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方绍伟:“新启蒙运动”可能吗?

  这篇文章只谈一个问题:“人性普遍相同论”是错的,中国人与西方人非常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启蒙运动只有与西方不一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传统启蒙运动的惨败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文化,中国民主的困境也同这个没有得到很好认识的行为文化有关。我在美国社会生活了近20年,我从经验里确证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行为差别,同样重要的是,“文化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差别(如《思维的地理学》;关于秦晖的“反文化决定论”我将另文专述,可先参见我写的“秦晖的’文化无高下’错在哪?”一文)。从行为规则方面认识自己是中国“新启蒙运动”的起点,但是,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可能吗?   1,问题的由来   友人王先生读了我写的“ 刘瑜的要民主与韩寒的不革命 ”以及“ 韩寒说的正是阁下的那点事情 ”两篇文章后,对我的看法发表了评论,大意是:   “当下关于革命议题,老方说的是个理,逻辑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难道大家认可了老方说话就完了吗?绝对不是。但大家一说就要被老方的逻辑给套上,要么是’愿望代替现实’,要么是’规范冲动’,要么是’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描述’,总之老方把你牢牢套住,让你无路可走。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还是老方的方法论超越了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实证主义取代理性的启蒙主义、唯物主义是在18世纪末。当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进行后,人们发现已往带有革命性的理性启蒙主义、唯物主义已经不再需要,人们需要关心的是业已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与进步而不是革命,而实证主义正好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要。中国社会当下正如18世纪西方社会资本主义革命前那样,需要来一场革命来解决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此时人们更需要的是高扬理性主义旗帜的启蒙主义、唯物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带有革命性质的哲学,而不是老方的’冷酷实证’”。   王先生的意思很简单:“冷酷实证”对需要来一场革命的中国来说只是个不合时宜的好东西。我在简单回复王先生时说:“我已经多次批评了中国的启蒙,这不是个阶段问题,我坚信中国的独特性。我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不起韩寒”。   为什么说“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不起韩寒”?没文凭、不读书、不专业之类的话就不提了(还是可以提一下,现代经济学把文凭看成了评定者为减少信息费用而接受的、从被评定者那里发出的“资格信号”,我在一个“无能信号理论”里则提出:文凭实际上已经堕落成学历泛滥时代大家都知道的“假资格信号”,更加重要的是,文凭还变成了缺乏判断能力的评定者自我暴露的“无能信号”—批评者拿文凭说事正好表明批评者自己无能认识真货),但亚张良先生却说:方生站在彼岸为国内读者搭横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诸多穿插点和实证运用,但完全不必利用韩奶声这种廉价佐料,烹饪自己的一些较为深刻的研究见解。方生莫要廉价到搭乘韩奶声的酸菜赛车,贱卖自有的文化收获;莫要搭乘海痞儒犬赛车,糟践恶心自有品牌。   这些话是对韩寒的严重贬低,似乎是亚先生在发出自己的“无能信号”,它反映的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极其肤浅的阶段。在“中国民主化”的问题上,韩寒也许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理论认同”和“理论直觉”。在我看来,在“中国民主化”的问题上韩寒的“理论认同”和“理论直觉”水平,要比认为2020年中国将实现民主的刘瑜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之低,甚至都已经到了对现实的理解力完全不如一个韩寒的地步,这完全是因为中国学术界仅仅满足和沉溺于“要民主”、“要革命”的“规范冲动”的结果,这同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人的天真是一个道理(幸亏美国学术界主流里还有“非主流”)。所以,对批评韩寒没理论的人我们可以说:有自己的理论在这里反而是一种累赘和负担,这一点对依然在“苏式政治经济理论”中挣扎的中国主流学界来说就更加明显,有理论(或左或右)还不如没理论。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这次大辩论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立场”而极少有人在谈“认识”,连力挺韩寒的易中天也莫能避免“立场”和“态度”,李承鹏更是不着边际地把“行为规则”问题错误地引向“文化素质”的讨论。这是为什么?当“规范冲动”主导一切的时候,“韩奶声”的正确认识就被当成了“廉价佐料”;我再三强调韩寒认识的重要性,就被当成了“廉价到搭乘韩奶声的酸菜赛车”,就是在让“海痞儒犬糟践恶心自有品牌”。可是,早在2010年10月25日的“李敖、韩寒与文化糟粕六特点”一文里,我就批评了李敖对韩寒的类似轻蔑。韩寒不是李敖的“臭鸡蛋”,更不是亚张良的“海痞儒犬”。   2,“人性普遍相同论”的困境:“情感反应差别论”与“中国人的七难”   亚先生的逻辑很简单: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一样的人,人类的历史必然同一地朝着民主发展。亚先生进一步总结说:“老套革命须理性告别,但更新革命会不请自来”。   “须”没有问题,问题是“能”吗?为什么民主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可一到中国就几乎变成了“顺我者亡、逆我者昌”?如果抛开无须讨论的“价值取向”问题,亚先生其实是在对中国民主作一个像刘瑜那样的乐观预测,而我则是在作一个悲观预测。亚先生乐观的理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悲观的理由则是“南橘北枳、身不由己”。   简单地说,我们对中国人的德性有不同的认识。具体点说,亚先生认为“书面和行为的反差”是人类的普遍现象,“单一权威信仰”也是人类的普遍现象。我则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人性普遍相同论”是“食洋不化”,“中国特色”就是指中国人在特定社会行为上的情感反应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情感反应差别论”)。   情感反应的差别,表现为中国人特别倾向于“用书面去掩饰行为”,其“单一权威信仰”也特别特别倾向于“个人组织信仰”而不是“制度规则信仰”。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东西方差别不是西方民主革命之后才出现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可以改变、但改变速度极慢的文化差别,是一种“契约文化”与“亲情文化”的差别。   中国人的“亲情文化”可以推导出在行为规则方面所谓的“中国人的七难”:一是没有“关系”的人信任合作难(“关系文化”),二是有“关系”的人遵从外在规则难(“犯规文化”),三是“圈外人”施用“圈内人”的道德难(“小圈子文化”),四是实惠至上的“小忠”使 “大忠”的保全难(“投机文化”),五是“现实文化”没有“书面文化”的掩饰难(“面子文化”),六是社会要有所作为离开“人格化的单一权威”的强力难(“集权文化”),七是制度的正常运行没有“人格化的单一权威”的保证难(“单一权威情结”)。   关键的分歧就在于:亚先生认为人类的普遍性会压倒国民性,我则认为人类的普遍性是通过差别微妙的国民性体现出来的,这种微妙差别是“情感反应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行为规则的稳定预期。这里,“情感反应程度和速度”是理解问题的关键,这是“同样是人”结果却完全不同的根本所在。   这种分歧导致了我们对中国民主化困境的不同看法,亚先生认为:“但凡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选网撰稿人或读者,个个清清楚楚,即兑现至高无上当然高于一党利益的共和国宪法,开放两禁。这一点,根本不是需不需要神话或深化改革的问题和难点。是屁股利益,一党利益决定做不做”。简单地说,民主难是因为“党不可能缴枪”,问题出在既得利益,别的全是废话。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认为,说“民主难因为党不缴枪”本身就是废话。所以,我们的分歧变成:亚先生认为“逼党缴枪”有可能实现,我则认为“逼党缴枪”不可能,但“被党缴枪”到是有可能,而且是一种“国民性”的可能。   所以,亚先生主张“死磕”。我则认为:我们说的就是中国人不会“死磕”,说的就是“那些说要死磕的中国人”自己不会去“死磕”,说的就是“那些说要死磕的中国人”在“死磕”之后马上又会进入“被死磕”的循环。   亚先生不顾这一切地欢呼:“乌坎村的万名选民已然用行动挣出了民主民选的中国’黎明’。毅然用军团级别的群体行动,实现了方生到迄今28日竟还在继续质疑的嘲弄口吻–‘你敢从今天开始就对现实中每件涉及自己自由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小事较真吗?’”   亚先生把我这句包含了肯定乌坎维权及韩寒争取创作自由的话,割裂了上下文而倒过来批评我。不厚道,但这还不重要,要害之处是:被“军团级别”的胜利弄昏了头脑的亚先生,忘记了我提醒的要不是有“十八大入常”事情未必能“如此逆转”,忘记了我提醒的“高层革命”与“基层革命”的区别,忘记了我提醒的“基层革命”只是“权利规则革命”而不是“行为规则革命”,忘记了我提醒的“乌坎事件”不可能改变“选第二把手”的制度。   不少人还把中国的“乡村民主”看成是联产承包制之后经济对政治的推动。不对,事实完全相反,“乡村民主”完全是因为政府为了在广阔分散的农村节约治理费用的手段。道理很简单,控制的艺术是“控要害,卸包袱”的艺术,控制最大化不是控制一切。现在我还要另外提醒亚先生,“基层革命”胜利后,即便星火会马上燎原,燎原的星火也会像乌坎村那样迅速“犬儒化”。乌坎村在事情过后还在呼吁境外媒体不要太快离开,你说他们怕什么吧?   3,“演化博弈均衡”   这就是我所说的“争利”与“夺权”的区别,这就是我所说的“演化博弈均衡”的回归力量。杨晓刚先生说“犬儒是犬,不是儒”。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犬儒就是儒,是犬一样的儒,是观念象儒、行为象犬的儒,是意识象儒、潜意识象犬的儒。因为“演化博弈均衡”是行为规则的搏斗,显规则可以在局部获得暂时胜利,但在潜规则的海洋里,多次重复博弈之后,潜规则必然最后胜出,波涛汹涌之后必然是一片风平浪静,《合作的演进》一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国洪新先生说“会车开大灯不是谁’先出恶招’的问题,这是个博弈问题”时,他似乎不知道“先出恶招”正是《合作的演进》一书所分析的囚徒困境的“动态博弈”。“动态博弈”正是有不同行为规则的人群相互入侵的互动分析,“逆淘汰”和“路径依赖”就是这个分析的著名结论,连《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修订版也被这个逻辑所吸引。国洪新先生还提出:“宋高宗自愿禅让,将皇位交给太祖系的孝宗;宋孝宗又自愿禅让,交给光宗。光宗朝时,太上皇有两位。看见没有?我族并非一向如此”。不对,孝宗想禅让时高宗仍在,所以禅让没有发生,高宗去逝后孝宗才让光宗接位。但这不是要点,要点是宋家的“肥水没有流入外人田”,所以这个太上皇并不是传说中禅让性质的事,而且,中国历史上几百个皇帝里出几个看破红尘的也不奇怪,太上皇成为惯例才能说明“我族并非一向如此”,何况高宗和孝宗是为南宋开朝操碎了心之后才起的倦意。   “演化博弈”要阐明的是:惯性是可怕的,行为规则成为惯性之后就是更加可怕的,情不自禁和身不由己说的就是意识对本能的服从,而潜规则正是通过长期的“演化博弈”而成为本能反应的。所以,亚先生所说的“革命大道理”谁都能懂,可他不懂的恰恰是“演化博弈”的“文化大道理”。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这是一个动态的“囚徒困境”,“你敢从今天开始就对现实中每件涉及自己自由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小事较真吗”并不是我的随便一问。中国人的问题是,在没被逼到份上时谁都会“就地犬儒”,并且会用“书面之儒”去粉饰“现实之犬”。这就是“国民性”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有“实利主义者”美名的原因。   我曾经为一件不起眼的“撞车事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逼我让路,我撞死你!”,文章讲的就是“招招相逼的演化博弈”的逻辑。我在“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和容忍坏制度?”一文里也讲了相关的道理,并讨论了“中国人不是怕死,是怕不活”的观点。   中国人文化上的困境还被制度上的困境所进一步强化。在“党权最大化”的逻辑下,政府当然不是吃干饭的,而公众的不合作也不是自动的,它面临着对集体行动进行协调的大难题。垄断了暴力的政府在强制个人守法上有效率方面的优势,而公众要强制政府守法,进行组织协调和偏好协调的双重协调费用实在太高,在政府根本不允许“结社自由”的情况下就更是这样。公众在组织协调方面的困难,导致政府可以相机行事,随时选择定新法或不守法;公众在包括目标和方法的偏好协调方面的困难,导致政府可以随机应变,随时拉拢和分化公众中不同的利益群体,为自己定新法或不守法进行补救和辩护。   人性的弱点是:他伤总比自伤更加疼痛,参与总比排斥更引顺从。政府把异己力量“体制化”、“内部化”(吸纳招安)就经常会有意外的效果。政府对官权主要采用了事后控制的“消防灭火制”,却对民权主要采用了事前控制的“警察巡逻制”。无论如何,这个组织协调和偏好协调的“双重协调费用问题”正是公众对付政府的难点,是不能对已经被“文化本能”套住的公众的“非犬儒化”抱太大希望的原因。   我对中国民主化悲观的原因是三重的:中国政治精英没有“民主能力”,中国普通大众则没有“维权能力”,中国的“新党国体制”维稳力又不同于传统的家族体制及终身体制。旧的启蒙运动强调维权夺权,可中国的“行为规则文化”(“中国人的七大难”)使老百姓连维利都难。是“行为规则文化”在背后制约着中国人的“民主能力”和“维权能力”,“行为规则文化”使中国人的“民主激愤”时时刻刻地“就地犬儒化”。   “行为规则文化”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稳定预期,政治精英和普通大众都被死死锁定。这个“演化博弈”不是静态分析,更不是拿历史去固定未来,“演化博弈”是你一出家门就可以在中国人的“交通文化”里检验的超动态分析,“演化博弈均衡”说的就是你不可能偏离“均衡点”而行动,“演化博弈均衡”说的就是你一时偏离了“均衡点”之后也会回归。“就地犬儒化”就这么可悲。寄希望于政治精英按民主规范“突变”,就同寄希望于普通百姓摆脱“小圈子道德”一样难。“逆淘汰”和“路径依赖”就是魔鬼。理解民主规范的政治精英不仅知道自己的利益,也知道硬去偏离“均衡点”未必会有确定的社会结果。进而,政治精英因此把排斥“反均衡行为”(如“维稳”)作为一种政治信念。如此,摆脱这种“政治囚徒困境”的希望就连寄托在“偶然事件”上也都显得有点太乐观。   所以,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革命、民主、自由”,现在的问题是在批评“不革命、缓民主、争自由”时暴露出来的对中国行为文化的无知,是韩寒踩着了对自己的行为文化缺乏认识的人的尾巴。   4,“新启蒙运动”就是一场“新规则运动”   回到王先生的“理性与启蒙”问题。很清楚,我反对的不是王先生所强调的理性启蒙,我反对的是对中国文化缺乏透彻理解的理性启蒙。如果一个人的意识虔诚地接受理性启蒙,而他的潜意识却本能地抵制理性启蒙,这样的启蒙运动才是真正的“廉价酸菜赛车”。王先生谈历史阶段,认为理性启蒙应该先于冷酷实证,我则认为,“理性启蒙先于冷酷实证”正是龚自珍之后的近代启蒙与“五四运动”的现代启蒙的惨败之处。中国的问题根本不是没有启蒙或启蒙不足,中国的问题也不是被启蒙者不能接受启蒙,中国的问题是连启蒙者自己都不可能实践自己的启蒙。仔细想想,有哪一次“大声呼吁”不是自欺欺人?   冷酷实证就是中国人要先认识清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德性。我们已经急了一百多年了,急什么急?急有用吗?中国人缺的从来不是“民主权利”,中国人缺的是“民主能力”;中国人缺的从来不是“革命能力”,中国人缺的是“革新能力”。“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从来都是我们中国人的拿手好戏,政治精英和普通大众都莫能例外。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就是热豆腐可以吃,革命也可以搞,但你肯定会被烫着。所以谁也不是在拿这句话去反对革命,这句话说的恰恰是:革命该来时谁也拦不住,害怕和反对都没用,但革命的本质和质量谁也保证不了。这里只有认识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立场问题,至少立场问题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   总之,从“演化博弈”看行为规则是个新的视角,从行为规则看中国文化更是个新的视角,旧的启蒙运动有很多课要补,韩寒说不了那么多,但他开了个好头。仅从逻辑上讲,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可以从“认识你自己的行为规则”开始,政治行为上从“涉及自己自由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小事”开始,社会行为上从“先出善招”开始。但是这个逻辑有“反贪官不反皇帝”之嫌,更不符合追求“书面自由”的那些“网上激愤、现实犬儒”的批评者,这就是这个“新启蒙运动”刚刚从韩寒的“要自由”开始就几乎已经被激进之火浇灭的全部原因。更加不幸的是,我们还不能确定等待韩寒“在妥协中要自由”的又会是什么。   网上激愤当然可以,但问题是大家都是现实犬儒的网上激愤,结果十个批评韩寒的人中,有十一个要么自欺欺人,要么不知所云,要么两者兼有之。难道坐牢也算犬儒吗?如果坐牢和殖民与改变行为规则无关,那么11年跟300年一样毫无意义。难道一个马上要实质结果的民族还来得及谈改变规则文化吗?可那个实质结果恰恰就是一种规则程序。   政治行为上从“涉及自己自由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小事”开始,社会行为上从“先出善招”开始,这不已经是一种价值主张了吗?从规范冲动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但从冷酷实证的角度看,这只不过是在说:你如果要那个,你就不得不做这个。“新启蒙运动”就是一场“新规则运动”。“善为先”当然也会被“恶为先”所剥削和利用,但“善为先的一报还一报”还是比“恶为先的一报还一报”更加积极。与外部性极强的“环保运动”一样,每个人的行为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令人沮丧,但最终结果的到来却不得不要求“从我做起”,解开这个死套没有别的办法。 (方绍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栏作家;作者文集: http://blog.sina.com.cn/fangshaowei )

阅读更多

许纪霖:悼高华,忆高华

有自己的畏惧,也有一己之顾虑。但在种种纠结之后,他选择的依然是直行,是对良知和历史的担当。这担当因为有畏惧和顾虑相伴显得格外的沉重。我敬佩他的,并非英雄式的义无反顾,而是凡人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明知要付出不菲的代价,依然在挣扎中担起重负。世人皆道无知者无畏,而知者有畏,依然选择了咬紧牙关前行,反而显出中国知识人的书生本色。书生非英雄也,乃是有可爱的迂腐,明知有苦头要吃,仍然不像聪明人那样识时务者为俊杰,而是傻傻地执着于内心的真与学术良知。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杨早:谁说韩寒不读书

杨早:谁说韩寒不读书 进入专题 : 韩寒    ● 杨早       一          先说说韩寒的观点。     韩寒的观点一点都不新,总括起来一句话“革命不如改良”。掰扯革命有暴力非暴力之别,在这个问题的语境下没什么意义。在“革命/改良”的二元对立结构里,是否有意识地使用暴力,是否以推翻现政府为目的,就是二者的分野。     有人说,天鹅绒革命呢?是啊,还有光荣革命,也叫革命。说清这个问题需要使用到语源学,讨论译词的变迁,我看就算了吧。既然革命已经像起义、小姐一样,在公众脑海里形成固定印象,你要干什么跟历史不一样的事,不如另外起个名字。     在中国一百来年的历史中,革命还是改良,一直是非常纠结的问题。今年大家都说,你看辛亥革命挺好,没死多少人,帝制终结,共和建立,政权也转移了,国家也没有分裂。但是想想辛亥后的历史,就不太能高兴得起来。这段历史的尴尬,就在于民主试验遭遇惨败,暴力革命又贻害无穷。     转到了今天,大家一看,今天跟一百年前,好像啊。这就好比上次你打关没打过去,复活了重启了又来到这儿,怎么打?参数设置要不要变?要不要去哪儿装备个血包?这是现在最纠结的问题,我们可以向历史要什么?我们的现实比百年前有什么进步?     “中国人素质不适合民主”,一百年来不断有人说。孙中山后来搞出军政训政宪政几个时期,也是觉得中国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普遍民主。有人说这是精英对民众的低估,又有人反过来说“立即民主”是对民众的高估。现在村绅自治也是热门的话题。总之讨论还在热烈中。     韩寒从生活感受出发,觉得中国人还没法适应大民主,也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有人说你看香港台湾怎么就文明了?这个问题也很复杂。文明进程与之前的统治秩序是有关系的。香港、台湾的社会文明程度,不能说全是殖民的结果,但也跟殖民社会的强制文明脱不了干系。以中国现在互相投毒、老人不敢扶的伦理状况,要说突然无政府了,社会能自发建立自治秩序,以最小成本穿越过渡期,我是不太敢相信。     韩寒的意思,是中国跟捷克没法比,所以天鹅绒革命不现实。这就是个观点,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这种想法比较符合一般人的直觉。当然这样说比较泄气,不过一百年来中国经常从某某国那里汲取经验,获得曙光,到现在反倒什么都成了中国特殊国情。这也是很吊诡的事。     总之,历史如果能说成小葱拌豆腐,那指定是不可信的。可信不可爱,可爱不可信,你要是想忽悠民众,那肯定拣可爱的话说。如果大家都来说真话,那么凭感觉说话,虽然不够严谨不够学术,但不是坏事。讨论问题最好都像搞历史研究一样,分“信”“疑”“释”三派,允许人去尝试破冰,也允许人站一旁悲观怀疑——各自的片面深刻达到相对平衡。          二          韩寒的《论革命》《论民主》写得没有以前的文章好,写得有问题。这一点我没有异议。为什么没有以前好?因为他以前的文字大多是反讽,是消解,或就事论事,属于常识写作,容易叫好。而这两篇因为要提出一些观点,属于建构,这就超出了常识写作的范围,再用韩寒习以为常的笔调,就容易露破绽。     我注意到这两篇文章的特别之处。以前韩寒几乎不使用“大词”,更不提及历史。这倒不意味着韩寒真不读书——一个聪明而求智的人不读书,我才不信哩。只不过一来韩寒之前讨论的话题不一定需要引入理论与历史,引入反而可能造成阅读障碍,二来韩寒娴熟的“闲话腔调”跟理论与历史之间比较互斥——因此说韩寒是“当代鲁迅”简直是鬼扯,二人的下笔就完全不同。     然而《论革命》《说民主》用到了理论与历史,笔调还是韩寒习用的问答式闲话,这几乎就注定了这两篇文章的力不从心。不过,排除各式各样的阴谋阳谋论,就韩寒个人而言,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信你去读沈从文的早期议论文字,连舌头都捋不直的感觉,到老这人也没能写好论说文,所以你也可以放言“可惜从文不读书”。可是你不能说一个人擅长什么,就只能去干什么。一盘生意我们或许应该追求效益最大化,一个人,还是有权也应该探索各种可能性。韩寒过去基本不谈书不谈历史,可能是天性厌恶引用,也可能是配合受众的策略,很成功。但一个而立之年老是重复自己,跟拒绝长大的郭敬明有何区别?     不管如何,韩寒圣诞几篇文章让人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复杂。说实话,我已经看厌了教主每出一文,粉丝皆举手赞颂附和的“自我红卫兵化”景观,更看厌了各方老年中年拼命要招安年轻一代,恨不得颁给韩寒一个中国脊梁奖的急切嘴脸。被神化或符号化的韩寒,就会变成说不得的韩寒,一点儿错误都不能犯的韩寒,也就是停止生长的韩寒。这种景象本身就既不民主,又不多元(按照桑德尔的说法,中国人如刘瑜嚷嚷的“自由”,其实应该被称为多元)。          三          我们要牢记鲁迅的判断句:专家多悖,通人多浅。常识表达而今大行其道,所以不少公众看见砖家叫兽们就烦,似乎知道常识就知道一切。而大部分的“公共知识分子”,看似百姓的代表,社会的良心,其实他们的见识,只足以保证在某些具体个案中获得如愿以偿的启蒙效果。说白了,如果不是某党某政府的颟顸无能相配合,他们哪能凭借敢言就暴得大名?这一点又跟晚清极度相似。     当敌我分明的时候,反对总是有效的、大快人心的。但当对手一旦消失,光是敢言就很麻烦。自辛亥至五四,言论自由基本无问题,各派人马,包括在清末最受欢迎的,民初最受欢迎的,还有努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年轻一代,都在给中国开药方。深受实验主义影响的胡适觉得不对味,要求多讨论问题,少谈点主义。被李大钊等迎头痛斥,那意思也是嫌胡适之不读书:纲张才能目举,主义没讨论明白,怎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从这之后,中国的政治环境越来越糟,什么主义都不起作用。现在很多人羡慕香港、台湾的人口素质。香港有什么主义?有自由没民主的殖民地,照搬“祖家”的制度。台湾今年大选辩论,谁也不拿意识形态作文章,都在讲民生经济。只有这块土地上,才出现过“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老百姓打死不明白的玄妙口号。     说到底,还是不同场域的问题。在公共领域,任何问题都必须化约为公众的切身感受与常识,民主不民主,自由不自由,一是每个人的感知(我自由吗?这个国家民主吗?),一是经得起拷问的程序正义。不读书也能要求民主,不懂法也能主张自由。     至于在知识场域,不读书确实有问题,不要说没资格发言,有时脚都伸不直。问题是公共领域原则不要加诸知识领域,事事必须常识化表达,知识领域的傲慢,也没有必要带进公共领域来。韩寒《说民主》提到文人要扮演“一颗反向墙头草”,最多也只适用于公共领域。     今天韩寒发表了第三篇《要自由》,李承鹏也发表了《民主就是不攀亲》。韩寒的前两篇文章,和李承鹏这篇很不认同的回应文章,都有点高举高打,谈到中国现实就缠夹不清。缠夹不清是对的,因为历史与现实是如此复杂残酷,一篇短文就能说明白,只有两种可能:(1)这是理论到理论的智力推演,仅限于共享背景的攻受双方;(2)这是为了忽悠民众做点什么。如罗家伦揭示的那样,发动民众,一要简单,两句话说明白,二要容易,一举手就能做到。     《要自由》的所谓“讨价还价”,要自由的动机很个人“我,和我的媒体朋友”,列举的理由很国家:“文化的限制却让中国始终难以出现影响世界的文字和电影,使我们这些文化人抬不起头来。同时,中国也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媒体——很多东西并不是钱可以买来的……愿执政党阔步向前,可以名垂在不光由你们自己编写的历史上。”     这看上去很像清末立宪派的进言: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反之则两伤,顺之则两利,伏乞皇上皇太后垂察。立宪派要君主立宪,韩寒要文化自由,其实都是要改参数,看看能不能改善一点是一点,是不是可以不让中国堕入周期律的轮回。这是一个公共领域的话题。所以我说,不管读不读书,概念对不对,这种恐惧是真实的,这种要求也是真实的。     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进入专题: 韩寒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评论回应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5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作者博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瘦米中文网 | 《独立日》第五期

《独立日》第五期 【时评】南方周末:一个轮回后的真相1994-2006年:克拉玛依大火 南都周刊:喝西北风,也会中毒 【深度】 魏寒枫:报人程益中 【文化】李海鹏:历史的愁容 刘瑜:恶之平庸 【经济】 陈志武:人民币实际在贬值 译言:《经济学人》中国应留意中等收入陷阱 【科普】科学松鼠会:情感预测:生活通常比你想象得更平淡 【漫画】时政漫评 【下载】地址: 独立日前五期 编后语: 当电视媒介取代印刷机,话语的取向开始接近零碎和快速切换。当xx联播每天欢乐送万家的时候,我却只能对着我的女人说: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的身旁。终于还能有传统媒体在汹涌的信息海洋里还能挺立的那么性感。即使《南方周末》号称在这里读懂中国,而我依然没有读懂。不知道是我读的少还是南方周末广告太多而变得信息量太少,让我满眼里看的不是汽车就是别墅。有时候扭曲的不想读懂中国,只想汽车和别墅。 这一期,向南方报系吐槽,也向报人程益中致以崇高的敬意! —–黄药师 2011.12.09 查看评论(0)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AV,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AV,请移步原文页面享受 更好的阅读效果 FROM 瘦米中文网:做一个有态度的青年! | BY independenceday | 查看评论(0) | 投稿 | 官方 新浪 / 腾讯 微博 | CC. 最多评论的日志 公司的力量下载+公司的力量全集下载 (147) 瘦米中文【新10条20100911期】 (31) Hello world![暨瘦米中文建成感言] (30) 通货膨胀的困局 (30) 华尔街纪录片下载 纪录片华尔街下载 (27) 人民日报的公正【新10条20110218】 (27)

阅读更多

刘瑜谈韩寒

@刘瑜:观念有争论是好事,但是动不动将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打成“读书少”、“没文化”,好像关于当代中国变革问题的论争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这个答案就藏在某个大部头的第673页的第5行里,这是不是有点~~~ 我怎么觉得韩寒还是韩寒呢,一些人的痛心疾首和另一些人的欢欣鼓舞都让我一头雾水。不理解一些人在“路线问题”上的激动,作为一个吃米饭的人,看见有人吃屎,我会大惊小怪,但看到有人吃面条,这没什么吧。如果大家想去同一个地方,跑着去还是走着去,先吃再上路还是路上买吃的,何必大动干戈呢 但我的确不同意韩寒的若干观点。第一,虽然我同意目前中国民众变革意识不足,但我认为变革并不需要全民觉醒,它往往由少数人启动,大多数人无非是搭车的。再说过度动员对于社会变革未必是好事,所谓请佛容易送佛难 第二,虽然我同意韩寒,有效民主的真实基础是民众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而不是制度的纸面变化或者上层机构的变动,但我认为民众观念的变化首先需要制度变化为其打开空间。把马放出马厩它不一定会跑,但是不放出马厩它肯定学不会跑 第三,我不同意韩寒对“文人革命”的轻蔑。第三波民主化(70年代中期以来)带来了约50个国家的民主化(也就是民主国家数量翻倍),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城市城市中产阶级、大学生和知识群体引领推动。即使有所谓“上层配合”,也往往是社会强大压力下的退让而已。 其实我觉得韩寒对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悲观看法挺好,建立在悲观认识基础上的努力比建立在乐观基础上的更牢靠。前者引向对转型困难和漫长的心理和制度准备,后者却容易使人在理想受挫时陷入怨恨和政治虚无主义。再说万一转型其实不那么痛苦,不还算个惊喜吗?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18789/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刘瑜谈韩寒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1/12/27, 15: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韩寒:要自由 周斌: 可惜韩寒不读书 刘瑜:没来的请举手 环球时报:韩寒博文,网络舆论的一次回摆 易中天:韩寒的新衣 (关于《谈革命》《说民主》)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韩寒,你还真别和郭小四比…… (@jdxi) 揭秘:韩寒10月8日博文含义(暗藏玄机) (@jdxi) VANCL投放力度加大5倍 携韩寒诠释平民时尚 (@yixieshi) 刘谦最失败的一次魔术表演 (@jdxi) 韩寒说当代无诗人?他懂个JB!给你们看看屌爆的当代诗歌 (@jdxi)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