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

财新网 | 地方债务真正的风险

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长期约束,需要推进政府预算改革 近来有两则有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新闻,一则以喜,一则以忧。6月27日,审计署公布审计结果,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终于大致摸清。此前,滇公路曝出偿债吃紧消息,令人顿生会否出现“债务多米诺”之忧(参见本刊2011年第25期封面报道“违约开始了?”)。 所幸根据审计报告,地方债务总体风险尚属可控。不过,分析人士认为,与央行、银监会等部门相比,审计署的口径偏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在“借、用、还、管”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潜在风险不得不防。更进一步说,地方债务真正的风险,与其说在规模,不如说在制度。政府预算软约束已成痼疾,而政府每遇金融风波均以大幅举债应对。对于债务的规模、结构、类型、成因和管理,许多地方是先借后了解,甚至不了解,这一积习令人忧虑。 地方政府究竟借了多少债?能否还得起?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政府、市场和学界人士均对此密切关注。传言和猜测不断,每有风吹草动,金融市场亦为之波动。如今,本届政府任期将尽,地方债务终有眉目,这无论对于今后政府决策还是市场投资,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审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另据财政部预算报告,2010年末,中央和地方政府全部债务占 GDP 的比重为43.9%,远低于国际惯用的60%的安全标准。 不争的事实是,地方债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亚洲金融危机和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果。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为历年增幅峰值。特别是为应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地方债务规模几乎翻番。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政府以1.18万亿元的投资承诺为杠杆,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天量“配套资金”。这些举措虽然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却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今后,在债务管理和偿付过程中,还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切不可因总体风险可控便懈怠松劲。 审计报告描述了地方债务存在的多项问题,可以想见,187万笔债务包含着多么触目惊心的案例。债务问题,凸显了30多年来中国在政府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方面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政府债务超常规增长,问题出在地方,根子却在基本的制度安排。 中国分税制改革未能及时完善,留下诸多后患,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更是难辞其咎。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收入占大头,但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又通过转移支付,将大部分财力转给地方。其中,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比重较小,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成为主导,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恰恰相反。 专项转移资金,主要由中央各部委通过审批项目的方式下达。为平衡各地利益,项目资金常沦为“撒胡椒面”,资金数额难以满足单个项目需要,于是,形成不成文的惯例,来源于中央、地方和其他资金各占三分之一。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区域,配套资金大多通过举债筹措,主要来自银行信贷。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另一后果,是严重弱化了各级政府的预算约束。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财力约60%来自中央转移支付,但对于巨额“表外资金”,全国人大鞭长莫及,地方人大力有不逮。此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由中央决定,进一步混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并阻碍了地方政府向公共财政转变。 如果说债务规模膨胀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代价,政府改革和财税改革的停滞甚至倒退则是更大的损失。两次金融危机,均以政府经济职能无节制膨胀告终。因此,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不单纯是偿债问题,更应坚决收缩政府经济性活动的范围。 从根本上说,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长期约束,需要推进政府预算改革。地方债务存在的问题,均直接或间接与预算改革不到位有关。目前,预算改革主要是政府行政系统内的管理规范。下一步,需要推进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实质性审议和监督,催化财政透明,令违规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受到切实的问责。这才是阻断债务“滚雪球”的治本之方。 审计报告只是地方债务问题的“体检表”,疗救则需制度变革。目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之议不绝于耳;国家发改委也已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长远看,这些主张或属可行,但应首先夯实相关“制度基础设施”,而非仓促推出,聊解燃眉。各级各地政府,均不应对滇公路的警示视若无睹。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Read More

金融时报 | 中国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支持保障房建设

中国将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希望此举在下半年将重振正在放缓的经济。 2011年伊始,中国政府就承诺开始兴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此举旨在化解公众对房价上涨的愤怒,并帮助那些被繁荣的经济抛在后面的人们。但在年中来临之际,通常不会无法实现经济目标的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只推进了大约三分之一。 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相当大一部分建设资金,它们抱怨称,中央政府为遏制持续通胀而大力收紧货币政策,造成它们资金短缺。为应对这些关切,实权在握的中央规划机构——国家发改委(NDRC)上周宣布,将允许各省市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这在中国是一个高度不寻常的举措,通常中央政府由于担心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过高,而禁止其借款。 分析人士表示,这突显出中央政府决心达到其住房建设目标,此举还可能为今年剩余时间经济政策发生微妙而又重要的转变确定基调,即运用慷慨的财政支出平衡限制性的货币条件。 中国正竭力遏制2008年以来的最高通胀水平,官方已4次加息,并在9个月内9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官员们称,收紧后的政策已开始抑制价格上涨压力,但整体经济所遭受的连带损害也在变得明显,中小企业得不到信贷,制造业急剧减速。 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经济学家沈建光的说法,再次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构成对下半年经济活动的巨大提振”。他预计,地方政府债券将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并将填补资金缺口,使中央政府能够实现其建设目标。 今年计划动工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将超过去年楼市火爆时销售的900万套普通商品房。在未来五年里,中国政府希望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力求使政府补贴的住房占到全国楼市的20%,比目前份额大致高出一倍。 政府的动力源自其对楼市导致的公众愤怒以及社会不安定的可能性越来越敏感。 然而,即使中央政府消除了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最大资金障碍,还有其它种种担忧给相关计划蒙上阴影。 官方媒体在讨论违规方面坦率得不同寻常,电视画面显示,在理论上只供穷人居住的公寓小区里停泊着奥迪(Audis)和奔驰(Mercedes)等高档汽车。 中国国家审计署周一称,有4247套住房被提供给收入较高、不符合规定的人。实际欺诈数目很可能更高,因为中国审计机构往往一方面指出问题以提高人们的意识,另一方面又低估问题,以免损害人们对政府的信心。 译者/和风

Read More

五岳散人 | 保障房建设必会成为新的黑洞

为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如期完成“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这个新闻太专业了,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在意其中的奥妙。 这话的意思是说,发改委开了口子,让地方政府手里从事保障房建设的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拿到钱以后把保障房盖起来。这件事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有10万亿之巨;另一个是保障房的建设算是一个政治任务,是必须完成的,而今年的保障房建设资金至少需要1.3万亿元,而民间自筹资金只有8000亿元,还有5000亿元的窟窿没有填上,这部分资金是要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来埋单的。 这两个背景大概可以算是某种背道而驰的两个方向。地方政府目前已经债务缠身,这些地方债很可能造成“局部不稳”(某专家语),而保障房建设又必须要用钱,不借新债的话,这个政治任务就不能完成。旧债压身而不得不重新举债,最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在这种状态下,保障房的建设最终的结果会成为一个资金债务黑洞。道理很简单,地方政府原本的债务当中,很多就属于胡乱使用的后果,没有理由相信这次增加的企业债券就会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资金。而新增加的这条融资渠道,必然使得他们多了一条生财之道,拆东墙补西墙是肯定的,挪用之类的事情也不会少见,实际上这是为地方政府继续举债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何正确的使用资金。而新增加的这条融资渠道,必然使得他们多了一条生财之道,拆东墙补西墙是肯定的,挪用之类的事情也不会少见,实际上这是为地方政府继续举债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这条新闻当中有句话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2011年度建设保障房投资需要1.3万亿到1.4万亿元,其中有8000多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来的”,社会机构如何投入?什么叫做保障对象以及所在企业募集?根据其他媒体报道,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把保障房的部分产权卖出去了,用以回笼资金、进行建设。我们知道,保障房是有国家优惠政策在其中的,这部分产权的出售必然会带来相当规模的腐败。最近这两年的新闻中,披露过很多地方把保障房优先销售给公务员的事迹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会造成新的腐败黑洞。 不仅如此,我们可以想想这些企业债券会如何销售呢?发改委说,这种企业债券具有周期长、利息低的优点,是良好的集资工具。但这个“好”是发行方的好,对于购买者就是坏了。这样的债券不但风险大,而且收益低,谁会去购买呢?必然是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推销、说白了就是摊派才能销售出去。这就是另外一种行政违法的黑洞,我们将在未来的新闻当中,看到这种摊派造成的后果。 应该说发改委这次开 而这条新闻当中有句话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2011年度建设保障房投资需要1.3万亿到1.4万亿元,其中有8000多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来的”,社会机构如何投入?什么叫做保障对象以及所在企业募集?根据其他媒体报道,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把保障房的部分产权卖出去了,用以回笼资金、进行建设。我们知道,保障房是有国家优惠政策在其中的,这部分产权的出售必然会带来相当规模的腐败。最近这两年的新闻中,披露过很多地方把保障房优先销售给公务员的事迹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会造成新的腐败黑洞。 不仅如此,我们可以想想这些企业债券会如何销售呢?发改委说,这种企业债券具有周期长、利息低的优点,是良好的集资工具。但这个“好”是发行方的好,对于购买者就是坏了。这样的债券不但风险大,而且收益低,谁会去购买呢?必然是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推销、说白了就是摊派才能销售出去。这就是另外一种行政违法的黑洞,我们将在未来的新闻当中,看到这种摊派造成的后果。 应该说发改委这次开口让地方政府发行企业债券是相当冒险的,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几乎可以肯定这个政策会造成地方财政饮鸩止渴的恶果。地方政府没有破产一说,最终还是会矛盾上交,让中央政府对此埋单。中央政府虽然从两税制当中获得了大量社会财富的支配权,但这种状态下也是无能为力的,地方债务已经超过了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总额,这笔巨债如何能承担得下?这又开了新的地方债口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笔债务必然更为沉重。 而我国税负之重已经很可怕了,再加税会造成经济的凋敝。目前的状态下,除了多印货币之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但超发货币必然加剧通货膨胀,等于还是掠夺民间财富。这可能是一个无解的棋局了。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9ec9001017pmm.html ) – 保障房建设必会成为新的黑洞_五岳散人_新浪博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Read More

媒体称发改委约谈六家”洋奶粉”

“发改委近日在北京约谈了国内6家主要“洋奶粉”负责人,以了解奶粉价格等情况,包括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美赞臣、澳优等。” 发改委约谈六家”洋奶粉” 企业表示属例行工作 《广州日报》5月9日报道称,有消息人士透露,发改委近日在北京约谈了国内6家主要“洋奶粉”负责人,包括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美赞臣、澳优等,了解乳品进口、数量、价格、生产等情况。国产奶粉生产商暂时未收到约谈通知。该报道称,上述6家“洋奶粉”中已有3家确认了约谈一事。 “几乎是所有外资奶企都涉及了。”一家有份参与约谈的奶粉企业联系人表示,其更倾向于把此举看作是发改委例行的工作。“据我们了解,每个行业都要‘过一遍’。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稳定物价嘛。” 另一家有份参与的奶粉企业负责人说,约谈是每个企业单独进行的,发改委向其查询了媒体报道的涨价问题,为此他们都做好了近期奶粉成本方面说明的准备,“尽管我们已一再澄清没有提价计划,但是深刻体会到政府在价格维稳方面付出的努力。” 媒体称雀巢等洋奶粉顶风涨价 奶企否认 南方周末网4月12日报道称,发改委约谈饮料、奶业、糖业、酒业等17家行业协会,要求重要消费品不涨价。不过,据《每日经济新闻》4月19日就报道,雀巢、澳优、美素等洋奶粉近日以原料价格上涨为由,悄悄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平均涨幅两成。 上述报道称,雀巢客服承认,由于原料成本上涨等原因,4月1日起雀巢旗下国产“能恩”系列产品价格已上调,上调幅度由各区域自行控制。而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客服人员也表示,由于原料成本上涨等原因,澳优“能力多”系列产品已上调价格,其中,“能力多”免疫强化系列的建议零售价从298元调高至328元。 《每日经济新闻》还援引专家观点称,洋奶粉毛利率高达60%以上。 但是,4月21日,《信息时报》报道称,雀巢、惠氏、多美滋、雅培、美赞臣等洋奶粉品牌的公关负责人均否认了上述涨价的消息。其中,对于60%的毛利率,雅培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绝对不可能”。 海关:国内消费者普遍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 上海海关2月24日发布的报告称,由于2010年乳制品行业负面新闻不断,导致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难以恢复。国内消费者普遍认为国外奶粉质量优于国内奶粉,而选择购买国内生产的进口奶源奶粉或通过网购、代购、团购、直接到境外购买等方式购买国外原装奶粉。 新春期间,国内游客在港澳抢购洋奶粉甚至引发当地奶粉出现断货。而国内乳品生产企业为迎合国内消费需求越来越多使用进口奶源,导致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居高不下。 南京海关2010年12月的报告显示,在我国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美赞臣、多美滋、雅培等洋品牌已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截至2010年7月,多美滋、美赞臣更是分别以16.76%和 12.06%的市场份额位于我国奶粉市场的第一、二位,而国产品牌发展最好的伊利乳业也仅占我国10.97%的奶粉市场。 相关日志 2011/05/09 — 联合利华 何罪之有? (0) 2011/05/08 — 网易:联合利华被处罚冤不冤? (0) 2011/05/06 — 两桶油天天哭穷要涨价倒不罚?:联合利华因散布涨价信息被罚款200万元 (0) 2011/04/19 — 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限物价只约谈民企遭质疑:为何不先管大型国企 (0) 2011/04/18 — 余以为:发改委约谈企业扭曲CPI指标 (0)

Read More

发改委为什么不约谈中石化和中石油?

联合利华6日证实被罚200万元,这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开出的首张高额罚单。处罚的理由在于多次“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联合利华3月向各大超市发出调价函,通知旗下日化产品4月1日起涨价,并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日化行业进入涨价周期”、“不排除第二次涨价的可能性”等言论。国家发改委随后约谈包括联合利华在内的日化巨头。对于罚款,联合利华发表声明称,“作为一家对中国有长远承诺的跨国公司,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尊重国家发改委及上海市物价局的决定。”   联合利华被约谈之前,康师傅公司也被发改委提醒告诫,暂缓提价计划。发改委大规模的约谈对象还包括17家行业协会,包括: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百货商业协会、饮料行业协会、奶业协会、家用电器协会、糖业协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粮食行业协会、肉类协会、蔬菜协会等。其中,酿酒行业两大协会在3天内曾经被两次约谈。   国家发改委忙于约谈训诫,为的就是稳定上半年的价格水平。然而也有评论人士对约谈风暴表示不同看法,担心如此密集的价格干预会让价格体系重回计划经济时代。进一步的观点认为,通胀已经传递到终端消费品,不仅涨价潮难以避免,还可能因受阻而出现报复性反弹。更加直率的观点是,国家发改委应该紧盯行政垄断性企业,比如汽柴油等基础能源商品,它们对物价上涨有关键作用。   国家发改委不认为价格约谈是行政干预,强调只是一种沟通方式,目的在于引导而不是干预企业用好自主定价权。然而,发改委的良苦用心并未传达到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巨头,频繁发生在外企或民企的价格约谈机制并未用于这些对通胀有着重大关系的垄断央企,任由油价连续上涨对下游企业的杀伤蔓延。这不仅是舆论的不忿所在,也恰恰是应对通胀最为短缺的一环。   国家发改委为什么不约谈中石化和中石油?众所周知,这段时间发生的“菜贱伤农”,导致菜农绝望自杀,而终端菜价并未因收购价格下降而便宜,原因就在于路桥费和油费占了中间环节的大头,这导致菜农和市民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已然出了人命,如果说不必训诫它们肯定是强词夺理,但发改委却没有约谈公路部门以及中石化、中石油。那可能的原因是,它们不属于《价格法》和《反垄断法》的调整对象。可是,翻遍《价格法》以及价格行政管理的法规,都找不到石化巨头可以逃避价格监管的理据。尽管找不到“豁免”二字,却不难找到“垄断”二字。正是绝对垄断的身份让它们超脱于发改委的约谈名单外。   就在国家发改委对康师傅和联合利华发动价格警示的同个时期,4月7日0时,汽油、柴油价格再次上涨创新高,其中汽油涨价500元/吨,柴油涨价400元/吨。本次提价距离上一次油价变动的2月20日不到两月。一方面要求约谈企业提高道德水准,要在物价飞涨前保证有道德血液;另一方面却对直接加深通胀程度的央企石化巨头网开一面,价格干预上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根据处罚联合利华的理由,无论是宣扬涨价合理论,还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中石化和中石油无一或缺,而且时间更长、情节更恶劣、后果更严重。中石化被揭露收买网络水军混淆舆论是非,铁证如山。中石化狡辩说是为了更好与网民沟通,类似举动在联合利华那里却成为开列巨额罚单的理由。在约谈上采取如此悬殊对待令人诧异,如此草率地对待通胀成因也让人失望。   约谈机制是国家发改委创立的价格抑制新模式,对复杂的通胀要对症下药,很难通过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来完成。更何况,从放任中石化、中石油等垄断行为及豪奢做派(如购买“天价酒”)可见,此种单一的通胀应对机制抓小放大,有着结构性缺陷。如果应对通胀要下一盘很大的棋,就不能任由垄断央企等棋子尾大不掉,请国家发改委从约谈中石化做起,这是普通的观棋人都能看得见的步骤。 来源:南方都市报 链接: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1-05/08/content_23757945.htm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3339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