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苗蛮子 | “全面调查”能把“火箭官”怎样呢

作者: 苗蛮子   湖南官场又曝“火箭提拔”。5月30日,有网友微博称,湖南常德石门县委副书记刘琼高中毕业,23岁当上副乡长,25岁就升任乡党委书记,27岁时成为常德市团市委副书记,30岁当上现职。翌日晚,常德市委召开会议成立联合调查组,决定对这名官员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一个生产“火箭官员”的地方,回应汹涌的舆情还算“神速”,可谓佳配,值得可喜可贺。 据说,有媒体曾向常德市委组织部核实刘琼的简历,得到的答复竟是“刘琼简历是工作秘密,暂不对社会公开”。这里所谓的“简历是秘密”,显然是一块臭不可闻、一捅就破的遮羞布。向社会公示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简历,不仅是党纪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而且更是一个基本的执政常识。而当地官方竟以如此荒唐可笑的理由搪塞公众,只能说明地方权力的黑箱操作长期如此,已成惯性,特权在这里很安全,以至连炮制一份“无懈可击”的假简历,以备不测之需都显得多此一举。如此想来,那么所谓“暂不对社会公开”,也就显得形迹可疑了——其潜台词,莫非就是“等我们炮制好一份简历后再公示”? 由纳税人供养着的官员,其工作简历竟被列为“机密”,由此昭示的地方吏治生态如何,已经不言自明。那么,接下来的“全面调查”,恐怕难免令人生疑。毕竟从过往曝光的“火箭提拔”来看,已然有规律可循——在网络时代,涉事官员沉默作壁上观,已显得不合时宜,于是替代的是所谓“合规”、“破格提拔”“有能力胜任”等等冠冕堂皇的说辞,再不济也至多是“提名免职”这样的“罚酒三杯”,而鲜有“打回原形”的。 按说,违规官员应当“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比如违规招聘上来的,应该予以清退;火箭升迁的,应当摘掉官帽——而这倘若深究起来,很多其实也是违规招聘的结果,因此不能仅仅止于摘掉官帽。而现实却是无论如何,“保住官饭,待遇不变”似乎成了通行的路径。从湘潭27岁副县长徐韬,到80后美女副市长董海涛;河北武安80后美女副市长郑晓燕,到“湘潭神女”王茜,再到湖北通山80后美女县长胡娟,这些“火箭官员”的处理结果莫不如此。 回到常德官方的“全面调查”,表面上一副公道正派、严肃认真的样子,然而又能把“火箭官员”怎样呢?调查再怎么“全面”,恐怕也只是摘掉官帽为止,甚至干脆连个帽子都不摘,念念拖字诀,对公众、对媒体,哼哼哈哈一下就过去了,只要涉事方有“能耐”让当地官场“和谐稳定”。 洞悉中国官场特定语汇的人们当然清楚,这里所说的“能耐”,显然与“背景”的深浅不无关系。而这也正是“全面调查到官帽为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同样不难理解,那便是:倘若深究下去,将“火箭官”打回原形,难免引发官场“地震”。毕竟每一起“火箭提拔”,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集体创作的“结晶”——“火箭官员”的每一个台阶,每一次起飞,无不有着各级相关官员的烘云托月、大开绿灯。 显然,无论各级官员被动与否,在事实上已与“火箭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当人造的官场“神童”推到前台,而不小心引起公愤之时,“官场稳定”无疑是最大的价值选择,于是,表现一副公道正派的模样,摘摘主角的帽子,以正视听,也就成了官场内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集体行动逻辑。

阅读更多

谢勇 | 用身体表达意见,合适吗?

  在网络知名人士叶海燕掀起的“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诉求表达兼行为艺术展示,隐隐有转型为社会运动趋势的时候,更惊人的事情发生了:为抗议博白警方拘留叶海燕,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教授脱去了自己的上衣,通过个人博客发布了一张左手叉腰右手持剪刀的半裸照片,并附带如下文字:“这是我生过养过的身体,是我的乳房我做母亲的明证;来找我吧,放过小学生,放过叶海燕!” 照片中的艾晓明赤裸、犀利近乎嚣张,裸露的身体和手持的剪刀貌似冲着罪恶社会高高竖起的中指。不过,在叶海燕事件事实尚不清楚的状况下,贸然用如此“激烈”的方式进行表达,艾晓明教授的举动,自然获得了近乎两极化的反响。其中一维自然是感动,震撼般的感动,比如作家沙叶新。沙老用中国语言中最抒情的排比句式发表意见说:艾教授是我好友,已是可作祖母之人,竟然让她呐喊。我哭社会糜烂,我哭全无底线,我哭到处火山,我哭七常缄默,我哭神州无男。还权于民,厉行宪政,莫要逼民揭竿!而另一边,艾晓明的举动被甚至即便是同为自由主义立场者所诟病,他们认为,叶海燕的举动已经有消费罪恶,插科打诨以自我炒作对之嫌,而艾晓明脱衣表达诉求,更是斯文扫地,还转移了民众对于幼女被侵犯,社会未能尽到保护责任等等问题之关注。这一端中,张鹤慈的“艾晓明,你的力量在你头脑支配的手,在于你的手支配的笔或键盘;而不再你脱去衣服裸露的肉体。比理,比力不能比痞。有理有力不需要脱衣服,无理无力脱衣服也没用”。 坦率说,这两种声音中,同道的“赞赏”也许比起“异议”和“批评”更难让艾晓明接受。沙叶新先生表达中关键词“祖母”,“呐喊”,“无男”,这些概念在女权主义的视角中,恐怕多数都是“政治不正确”的。年龄可做祖母之人为何不能脱衣?脱衣是否意味着社会全无底线?到处火山?是否意味着神州无男?那按照沙叶新先生的描述,是否裸身抗议的形式只能属于青年女子,最多属于徐娘半老?而将老年女性的衰老的身体与社会溃败程度建立成正比关系,这是否属于对于老年女性身体的藐视和歧视?此种理解,与张鹤慈等反对者强调艾晓明的力量仅仅在于头脑中的道理,脱衣就是不讲理,脱衣就是耍痞,几乎形成了共识。区别仅仅在于,让此种“脱衣”这种不讲理状况出现的,究竟是糟糕的现实还是疯狂的脱衣者?无论如何,脱衣表达公共诉求是一种极端的,不雅观的、欠妥当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基于此,才有声音指出:起码就叶海燕因事被拘而言,当前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与脱衣表达的严重程度并不相称。 身体当然能够表达政治观念,但用身体表达政治观念和诉求是否合适?这个问题自然牵扯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政治观念表达的,仅仅只能拥有精神这一个层面吗?事实上,政治表达从来都和肉体相关,因为理念导致身体被侮辱,被损伤,乃至被杀戮的情况,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另一方面,一直到近代,身体似乎也同时成立权力用来羞辱、迫害异议者的工具。通过羞辱你的身体来羞辱你的精神,这种方式,在今天也还能找到痕迹。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身体脱耻化本身,就是种反抗方式。 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艾晓明教授的女权主义立场。看到她手里的剪刀,自然让我想起了台湾何春蕤教授在十年前反对性骚扰大游行的时候所呼喊之口号:“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你再性骚扰 , 我就动剪刀”,事实上,有这把剪刀的存在,就很难指责艾晓明教授的举动是消费罪恶自我炒作,反而,会让我们审视到恶行中因为观者的固有立场而忽略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性侵中的女性角色,我们今天对于女性的教育和塑造:沉默:顺从,乖巧等等,这些所谓的女性“美德”,是否也在无形中助长了罪孽? 无可讳言的是,裸露身体在今天,会成为扩大影响力,传播诉求理念的重要途径。最近看到《经济学人》有一篇文章谈女性主义裸体示威的现象,一个英国妇女运动团体的共同创始人卡特·班亚德( Kat Banyard )说,女性的身体已经变得客观化,这种情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女性的身体成为一个新的战场,通过脱下衣服,女性暴露了她们的弱点但同时也将她们的裸体当做武器。它的宏伟目标就是赋予裸体的女性新的意义,将其作为政治工具而非性交对象…… 回到最初的问题,作为年迈的,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中大教授,艾晓明脱衣表达的行为合适吗?我认为,在今天的状况下,必须尊重她的任何表达行为,也必须意识到,在今天,所谓人的自由,权利等等,都必须包括女性的一维,而非如一些人所理解的,先有一个抽象的人之概念,再完成这一抽象人之解放之后,再谈其他。除此,解冻往往是从身体解放开始,从感官乃至感性开始的,身体感觉的复苏是社会复苏的非常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如我没有勇气用身体表达的人,不妨拿出更多一些的敬意给艾晓明,而非其他。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纽约式过马路

作者: 闾丘露薇   羊城晚报专栏 ———————- 在纽约过马路,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过马路”,因为随时随地都会看到,纽约客是不会乖乖地站在那里,等行人绿灯亮起的时候,才走斑马线的。   但是只要仔细看一会儿就会发现,如果是行人闯红灯的时候,一定是在确保没有车辆,或者车辆距离自己有足够远的距离,不会影响驾车者的车速的时候才过马路,而当行人绿灯亮起的时候,虽然车辆可以右转,但司机一定是会让走斑马线的行人优先。    所以在纽约,只要遵守这样的“潜规则”的话,行人可以安全快速地过马路,而司机也可以安心地开车,不会出现人车抢道的景象。这种规则的产生,其实说到底还是有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优先顺序。前市长朱利安尼曾经想治理,结果遭到纽约客们反对,大家说,我们自己搞得定。   但是“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在于,行人和司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于是行人红灯亮起的时候,行人可以旁若无人地走斑马线过马路,让开车的司机不得不停下车等;同样的心态,当行人绿灯的时候,右转的司机不礼让过斑马线的行人,觉得自己先行是自己的权利。在优先顺序不清晰,没有共识的情况下,出现的只有争吵,交通混乱,甚至事故。   不过,纽约式过马路,也就是在纽约才行得通。久居纽约的朋友去加州,沿袭这样的习惯,结果招致周边行人一致谴责的眼光。要是在日本,亲眼看到,路人会上前制止,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阅读更多

【舒立观察】牵农地一发 动城镇化全身

在坚守法治原则和管住规划的前提下,让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支点 有关土地的消息总是格外惹人关切。日前,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相继发生农民因土地被征占而不幸身亡的事件,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作出批示。5月1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防止违法违规征地。另一方面,广东、重庆等地正在积极尝试承包地、集体林地抵押和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好消息与坏消息均在昭示农地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以来,城镇化成为推进改革、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涉及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制度调整,当务之急便是改革现行土地产权制度。 中国迄今依然实行城乡同地不同权的   阅读全文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神庙上的涂鸦也是一个“奇迹”

作者: 苗蛮子   “丁锦昊”火了!5月24日晚,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有中国游客公然涂写“丁锦昊到此一游”。这一破坏文物的行径引起公愤。25日,当事人及其父母表示,“我们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孩子父母表示,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给个机会。 据说,卢克索神庙已具有3000多年历史。如今,将同样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汉字,以及“到此一游”背后的国民素养,一齐刻于这座埃及古迹上,这大致也算是中国人“创造”出的另一个“奇迹”。对于这个“奇迹”,据说有中国游客“试图用纸巾擦掉,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其实何必呢,让它“立此存照”好了——若干年后,“丁锦昊到此一游”,想必也是文物吧。只是这样的“文物”,不会万古流芳,只能遗臭万年。 具有中国特色的“某某到此一游”,漂洋过海到了国外。许多国人对此的反应,和此前媒体报道的“国安是冠军”现身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国外一些公共场所出现的“请不要随地吐痰”、“请注意文明举止”等汉字提醒一样,无一不表现出愤愤然、惊诧莫名的样子——“丢脸丢到国外了”“为同胞感到耻辱”……于是,发微博、晒照片、群情激昂、口诛笔伐、人肉搜索等等呼啸而来。 一个同胞跑到国外亵渎了人家的文物,国人终于没有表情麻木,而是齐声谴责起来。如此反应,似乎该是好事罢?然而我所看到的,这种反应更多的不是基于爱护文物,而是“脸面”——当然,这在一些国人眼里,大概算是“爱国”了吧?在我们这里,这大致也算是一项传统:事情一旦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影响到了“国家脸面”,性质就迥然不同了。如果“到此一游”这几个字,刻在国内的文物上,大概是见怪不惊、无需较真的“小事”,而刻在埃及古迹上,却是舆论沸腾的国际新闻了。比如今年2月,故宫一口大铜缸也惨遭游客题字,又何曾引起舆情汹涌,乃至有人“试图用纸巾擦掉”?至于当事人公开道歉的例子,就我目力所见,似乎还是个传说。 相较于一些国人“丢脸丢到国外”的惊诧莫名,这则新闻让我惊诧的地方在于:据资深导游介绍,在埃及神庙浮雕上涂写“到此一游”,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还有可能要坐牢。反观我们这里,在文物上刻字题词,至多只是一种用口水批一批的所谓“不文明陋习”。当然,在中国刻划、涂污文物也属于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文物保护法》中也有一些诸如“拘留十日、罚款五百”这样轻飘飘的相关规定,但即便如此,执行效果似乎并不见佳。 这样,当“到此一游”的行为没有得到认真严肃的惩处,长此以往,人们也就习以为常,别说口诛笔伐,就连讨论的心情都没有了。在集体无意识之下,这种陋习于是也就流播到了国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埃及神庙里的“到此一游”,并非只是“丁锦昊”一个人的罪与罚。在这出“洋相”里,社会、相关部门以及家庭,无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如专家所说,“到此一游”的心理基础是炫耀。很显然,这种炫耀看似是炫富,其实质却是毫无底线的炫丑;看似是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而实质却是内心的虚弱和不自信。显而易见,财富的增加和权力的膨胀,并不能自动带给人文明素养。一个人哪怕是他享受了世界范围内最奢华的物质,到过世界最远最漂亮的地方,却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文明者和高贵者。 学者崔卫平曾说过:“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从这个意义言之,国人的“到此一游”,既是个体素养的疮疤,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试纸。因此,就本案来说,我们不能陷入对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责难,而忽略了自我省思。也只有人人洁身自好,我们才有资格去指责国外那些“歧视性”的提醒。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