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

万延海 | 刑事化艾滋病暴露或传播行为不是一个好的公共政策的十个理由

刑事化艾滋病暴露或传播行为不是一个好的公共政策的十个理由 ——开放社会研究所      近年来,控诉艾滋病患者传播艾滋病的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海的部分地区,立法者出台了新的关于艾滋病的特别刑事法律,相关的诉讼案件也呈增长趋势。 要求刑事化的推动力是:惩罚那些传播艾滋病毒的人以为了寻求公正,另外来自于人们错误的理解——刑事处理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随着不断增加的关于故意传播艾滋病毒的刑事法律的推广,关于这个推广对公共卫生和人权造成的潜在的不利后果的关注也在不断的增加。 本文提供了 10 个理由来证明把 HIV 传播刑事犯罪化,这样一个政策,不仅达不到公正,而且也不会对预防艾滋病产生任何效果。对于那些故意的或者怀有敌意的传播艾滋病毒,并企图伤害别人的人,刑法已经足够了。 1 、刑事化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不会减少艾滋病毒的传播。 政策制定者有时会强调推广 HIV (传播)行为的刑事法律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因为它可以限制或者使一些特殊的罪犯变得好一些,或者制止他人传播 HIV 。 事实上,应用刑事法律来规范艾滋病风险行为的做法从没有被证明过能够限制或者改变好或者制止犯罪人。 限制:为了延缓 HIV 疫情的传播,许多人不得不禁止做爱,禁止共用注射器,或者进行其他的“高危行为”,这些没有任何专门的艾滋病刑事法律可以阻止。事实上,囚禁一个 HIV 感染者甚至不能阻止那个人传播 HIV 。 HIV 风险行为在全世界的监狱都是很普遍的,而大部分的监狱体系继续抵制引进被证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比如提供秘密的安全套获得方式,无菌注射设备和采取措施降低普遍发生的强奸和其他形式的性暴力。 改变:没有什么证据显示对实施传播或者有风险传播 HIV 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可以使一个人改变以至可以避免他们在将来实施有传播风险的行为。大部分 HIV 传播的案件是和性活动和药物使用有关——这些都是人类复杂的和非常难以通过刑事处罚这种钝器改变的行为。个体行为改变更可能来源于咨询和支持等干预措施,以及其他的表明关于进行增加 HIV 传播风险的活动的深层原因的措施。 威慑力:刑事制裁不可能制止传播 HIV 的行为,理由如下: 在艾滋病毒传播风险最高的时间(被感染后一个月),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的 HIV 状况,使得刑事犯罪化没有任何预防作用。 大部分人被检测出艾滋病毒抗体呈阳性以后,大体上都会减少传播艾滋病毒的行为,特别是如果他们接受高质量的自愿咨询和测试的话。 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刑事处罚或此种制裁会对促使 HIV 感染者向性伴侣公开其感染情况,或者制止其风险性的传播行为。 2. 、对 HIV 风险行为采取刑事法律处罚,实际上会破坏 HIV 预防工作的努力成果,包括阻断人们寻求 HIV 检测。 对 HIV 传播采取刑事法律规范会阻碍人们得到检测以及发现他们的 HIV 状况,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情况的了解会成为刑事法律诉讼的抗辩理由。这将会妨碍参与检测服务以及参与治疗和关怀以及支持服务的人数的增加。在关于 HIV 专门刑事法律的管辖上, HIV 检测人员经常被迫关注那些被检测出 HIV 抗体阳性的人们,如果被发现 HIV 阳性还继续有性行为会承担刑事责任。这就阻碍了鼓励人们来进行检测的努力。 进一步说,对 HIV 传播进行刑事立法会导致 HIV 感染者是危险罪犯舆论的出现。这会进一步妨碍人们来进行检测,开放的、积极地面对 HIV ,还会打破关于疫情话题的沉寂。 HIV 传播刑事立法的其它意外后果包括: 传播关于 HIV 的错误信息:不准确的,过分宽泛的使用刑事法律增加了错误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风险。在一些辖区,由于严厉地起诉艾滋病毒感染者咬人、吐口水、抓伤人等活动的情况很多,尽管证据表明这种方式传播 HIV 的风险极其小(在一些情况下基本没有)。这些诉讼妨碍了教育公众关于 HIV 是如何传播的努力。 不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把责任过分的强调在 HIV 感染者传播病毒的身上,会冲淡公共卫生信息,让人们忘记每个人都应该采取安全性行为,不管他们的状况如何,性健康是性伴侣双方共同的责任。人们可能会(错误的)假设他们的性伴侣是阴性的,因为他们没有公开告知,所以不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来避免艾滋病毒感染。 造成 HIV 阳性人群和他们的关爱提供者之间的不信任关系:运用刑事法律会使感染者和他们的关爱提供者之间产生不信任关系,因为人们会担心关于他们的 HIV 状况的信息可能会被刑事正义体系用来反对他们。 3 、寻求 HIV 传播的刑事法律化会促成恐惧和污名化 引进 HIV 特别刑事法律,以及个人针对实施危险传播 HIV 行为或者传播 HIV 行为的 HIV 感染者的刑事诉讼,经常伴有煽动性和错误的媒体报道或者很偏激的侧面人物(例如检察官、政府官员以及立法者)的报道。 这会导致更严重的关于 HIV 的污名化和进一步污名化 HIV 感染者。 可悲的是,他首先是在污名化推动下的刑事犯罪化。他是污名化,根植在性传播 HIV 引发的道德教育的之上的,在法律颁布的背后,这污名化是提供了主要推动力。 更可悲的是这种法律和起诉的结果仅仅是在污名化问题上火上浇油。关于 HIV 暴露以及传播的诉讼和令人恐惧的颁布的法律的内容自身,都增强了 HIV 是一个羞耻的,不体面的,无价值的内容。 – Edwin Cameron, 2008 4 、寻求 HIV 传播刑事法律化不仅没有给妇女提供公正,反而增加了她们的危险并且进一步压迫了她们。 政策制定者,以及确实有一些妇女群体,有时支持寻求艾滋病传播刑事法律化,因为它可以保护妇女和孩子不被艾滋病毒感染。许多妇女在婚姻中和其他私人关系中包括强奸和性高压发生的地方感染了 HIV 。这些妇女应该得到公正。 但是,寻求 HIV 传播刑法化无法改变这个经济、社会、政治边缘化的东西,他们是根植于性别基础上的暴力和女性 HIV 的易感性。相反地,这些法律可能给女性带来比男性更多的诉讼,至少有三个理由可以证明:          更可能知道她们的状态:因为她们与卫生体系接触更多(包括在怀孕期间),妇女典型的比男人更可能知道他们的 HIV 状态。主动提供的 HIV 检测将会造成更多的妇女知道他们的 HIV 状态,也就更趋向于暴露在 HIV 特别刑事法律之下。为了防治被控诉故意暴露他们的伴侣于 HIV ,这些被测试出阳性的妇女不得不向他们密切的性伴侣公开感染状况。但是,对于许多妇女来说,进行安全性行为或者把感染状况告知性伴侣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将会把他们置于暴力风险之下,失去孩子的监护权,断绝亲属关系,以及其他虐待。常规检测(包括怀孕期间的)结合 HIV 特别刑事法律化给了妇女们一个不可能的选择:或者公开 HIV 感染状况而承受暴力风险或者冒着被起诉的危险隐藏这个秘密。 更可能就 HIV 承担责任:女性已经经常性地因为把 HIV 带进家庭而被谴责,刑法只会给别人提供另外一个压迫他们的工具。经验证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他们的家庭和社群中被谴责“把艾滋病带进家庭”,那会导致强制驱逐、排斥、失去财产和继承权等。这在东非和南非的地区尤为真实,因为当地的关于离婚和继承的习惯和正式的法律体系中,责任方的概念仍然非常重要。强迫公开 HIV 状况、暴露于 HIV 专门刑法之下,增加了妇女这方面的危险。 对孩子的传播:一些罪化 HIV 传播的法律草案中的内容甚至包括了妇女在怀孕或者哺乳期间传播 HIV 给孩子的情形。对于几百万个感染了 HIV 的妇女——经常被排斥在家庭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之外,或者阻断母婴传播的药物——来说,这个法律的生效使得怀孕(不管想要不想要)成为一个刑事犯罪行为。 刑事犯罪化也不是一个有效的保护妇女不受强权或者暴力等可以传播 HIV 的行为的措施,比如强奸。能够取代没有作用的 HIV 特别刑法来阻止强权和暴力的是:女性有人权,能及时有效的积极地进行反对所有基于性别的暴力的诉讼。具有讽刺意味的并且可悲的是:那些不能够提供有效的基于性别的暴力的国家在推出 HIV 专门刑法,作为一个表明对妇女需求关注的方式。 5 、大部分关于 HIV 暴露和传播的刑事法律的内容过于宽泛 ,经常惩罚那些 不值得惩罚的行为。 许多关于 HIV 暴露和传播的法律起草的不好,瞄准那些公众不感兴趣的行为进行处罚,而且把无辜的人们置于被起诉的风险之下。例如,一些刑事法律要求艾滋病感染者告知“所有的性接触者”关于他们的 HIV 状况,这意味着他们在吻某个人或者从事其他对于 HIV 传播没有风险的行为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披露他们的 HIV 感染状况而被监禁。 其他刑事法律把孕妇也包含在内,惩罚那些一个 HIV 感染者“合理的可以预见的”可以传播给其他人艾滋病病毒的行为。这意味着感染 HIV 后怀孕就意味着要坐牢。 还有其他的刑法,惩罚所有疏忽导致的 HIV 传播行为,意味着没有做 HIV 检测以及知道某个人的 HIV 状况是形事犯罪行为——不管 HIV 检测是不是有效(准确)。 6 、不管法律如何规定, HIV 暴露与传播的刑事犯罪法律经常被不公平的、选择性的、没有成效的适用。 选择性的或者任意性的诉讼的风险:假如对 HIV 的污名化以及与 HIV 相关的歧视仍然存在,刑事制裁就有可能被直接的不成比例的用在这些社会上或者经济上边缘化的群体。例如,在一个案例中,一个无家可归的 HIV 感染者被判处监禁 35 年,因为他在一个官员以不当行为的罪名逮捕他的时候咬了那个官员。其他的一些案例表明刑法在特别情况下适用,有时用于流动人口和外国人,偶尔是作为对情绪化的媒体运动的反应。 大体上讲,存在 HIV 特别法律的地方,只有少量的 HIV 传播的案件与艾滋病风险传播有关。刑法的干预因此可以被看作是非常任意性的,因而是不公平的。 证据以及法律适用错误:假设被告在诉讼中是 HIV 阳性,那么如果要证明是谁感染了谁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知道自己的 HIV 阳性状况的人可能被指控把病毒传染给对方,尽管哪一方被感染在先无法确定。可能是否是被告感染了所谓的“被害人”也无法明确。传播的自然科学证据被用来证明犯罪。近年来,在有资源条件的国家(这不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提起诉讼的人通过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操纵案件,例如种类起源测试(为了确定双方体内的 HIV 的基因关系)试图证明被告是原告的感染源并且排除其他的感染途径。但是,这样的证据,以及它的有限性,没有被警察、原告以及被告律师、法庭和媒体充分的理解,也没有被 HIV 感染者以及 HIV 组织所很好的了解。因此,很容易引起法律的适用错误。 侵犯隐私。卫生工作者或者咨询员持有的机密的录音资料在刑事诉讼取证过程中可能被泄露。机密性丧失可能影响 HIV 阳性人群与咨询员讨论危险行为以及寻求援助的主观愿望,也可能影响寻求其他性病的治疗的主观愿望,这些都增加了 HIV 传播的风险。 7 、已经有了处罚那些值得处罚的行为的方式 提出 HIV 刑事犯罪化的政策制定这的理由往往是通过惩罚犯罪人和确保被感染者的公正而达到刑事公正。 只有对于那些道德上明显值得谴责的并且值得进行刑事制裁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作为报复措施才是公正的。相反地,如果一个艾滋病携带者不知道他的 HIV 状况,采取减少风险的措施(例如使用安全套),或者在对方知道他的 HIV 状况而自愿与他发生安全性行为的情况以及其他许多情况下就对携带者进行刑事制裁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换句话说,刑事犯罪化在大多数的 HIV 暴露和传播的案件中是不适当的并且是存在潜在的危险的。在那些他可能合适的情况下,现存的不是专门的 HIV 法律已经足够惩罚这些故意传播 HIV 的人的行为。 那些知道自己感染 HIV 的人有一个道义上的责任在进行能够传播 HIV 的行为的时候去采取合理措施保护他人,在不存在暴力风险并且允许他们进行预防或者告知的情况下预防或者告知他们的 HIV 状况。相反地,在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知道自己 HIV 状况的人应该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 然而,刑法的适用要求存在犯罪意识或者伤害他人的目的——它们在 HIV 传播的情况下是极其少见的。更广泛的适用刑事法律会产生所有的上述的消极影响,比如不公正的诉讼会毁坏通过 HIV 检测和咨询、开放研讨等预防和治疗 HIV 的努力成果,以及其他的被证明的情况。 在这些少见的人们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案例中,大部分的司法制度都存在足够的刑事法律能够并且应该被适用在这类案件中。 8 、把 HIV 暴露和传播刑事犯罪化回避了艾滋病预防工作中的真正的挑战。 在没有足够的政治愿望和资源进行大规模的被证明有效的自然科学方法进行 HIV 传播的预防的国家,会出现支持刑事法律出现的情况。在一些国家,政府不愿意实行可能引起争议的并且要花费很多资源的有效的人权基础上的 HIV 预防措施——例如发展 HIV 检测、提供重塑性健康关怀以及确立减轻伤害项目——但是还想表现的“做了一些事情”。实施刑事法律只是权宜的政治替代品而已。 这个战略尤其在妇女方面失败,对于妇女来说,刑事法律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替代品因为这些是基于她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性别基础上的暴力而通过和执行法律以及政策。在一些国家,妇女可能还会支持推广 HIV 传播和暴露的形式法律化,因为这是她们能够看到的政府关于 HIV 想做的唯一的事情。但是推行刑事法律的成本可能比其他真的可以控制疫情的措施引起更少的注意,比如 综合性的 HIV/AIDS 教育 把 HIV 预防服务和重塑性健康关怀一体化 HIV 检测、治疗以及支持服务的可及性。 性活跃人群以及注射吸毒者的安全套以及清洁针具的获得以及其他被证明能够减低 HIV 风险的措施的可及性。 针对贫穷、暴力、歧视、药物滥用以及一些 HIV 易感染根源性的因素的项目 特别是在那些资源贫乏的、最近开始 HIV 专门刑法立法的国家,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诉讼上,而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项目上,来处理这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家庭暴力和妇女地位低下,会与公共卫生和人权背道而驰。 取代应用 HIV 传播的刑法,政府应该拓展被证明有效的减少 HIV 传播的项目来保护 HIV 抗体阳性和阴性的人的人权。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政策简介: HIV 传播的刑事犯罪化, 2008 9 、立法者不应该推行 HIV 暴露和传播的刑事法律,而是应该改变那些阻碍 HIV 预防和治疗的法律。 对于 HIV 来说,法律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他被用于保护易受攻击的人群以及保证他们的服务的可及性,而不是惩罚他们或者进一步迫使他们远离社会。在大部分国家,消除 HIV 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的法律屏障是立法者就 HIV 问题采取的积极的一步。禁止对于 HIV 携带者的歧视,对于反对暴力和确保 HIV 服务的可及性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制定者还可以修改那些阻碍 HIV 预防的法律。例如,那些 HIV 易感人群,特别是药物使用者、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因为禁毒法、反卖淫法、反鸡奸法担心被捕被迫远离 HIV 服务。对于药物使用、性服务者、同性恋的惩罚措施,进一步污名化以及加强了社会对边缘群体的憎恨,惩罚使得他们隐藏起来远离预防、治疗以及缓和和有效的 HIV/AIDS 预防措施和服务。 立法者不应该通过更多的刑事法律,而应该: 消除女性平等方面的障碍,通过法律保护妇女的权利,消除暴力。 消除安全套和综合性性教育、针具项目、有效的药物独立性治疗(包括美沙酮和药物替代疗法)以及其他明显有效的降低 HIV 感染的措施的法律障碍。 制定法律全面反对歧视,保护 HIV 携带者或者艾滋病人或者易感人群。 废除反对男男性行为的刑事犯罪化法律 废除对于性工作的刑事制裁,给予性工作者更多的权利。       消除歧视,不是更歧视,才是我们需要的 —— Justice Michael Kirby, 2007 10 、对于 HIV 的反应应该是建立在人权基础上的,包括性权利。 现在,与以往相比,对于 HIV 这个全球性的疫情,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权视角上的关注。广泛的把 HIV 暴露和传播刑事犯罪化在人权的视角来看,是一个非常坏的行为。 不要企图用强迫或者恐惧来停止 HIV 传播,人权更强调所有人的尊严,包括性自由,以及提供给他们能够健康的选择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信息上的自由、工具和技术以及 HIV 预防,以及自愿采取性行为或者怀孕等私密行为的选择权。 它们包括免于暴力、免于肉体被攻击、免于婚内强奸以及所有刑事的性高压。 它们包括免于基于对性工作和药物使用鸡奸 刑事法律的随意逮捕、拘留和长期监禁。 它们包括平等的财产权和继承权,这样妇女就不会在配偶死亡或者离婚后被迫走向贫穷和变成 HIV 易感群体 当这些条件被满足的时候——当所有的人能够控制他们的性生活并且做出他们的关于所有刑事的 HIV 预防的决定的时候—— HIV 刑事法律将会永远成为过去。 社会的义务不是判处刑罚,而是为安全行为选择权的全国性和可期待性创造条件。钝化的直接适用 HIV 专门刑法和诉讼将会适得其反。 —— Scott Burris & Edwin Cameron, 2008 更多信息请参考: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刑法,公共卫生和 HIV 传播:一个政治选择题 Geneva, 2002. UNAIDS & UNDP. 主要问题和结论摘要 . HIV 传播刑法化的国际协议 , 31 October – 2 November 2007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周瑞金:辛亥百年——从世界演变看中国改革路线图

    政治体制改革,是自己改自己,共产党改共产党,政府改政府,官员改官员,所以相对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而言更困难一点,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要有自我改革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经过“三步走”改革路线图,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社会体制改革也接近完成。到新中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超过美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这个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任务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中国模式”也可以光耀世界了。   (全文)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一百年前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以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视角,结合中国的实践,审视我国改革所处历史方位,可以更自觉主动地把握改革的机遇和发展的进程。   如何观察辛亥百年来的中国发展进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我们应当从全球的视角加以观察。从世界经济、文化、宗教发展看,中国是世界进程的一部分。中国虽说有自己的国情和特色,但总体上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许多重要文化、宗教、经济进程不但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同步发展的,而且在工业革命之前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一,综观辛亥革命百年来世界社会思潮与国家制度的激荡、较量、竞争与融合   辛亥革命百年来,前五十年风云激荡,战争、革命、危机、冲突不断。其间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经历了一次席卷全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二次大战后诞生了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东西方阵营,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尤其是中国、古巴革命,印度(包括后来的南非)独立,对全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后五十年,世界进入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一是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摧动工业化、知识化,出现知识经济、智能革命浪潮,中国正赶上这一波发展浪潮,取得巨大后发优势。从2008年开始又引发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大危机,至今世界经济未从这场危机中走出来;二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中国崛起,欧盟出现,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以崛起的姿态走进世界各国的视野。   辛亥百年来,我们看到世界社会思潮与国家制度的激荡变化:   1、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思潮及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实行全面国有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领袖集权;思想文化上舆论一律,垄断意识形态;对外关系上输出革命,组成集团,冷战对峙。苏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席卷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显示了计划经济动员全社会财富,实现快速赶超粗放型工业化的优越性,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后来又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攻克柏林,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上世纪50年代苏联在核技术利用和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发展,如第一艘原子破冰船下水,第一架超音速飞机上天,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开创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这为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赢得巨大威望,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这个国家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和垄断,束缚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不到提高,人民民主自由和人权遭到严重损害,内部危机日益深重,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终于显示出不可持续性,像抛物线那样先高后低,最终走向解体,并引发了东欧剧变,世界局势为之改观。   2、以德国纳粹党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思潮及制度。经济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国家垄断统制经济;政治上实行独裁专制,以恐怖手段镇压反对者;反对民主,扼杀人权,种族迫害,发动战争,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因此,它像电脉冲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很快被世界人民所唾弃。但它留给世界历史重大警戒,凡发动世界大战者必亡!由此得以开启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指出的是,纳粹虽然灭亡,但纳粹思想却一直阴魂不散,在世界各地时有火星冒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需要对此保持持续不断的警惕。   3、以欧洲各国社会党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制度。经济上实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政治上以和平方式取得议会多数掌握政权,实行议会民主;提倡罢工自由,节制资本盘剥,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计划;文化上提倡思想自由,多元发展。它像渐进线在欧洲发展着,结出今日欧盟之果。昔日战火不断,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的“火药桶”,今天变为统一货币、统一议会,边境开放,和平发展的区域经济政治联盟,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但是其高福利的模式也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希腊、意大利等国引发的欧债危机为其前途投下了一层难以忽视的阴影。   4、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新政为代表,对传统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的思潮及制度。经济上坚持自由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同时实行必要的国家干预和社会调节,反对垄断;政治上坚持宪政自由和议会民主,推行社会改革,调整分配制度,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大缓和社会矛盾;文化上提倡多元兼容,自由思想,激励创新,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美国的变革无疑吸收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因素,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改良中发展,成为今日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美国基本制度对资本节制不力,甚至有意纵容,使得美国的金融大鳄有可能吞噬其他国家的金融财富;虚拟经济有可能吞噬实体经济所创造的财富,从而引发规模宏大的全球性金融乃至经济危机,带来社会动荡;大规模举债的发展方式也可能最终因其在一定时期内无力偿债而导致国家信誉的崩溃,也会拖累其他国家。   5、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代表,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的思潮及制度。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混合型经济和快速赶超的粗放型工业化。政治上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文化上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实行思想文化舆论统制;对外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我国的改革无疑吸收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因素,使传统社会主义走出困境,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但对这种中国发展模式,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因为,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工资、低地价、低人权的“三高三低”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复制推广;同时,资源、资金、权力高度集中下的举国体制,虽然可以办大事,抗灾害,但也容易带来决策不当,暗箱操作,造成腐败,造成巨大浪费。甚至由于其不计成本的特点,容易形成官僚利益与垄断利益相勾结的特殊利益集团。举国体制办大事的特点又极易让执政者产生“大跃进”、“跨越式发展”这样的冲动。这种冲动如果和特殊利益牵扯在一起,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无法估量、难以挽救的灾难后果。许多清醒人士已经看到,这已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社会转型、民主建设的一个难题。   二,综观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艰难、曲折与希望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企图通过军政、训政、宪政道路走向宪政民主和人民共和。他毕生奋斗,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家天下的皇权统治,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临终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而,蒋介石把持国民党后,走到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专制独裁道路上去,与共和背道而驰。蒋经国在台湾主政后采取一系列政治革新举措,特别在晚年出于“向历史交代”、“不计个人毁誉”的强烈心理动机,大力推进台湾民主政治转型,解除戒严,取消党禁和报禁,充实民意机构,促使地方自治法律化,作了宪政民主的勇敢探索,成就了民主转型的成功。今天台湾的政党政治虽然不能说已经很成熟,但国民党政权失而复得,说明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展现了新的模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倡导社会主义,走向共和。建国60年来,前30年现代化路径选择,基本照搬斯大林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制度,发生严重失误。经济上全面国有化,追求一大二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比前苏联更急于快速赶超粗放型的工业化,搞大跃进、人民公社。政治上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高度集权,进行全能主义的行政管制,取消了社会私权领域。文化上推行斗争哲学、驯服工具,实行一元化思想控制,舆论一律,文化统制。这样,造成国家吞噬了社会,执政党吞噬了国家,领袖吞噬了执政党的局面。我们党成立时走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门,想不到建国后稍稍地跳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窗口,走到文化大革命道路上去,国家经济遭巨大损失,政治冤假错案遍及全国(仅胡耀邦同志主持平反工作五年间就平反了300多万人),社会信仰造成混乱,国民心理遭受巨大创伤。   以邓小平、叶剑英、陈云、胡耀邦为代表的一代老革命家,痛定思痛,大彻大悟,决心与斯大林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决裂,与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决裂,改弦易辙,另辟新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选择!经由这一历史选择,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三,当代中国在大国崛起中遇到的困境与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奇迹般成就。GDP以年平均9.7%速度持续30多年增长而不衰,尤其在国际金融大危机之下仍保持高速增长。GDP总值由1978年3600多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39.7983万亿元(约5.74万亿美元),翻了110倍,人均达到4283美元。我国GDP总值去年已超过日本(5.4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到世界的9.27%。邓小平同志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目标,2010年已经达到,提前了40年。这真是谁都料想不到的。   再以汽车发展为例,2009年我国顶着金融危机汽车销量飞速增长,全年销售汽车1364万辆,增长46.2%。20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销售又双双超过1800万辆(生产1826万辆,销售1806万辆),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大国。据2009年统计,我国石油日消耗量是800万桶,美国是2000万桶,中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石油消耗量仅占十分之一,应当说还有发展空间。当然,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多,主要还是发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   还值得一提的是钢铁产量,2006年中国钢产量达到41750万吨,超过美英等28国的钢产量。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产钢13350万吨,英国加欧盟25国产钢19890万吨,他们加起来才33240万吨。想一想1958年我们为1070万吨钢,动员了9000万人土法炼钢,炼出400万吨是铁疙瘩,更严重的是山林被砍光,植被遭严重破坏,还让丰收的粮食烂在地里,没有人工收成,造成后来的大饥荒,饿死了三千多万人。一个是命令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两者对比何等鲜明!   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三大社会经济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走上了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由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世界历史来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跨国海洋贸易使欧洲国家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转型,从神权社会走向人权社会,其间引起多少次战争、革命,充满血腥与掠夺。19世纪到20世纪的工业革命,欧美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也是引起社会很大动荡。至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激烈震荡了八九年,通货膨胀达到百分之一千以上。而反观我国,30多年同时进行三大社会经济转型,5000万工人下岗再就业,6000万农民失去土地,二亿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间流动,却能保持全国政治与社会的基本稳定。而且,这些年还不断遇到国内外各种危机、灾难的冲击,都没有引起全国性大的动荡,值得引以自豪。   然而,社会经济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随着国力的增强,人均GDP的提高,随着30多年来市场化的改革,也积累起来许多问题,使当前中国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其一,大国崛起的烦恼。中国的崛起是客观事实。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必然遇到新的问题。近年来围绕汇率、海权、领土、军事、周边关系、意识形态领域争议,中国与世界大国及周边国家不断产生摩擦,凸显了中国外交的严峻挑战,也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担忧,甚至敌意。在对待西藏、新疆、台湾、人权等问题上更经常产生纠纷。南中国海争议,美越联合海上演习,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民间反华情绪抬头,延坪岛炮击带来的频繁且规模升级的军演,以及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引起新一轮对中国民主与人权的施压,等等,说明中国崛起遇到的外交挑战与麻烦也大大增加了。与此同时,国内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也抬头了。每出现一个涉外问题,民族主义思潮就上来,对正常外交产生干扰。而在外交应对上,受意识形态影响,常出现进退失据、十分被动的局面。尤其在处理与美国、朝鲜、非洲、中东等国关系上常陷于被动。外交工作上我们有时显得过于“另类”,适应不了大国崛起的挑战,往往很难与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同时,应对的对策不足,方式也不够灵活,缺少纵横捭阖的大国气度和韬略。   其二,社会经济转型的困惑。三大社会经济转型带来了四大问题:一是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28上升到目前的0.48(欧洲与日本在0.24~0.36左右)。而且,1%的人口掌握了41.4%财富,财富集中度畸高。招商银行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对外发布了《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内地高净值人群(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到2009年底达32万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规模超过9万亿元。就是说,相当于中国总人口千分之0.2的人,持有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0万亿元的近一半资金。此外,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而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电力、电信、石油、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工资与福利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二是社会事业严重滞后,民生问题突显出来。在经济发展中社会事业发展被忽视了,比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滞后。2003年在抗击SARS中表现较为突出,暴露出医疗卫生薄弱特别是农村。这些年GDP快速增长,财税大量增加,许多地方大造高楼大厦,经营城市,改造旧城,成了一种潮流。政府机关的大楼造得漂漂亮亮,但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农村小孩上不起学。不少城镇居民买不起房子,居住条件很差,等等。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至今没有建立起来。诸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贵、住房贵、治安乱等这些牵涉到百姓民生问题,民众怨言甚多,甚至把教育、医疗、住房称为“新三座大山”。   三是发展方式粗放,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特别是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水系都遭到污染,食品卫生问题更是十分严重。高投入,高消耗,带来能源、材料、资源浪费严重,吃老祖宗和下几代人的饭。如此高消耗发展模式引发了近年来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要知道,环境债是高利贷,我们这代人借下了,子孙后代还不起。   四是权力腐败和社会腐败。一般官商勾结经济腐败,是世界各国都有的现象。我国腐败的严重性在于第一卖官买官盛行,导致吏治腐败,败坏党风、政风、社风,影响恶劣。沈阳市慕绥新、马向东买官卖官案,涉及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长等16个第一把手;黑龙江省韩桂芝、马德买官卖官案涉及干部900多人,多名省级领导、上百名地市级领导卷入,引起全省领导干部大调整。有的贪得无厌,广东省原政协主席陈绍基(前公安厅长)涉案总金额达20亿元;有的贪财又贪色,95%贪官有情妇,60%腐败案与二奶有关。有人在网上公布“二奶排行榜”列出九个奖项,例如江苏省建设厅长徐其耀包养146名情妇得数量奖;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常年在五星级宾馆包养未婚大学本科女大学生17人,得素质奖;四川省乐山市长李玉书,20个情人年龄在16~18岁,得青春奖;还有海南省纺织局长李庆善,记性爱日记95本,制作性爱标本236份,得学术奖。多么荒唐!第二,我国腐败蔓延到法院、检察院,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开始,到各地法院、检察院不少法官检察官犯案,有的甚至“一锅端”,这在法治国家少有。美国建国200年来,法官犯案的只有40来人,新加坡独立45年来没有一个法官犯案。因为法院、检察院被称为社会良心,是主持社会公道的机构,维护社会正义的主要力量,它的腐败是社会良心的丧失,社会正义平台被丢掉。第三是媒体舆论腐败,本来媒体是监督公权力的有力工具。我国媒体不但丧失了舆论监督的功能,而且还产生腐败现象。一个是吏治腐败,一个是司法腐败,一个是舆论腐败,显然比经济腐败更严重,是与政治体制弊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体制性的腐败,值得引起严重关注。   其三,市场竞争的焦虑。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民众由人人参与政治搞阶级斗争的“政治人”,变为人人关心经济利益努力创造财富的“经济人”,这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的勾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堵塞了民众的上升通道。现在和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不同,那时凭市场的自由竞争,靠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可以在社会获得上升通道。现在却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要上好学校读书,要找好工作,要升迁,要提职,都要跑关系,找靠山,讲背景,这就产生了市场竞争的焦虑。社会上弥漫着浮躁情绪,不满情绪,幸福感减弱,失落感增加,教育学术领域也受到侵蚀。这样一来,就进入信仰空虚、是非无据、唯利是图、险燥慆慢的时期,多年积累的不满、怀疑、怨恨,到了释放期,一方面督促当局改善改革,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局,当局做什么都会被怀疑指责,越来越偏激,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具有破坏性。这就导致民粹主义思潮起来,仇官仇富仇警的情绪到处宣泄。同时,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金钱至上观念泛滥,人文精神丧失,人性的物化,导致不少人紧张、焦躁、精神崩溃,引起精神病患者大为增加,自杀率也不断上升。据有关报道,我国现在有将近一亿精神异常的人群,这么庞大的数字,真是令人不寒而栗。这就提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务必要把“经济人”变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人”,以取得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积累的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基层权力失控,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加。1993~2006年从8708件发展到9万件。2007~2009年连续三年社会群体性事件都超过9万件。2010年全国信访总量970万件(人)次,群体事件官方统计20817起。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用和城镇房屋拆迁上,集中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群体性事件大体分三种类型:   一种是维权型的社会事件。从农民抗税费到抗圈地,又发展到地下资源、林权、环境污染问题,矛盾冲突加剧。2010年发生十大社会群体事件,安徽马鞍山万人群体事件、山东潍坊拆迁冲突、江西九江拆迁冲突、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拆迁冲突等都是数千上万人闹事抗议。从成都唐福珍到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到今年5·26江西抚州连环爆炸案,标志着暴力化加强。   抚州钱明奇爆炸案具有典型的警示意义。钱明奇为房产两次被强拆的补偿问题,曾经上访10年、上网1年。他两次上告法院败诉,为此绝食四天;到检察院上告不受理,他静坐抗议;后多次到北京上访,被关进黑监狱。为向社会发出他微弱的声音,五十多岁的他学电脑学发手机短讯,并在新浪、腾讯、天涯、凤凰4家网站同时开通了微博,在网上给媒体人士和律师发“私信”,诉说自己的遭遇。他发微博说,“我十年依法诉求未果,请大家理解我反腐报仇行动!”他表示自己不学唐福珍,也不学钱云会、徐武,要学董存瑞。爆炸前一天,他又发微博说,临川将会听到爆炸声。5月26日上午在抚州市检察院内停车场、临川区行政中心的地下车库入口处与东广场发生三起连环爆炸案,三人死亡,五人受伤。凤凰主持人闾丘露薇叹息:“进钱明奇的微博,赫然发现就在几天前,他曾转过我的帖子,后脊发凉。在那几千条评论中,我不会知道有一个声音是来自如此决绝、预备死亡的他。他一辈子不被听见,直到那一声巨响。”   今年6·6发生广东潮州古巷镇和6·10广州增城新塘镇群体事件,引发本地民工与四川籍民工大规模持械斗殴和互相报复,标志着二亿农民工维权问题提到新议程。   内蒙古锡林郭勒今年5·11与5·15抗议煤矿开采污染环境的两起命案,引起5·23、5·25全盟族众与学生抗议游行,接着又引发5·30呼和浩特20年来最大规模的民众上街抗议活动,蒙古族民众、学生呼喊“还我草原”口号。这标志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维护当地民众利益的矛盾激化了!   另一种是社会泄愤型事件,参加者没有利益诉求,主要对社会不公发泄心中怨恨,对公权力和有钱人的不满。2009年6月湖北石首事件是典型。为一个厨师死亡,7万人围攻政府,火烧公安局。这种泄愤型社会群体事件没有组织动员,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不讲规则底线,打砸抢烧行为随意爆发。2009年海南东方事件、四川南充事件都属此种类型。   还有一种社会群体事件是骚乱。2008年9月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州骚乱,把政府砸了,也把当地超市砸了,超市与事件毫无关系。结果国庆节商店全部关门,野战部队开进去才恢复秩序。2008年3·12拉萨事件,2009年7·5乌鲁木齐事件,都属于骚乱,但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差别,其共同特点是攻击无关人员。   正是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走回头路,为“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鸣冤叫屈的思潮,借反思改革的名义来否定改革。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思潮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60周年建国大庆时,我们有意无意地屏蔽了前30年的沉痛教训,这极不利于树立改革开放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综观这些社会群体事件,没有一件是直接针对中共的,也没有一件是反中央的,绝大多数争利不争权,用人民币可以解决问题。只有新疆、西藏问题复杂一些,有外来干涉。因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对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的态势,我们可以作出一个总体的判断:一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二政治基本稳定;三社会矛盾突出。我们从辛亥革命百年来,世界与中国的实践来看,还可以得出这么五点共识: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发展经济的最佳选择;二、民主法治国家是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选择;三、公民社会是社会治理最有活力的社会选择;四、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要选择;五、以人为本、思想自由、多元发展、和谐共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人文精神。   从五点共识和我国总体态势判断出发,我认为要走出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化解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必须要深化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建设。为什么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呢?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立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必定涉及法治制度的完善,土地制度和国有垄断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等,这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社会体制改革则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全能主义的政府回归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来,要发育公民社会,实行社会基层自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这也都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至于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涉及媒体舆论的改革,体现言论自由、思想多元,放宽舆论统制,发展新生媒体,激励文化产业创新,这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可见,四位一体改革,攻坚内容都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所以深化改革必定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   但是,鉴于中国目前的情况,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四位一体改革,又要分步骤实施。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现在看来,中国的整体全面改革也需要一个“三步走”的路线图。   四,中国改革要分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三步走(文化体制改革融合其中),目前处于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从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到2004年,用了大约25年左右时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深化、完善。就在这次全会上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表明改革开放进入以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为重点的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花大约15年到20年左右时间,如果从“十二五”规划算起,大约用两个多五年规划,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左右基本可以完成。“十二五”期间正是启动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公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这也是社会体制改革和建设的主要要求。所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中国的一场“社会进步运动”,解决30多年来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社会体制改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完善的任务,又为政治体制的改革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借鉴世界历史的经验,欧美国家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当中也出现过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的美国,经济发展很快,但出现了产业与资本财团的寡头垄断,出现权力与市场结合,权力与资本结合,官员普遍腐败,社会失业工人很多,贫富差距拉大,妓女满街走,社会治安一片混乱。20世纪初,美国在老罗斯福和威尔逊总统领导和支持下,发动了一场反垄断的斗争,美国媒体发动了充分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扒粪运动”,引起全社会震动。由此推动了三十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出台。顶住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教育普及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失业养老保险制度等的建立,支持工会与资方展开利益博弈,从而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这是资本主义一场成功的改良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走出困境。这是列宁当年写《帝国主义论》所未曾料想到的,列宁论述的帝国主义五大特征大部分是不准确的,其结论也被实践证明是不切实际的。   其实,第一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中,也包含有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内容;第二步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也包含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第三步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也包含着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总之,改革“三步走”,经济、社会、政治三大体制改革是互动的,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   社会体制改革和建设,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一个是制度层面的。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要形成一些全社会范围的基本共识。我们推翻了一个旧社会,那么我们要建设的新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以何为主体?是官府还是民众?社会秩序的主导力量是什么?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和阶级斗争逻辑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桎梏。社会上假话充斥,假面盛行。很多官员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人格完全分裂。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所应有的现象。应该把假历史、假成绩、假典型、假榜样,像对待假货那样,统统送进垃圾堆。为此,有必要彻底摈弃阶级斗争思维,让意识形态回归常识,使社会回归正常。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下,才谈得上社会建设。   社会体制改革和建设,在制度层面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解决六大民生问题。一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这是中央一再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内容方式,搞好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同时,还要搞好职业培训、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等。要从教育这个起点上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公平。中国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寄托谋生前途于大学学历与文凭,将谋生与做学问混淆起来,结果毕业生往往缺乏做人做事的学问,扼杀了各行各业的创造力和生机。信息时代,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手机、广播,广开门路,制作各种课程,从生存技能到生活艺术,从广博的知识到专业的学问,都可以任人选择学习。职业门槛应以职业技术资格为基本,重点在于实际贡献。全社会应鼓励人格平等、职业地位平等,靠合法劳动谋生光荣的风气。职业教育与做学问分开,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   二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这个问题,十多年过去了,不是国家财力不足,而是由于政府内部重重阻碍,至今未建立,使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不能落到实处。现在建设进度必须加快,尽快建立城乡失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三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努力形成合理、公平的分配格局。扩大就业是合理公平分配格局的基础。一次分配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就要注意公平。二次分配更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低收入者提高收入,高收入者在税收上多贡献些,扩大中等收入人数,拉小贫富之间差距。1993年,邓小平就说过,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的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今天回头看,小平同志的预见多么正确!   四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证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农村医疗服务最差,要改善。医疗卫生作为公益性事业,应当以人为本,最大努力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医疗的现状,是所有病患都诉诸于大医院和专科医院,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结果是病人和医生都不满意。如果改为社区医疗为基本,大量培养社区全科医生,在社区做保健诊断与保健指导(中医讲究“上医治未病”),有了小疾病就地解决,就会大比例降低患病率和医疗成本。社区医疗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社区医生介绍到专科医院、大型医院,这样就理顺了医疗体制。   五是建立保障人人有房住的城乡住房建设制度,但不是人人拥有产权房。应该建立廉租房、平租房、产权房三级体制,对于平民大众,到处都有平租房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大众就有居住自由了;对于穷人,提供廉租房。其余才是产权房。上海这些年建了那么多高楼大厦,但老百姓住房却没有真正解决。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新到任时,到市中心黄浦区居民点考察,看到不少居民还住棚屋,晴天日晒,雨天漏水,他感慨地说,在上海繁华的市中心,还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我们政府没有尽责啊!的确,现在不少城市是表面繁荣,百姓痛处何在,缺少关心。   六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空气新鲜,特别是水源清洁、食品卫生。现在水荒、水污染严重,食品不安全屡见不鲜,药品有假冒伪劣,还有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震惊朝野。百姓基本生活环境都没有保障,谈何解决民生问题?现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百姓要求很高,对环境要求也高了,我们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但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把我们的财政预算从行政财政变为民生财政。中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据统计,1978年到2003年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多亿元,约28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元升到7000亿元,增长达87倍。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达到19.03%,远高于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在这28年里,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了140倍,所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从1978年的4%上升到2005年的24%,接近四分之一。在国外,行政管理费一般只占财政收入的3%~6%。还有一组数字,据财政部谢旭人部长介绍,2007年中国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福利三项开支总共6000亿元,相当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的2.4%,分到13亿人身上,人均收入461元。而在美国,同样三项开支为15000亿美元,相当与政府总开支的61%,为GDP的11.5%,分到3亿美国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2007年美国财政税收占GDP的18%,中国5.1万亿占到20%,说明中国政府相对收入高于美国,但美国把61%的财政收入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而中国只把15%用在老百姓身上。中国政府为什么不能向改善民生增加拨款?涉及政治体制问题,中国党政官员多,三公消费开支大。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民生财政,抑制三公消费,新的财税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主要是推进城镇化,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壮大中产阶层。实现非农产值比重占到85%以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50%~60%以上(目前我国为46%左右,一年增1%,约10年左右达到56%指标,发达国家达80%以上),非农从业人员上升到70%以上。这样,年收入在6万~18万元(月均5000元至15000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即中产阶层的人数,可提高到占总人口的40%~60%(目前我国占20%左右)。有专家提出,我们如果能培养出7000万高级技工队伍,就能解决这中产阶层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中产阶层既是推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主体,也是现代文化承载的主体,壮大中产阶层就可以大大缓解贫富悬殊的问题。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城镇化问题。欧洲、日本、美国的城镇化,是保护农民本有的土地和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做好医疗服务、生产服务,在村镇的生活便利与美观艺术设计上,在宗教文化艺术精神生活上,在环境保护和行业自律上,给予良好的设计与保护。而不是搞乡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消费城市化,环境污染化。而我国有些地方的城镇化,大批农民被改变生存基础与生活方式之后,土地问题解决不好往往成为矛盾焦点,粮食安全问题也存在较大风险。大批农民作为城镇化居民,会要求与城里人平等待遇,如果得不到满足容易成为乱源。   第三,要培育一个“三元构架”的成熟的公民社会。首先是政府公权力这一元要归位,不搞全能主义,统包整个经济社会事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政府主要政务是调节经济、监管市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既是社会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   其次,要从制度上保障社会组织包括宗教组织的适度发展,放宽对民间组织的管制。有活力的宗教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与其充分合作。在不可预知的危机到来时,社会便会显示出强韧的弹性,社会结构就会更加牢固。所以,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发育,保障基层的自治权利。比如乡村自治、社区自治等,社会问题让社会民众来管理,形成广大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社会自治制度。按照发达国家的统计,每百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而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45万个,备案的社会组织25万个,实际存在300万个左右,即使如此也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但这些社会组织已覆盖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体系。仅6万多个行业协会就联系企业会员2000多万,4万多学术团体联系专家学者500多万人,专业协会联系1000多万家。中国各种商会、协会、学会、基金会、志愿组织、维权组织、慈善组织等这些社会组织还要进一步发展,政府要推动、协助、保护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而不要视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目前对社会组织还是制约大于鼓励,重要法律法规并不完备。中央一再强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那就要转变原来对社会组织从管制为主变为培育和鼓励为主,广泛吸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鼓励他们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努力营造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此外,以公有制、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市场一元,要充分保证其资源配置的权利,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分开。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靠经济手段,而不是强化行政手段,防止以宏观调控为名干涉微观经济,让创造财富的市场主体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以政府公权力为主导,把社会自治权利和市场资源配置的权利落实好,使社会三元构架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公民社会。   社会体制改革,需要建立起一系列制度,来确保社会改革成果。当前急需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制度,这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本途径。建立这个制度要配合建立信息获取机制——保证公众知情权,即有阅览卷宗、参与听证等的权利,让公众及时了解事关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与公共决策,在第一时间就能保护自身权益;利益凝聚机制——以一定组织形式为载体,把公众中分散的、散射的要求凝聚和提炼起来,达到提供政府决策的层次;诉求表达机制——让公众有利益表达的渠道和环节,如以听证、表意、监督、举报等方式向公众提供表达机会。还要设置相关制度使利益各方通过大众媒体等方式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施加压力机制——当今利益分化,有了强势与弱势之分,强势群体拥有资源多,为自己争利益的手段也多。而弱势群体必须有特殊的施加压力机制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当然对这种施加压力机制需要用法律法治加以规范;利益协商机制——在利益诉求明确基础上,矛盾各方按法律渠道和程序进行对话与谈判,协商公平有效地自行解决利益纠纷,政府无需事事介入,既减行政,又节约社会成本。目前急需建立和完善的是劳资双方的协商谈判机制;调解与仲裁机制——在矛盾双方无法达成妥协的情况下,第三方的调解和仲裁必不可免,应该鼓励成立民间仲裁机构,大量的纠纷应该交给民间仲裁机构处理。中国古代民间纠纷,一般是族长或乡里有德行威望的人给予仲裁(做主),其次是找里正,再次才是告到衙门。民间仲裁无法解决,才由政府和司法机构介入,担任最后仲裁角色,这是矛盾终止机制,类似于法院的终审裁定一样。   五,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决而谨慎地推进   经过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阶段,现在的社会矛盾暴露很多,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预示着,如果不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不解决民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的话,就会影响到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同时,在社会矛盾多发的情况下,如果不经由社会体制改革,而突出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基础、公民素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政治体制改革很可能落空,甚至带来政局动荡,最终损害我们的事业。   在基本完成社会体制改革之后,我们有条件用25年左右时间推动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努力建设经济富强、宪政民主的国家,建设法治文明、自由发展的社会。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上,还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以及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上,要建立一个大家都有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和谐社会,人人能享受充分的政治自由和民主,人权和私人产权得到充分保护,社会真正进入一个民主、和谐、幸福、法治的发展阶段。这应该是21世纪中叶实现的目标。这样就跟邓小平提出的发展“三步走”战略配合协调起来了。   改革30年多来,我们丧失几次政治体制改革的好机会。但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两大成就,即党与国家领导人形成年龄、届别的定期规范的交接班制度;网络媒体日益成为推进民主政治的平台,这些成就意义重大,为我们未来的改革做了必要的准备。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社会民主问题,也即解决党政职能分开、权力过度集中、缺少监督的问题。具体来说,要改变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调整执政党与民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与执政党的相互监督作用。执政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起来,提倡竞争性选举,从党中央到乡镇委员会实行较大差额的民主选举。协商民主与直接民主互动,监督和制衡体制健全完善,党内民主风气活跃,社会思想文化更加多元,舆论更加自由开放。党管军队、管干部、管舆论,如何管得科学、管得民主、管得依法,要有新的规范和制度。四大基本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社会基层自治)的改革要配合推进。总之,通过改革建立现代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制度,改变传统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保证既能体现党的领导,又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都统一在依法治国、宪法民主之下。也就是说执政党应当遵循民主政治的规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必定会迎来新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政治体制改革,是自己改自己,共产党改共产党,政府改政府,官员改官员,所以相对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而言更困难一点,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要有自我改革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经过“三步走”改革路线图,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社会体制改革也接近完成。到新中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超过美国,政治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这个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任务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中国模式”也可以光耀世界了。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身份工程普惠印度穷人

核心提示:通过数字化连接,让国家不断壮大的发展成果惠及印度国民中的每一个个体, 以此捣碎那种腐蚀印度经济成长的不平等。 原文链接: Scanning 2.4 Billion Eyes, India Tries to Connect Poor to Growth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 : LYDIA POLGREEN 发表时间:2011年9月1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 Jessie 翻译 【图:新德里,一名流动的农场工人凝视着一台虹膜扫描仪,以便记录下他的身份信息, 这是印度首次正式尝试将每一位国民都当作个体来对待。】 印度卡尔达里(Kaldari)—— 安卡吉・巴伊・甘嘎(Ankaji Bhai Gangar)是一名自给自足的农民,在这个偏远的村庄,他正在排队,直到他可以看到一台闪烁着柔光的电脑屏幕,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 他的名字、出生年份和地址被记录了下来。在一名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甘嘎将粗糙的手指放到了一台闪光扫描仪的绿色表层,这么做为的是录下他的指纹。 他凝视着一台像双筒望远镜一般摆放着的虹膜扫描仪,以便拍摄下属于他的唯一的眼睛剖面图。 这样之后,一个12位数的号码就会被指定给甘嘎,该号码让他首次获得了正式的身份认证。并附带一个拇指指纹,他就可以利用这个号码在全国的任何地方来证明其身份。即便是离家万里,凭此号码,他也可以享受社会福利,开立银行账户或者领取一部手机,在印度目前有一部分人还无法享受这些福利。 “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帮助。” 甘嘎说道。 【图:新德里,一名流动的农场工人的指纹被扫描, 印度正在创建一套和公民福利相连接的全国性的身份系统。】 在这个广袤而杂乱的国度的各个地方,工作人员正在创立一套将会是全球最庞大的生物统计数据库,这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的整合了12亿不同身份人口的浩瀚工程。但比其规模显得更为不同凡响的是背后的雄心壮志:通过数字化连接,让国家不断壮大的发展成果惠及印度国民中的每一个个体,以此捣碎那种腐蚀印度经济成长的不平等。 几十年下来,为了让穷人脱贫而付出的努力,印度散漫和低效的官僚机构已经在这上面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但大部分的钱都被浪费掉了,或干脆只是让分布在各地村庄的穷人陷入困境,比如位于西部 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一处偏远角落的卡尔达里,这儿的穷人依靠地方救济品生活,若他们离家外出就无法享有。 所以现在印度在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采用同样的曾为该国私营经济带来革新的强大技术,印度政府已经细致入微地打造出了一套技术娴熟的行政人员和程序员班子,以此来改革——或规避——过去奉行社会主义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套弊端重重的官僚体系。 “我们正在打造的是一条重要道路,”身为亿万富翁的软件大亨南丹•M•奈利卡尼( Nandan  M. Nilekani )说道, 政府已经敲定由他来创立印度的身份数据库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条把每一个个体同国家相连的道路。” 对于这项创举的拥护者而言,12位数的身份号(ID)是对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的灵巧解决方案。印度绝大多数的最贫穷民众都陷入了一套基于居住村庄的身份证明制度,这是一种抑制人口迁徙的倒行逆施,社会的流动性对于任何一个成长中的经济体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项ID工程也有潜力去减少让印度人深为痛恨的腐败,最近几周来,受到反腐社会活动家 安纳・哈扎尔 ( Anna Hazare )的 绝食抗议 激励,数百万对腐败不满的印度人走上街头发动了大规模游行示威。通过在数项政府服务中引入电子传输和查验,该套识别系统将使得好贪赃舞弊的官僚很难以去盗取公众福利款项。印度总理在回应哈扎尔的要求时已多次引述这套新系统。 以新号码为基准的这套系统被称为 Aadhaar 或foundation,将会被用来在8秒钟时间内在全国任何地方核对任何一个印度人的身份,只需凭借同移动电话网络相连的廉价手持设备即可。 【图:“在我领取我的长期卡的同一天,我以我的名义开设了一个银行账户。”—— 穆罕默德・易卜拉欣(Mohammad Ibrahim),一名在新德里的无家可归的勤杂工。】 在一个几乎一直是以 种姓 、家族和 宗教 为元素形成的一套标准来划分身份等级的社会,Aadhaar也将会提供一种建立公民社会的捷径,它将是破天荒地把每一个印度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某种程度上,身份工程也表明了印度承认它没能够成功带领本国穷人沿着过去的道路走向康乐。印度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快增长的经济体,但据政府提供的数据,它有超过四亿人生活在贫困中。将近有一半的5岁以下的儿童体重过轻。 印度费用高昂的公共福利体系是如此低效,以致于仓库充满了腐烂发霉的谷物,尽管该国的营养不良率和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那些国家有得一比,其中很大部分谷物在还来不及送达至一张张饥饿的嘴巴时,就早已被抽走投放到自由市场了。政府建立了众多坚固的教室,却没能对那些拿着高薪还不做好本职工作的教师加以惩罚。这些制度无法将公民的最基本需求同通过政府救济或是市场即可轻而易举获得的帮助相连接。 Aadhaar的支持者相信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提供给人们一种同国家展开互动的方式,而不必依赖当前乃是政府服务主要把关人的地方官员。 “制度无法去改善人,”身份工程的主管人拉姆・塞瓦克・夏尔马( Ram Sevak Sharma )如是说道。“但人一定可以改善制度。有着同样缺陷的人若是生活在一套更好的制度下就将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为了建立数据库,印度政府成立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混合机构:一个由精英官僚组建的小规模团队,他们正同 硅谷 (Silicon Valley)企业的经验丰富的创办人共事,还与 班加罗尔 (Bangalore)最受人尊敬的技术公司合作。尽管面临一项繁重的任务,这个团队却一直刻意保持精简。即便是在人员高峰的时候,也不过将是几百人一起为这项工程出力,并且私人承包商将会做录入公民信息的大部分工作。奈利卡尼说,这项工程将会向每个Aadhaar号码分配3美元,到目前已经下发了3亿美元。 整个程序会是免费和自愿性质的。 到目前为止,任务执行的细微足迹和看起来很技术性的使命得以让工程免于引发过多的关注。正如这儿的信息技术产业当初是躲在那些倾向于抑制私营企业的官僚的鼻孔下暗地里发展壮大的,身份数据库则正静悄悄地将它自己嵌入到印度的官僚结构内部,即便其它改革印度政府和经济体制的尝试已经暂缓了。 沿用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劳动和土地法制约了产业发展和流动性,使得建立工厂和创造就业机会变得十分艰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保护了做小生意的零售商和国内产业,但也妨碍了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投资。然而,试图去改变这些规则的努力则往往败于既得利益的阻力。 迄今为止,身份数据库只遇到了零星的反对。隐私监管机构担心身份号码将会被一个对公民自由毫不在乎却爱窥探的政治集团 滥用 。左派人士担心,该数据库将会导致国家在扶贫中所起到的作用遭到侵蚀。但是,那些倚仗现行制度的不透明性而壮大起来的强大而腐败的官僚、政客和商人还未有公开加以反对,不过一旦对他们行事方式的挑战变得很明显时,他们几乎肯定会公开出来反对这项新制度。 印度的身份数据库在数据流上将会超越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生物统计数据库,也就是用于管理签证的“美国访客和移民身份显示技术”( US-Visit )项目,其存有大约一千万人的资料。要将全部12亿印度人登记在册,这个系统将得去收集12亿指纹和扫描24亿虹膜。这是一个规模浩繁的项目——有别于治理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所面临的挑战。 【图:“政府现在给我们发放了这张卡,它也曾将我们赶出棚屋让我们被迫流落至街上。”——哈莉玛(Halima),德里的送水工,和儿子阿斯弗(Asif)在一起。】 从心出发 附带着外观为喜庆色彩的齐胸高的网格式斗室,这办公室套间会是属于一家新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在欣欣向荣的班加罗尔还有很多这样的其它企业。在塔奇斯通大厦(Touchstone Building)二楼,一座离交通拥堵的环形路不远的并不突出的技术商务花园 ( office park   )的一角,政府自身的启动工作已着手开始进行。 在一间玻璃墙会议室中,休假中的银行家们正在谋划如何去运用Aadhaar和手持移动技术,以便在不加盖一砖一瓦的情况下将银行业务架设到印度的600,000个村庄。 在另一间会议室,程序员们研究出了如何让Aadhaar的开放式软件架构被用来建立一套类似于谷歌(Google)和苹果(Apple)所开发的生态系统,方法就是把号码嵌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可以省去不计其数的官僚文书和残存的“许可证制度”( Licence  Raj ),它们构成了印度封闭经济年代居于主宰地位的老旧制度。每当印度人想要找政府办点事时,他们几乎都会面临重重障碍—— 驾驶执照、粮食补贴、出生证明。实现系列制度的数字化将会清除层出不穷的贪污机会。 这并非一间典型的政府办公室。这里没有手捧成堆用绳子捆绑着的布满灰尘的纸质档案而拖着脚步穿行于办公室之间的戴着尼赫鲁帽的 雇工。 对技术公司员工而言,穿着标准制服——卡其裤和Polo衫——在社交礼仪上显得很有必要。 运作这项工程就显得像是开办一家新公司,因为它的负责人是印度最著名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奈利卡尼。 1981年,他连同六位同僚集资10,000卢比,折合1,100到1,200美元,创办了这家外包巨头信息系统技术公司 ( Infosys ) 。信息系统技术公司现已成长为一家资产达300亿美元并在全球各地拥有130,000雇员的公司。奈利卡尼从一位社会主义年代的纺织厂经理的儿子一跃成长为全球知名的亿万富翁的人生道路鼓舞了无数的印度人。 两年前,当政府决定去创建身份数据库时,奈利卡尼辞掉了作为信息 系统技术公司 董事长的职务,进而把精力放在监督这项政府业务的进展上,此举是在印度人的公共生活中树立了一条从商业到政府的不寻常路径。 “我是一名融入到了这个体制内的企业家,”他在新德里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如是解释说。 一名商人会对国家治理有这样的想法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奈利卡尼今年56岁,在他成年那时,印度所有的私有产业都会在实施“许可证制度”为特色的政府规管的重重重压之下喘不过气来。这意味着下海创业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之事。对一个生活于20世纪70年代并有着高级证书的年轻人而言,出国到一家私企工作或是在精英汇聚的行政服务部门任职将会是两项 最诱人的选择。 奈利卡尼也是另外一家优良企业的创始会员,创办当时正值1980年代,为数不多的来自印度顶尖技术学校的富有聪明头脑的毕业生纷纷在班加罗尔创立自己的公司。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技术精英不只是改变了印度,而且改变了世界,该国向硅谷和其它地方输送了众多聪明睿智的工程师。印度已成为面向世界的后台管理系统,不仅处理顾客服务呼叫和保险理赔,而且还为投资银行撰写法律简报和做定量分析。 但即便印度的技术班子让全球商务在效率和收益方面显得更可观, 但是他们却未能被吸入到印度的政治肌体中。 在2008年,奈利卡尼出版了《想象印度》( Imagining India )一书,这是一部唯理论作品,他在书中阐明了一套他认为的可以为印度带来变迁的想法。它是这里的畅销书,讲述的是处世策略,如果一名美国商人欲追求高级公职,他可能会写这样的书。但是,印度喧嚷的政治制度哪里会容得下奈利卡尼这样的人。 “这里不是美国,可以让一个在前一天还身为一家大型公司首席执行官(C.E.O. )的 迈克尔・布隆伯格 (Michael Bloomberg) 在第二天就被选为纽约市长,”奈利卡尼这么写道。“ 当上企业家也自然而然地让我进入印度政坛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也使得我成为了草根大众浮夸的对象。” 由于持续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政治,对民营企业的深深的质疑在公众生活中蔓延开来。各政党等级分明,并依照家族、宗教和种姓这些界线来组建,这样一来,像奈利卡尼这样的人想要赢得选举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尽管如此,他仍渴望为社会服务,当 国民大会党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在2009年再度胜选并组建了一个牢固的执政联盟后,他的机会来了。 拉胡尔・甘地 (Rahul Gandhi)是 印度第一政治家族 里精于技术的后代,还是据推测的候任总理,他希望奈利卡尼能加入到政府当中。 据一名熟悉甘地见解的高级政府官员所说,起初,甘地请求奈利卡尼去改变功能失调的教育官僚机构。但甘地的母亲和国大党领袖 索尼亚・甘地 (Sonia Gandhi)以及总理 曼莫汉・辛格  (Manmohan Singh)推断出,如此之举将会引发轩然大波。 当政府决定去创立独特的身份识别系统时,奈利卡尼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尽管他的职位将达到内阁成员级别,但他将是负责一个小型而似乎还有些神秘的政府机构。甘地家族和辛格推定,没有人会留意到他正致力于一项革命性的工程。 “民众全然不会意识到这种东西可用来干什么,”一名从事于该套身份系统工作的政府高级官员说道,他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因为就牵涉范围而言这项工程面临的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课题。 “不熟悉技术的人难以理解这项工程的宏大性。” 【图:“我们正在打造的是一条重要道路。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条把每一个个体同国家相连的道路。”——南丹•M•奈利卡尼(Nandan M.Nilekani),全国性的ID工程的领头人。】 抵制 不出所料,一些人视这种集中式的身份数据库的概念为一个 反乌托邦 梦魇。隐私权倡导者声称政府将使用它来跟踪公民,在一个政府为了追踪潜在恐怖分子而实施广泛的窃听和监视的国家,它会引发严重的担忧。 印度缺乏用来保障个人隐私的健全法律条文,不过奈利卡尼和其他人已经在敦促尽快让严格的法律条款获得通过,以便对政府收集的信息的使用加以管理。该数据库已经被设定为尽量包含更少量的信息——只含有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和地址。无论是谁在使用这号码来确认任何一个人的身份时,数据库只会回答“是或否”(yes-or-no)。 一些有影响力的评论家认为身份系统不仅代价高昂——划拨给下一个财年的预算为3.26亿美元,并且这个项目的搭建需要花费十年时间——而且显得没必要,因为存在着更简便的方法去抑制反贫穷项目中存在的腐败。通过实施智能卡制度,印度中部的 恰蒂斯加尔邦 (Chattisgarh)已经极大地减少了粮食补贴发放过程中的浪费和欺诈行为。 “这是一个可以寻求的问题解决方案, ”致力于公民自由的律师乌莎・拉曼纳森( Usha Ramanathan )这么说道。 由于Aadhaar会被直接和一个银行帐户绑定,一些社会活动家因此怀疑政府正在寻求用直接的现金转移取代现行的免费福利制度——像分发粮食和政府创造的就业机会。一些立场偏左的人反对这样一种转变,因为他们认为从公众的储蓄账户里提取现金会引发强烈抵制,并削弱人们对相关扶贫项目的支持。 但是,这个工程已经得到了印度最高层官员的不同寻常的支持度。当程序启动时,辛格总理和国大党的左倾领袖甘地夫人出席了仪式。国家咨询委员会(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是一个就社会政策向甘地夫人提供建议的参谋团,其中有几名有影响力的成员对此工程保持谨慎态度,但他们的建议被甘地夫人驳回了。 “甘地夫人已经正式同意对我们所提出的系列问题加以讨论,”委员会成员兼活动家哈什・曼德(Harsh Mander)说道。 “不过,这时候她说道,‘不,我们将继续向着这个概念前进。’” 【图:老旧的福利体系让像卡尔达里这样的村庄的穷人陷入绝境。】 隐形人 在散发出恶臭的 亚穆纳河 (Yamuna River)沿岸边的一条高架路下面,背靠着新德里这座城市的阴凉处,无家可归者排成一行,等待着公开发出他们的声音。 穆罕默德・贾利勒(Mohammed Jalil)是一名黄包车夫,他刚洗过的头发梳得很整齐,穿着他最好的衬衫,在一台电脑屏幕后面显得有些坐立不安,正在等候参与登记以便获取一个Aadhaar号码。 尽管人生的过半光景都是在德里度过的,贾利勒倒不如不要继续生存于此了。他无家可归。二十年来,他一直都是一名黄包车夫,任务就是将十分粗重的大批量的木制家具从一个市场运往这个城市的一个又一个家庭,每月收入大约有100美元。印度的劳动力是如此廉价,以至于把人当驮马使用显得比消耗化石燃料更合情合理。 他离开了位于贫困的 北方邦 (Uttar Pradesh)的村庄,希望去找到比靠耕种一丁点儿田地更好的谋生方式。但缺少身分证明文件成为了一个根本性的障碍。“当我第一次来到德里时,我想我会赚大钱,然后在家乡盖一栋房子和让我的孩子们得到教育,”他如是说道。 但他没有银行账户,这使得攒钱变得很困难。当他的一个孩子生病了,他从一个放债人那里得到了一笔高利贷。像他这样的穷人是有资格领取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方面的补贴的,但他却无法得到这些福利。 贾利勒希望Aadhaar将准许他去开设一个银行帐户。凭借Aadhaar,他可以得到驾驶证和一部手机。 “这将会给我一个身份,”他说道,这时还对着计算机站做了一个手势,他刚刚在这里完成了登记。 “这将表明,我是一个人,我还活着,我还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它将证明我是一个印度人。” 贾利勒的号码尚待抽选出来,但他在等待着。 相关阅读: 《时代》 印度 vs. 中国 谁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佳典范?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译者的音频博客已登录iTunes,到 这里 即可收听往期的译者音频节目;下载更新需翻墙。

阅读更多

译者 | M100 官方网站:“中国公民社会倡导者”传媒奖授予了安替

核心提示:中国博主、记者安替获得了这一荣誉,他说:“我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社会的倡导者,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命运。” 原文: MEDIA AWARD FOR “ADVOCATE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发表:2011年9月11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原文配图,右二为安替】 周四晚上,在橘园波茨坦的“Raffael Saal”,国际媒体新闻发布会上M100 Sanssouci 学术讨论会圆满结束。M100传媒大奖2011授予给了中国博主和记者安替(Michael Anti),M100荣誉奖授予了切尔西的 Weidenfeld勋爵。宾客们受到了波茨坦市市长 Jann Jakobs的欢迎,他也谈到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第十个周年纪念,9・11事件如何深刻地改变了西方世界对穆斯林世界的印象:“世界上还是有恐怖、战争、贫穷和压迫,但现在也有了希望。新一代的崛起,通过网络上的强大的互联和信息沟通赶跑了暴君,并为改变而战。”安替的得奖介绍由ZDF的总编 Dr. Peter Frey,和Stern杂志的主编Thomas Osterkorn 共同主持,奥地利共和国的前总理Dr. Wolfgang Schüssel 博士则为Lord Weidenfeld主持了得奖介绍。 当晚的主讲人,突尼斯的人权活动家和新闻工作者Sihem Bensedrine 强调“阿拉伯的春天为世界各地处于边缘地带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希望自由是强大的,希望人类得尊严是[奋斗的]终极目标。” M100的传媒奖得主安替说,社交媒体已经在中国改变了对基本自由的认识。 “在中国,我认为,言论自由首次成为一项人权。我认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社会的倡导者,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命运。” 全球民主 – 社交网络的胜利? 今年,大约80名国际总编和媒体专业人士出席了第七届的M100 Sanssouci 学术讨论会。国际媒体会议在波茨坦历史悠久的橘园举行。会议主题是“全球民主 – 社交网络的胜利?”多名知名参与人讨论了博客和社交媒体与在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发生的革命的关联。另外,这些运动对中国、伊朗和东欧国家的独裁政府和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是今年会议的一个主题。 关于安替   安替1975年生于南京,本名赵静。他是中国被阅读最多的博客之一的博主,也是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晓波的朋友之一。十年来,他自称为安替。 36岁的他在中国勇敢地持续地谈论腐败 ,他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说:”我是一名记者,而不是持不同政见者。 “我报道事件 – 我不创造事件。”他知道如何绕过审查,他几乎全天候地发twitter和写博文。艾未未称他为“自由精神”。 他曾是一名驻伊拉克记者,在《纽约时报》北京分社担任过助理。 2005年,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微软关闭了安替一处重要的博客。这使他一夜成名。由于公众的压力,微软又恢复了他的博客。安替已经得到了众多的奖学金,包括来自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并在世界各地的会议上都是引人追踪的发言人。他住在北京。 关于切尔西的 Lord Weidenfeld 颁发的 M100的荣誉奖: Weidenfeld 1919年出生于维也纳,并在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移居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是BBC的驻欧记者,并于1948年和Nigel Nicolson 一起共同 创办了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公司。1949年,他30岁的时候成为以色列内阁首脑,并担任 Dr. Chaim Weizmann 的政治顾问。一年后他回到英国,也重回出版业。Weidenfeld 勋爵自1946年以来一直是英国公民,因为他的工作而得到两项主要荣誉:1969年他被伊丽莎白二世授以爵位;1976年,他成为上议院的成员。从1992年到1994年,他担任牛津大学运动的副主席。 Weidenfeld 积极参与和发起的M100 Sanssouci 学术讨论会,并和波茨坦市长 Jann Jakobs 共同担任咨询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他将获得对他的终生工作和特别奉献给予肯定的M100的荣誉奖。 该奖项的前任获奖人:建筑师Lord Norman Foster(2005)/“无国界医生”创始人及法国前外长 Dr. Bernard Kouchner,(2006年)/音乐家,活动家和非洲现场援助的创始人Bob Geldof KBE(2007年)/法国哥伦比亚政治家Ingrid Betancourt(2008)/德国前外长Hans-Dietrich Genscher(2009)/丹麦漫画家Kurt Westergaard(2010) 相关阅读: 易明对国会所做的证词: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的政治改革前景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译者的音频博客已登录iTunes,到 这里 即可收听往期的译者音频节目;下载更新需翻墙。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中国维权律师滕彪、江天勇获“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奖”(图)

美国旧金山“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评选中国维权律师滕彪、江天勇为年度“中国杰出民主人士”,10日举行颁奖典礼。但两位获奖者的行动自由目前正遭中国政府限制,而无法前来旧金山领奖。 Photo: RFA 图片:分别代表滕彪、江天勇领奖的华泽(右四)葛洵(右五)与“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部分理事合(记者CK ) 虽然两位获奖者不能亲自前来领奖,但颁奖典礼仍进行得隆重而热烈。在“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会长”林牧晨致辞后,副会长方政宣布两位获奖者的获奖理由。 方政在宣布滕彪的获奖理由时说:“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把滕彪推上一个公众瞩目的位置,当时已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的滕彪,与读博士时的两位同学许志永、俞江,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调查的建议书》,这就是‘三博士上书’事件。不久他与许志永等人成立‘公盟’,在‘公盟’的旗帜下,聚集了许多律师志愿者和公民志愿者,他们代理了大量典型案件,涉及面有宗教自由、言论自由、计划生育、强制拆迁,等等,可以说现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与推动,这一批维权律师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 在宣布江天勇的获奖理由时,方政说:“江天勇2004年在北京开始从事律师工作,承办的案件大多与基本人权有关,包括为因宗教信仰被迫害者辩护,代理劳教受害者控告政府,为藏族等少数民族受害者辩护,代理反就业歧视等案件。并且作为志愿律师,为多个人权捍卫机构和公益机构提供法律支持。” 方政在宣布滕彪和江天勇获奖理由时还特别提到,作为维权律师,两人遭受警察约喝茶、监控、绑架、秘密关押、殴打,成为生活常态。 由于滕彪和江天勇都被中国政府限制行动自由而无法前来领奖。滕彪的友人、笔名为“灵魂飘香”的纪录片独立制作人华泽女士,江天勇的友人、前“美国中国学生学者自治联合会”理事会主席葛洵,分别代表两人领奖。华泽代表滕彪发表了获奖感言,葛洵则宣读了江天勇向颁奖典礼发来的获奖感言。 旧金山“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由黄雨川等一批旧金山华人于1986年创立,每年评选“中国杰出民主人士”,25年来共77人或集体当选。对于今年的两位获奖者,会长林牧晨在颁奖典礼上致辞时表示:“民主的根本保障在法制。本届的两位获奖人都是法律工作者,这反映出中国的焦点就在一个字:法。民众各种各样的维权运动,他们要求法制,但恰恰应该是作为一个法制机构的政府,促成了许多无法无天的现象。” 以上是特约记者CK 发自旧金山的报道。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