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与新华社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并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三大传媒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大报,在中国大陆境内有广泛影响力。

《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起发行,最初是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的机关报。该报内容代表中共官方立场。因此,《人民日报》成为国际媒体和国际政治了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的“风向标”之一(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真理馆

中国数字时代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404给CDT-收稿机器人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金融时报 在《人民日报》旗帜下

(2011年5月6日) 一 徐武似乎当真要绝处逢生。因为那些在武钢门口无可奈何的记者等来了“国军”,而且还不止一个。 承《人民日报》昨日就徐武事件公开发声之威,央视昨日新闻画面中也出现了这个“精神病”的身影。 先是《东方时空》晚间节目,摘播武汉官方对上访者徐武“被精神病”质疑的回应。在这场本是由武汉市委外宣办出面主办的党委新闻发言人记者见面暨新闻发布会上,政法委副书记孙天文遇上了徐武的问题。他强调“不存在有些人反映的被精神化的问题”。 而后重磅登场的《新闻1+1》则疾呼一声“他是徐武,不是‘虚无’!”主播李小萌开场即云:“与其说人们关心的是他的精神问题,不如说关心的是他的权益问题。与其说关心的是徐武一个人的问题,不如说关心的是更广泛的安全感问题。”节目解说词批评孙发言人的回应“还是让公众处在一片迷雾之中”,并摘引中共中央机关报那篇《“精神病收治”不得偏离法治轨道》,大字标语是“谁让徐武成了精神病?”在播出南方电视台那些节目视频后,评论员王锡锌义愤填膺,关注“人的尊严”,赞扬《人民日报》评论标题“用得很好”:“尽管徐武已经被送回了精神病院,但真相依然在逃……今天的徐武可能就是明天的我……对精神病的收治得不到法律的约束,那么有可能每个人都成为精神病人。” 今天早间,央视网已用头条推荐这档《新闻1+1》中的语录,包括那句“媒体调查受阻放大民众质疑”。根据王锡锌昨夜对武钢早前取消发布会等行为的分析,“这个事件已经成为公共事件,民众需要知情权。官方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说法。” “三驾马车”中的一驾“落单”了。在李小萌口中,新华社发出的稿件与湖北官方回应被归入一类。早前转述武钢口径的这家通讯社,在那些认定“被精神病”的同行眼中再成“帮凶”。其属下新华网做出的形象修正举动是,推荐那两家中央级媒体的行动:央视质疑“徐武事件”中滥用公权力;武钢“徐武事件”让人疑窦丛生(《人民日报》)。 在微博上,负责盯紧“疯人院”的财新记者周凯莉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思璟抱怨,只剩《新民周刊》等两三家媒体还留守武汉,但也欣喜地预报“国字头”同路者的到来。事实上,央视主播郎永淳和《新闻1+1》的策划者也颇感自豪,刘楠将徐武“4年药灌电击,卧薪尝胆”的故事比作《肖申克的救赎》,斥责武钢“倒是武大郎,莽撞自大!” 财新传媒固然算不得“国军”,但称得上是突破传播阻力的一支尖兵。总编辑胡舒立亦于昨夜上阵,推荐其财新网头条专题,重点稿件便是周凯莉那篇《武钢职工徐武“被精神病”事件”》。在这个“中国精神病收治乱象”专题中,收录了全中国过往几个著名的“被精神病”案例,并配发专家分析,强调中国目前的精神疾病现状可概括为“不该收治被收治、该收治不收治”。去年10月曾发表于《新世纪周刊》的评论再获展示,文章反问:“‘疯’能进,‘愚’能进,法律不能进?” 甚至,胡舒立旗下的另一本杂志《中国改革》已于5月1日预热,刊出封面文章《信访忧思》,由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范忠信强调:“只有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真正执行,才能走出信访的困境”。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28】人民日报海外版: “永久自行车”的装置艺术作品(2005)

“永久自行车”的装置艺术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五版 国际•体育 2005年11月02日 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10月30日,在德国西部城市科隆举行的第39届科隆艺术博览会上,一名参观者欣赏中国艺术家艾未未题为“永久自行车”的装置艺术作品。为期5天的第39届科隆艺术博览会10月28日在科隆开幕,11月1日闭幕。一年一度的科隆艺术博览会始创于1967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艺术贸易展会之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1月02日 第五版) 来源:http://goo.gl/CXNOt

阅读更多

《人民日报》为何突然转向为人民说话?

温家宝总理上任以来,他的很多为人民说话的声音都被媒体和谐掉了,以至一个政府总理的声音很微弱,很边缘,也常常被迫出口转内销。人民很难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人民也很难知道他的价值观,因而也常常没有细细地去品味他的话。 …

阅读更多

少年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 七岁起读人民日报

黄艺博12岁时与爸妈春游的合影。 本报讯(见习记者 史凤玲)孩子如果太“天才”怎么办?昨日,黄宏章夫妇告诉记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顺其自然。”他们的儿子黄艺博目前就读于华师一寄宿学校,小小年纪,身上就笼罩了“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太多光环,“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在政史上的许多见解,甚至已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畴。” 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 “这些习惯和兴趣都不是我们有意培养的,孩子的天性占了主动权。”黄宏章告诉记者,黄艺博对于“民生”的关注已远远超过了自己,他的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大概和他从小就接触很多历史故事有关吧。”妈妈马晓丽说,从一两岁开始,黄艺博就从自己和外婆那里熟知了许多历史故事,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等,“当时只为讲着好玩,没想到孩子自己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白话版等许多历史书找来全看了。” “他上网只关注国内外新闻大事,从不玩游戏。”黄宏章说,黄艺博有的见解,“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吃惊。”“发表文章也是,当时只觉得他写的《家乡》还可以,就试着投稿了,没想到他一发不可收拾了。”马晓丽告诉记者,是许多偶然性的机会触发了黄艺博的“天性”,他们只是顺着孩子的天性提供支持。 “与其他孩子相比,黄艺博早熟而且十分清楚自己的路该怎么走。”黄宏章说,面对黄艺博许多令他感到吃惊的“天性”,他更想做的,是为这些“天性”提供合适的“土壤”。 【点评】 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发现的眼光。顺应孩子的这一份“天赋之才”,多支持、多鼓励、多引导,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智慧的父母带来的是快乐轻松的家庭教育。 “寻找江城培养儿童创造力最给力家庭”设有专门的推荐及咨询电话:4008875200(免费拨打),欢迎广大读者推荐或者自荐“给力家庭”,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创造力培养的相关话题。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