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

产业升级不能好高鹜远 中国不能以举国体制搞尖端技术

产业升级不能好高鹜远 中国不能以举国体制搞尖端技术   2010-6-26 南方都市报       由于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许多出口主导型的企业面临覆灭之灾。       一些人士认为,这正是倒逼中国产业升级的良机,而另一些人认为,面对紧缺的资金、低素质的劳动力、明显不公的激励机制,中国的产业升级又能升到哪儿去?       中国产业升级并非一步登天,升到以高科技企业为主,而是上升到以标准化、精细化的制造企业为主,在产业链条上向前跨出一小步。       中国的制造业具备从低端发展到中端的能力,通过户籍改革与职工培训,将出现世界最大规模的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产业队伍。通过标准制订,最大程度地降低中国小农与小作坊经营模式。与此同时,政府进行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与公民社会、市场社会匹配,使出口与投资主导转向以内需与投资主导的经济,这不仅是倒逼制造企业,也是在倒逼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针对企业的各种行政费用,改变恶劣的市场行政分割现状。       目前中国创业板颇具特色,仔细观察这些企业,并非真正的高科技企业,而是沾上高科技色彩的精细化运作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饱受质疑的海普瑞,被讥讽为猪小肠上的劳动密集型高科技企业,抛开这样的质疑,我们看到的是一家质量受到国际市场肯定的、以标准化进行生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以及销售渠道通畅、质量得到保障、从医药向日用品过度的企业。       除了海普瑞之外,其他被看好的医药企业都具有上述相同的特征,甚至IT行业也出现了上述趋势,员工众多、渠道通畅、技术被市场接纳。相比而言,美国生产新药周期十年、投资1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制药企业投入数百万元已经算多,就投入与技术而言,中美还无法相提并论。       中国的创业板没有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并不足惧,只要比现有技术略高一筹即可。应该担心的是,这些企业获得了比真正高科技企业更高的溢价,混淆视听,妨碍了其他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上市。       我国有历史教训。我国作为茶叶大国,从清末后出口大国转到印度,原因是我国茶叶以小农经济模式运作,在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标准可言,现在又加上了化肥与农药的滥用。1833年,东印度公司丧失了对茶叶市场的垄断,把茶叶生产重心从中国转移到印度,成立委员会,从中国移入茶种,从育苗到移栽到收获,有严格的标准体系,而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小。这样的悲剧不能再次上演。       中国产业与其说升级,不如说转变更合适。升级不等于抛弃制造业,一味发展尖端科技,从资金、技术与人员来说,并不现实,或者倾举国之力,花费成本巨大,对消费型经济反而不利。上世纪5、60年代,我国倾举国之力发展核工业,虽然是国防必须,对于我国的经济未带来收益。       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发达、市场行政色彩浓厚、投资新品研究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企业不敢也不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真正花巨资投资高新技术、进行产品设计的企业会尝到被仿冒者一棍子打死的苦果。       在压缩过剩产能、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背景下,市场型企业在主动进行产业升级、主动扩大内需。       以出口为主的低端制造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香港商会认为沿海有数千家小型企业会因此倒闭。笔者有记者朋友采访了国内知名的缝纫机企业,以内销为主、产品升级换代较快的企业还能够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而以外向为主的企业一筹莫展。笔者上周到广州参加粤商转型小型论坛,出口企业正在进行产品更新,所有高碳的家电产品更新为低碳产品,如热水器等家电企业,而星期六制鞋前几年已经转到内销为主,满足国内中产阶层的女性所需,款项与国际趋同。       位于纽约的顾问公司Rhodium Group创始人、中国业务负责人罗森(Daniel Rosen)说,10年来,中国的消费大幅增长,尽管事实上是有30%的收入被用于存款,剩下的大部分被用来买房了。经济学家们预测,未来五年中,政府将通过继续在某些消费品上提供补贴等刺激措施提振支出。因此,满足国内消费所需、产品质量提升、品质设计与国际接轨的制造品,会受到城市中产阶层的青睐。       这就是未来中国的产业升级,也是中国式的高科技,不必好高鹜远搞什么尖端创新,而是提高质量标准,加上改良产品的性能、外观,培育出高素质的劳动力,以及了解市场的行政官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得到提升。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 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阅读更多

仁山智水:幽默实话(三则):敢向贪官拍桌子,却不能向体制拍桌子

问题出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体制的不相适应上。只进行经济改革,不进行政治改革 ,违背了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原则,他们当然不是不知道,不过为了利益,不得不使然。这大概就是“利令智昏”吧! 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朱镕基,他是一个清官,这毫无疑问。可是在 历史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悲剧,他当年若能预知今天的形势,相信他不会心甘情愿地登上历史的舞台,至少,他不会那么认真地,天真的推进国企改革。 回顾他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胡耀邦逝世, 赵紫阳 下台,海派入住中南海,吸取前任的教训,一切 …

阅读更多

[股闻天下]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力度不够

英 国财政大臣George Osborne此前宣布撤销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将银行监管职责交还给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这一决定无疑是明智之举。 前政府组建一个独立监管部门的试验绝对是场灾难,不但助长英国金融体系在繁荣时期积聚了巨额债务,还导致英国在金融危机初期阶段政策反应不力。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作为金融体系的最终贷款人,央行官员有必要了解银行内部的情况。 但Osborne的监管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他将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交给英国央行内部新组建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Policy Committee)的决定是在错失良机。金融政策委员会被授予的权利是应对银行体系所承担的风险过度的问题;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调整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针对地产等特定资产类别来制定资本标准。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审慎宏观调控手段或许远不如交给央行现有负责制定利率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来实施。 无庸置疑,中央银行需要这些权力来限制信贷扩张,阻止过度杠杆累积。很多亚洲央行仍拥有这些权力,并还在善加利用,其中包括上调准备金要求,制定抵押贷款与房价比率标准,以此作为加息的替代方案。西方国家央行已经注意到了亚洲央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心得。 这些调控手段需要与传统货币政策措施协调实施,否则其效果往往会令人失望。举例来说,如果金融政策委员会希望通过上调资本金要求来延缓信贷增长,那么货币政策委员会可能会出于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而降息以作应对,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信贷需求增长。这两个委员会可能会最终发现彼此使命互相冲突,如果这样的话,那远不如组建一个单独委员会,配备诸多政策手段,明确其确保金融稳定始终高于维护货币政策稳定的使命。 当然,这可能会令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感到不快,他仍然坚守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一项任务一个机构的理念。组建这样一个具有广泛权力的委员会可能会引发外界对该机构问责和透明度的质疑。不过,货币政策委员会当前无可否认的失败自然会压倒这些反对意见;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物价稳定,避免如此破坏性的金融动荡,但现状却事与愿违。实际上,正是英国央行迂腐的货币政策手段加剧了他们的失败。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扩大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和人员组成,而不是组建一个竞争性的机构与之抗衡。否则,Osborne的所作所为可能只会导致老监管框架失败的一幕重演。 Simon Nixon 相关阅读 英国政府获准首先将预算案提交给英国议会   2010-06-18 英国首相卡梅伦:欧盟协议符合英国的利益   2010-06-18

阅读更多

人类主义伦理学:单一政党垄断的政治体制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党人是以消灭剥削、反帝(市场私有制)反封建(政治专制、等级制)为目标的,但在革命胜利后,虽然经过暴力的专政手段消除了“剥削”阶级,并从舆论上肯定了民主平等的政治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没有建立起民主的的政治制度,暴力胜利 者的专制代替了皇帝的专制。 … 从常识来说,阶级斗争胜利之后,那些暴力革命者的历史使命就已经完成,他们理当凭其本身所有的专业能力从事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于他们过去付出的牺牲和功劳,国家可以发给他们相应的奖金和荣誉。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