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

云之 | 朱海就:大学生就业难是伪问题

转按: 根据心理学对人的成长的研究,一个正常成长的人,如果不是受到太多干扰,在12-14岁就应当可以了解自己的志趣所在。父母教师应当检讨一下,是否过多地帮孩子们选择,使得他们偏离自己的志趣,或者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过多偏见而缺乏独立意识,最后导致就业困难。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caizhidao126/     1 就业本质上是价格问题。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接受某个收入水平的工作   2 失业往往是他们自愿的选择,即他们宁愿闲暇,也不愿意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3 当前的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刺激计划而导致的产能过剩所致。不能重蹈覆辙   4 “充分就业”不能作为政府的目标,要求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相当于政府给他提供福利了 就业本质上是 “价格”问题 “就业难”不等于“失业”,就业问题本质上是“收入”,或“价格”问题,只有讨论“某个收入(价格)水平上的就业”才有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学生当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不愿意接受某个收入水平上的工作 财知道: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33.6%,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朱海就: 今年各地普遍反映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少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自然地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就下降了。产品市场上的过剩,一定会影响到要素市场。当产品难卖的时候,要素的所有者也会面临卖要素难的问题。 但是,“就业难”不等于“失业”,就业问题本质上是“收入”,或“价格”问题,只有讨论“某个收入(价格)水平上的就业”才有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学生当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不愿意接受某个收入水平上的工作,或者说是满足他们心目中的薪资水平、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的工作难找到的问题,而不是找不到不设定任何条件的工作的问题。 这是为什么没有民工和保姆的就业难问题,而有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因为前者的要求比较低,脏活、累活都愿意干,也不抱怨,而后者读了大学,是否就有理由要求获得某个收入水平和工作条件的工作了呢?没有。没有理由认为,读了大学就一定要做体面的工作。大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大学生”。市场经济并不是根据你的投入(读大学)定价的,而是根据你的边际生产力,根据你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雇主的要求定价的。不能说,我读了大学,花的钱多,所以我就应该得到体面的工作,不是这样。市场经济并不保证教育的投资就一定会获得某个水平的回报,教育投资和任何投资一样都有风险。 我们经常有听到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不如民工的报道,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中是再正常不过了。凭什么因为你读了大学,你的收入就要比民工多?你就要有好的职业? 所以,“就业难”从根本上说是个“伪问题”。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总是未得到完全满足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总是稀缺的,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过剩是不存在的,某些类型的劳动力不被市场接受,也只是暂时的,劳动力不像专用的设备,就业的弹性比较大,并且可以再学习培训,适应新的岗位。市场经济中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厂家卖商品也很难,凭什么就业就应该容易。只不过现在的经济形势使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变得困难,但也决不至于毕业就失业。 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政府责任 宏观经济学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目标,但是政府是否应该承担起保证充分就业的职责呢?这很值得怀疑。正常情况下,在市场经济中,总是有些“闲置”的劳动力,这往往是他们自愿的选择 财知道: 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府会不会出于维稳需要,出台刺激计划?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政策空间? 朱海就: 宏观经济学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目标,但是政府是否应该承担起保证充分就业的职责呢?这很值得怀疑。正常情况下,在市场经济中,总是有些“闲置”的劳动力,这往往是他们自愿的选择,即他们宁愿闲暇,也不愿意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如果是想工作,但却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绝不意味着要政府给他提供“他满意的工作”,这相当于政府要给他提供福利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当前的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前的刺激计划而导致的产能过剩所致。这时,如果政府再出台刺激计划去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相当于重蹈覆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拖后,使以后的问题更严重。因为,政府刺激产生的需求不是市场真正的需求,是不可维持的,相应地,因刺激而创造的就业岗位也是难持久的,也就是说,刺激计划将导致劳动力误配置。 如上所述,要区分“就业难”和“劳动力的普遍过剩”,两者不能划等号,劳动力的普遍过剩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不存在,劳动力总是稀缺的,这也意味着政府不需要出台刺激就业的计划。 政府扭曲劳动力市场制造“就业难” 政府人为地扭曲劳动力市场也是“就业难”的原因,比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很多学生想进入工作稳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去中小企业,这就造成“就业难”的表象。当然学生有这个想法没错,错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扭曲 财知道: 政府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能做些什么? 朱海就: 一般来说,劳动力是跟谁资本走的,而不是相反,资本流到哪里,哪里就会创造出就业机会。这意味着要让资本充分流动,给资本更大的流动空间。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行业不对民间资本开放,这就限制了就业机会在这些部门的创造。在当前的形势下,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服务行业,上次李克强总理也讲到开放服务业对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我们面临的不是普遍的劳动力过剩,像金融、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行业是供给不足的,如开放这些行业,会新增很多的就业机会。 我们看到电商行业近年来的兴起,解决了无数人的就业问题,而电商正是最为开放的行业,这说明市场越开放,就业机会就越多,根本不需要你政府去人为地刺激,市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自然地会创造出就业机会来。 另外,政府人为地扭曲劳动力市场也是“就业难”的原因,比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很多学生想进入工作稳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去中小企业,这就造成“就业难”的表象。当然学生有这个想法没错,错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所以,应尽可能地将公共服务私有化,使收入水平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挂钩,而不是和身份挂钩,这是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的关键,也是实现就业公平,减少“拼爹”现象的关键。 还有,“就业难”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教育部门也要反思,教育并不独立于劳动力市场,首先要有教育的市场化,才可能有劳动力的市场化。 就业歧视要慎用 “歧视”这个词要慎用,如果差别就是“歧视”,那么歧视无处不在。用人单位为招到需要的人当然会设定招聘的限制条件,任何交易都会是这样,去菜场买菜都还要挑选一下,每家单位都想招聘到最适合它们的人才,设定限制条件是用人单位达到它们目的的手段 财知道: 在就业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就业门槛、就业歧视也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关部门相继推出最低工资、以及反就业歧视措施。你怎么看待? 朱海就: 最低工资将减少就业,这已经无需多说,每本教科书上都有,问题是就业“歧视”怎么看。首先要指出的是,“歧视”这个词要慎用,如果差别就是“歧视”,那么歧视无处不在。用人单位为招到需要的人当然会设定招聘的限制条件,任何交易都会是这样,去菜场买菜都还要挑选一下,每家单位都想招聘到最适合它们的人才,设定限制条件是用人单位达到它们目的的手段,问题在于有些“限制条件”不能有效地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比如学历的限制,特别是第一学历为985或211院校的限制,难道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真的会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优秀吗?当然不一定。所以,我们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他们为什么会使用那些不能很好地达到他们目的的手段,从而导致更好的交易不能达成。 用人单位当然也知道这个学历信号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们却不得不那样做,原因在于市场上没有其他他们认为更好的信号。所以,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更好的信号不能出现?问题还在于政府垄断教育市场,使市场不能产生有效的信号,才导致用人单位使用“学历”这些不太真实的信号。 “反歧视法”或其他类似的规定丝毫无助于解决信号问题,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才能逐步地改善它。 朱海就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阅读更多

云之 | 舆论与文革

经过文革的人们或许都还记得一个词汇,叫作“制造舆论”,而这个舆论是可以杀人的。在拥有互联网的今天,“制造舆论”已经不再仅仅是掌握话语权一方的特权,在网上只要你有办法吸引眼球,你就可以制造舆论。看上去这比只有官媒可以制造舆论要好一些,但是,离公正还太远,因为在舆论中我们无法以特定的程序核实每一项证据,仅仅根据舆论所述是无法准确认定事实的。 从事法律工作多年后才认识到“以事实为依据”是多么自负,因为我们甚至无法确保根据最严谨的程序和极为细致的工作就一定可以查明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确保“以事实为依据”?除非法官是半仙,能知人所未知之事。我们的先人怀有的“包公”情节延续至今,在我看来,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包公是少有的(其中多有杜撰),这从电视剧中半人半神的装扮也可以了解,而且,我们指望的包公其实只能是人,既然是人,就会犯错,第三,就算包公不会犯错,我们无法指望每个司法者都是包公,因此,比较可靠的做法还是制定一套严谨的程序并严格地遵守程序来采信或排除证据。也就是说,人所能够做到的,是“以证据证明的事实为依据”,当然,如果没有能够证明事实的证据,所主张的事实就无法成立,很多情况下,由于证据缺陷,事实也无法查明。 如果你非要坚持在每个案件中都查明事实,你就不得不允许“屈打成招”,你就不得不忍受法官的自命不凡和为所欲为。 时而看到,有的命案中,死者家属坚称嫌犯谋杀,嫌犯家属坚称屈打成招,在乡村社会甚至演变成两个家族的械斗,法院在中间摆来摆去,两方所涉及的家庭和亲属在痛苦与愤怒中挣扎。命案没有解决,又产生新的仇怨。有时候,我也同情法院的遭际,不判罪,死者家属不依不饶,判了罪,嫌犯家属抗争到底。 公众不信任司法,司法不值得信任。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公众还是司法人员,都是受害者,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地方讲道理的社会。 臭名昭著的文革中,公检法统统被砸烂取缔,中国大陆曾经一度只有领袖而无政府。官方也曾经承认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虽然如今尽量不提了。我想说,一个没有地方讲道理的社会,根本不可能真正走出文革。 这两天,十九年前的清华学生朱令被下毒一事正在白宫网站征集十万签名以迫使美方遣返已移居美国的“嫌犯”(尽管已被中国公安解除嫌疑),据说签名人数已经达标。虽然我很同情朱令,也痛恨下毒者的蛇蝎心肠,可在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认定有罪的情况下,这样的举动就是有罪推定,不仅可能伤害无辜的人,而且也在参与破坏法律程序。正如专栏作家连岳所说,“热爱有罪推定的人群,他们的警察怎么不会逼供,他们的法官当然就宁枉勿纵。你也许对不公不义感到绝望和愤怒,可当你变成一个不公不义的人时,带来的也绝不是公义。” 有人会说,嫌犯有背景,中国公安不作为,我们没办法。想起有篇文章名为“他们是禽兽,我们就当畜牲吗?”如果公安不作为(我还没听到来自公安的发言),我们应当设法迫其作为,而不是通过舆论定罪。通过舆论定罪与“公安不作为”没什么高下之分,也许更为可怕。 新官上任首抓公款吃喝,据说于是转战私人会所等隐蔽场合。网上看到有小区的居民堵截在会所中大吃大喝的官员并令其下跪,成为民众反腐的一个胜利标志。我怎么看这更像是私刑。最近,经济学家茅于轼老人的住宅总在半夜被谩骂电话骚扰,网传几地联合上街攻击茅老。无论打着什么旗号,这些都是公然侵犯他人的行为,文革如鬼魅魍魉,一直游荡在我们周围,如今正急于公开亮相。 我们一直在期盼一个公民社会,一个民众拥有自由的民主社会,然而,正如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民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期待民主所带来的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就同时要有心理准备接受民主社会的缺陷。我们期待司法独立与完善,首先必须尊重司法程序,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批评司法中存在的错误乃至司法人员的渎职行为,但批评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鄙视司法程序乃至放弃司法程序。 我以为,一方面是不值得信任的司法,另一方面是忽视程序正义而有冤必伸的民众,两者共同制造着不公不义。

阅读更多

云之 | [转载]限制政府,归还自由: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治国之道

原文地址: 限制政府,归还自由: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治国之道 作者: 刘军宁 限制政府,归还自由 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治国之道 刘军宁     最近,英国女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去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许多的追思。她在当政时期的政绩也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撒切尔夫人当政期间给英国带来的变化举世公认。这些变化与撒切尔夫人的个人能力的相关性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与保守主义的相关性则很少被提及。而后一点则正是本文的主题。在我看来,撒切尔夫人的政治成就是保守主义治国之道的一个个案。     让我们先来鸟瞰近现代的世界史。过去两个世纪的世界,是各国国内内战频发,国际战火绵延的世界。有些国家不断被内乱与外战撕扯,但是有些国家却能享受到持久的政治安定。以英国为例,自光荣革命以降,就没有发生过内战。与英国具有相同精神基因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除美国因为种族问题爆发过一次南北战争,其他的都从未发生过内战。这些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得他们成为各国移民的理想目的地。英美文明,不仅成功地避免了内乱,还赢得了所有的国际大战,包括赢得了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和冷战。     英美究竟有什么使国家持续安宁强大的秘密法宝,能够如此鲜明地把英美与其他国家区分开来?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答案是,这个秘密法宝就是英美独有的保守主义。在这个世界上,有的国家信奉科学社会主义,有的国家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有的国家信奉国家社会主义,但是只有英美以保守主义为立国之本。当我说立国之本的时候,我不是说这两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是保守主义者,而是说,保守主义是这个国家的制度与观念内核。以英国为例,即使是社会主义者也打上了保守主义的烙印,比如,英国的社会主义常常自称自己是费边(社会)主义,因为他们深知:激进、暴烈的社会主义不符合英国人国民性。     1688年的光荣革命的传统是保守主义的传统,它确立了基于民意的代议制、有限政府、分权制衡、宪政法治、公民权利与自由。一种政治体制一旦植入了这些基因,安定与繁荣就有了制度的保障。但是,这样的制度仅仅是安定与繁荣的必要条件,而一代代伟大的保守主义政治家的杰出奉献才是稳定与繁荣的充分条件。英国有信奉保守主义的保守党,美国有信奉保守主义的共和党。英国的繁荣,与一个个伟大的保守主义政治家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埃德蒙·柏克、威廉·皮特、格雷斯通、迪斯累利、丘吉尔,还有本文的主角,刚刚去世的撒切尔夫人。美国的情形大致相同,在美国的建国者和宪法制定者中,柏克式老辉格党人占绝大多数,听听下面的这些名字: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亚当斯、林肯,以及与撒切尔夫人同时代的里根。如果在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有英国那样的保守党或美国那样的共和党,能够找到上述那么多伟大的保守主义政治家,那么这些国家的安宁与兴盛的程度,绝不会低于英美。     社会主义的重病,保守主义的药方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时所接手的英国,是一个被民主社会主义这个沉疴缠身、奄奄一息的英国。人们把英国当时所处的这种状态称作“英国病”。由于病魔的折磨,从二战结束后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民众与精英中弥漫着悲观、无助、绝望的情绪、民气萎靡、民心涣散。大英帝国往日风光已经不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持续下降。英国病把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变为“欧洲的病夫”(sick man of Europe)。1979年保守党大选获胜,一个新的时代开启。撒切尔夫人赋予了自己去根治这一疾病的使命。     英国病有三个严重症状:民众不愿意工作,财政负担过重,国企低效,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滞胀并发症。民众不愿意工作,因为福利太好;企业家没有动力,是因为税赋太重。财政负担重是因为给国企的亏损补贴多,福利支出重;国企低效是因为国企只服从权力而不是服从市场,因而没有追求利润的动力,另一个原因是工会强大,无休止地提出各种福利要求。     撒切尔夫人为治疗英国病,三管齐下。她首先实行以国退民进为特征的经济自由化,将那些庞大且亏损的国企私有化。这样,原本靠税收支持的亏损企业转变成了盈利企业,并且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为了提供白领工人和企业家的工作积极性,撒切尔夫人大幅降低纳税人与企业的税负,同时压缩那些奖懒罚勤的福利政策、削减政府的公共开支。她不惧对峙,打败专横而贪婪的工会,后者通过无节制的罢工让英国难以维持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撒切尔夫人的药方成效显著,英国社会也重新获得了活力。英国重新成为受到企业家和投资者欢迎的地方。资本主义的活力氛围成功地取代了社会主义的颓靡氛围。在十一年的时间里,英国经济在撒切尔夫人的精心扶持下逐渐壮大,困扰英国几十年的“英国病”也基本治愈。现在看来,正是得益于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治国方略,英国才没有被“英国病”推入坟墓。     撒切尔夫人的药方有什么高深玄妙之处吗?丝毫没有。这个药方的配伍非常简单,这就是:限制政府,归还自由。这个药方要求把民众的自由归还给公民,让民众自己养活自己,要求用自由竞争来代替政府干预与管制。     撒切尔夫人这种治国之道很快被世界各国所效仿。撒切尔夫人的功劳,与其说在于重振英国经济,不如说伸张个体的自由与自由企业制度。她的影响力源自她立场鲜明地捍卫自由市场。她成功地逆转战后英国的“大政府”趋势,用自由市场取代政府主导,让市场为经济寻找前进道路,其影响久远,以至于不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都难以让英国退回到社会主义与福利国家理念占上风的七十年代。 保守的撒切尔 自由的撒切尔     没有坚定而正确的信念,成就不了伟大的政治家、成就不了伟大的国家。看看政客们的眼神,能否从中看到信仰与信念,就能判断出他们的命运。     在英国保守党领导层的圈子里,撒切尔夫人算是出身寒微。她的父亲是个偏远小镇的杂货商,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不仅热心地方政治当过市长,还代职传播教义。在其回忆录《通往权力之路》中,撒切尔夫人写道:“我出生在一个讲求实际、严肃认真、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基督信仰与保守主义价值观在她童年时就进入了她的生命。保守主义、宗教信仰和政治关切,对她来说始终是三位一体的。况且,保守主义本来就是完全植根于宗教之中的,而不是来自任何经济学、社会科学原理。撒切尔夫人从不含糊宗教对她的影响,也从不否认宗教是她的价值观源头,更不回避自己的保守主义立场。她直言称自己是有信仰的政治家。     在战后各种左翼思潮泛起的背景下,这位政治家用冷峻和清醒的理智,为捍卫自由做出了贡献。保守主义,保守的是真正自由的传统。保守主义,是最成熟的自由主义。撒切尔夫人是保守主义政治家的典范,女性政治家的典范,她对个人自由的捍卫与伸张,对各种社会主义的否定,再次表明:保守主义是保守自由的主义! 权力,还是自由?     在英国,总体而言,工党拥护的是民主社会主义,保守党拥护的是自由资本主义。但是,凡是选举上台的政治家与政党都确定,无论拥护的是什么主义,都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     社会主义,不论其版本如何,有个共同信条,这就是:把权力视作一切问题的答案,视作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药。不仅如此,一切社会主义者还共同认为:这个世界上,凡是一切重要的东西,还是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应该属于国家,属于政治权力及其掌握者。这个观念的背后是对权力的崇拜:相信权力万能,不相信个人自由;相信掌权者的计划能力,不相信市场的配置功能。这个观念诉诸的是人性中的贪婪:通过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巧取豪夺民众手中的劳动成果。     没有一个执政者不需要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的分歧不是要不要经济发展这个目标,而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方式。共产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保持政治本色更重要,所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社会主义认为,财富是国家与政府(官僚)制造和分配出来的,因此发展经济的主角应该是国家与政府,要发展经济,个人与民营必须甘当配角,必须服从英明的中央;因此国民经济中所谓的支柱产业必须掌握国家手里,必须国有国营,实则由官僚操控。而保守主义认为,财富是公民个体与企业创造来的,因此经济的发展,不是靠国家与政府,不是靠个人服从国家,而是靠自由人的首创性与能动性。因此,个人与民营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角,国家与政府不应该喧宾夺主。越是支柱的产业,越是赚钱的买卖,越是应该交给私营。     撒切尔夫人认为,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真正威胁是道德的威胁,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威胁。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好?因为它崇拜权力,侵害个人自由,它用别人的钱建立起来的高福利让越来越多的个体依附于国家,把公民决定自己生活与命运的权利转移给了官僚。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限政府是建立在每个个体追求正当的私利之上的。撒切尔夫人发现,虽然社会主义者常常把个人主义与自私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猛烈抨击,但正是这种自私才使得个人主义者常常是个人利益的执着的捍卫者,所以,那些要侵害个人正当利益的官僚们,必然要限制、侵蚀个人的自由,必然要用权力来干预乃至取代市场。有自私的个体,才有抗拒与限制政治权力的主体。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保守自由的政治家常被指责为在替富人说话,但实际是为穷人谋福利;左派表面上为穷人说话,但实际是为自己谋福利。     所以,撒切尔夫人对每个个体的价值高度认同。她主张把每个人都做为人来尊重,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而无关乎他们每个人对社会的用处。个人是社会的本位,国家为每个个人而存在,而不是相反。只有把属于个人的自由真正归还给每一个个体,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发展。     在保守主义看来,一个执政者是否伟大,要看他是限制政府的权力,扩展个人的自由,还是扩大手中的权力,限制个人自由。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撒切尔夫人像历史上的其他伟大的名字一样,是一位伟大的、以保守自由为使命的保守主义政治家。 保守德性 保守智慧     与各种意识形态与价值系统相比,保守主义最具智慧与美德。不是因为保守主义者比其他主义者高明,而只是他们守住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付出了无数代价后所留下的一点一点的智慧与美德。而保守主义对手们则常常将人类留下来的智慧与美德的家当破除一空。     为撒切尔夫人赢得支持的不仅是她的政绩,而且是她的保守主义品格。她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当苏联人用“铁娘子”的外号来贬低她时,她以此为荣。“铁娘子”对撒切尔夫人而言名至实归,她是一位坚定的政治斗士,为伸张与守护个人的自由而战。     对保守自由的政治家来说,仅仅有信念、使命与担当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有毅力,有勇气,有耐心,有策略。真理常常是令人不愉悦的,所以,真理需要决意坚持。听听撒切尔夫人是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的。1989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时,世界各国的领导人纷纷表示祝贺,文人们也竞相撰文纪念。但是,作为保守主义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看法与埃德蒙·柏克的看法如出一辙。在被记者问到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时,撒切尔夫人这样回答道:法国大革命?过去二百年至今,我们英国一直在消化它留下的苦果。我们不要这样的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一堆高高的被断头的尸体,站在尸堆最高处的是一位独裁者。撒切尔夫人说的对,每个试图复制法国大革命的国家留下的都只是腥风血雨和高高在上的独裁者。     撒切尔夫人最强烈的特征是她身体上和道德上所具有的勇气。而信仰与信念才是勇气的终极源头。否则,勇气就沦为莽撞。宗教的信仰与保守主义的信念赋予了撒切尔勇气与力量。她深知:如果我明知我是对的还不去做,那我还当什么领导。除非基于对使命的坚定信念,否则不会有伟大的政治家。她取得胜利的意志和不惧风险的态度从未动摇过。 保守主义是英国的,也是世界的     如果撒切尔夫人不信奉保守主义,她就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撒切尔夫人。如果她不奉行保守主义的治国之道,她就不可能重振英国!     保守主义的道路是让英国人自由、让英国强大的道路,撒切尔夫人走的也是这条保守主义的自由与富强之路,而且引以为荣。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总统的变革之风也证明,保守主义并非如其批判者所指责的那样一成不变、因循守旧、抗拒变革。为了保守自由,保守主义者才是变革的发起者。     有人认为保守主义是英美的,是西方的,无关中国。我认为保守主义起源于英国,流行于英美及西方。保守主义基于的是人性,而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人性并没有东西方之分。所以各国治国之道在根本上也是相通的,没有东西方之分。从这种意义上讲,如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总统所证明的,给英美人民带来自由与繁荣,给英美及西方带来昌盛的保守主义是普遍适用的。     保守主义认为,最终决定一国国力的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凡是只追求物力与武力来强国的国家,没有一个能够成为持久的强国,虽然它们可以逞一时之强。国家的精神力量,加上有政治力量的政治家,才造就了国力的可持续高度。而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是信仰的力量、观念的力量和特定的价值观的力量的综合体,在政治领域,其核心是:限制政府的权力,扩展个人的自由!  发表《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2013-04-16 此处为全文

阅读更多

云之 | 撒切尔∶压垮苏联的铁娘子

撒切尔∶压垮苏联的铁娘子(世界观网综合) 2013.04.10/ Vol.375 题记∶“在与苏联的斗争中,我总认为,最坚强盟友是普通大众”——撒切尔夫人 戈尔巴乔夫说∶“我们之间逐渐地建立了个人联系,这种关系后来变得越来越好。最终我们达成了相互理解,而这也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气氛的改变和冷战的终结做出了贡献”。 在英国已不是日不落帝国的20世纪,英国这位女首相,她在美苏两国冷战的夹缝中,通过斡旋改变著两个国家和世界的命运。如果说苏联的解体是因它自身出现的问题,那压垮苏联这头庞大骆驼的加速剂毫无疑问,就是这个被苏联人称之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 一. 撒切尔夫人为何对苏联强烈厌恶? “西方大多数人对苏联的情况知之甚少” 二战结束后,撒切尔夫人对于发生在苏联集权体制下的残酷现实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我读过阿瑟-凯斯特勒的《正午夤夜》一书,该书对共产党人主持的一次装模作样的审讯作了生动透彻的描述。几年以后,我任反对党领袖时见到了凯斯特勒。我对他说,我感到他的作品很有震撼力,并询问他是如何想像出拉巴斯夫以及对其施加折磨的那帮人的形像的。他告诉我∶并不需要什麽想像力,那些都是真实的。” 但是她发现,“西方大多数人对苏联的情况知之甚少”,“例如,《每日电讯报》对斯大林30年代的清洗就没有给以突出的报导,甚至在1939年8月的《莫罗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之后,该报也只是奇怪地把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入侵说成是它与希特勒关系紧张的表现。” 苏联军事威胁黑云压境 《雅尔塔协定》的签订引起了撒切尔夫人对于“共产主义军事威胁”的深思。共产主义现实上的其他一些特点也在她的脑海里一点一点地联系起来。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即∶“从波罗的海沿岸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特里尔这一横跨欧洲大陆的地区上,已经落下了一道铁幕,在俄国人支配下的这些国家中盛行警察政府的统治。”撒切尔后来回顾到∶“现在看来,丘吉尔的那次演说具有惊人的先见之明。但在当时,它却受到了北大西洋两岸评论家们的严厉批判,认为它大肆叫嚣战争论。不过没过多久,苏联在希腊和东欧地区的意图照然若揭,这些人的笔锋也随之而改变。” 苏联奉行“残酷的政治文化” 1956年,匈牙利布达佩斯事件发生,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写道∶“斯大林去世后,苏联一直努力改善其形像,而它对匈牙利采取的残酷的、野蛮的侮辱使其以前的努力化为乌有。数年后,我同鲍勃-康奎斯特谈起我当时的反应。我后来任反对党领袖时,鲍勃-康奎斯特给我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他在60年代后期写的《大恐怖》首次全面揭露了斯大林残杀大量无辜的情况。他说,我们在与苏联人打交道时犯的典型错误是我们认为他们会像西方人处在他们的形势时那样行事。影响他们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残酷得多的政治文化。” 二

阅读更多

云之 | [转载]地震思考录

原文地址: 地震思考录 作者: 韩寒 5年前,汶川地震,我和老罗等朋友尽可能早的赶到了成都。不少网友捐了物资委托我们救灾用。次日,又有几个志愿来救灾的朋友与我汇合。我们告别了牛博网的朋友,开始单独行动。在那里停留了一周多,有些话,也许此刻说出来比较合适。 作为第一批去汶川的人,对于“志愿者”三个字有很多感受。有人对主动去救灾的人颇有微辞。其实我部分赞同他们的苛责。在去往重灾区的路上,的确看见过一些志愿者车抛锚了,身体出状况了,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愿者的车辆堵路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在512那样大的灾难前,志愿者带去的帮助远比他们造成的麻烦多得多。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谣言,比如“当年我们开着跑车什么物资都没带到玩,结果车坏了堵住了救援队的路”,更有不少是针对其他志愿者的,我不知道编这种故事的人是什么样的微妙心态。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定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去救助的,在救助的过程中,定会有不周全。灾难越大,越需要社会共力。有些人,对着这些因为热心而造成的麻烦不愿理解并且死缠烂打穷尽挖苦,反而对一些明显的公权力失职监管缺失造成的悲剧坐视不管甚至助纣为虐,我宁愿他在家里看跳水比赛。 但志愿者也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我也是。2008年,我和朋友一腔热血,到了那里,发现其实我们能派上的用场并不大。网友们因为信任,把很多的帐篷和物资寄给我,我和几个朋友一开始会选择有目的的发放,后来发现这工作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的基金会,你干到奥运闭幕都完不成,而且容易一笔乱账。后来我让上海的朋友直接把物资给了壹基金。至于到四川的那些物资,我们两台车,白天拉满,一趟趟去往不同的受灾区,对于灾民的帮助其实有限。更大的帮助就是是能最准确的知道灾区所需,发布给大家,以便于网友们在捐物资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在汶川时,我就收到了很多的赞美。其实根本就不配。很多冒死救助灾民的真英雄被媒体忽视,我一个拉货发物资和传达消息的志愿者却被人夸奖,其实羞愧。真正见识过巨大灾难救援现场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渺小。越往后这种羞愧感越重,以至于我一直戴着口罩,一看见有媒体来就避开,也没有发布什么我在灾区的照片。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专业救援和热心救助之间的区别。好在我开车水平还行,没添乱,也招募来一些物资,不至于完全是个废人。配得起赞美的是那些乐观的灾民,很多专业救援队,志愿的救援者,一些专业基金会的志愿者,部分敬业却不过度消费灾民的记者,还有我们平时所挖苦和批评的部队及警察。 网络虽然对救灾帮助巨大,但网络谣言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当时传播信息靠博客和论坛,这种困扰还不算大,无非是一些网友夸大事实。我们在汶川地震期间,常常看到网上帖子,说某地已经不行了,断粮缺水少药,广场满地伤员,快救救我们。在我们飞奔去的一路上帖子还不断更新,直播惨况。等我们到那发现该镇受灾很小,人们在广场上歇息聊天,甚至旁边餐馆和商店还有不少开业着。很多志愿者都闻讯赶来了,物资堆积如山。一周内,我们被这样的网络帖子牵着到处走,很多次到了现场才发现与描述不符。灾难面前,谁都不愿被遗忘,谁都想有更多的物资,但资讯传播的偏差,往往让由民间力量积蓄的重要的物资没有能去到最急需的地方。最后我们的经验是,往往寂静无声的地方,灾情真的很严重,叫得此起彼伏的地方,也许可以先缓一缓。 如今有了微博,甚至有人借灾难骗转发关注甚至骗钱,捏造了不少信息。一些朋友无法分辨,一心急都转发了,然后变成热门,民间志愿者甚至专业救援队都往那赶,等发现是假的已经浪费了大把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求助微博都不敢转发,因为在汶川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不少教训。在灾难面前,网站对于类似求助信息在被广泛传播之前最好有基本的核实。至少ip地址完全不对的第一人称微博要格外注意。 我也建议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时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是在地震后的心理创伤恢复期,愿更多的明星可以去那里,哪怕就是宣传,也是件好事。这点和我08年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08年汶川地震的后期,很多明星去往现场。在那里呆了一周多的我那几个朋友对此有所不屑,都言作秀,说,为什么你们在最危险的那一两天不来帮忙。到了09年我就觉得,其实他们的做法是对的。这72个小时,应该留给专业救援队和有经验的志愿者。 还有一个感触。当灾难来临,最好的救援者其实是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自救和互救往往是灾难发生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学校能够开设或者强化救援课,教授各种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方法。 亲历过几次灾区,更知道所谓道德两字,不能用来高挂。灾难各种,人心万千,境遇两极,也许谁都是高尚者,谁也都是卑劣者。面对自我的苦难,他人的生死,很多时候,你和你以为的你并不一样。我们都愿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善修行的方式。善举A和善举B之间不该互相责难,也不要用动机论去解释那些善举,更不可道德绑架。我一个朋友,做了不少善事,很多不愿言说,饭桌上也不愿意谈起,更不会网络平台上有所表示。早年玉树地震时,不见他有动静,结果有另外几个朋友觉得他冷血。其实他的企业是第一批捐款捐物的,很多平时我们和媒体根本关心不到的慈善,他都会参与。人心肉做,有些苛责和绑架其实会伤害到行善者。对我所不理解的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是我们内心隐藏的另一种灾难。话退万步,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就算不捐任何东西,甚至不关心灾情,只要自我为善,不害他人,就是对世界做的慈善。在对远方苦难的万千声援热血热心之后,我反而会看见身边有很多默然不显的困苦需要帮忙。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重善够重,困难才能不难。 祈福雅安。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 ……
  • 18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