行为异常】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杰森-拉塞尔的妻子达尼卡今日发表声明称,反映乌干达武装头目科尼罪行的《科尼2012》招致批评使他压力很大,“他的确做了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那是因为他极度疲劳和脱水。”15日拉塞尔因毁坏汽车,当众裸奔并有不雅行为被捕并送去就医。 【15】国际社会对朝鲜计划发射卫星表态 美国说,朝鲜计划发射火箭危及向平壤运送救援食品,而这一救援行动是上个月就核检查达成的一项协议的一部分。朝鲜星期五宣布将于4月发射运载卫星的远程火箭。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说,朝鲜计划中的发射将违反联合国禁止使用弹道导弹技术的决议,同时也违反上个月达成的一项协议,该协议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再度检查朝鲜的核设施。纽兰说:“这就使我们怀疑朝鲜与我们达成那项协议时他们的态度是否真诚。因为我们当时确实告诫他们说,我们认为,发射这种卫星就意味着废除这项协议。”纽兰表示,这是一项严重的挑衅行动,它使向朝鲜运送24万救援食品变得难以想象。 【中方回应朝鲜计划发射卫星表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今天主持例行记者会。在被问及朝鲜今天宣布4月将发射卫星问题时,刘为民说,中方注意到朝方发布的消息。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这也需要有关各方发挥建设性作用。 【韩国:朝鲜卫星发射将是重大挑衅行为】韩联社报道,对朝鲜宣布将于下月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表态,韩国政府表示,这将是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挑衅行为,朝鲜发射实用卫星违反禁止利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的联合国安理会第1874号决议。韩国政府将同六方会谈有关国家协商此事。 【日本准备拦截朝鲜卫星】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外务大臣玄叶光一郎昨夜称,如果朝鲜发射卫星朝日本方向飞来,日本将依照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启用导弹拦截系统。昨天,日本首相官邸专门成立一个情报联络室收集发射卫星的动向。陆上自卫队已打开所有面向朝鲜的监控系统,护卫舰也已经驶往日本海。 【俄罗斯“严重关切”朝鲜发射卫星】路透社报道,俄罗斯外交部今天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对朝鲜即将发射一颗卫星的举动表示“严重关切”,呼吁朝鲜不要站在国际社会的对立面,不要做出引发地区紧张及妨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重启的行为。俄罗斯外交部同时也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 【16】对很多人来说,失去一本充满记忆的家庭影集也许比财产损失更为心痛 @三联生活周刊 : #映像# 路透社记者Damir Sagolj关注到在日本地震发生以后,一直有一群志愿者,他们从废墟和瓦砾中将所有找到的照片收集起来,一张张清洁整理,并按黑白照、旅行、生活照等方式进行分类,便于人们找到属于他们的照片。对很多人来说,失去一本充满记忆的家庭影集也许比财产损失更为心痛。 【17】失去反思能力的人,是没法子在世上混的 @雾满拦江 :知识界一定要对文革进行彻底反思,不反思,民众视野被蔽塞,智力就会大幅跳水。人要对自己的智商负责,民族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失去反思能力的人,是没法子在世上混的。失去反思能力的民族,是危险的。反思文革,实际上是思考我们未来的路。不思考昨天的迷误,就会错失今天的娇正,失去明天的希望 。 @李振盛-無為齋 :【文革刑场目击记】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技术员巫炳源和王永增,于1968年1月1日散发油印小报《向北方》,被指”一心向往北方苏修”,”恶毒攻击毛主席”,定为”反革命集团主犯”,4月5日宣判死刑,巫炳源仰天怒吼:”这世道太黑暗了!”便闭上眼睛,意指睁眼闭眼都一样黑暗,押解游街示众,绑赴刑场,至死未睁眼。(李振盛摄影) @老榕 :1969年,我上小学了。当时“复课闹革命”了。有一天福州处决死刑犯,老师要求学生们当街观看。看见刑车渐进的时候,身边出现了飞奔而来的妈妈,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就盖住了我的眼睛。妈妈,我看见了一只匕首插在一个人的脸上,她一直在流血。我过去一直告诉您,什么都没看见,是安慰您的。 【18】可是背後的邪惡當時又蒙蔽了多少人 @高丹青Mistie :照片是由希特勒的私人摄影师Hugo Jaeger拍摄的,2戰快結束時Jaeger为避免祸害,把这些彩色胶片放在一只玻璃罐里,埋在慕尼黑郊外,他因害怕因此受牽連。在战后十年重新挖掘出来这些照片,卖给了LIFE雜誌。照片里應了那句“國富民強,軍隊強大”,可是背後的邪惡當時又蒙蔽了多少人! 【19】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它垄断了红与黑的定义 @雾满拦江 :唱红打黑,有错吗?难道不唱红打黑,还唱黑打红不成?其实,唱红打黑,无法用对错来表述,因为它隐藏起了一个大前提: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它垄断了红与黑的定义。而现实中,人是没有黑红之分的,你做好事就红,干坏事就黑。可是权力者界定自己是红,看你不顺眼就黑,你不黑都不成,这难道不可怕吗?  【20】无疑这是他的新装 @弘电又见 :【还原50】国共重庆谈判时,《大公报》的女记者彭子冈记述毛泽东:“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还是新的。 无疑这是他的新装….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陌生”。1957年反右,彭被打成“右派”,理由是她把“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写成了土包子。 @庒繼華 :胡慧中演過彭子冈。。在電影【重慶談判】裏面“女記者彭子冈”可是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澤東主席的偉大人格很是佩服+敬仰啊 @弘电又见 回复 @庒繼華 :毛主席到重庆一下飞机就喊“蒋委员长万岁!”,屈伸自如的伟大人格,才令人佩服啊 【21】碧血千秋 @薛蛮子 : #历史上的今天# 1946/3/17,戴笠飞机失事。戴雨农统军统,其名取《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言交不以贵贱而渝也。章士钊先生挽戴笠,“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弘电又见 : #碧血千秋# 1946/3/17,戴笠飞机失事,蒋公折翼!4月1日,《新华日报》以《中国的希姆莱死了》拍手称快。6月12日,国府在南京举行盛大公祭,蒋公挽联:”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迹;奇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予心”,缅怀”军统局自戴故局长主持以来,历时十四载,对抗日工作贡献殊大” 【22】老子是教授 @史璞 :出了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要向人民道歉;我是老师,自己不敢去做,怎么教学生?有人好心劝我,何必出头为他人当炮灰,我答:我愿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人当炮灰,为什么要别人为我当炮灰?老子不是政客!老子是教授,不卖身投靠、不卖人格!有种的给我一颗黑子弹,感谢你让我做闻一多第二! 【2012我的3.15】❶绝早餐。8:05出门,约8:50到紫荆山毛主席像旁,9时静坐开始。❷多人摄像。维稳副校长书记、保卫处、宣传部同事到场。友好。❸少闲杂人员,没影响周边秩序。❹约10点开始小雨。绝午餐。❺下午雨渐大,同事送伞。校长说省有批示及同事陪我约7小时,撤。❻晚6时许进餐。安好。叩谢大家 【23】奢侈品的诞生 @琢磨先生 :烤地瓜的老太太,把烤地瓜分成两部分,左边一小部分比右边的一大堆一斤贵5毛,我问为什么贵,她说左边的地瓜品种比右边好。我站旁边看,很多人选择了左边的,也有人口才好,以右边的价格买了左边的,觉得赚了大便宜。等卖完左边的,老太太又随机把右边的分了一部分到左边,于是就诞生了奢侈品地瓜。 【24】人到底能走多远?其实自己并不知道,谁知道呢?心知道,脚知道。 ——冯仑 http://t.cn/zOMx0lT  ( @喷嚏意图 ) @张农01 :【医保】它们曾不要脸地说全国基本医保覆盖已达95%……。此逻辑就是:将一颗鸡蛋磕在太平洋,搅上一搅,这就是鸡蛋汤,可够全部地球人喝到永远。   围脖应该给实名的用户发一条友情提醒: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来源: 喷嚏网 综合编辑 友情提示:请各位河蟹评论。道理你懂的 喷嚏新浪围脖: http://weibo.com/dapentizk   、 @喷嚏意图 (新浪)、  喷嚏意图 (腾讯) 喷嚏官方淘宝店: http://shop58267249.taobao.com/   广告联系:dapenti#dapenti.com (# 换成 @) 喷嚏电影频道(beta): http://www.dapenti.com/v/index.html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59201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 喷嚏图卦 】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阅读更多

官员龙应台

  龙应台小档案   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县,祖籍湖南衡山。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之后赴美深造,获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在台湾中央大学、淡江大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1985年出版《野火集》,红遍全球华人社会。其后相继有《人在欧洲》、《美丽的权利》、《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我的不安》、《百年思索》等多部作品问世。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辞职。2012年2月15日,正式就任台湾“文建委”主委,而5月20日后,该委将改为“文化部”,因此她也是台湾首任文化部长。   海峡两岸驰名的作家龙应台最近从香港回到台湾,正式接掌“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建会)主任委员,引起海峡两岸三地高度关注。文建会即将于今年5月改制成为权力更大、资源较多的“文化部”,龙应台也将顺理成章地成为台湾首任文化部长。   这不是龙应台第一次当官。此前是在1999年底,当时在台北市长马英九力邀之下,从德国回到台湾筹办并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当了三年多局长之后,2003年初未再续任,又恢复她的学者和作家身份。   相隔十三年两度为官,同样都主管文化事务,也同样是呼应马英九的召唤,只是这次她的官衔从“局长”变成了“部长”。没有人知道龙应台这次会当多久,何时会恢复她的作家身份,若随马英九同进退的话,未来任期还有四年。   28年前,在《野火集》序言里龙应台说:“写了《野火集》的代价大概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人请我‘学而优则仕’出来做官了。”有趣的是,历史不理会她的预言,事实上不仅有人请她出来做官,而且不是一次,是两次,官越做越大。   二度为官   1986年底,蒋经国宣布“解严”的前一年,龙应台放的那把野火,烧进了台湾的大学校园。二十多年来,龙应台当年手上的火把仍然依稀在握,而且不时吐出新的火舌,每隔一段时间在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引起各方瞩目。   新官上任后的龙应台会放哪三把火还有得瞧,而且她显然不会只放三把火而已。   作家龙应台可以挥动如椽大笔,放言批判,点出问题而不必负责解决问题。身份从作家转换成官员后,龙应台曾告诉媒体记者,当官后她才发现“大立实在要比大破难上百倍”,建设比破坏困难,批评比做事容易。   自视甚高、颇有傲气的龙应台,自认“杂文写得比鲁迅好”,曾说过自己是“现代的身体住着‘五四’的灵魂”。十三年前首度为官之时,直率耿介的文人风格一时难以适应官场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曾在接受议员质询时,一时按捺不住脾气,公开在议场以“抗议”二字回呛议员,引来朝野两党议员炮轰。   局长龙应台很拼命,一天花十五小时处理政务,刚开始当官时她经常失眠,工作压力大到食欲不振,没时间运动使她自嘲变成“肥胖的女人”,也一点一滴失去了她最珍惜的发声批判时政的权利,有时忙里偷闲逛逛市集、享受自由自在之后,必须返回官署办公的龙应台也曾无奈地说:又要回去坐牢了。   在台湾《商业周刊》一篇名为《龙应台官场挣扎一千天》的报道中,龙应台这样回顾为官三年:“我当年完全不知道,这艰难的程度超过想象!”上任第一个月,因为议员陈淑华质疑她不是台湾人,她高举右手大喊“我抗议”的惊人之举,大大撼动台湾政坛。外界不了解的是,龙应台磨合了三年,怎么还是学不会政坛上那套打躬作揖的规则。“如果是作家龙应台,早就拂袖而去了!”说到激动处,龙应台手握拳头。她学着压抑自己,但这些挫折还是一度波及到“老板”马英九,上任两三个月不到,马应九就会在半夜接到龙应台的求救电话。   这次接任“文化部长”新职,当官似乎对龙应台仍是艰难的决定,她在公开声明中表示:咬牙下决定之后,已严重失眠,每天心情沉重,好像戴着头盔要去当兵,或者是高空跳水。   2月15日在就任新职的记者会上,龙应台忆起前次为官期间不时与台北市议会针锋相对的情景,说自己此番已有深刻反省:10年前做不好的是自己态度要调整,希望这次可以做到。   对于龙应台二度为官、出任“文化部长”,台湾文化界包括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等重量级人士普遍都抱持正面看法,但也对她寄予深切期许。“文化元年基金会”筹备处成员之一的文化评论者张铁志指出,龙应台当文化部长是件好事,任命龙应台这么一位较高规格的人来掌管文化部,凸显马英九想要在文化政策上有所作为。但是,“文化元年基金会”筹备处作为一个关注文化政策的公民团体,也会持续检验龙的施政表现。   台湾本土文学前辈黄春明则期待,龙应台应多关注基层文化,照顾庶民文化品位,“不要只重视知识分子的声音。” 文化评论者胡永芬和郭力昕表示,希望龙应台不要只有文化论述,而期许她在经济挂帅的执政团队中保持文化的创造性思考,关注包括完善公共广电媒体的文化政策,使文化部在政府部会中不再是弱势部门,摆脱文化过去聊备一格的政治花瓶角色,拒绝被当做服务政治的工具。   作家陈文芬对于龙应台此番重出非常感慨,“这份期待非常复杂,四年过去,人事全非。龙仍然是龙,马却已非马。”她提到,“当年议会议员想博版面上报,骂哭龙应台,那是四十八岁的龙应台。六十岁的龙应台要有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精神,气贯丹田,声震议场……我盼望她有面对马英九团队的能力与勇气,最大的敌人是执政团队胜选而对体制的怠惰,对正义的口是心非。”   知识分子的傲慢   擅长社会批判、拆解威权,同时不信任政府的龙应台,上次担任台北市文化局长表现如何?   严格说,一开始是格格不入,适应不良。她说在三年任内随时把辞呈带在身上,放在衣服口袋里。她也对“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衙门名称反感,坚持把“政府”二字拿掉,挂上“台北市文化局”的牌子。   头一两年她也做错了不少事,或至少必须为这些错误负起一定责任。其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台北二二八纪念馆续约风波、台北美术馆馆长林曼丽的解职风波、亚太文化之都活动遭谢长廷等五位县市长联合抵制事件、客家民谣歌手陈永淘抗议文化局等事件。固然这些争议至今仍各说各话,或存在着误解或缺乏互信等因素,但龙应台当时的表现也有理亏失当之处,很难不让涉及争议的对方感到她的跋扈、傲慢,以及缺乏足够的自省。   在2007年发表的《孟子与小科员》中,龙应台也对自己“知识分子的傲慢”有过反思。台湾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主任阮庆岳称,“(龙)此番重新上阵,信仰的底蕴大约未变,对权力的诱惑也应傲骨犹在,真正的挑战还是落在她沟通的技巧与能力。这沟通对外是‘立法院’的质询(譬如文化定位、资源分配),以及对内的内阁团队间异议的磨合(施政的优先次序、预算的争取)。”   龙应台对马英九特别优待,甚至独厚马英九。这种情况,不只当官时如此,卸任后的龙应台对马英九也只有感谢,从不曾公开批评过马英九。她不只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马英九的感谢和称赞:“感谢一个具有文化视野、宽容大度的市长,我才能放手挥洒。”   知识分子应该坚持直面权力、说真话,但连龙应台在当官后也不得不改变,例如虽然她对马英九施行废公娼、取缔摇头吧的政策作为颇不认同,但为了“顾全大局”,身为下属的她曾说这种事只能“关起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外界不清楚的是,在那道关起来的门后面,龙应台有没有表达自己的异议?马英九如何回应?意见未被接受时,她“生气”了吗?据理力争了吗?还是就这么算了?   龙应台恪守的这种官场伦理,确实是一般官员的为官之道,龙应台侧身其中也比照办理,是有其不得不然,但对于官员龙应台抱着更高期待的人难免感到失落:连龙应台这样是非分明的知识分子,当了官之后也得把知识分子该讲的话吞进嘴里,也得对提拔自己的长官表现出“愿为小相”的忠诚和谨慎。这或许不能苛责龙应台,历来爱放炮的官员都没有好下场;既来之,则安之,犯不着为了理念差异而铆上长官,更何况是公开让马英九难堪?   回到1999年马英九飞去欧洲、夜访龙应台德国居所请龙当官时,龙马两人之间曾有的一段对话(龙应台的《百年思索》记载如下):   龙问:“你把她找来,是因为她有独立的精神。如果她一进入官僚体系就失去这份精神,也就抵消了你找她来的意义,你同意吗?”   马答:“如果她失去了独立的精神,那么她输了,我也输了。”   马英九在跨洋“三顾茅庐”龙应台的同时,除了承诺会尊重龙应台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也特别强调是林怀民的推荐;龙应台踌躇再三,最后终于回台从政。但外界也有人担心:从文化人变成政治人,她的转身,会不会变成从属于政治、为政治利益服务,而失去知识分子独立精神;那样的话,转身等于是弯身,失去知识分子的独立,被政治这个肮脏的酱缸所渍污?   减法美学   二十多年前,龙应台曾在《野火集》里说,“台北是我所见最缺乏气质、最丑陋、最杂乱的都市”(《生气,没有用吗?》),那个“肮脏、丑陋、道德败坏的台湾”(《生了梅毒的母亲》),她也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发出这样的喟叹和呼吁:“台北实在够糟了!给我们一片青翠的草地,给我们一点新鲜的空气,给我们一个清静的小区,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干净的厕所、一个宽广的公园、一座儿童图书馆,但是不要,不要给我们一个会遮住阳光的大铜像”。(《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当了台北市文化局长后,她不能像过去只作批评,而是有责任让这个城市变美,变得更有文化。她怎么做?   一般官员喜欢用“加法”,龙应台用“减法”。她不热衷盖新房、拆老房,更重视“隐性”的文化建设。她不迷信砸大钱,更信细水长流。她逐渐收敛脾气,不断开拓创新的视野。   三年文化局长任内,龙应台用她的努力与胆识,将台北带进新的文化境界。局长龙应台带来了新的文化观念,包括提倡“台北学”,重视台北最宝贵的城市特质,也就是“人文的厚度”、提倡文化平等权,推动艺术人文向下扎根,她看重历史记忆,重新再造了许多被弃置或未被善用的文化资产。   局长龙应台敢为天下先,推动“亚太文化之都”,为台北在亚太文化地图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为台北的文化地景开创了许多“第一”,包括第一个国际艺术村、第一个驻市艺术家高行健、第一个华人世界的国际诗歌节、第一个古迹专业演艺厅(中山堂)、第一个专业艺术电影院(台北之家)、提倡修复并开放许多名人故居(包括钱穆、林语堂等人的故居)、第一个公私合营模式的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制定第一个“树木保护自治条例”。   她没有盖很多新的政绩工程,而是努力拯救老巷弄,以及曾经是名人故居的老房子,也救了许多老树,让台北留下更多历史记忆。   私底下,龙应台是个怎样的人?有位曾经近身观察龙应台,并在1990年代造访龙应台德国家中的朋友告诉我,龙应台像个新闻记者一样,对德国环境保护事务充满关心与好奇心,喜欢发问。当时,龙的两个孩子安安和飞飞还小,但说起中文字正腔圆,因为龙应台坚持和孩子说中文。朋友这样描述他所知道的龙应台:写文章很快,一气呵成,听她讲话,则是另一种气候,话不急,也不算多,会仔细听别人说话。   在这位朋友看来,龙第一次当官的经验应该是不愉快的,“但她似乎就有她平衡的方法。而且她和文化界的朋友关系, 比历任文化事务主管官员都更为真切深刻。”   或许可以这么说,虽然当官,她的人味还是比官味重得多,人的血性压倒官的僚气。“另一点很难得的是,”朋友告诉我,嫁给德国人并旅居欧美地区多年的龙应台,“至今只拿一本台湾的护照,没有变成美国人,也没有变成德国人。”   “部长”的考验   龙应台毕竟是文人,文化政策理念清晰,具有足够的高度与宏大的格局。   2004年3月,局长龙应台在恢复作家龙应台身份之后,在《中国时报》发表了长文《文化政策,是什么?》,系统论述了她所认识的文化政策,“文化不仅只是唱歌跳舞,文化发生的场所不仅只是音乐厅美术馆,文化政策也不仅只是大厅大堂的形象工程。文化是民生,是政治,是经济,是教育,是外交,是国防……”   2008年5月初,正值马英九当选“总统”、尚未就任之际,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发表另一篇长文《文化,是什么?》。文中提及她在担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时,如何在半夜三点市议会审查预算之际,被要求回答议员突如其来的“什么叫做文化”的质询,龙应台答道:“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龙应台在文中指出,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而自由需要文化政策的制度保障才能长久,属于公民的文化平台得以建立,是看不见的工程,是“立国”的依据,更是支撑民主前行的力量;这个道理,龙应台说:“很少人认识到,文化政策和民主政治之间有一种扶持关系,像水载着船。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   这些关于文化政策的理念思维,相当程度能够解释十年前的局长龙应台做的事,或许也可以用来预测或检验刚刚上任“部长”的龙应台今后做的事。   “文建会”2011年“建国百年国庆”大型歌舞剧《梦想家》两晚花费2.15亿多元,引发艺文界强烈反弹。节目主持人陈文茜在《新闻面对面》节目中指称“梦想家预算是马英九和吴敦义决定,盛治仁(文建会前主委)是代罪羔羊”。也正因此事,龙应台从确定接下“文建会”主委一职后,就备受文化界人士期待。   从局长龙应台到“部长”龙应台,中间相隔了将近十年。二度为官的龙应台,与前一次当官会有什么不同,令人拭目以待。她要面对的是比市议员质询火力更强的立法委员,在蜜月期过后媒体也会开始使用放大镜检视她的言行举止和施政表现。   其次,她的层级变高,衙门变大,从编制150人(最初只有80人)的台北市文化局,这次换到编制达282人的文化部。可支配资源变多的同时,责任也变得更大了,因为她这次要照顾的不只是文化资源原本就很丰富的“首善之都”台北,而且有许多文化资源相对贫瘠的台湾中南部穷乡僻壤、农渔小村。   不过,龙应台对这些地方并不陌生,她本来就是生在台湾中南部乡下也长在乡下的孩子:她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住过高雄县茄定乡和苗栗县苑里乡,在台南市念完高中和大学。在这次就任时的谈话里,她表达了对城乡文化资源分配贫富悬殊问题的高度重视。   文化政策的要旨,不在规训、指导人民如何变得更有“文化”,而在于让人都拥有创作和欣赏的自由。二十七年前出版《野火集》时,收录了龙应台写的一篇当时报纸自我审查后不敢刊登的文章,映衬并描述了她所期待与反对的文化氛围与土壤:   “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竭尽所能地去发展他的才智……而台湾的艺术家则在层层束缚中创作,像一群困在窄池里的青蛙。有太多太多的书禁读,太多太多的题材作家不敢写、歌手不敢唱、画家不敢画;写了成禁书,唱了成禁歌,画了成禁画。于是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在一个许可的小范围里发挥有限的想象。”(《奥韦尔的台湾?》)   “文化不是一块石头投入水杯,而是一块方糖溶于整杯水,”龙应台引用法国首任文化部长马乐侯(André Malraux)的话说,“法国不是一个文化部,而是四十四个文化部。”当文化部推动的文化政策渗入整个政府,成为所有其他部会共同投入资源协力推动的工作,就是方糖渗入整杯水的调和作用。   她说得很对。   但龙应台应该也知道,1959年就任文化部长的马乐侯,直到卸任之后仍无法让文化政策免于长期激烈的意识形态之争。长期陷入统/独、南/北、本土/文化、菁英品位/庶民品位、公共服务/商业营利之争的台湾,以及越来越明显可见的财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另有所图,文化霸权力量为文化资源的掠夺与垄断,如何确保“梦想家事件”不重演,摆脱竞放华而不实、高空烟火式的文化政绩工程,都是龙应台即将要面对的天人交战。   相信她对这些早有自觉,2005年在为《野火集》出版二十周年写的序文里,龙应台已经写道:“知识分子、新闻记者、进步的大学生,在威权时代,对政府的垄断和操纵曾经前仆后继地批判、反抗,在今天,知识分子和记者却成为政治人物的事业合伙人,进步大学生成为竞选团队。”   她也清楚知道,恶性商业竞争的新闻媒体也正在啃噬文化:“我是否知道,新闻学的种种崇高理想可能变成一种令人难堪的讽刺,摆脱了威权之后,电视变为虚假和童呆式的愚蠢统治?”   文化就是政治,文化无法与政治绝缘。关键在于,民间也正这样高度期待着,“部长”龙应台能兼容并蓄,这次不只应放下身段,也应为所当为,同时扮演好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角色,让政府的力量为文化打工,让政治为文化服务。   局长龙应台的功过是非   主要政绩   为台北市开窗和加强国际交流。打造“亚太文化之都”,短短两年,大概有四百多个城市的市长跟文化局长到过台北,还有源源不断的艺术家进驻。   善用“减法”,没有盖很多新的政绩工程,而是努力拯救老巷弄,以及曾经是名人故居的老房子,也救了许多老树,让台北留下更多历史记忆。   提出“文化就在巷子里”的口号,把平常认为是高级精致艺术的东西,带到广场、公园、庙前,让艺术进入底层的住民生活圈里。   为台北市掀起一场“全民绿色革命”,促使市议会审议通过“台北市树木保护自治条例”,规定凡是树胸直径零点八公尺以上、树高十五公尺以上都是市政府保护的树木。   运用个人关系的“明星效应”为台北市的文化建设,争取了超过三亿元新台币的企业捐助。马英九赞许:“她不只会烧一把野火,还能鼓起一阵旋风。”   争议事件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续约风波   台北文化局成立后,台北市政府从台湾和平基金会手中收回对二二八纪念馆的经营权。前馆长叶博文认为,政府因为想要找一个比较好控制的单位来经营纪念馆,才会收回经营权。续约风波炒得很热闹,龙应台与叶博文之间,也一来一往针锋相对,外界指斥龙“强力干预”续约。   台北美术馆馆长林曼丽解职风波   陈水扁的贴身女艺术顾问林曼丽,1996年11月起担任台北美术馆馆长。龙应台上任台北文化局长后,两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2000年7月,在没有主管机关举办交接仪式的情况下,林曼丽黯然辞职。这场被称为“两个女人的战争”,被解读为背后是“政党轮替”后两个男人(陈水扁和马英九)的战争。   客家民谣歌手抗议文化局   陈永淘是台湾知名客家民谣诗人,因为对台北彻底失望回到自己的家乡新竹北浦走唱,在台北市文化局的邀请下,2000年再度来到台北参加艺术节表演。没想到因为执行的台湾有线电视TVBS台担心冷场,在他不知情下加入“清凉秀” (半裸体演出),陈觉得这样的安排有如文化强暴,要求台北文化局和TVBS台公开道歉。   亚太文化之都活动遭抵制   以全台各县市大串联为号召的首届“亚太文化之都”活动,遭到多数民进党执政县市的抵制。外界有声音称该活动已沦为党派角力的议题,高雄市长谢长廷公开质疑台北市强势主导,认为“民进党都执政了,我们为什么要向台北市申请补助?”,龙应台则呼吁不要泛政治化。   公开赞成设立色情文化专区   媒体报道,龙应台造访公娼馆时,对外表示支持设立色情文化专区,并指万华、大同就是最好地点。此言遭民进党市议员王世坚、颜圣冠抗议,要求龙应台向大同、万华地区居民道歉。龙表示,她未说过文化局要在大同、万华两区设立色情专区,而是说在做好所有配套措施下,赞成台北可以有色情专区。至于议员认为她“不当发言”,她表示,不管是公娼或娼妓都是任何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无须以此为耻。

阅读更多

北斗 | 携书离港时被扣留—记一次不愉快的入关经历

我脑中又浮现起那几张以此为生并乐在其中的嘴脸,这些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执行命令,查封书籍时,他们抱着何样的理念?他们是真正厌恶这些所谓反党反国家反宪法的内容,奉时下的政权为真理,还是仅仅为了混这碗饭吃?若是后者,那他们不会感到好奇,不会去想了解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吗?我知道,人为了生存,可以扔掉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可我也知道,平庸的人为了能轻易地活着,常常滥用这个借口,争先恐后地堕入麻木而投机的人格。     携书离港时被扣留——记一次不愉快的入关经历   文/苗硕(华南理工大学)     虽然在广州待了已有三年,这还是我第一次去香港。本来是准备去找浸会大学的老师咨询一下研究生的申请情况,结果人家直接在电话里告诉我申请研究型的硕士应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也就免了当面咨询的步骤,这次香港之行变成了纯粹的旅游,同时顺便参观我准备申请的几所学校。 对于我这样患有购书癖的人来说,到了香港自然不能不逛书店。依着两篇日志里的介绍,我结合自己的行程挑选了几家,一一寻路探访。 即使在逛书店的同时我一直提醒自己,这次不能买太多书,因为我还有机会,没有必要一次采购太多,拖累舒适轻松的旅行的同时,也有在海关被查禁的风险,但面对那么多“禁书”和各种在大陆看不到的书,仍没禁不住诱惑,累计下来采购了十余本。 我之前虽隐隐担忧,但仍没想到入关时会真的被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而被扣留的经历,也给我这次香港之行画下一个极其丑陋的句号。     排查过程   拎着一个装满书的环保袋,背着塞了一半书的书包,我甚至没有任何忐忑地走进皇岗口岸,将两个包送进了安检机器。(现在我知道拿这么多书入口岸一定会被查,在行李中塞两三本没什么关系,但你若背满满一包的书,他一定会让你开包检查。)一过机器,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立即让我拿起行李到旁边的检查补税台,并指示我打开背包和环保袋,取出书籍供他们检查。这时我心里就冒出一个念头:完了,这次必须损失惨重! 我先把环保袋打开,把所有书都取出来,然后把背包中的一个塑料袋取出,给那位男工作人员检查。之前我确有隐忧,所以把较不敏感的书都放在了外面和容易取出的地方。把一本讲LXB的书塞在了包中的报纸里,取书时我故意漏掉,结果他看我敷衍,自己抢过去包,把这些都翻出来了。后来有人告诉我深圳的口岸查的是最严的,安检机器能扫出书籍的封面。科学常识告诉我应该不会这么厉害,但只要你被查,想藏一两本书还是比较难的(也许大的行李箱可以)。其实,事后我很后悔没有真正把海关查禁当回事,否则我就会将那本最心爱的,偶然购得的《广场上的日子》摄影集略作伪装,不会让它轻易被收走了。 书被取出后,一堆工作人员都围了上来,热心地互相帮助,逐本排查。那本讲LXB的书首先被毫无争议地收到了一边,然后一本《亚洲周刊》也被工作人员拿走,这倒令我有些惊讶,原来这本杂志的政治敏感度也过线了。接着,一本出版很早的、我在二手书店淘得的《中国的萨哈洛夫——方励之》也被工作人员沉默地拿走了,很可惜,这本书很可能再买不到了。 除了这几本精准的排查,整个过程充斥着讨论、猜测、冷嘲热讽和我大声却无力的抗议。那位男工作人员指着我的摄影集,问那是什么。这本书用塑料包着,装帧很有特色,封皮雪白,《1989 广场上的日子》几个字微微凸起,并未用墨水印刷,如不仔细看很难看清。我回答是摄影集,他又问是什么内容,我说就是拍香港的一些街道等场景,他便去翻下一本书。然而这本影集仍难逃被查收的命运,过了一会,另一个工作人员又把它拿起来,突然像捡到宝似而又略带优越感地喊道:“哎呀,这本书是讲广场上的日子,就是二十年前那个风波嘛,你们不知道吗?”我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傻乎乎地喊“这本书很贵,我要送人的!”寄希望于一点同情,而男工作人员不屑地说:“又不是钱的问题。”我只好在心里默默地骂他娘。     可是我没有多余的心思伤神,之前的男工作人员仍仔细翻着我剩下的书,这时他手里拿的是《太后与我》,是的,就是那本巴恪思爵士所作的奇淫之书。好在这部书流传不甚广,而我很庆幸之前撕去了塑封,把出版社所附“十八禁”的说明腰封及时扔掉了……接着他又用同样的手法检查《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余华的新书《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貌似他同样没有看出什么异样。其实我这时很紧张,因为余华那本书的腰封上印有“全球争抢·大陆禁书”的字样,但显然他没有注意到。 不过令人无奈的是,虽然《太后与我》逃脱了扣留,但好像所有人都知道《不二》。我身旁大妈样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本书突然开口说:“这好像是一本淫秽书籍……”同时有人嘟囔,“里面有佛学内容……”然后又有人说:“这应该收的,之前另一个口岸他们也收了。”我只有泛起深深的无力感,怪冯唐这部书卖得太火。 另外两本书是有争议的,我据理力争,终于得以保留。一本是《解读高行健》,有个工作人员说我们国家没有承认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说没有承认又不代表不能讨论,再说不管怎么样都不算政治书籍,没有政治内容。这本书过了。另一本是天地出版社的最新版《告别革命》,那位男工作人员看到封面,不确定地说:“刘再复?这个名字好像也不行吧?”我想到网上一些自由派人士对刘再复“亲共”的批评,不由觉得有点可笑,如果因为刘再复这个名字而把这本书扣留,那我也太亏了。于是我说:“这个人是文学教授啊,最近还在好多学校做过讲座,他的很多书在大陆也有出版,这本书是讲辛亥革命,肯定没有关系。”工作人员仍不确定,找了一位领导过来,确认后才把这本书还给了我。 在他们刚让我取出书,开始检查时,我自然不想就这么坐以待毙,但也着实没什么办法。我问工作人员:“怎么,书不让带过海关吗?这有什么不能带的?难道还不许看书吗?”有人回答我:“这种书肯定不能带,你在香港看没问题,但你不能带回来啊。” 而那位男工作人员,从一开始就饶有兴致地展示不知所谓的优越感,并对我进行嘲讽。他看到我的行李基本全是书,立即提高了音调对我说:“原来你是去香港专门买书啊?”我说是啊,是老师让我们买的参考书籍,你们不应该扣留。他又说你是学生啊,学什么专业,我说学新闻(虽然现在还不是)。这下他来劲儿了,说:“你学新闻的就更应该明白这些了!这种书在我们这都是敏感的,被禁止的,你学新闻的怎么能不懂?” 面对这样的言语,我简直懒得反驳,也不知如何反驳。   做笔录   排查结束,被扣留的六本书包括我的个人信息被录入系统,另外六本得以保留。 然而麻烦事没有结束,我仍不能离开。我被告知需要去缉私科对被扣留物件签字确认,最后还要做一个恶心而又毫无意义的笔录。 在缉私科,我看了看签字确认的内容和整个程序,发现名义上这些书并不是“没收不还”,而是因携带物品与申报不符或未申报被暂时扣留,原则上有归还的可能。但我询问缉私科的男青年,他说基本是没有希望的,还同情地提醒我以后从香港回来最好不要带太多书,容易被查,一年如果超过两次被查记录,第三次可能会有点麻烦。 具体会有什么麻烦,谁知道呢? 接着我被带去旅检一科做笔录,实际是写一份“陈述书”。陈述书包括填写我的基本信息,以及“你是否认可该处罚决定”、“物品来源”、“去向及用途”等内容。这时我面对的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女工作人员,同样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语气戏谑,咄咄逼人,冰冷而缺乏耐心。 填写是否认可处罚这项时,我问该女,如果我不认可怎么办?她说:“告诉你吧,不认可也没有用,照样要没收!”我又问但我可以写不认可,她回答,“你可以写,但写了也没用。”于是我写下了“不认可此扣留决定,因为我不认为这些书属于违禁书籍。”她斜着眼睛瞧了瞧,没有说什么。 我继续写我的陈述表,她在那边填写扣留凭单,抄写我被没收的书目。抄到一半她突然冷哼一声:“这些书你也带?”我说这个你知道?她提高了语调近似得意地说:“那当然了,这个东西我们收的多了!” 后来该女得知我是在读学生,问我读大几,我说大四。没想到她竟然训斥说:“都马上要进入社会的人了,怎么连这些道理都不懂?!”我气急,反驳道:“我又不准备在大陆工作。”她愣了一下,“那就更要知道这些了,你反正要常回国过海关。”说完,仿佛更得意了。我甚至想回她说我都不准备在大陆生活了,想想还是忍住,这种话不愿随便说出口,何况我暂时也没有这个打算。 填完几张表格,该女拿出墨盒让我在陈述书和扣留凭单等文件上按手印。又给我一张通知单,上面写着让我准备好材料去皇岗海关缉私科办理相关事宜。我很奇怪,不知道还有什么事宜需要办理,她回答说不用去了,这个你去了也没用,书不会归还给你。我又问这到底属于什么处罚,如何定性,她说具体的行政处罚类型要等司法确定,到时会有电话通知。我继续问通知单和凭单上的个别细节,她被我逼得急了,挑衅似的甩过来一张纸,“大学生,仔细看看!”纸上写着,“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竟用这个来吓唬我,我真是觉得不可思议,质问她,“我这个难道算走私吗?”她沉默了半饷,最后从鼻孔哼出两个字:“不算!” 临走时,我差点习惯性地说“谢谢”,话到嘴边又咽了进去。回头看了看我刚才坐过的椅子,黑着脸离开了。   之后   这一趟折腾下来花了近四十分钟,出了边检大厅,我乘坐的大巴早已开走。我只能去补票并再等一个四十分钟。站在人群中,极不愉快的情绪不可抑制地涌上来,那是一种混杂着些许愤怒、屈辱、恐惧、困惑与无力的复杂情感。 我感到我被伤害了。 是的,我的个人权利被侵犯了,但又不止如此。 我也后悔过关时不够强势,没有给他们造成足够多的麻烦,但转念想,又何必呢? 又一次切身地体会到个人权利的不完整、政治权利乃至文化权利的被剥夺。刚刚在自由社会游荡了几天,看到他们社区竞选人色彩缤纷的海报,各年龄层志愿者热情友好的宣传,满书架的百无禁忌,我曾以为整个世界都明亮了几分。结果呢?一回来就撞上冰冷的现实,让我愣在那里,全身颤栗,久久不能平复。 有人会说我早该知道如此敏感的书籍是不能被带回大陆,可是我能不能装作忘记所谓现状,仅仅一厢情愿地带回一点那边的自由? & 强力的国家机器,恣意侵害你的权利,狠狠打击你的自尊。 我脑中又浮现起那几张以此为生并乐在其中的嘴脸,这些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执行命令,查封书籍时,他们抱着何样的理念?他们是真正厌恶这些所谓反党反国家反宪法的内容,奉时下的政权为真理,还是仅仅为了混这碗饭吃?若是后者,那他们不会感到好奇,不会去想了解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吗?我知道,人为了生存,可以扔掉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可我也知道,平庸的人为了能轻易地活着,常常滥用这个借口,争先恐后地堕入麻木而投机的人格。 我同样相信,这些人,无论是高举党旗帜的前者,还是揣着铁饭碗不愿松手的后者,在体制进步的过程中(假若它有进步),都会成为拦路的绊脚石——即便他们仍能从事现在的职业。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面对世界的刻板印象,若新的东西与原有知识体系不符,大部分人都不会更新自己旧有的知识,而是本能地反对这些新的元素。新鲜的世界会使他们慌乱,感到不舒服,渴望归回原有的秩序。你能想象若有一天那些海关工作人员接到不再没收禁书的指令后,内心的波动和不适吗?这种程度的进步都会不情愿,遑论改头换面、抽筋动骨的民主社会? 而面对这样的体制,面对入关时查你包扣你书打击你的海关职员,你若非在心理上把它和他们当做纯粹的敌人,作为一个守法公民,又怎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每次的搜查和扣留,仅仅是因为你想多带几本书回家? 我想冲破这个不自由的枷锁,无论最终如何回报这片土地,一个自由的人总不该被如此禁锢。 我问自己,下一次从香港回来时,该怎么办? 下一次,我要把书藏得更深。     (采编:麦静;责编:麦静)     您还可能想阅读…… <摇光>香港散议 <天权>香港客(下) 香港客(中) 那些母亲教我的事——《天水围的日与夜》 <天权>香港客(上)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 ……
  • 13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