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独立参选

突破“少数人选少数人”

突破“少数人选少数人” 文章原标题:中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整体推进到核心攻关 作者:沈嘉 来源:中新网网 来源日期:2011-6-4 本站发布时间:2011-6-6 3:03:42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8104   近日,中共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选举已在地方陆续启动,被视为党内民主扩大标志的“公推直选”正在得到新一轮推广和应用。   突破“少数人选少数人”   江苏省通过“公推票决”产生了无锡、南通、宿迁三个省辖市市委书记,是今年“选举季”一大亮点。党建专家指出,公推票决市委书记,是中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自下而上递进的重要环节,释放了改革继续向前推进的信号。   “一是公推票决的层级提高了。以往仅在县区一级搞过,此次在地市一级书记中搞,可以说是全国首次。二是对地市一级书记进行了两轮推荐、差额考察和差额票决等不同于以往的产生程序。两轮推荐的范围大大提高。”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梁妍慧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还存在着若干局限性,但可以说是公推直选在地市一级的尝试。”   另外一些地区在干部公选模式方面进行的特色探索也颇为外界关注。   例如,甘肃嘉峪关市不仅逐年扩大干部公选的规模与数量,还打破用“冷门”职位做试验的常规,拿出“肥缺”岗位进行公选。广西来宾市则在近年来先后“公推直选”产生了7名乡镇党委书记,按照当地规定,5名以上党员便可联名推荐候选人,并设有“面试”和现场演讲环节,还邀媒体全程监督。   近期出版的《人民日报》肯定前述例子称,打破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陈旧模式。另有评论认为,虽然“公推直选”整体还在试点阶段,但已从十年前初次启动时的“敏感”到“正常化”,再到推而广之,党内民主显现出“向上生长”的趋势。   从“整体推进”到“核心攻关”   梁妍慧指出,过去30多年以来,中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历程,目前正进入“重点突破”阶段。   “单项突破”阶段是从1978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成绩包括,中共十二大前后建立了干部退休制度,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中共十三大前后改革了干部管理体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干部分级分类管理等。   “整体推进”阶段以2000年6月中共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标志。该《纲要》总结了此前22年来单项突破改革的经验,从整体上提出了十年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是中共党建领域的第一部改革纲要。2009年,中共又制定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针,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方针。后者与旧有文件相比,更加突出了扩大民主的价值取向。   在这一时期,领导干部选任方式有了一系列突破。“如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都是对传统的干部选任方式的重大突破,是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种崭新方式。”梁妍慧说。   她同时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目标、步骤等必须由现时的“整体推进”,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重点突破”。   “干部制度改革的核心与攻关部位是选任制领导干部的选拔。今后,干部制度改革的思路、布局,必须两手抓:一方面全面推进委任制领导干部的改革,另一方面,还必须推进选任制领导干部的改革。否则,委任制领导干部的改革将难以深入。”梁妍慧说。   具体来说,在委任制领导干部中全面推行竞争性选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中全面推行竞争性选举,即公推直选,可由党代会直选或全体党员选举。   “然而,由于实践刚刚开始,也存在着流于形式、失真失实、考试考查不够准确、参与推荐、测评人员的范围有限,特别是提名制度未改变等问题。”梁妍慧说。   中共中央党校学者蔡志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未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将“攻关”重心落在三个方面,首要一点就是扩大初始提名权,把好选人“第一关”。此外,还必须完善干部评价体系,以及健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等。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独立候选人会让北京后院起火吗?

核心提示: 中共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让当前这些不受控制的独立候选人按现有程序参选,而又不让人担心这些挑战当前政治格局的人会形成燎原之火。 来源: 《华尔街日报》 , 2011 年 6 月 3 日 , http://goo.gl/njOHk 作者:墨儒思( Russell Leigh Moses   ) 译者:匿名 校对:南山   【墨儒思是一位现居北京的分析家和学者,他的文章多是关于中国的政治。他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中权力的角色转变的书。】 这个星期党的干部们在又一场急风暴雨中被惊醒。不,这还不是指内蒙古那件事。那场骚动已经被熟练地处理了,用的是常见的强力手段 — 以及对心怀不满者的超乎寻常的一大笔补贴承诺。 这次引起轰动的事件与众不同:在过去的一星期里出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挑战,其挑战目标是党对中国日益加强的政治控制 —— 大约有 30 名活动家、学者和网络评论员宣布他们计划参加“人民代表”的选举,争取进入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立法机关)。 这些雄心勃勃的候选人当中有许多都是博客圈中的知名人物,而他们也有着大量拥趸。他们的文章机智狡黠,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位是李承鹏。最近他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评论说,那堵将政策制定者和人民隔开的墙上也许只要开几个窗就能被重建。 这不仅仅是勇气之举。虽然从理论上说,任何超过 18 岁的公民都可以参选人大代表,但是那些被提名者通常都必须由党认可。过去那些自荐候选人在整个过程中通常都走不了太远; 他们当中不少人还发现自己成了被党报复的对象。 回顾过去,姚立法可能是第一批最广为人知的自荐候选人了。 1998 年他成功的进入了人大,但是在 2003 年被排除在外,从那以后 [ 当局 ] 对他的骚扰就时断时续。现在再这么做则更为危险,因为在 2011 年,如果说党达成了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对任何形式的反对运动都要镇压,无论事关民族问题还是别的。 但是这一举动本身也相当聪明。仅仅是宣布他们要参选,自荐候选人没有违反任何选举规定。虽然肯定会有一场精心设计的竞选活动,却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平台 —— 不象是《 08 宪章》那样可以让官员们轻易地就把这一群体定义为反党的煽动者,然后予以粉碎。 也就是说,这几位未来的政客们很可能会让北京手忙脚乱一番。 无论是出于绝望还是决心,这场运动都触动了最高层的某些人,他们需要权衡并做出迅速反应。周三,在主要党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可以算作是从某些高层传来的第一反应 —— 在选举、候选人和资格等方面做出的一次临时裁定 。这篇文章貌似谈的是对干部的监督,其实是一篇东拼西凑的宣言。它引用了邓小平那句的著名 “ 摸着石头过河 ” ,试图说明在更广泛的改革背景下,选举意味着什么。它似乎暗示说任何改革都需要谨慎从事,但现在也不必把任何可能都排除在外的意思。 这篇评论看起来是被这些博主们爆发的参选潮所触动,但奇怪的是,它似乎在鼓励那些尝试进行政治试验的人,而不是那些认为这很危险的人。 当然,这种新形式的社会运动尝试没有任何理由让党内的保守派们惊慌失措。但它也不应该令赞同政治改革者欣喜若狂。毕竟,政治的紧箍咒在最近的几个月中正在越收越收紧。党内的改革家们仍然在奋力寻找有力的支点,可以对正在上演的政治洗牌而公开讨论。 而且相当多的保守派们想让 “ 社会管理 ” 这一说法实际上成为 “ 稳定至上 ” 的新口号。 这股独立候选人的浪潮可能不想卷入 [ 政治斗争 ] ,但是他们要明白政治现实。他们的前景将取决于改革者们可以保护到他们什么程度,让他们免受那些保守派的攻击——后者认为任何来自党外的挑战都是威胁。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那些想要从处处救火转向更有前瞻性策略的党员,在数量上也许只不过刚刚可堪与之匹敌。 但情况可能很快会变得糟糕。 中共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让当前这些不受控制的独立候选人按现有程序参选,而又不让人担心这些挑战当前政治格局的人会形成燎原之火。

阅读更多

五岳散人:回应《环球时报》的社论:烂熟的社会现实

所谓的质疑已经到了扣帽子、打黑枪的程度,那就已经超越了质疑的范围,而是打算直接从根本上断绝独立参选的可能性。这种手艺“高超”的质疑,出自《环球时报》之手,其社论标题为《 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到现实 》。   一眼看去,这个标题充满着善意。很简单,微博毕竟是这两年的新兴媒体,虽然在我们这里成为了新的信息提供者,但确实不能说完全反应民意。区县级的人大代表更为重要的是倾听与解决当地选区具体的民生问题,想要选上更是要以自己的能力得到当地选区民众的支持才行。就标题而言,这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提醒我们这些人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   在这个善意的羊头之后,狰狞的面目才真正露了出来,就如画皮一样,总是要揭下来才能露出满嘴的獠牙咬人。首先,《环球时报》很隐晦的称,“独立参选人中,最受互联网关注的,是那些一直在学习西方反对派的人。他们在试图把中国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推向对抗性文化。”   这是《环球时报》最为惯用的伎俩,先把一个人归入到所谓“西方”的框架之下,然后再讨伐之。如您所知,西方在中国的语境当中不是一个好词儿,在这些年里,往往是敌对势力的代名词。把独立参选者先归拢到这个阵营,确认了其反对者的身份,然后就可以尽情的落井下石了。这事儿好笑的地方在于,这就像个孩子似的,先是宣布“站在窗子那里的都是坏人”,然后奋勇的冲上来找抽。   另外的一个预设前提是把我们目前的文化美化为“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说独立参选是“对抗性文化”。这里有两处偷换概念的地方。首先,独立参选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与广义的文化不是一个概念,用中国传统上还算宽容的文化偷换了其实一直就不太宽容的政治。其次,把参选偷换成某种“对抗性”的作为。   大概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他所认同的没有对抗性之包容是写在监狱墙上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顽抗到底、死路一条。只要不是坚决执行的顺民,就必然是一种对抗性的作为。这种停留在皇朝时代的思想还能借尸还魂在公开的媒体上,想必也是奇事一桩了。   现代政治虽然总是被我们这里的某些媒体所歪曲,但很多人已经开始知道,对于政府的监督与权力的制衡并不是一种对抗,而是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里,几种利益之间的博弈过程。正是这种博弈的有效,才能让政府的决策对于大众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没有这种博弈的机制,政府的权力就不能得到监督,就会有更为激烈的、真正的对抗产生。这几年群体性事件增多、恶性暴力事件屡有发生,正是这种视博弈为对抗的做法引发的后果。   而顺着这种偷换的概念,该报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对这种情况考虑成熟了么?他们的答案是“没有”。   从一个虚拟的、打黑枪式的问题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是不奇怪的,因为所有以正常代议制的博弈来代替直接暴力冲突的社会,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过“成熟”。这种博弈或者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开始这种生活的话,永远也没有成熟的一天。这就像学习游泳,没人能够只看教科书就学会游泳,你必须跳到池子里才行。   说起“成熟”,倒是有另外一种标准可以作为衡量的条件。   一个社会当中,所有利益关系交织复杂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产生对于正常博弈的需求,而经过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这种利益交织的状态已经形成,与单一的计划经济社会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说有了这种需求,条件就已经成熟了。更何况随着资讯的发达以及民众的权利意识提高,至少大规模的试水必须要开始了。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依然强制社会试水的冲动,必然就会造成民意的淤积,从而导致滑向动用暴力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社会条件不是成熟,而是烂熟了。   作为该报社论的结尾,这篇文章提供了某种威胁:“中国政治现实的弹性不会是无穷大的,试图突破它的临界点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这与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相悖,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制造政治风险,因此它能推动中国政治进步的概率极低”。   这段话赤裸裸的表达了一个意思:你们这帮人要小心,政府对你们的容忍是有限的,你们则已经踩线了,而且你们这种作为并无意义。老实说,从逻辑的角度看,从未见过这么善于抽自己耳光的文字,上面还说是“包容性文化”,下面就出现这样的威胁,画皮这件事儿多少画完整一些不好么?再说你们这是在诋毁《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成?   实际上对此更为难以理解的恐怕并非是我们这些独立参选人,而是政府机构本身。虽然在前段时间出现了阻挠某些独立参选人的情况,但自从大规模出现独立参选人、并且高调宣布之后,目前为止并未出现对现在的独立参选人施加压力的状态,倒是有两个地方的人大表示对此很欢迎。这种威胁不但毫无意义,更多的是体现了看门过于急切的心情。有时候这是吃不到骨头的,倒是可能被踹一脚。   做为一个回应,既然人家谈到了现实,对此倒是可以说说我所认为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政改也并未如很多学者所言并未起步。但这种随着经济发展所做的政治微调,并非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更多的情况下是顺应经济发展不得不行的举措。实际上如果不能有意识的改变,一个需要经济政治两条腿走路的社会,当经济迈出一大步、政治始终没有真正动作的结果就是“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我们这里已经不是迈步的问题了,而是基本算是劈叉,前腿经济到了世界第二,后腿政治还在门里,这蛋扯得难道还不疼么?   我等参选并非是为了对抗,既然参选就是认可目前公开的游戏规则,在这个框架下寻求最稳妥的渐进改革方式。而参选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区县级人大代表,对国家大政方针并无作用,只能从最基层的选民利益做起。说白了,没人想过抢班夺权,让现有权力纳入正常的运作轨迹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奢求了。   所以,《环球时报》这种看上去是未雨绸缪、实际上充满黑暗联想的文字,不过是栽赃与陷害的另外一种方式而已,这种看上去防微杜渐的表忠心态度,是其黑色联想、阴谋论的一部分,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狂的症状。但所有谎言里都会有真实的成分,多谢《环球时报》通过其影响力使得这件事更广为人知,也多谢他们提醒独立参选人,更多的走入社区、用好自己《宪法》权利,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80后参选人大代表 发视频自我推介

杭州80后网友徐彦用10分钟视频介绍个人情况及参选理念 摘要:5月30日晚10时许,网友徐彦在微博上公布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参选说明”视频。这位来自杭州的“80后”,不久前宣布将参加下城区人大代表竞选。在时长10分57秒的视频中,徐彦介绍了自己的个人情况、对基层人大代表的角色理解以及自己参选的想法和准备工作。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徐彦参选人大代表说明视频截图。     @人代参选人徐彦:第一个参选说明视频,录了好几遍,对着摄像机不自在,第一次录视频,会紧张,也会突然语言中枢短路。其实更希望面对选民去表达我的参选意愿与心中的想法,有互动与交流,相信会很快成行。接下来也会通过视频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和参选理念。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5月30日晚10时许,网友徐彦在微博上公布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参选说明”视频。这位来自杭州的“80后”,不久前宣布将参加下城区人大代表竞选。在时长10分57秒的视频中,徐彦介绍了自己的个人情况、对基层人大代表的角色理解以及自己参选的想法和准备工作。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发视频目的:让大家了解自己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主要是想通过这个视频让大家了解我。”徐彦昨晚在电话中介绍说,他5月26日在微博上宣布参选人大代表,引起很多人和媒体的关注,因此觉得有必要第一时间让大家了解自己,“(考虑到)现在网络技术的发达,借助微博,也可以让整个参选过程置于公开之下”。     徐彦表示,视频是5月30日下午在两名热心网友的帮助下录制的,“他们也都是下城区的网友”,“大约录了三四遍,不到两个小时”。有网民表示,视频中徐彦的语速有些快,他解释说,自己“不习惯面对机器”。     作为一名从事互联网媒体工作的“80后”,徐彦称,自己一直很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我上中学的时候,就看《参考消息》,启发我关注社会。”     徐彦说,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就从课本里知道公民可以参选人大代表,自己也参加过人大代表的投票,“(当时)对候选人不是很了解,就想如果自己作为候选人,一定要让大家认识我”。     “对于区人大代表的理解,就是在一个基层的层面上,(如何使)区政府、街道或者其他政府机构也好,能够做出一种怎么样的服务,让大家过得更幸福?我想这是最应该思考的话题。”徐彦在视频中表达了自己对基层人大代表的理解。     “人大代表就是要做民意的汇集着,自己的想法没有民意重要,不仅要做民意的发声器,还要去汇集民意,通过法定的程序变成公共政策。”     参选原则:合法理性有序     “作为希望合法、理性、有序参选的参选人,(在这里)向下城区人大表达理性、合法、有序参选的意愿,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视频中,徐彦反复强调了“理性、合法、有序参选”的参选原则。     “这是我参选的一个重要承诺。”徐彦向记者解释说,在他看来,独立参选本来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同时,他也注意到,这次因为微博,网民的关注度非常高“期望也很高”。     徐彦认为,大家应该坚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应该过分解读,希望就此能让整个社会如何如何”,重要的是“自己认真、规范地参选”,“(当选后)与政府有良好的互动,更好地服务民众”。     “更希望最终我在选举的时候,所有选区的选民,不是因为我是独立参选人选我,而是因为他们了解我徐彦是谁,了解我徐彦可能能够做什么,了解我徐彦将来会做什么,并且也信任的前提下,才投出这神圣的一票。这样,我们每个人对我们手里这张选票,才是高度负责的,对人大代表这样一个职位,对每个人的生活,才是高度负责的。”     规划:将与选民面对面交流     “博友与选民不是完全一致的,要获得选民的真实想法。”徐彦表示,在看到网友对视频的评论之后,他也认同“更重要的是与选民面对面地交流”。     “接下来3-4个月的参选准备期内,将不断地通过视频的方式、跟媒体互动的方式、网络博客的方式、面对面与选民交流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立场和参选理念,希望更多朋友能够关注我、认识我,并且了解我的参选意愿。”     徐彦表示,自己已经开始参选准备工作,“我也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走入下城区社区,跟选民做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对最真实的情况加以收集、调查、整理……一旦当选人大代表以后,这些问题,都将是我在任期内要一一解决的问题。”     南都记者 张东锋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You Cannot Kill An Ideology With A Gun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黄雪琴 王建兵

五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您啊主席!

【网络民议】“今年夏天,你想收到什么礼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