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有多少中国人,一辈子从未为自己而活? 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5 月 29, 2024 “为自己而活”与“责任感”,从来都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词。但在中国社会,“为自己而活”背后的“自我”或者“个人主义”元素,会被许多人自动认定为贬义,等同于不择手段的“利己”。这种曲解的根子在于中国文化对个人乃至私域的漠视,所以对于私权并不在意。 阅读更多
风声|对话历史学家王笛:凡事都依赖国家,就会形成一个巨婴型社会 发布者桥 | 10 月 6, 2023 近日,历史学家王笛回到他的出生地成都,在有杏书店就新著《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和读者进行了交流。新书分享会后,凤凰网特约编辑、专栏作家张丰对王笛老师进行了访谈。 阅读更多
【图说天朝】旧闻评论|死了一只名叫芳芳的黑天鹅 | 五一札记 发布者桥 | 5 月 5, 2023 无论下述五一见闻录有多可笑、荒唐、没劲,它们多多少少都预示着国人的生存环境,并非生无可恋,而是集体的、盲动的出游裹挟了太多东西,消费主义支撑的旅游经济想掏空人们的钱袋子,却暴露了更多值得思索的国民面貌。 阅读更多
先生制造|活在真实中——这些年轻人在寻找公共生活 发布者不忘初心 | 9 月 24, 2022 你被监控,被人脸识别,被各种黄码绿码弹窗,被告诉你不能买火车票,被告诉十月不能结婚。这是个非人的城市。因此我们要逃离。逃到哪里呢?你曾逃往上海——失败了是吧。你曾逃往海南——失败了是吧。你逃到云南,逃到西安,逃到河南,逃到贵阳,没有地方可逃。逃出去? 阅读更多
一只猫的折叠花筒|司马南大行其道,背后是知识分子整体从公共空间退场 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8 月 31, 2022 在话语上,司马南们实际上与胡锡进大同小异,都是满嘴的谎言,各种的矛盾,充满矛盾的话语….而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中国现在的公共话语的主流。当然这主流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实际上整个公共知识分子群体,从公共空间退场、消声了,这才有这些人的空间、流量。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