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

<天璇>我们离文学太远,是因为我们从未走近历史

我们的历史已经在一轮轮的急进里丧失,我们能记住的是楼价,是诺贝尔,是钓鱼岛,因为我们对我们自己关心太少,对自己历史了解太少。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太好,就着急想要一个更大的集体——比如国家或者民族变得更好。     我们离文学太远,是因为我们从未走近历史   文/ 张拓(中国传媒大学)     (一)     文学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时,民族自豪感、调侃、热销断货还是我能看见的关键词。如果没有这次得奖,我还从未感觉到,文学离我们是如此的远。 莫言的书我一本也没看过,而村上春树的书却看了不少。村上讲述了青年人的困惑与迷茫。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只有在听《挪威的森林》的音乐时,我们才可以逃离这个世界;我们只有在主人公说:“我是个没有私欲的人,有的只是好奇心,只是想在那广阔无边而险象环生的世界里一显身手罢了”时,才隐约觉察到自己内心隐秘的欲望。但我没看过莫言的作品,对他笔下那个神秘的山东高密知之甚少。我仅有的了解,就是电影《红高粱》里热到沸腾的太阳以及红高粱遮挡下神秘的原始欲望。 为什么,在我的阅读历史中,会本能地选择村上,而不是莫言?除了村上书里触目惊心的性描写之外,也因为村上描写的高节奏、混乱与无奈的世界离我们很近,甚至就是我们的生活。而莫言书里那些古老的乡村和土地,对我们来说感到越来越陌生。因为我们不了解历史,因为我们和历史之间,缺少了一个钩子,把我们钩住,哪怕是钩得血肉模糊,但是历史从此真实地站在你眼前,流着血裸露出骨头。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和文学产生亲近感。   (二)   多年前,我囫囵吞枣地看完《中国历代文学史》,但它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思考。我能记得的就是那个有点没完没了的炎热夏天,知了在头顶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整个夏天都分外漫长。还有当时半生不熟的古文,得多半靠着书上的译文才能看完。我第一次看古文时,拿着书跟我爸说:“这句子语法有错误。”可是我记住了“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在当时看来,这就是一篇恐怖小说。可是,为什么我会把它看成是恐怖小说呢? 我第一次读《聊斋》,看的是白话译文版,对里面的《蛇人》印象最深。当时译文写二青出没,张开血盆大口,诸如此类的描写,让人紧张害怕。后来我再看原文,却只有一句“蛇暴出如风”而已。再后来我看《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到现在还可以依稀记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样的句子,完全是因为看那本诗集,刚好是一个炎炎夏日。我在学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说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投枪,恰好我家里有一套鲁迅杂文集,我回去火急火燎地看完了一整套,看来看去也没看出“投枪”和“匕首”在哪。可是,为什么我会找不到“投枪”和“匕首”?     后来我看《围城》,一度以一天到晚插科打诨、懦弱犹豫的方鸿渐为偶像。我刚看古龙,以为他笔下塑造的只是一个武侠世界,后来再看,才越发明白,那就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以前我看张爱玲,看到范柳原对白流苏的那句“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便沉浸在“地老天荒”的浪漫里,可是现在我再读上几遍,却感觉一些人的生活总被另一些人的欲望所摧毁。 可是,我为什么总是会有“我现在再读才明白”的感觉?为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小说的真正意义,还原小说的真正面貌?为什么之前所有的阅读经验全部被过度解释成语文书上的中心思想?   (三)   前几天我看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上访的故事。主人公几经周折,带点心酸无奈的经历,就像显微镜下一个微小的截片,精准地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隐秘的无奈和现实。《活着》讲述的苦难,你没有经历那个巨大的时代变迁,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饥饿,是很难理解书里所写的光怪陆离的世界的。因为那一段历史离我们很远,我们没有机会走进它。所以,在我读苏童时,读到的是压抑和孤独,却不是人类自身对世界的恐惧。 后来我看野夫的《乡关何处》,看到“即使他们今生不再聚首,那他也要遥远地去分担她的孤独和折磨。现在看来,他爱上了爱情本身”这句几乎热泪盈眶。他讲述了一个你经验之外的世界,然后你可以看到那个世界的人在如何生活,在面对苦难时,是坚强,还是隐忍退缩。而这一切的背后,你可以在故事里找到最初的动机,从头到尾的因果。 所以,在《文武北洋》里,才会看见孙文说过“故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练、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这样的话。才明白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着血淋淋的真实。所以看卡佛时,我刚开始被波澜不惊的情节感染得几乎睡着,但是当看到结尾时,才感觉小人物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的。生活是琐碎的,洗衣做饭看孩子,你看的时候就感觉生活是一个乱糟糟的垃圾场,但是你总能从垃圾场里看见小时候爱不释手的玩具。 就像每一段历史,都应该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记录。就像《恶童日记》讲述两个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行文中的冷酷让人第一次直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好的文学总会让你不自觉地想到自己,反省自己。你会看见人人都具备的善与恶。你会从好的文学当中一一找到依据,从而在以后的生活里,看见善与恶,变得更加宽容与善于理解。而文学主题永远是记录每一个阶段人的精神状态,迷茫、困惑以及苦难和不公。 文学会丰富我们的直觉,这个直觉下面是历史。当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足够自知,文学才会真正的走近我们。每年都会有诺贝尔新闻的报道,几乎是万众期待,中国的文学能求得别人认可。这是国民教育的成功,公民教育的失败。这个社会还需要让人们看到更多真实的东西,就像脚踩在泥土里,烙下一个脚印,怎么走过来的,一回头就能看见轨迹。得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细细碎碎的轨迹,去反思。看《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看《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与《张力与界限》,你就了解了一个多面的延安,一个多面的“革命”。一个二战有多少反思的书籍和电影,而我们的文革至今是隐晦的,成为诋毁政权的一段马赛克。我们就像《朗读者》里不识字的汉娜,需要依靠别人朗读了来获取真实的感受。     (四)   《前朝梦忆》的书名,有一种挂满“时光”的感觉。你拿起一本书,还得拂一下上面的灰尘,然后才能看见一个人的历史沸扬在灰尘里。原来张岱是这样一个人。看到张岱有“琅嬛福地”的描写,才恍然想起金庸写的那个武学书籍的福地来。我想起《黑夜飞行》的封面,杂乱的霓虹牌子,虽然天还没亮,但是靠着一点霓虹光亮,或许我们还可以飞行一段。别小看这段,也许,也许你就看到了一个单纯唱歌的夜总会,一个琅嬛福地。 我们常有一种非好即坏的判断。不一定毛姆写的就牛逼,也不是可能看不太懂的卡尔维诺或者昆德拉就一定是经典。关键是我们很少了解作品传达的意义,更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处国家的历史。我们很少关心历史,关心生活,关心人类最基本的感知和直觉。就像当初看《圣诞忆旧集》一样,感觉时光荏苒,很多美好的场景一一呈现,但我却绝少看见我们记忆中的春节。我们的历史已经在一轮轮的急进里丧失,我们能记住的是楼价,是诺贝尔,是钓鱼岛,因为我们对我们自己关心太少,对自己历史了解太少。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太好,就着急想要一个更大的集体——比如国家或者民族变得更好。     (采编:黄梅林;责编:徐海星)     您可能也喜欢: <摇光>人,历史 <对岸观察>让历史在此结束 让历史在此开始 <天权>我的文学主张 <荐书>本期主题:这货不是历史书 两岸的年轻人在改写历史 无觅

阅读更多

萝卜网 | 探访支付宝总部

可能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认为支付宝是淘宝网旗下的一家网站甚至一个工具,这种刻板观念有其溯源。2003 年的 10 月 18 日,“支付宝”第一次出现在淘宝网上。当初这个只有 3 个人的团队的初衷只是开发一款淘宝网的担保交易工具,以建立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从技术工具到金融服务,9 年后的今天,支付宝已经不再是淘宝棋局里的一颗棋子,非淘宝业务已经超过一半。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 20 余个部门、约 3600 名员工的独立在线支付公司。 值支付宝庆生举办的媒体开放日,我们探访了位于杭州黄龙时代广场的支付宝总部大楼。 目前支付宝公司大楼租用的办公楼建筑面积约 3 万多平方米,共计 22 层。据悉,上个月公司的总部大楼已经开始开工建设,新大楼是现有办公楼面积的 2 倍多。 从淘宝中孕育的支付宝,不免传承了淘宝公司独具一格的江湖武侠文化。类似“客栈”、“粮仓”、“XX 派”、“XX 教”等弥漫浓厚江湖文化的字眼在公司上下随处可见。由于公司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钱庄”一词几乎成为公司的代名词。 相传公司的江湖文化源于马云个人对武侠小说的偏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名”文化。与淘宝公司类似,支付宝所有员工都有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名”,这些“花名”通常来自金庸、古龙、梁羽生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在每个办公桌前,员工姓名下都会标注“花名”。据公司员工透露,公司成立之初采用的都是红楼人物,后来随着公司人员的激增,但凡契合古典文化的意象、人物都可以成为“花名”。诸如“晴雯”、“黛玉”都是公司的元老级员工。 “花名”绝不仅仅是外号意义层面的东西,在庞大的支付宝公司体系中,“花名”不仅仅是员工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调节工作氛围的一剂良药。据支付宝员工透露,不仅员工之间平日以“花名”相称,即便面对公司高管也是如此,没有官僚化,部门也相对扁平。 据称,员工入职时都会划分到“XX 钱庄”,“钱庄”是独立于部门之外为促进公司上下员工沟通和交流的团体,经常会组织各种娱乐联谊活动。另外,各个部门经常会举行一些讲座,讲座信息通常都贴在洗手间门上。 公司的 3 层是活动中心,提供了健身房、按摩房等休闲设施,公司 2 层还有一个太极馆。走在某些楼层办公区偶尔会邂逅一间温馨的小屋。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配备了“亲友接待室”以及充满大量玩具设施的儿童间,为不方便照看亲人的员工提供便利。 公司给予员工相对宽松的个人创造空间,楼梯处、柱子、门上、办公卡座间常常可以看到员工涂鸦、艺术作品,比如墙上挂满的员工照片、玻璃上随手勾勒的“海贼王”。当然,这种多元价值也造就了不同部门间迥异的气质和氛围。 支付宝的重量级部门“风险管理部”位于 6 层,该部门承担着每天数以万计的支付宝交易的安全问题。部门包括安全运营组、用户风险管理组近 200 人。“风险管理部”拥有一套基于海量事件实时处理的监控系统(CTU),可以在“秒级”的时间发现系统异常并快速诊断,以确保巨大交易量的安全性。 16 层事实上相当于公司的前台(题图),在这里可以看到支付宝一些历史大事记、“群英会”等相关展台。 公司的客服部门位于 7 层,客服员工近 600 人,男女比例悬殊至 1:5。这些客服自称“小二”,这些“小二”客满全年无休,365x7x24 为用户服务。在网购高峰期,这些“小二”平均每人每天大约要接听 140 通电话。 支付宝另一个有趣的特色是公司对固有服务、资源的利用。比如,每位员工的胸牌都绑定个人支付宝账户,员工可以食堂、小卖部等内部商户刷胸牌进行支付,无需密码,每天 200 元的限额。据员工透露,目前刷胸牌的方式只是过渡方案,未来甚至不用胸牌,直接利用收单设备扫描人脸即可完成支付,内部代号为“脸付宝”。另外,员工月薪中有 500 元打入员工支付宝账户中的。 第二个内部资源利用反映在快递收货部门“小邮局”上。同样利用刷胸牌,员工可以在显示屏上查看未签收的快递,统一部门其他同事的未领取快递也会一并显示,员工可代为领取,领取后,代签收信息会推送到所有收货人的旺旺上。 尽管时间仓促,但短短两个小时的走马观花仍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公司开放、透明、活跃的姿态,正好契合了公司业务拓展的理念。 “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马云曾这样说过,“当公司整个文化形成这样的时候,人就很难被挖走了,这就像一个空气很新鲜的土地上生存的人,你突然把他放在一个污浊的空气里面,工资再高,他过两天还跑回来。”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支付宝公司才得以在淘宝的襁褓中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长为一家支付巨头企业。 来自: 爱范儿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人物:正确先生

有时,他是中国最直言不讳的声音之一,有时他又会含糊自己的说辞和指向。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支持改革开放,而他的言论又标志性地解释着何为“新闻战线”。在中国,只有这一个人,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无论是谁,听到他的话,都觉得其人颇有道理。他口吐诤言却不刺耳,他站在爱护党的立场上说话,也没有显得古板。他是理性先生。从公众形象上他是典型的半框眼镜、国字脸和正色先生。也很难说他不是狡黠先生。最终。白岩松是稳健先生和—— 正确先生 文/张卓 下午四点,白岩松先生驾车驶出北京朝阳区798.车开得很稳,比你想象的更稳。受龙永图之邀,他刚刚录完贵州卫视一档伦敦归来谈奥运的节目。一般情况下,他不参与其他电视台的节目,龙永图是例外,中国入世前后,作为央视主持人的他和龙部长打下了多年交道,关系亦师亦友。“龙部长一句话,我不可能说不。”白岩松说,“不怕事找人,就怕人找人。中国人嘛,谁不讲人情?” 他不断看着表,6点前必须赶回中央电视台:看直播策划、商量选题、化妆。一周7天,有3天晚上的21:30,他端坐在《新闻1+1》的直播间,点评新闻,褒贬人物。 车行一个多小时,接近目的地,路上开始有点拥堵。一辆出租车从右侧窜过来,司机摇下后窗,大喊:你后备箱上有镜子!“镜子?”白岩松一愣,回头一瞅,乐了——后备厢左侧躺着一副黑色半框眼镜。 “刚才和龙部长道别时,太匆忙了,戴上墨镜,换下的眼镜随手扔在后备箱上了。”他恍然大悟,哈哈了起来。 这幅眼镜右边500度,左边100度。儿时放二踢脚,点上火,没着,跑过去看,却响了,于是右眼的视力开始下降。类似这样的眼镜他有三副,换着戴。眼镜也是他的主持道具,戴上,是央视正气凛然的支持人,摘下是一名普通中年男子。时常,他摘下眼镜,压低帽子,去坐地铁,上车后出溜到门边,一靠,很少有人能认出来。 取回后备箱上的眼镜,再次握住方向盘的白岩松有点得意:“我开车开得稳吧?”20多公里的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其间还有各种拐弯刹车,这真是个小小的奇迹。 那副没有滑落的、稳稳躺在车上的眼镜,似乎挑起了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绪,他忽然跟《人物》记者谈起星座,说自己是狮子座,这是一个“一群人坐在车里,把方向盘交付给他会最安全”的星座。因为狮子座“有使命感,负责任,会非常认真地开车”。 在央视,每次做大型直播,白岩松总对导播说,当你没有办法的时候,把镜头切给我;如果前面信号断了,你把镜头切给我。 问他什么是“有种”?他吐出两字:勇气。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刚开播时,白岩松是观察员,后来成为评论员。8月份,白岩松点评了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陕西微笑局长的名表、邹恒甫告北大淫乱事件…… 节目组内部,他写下过“有料、有趣、有种、有方向”。问他什么是“有种”?他吐出两字:勇气。 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白岩松发对把参与者定义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肯定了他的说法。在《新闻1+1》中,他批评居多,少有歌颂,有时碰到官员,对方认可他的说法:“说得对,我们要调整政策。” 在央视,白岩松和他的节目拥有了体制内最大的话语权。“白的节目是口径较大的节目,另一档是《新闻调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导对《人物》记者说。 2003年央视改版,新闻频道成立,白岩松成为央视第一位评论员。什么是评论员?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定义:具备独立和相当完整的话语姿态,可以对新闻事件解读分析。” 在央视20年,他从记者干起。自1993年起,他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后,又在《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做节目主持人,从香港回归、朱镕基第一次总理招待会、江泽民和克林顿人民大会堂答记者问,到中国加入WTO、伊拉克战争、连宋大陆行、北京奥运会……举凡国家大事要事,他全程参与,无一遗漏。 风口浪尖,他几乎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除了1997年香港直播前的演练,他因精神压力过大,把“驻港部队”多次说成“戒严部队”。如果以1993年推出《东风时空》为起点,当年的五大主持,只剩下白稳坐一线。 领导满意,群众满意,高层满意,他是“正确先生”。虽然从没做过《新闻联播》主播,但在央视每年制作的年历上,他总出现在显著的“一月份”位置。于是,又有人叫他“央视一哥”。 今天是白岩松坐在演播室,你要相信他的是非判断 8月的一天,下午1点,《新闻1+1》节目组在开选题策划会:邹恒甫告北大淫乱、保钓事件、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按照白岩松的规定,选题会放在中午12点开,这样可以保证晚上9:30的直播内容是当日最热话题。通常,三个选题以邮件的形式递交给白,经他确认,选定一个。这天,白对三个选题都认可,从节目展现效果考虑,之前人王晓琛选择聊“邹恒甫”。 下午3点,栏目组进入实际操作:联系采访对象,找资料,准备直播PPT。“今天是白岩松坐在演播室,你要相信他的是非判断。”编导孔茜在说服一个重要的联系人接受采访时说。 在栏目组,白岩松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和电脑,但他的影子无处不在:墙上贴着年度优秀主持人名单,白岩松赫然在列,一等奖;一进办公室迎面墙上挂着他从英国带回来的招贴画:keep calm and carry on——这句英文最近成了他的名言警句。他敬仰英国人的这个精神,提到这句话,“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朝西的一间房门后,有一张2004年评论部的大合影,照片上,他缩在最右侧,笑得有点萌。 下午4:30,责编赵威通知大家:岩松已经在路上了。这时,化妆师也到位了,一般情况下,白岩松花费在化妆上的时间是5-10分钟,这时,他会对节目稿提出口头意见。 节目直播前,白岩松习惯去央视旁边的玉渊潭公园走走,一个人,想想晚上的直播。这些年,他坚持自己写解说词,用笔,在纸上删删改改。 21:18,他举着文字稿走进《新闻1+1》直播间:上身西装领带,下身运动裤,一双120块钱的蓝白相间浅色低帮鞋。摄像师傅好久没见白岩松了,他摆好机位问:“你怎么没在伦敦接着解说残奥会啊?”“残奥会?”白岩松自嘲地笑,他大马金刀地坐在演播台的台阶上说:“再支持下去,我就残了。” 21:24,他坐上主播台,最后修改稿件。演播室外,责编赵威叮嘱导播:“岩松如果不改标题就用有标题的开篇,改了,就用另外一个。我们准备了两版。”21:27,他抿了抿嘴,进入直播状态,3分钟后,直播开始,与下午的策划稍有出入,白岩松加入了在“邹恒甫告北大淫乱事件”一事中对女性服务员的关注。“没有人关注他们,这群女孩子的名声怎么办?”第二日,白岩松跟同事交流时说道。 21:57,直播结束,没有口误,旨在两个地方有些许停顿。22:10,他已经换好运动T恤,几乎是一路小跑地走出灯火辉煌的央视大楼,开着那辆银色的奥迪车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他轻车熟路。”《新闻1+1》编导刘楠评价说。 辗转腾挪 有媒体问白岩松,边界在哪儿?他形容自己在“潜行”,并不能知晓边界:“这意味着我经常要试边界,就像探雷一样,有多少探雷的人腿是被炸断的。”但起码到现在,他的腿都好好的,除了双侧膝盖和右踝印踢球受伤留下长长的三条伤口。 张巍和白岩松合作过《东方时空》、《360度》等多档栏目,有时直播,白岩松一张口,张巍觉得“挺险,怎么会扯到这里”,但最后总能“收回来”。“前面是意料之外,后面是情理之中。他思维跨度大,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扯到一起。” 《新闻1+1》曾做过哈尔滨暴力强拆事件,最初策划以城市街景切入,白岩松改为:“今天上午今年的人大闭幕,而且通过了把保障人权都写进新版的刑事诉讼法……之后温家宝总理开了一个长达3小时的记者招待会,谈到了改革包括尊重人……”然后引出了哈尔滨强拆中一家普通居民的故事。 “白岩松讲话在绕腾什么啊?”总有朋友这么问时间。“很隐晦对不对?不能太明白了说,是吧?太明白了就没意思了。”时间“呵呵”乐了。 “白岩松的语言特点是辞藻丰富华丽,以至于隐晦性更强,这是他涉及敏感性话题的优势。”时间说,他是《东方时空》的制片人,被白岩松视为“伯乐”与“职业导师”,“但他的本意是什么啊?他有什么用的观点?他的方向性是什么?你捉摸不透,看不出来的,很含糊的。” 他擅长转折。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每一个尖锐回答之后,他的转折通常是表达对未来的乐观和对体制的信任。8月底,白岩松和龙永图聊伦敦奥运的节目中,有观众问他:中国足球如何发展?他说:“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要考虑人民需求?现在人民对大球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大了。”“啪啪啪”现场掌声不断。随即,白话锋一转:“我问过蔡振华,他现在打算建免费足球场,他对足球的发展很乐观,我也很乐观。我告诉他,没有政绩就是你最大的政绩。” “他站在爱护党的态度上说话,然后对现实提出批评。”在回答“为什么白岩松会成为央视评论员”时,时间解释。 新闻评论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导肯定了这种看法:“白岩松能把上下政策吃得比较透,他不会简单曲解上面的意思,无论站的姿势还是高度都很准,从不把官员当傻子。” 他也有妥协,当年美国9·11,央视不让直播。虽然他是第一批知道这个消息的媒体人。第二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姐,指着他说,“不是什么大事都能见到你吗?为什么昨天晚上没见到呢?”“我5年能做的事情,在央视可能需要7年。”白岩松对《人物》记者说。 “他说话永远有人愿意听,有人不愿意听,他会判断,谁愿意听,谁不愿意,这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张巍说。 现在,白岩松有两档节目:《新闻1+1》《新闻周刊》,一共30多个成员。虽然他不是制片人,但是团队内绝对核心。“他也不好意思连累别人,出点问题,人家也会给他打预防针,不断敲打他,所以这会变成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他会知道自己的身份,话说到什么尺度,他有经验。”时间对《人物》记者说。 他的节目预算充裕,又被称为财神爷。“和领导要钱,领导知道白岩松是主持人,会很放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央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白岩松赢得了体制的信任,体制也回馈给他更大的空间。张巍形容,这片天空是他在“体制给予”和“个人争取”的博弈中获得的。 一个会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 《人物》记者建议他做一份政治坐标测试,他看了一眼题目,表现出明显不悦:“我最讨厌这种测试了,我不会划分自己。” 他不站队,讨厌“左”“右”之说,他引用邓小平的话:“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讨厌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对外界冠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他的态度是:“我做好自己就行了。” 2000年前后,白岩松身兼三个节目的制片人,后来看了《道德经》,全推了。“36岁本命年的时候,《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一下子让我把很多问题想明白了,‘无私为大私’,不是说总像我们说的要大公无私,喊口号,人家就告诉你,无私为大私。当你真无私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在央视,他没有任何行政职位。“不开车,不做官。”白岩松的母亲曾叮嘱他。她觉得这两件事都“不太安全”。“现在车开上了,就不能做官了。”白开玩笑说。 199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东方时空》,这档早间节目被视为“改变电视语态”的试验田。最初,白岩松兼职做“策划”,此前,他在《中央广播报》做编辑。制片人时间不喜欢主持系出来的主持人,全白岩松出镜。考虑到是早间节目,没什么人看,白岩松答应了。后来节目火了以后,有人给时间写信:怎么能选白岩松这种长相的人当主持? 自上而下的改革和体制内的放宽的话语空间,让《东方时空》成为国内最尖锐的舆论监督节目,水均益通晓国际、方宏进擅长经济,白岩松更偏社会话题。“他一提问,像一根针,一颗子弹。”时间形容。 1995年,《东方时空》设立总主持,白岩松并列四大总主持之一,奠定了在央视的地位;而让全国观众知晓的是1997年央视第一次在香港回归采用直播时他的表现。他注意到了深圳关口的邓小平画像,谈到了驻港的拼音zg和祖国一致,他出口成章,语言漂亮,充满人文气。 那时,他三十而立,跟领导拍过桌子,摔过门,在评论部尝试成立了工会。还叫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2003 年,央视改版成立新闻频道,很多栏目被撤销,节目内容朝资讯、碎片化发展,一批体制内的制作人选择离开,现在,一套已少有专题栏目。“现在舆论环境多元,对媒体的日常管理也在加强。”张巍说。在新闻评论部的一个内刊中,张泉灵也感叹:现在的平台还能否激发出主持人和制片人的能量? 时间认为,这10年媒体的表现不如过去,10年前离开新闻评论部后,他形容像“受了刺激”一样,很久不看电视,因为很多节目显得“既卑贱又犬儒”,“不谈能否打动人,而是开始欺骗人了。这几年,我常说,讲真话,救中国。” 白岩松没有以前尖锐、犀利了。他的风格被定义为“稳定而活泛”。他不再享受“拍桌子的乐趣”,而是想拍完桌子能干点什么?他常把《人民日报》的老记者艾丰的话挂嘴边:“一个会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 现在,但凡抨击一件事情,他要想好解决办法。去伦敦,看到人家的公园都是开放的,他回国问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围墙拆了,安保会变得更糟糕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公开呼吁将北京的公园围墙拆掉:“围墙维护的是一小撮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为了钱、权、名……”他不满地说 白岩松44岁了,头发白了小半。他跟旁人开玩笑“现在,人吃饱了,两件事提前了,头发白和眼睛花。 他特别焦虑,声称以时间为敌。好多事情等着他做,往小了说,每天的节目直播、去台里开各种会、看书。往大了说,民主民生、新闻自由、安全阀、心灵改革,“用多少时间能实现?”他自问。去年,他写了一本书《幸福了吗?》,他认为,中国人需要一场道德革命,并试图找出“人人都不快乐”的原因。 这些问题太大了,有时会困住他。他开始提倡“无用论”,在今年除夕,在给同事刘楠的拜年短信中他写:“做公认有用的事情太多了,新一年,愿拿出点时间多做点无聊的事情。”“什么是有用的事情?”“为了钱、权、名……”他不满地说。 从伦敦奥运会回国后,他怀念在英国的日子:散散步,踢踢球,新鲜的空气绿植;也怀念每年回家乡的日子,哪里的人们不看新闻,哥们儿喝酒、聊天、唱歌,“在我老家,人和人之间的情谊比什么都重要。” 张巍觉得离白岩松远了,不是人情关系的远,而是无法理解他的焦虑,以前新人很好和白打交道,现在,难了。“他的焦虑也许是个人坚持和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所带来的激荡。很多事情无法达成一致。他要破解,但无可借鉴,没有榜样,他自己成老前辈了。” 白岩松也在更新系统,听小娟的民谣、“痛苦的信仰”的摇滚,看最新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福尔摩斯》,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他点评辣妹成了“辣妈”,将跳桑巴舞的巴西人比喻成“中国城管”。网上流传着他的“吐槽”贴,他才知道,原来“那么说话”就叫“吐槽”。 他半开玩笑形容崔永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有时,他也会显得“老气横秋”。《人物》记者问:“像你这代人都应该喜欢金庸啊,你却喜欢古龙。”“我特别希望你们这代人不要划分这个年代。”他的口气顿时变得像个长者,“希望你以后看待人性这个问题,多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 “在这里工作,我100%是因为老白。”《新闻1+1》策划刘楠告诉《人物》记者,她刚刚写完一本有关新闻评论部的书,明年,部门成立20年了。 2009年,白岩松录制《岩松看美国》时,在耶鲁大学作过一场演讲,谈了自己的“中国梦”。事后,美国媒体评价:白是一个有个性的央视主持人,但对于他的批评者来说,他带着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自命不凡的态度:自由主义式的“精英”媒体观。 王朔曾批评:对白岩松种种突如其来的断语和始终如一的自信过目难忘,他像是一个早已洞悉了生活真相并具有超常理解力的能者,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并能迅速给出当然的解释。 面对批评,他学会“置若罔闻”。他有极强大的自我防御系统。问他,你心目中的官场什么样?他说,你们自己心里有答案。问他,你有讨厌的官员吗?他说,那我能告诉你名字吗?刀来剑往,滴水不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对一些他实在不想回答的问题,眼镜背后会闪出一丝不悦的目光,有时起身绕两圈,回来就换了话题,有时干脆直接用反问扔回来。 去年推出的新书《幸福了吗?》的扉页,白岩松引用了仓央嘉措的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问:‘你隐藏过秘密吗?“我更喜欢后半句。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他反应很迅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告诉记者:“等他到了60岁,有心人帮他写本书吧,一定有很多现在无法说的事情。” 柴静解读白岩松,“他是蔡元培说的锅里的小鱼,两边煎,两边不讨好,唯有苦苦支撑。” “他应该离开央视,我们都应该离开。”时间说。 “为什么不离开央视?”《人物》记者问白岩松。 “因为除了央视,家里在边远地区的亲戚看不到。”其实,对这个问题,白岩松给出过很多答案“中央电视台每前进一步,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要参与到这个进程中;背靠着大树,你自己就成为大树……很多答案亦真亦假,难辨真心。 时间分析:“留在这个平台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气候,在这个气候下会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互相捆绑,而不是互相连累,捆绑是有利益的。” 现在,白岩松觉得他要感谢央视,央视也要感谢他。在这个平台,只有他敢说出这样的话。“他的言论与众不同,他是多元的,他是央视华彩的部分。”张巍说。 问他,如果时光倒退,现在的你会对当年那个身陷牛棚的孩子说什么,他毫不犹豫地答:我早说过了,相信未来。 现在和白岩松见面,时间会聊点别的,四十多岁的男人,业务已经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相信,在价值观上,我们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我选择了快走,他选择了慢走。” 有一天,白岩松开着车,听到汪峰在唱《光明》:也许征程的迷惘会扯碎我的手臂;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挫折的创伤已让我寸步难行,可我相信光明就在远方。忽然一下热泪盈眶。 “那些焦虑、痛苦,是相似的。”他将自己的新书《幸福了吗?》送给汪峰,扉页写下:你的音乐就是我这本书的音乐版,我的书是你音乐的文字版。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2/09/21.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人物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胡扯吧 | 武侠世界的消失

整个初中时间,我都沉浸在武侠的世界里。到了初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的功力已经足够深厚,我躲起来开始自己写作武侠小说。当然……在我爹更加深厚的掌力之下,我只好回归学校了。 我看了全部的梁羽生、金庸和古龙,一部分的温瑞安、卧龙生、云中龙和诸葛青云,还有一些不那么知名的。我几乎跑遍了当时镇里所有的租书店,欠下了一屁股的租债,翘了所有可能翘的课。 只要翻开武侠小说,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苛责,全都消失。惟有那江湖无穷尽的恩怨情仇,剑侠刀客的侠骨柔肠,武功密笈的神秘奥妙,纵横四海的奇遇良缘,才是我惟一的牵肠挂肚。 然后突然有一天,大约是高中的时候吧,那个世界兀地从我的生命中消失,就像它当时倏忽而来一样。它再也没有回来过我的生命,即便当我在大学中和工作之后试图重新寻回的时候,它也那么执着地只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不曾动摇我的人生轨迹和心灵世界。 整个武侠世界在中国,似乎就像它在我的生命之中一样,在整个90年代像燎原巨火一样烧遍大江南北,在新世纪中倏忽而逝,再也不曾回来。不仅仅中国大陆不曾有过优秀的武侠小说家,曾经出产了金庸梁羽生古龙的香港,同样沉寂无声。整个华文世界,都失去了讲述武侠故事的能力。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影像武侠取代了武侠小说呢?你看,武侠电影和武侠电视剧如同瘟疫一样,蔓延在整个华文影视圈之中,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眼球,夺得了大量的广告和奖项。可是,要知道,当年邵氏武侠风行华人圈,胡金铨和张彻的武侠片所达到的收视奇迹和艺术高峰,至今无人超越。今天的武侠影像,多数不过是滥竽充数、数量优势的炒冷饭而已,连最基本的故事都已经讲不好了。 许多人在研究武侠小说的时候都说,武侠是“成人的童话”。我却不大同意这样的论断。童话是什么?是人们所虚构出来的一个纯洁无邪的世界,是人们所向往的绿野仙踪,是仙人玉女的奇幻世界。而武侠世界呢?江湖恩怨,狭路相逢。冲冠一怒,血流五步。哪来的什么温婉奇幻,纯真飘渺? 因此,在我看来,武侠更多地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文人对于江湖,甚或说,对于真实世界的想象。当年香港的三大武侠,金庸古龙梁羽生,都有着深厚的国学和传统文学根底。梁羽生乃是诗词大家,而金庸对于国学和佛学都有深刻的见解。 即便是那些等而次之,甚至有些诲淫诲盗的武侠小说家,例如卧龙生、云中龙等等,都试图在他们的小说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普遍地运用诗词、佛家、道家以及各类民间传说中的形象。 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敢说,其中深刻地掩藏着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理想秩序的想象。这种秩序观,如果容易在当代的作者中被他们的叙述所掩盖的话,那么更加古老的武侠小说例如《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等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 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都和现实世界的秩序有着不同的秩序观。 与现实世界中掌握权力和金钱便掌握了世界不同,武侠世界中首先最重要的乃是义,江湖之义,人间之义。因此,仁义至上,武功次之。因为从武功来说,强中更有强中手是武侠世界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一部《天龙八部》中,武功的能力等级不断提升,实际上连萧峰这种初期出现的高高手,都已经不值一哂了。但是在《射雕英雄传》之中,最后谁才是武林最高手?郭靖,这个武学天分并不高,然而却充满了仁义的傻小子。古龙的陆小凤系列和小李飞刀系列,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这,当然是对现存秩序的颠覆。当人们看见郭靖居然打败欧阳峰,小鱼儿居然干掉移花宫主的时候,那种仁义满天下的快感便油然而生。 朝廷在武侠中永远是个笑话,任凭武侠人物戏弄来去。就算勉强能够在武林之中寻找到位置,或者搞些阴谋,那么最终他们都会死得很难看。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朝廷派了郡主来收拾江湖,结果连郡主都成了张无忌的女朋友;再比如陆小凤,经常搞死个把王爷什么的。西门吹雪和叶孤城,打架还要跑到皇宫的屋顶上。 这算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对于现存秩序和权威的反动和蔑视。如果我们今天还有一个武侠小说家的话,他们也愿意把高手决斗的地点放在中南海的屋顶上。 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之中,俯仰于政治的压力之下,所有人战战兢兢。只有在武侠的世界中,他们可以把政治的权威轻易地蔑视和无情地嘲弄,这又如何地快意恩仇啊。 可是,在武侠世界中,他们到底要构筑一个怎样的秩序呢?说实在的,这实在不是那些武侠小说家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侠情在于破坏一个世界,而不在于建设一个世界。他们对于秩序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甚至仅仅是朴素的。许多的武侠主角,他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归隐山林,就像《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一样,退回到古墓之中。楚留香的结果不是平定天下,挥洒正义,而是泛舟四海;张无忌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赵敏画眉;小李飞刀想来是在终身的情殇之中郁郁而终。最接近于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就是令狐冲了吧,他消灭了所有的武林败类,登上武林最高峰。但是,他也只能带着任盈盈,和一群马猴玩耍去了。 这种朴素的秩序观只能停留在江湖的层面。在江湖之上,那些有情有义,侠骨丹心的人们,得以攀登武林高峰,而那些危害武林,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比如岳不群、江别鹤、欧阳峰等等,都最终被人间蒸发了。 人间的事情管不了,江湖清静了。无非如此。 但这就足够了,不是吗?人们所想象的秩序,无非是正义昭彰,好人好报。 所以我说,武侠小说只是文人们的想象,他们满足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那些普通人的秩序想象,构造了一个虚拟的武侠世界,让人们把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抱怨,幻化成一个个身怀绝技的侠客飞仙,实践了空洞的正义和朴素的秩序。 可是,武侠世界到底是如何湮灭的呢?其实就是这样空洞正义和朴素秩序观的失落。现代世界已经演化到市场主宰一切的地步,惟有在金钱的沙场上,才是绝杀胜负的江湖。商业替代了江湖,商人替代了侠客,MBA替代了武功密笈。武侠,已经是一个不再必要的想象。金钱风暴已经把人们内心中湿润的部分全面风干,只剩下一片荒漠。 一方面,旧秩序已经崩溃,仁义、侠义和义气,显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需求了;而当代的文人们已经无法从旧秩序和旧文学之中汲取营养,于是只好全面溃退;另一方面,现代商业新秩序的崛起,使秩序的温润干涸,人性荒漠化,对于朴素秩序的需求也就不存在了。 武侠小说已经在中国存在和繁荣了千年之久,其溃退与其他传统文化的溃退一样,都是在新秩序之下的手足无措,而又没有足够天才的文人重新注入复活的血液。 可是我内心之中总有这那么一点残存的余温。武侠小说的存在,乃是人性对于一些基本情感和社会正义的吁求,无论怎样的社会,都需要那么一些温润的文化,来浇灌人们日夜不安的灵魂。 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有人能够用新的武侠故事,让我重逢侠骨柔肠的简单世界。   源地址: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191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