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法广 | 中国/电影: 《建党伟业》首日公映即遭遇如潮恶评

《建党伟业》首日公映即遭遇如潮恶评 影视网站verycd上,影片《建党伟业》得分创新低 网络照片 作者 凯文 继《建国大业》之后,第二部众星云集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6月15日在中国内地公映。该片首日即遭遇网络恶评,评分创下历史新低。 在大陆年轻知识分子聚集的“豆瓣”网站上,先有网友发现《建党伟业》有大量差评仍得到4.8分,明显不符合该网站一贯的评分标准。随后“豆瓣”网站于当天下午逐步关闭了打分和留言讨论等互动功能,最后索性删除了“看过”和“想看”的人数,只留下演职员表、剧情简介和剧照等基本内容。 在另一个影视网站verycd上,15日晚间赫然显示,在2600多人的评分中,有超过2500人将《建党伟业》归之为“垃圾”级别,最终得分为2.3分,还不及2009年张艺谋执导的口碑欠佳的《三枪拍案惊奇》(3.8分)。 但是,这两个网站并没有设置身份审核机制,因此无法证实评价的来源是观后感还是感情用事。 近年来,中国大陆电影票房水涨船高,2009年《建国大业》票房高达4.2亿,有业内人士预测,《建党伟业》的票房预期在8亿左右,但从《建国大业》的经验来看,各地党政机关包场及赠票将占相当比例。 对此,在近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新浪潮:高票房炮制过程全解码论坛”上,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提出中国电影的“三公”现象,即“发公文、用公款、工作时间看电影”,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不是正常的营销手段。 此外,《建党伟业》的演员角色也成为讨论焦点。汤唯在该片中出演毛泽东初恋情人,却在最终版本中被删除全部戏份,引来舆论对其星途坎坷的猜测。导演黄建新称,此举是考虑到故事完整性和观众要求。此外,喜剧演员赵本山、冯巩、范伟扮演一度叱咤风云的北洋军阀群体,也导致观众笑场,并引发选角不当的议论。   关键词 中国 – 电影

阅读更多

中共超限战迷思

2004年新浪网有个调查,82%的人认为,战争中杀死妇女儿童是应该的,要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张艺谋硬是让中国人把“情不得已”虐杀无辜的暴君称为《英雄》,加上同时鼓吹“中华民族最优论”、“文明中心转移论”、“生存空间论”、“人口膨胀战争必然论”等等,如今的中共所搞的共产主义,其心态比纳粹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阅读更多

南周林楚方 | 让子弹乱飞的姜文

《让子弹飞》,不给人任何尿点,实在忍不住非要嘘嘘,估计会一边提裤子一边骂,姜文人品太差,就不考虑人会得肾结石?坐回座位一摸裤子, MD ,拉链没拉就出来了。冯小刚人品要好一些,电影会预留很多切口,允许你出去方便一下,几分钟后回来,也不耽误你继续笑。但比起姜文冯小刚,有些大师就人品爆炸了,他把粪点都给你留出来, 20 分钟后回到座位上,没什么影响, 200 分钟后回来,也没什么影响,如果不去看,影响会降到最低。   姜文和冯小刚,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我看过一个段子说, 有记者批评一位中国导演,你的电影我们都得仰着头看,累。据说,导演回答道:那你到二楼看去。这个导演肯定不是冯小刚,他的电影低着头看就挺好。也肯定不是姜文,他的电影要不停摇头扭头晃头看,因为他是用头拍的电影,拍出来的往往能当头牌,冯小刚的也能当头牌,只是两人姿势不太一样。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姜文就拍这么几部电影,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拍戏还是为人,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他的为人和他的电影都是阳光灿烂的腔调,也可以说,姜文是个把青春期无限拉长的人。青春期的人,有叛逆却不叛变,他的电影大都是站着拍的,就好像《让子弹飞》里说的,“要站着,还把钱给挣了”。站着挣钱挺好的,大家都要挣钱,今年国产电影是四人帮轮着上台,冯小刚自己说的,他是躺着挣钱,姜文自己说的,他是站着挣钱,张艺谋是别人说的,他是跪着挣钱,陈凯歌,是我胡说的,他是痛苦地挣钱,可挣完钱比没挣着钱看起来还痛苦。只有葛大爷最 NB ,光着头能挣钱,戴假发也能挣着钱,哪怕屁股挂树上都能挣钱…所以说葛优是一代名优 …… (这里插一句陈凯歌,他的电影态度也挺好的,他也坚持人要站着,一路走来也算始终如一,但评论界往往认为他一路走来始终如二,不厚道。)   我很喜欢姜文和冯小刚挣钱的方式,冯小刚有尊重市场的霸气,姜文有主导市场的霸气,子弹飞里叫“霸气外露”。是的,霸气。我遇到过不喜欢姜文的人,但不是因为不喜欢他的作品,而是不喜欢他的为人:“以为自己有个 XX 就可以X全世界”。其实我觉得就算他真的这么着,也没什么不好,想 X 全世界的人总是比被全世界 的人 X 值得尊重,我懂的。   姜文的作品,很多人说看不懂,但鬼子和阳光灿烂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范儿在那,隐喻也在那,不过太阳照常升起确实是看不懂,就剩范儿了。我估计剪片的时候,有人在旁边说,“姜爷,这片子,不懂呢 …… ”“不懂?别看”, 要没人劝,姜文可能会把电影搞得懂一点,但人一劝:我就这么着了,爱懂不懂。我因为看不懂而怀疑智商不够,赶紧找几个影评看,但发现影评都是讲自己是怎么看不懂的。看不懂不影响我对姜文电影的好感,等他,有时间。   《让子弹飞》来了,很少看到这么一部国产电影,受到如此的几乎一致的好评,而且应该都不是花钱买来的。也很少看到一部国产电影,有那么多人在电影院里排成大 S 和小 S ,我怀疑这两天三里屯附近的堵车和子弹有关,连 villeage 的停车场都塞车,居然还有很多人说买不到票,所以,有理由怀疑子弹也带动了其他电影的票房——排很久都买不到票,又考虑到好不容易把太太或者别人的太太约出来,“亲爱的,要不我们看 XXXX ?明天我们早点来?”所以,对男男女女来说,子弹飞可能增加了爱情或者偷情的几率,看子弹飞的人,可能有两次合理约会的机会。   这个电影真值那么多人捧吗?我看了一遍,觉得自己是个凡人,我确实觉得电影挺好的,讲故事的能力 ……. 不说了,挺好的,镜头感 …… 不说了,也挺好的,搞笑水平 ….. 不说了,还挺好的。把这部电影当做纯娱乐片看,可以的,当哲学电影,凑合着也可以的,当做隐喻,也可以的。隐喻怎么翻译,都是影评人和观众去琢磨的,也许导演本人没想那么多,看了观众的反应,才想到,哦,原来我是这么想的,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但我是这么想的,比如:   “抢在手,跟我走”,如果两派势均力敌,人民支持谁?支持会打架的,仅仅会打架也不行,就是说只号召人民打土豪,也是没用的,关键是分田地。人民是什么?姜文电影里的人民,要么是可以忽悠的,要么是可以吓唬的,对付人民的办法,归根结底四个字:威逼利诱。所以,人民往往是靠不住的。所以,这部电影是一部“反人民”的电影,我觉得挺好的,这里的“人民”很真实,当姜文、葛优、周润发几个人在台上挥动帽子誓师剿匪,如果台下的观众喊几声万岁就圆满了。电影第二个隐喻,是不是说任何政权如果跟黄四爷似的,最终的命运就是遇到张麻子一样的悍匪?最后你再固若金汤再坚如磐石,没准就被麻将里的四桶九桶们搞死,再强大的政权,最后也是一个“糊”字。影片最后,那几个悍匪说要去浦东,去上海,考虑到民国时的浦东还不不毛呢,浦东只是这些年的事,这些年的浦东又意味着中国模式,意味着 GDP ,所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姜文是在暗指 GDP ,暗指,再强大也就那样?最后也是轰隆一下子? 其实,这部片子的隐喻太多鸟,包括对原著时间、人物等的改变,影片中的地雷,影片中姜文不要钱不要女人,“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是不是指的是……当然还是有个别地方没弄明白,一是老二究竟怎么死的,一是姜文最后骑白马干嘛去了?去取经? (我的微博: http://t.sina.com.cn/1497628144/profile/ )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中国广电总局批革命剧娱乐化太离谱

中国广电总局发出通知,批评目前有些电视剧披着主旋律的外衣,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日战争和对敌斗争娱乐化,太离谱,将不会获得“备案公示”。 中国的《山东商报》星期二报道,中国广电总局最近发出《关于2011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批评个别电视剧剧目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日和对敌斗争娱乐化。并表示,这些电视剧将不会被“公示备案”。报道说,中国有专家指出,革命剧娱乐化倾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些电视剧以描述抗战等主题为外衣,实际上却是青春偶像剧,甚至是武打剧。报道列举了一系列有争议的电视剧案例。如不久前开始播映的、被网友称作“神作”的《抗日奇侠》,其实就是一部神话抗日武侠片,开始播放后就引发追看和争议。剧中人物个个都身怀绝技,什么绵沙掌、鹰爪功都派上了用场,不但日本鬼子被打的稀巴烂,就连日军的枪炮也不在话下。虽然看着很过瘾,但这种古龙剧的情节,神话似的拍摄手法让不少观众大呼“太离谱”,是用充斥暴力和男子汉气概的作品“为祖国母亲添礼”。 另一部引起争议的电视片是《中国1921》。该片以青年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的发展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然而引起观众追看的最主要的因素却是剧中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剧中的杨开慧热情、奔放,上演“女追男”的戏码。有观众提出质疑:那时期的人,爱得有这么张扬吗? 旅美中国学者谢选骏认为,中国大陆目前的影视作品内容和质量都比较低俗,情节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国的高级文化受到严密控制了,但比较低级的娱乐性文化它就商业化不怎么受意识形态控制。在历史真实性上确实有离谱和夸大的东西。比如很多的古装戏,颂扬满清很离谱的,但是官方都不管。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包括编剧、导演在内,文化水平都不高。至于像张艺谋这样的人也都是胡来的,他们都缺乏历史诚实,他们都不请一些人给他们在知识方面、常识方面把把关。我觉得这也是跟中国缺乏一个独立的、严肃的批评有关系。中国的这些影视评论文章大部分都是关系户写的、吹捧的、不是很中立的。这样一来就导致很多东西很是真,因为中国很多东西都不自由。历史剧它应该不违背历史真实才对啊。你可以有想象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但是你不能明显地违反历史。中国完全不在乎你知道我胡来,我就是胡来。” 就中国广电总局的通知,山东师范大学电影学教授姜静楠表示,在中国,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娱乐化倾向,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当局现在通报禁止其实有点晚了。早在2009年,革命剧娱乐化的倾向就达到了一个顶峰,一些红色谍战剧,很多都在表现三角恋,四角恋,已经突破了革命剧的底线。姜教授认为,革命爱情片不能太离谱,像那种动辄就表现革命者三角恋、四角恋的所谓“革命爱情”是不可取的。 海外独立中文笔会的会长廖天琪认为,目前中国的电视剧虽然数量多,但质量低下,历史电视剧缺乏起码的历史真实性: “中国每年制造的电视剧数量之多是非常惊人的。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影视我认为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它的商业化和急功近利的这种意图。多产绝对会影响到它的质量。有一些质量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坏。我就发觉中国有一些历史剧,根本的史实都被扭曲了,乱篡改历史,这种事情是经常出现在中国的电视剧里面的。我认为由国家统一来做这样的决定,什么可以演,什么不可以演,这就涉及到审查的问题了。” 2010年中国电视剧论坛曾透露,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电视剧生产的第一大国,每年生产将近1万5千集电视剧,真正能播出的有8千多集,大约有一半的电视剧不能播出。与中国相比,美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为8000多集,韩国为2000多集。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 | 转型年代呼唤现实主义大片

顾长卫多年的坚守终于开始得到回报。由他执导的国内首部关注艾滋病人的电影《最爱》自2011年5月10日上映以来,可谓叫好也还叫座,尽管上映首周遭遇两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但《最爱》依然拿下了4000万左右的票房佳绩。看来,“要票房就要飞来飞去”,“要票房只能远离生活”,这只是部分电影人的错觉。现实主义也可以有票房,《最爱》、《观音山》堪为例证。 自2005年推出处女作《孔雀》开始,顾长卫就坚持埋头于关注国人生存的现实主义题材。此次触碰红烙铁般敏感的话题,似乎找回了“第五代导演”多年不见的真诚与勇气,同时也让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贫穷落后”的局面为之一变。 《最爱》的大陆公映版本由原本的150分钟删减到了100分钟。单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最爱》尚未达到当年《孔雀》那样的高度,而且主题黑色沉重,取得如此票房成绩,令人意外,但也属应该。除了明星阵容、宣传推广到位等因素以外,中国电影观众对本土现实主义电影的饥渴,对近些年各种过多的“怪力乱神”本土大片的厌倦,也是影片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 自2002年张艺谋《英雄》大卖以来,中国本土大片自以为找到了赚钱的“金模式”。这些年的本土大片,架空历史的天马行空成为了一种时尚,题材大多集中于武侠片、神怪片、谍战黑帮片、无厘头喜剧片等几种。 一说到商业大片,在一些电影人那里似乎就意味着大投资、大营销,意味着国际明星的堆砌、香港动作指导团队,意味着数码特技的运用、视觉奇观的铺张。难道这就是一些中国电影人眼中的好莱坞,就是在中国电影制度之下掘金的不二法门? 不得不说,这样的好莱坞,是错位的好莱坞,这样的商业大片,或能取得一时的票房成功,却在透支中国电影人的信誉和形象。中国大片的“怪力乱神”之路,没有发展上的可持续性,最终也会在商业上落败。 诚然,电影业作为一门产业,追求票房和盈利是其基本诉求;现代电影观众也是以消费者的身份走进影院的,娱乐和休闲是其重要目的。我们并不赞成一味强调文以载道、强调电影的教育熏陶;但这绝不意味着商业大片必然消解现实和意义,这一点,好莱坞大片早已经有成熟的认识。 虽然好莱坞电影非常注重电影技术与商业运作,但梳理一下奥斯卡奖的历史就会发现,在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业大片的娱乐的外表背后,都包藏着饱满的现实主义能量。或者说,好莱坞所有的经典影片,都是类型片的外表,但内在精神却是现实主义的。在奥斯卡的榜单上,既有视觉奇观之作、震动视听之作,更有撼动人心之作。 为什么撼动人心的商业大片更要现实主义内里的支撑?道理很简单,不打动人的内心,如何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而打动内心靠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和共鸣。感官刺激总是有限的,只有现实生活永恒。在生活的严峻甚至残酷之上,开出的人性之花,更加动人心魄。 印度电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印度电影也曾经只有歌舞和虚幻浅薄的故事,但这些年随着观众口味的不断提高,武打歌舞片逐渐失宠。在印度当局宽松的电影管制制度下,贫困、宗教、政治等现实主义题材成为印度电影的新宠,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三个傻瓜》、《芭萨提的颜色》等电影,在中国都拥有大量粉丝。中国观众在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批判中找到了大量的共鸣。对于中国的电影人和管理机构,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回头看,中国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伪现实主义”,到真娱乐主义、真票房主义几个阶段。目前,似乎又在回归真现实主义。当年的《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红高粱》、《霸王别姬》,都不仅有票房,也赢得了广泛尊敬。显然,回归现实主义,可以找回更多电影人的尊严。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现实生活充满复杂尖锐的冲突,各种故事情节,往往超出小说家最大胆的想象,已为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准备好了最丰富的素材。只要给她充足的阳光和空间,中国的现实主义大片时代就会到来。惟有电影人、管理机构共同努力,直面转型中国的种种拍案惊奇,从中提炼出直指人心的故事,打破票房好、口碑差的怪圈,才是中国电影持久的繁荣之道。通过电影屏幕,中国那些饱含一个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故事,也才能被更好地铭记、反思,被永久地定格——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绝不应缺席的当代史!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