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渔

法广 | 特约专栏: 收拾我民族破碎的精神河山——“刘宾雁良知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新闻史上,我们还找不到另一只如刘宾雁那样的大雁,能够如此英勇如此热情如此痛苦地在风暴中飞翔。它的每一次俯冲,每一声号叫,每一滴泪水,每一片被折断的羽毛,都在人民的大海上激发出雷鸣电闪和掀天的巨浪。”从“刘宾雁良知奖”设立和首届评选活动启动开始,刘宾雁这只大雁,已重返中国的天空,为着收拾我民族破碎而骨血犹存的精神河山,翱翔、号叫!

阅读更多

奇闻录|死得其所

近日,安徽颍上县国土局一群干部要求办事群众“请客求人”引发了一起意外事故,一名干部在酒后送另一名“喝多了”的干部回家,结果到家时误将其忘在车内,当被发现时已高温中暑脱水死亡。 颍上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7月10日中午,本县红星镇一企业主到县国土局“请客”,地籍股副股长王某联系副局长周继培、办公室副主任闫颍等5人参与吃饭。席间,国土局4名干部共饮用口子窖白酒4瓶。饭后,参与饮酒的闫颍开车送“喝多了”的王某回家,误驾车回到自家休息,将王遗忘在楼下车里。下午4点半,其被发现时已高温中暑脱水死亡。 据当日的请客人吴云介绍,他是本地农民,在北京打工20年,有了些积蓄想回乡办个小电子厂。2010年时,红星镇政府出让吴云1亩国有土地并承诺帮办土地使用证,“但协议一签就变了,说你先把厂建起来,证以后再说。” 2012年6月,吴云投资150万元的工厂建成投产,年底与江苏一家节能灯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订货量大了,厂里需要贷款增加生产设备,但贷款要土地证抵押,我就急了,开始跑国土局。” 吴云称,为了办证,今年以来他往县国土局少说也跑了一百趟,“天天就跟上班一样,他们都说:‘吴云,你比我们工作人员来得还勤!’” 但土地证一直没办下来。“要么说‘人不在、没得空’,要么说‘缺手续、回去补’”。吴云说,红星镇离县城35公里,为了补手续他有时一天要往返两趟,有几次他请镇领导一起去国土局,“局领导答复得很好:‘你一个农村人办企业不容易,我们一定抓紧时间办好。’但就是办不下来!” 吴云说,7月10日那天他原本没准备请客,“上午我到国土局王股长办公室问土地证,这时候进来一个工作人员,说这么多人给你帮忙,你还不表示表示?” “我不好当面拒绝,心想悄悄走掉算了。”吴云回忆,约11点他从国土局出来回家,路上接到王股长电话,让他到城北的竹荪鹅饭店“有点事”。“我以为是证办下来了,很高兴。去了一看国土局其他几个人也在,才明白是让我请客来了,就担心钱带得不够。” “吃完饭一算账980元,我身上只有600多元,欠300元账饭店老板要求我把驾照押在那儿,到现在还没换回来。”吴云说,饭后他返回红星镇,夜里派出所上门问话,才知道王股长出了意外。 为办证一共请过多少次客?吴云苦称“不敢讲”。 吴云的土地证到底能不能办,为何办了这么久?县国土局局长张敏称,那1亩地是建设用地,但手续上“有点小麻烦”。 来源: 南都网 猜你喜欢 120 的故事 中国鬼城 徐友渔:九评文革 汉堡购买力 盛世一景 7-25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千余人联署呼吁释放许志永等公民运动参与者

香港 — 在新公民运动发起人、法学家许志永博士7月16日被北京警方刑拘后,由中国公民发起的呼吁释放许志永及其他公民运动参与者的联署信,得到海内外的呼应。截止7月27日,已有超过1207人签名。而同时,人权组织国际特赦近日也发起紧急救援行动,敦促中国当局释放许志永及李焕君、李刚、宋泽等4位公盟成员。 由自由派经济学家茅于轼、企业家王功权、作家笑蜀等5人发起的公民社会呼吁书,强烈抗议刑拘或逮捕以温和理性方式、在合法范围内推进公民社会建设的许志永等人,并紧急呼吁立即释放他们。 呼吁信表示,将以公民的身份持续关注、持续追问、持续施压,直到许志永和所有因参与新公民运动的公民重获自由。 参与联署的包括程巢父、何方、许医农、冉云飞、廖亦武、程益中、艾晓明、郝建、李大同、刘军宁、王力雄、徐友渔、夏业良、刘苏里和郑渊洁等各界知名人士。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当局已刑拘或逮捕了至少15名新公民运动的参与者。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编程随想 | 分享各类电子书(40本)——另告知"第2网盘"启用

  好几天没有发博文了——本周的业余时间都在折腾”第二网盘”。今天总算折腾差不多了,发一篇博文通告一下。顺便把最近1-2月上传的电子书清单列一下。 ★第二网盘的选择   5月底的时候,俺发了一篇《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30本)——另征求”第2网盘”的建议 》。最被大伙儿看好的2款网盘分别是 Dropbox 和 MEGA    容量方面   MEGA 优势明显(默认 50GB),而 Dropbox 只有可怜的 2GB(通过邀请扩容,最多到 18GB)    速度方面   Dropbox 优势明显。俺为了确保安全性(主要是隐匿性),必须走双重代理操作网盘。在这种情况下,Dropbox 的页面载入速度还行,而 MEGA 的页面几乎难以加载成功 :(    商业方面   据说 Dropbox 是全球用户数第一的网盘,不用担心它短期内倒闭。   基于上述几项考虑,最后还是选了 Dropbox ★Dropbox 的容量问题   Dropbox 默认的空间是 2GB,免费扩容的上限是18GB,所以再过1-2年,没准 18GB 空间也用完了,到时候俺会考虑拿 MEGA 当第三网盘。(虽然可以付费扩容,但是”在线支付”容易暴露身份,所以俺不考虑)    欢迎帮俺扩容   如果你今后想注册一个 Dropbox 帐号,可以点击 俺的邀请链接 。通过这个邀请链接注册的每个新账户,可以帮俺网盘增加 500兆 容量。俺的网盘容量越大,就可以分享更多的电子书。 ★Dropbox 的同步问题   目前使用 Dropbox 的客户端把本地的电子书同步到 Dropbox 网盘。刚才说了,俺需要用双重代理来确保隐匿性,所以同步的速度有点慢。估计明后天(20号左右)能同步完。   同步完之后,俺会修改 电子书清单 ,补上 Dropbox 的链接。喜欢 Dropbox 的同学,再耐心等一天。   下面列出新增的政治类电子书和非政治类(心理学、历史、军事、文艺)电子书。   按照惯例,上传的电子书都放到 ” 编程随想的收藏 ” 这个站点。    要下载的话,请用鼠标猛击” 电子书清单 “(需翻墙) ★政治类 ◇政治类 / 政治理论 / 社会主义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 作者是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最有影响力的成员。 他一贯坚持自由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 此书阐述了:所有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社会,不管采用什么意识形态,最终都会沦为极权主义。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是如此,斯大林的共产主义亦如此。 哈耶克称:要将这本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 (此书上次分享过中文版PDF。据说中文版有删节,某网友又贡献了这本英文完全版,特此鸣谢) ◇政治类 / 中国 / 中共历史 / 六四事件 姚监复:《 陈希同亲述——众口铄金难铄真 》 作者是天朝知识分子,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研究室主任。 此书是他与陈希同八次长谈之后,整理的谈话记录。 陈希同企图通过此书,替自己在六四运动的行为辩护。 (这是继李鹏之后,又一个六四刽子手出书,妄图洗白自己血腥的双手) ◇政治类 / 中国 / 中共历史 / 文革时期 徐友渔:《 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 》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这是一本比较详细的关于红卫兵运动的著作。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分享,特此鸣谢。 郑念:《 上海生死劫 (上海生与死) 》 作者是民国外交官之妻,1949年回大陆参与红色中国建设。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以间谍罪关押六年,独生女被红卫兵殴打致死。 此书相当于她的自传,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袁红冰:《 自由在落日中 》 作者是持不同政见者、作家。因参与64运动被逮捕。2004年流亡海外。 此书是长篇小说,描写文革期间蒙古族民众反抗中共政权的种族灭绝。 CHM版本由热心网友分享,特此鸣谢。 ◇政治类 / 中国 / 中共历史 / 延安和八年抗战时期 笑蜀:《 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 作者是知名作家,《南方周末》评论员。 此书收录了延安时期,中共喉舌《新华日报》的几十篇社论。 这些社论对“民主自由”的吹捧,俺看了都觉得肉麻。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中共没掌权时,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一旦掌权,立马翻脸不认人。 (此书之前分享过 CHM、TXT 格式,此次增加 PDF 扫描版) ◇政治类 / 中国 / 中共历史 / “反右”运动 赵锐:《 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 》 此书详细介绍了林昭的生平和家庭背景。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分享,特此鸣谢。 ◇政治类 / 中国 / 中共历史 / (其它) 李洪林:《 中国思想运动史 》 作者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国历史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务。 此书从30年代毛太祖搞“延安整风”,一直讲到80年代邓太宗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共历次思想运动,说白了就是打压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而压制自由的思想,最终是为洗脑这个目标服务的。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分享,特此鸣谢。 何清涟(主编):《 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 》 编者是天朝知名且敢言的经济学家,因受迫害移居美国。 此书包含多篇论文,介绍中共掌权后不为人知的历史。 包括了文革、大饥荒、中苏翻脸、傀儡宪法、等。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精心排版并分享,特此鸣谢。 王明:《 中共五十年 》 王明是中共早期元老,“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首。 遵义会议之后,被老毛排挤出领导层。 此书叙述了他与毛太祖几十年的恩怨。通过此书有助于了解中共早期党史。 ◇政治类 / 中国 / 教育问题 冉云飞:《 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 》 作者是天朝作家,民主活动人士。曾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被警方刑拘。 此书不光批判当前的教育弊端,也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 作者把天朝教育的弊端上升到“危机”的高度,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分享,特此鸣谢。 ◇政治类 / 中国 / (其它) 冉云飞:《 通往比傻帝国 》 作者是天朝作家,民主活动人士。曾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被警方刑拘。 此书是他的随笔集,主要点评天朝的社会百态。 书名中的“比傻”,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谁比谁更聪明,不是聪明本身就能够定夺的,而是因着无上的权力,才能够变得“更聪明”。推尔广之,大臣不可能比皇帝聪明,各级官员随着等级的不同,下级始终比上级更愚蠢一些,直到最愚蠢的底层亦既广大的民众。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分享,特此鸣谢。 黄毓民:《 偽民主派賣港實錄 》 作者是香港知名主持人,立法会议员,绰号“丐帮帮主”。 曾经参与创建香港反对派政党“社民连”和“人民力量”。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分享,特此鸣谢。 ◇政治类 / 苏联 马特洛克:《 苏联解体亲历记 》 苏联解体时,作者是美国驻苏联大使(共担任此职务11年)。 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有助于通过此书了解苏共政权崩溃的经过。 ◇政治类 / 美国 《 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局透视 》 此书从美国国安局(NSA)成立开始说起,介绍了 NSA 的方方面面。 看完之后你就明白,NSA 远远比 CIA 和 FBI 牛逼。 (最近一个月,“棱镜门”丑闻闹得很大,俺顺便分享这本 NSA 的介绍。关于这事儿,俺另有一篇博文《 中美政府信息监控的差异——”棱镜门”丑闻随想 》) ★心理学类 ◇心理学类 / 认知心理学 罗伯特·西奥迪尼:《 影响力 》 非常实用的一本心理学读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知名度。 书中介绍了若干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掌握这些原理可以有效地对他人施加影响,还可以避免被别人轻易地忽悠。 书中提到的某些心理学原理被专制国家(比如中国)用来洗脑。 俺已经在好几篇博文中提及此书。 (此书之前分享过TXT格式和扫描版PDF,这次增加了文字版PDF) ◇心理学类 / 人格心理学 《 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 》 此书汇集多位知名心理学家的文章(包括:马斯洛、荣格、阿德勒、罗杰斯、等)。 扫描版,字迹有点模糊。目录从22页开始。 ◇心理学类 / 社会心理学 菲利普·津巴多:《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 路西法效应最早是从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出来的。 该效应说的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在特定的情景之下,也会变得如同恶魔一般。 ★历史类 ◇历史类 / 世界史 贾雷德·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 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生物地理学家。此书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用通俗的笔法讲述了人类发展史。 书中分析了:为啥只有欧亚大陆的文明一直延续下来,为啥最终是欧洲殖民者征服了全球? 不是因为人种的差异,而是因为地理因素的差异。 (此书之前分享过CHM格式和英文PDF格式,这次增加了中文PDF格式) 贾雷德·戴蒙德:《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生物地理学家。此书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用通俗的笔法讲述了人类发展史 。 此书是作者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的又一本人类史的著作。 书中介绍了若干走向灭亡的古文明(玛雅、维京、等),并分析了其社会崩溃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 作者是加拿大知名历史学家。 此书的知名度很高,至今已出到第7版。 此书的特色在于: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全球的角度来叙述各个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此书列为大学基础课程教材。 (此书之前分享过CHM格式,这次增加了PDF格式) ◇历史类 / 中国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 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此书是美国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常用教科书。 由于政治原因,在中国出版的是删减本。 PDF文字版由热心网友分享,初步判定是完全版,特此鸣谢。 吴思:《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 作者是知名作家,《炎黄春秋》杂志的主编、副社长。 此书是他的代表作。如今广为流传的“潜规则”一词,就是出自此书。 作者总结出了中国古代政坛/官场的种种隐形规律。 (此书之前分享过CHM格式,这次增加了PDF格式) 叶曙明:《 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 》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点。 此书有助于了解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细节。 ◇历史类 / 德国 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 》 作者是美国记者,世界现代史学家。 此书详细介绍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从兴起到崩溃的全过程。 作者收集了许多第三帝国的第一手资料,本书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 ★军事类 ◇军事类 / 军事理论 李德·哈特:《 战略论——间接路线 》 作者是著名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 他在战略思想方面的地位,可以跟克劳塞维兹相提并论。 这本书也是最能体现作者战略思想的一本,堪称代表作。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 作者是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此书是其代表作。 书中有很多持久不衰的观点,两百多年后依然没过时。 比如: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马汉:《 海权论 》 作者是美国很有影响力的军事理论家,他特别强调制海权的重要性。 此书汇集了作者的4本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欧洲的冲突》、《亚洲的问题》、《美国的利益》 第一本尤其出名,是目前为止关于海上战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军事类 / 现代军事史 / 二战 阿诺德·汤因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大全 》 作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一生著作颇丰。 这本书实在太详尽了,完全不辜负书名中的“大全”二字。 光凭 chm 文件有10兆,你就能感觉到内容有多丰富了。 CHM 格式类似于压缩的 HTML,而且此书没有图片,全是文字。 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 作者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 此书写于二战刚结束不久,共6卷,300万字。 其内容对于了解二战时期盟军高层的运作,很有帮助。 本书与法国首相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并称为姐妹作。 ◇军事类 / 现代军事史 / 韩战 李奇微:《 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 作者是美国名将,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李奇微在韩战中表现出色,阻止了中国志愿军的攻势,使志愿军遭受重大损失。 这本回忆录有助于从美国人的视角了解韩战。 沈志华:《 朝鮮戰爭揭秘 》 作者是历史学者,对中苏关系和冷战史有深入研究。 此书侧重介绍了朝鲜战争各方(美、中、苏)的高层决策。 ◇军事类 / 现代军事史 / 越战 王贤根:《 中国秘密大发兵——援越抗美实录 》 当初写《 最”纯正”的共产主义政权——红色高棉简史 》参考过此书内容,顺便放上来。 扫描版,字迹有点模糊。 ◇军事类 / 古代军事史 / 迦太基战争 (迦太基战争又称为“布匿战争”,是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的长期战争) 杜普伊:《 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 此书着重介绍汉尼拔本人的军事才能,内容相对简略。 王乃新 :《 汉尼拔战争 》 第二次布匿战争又称为“汉尼拔战争”——因为大部分时间是汉尼拔唱主角。 此书的内容比前面一本要详尽。 ★文艺类 高行健:《 灵山 》 作者是小说家、剧作家、导演,首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此书是其代表作,应网友的要求上传。 高行健:《 一个人的圣经 》 作者是小说家、剧作家、导演,首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此书是其代表作,应网友的要求上传。 高尔泰:《 寻找家园 》 作者是知名画家、作家、57年被打为“右派”,64运动后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关押。 此书是作者的自传式散文集。2004年在国内出版时被删节。 俺分享的电子书是完全版。 PDF版本由热心网友精心排版并分享,特此鸣谢。 土家野夫:《 看不见的江湖 》 作者是大陆诗人、作家,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 他因为帮助六四学生领袖出境,被自己的好友告发,判刑6年。 此书获独立中文笔会2011年自由写作奖。 PDF由热心网友精心排版并分享,特此鸣谢。 袁红冰:《 文殇 》 作者是持不同政见者、作家。因参与64运动被逮捕。2004年流亡海外。 此书是他的自传体小说。 ★补充说明 如果你想找某本电子书,可以 翻墙 到俺博客留言,或者 翻墙 到 电子书清单 留言。俺有的话,会分享到网盘。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 (2013年5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30本)——另征求”第2网盘”的建议 (2013年4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25本 (2013年3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26本 (2013年1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22本 (2012年12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19本 (2012年11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10本 (2012年10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15本 (2012年5月) 分享”六四”的电子书6本 (2012年4月) 分享政治类电子书16本

阅读更多

崔卫平 | “持不同生活见解者”

“我写作是为了把隐蔽的东西带到亮光之下。”崔卫平说,就像哈维尔那样,“让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57 岁的她虽然从北京电影学院退休,但仍活跃在中国的诸多公共领域。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娄烨评价说,“她是从人的感受和状态开始的思考,而不是从主义和理论开始的。” 崔卫平(AP) 本文原刊于 《人物》杂志六月号 ,原题为《疏异者崔卫平》,作者谢丁;文中小标题为奇闻录编辑所拟 持不同生活见解者 崔卫平女士不是个明星。走在大街上,没人能认出她的脸。201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她独自上了一辆出租车,驶入北京南锣鼓巷胡同时,堵车了。司机说,前面在拍电影。“那让我下车吧。”她说,“我就是去拍那部电影的。” 她看起来也不像个演员。一头短发,没有化妆,大约50岁年纪,穿一件紫色的中式开襟。此前,崔卫平有过一次从影经历。她在《颐和园》里扮演她自己,一个活跃的知识分子。在那部电影中,她和郝建、张献民坐在80年代末期的酒吧里,讨论捷克的知识分子。这3人都是大学老师,因为思想行事都非主流,被戏称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三朵奇葩”。 在娄烨的电影《花》中,崔卫平扮演了一个活跃的知识分子 那天下午,她要拍的电影,是娄烨的新片《花》。娄烨曾是崔卫平的学生。因为《颐和园》,他正处于5年禁拍期。《花》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在电影里,女主角要到北京采访几个知识分子。崔卫平再次扮演她自己。因为演员们不懂中文,娄烨问她,能否先自己写好台词? 这和她近年来撰写的文章不同。那些文章散落在中国的各种媒体和网络上,其中有文学和电影批评,更多是对社会和政治的评论。接受娄烨的邀约后,崔卫平着重考虑的是,如何让一个外来记者迅速了解中国。在台词里,她首先解释了中国目前处于何种历史阶段,然后她模拟外国记者的身份,对自己发问:“中国有反对派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思路、西方问题。”她写道,“但我知道你问的是什么,你问到的是令政府不放心的人们。” 在南锣鼓巷的一个院子里,娄烨开始拍摄这段访谈。崔卫平身上别了两套无线麦克。一套是真的,电影录音用,另一套是扮演被采访的知识分子用,假的。在夏日的阳光下,画面是明亮的,头顶没有遮盖。两年后,当我在电影中看到这个场景时,不禁笑出声来。它似乎从头至尾透着一股秘密的快感。一个被禁的导演,一部题材不合适的电影,一个敏感的知识分子—一群令人不放心的人,凑在北京最热闹的胡同里展开严肃讨论。在不到一分钟的镜头里,崔卫平的“自问自答”像在发表一种宣言: “你是反对派吗?” “准确地说,我是一个‘持不同生活见解者’。我只是从自己的生活观念出发,从良知出发。” 告别主流意识形态 在中国,崔卫平仍是一个处于模糊地带的独立思想者。她在报纸和杂志都开设专栏,也是一名微博活跃分子。她几乎从不放过任何可以展开公共讨论的机会。 多年来,在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2011年,55岁的崔卫平从电影学院退休。对学校来说,她也许是个令人棘手的包袱。 崔卫平回到北京顺义首都机场附近的家。每天上午,她固定在狭小而整洁的书房写作。宽敞的客厅用来看投影。她家有一套严格的观影仪式—不准吃零食、打电话,也不允许中途换片。我问她是否已看过自己出演的第二部电影,她哈哈大笑,说那更像是对娄烨的一种支持。 她的声音很尖,像个小女孩。“我的声音和我的思想是不匹配的。”她说,“这是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公开说话的原因。”但在郝建的印象中,崔卫平在公开场合总是谈风很劲。他们是十几年的老朋友。“她说话很急,也很冲,快人快语。”他说,“你好像能看到她的思想不停地迸出火花。” 崔卫平曾多次在文章里提到她思想的起源。那是一长串外国作家和思想家的名字。但她却很少谈起早年的生活经历。“我比较回避这个话题。”她说,“但不代表我不去审视自己。” 她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地方干部家庭。父亲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母亲则是个“新潮女性”,从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家里有5个孩子,她排行老三。她说,自己的童年是浑浑噩噩的。“文革”将家庭生活粉碎。那些印刷厂围墙上的大字标语,游行、示威,以及一个同学妈妈的自杀,她不理解这些事情的含义,除了茫然便是茫然。她后来写道:“如果有所谓‘文革一代人’,那我们就是‘文革’的‘半代人’。生活是从一个巨大的断裂开始的,毫无思想准备,什么也不理解。” 1969年,崔卫平随父母下放到农村。每天早上,她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地里的蚕豆又肥又油,玉米地像青纱帐。到了晚上,她听着哥哥和姐姐轻声谈论村里的人和事,月光一步一步移向屋子的中央。她发现自己的感觉在大自然里完全打开了。16岁那年,崔卫平回到城里。农村的经历仿佛开启了她的智力,学习成绩猛然提高。高中毕业后,她原本可以留城等待分配工作,但她不喜欢进工厂,“光线不足的车间,单调重复的工作”。1974年,当她再次下放时,她带了一套鲁迅杂文集去农村。在鲁迅的世界里,崔卫平渐渐了解到有两种对待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启示的和理性的。前者就像“先知”,像《狂人日记》中的疯子,他们能够于黑暗中发现真理。“比较起来,理性的方式更适合我。”她写道,“它从一个平等的前提出发,诉诸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理性能力。” 1978年,崔卫平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那是个‘拨乱反正’的年代。她说,“你能感受周围的气氛,一切都在张开嘴巴大口呼吸。”除了阅读经典文学,她还热衷于研究马克思。她有个好朋友是哲学系的,本科4年将图书馆的小说全部看完,而她却相反,想尽一切办法去听哲学系的课。在南大,她也成为许多话题的积极讨论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正掀起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讨论。那时没有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人道主义就像这些学科的替身。崔卫平迷上了这个话题。在研究生的食堂饭桌上,她经常一人舌战11个男生。她后来说,那可能是她离“主流思想”最近的时刻。 1983年秋天,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把矛头指向了人民日报副总编王若水,他是人道主义话题的重要参与者。崔卫平听说,她喜欢的某个哲学系教授,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开批评了王若水。她非常失望,也对这个话题掀起的讨论失去了兴趣。她察觉到一种无力感,认为自己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那场运动对于我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她说,“从内心里,我开始和主流意识形态告别。” 第二年年底,崔卫平毕业去了北京。在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办公室,系主任说,她可以在三个工作中任选一种。她说,“我怀孕5个月了”。她什么也没选,回家生了孩子并休息了一年。在北京,她立志要当一个“灰色人物”。 从时代最强音中的放逐 电影学院导演系八五届的学生,“是帮有点轻狂的老愤青”。但其中好几个人,后来都成了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比如娄烨。崔卫平是他们《艺术概论》课的老师。“那个女孩很年轻,站在讲台上,是一副干体力活的样子,很多学生都比她年长。”娄烨说,“她上课自由,可以随便发言,插嘴,质疑,她毫不在乎。” 娄烨每开拍一部新片,都会给工作人员准备一份需要阅读的书目,崔卫平总会在必读目录里。“如果你想从一个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开始你的工作,读崔卫平是个很好的选择。”他说,“因为她是从人的感受和状态开始的思考,而不是从主义和理论开始的。” 崔卫平说,她其实是和八五届学生共同成长的。他们正好赶上了一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尤其是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卡夫卡、萨特、加缪,这些人提供的不是理论和概念,而是对于世界的感受,是释放某种情绪,表达和世界的疏异关系。“他们非常对我的胃口,帮助我接近自己的生活。” 在课堂上,崔卫平给学生讲“存在先于本质”,讲“人不是一把裁纸刀”。在现实中,她似乎也成为一个“疏异”的人。她很少参加学校会议,不爱搭理人。多年后,电影学院一提起崔卫平,仍是那个“一到学校就怀孕”的女孩。学生们都说她很酷。她似乎在寻求一种“主动的被边缘”,而艺术院校也刚好提供了及时的供养——她看了大量的电影,伯格曼、安东尼奥尼,他们的作品都是一些内心或精神危机的信号。 在生活的另一面,因为丈夫唐晓渡的关系,崔卫平的家正成为80年代“新诗”的接头地点。诗人们常去她家聚会,喝酒、谈论诗歌。但崔卫平谨慎地和他们保持着距离,诗人们似乎也认为她不是一个合适的参与者。她慢慢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更理性的人。“有歌颂英雄的诗人,也有被诗人歌颂的英雄。”她说,“但我发现那时很多诗人把自己变成了英雄。” 1988年秋天,崔卫平开始在课堂上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她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了一种观点:那些标榜出身于乌托邦的人,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会突然掉头去追求现实。她似乎看到周围许多人都是如此,那些人时而振振有词,时而庸俗不堪。“那些表面上的理想主义,其实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对我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换血和输氧的过程。”崔卫平后来写道,“结果是将我从时代的最强音中彻底放逐。”在她看来,一个人一旦宣布自己是理想主义者,就等于取消了别人与他争辩的资格。 崔卫平此前积累的情绪似乎终于在《罪与罚》里找到了出口。在那些情绪中,她曾感到迷茫,太多东西不确定,似乎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并不知道要去哪里。但她知道,迷雾中一定有某种确定性。她写了大量的日记、随想和信件,包括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然后突然在这一年,她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一个生长点,并随之确定了思考的方向。 她变成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她甚至不能分辨出电视上那些政治人物的面孔。“那种在社会大事件中感受到的兴奋和满足,我深表怀疑。”她说,“而且感到很不习惯。” 然后是1989年。 接下来那年,女儿生日的那天,突然问她,家里怎么没人了?一个冷清的时代即将来临。崔卫平的许多朋友下海了,但她对生意实在没兴趣。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领域中去,写了大量的文学批评。1993年春季的某天,她无意中从书架上翻出一本红色封皮英文书,是个加拿大朋友读完后扔下的,哈维尔的《Open Letters》。 “我那时不知道哈维尔是谁。”她说,“可以肯定,如果已经有人告诉我他是个总统,我不会去翻看哪怕一页。” 从哈维尔到阿伦特 我第一次读到《哈维尔文集》,已是2003年的冬天。墨绿色的封皮上,是哈维尔的头像,封面左下方写着“崔卫平译”,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那年早春,学者李慎之先生去世。但他之前已为这本书写了文章。在序言《无权者的权力和反政治的政治》中,李慎之指出哈维尔对当下中国的意义。哈维尔主张人人凭自己良心说真话,做实事。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哈维尔曾说,“我深信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即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有人会反对说这没有用处。我的回答十分简单:有用。” “这段话也许是哈维尔对现在中国红极一时的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又一次回复。”李慎之写道,“昆德拉曾经认为哈维尔他们所干的不仅徒劳无益,而且只是为了表现自己,也就是出风头。但是历史在仅仅几年之后证实了哈维尔的行动的价值:‘有用’。” 崔卫平翻译了捷克前总统哈维尔的文集 对崔卫平来说,阅读哈维尔首先给她带来的满足,是他能够描述出当时捷克社会“隐藏的层面”:在表面繁荣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精神道德危机。人们为了眼前利益,将长远利益和做人的尊严都抛在脑后。她尤其看重哈维尔提倡的良心。“通过个人内部的觉醒,将个人从一种麻痹、瘫痪状态下解放出来。”她说,“我在他那里找到了道德的力量。” 1994年,因为肺结核在家休养,崔卫平开始翻译哈维尔。那时她正处于压抑中,不愿见人,不想出门,肺病也让她感到胸闷。她甚至找不到语言去描述这种生活的闷。但哈维尔却让她有深呼吸的感觉。她在阳台上搁了个小桌子,晒着太阳工作。“我的肺部难以喘息,但头脑却在大口大口地吸氧。” 翻译了大约八九万字后,崔卫平校对打印出60份,然后邮寄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有人无动于衷,但更多人为她叫好。到了1990年代末,通过哈维尔的传播,崔卫平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朋友圈已逐渐从文学扩展到了学术领域。但她的个人生活也在此时陷入危机。1999年,她和唐晓渡离婚了。 “那时我对她有点担心。”作家徐晓说,“她似乎不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的人。我担心她性格里面那些偏执和感性的东西会强化。”徐晓记得第一次去崔卫平家时,听说她怕开窗,怕吹空调,感觉她是个比较柔弱的女性。她们在那段时间常通电话。 但崔卫平很快在另外一个女人身上找到了力量。2000年,她得到一本《阿伦特与海德格尔》译本。在阿伦特身上,她看到了很多和哈维尔相似的东西。他们都以很深厚的个人经验,进入公共领域对抗极权主义。阿伦特说:“古代人必须每天穿越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那条鸿沟,越过狭窄的家庭领域,升入政治领域。”崔卫平对此深感认同,一个人要想活得真正舒坦,不仅是理顺与他自己的关系,还应该包括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她说,即使你在私人生活中把自己照料得再好,心中仍然有一处是空洞的。而汉娜·阿伦特对此提出的响亮忠告是——站到亮起来的公共生活中去。 “我写作是为了把隐蔽的东西带到亮光之下。” 徐晓敏锐地看到了崔卫平身上的变化。有一次,崔卫平对她说,我们要把自己打扮得妩媚一点。没多久,徐晓就去了美国。她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当她回到北京时,发现崔卫平快要结婚了,爱人比她小9岁。从那时起,她发现崔卫平在个人上变得柔软起来,但另一方面,她也开始在公共讨论中到处看到崔卫平的身影,而且在思想观念上越来越尖锐。 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是网络的兴起改变了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生态。2001年,在“世纪沙龙”论坛,有场关于“福柯是不是诗人”的辩论。一个昵称“snoopy”的网友在争辩中突显出来。“喧宾夺主的snoopy,几乎成为沙龙的女主人。”学者王晓渔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她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舞会。每一次的主题都出人意料又水到渠成。”他后来得知,snoopy就是崔卫平。 那年临近暑假,崔卫平突然贴出一张邀请函,请一群陌生的网友到北京参加一场“夏令营”。在一篇《有关Snoopy夏令营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里,她写下4条规定。比如:“免费提供早餐一顿,吃完饭各自洗碗,snoopy抹桌子。时间:8:00。”“单独外出者晚间12点前回家;临时决定不回家者,请于11点前打电话告知snoopy;但不必(和不许)告知他/她现在在什么地方。” 那就像一次小型的公共生活实践。网友们住在崔卫平家,书房被改造成营房,大家互相以网名相称。23岁的王晓渔参加了那次夏令营。“有崔卫平的地方,就有笑声在……提醒我们不能对苦难视而不见,但对苦难感又要有所节制。”他在文章里写道,“后来读《汉娜·阿伦特传》,总有一些章节似曾相识,仔细想想,原来闪现着她的身影。” 2012年7月12日,在《今天》诗刊编辑徐晓老师家,徐晓、崔卫平与立人大学学员包饺子、读诗歌。 到了2004年,崔卫平翻译的《通往公民社会》开始在知识分子圈流传。作者是波兰的米奇尼克,和哈维尔一样,他也被视作1989年天鹅绒革命的缔造人之一。与此同时,崔卫平开始在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社会批评,提出看法。她还发表了几封公开信。她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名声。 在微博上,崔卫平有11万粉丝。她给自己填写的身份是学者和作家。“她的文章特别真实,都是以她的生命体验作为支撑,很容易打动人。”学者徐友渔说,“但这也可能成为她写作的缺点,因为对整个社会来说,个体经验仍是特殊的。” 徐友渔和崔卫平是多年的朋友,他们还一起去捷克见过哈维尔。他对崔卫平的那次布拉格之行印象深刻,因为需要鼓起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他说,崔卫平有一种道德上的直觉和天生的良知,那驱使她不得不去。 崔卫平当然清楚,公共发言可能带来麻烦。这些麻烦不仅来自暗处,也有部分来自知识分子群体。除了道德上的指责,还有人质疑她的学术能力,认为她“浅”——从专业上看,她也不是政治理论的专家。但崔卫平认为,这可能和她在公共领域中给自己任命的角色有关。 “我写作是为了把隐蔽的东西带到亮光之下。”她说,就像哈维尔那样,“让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 有一次,崔卫平组织了一群自由知识分子去娄烨家看《颐和园》。放映之后,大家坐一起聊天。有人很喜欢,也有人完全不能够接受。讨论中,崔卫平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上与他们产生很大的分歧。 那次放映会结束后,崔卫平给娄烨写了封邮件。她提到一个词,叫“自由主义主义者”,用来指那些把自由当成理论来处理的人。她说:“对那些人来说,自由主义只是书本上崇高、美妙的东西,自由主义个人也只能是光滑、单纯的,那些晦涩的幽暗的个人及其经验就不算啦。” 娄烨后来对我说,那才是崔卫平思想中最具魅力的东西,也很清晰地使她与她的那些同志拉开了距离。而这需要一种敢于身体力行的意识和精神的冒险,那并不像提出一种政见那样简单和目的明确。 “就像一次通向自己灵魂深处的旅行,而是否能够穿越灵魂深处的‘荒野’,安全到达那片平静的‘林中空地’,我们没有人能预先知道。”娄烨说,“但旅行早已经开始,这是崔卫平的勇气。”他引用了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的核心概念,“林中空地”就是开放性真理的终极之境,为人类无蔽的心灵而存在。 “你我怎样,国家就怎样。” 2012年中秋,崔卫平和几个朋友去郊区游玩。那正是中日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刻。她对连日来的街头暴力很忧虑,也对日本国有化钓鱼岛感到不满。她认为,也许是时候回应大江健三郎在日本发起的联署了。几个朋友讨论出一份文本。 几天后,崔卫平通过邮件和网络发起了公开信《让中日关系回归理性——我们的呼吁》。她说:“我们的社会不乏理性的考虑,但是需要将它们大声说出来,让人们能够看见和听见。” 公开信一共10条。她认为其中有两条同样重要:一、不希望目前的争执影响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二、反对战争和街头暴力。她希望发出一种“理性中国”的声音。签名联署的人,似乎五花八门。有知识分子和公务员,也有农民工和个体户司机。有持异议者,也有毛左派。 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多。一些自由派的朋友认为她靠官方太近。而更多网民和社会批评,则认为她对日本太温和,像是汉奸言论。 在一篇名为《在今天如何理解爱国》的回应文章中,崔卫平写道:“如果要问我什么是‘爱国’,那么我就要说这是人的一种基本感情。”她认为,担心爱国会妨碍启蒙,主权的要求会压倒人权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就像她在给朋友的邮件里写的那样:“让我们通过行使对于主权领土的发言,把主权换到自己手中。” 几个月之后的一天,崔卫平看到一条网友转给她的微博,说新任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说了一句话:“你我怎样,国家就怎样。”那位网友好奇地说,这不是崔卫平说过的话吗? 她转了这条微博,但只打上了一张笑脸。 猜你喜欢 刘伯勤:红卫兵的忏悔 肖像中国:“疯子”医生兰越峰 肖像中国:“草民”陈水总 肖像中国:左翼青年 肖像中国:“饭局”众生相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404文库】“老板心情不好,今日店休;怕鬼,今天休息”(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