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爱思想 | 戚建刚:食品危害的多重属性与风险评估制度的重构

戚建刚:食品危害的多重属性与风险评估制度的重构 进入专题 : 食品安全 食品危害    ● 戚建刚       内容提要: 食品危害属性可以归结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具有科学依据的、当然和明确严重性的危害; 科学上尚无定论、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危害; 在价值判断上存在模糊性或争议性的危害。这三种不同的危害属性分别隐含着三种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即概率评估模式、预防性评估模式和关注度评估模式。由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属于单纯的概率评估模式,其无法与食品危害的多重属性相匹配,因而需要制度革新,而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综合性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     关键词: 食品危害/概率评估模式/预防式评估/关注度评估/综合评估          引 言          当国家从法律层面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行政机关制定或修改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或政策的依据时,1行政法学界实有必要认真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科学性问题。当然,对于该问题,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预设和目标会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本文尝试从一个较为基础的视角来展开分析,提出并论证一个基本假设: 食品危害具有多重属性,而针对不同的危害属性应当建构不同类型的风险评估制度。因此,以单一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在评估具有多重属性的食品危害风险时,将出现 “失灵”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以这种 “不整全”的风险评估制度所得出的结论作为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依据,那么规制的合理性就会遭遇严重危机。围绕着这一假设,本文主要分析三方面课题: 一是论证食品危害的多重属性。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和事实基础; 二是多样的食品危害属性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隐含意义。这是本文分析的难点所在; 三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之改革。依据前两个部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加以检讨,并简要提出改革的具体方向。          一、食品危害的多重属性          根据 《食品安全法》第 99 条第 1 款和第 2 款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纵观最近几年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同种类食品的危害属性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类食品的危害属性也呈现多样化态势。总之,我国食品危害属性体现出多重面相。     较为典型的如 2008 年 9 月曝光的、最终导致 39 万余婴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并致 3 人死亡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1该食品危害首先具有科学依据的以及当然的和明确的严重性。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毒的化工原料。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三聚氰胺量剂和临床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专家对受污染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的风险评估显示,以体重 7 公斤的婴儿为例,假设每日摄入奶粉 150 克,其安全预值,即最大耐受量为 15 毫克/公斤奶粉。而在此次事件所检出三聚氰胺产品中,石家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很高,最高值达到 2563 毫克/公斤,其他品牌检出三聚氰胺含量在 0. 09—619 毫克/公斤之间。而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特别是对婴儿健康构成威胁。2这一食品危害具有的第二项属性就是明显的社会放大性。这种放大性类似于 “涟漪效应”,除了给几十万婴儿健康造成直接损害之外,还引发大规模的连锁反应。根据上海市食品协会的一份调查,仅上海市而言,此次事件对上海整个食品行业的影响都很大,包括甜食、休闲食品行业等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很多以奶粉作为原料的甜食、休闲食品品牌深受其害。最严重的就是消费者开始对乳品行业产生了恐慌情绪和信任危机,一时间闻 “奶”色变。一些与该事件虽然无甚关系,但选用了奶制品作为原料的涉奶食品企业的生产、销售都出现同比三成以上的暴跌。3     显然,试图通过分析各类具体的食品安全事故来总结食品危害的各项属性,非本文力所能及。事实上,在食品安全治理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于食品危害属性已经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相关文献分析,本文将食品危害的属性总结为三个方面。     1. 具有科学依据的、当然和明确严重性的危害。具有这一属性的食品危害是指,风险评估机关依据现有的科学方法能够毫无疑问的判定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的物理、化学或生物上的存在状态。所谓严重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食品危害的严重性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国家法律或行业规范通常会规定人体可接受的最大的安全阀值,超过该阀值,就表明该危害具有严重性。比如,2001 年 1 月 22 日,美国环境保护署发布一项规则认定,人体能够接受的饮用水中的砷的最高限额标准是 10 微克/公升。如果高于 10 微克/公升,那么人患膀胱癌和肺癌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一。4显然,10 微克/公升就是饮用水中的砷的最大安全阀值。关于具有当然和明确严重性的食品危害的判断标准,爱尔兰的 “二恶英猪肉”事件可以作为例证。2008 年 12 月,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在一次检查中发现 “二恶英猪肉”,所检查的生猪遭到二恶英的污染,所含的二恶英达到欧盟安全标准上限的 80 倍———200 倍。5猪肉中含有二恶英就是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当然和明确严重性的危害。因为依据现有的科学知识,二恶英是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其毒性十分大,是氰化物的 130 倍、砒霜的 900 倍,有 “世纪之毒”之称。根据动物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1997 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2. 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危害。具有这一属性的食品危害是指,风险评估机关依据现有的科学证据和知识,无法明确无误地断定某一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不得不依赖于不完整的假设来进行判断和预测。6造成这种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食品危害的判断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即对食品与危害的因果联系的判断和识别的困难性。其次,风险评估机关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也会充满不确定性。以流行病学调查为例,这一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被调查样本,而且被调查样本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某些被调查样本是过敏体质,对一些食品会产生过敏反应。因而,依据这些过敏体质的被调查对象所获得的数据就很难适用于那些没有过敏反应的人身上。总之,调查者所获得的原始信息或资料往往是不全面的。因此,风险评估机关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科学上尚无定论、相当不确定性的食品这样危害。以 2009 年发生在我国的 “碘盐风波”为例,2009 年 7 月 31 日,南方一家媒体发表专题文章——— 《碘盐致病疑云》,把我国近几年的甲状腺疾病频发与全民补碘联系起来,怀疑我国公民 “补碘过量”、“因碘致病”,从而提出碘过量会引发甲状腺疾病的结论。2009 年 8 月 13 日,卫生部专家指出碘盐致病说缺乏依据。2010 年 2 月,上海市卫生部门专家也认为,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甲状腺疾病发病增高与食盐加碘存在某种必然联系。7卫生部门专家做出这样一项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虽然过高或过低的碘,都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的异常,但甲状腺疾病是多因素疾病,发生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神压力、环境污染、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药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可以诱发该病。换言之,由于引发甲状腺疾病的病原相当复杂,过高或过低的碘与发生甲状腺疾病之间并非是一种线型的因果关系,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表明甲状腺疾病频发是因全民补碘引起的。     3. 在价值判断上存在模糊性或争议性的危害。具有这一属性的食品危害是指,包括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的公众,对某一食品安全危害的认知在价值上存在差异。这种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源于公众对一个既存的食品危害在分布的均衡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更加广泛的影响上存在不同的认识。8这种模糊性或争议性既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认知之间,也体现在个体认知与科学的判断之间。在有些人看来具有明显危害性的食品,在其他人看来,该食品可能不具有危险性。虽然依据科学证据可以判断某一食品危害的影响范围是相当有限的,但由于该食品危害所侵害对象涉及到可以识别的、无辜的或在传统上就属于弱势群体,比如孕妇、婴儿,那么,即使该食品危害非常有限,但由于食品危害超出了公众的心理预期,其危害性就会被人为放大。换言之,对某一食品危害的严重性产生了几种不同的理解,并且这几种理解都可以被不同的公众所接受。前述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所造成的公众对整个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进而出现一系列超出规制者预期的连锁反应,就是由于公众对 “三聚氰胺奶粉”危害在价值判断上认知与依据科学知识所确定的 “三聚氰胺奶粉”危害的客观影响之间存在差异性。而 “碘盐风波”所引发的对 “食盐加碘”安全问题的讨论,甚至导致对 “碘盐”大规模的公众恐慌,这已经超过了甲状腺疾病发病增高与食盐加碘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这样一个尚未科学定论的问题本身。于是碘盐的危害性也被无限放大,致使一些公众大声呼吁 “还我不吃加碘盐的权利”。9公众对食品危害价值判断上的模糊性或争议性的认知,其实表明了食品危害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客观危险性,它已经深刻影响了公众的社会心理,具有显著的主观评价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将食品危害的属性概括为三个方面,但现实生活中许多食品的危害往往兼具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价值判断上的模糊性。例如,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就兼具这两种属性。由于这类食品的基因是来自一种细菌中的毒蛋白,虫子吃了毒蛋白可以被毒死,然而,长期摄入该物质对人体是否有害目前在科学上尚无定论。而如果要通过人来做实验,则至少需要两代人的时间。10由此可见,至少就目前而言,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危害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同时,不同国家的人们,甚至是同一国家的不同人群,对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危害的理解也相差甚远。比如,美国和加拿大绝大多数消费者接受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而欧洲国家的消费者,特别是英国的绝大多数消费者则强烈抵制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11          二、食品危害的多重属性对风险评估制度之隐含意义          如前所述,我国法律所规定的食品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存在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而风险是管理学上的概念。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风险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不利后果。12就食品安全风险而言,其实就是某一食品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不利后果。     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表明,不符合法定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损害的食品比比皆是。换 言之,食品安全风险无所不在。在政府财政预算受到明显约束的条件下,为使有限的执法资源产生最大效果,行政机关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之前,需要对该类食品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以便确定资源配置的先后顺序,从而增强规制行为的合法性。因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是世界各国政府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向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行政机关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是什么? 我国 《食品安全法》第 62 条将评估对象指向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而2002 年的 《欧盟统一食品法》第3 条第14 款则将评估对象指向食品或饲料的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因素对健康造成潜在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某一食品是否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是规制机关需要评估的主要内容。显然,具体负责风险评估的规制机关需要重点审查或识别食品危害的属性。因为对人体健康能否产生不良影响是由食品危害的属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食品危害的属性是风险评估机关需要评估的对象。13如果依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某一食品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就不具有危险性,规制机关无需采取监管措施。反之,如果某一食品危害性具有科学上的直接依据,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就具有危险性,规制机关应当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由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设计应当能够正确识别食品危害的属性。换言之,食品危害属性是建构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度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认为,食品危害的三重属性隐含着三种不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即概率评估模式、预防式评估模式和关注度评估模式。     1. 概率评估模式。概率评估模式是与对具有科学依据的、当然和明确严重性的属性的食品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时相匹配的一种模式。由于这类食品危害具有科学上明确的依据,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危险状态,因而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专家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是最适当的。一些学者认为,从 19 世纪晚期,政府开始应对食品安全危害时,这一模式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了。政府通过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并聘请化学、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分析专家,来评估微生物和化学类食品危害的发生概率,例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和重金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新型病菌、病毒也在不断出现,概率评估模式的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可以说,概率评估模式不仅是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也是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所实施的通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14     这一模式主要由独立的专家小组来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协助和协调,消费者或利害关系人无需直接参与。该模式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即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独立的评估专家所使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基于数学模型的 “剂量———反应”曲线等。15这些科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药理学和毒理学。它们往往基于大量的数据和数学上的模型与假设,通过概率来计算食品危害的可能性及不利后果。如果某一食品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越高,损害后果越大,那么它的风险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显然,这些方法是依据客观上可以测量的损害来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的大小。因而,它们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主要优点是具有可证实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概率评估模式,专家小组能够确切地获知相关食品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不利后果,从而为规制机关的决策提供明确的依据。     2. 预防式评估模式。预防式评估模式是与对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食品危害风险进行评估时相匹配的一种模式。具有这一属性的食品危害通常是风险评估机关依据目前的科学知识,无法可靠地识别出其概率分布情况,也无法计算出其危害强度或者对其后果根本就无法预测。因此,直接运用概率评估模式并不可行。而预防式评估则是伴随食品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比如杀虫剂、生长激素、抗生素、复合化肥和转基因技术等,以及为解决食品质量问题而采取的科技手段,比如添加剂和辐射等,所产生的危害而形成的风险评估模式。虽然现代农业技术对提高食品的产量与品质有所助益,但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因而对其风险也需要进行评估,以便为风险规制机关采取预防性规制措施提供依据。有学者也将这一模式称为 “现代模式”。16     预防式风险评估模式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从评估人员构成上看,它不仅包括独立的专家小组,也包括利害关系人和潜在的消费者。风险规制机关通过广泛地衡量和参考不同主体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的不确定性或无知问题; 从评估范围来看,它不仅限于直接暴露的食品危害,而且还包括那些没有直接暴露的危害类型,那些贯穿于食物链中能够发生的额外的、累积性的和协同的效果的危害类型,那些与该食品安全危害相关的混合物及衍生物中的危害类型,甚至范围更为广泛的危害。比如,对某一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危害的评估,就既包括对该食品本身的危害可能性进行评估,也包括该食品危害与其他具有不同类型添加剂的食品危害的协同性和累积性后果进行评估,甚至还包括对该添加剂的生产过程、基因组成等进行评估; 从评估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系统的、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销售与食用阶段的评估,也包括生产和原料采购阶段评估; 从举证责任的分配来看,证明食品不具有危险性的责任由风险规制机关转移到那些希望生产该产品或运用某项技术的主体身上; 从风险评估机关的职权来看,它不仅仅是承担协助或协调职责,还需要对不同主体所提供的一系列策略性方案的优点与缺点以及相互竞争性价值进行详细地平衡和比较,以便确定对某一食品的安全监管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从评估方法来看,由于这一模式是基于知识 ( 理论的和经验的) 的评估,因而除了概率模式中专家所通常使用的方法之外,还需要获取利害关系人和潜在消费者的意见,而获取这类主体的意见的方法主要是听证、调查和小组讨论等。17     3. 关注度评估模式。关注度评估模式是与在价值判断上存在模糊性或争议性的食品危害风险相匹配的一种评估模式。如果说概率评估模式主要评估那些在科学上具有确切依据、从而其风险具有客观属性的食品危害,那么关注度评估模式主要用于评估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经验、知识、文化传统等而对某一危害存在不同的理解、从而其风险具有主观建构性的食品危害。这一模式隐含着这样一个基本假设: 对某一食品危害风险的评估不应当在经济、社会或文化的真空中进行,不能仅凭专家的知识来确定某一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食品危害的风险具有文化的、社会的、道德的意义。某一食品危害是否具有危险性不是单纯由科学分析来决定的,而是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者的各种观念和理性的重新建构形式,体现了不同主体的意义和价值。18     与前两种评估模式相比,关注度评估模式在对食品危害的不利影响进行评估时,风险评估机关至少还会考虑以下因素: ( 1) 该食品安全风险是否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 2) 该食品安全风险是否具有可控性; ( 3) 该食品安全风险是否涉及到无法弥补或长期损失; ( 4) 某一特定食品安全风险产生的社会条件。这一点与该食品安全风险的产生是否经公众同意或者是否能够为公众所控制相联系。( 5) 该食品安全风险是否平等分布; ( 6) 该食品安全风险是否集中到那些可以识别的、无辜的或在传统上就属于弱势群体的人的身上。这一点与公共道德思想具有密切联系;( 7) 该食品安全风险是否会涉及到下一代; ( 8) 该食品安全风险为公众所熟悉的程度; ( 9) 该食品安全风险能够导致的恐慌程度及可以观察到的程度。由此可见,这些不利影响早已超出了概率评估模式所能够测量的客观危害形式。另外,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与概率评估模式和预防性评估模式基于知识的评估不同,这一模式是基于信念或价值的判断与评估,因而特别强调通过反思的方式获取不同群体对某一食品危害的认识。风险评估机关通常采用方法有: 对适当的代表或特别的相关群体集中进行大规模的量化调查; 进行小组讨论,考察特别敏感或易面临食品安全风险的群体的观点; 与相关的社会团体或相关地域居民举行正式的听证会———目的是发现他们对某一食品危害的观念和认识; 召集反思性团体,如通过跨学科的委员会来分析和论证认为某一食品危害广泛的观点和价值信念等等。     需要指出的,正如从理论上可以将食品危害属性分为三种类型,而现实中某一食品危害往往兼具多重属性一样,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在理论上也可以分为与不同的危害属性相匹配的三种模式,而现实中需要对某一食品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评估模式。          三、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改革之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食品危害属性呈现出多重面相,而这种危害多样化必然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风险评估模式。基本结论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改革又有何意义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对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评估模式进行分析。     根据 《食品安全法》第 13 条的规定以及相关专家对该法中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关条款的解读,19我国现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总体上属于以客观上的食品安全风险作为理论预设,以专家知识作为评估依据,通过概率方法来计算食品危害不良后果的概率评估模式。如前所述,概率评估模式仅仅是与具有科学上明确依据的、当然的和确定的严重性的食品危害属性相匹配的一种评估模式,其无法对具有科学上不确定性或价值判断上存在模糊性的食品危害风险进行评估。而面对我国复杂多样的食品安全风险,这一模式显然无法有效应对。当食品安全规制机关依据这一模式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或政策选择时,也将面临合法性危机。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 2010 年 12 月关于 “面粉增白剂”安全性的风险评估。一方面,卫生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的建议,宣布了在面粉中使用增白剂的安全限量标准,以及在此限量下使用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又向社会公开发布 《关于拟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相关情况》,针对是否撤销面粉增白剂的决定征求公众意见,并最终于2011 年3 月发布公告决定正式撤销 “面粉增白剂”,其中一项理由是撤销 “面粉增白剂”符合社会公众消费心理。20这让公众对专家提出的 “面粉增白剂”安全性的风险评估结论普遍持怀疑态度。既然限量使用的 “面粉增白剂”在科学上讲是安全的,那么卫生部就不应将是否禁用 “面粉增白剂”交由社会公众决定,更不应当迎合公众的消费心理而最终禁用 “面粉增白剂”。这一事例表明,现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无法可靠评估在科学上还存在相当争议的食品添加剂的风险,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作出的结论也难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而行政机关也难以将其作为执法依据。     因此,我国现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式需要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则是建立综合性风险评估模式。综合评估模式以食品危害具有多种属性并且这些属性处于相互关联状态作为建构的逻辑起点,通过整合概率评估模式、预防式评估模式和关注度评估模式的基本要素,既能够适用于具有单一属性的食品危害的风险的评估,也能够适用于具有多种属性的食品危害的风险评估,从而真正为食品安全规制机关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强化其监督管理行为的合法性。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下列内容组成。     1. 从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理论预设而言,综合模式主张食品安全风险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具有社会建构性。如果借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话,就是它们既是事实陈述,也是价值陈述,是一种人造的混合物。21该模式将食品安全风险视为一种客观存在,表明风险评估机关通过定量的、实证的技术分析方法能够确定危害后果发生的概率,能够确切地识别并量化致病原因与可观察到的危害后果之间的关系。这其实与概率评估模式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理论预设相一致。同时,该模式还将食品安全风险视为具有社会建构的属性。这其实与关注度评估模式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理论预设相一致。综合评估模式以食品安全风险的双重性———既是一种物理性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建构———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设计之指示器,使其能够适应具有多元属性的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评估。     2. 从制度设计所遵循的原则而言,综合评估模式既体现分析性原则,也体现协商性原则,从而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关既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食品安全风险的知识,也能够充分衡量各类主体的价值偏好。所谓分析性原则,是指风险评估机关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系统地运用专业 (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决策科学、逻辑、数学和法律) 共同体发展出来的特殊理论和方法,来识别食品安全风险的危害性、描述其危害特征、评估其暴露状态以及评价其危害后果等。分析性原则,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知识缺乏问题,以增强风险评估结论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协商性原则,就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机关、食品安全的利害关系人以及普通公众等,通过沟通和交流、交换意见和提供证据、从而说服对方的互动过程。协商性原则,主要用以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价值冲突问题,目的是减少或缓解参与者之间的敌意和极端态度,促进建立共识和妥协,从而获得相对公平和最佳的风险评估结论。     3. 从评估的组织形式而言,综合评估模式的评估组织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机构。综合评估模式将打破由专家组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由不同主体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协调委员会。该协调委员会至少包括以下代表不同利益的成员: 由卫生部门聘请的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组成的专家; 对食品安全风险感兴趣的人士,如媒体代表; 普通消费者代表; 食品生产企业界代表;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     4. 从评估的范围而言,综合评估模式要求从多个维度来评估食品危害的不良后果。综合评估模式已经突破了客观意义上的食品安全风险观,并将公众知识纳入进来,由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也应当扩大到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等多重维度。通过扩大评估范围,使得最终的评估结论适当兼顾普通公众的价值偏好。     5. 从评估所使用的方法而言,综合评估模式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综合评估模式将依据不同食品危害的属性积极整合概率评估模式、预防性评估模式和关注度评估模式中所使用的评估方法,从而既包括定量的分析方法,如收集和评估可以观察到的或者医学档案记载的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数据、对动物或志愿者试验的研究,流行病调查、毒理学分析、剂量———反应曲线等,也将有机地结合定性方法的运用,如从食品安全事件的历史和比较研究中进行逻辑推断,从法律先例中进行推断,从对受众的谈访中进行总结以及价值树分析方法等。          注释:     1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 《食品安全法》) 第 16 条之规定。     1参见沈岿: 《食品免检制之反思———以风险治理为视角》,《法商研究》2009 年第 3 期,第 3 页。     2参见黄芳: 《石家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很高》,http: / /news. sohu. com/20080917/n259603735. sht-ml,2011 年 11 月 8 日访问。     3参见戚建刚: 《极端事件的风险恐慌及对行政法制之意蕴》,《中国法学》2010 年第 2 期,第 65 页。     4参见 [美] 凯斯•R•孙斯坦: 《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师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200 - 201 页。     5参见杨笑: 《爱尔兰猪肉二恶英超标 200 倍 2047 吨已销中国》,http: / /news. sohu. com/20081209/n261089838. shtml,2011 年 10 月 26 日访问。     6SeeLaudan,L. The pseudo - science of science? The demise of the demarcation problem’,in L. Daudan ( ed) Beyond Positivism and Relativism: Theory,Method and Evidence,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6,pp. 166 - 192.     7]参见仇逸: 《卫生部门: 甲状腺发病增高与食盐加碘无必然联系》,http: / /www. yaopinwang. org/yao/3356/,2011 年10 月 27 日访问。     8SeeStirlingRisk,uncertainty and precaution: Some instrument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in F. Berkhout,M. LeachandI. Scoones ( eds) ,Negotiating Change,London,UK,Elgar Press,2003,pp. 33 - 76.     9参见宿希强: 《碘盐闹出的风波》,http: / /news. 39. net/mtpl/,2011 年 10 月 7 日访问。     10参见袁隆平: 《对转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论》,http: / /blog. ifeng. com/article/4469426. html,2011 年 10 月 7 日访问。     11参见沈孝宙: 《转基因之争》,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7 -28 页。     12参见钟开斌: 《风险管理: 从被动反应到主动保险》,《中国行政管理》2007 年第 11 期,第 112 -114 页。     13SeeMartion Dreyer Ortwin Renn Editors,Food Safety Governance: Integrating Science,Precaution and Public Involvement,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 - Verlag Press,2009,pp. 6 - 9.     14SeeRod MacRae and James Alden,A review of Canadian food safety policy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addressing health risks for Canadiands,Pollution Probe,p. 29 ( 2002) .     15参见杨小敏、戚建刚: 《风险规制与专家理性———评布雷耶的 〈粉碎邪恶循环: 面向有效率的风险规制〉》, 《现代法学》2009 年第 6 期,第 172 页。     16See Jasanoff S. . The Fifth Branch: Science Advisors as policymaker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2 - 8.     17SeeMartion Dreyer Ortwin Renn Editors,Food Safety Governance: Integrating Science,Precaution and Public Involvement,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 Verlag Press,2009,pp. 89 - 92.     18SeeDouglas,M. and Wildavsky,A,Grid - group theory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s: Effects of cultural biases in Norway in the1990s’,Vol. 23.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No. 3. pp. 217 - 244. ( 1991) .     19参见信春鹰: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2 -43 页。     20参见杨猛、李湘宁: 《面粉增白剂争议》,《财经》2011 年第 2 期。     21参见 [德] 乌尔里希•贝克: 《再谈风险社会: 理论、政治与研究计划》,载赵延东、马缨等编: 《风险社会及其超越》,北京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7 页。    进入专题: 食品安全 食品危害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法学 > 法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287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法学》2012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赵启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220 次 更新时间: 2012-05-02 09:40:00 赵启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进入专题 : 知识分子    ● 赵启强        之一:中国还有知识分子吗?          俄罗斯思想家尼·别尔嘉耶夫为俄罗斯知识分子下了一个非常简炼的定义:“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是拉吉舍夫,他预见到并规定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当他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说‘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时,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便诞生了。”     当代另一位著名的文化批评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W·萨义德对知识分子有过相似的定义:“不管个别知识分子的政党隶属、国家背景、主要效忠对象为何,都要固守人类苦难和迫害的真理标准。”     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生活的浪漫、兴趣及挑战在于对现况提出异议”,是“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耿直、雄辩、极为勇敢及愤怒的个人,对他而言,无论世间权势如何庞大、壮观,都是可以批评、直截了当地责难的。”     是的,无论哪个时代,知识分子都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对社会罪恶的愤怒,对人民苦难的敏感和同情,承认良心至高无上,站在弱势群体一边,仗义执言,“如果法律,或者帝王,或者任何世上的某种政权强迫你屈服于不正义,强迫你违背你的良心,你要不屈不挠。无论凌辱,无论痛苦,无论苦难,甚至死亡本身,都不会令你害怕。”(《俄罗斯知识分子》P27)     顾炎武说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中国老百姓也爱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让没有学识、不占有任何社会资源的平民百姓来关心、思考或承担国家兴亡的责任,确实强人所难;对于国家的衰落,尤其当社会因权力肆虐而民不聊生,或因世风日下而出现如李汝珍所感叹的“人心不古,都尚奢华”时,恰恰应该由学者、知识分子站出来承担责任——敢于向权力直言,迫使其改弦易辙,以救祸乱;敢于声讨世间的邪恶势力,迫使其改恶为善;敢于向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浮躁、贪欲挑战,而绝不媚俗。     这些特点注定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他是权势的挑战者,是民族苦难的承载人。他不可逃避地面对着某个强大的势力,为民众的苦难呐喊,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抵制权力的迫害或者诱惑,他与权力斗、与恶势力斗、与恶习斗,也与自己面对力量悬殊的对手时所产生的动摇和懦怯斗;在这些搏斗和挣扎中,我们看到的知识分子常常是单薄的,孤独无助的,但正是有了这些惨烈的、寡不敌众的搏斗,即使最黑暗的历史也会经常闪现出瑰丽的光芒。     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是关于知识分子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国知识分子更是如此——封建专制几千年,现代政治一百年,中国知识分子从无数次历史变革的成败、悲喜中迎来了一次次精神的升华或者沉沦;但无论是一次次精神上的凯旋,还是一次次沉沦和堕落,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从来都与权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与权力的抗争中或者光辉灿烂,或者黯淡失色,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延续千年不变的生存状态:抗争胜利了,知识分子便获得了社会的主体资格,有了与权力不相上下的话语权、也有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辉煌;有时,知识分子被国家逼向社会的边沿,被权力扭曲成见风使舵、或噤若寒蝉的可怜虫,躲在破残不堪的象牙塔内瑟瑟发抖……     但无论如何,中国知识分子总是顽强的存在着,在与权力的对抗中,他们从没有过全军覆灭的惨败,从没有过被权力彻底消灭、或整体性收买的悲剧——升华、沦落,辉煌、黯淡,周而复始,知识分子抗争、失败、崛起,再失败、再抗争,它永远存在,并且与权力共同支撑起一片“天下”……     知识分子的存在如此重要,如果他沉默了,权力便会腐败;如果他倒下了,“天下”便会坍塌一块、给社会留下一片精神的废墟;如果他堕落了、败坏了,那问题将更加严重——整个民族便会如见鬼了、着魔了似地失魂落魄……     一个失魂落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可悲的是,这样的悲剧恰恰在中国上演了,而且来得十分突然,就如清代纪昀所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这先生是知识分子,这鬼便是近十多年来横扫中国社会的金钱。     金钱对中国的扫荡来势凶猛,它以神话般的力量直指国家,也直指知识分子;它在颠覆了权力之后,又立即开始了对知识分子的颠覆。     知识分子还没有搞清楚那力量是敌是友,就发现自己面临着从没有过的前后夹击。那真是一次猝不及防,突然遭遇的战争,仅仅几个回合,知识分子便败下阵来,并且从此一蹶不振,以至于到新世纪开始时,有人发出了沉痛地诘问——今日中国还有知识分子吗?     是呵,今天中国还有知识分子吗?如果没有了知识分子,中国将会怎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冰心老人就发出过这样的质问——当时,有人以这样三句话提醒当政者:“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冰心老人敏锐地觉察到其中没有提及知识分子,从而对说话人藐视知识分子的社会存在表示极度的不满,她当即著文,尖锐地问道:“无士则如何?”     历史的回答严酷而斩钉截铁:“无士则亡!”     著名学者陈寅恪也作过类似地回答:“哪个民族把士给打倒了,这个民族就流氓化、卑鄙化了。”     陈寅恪的假设已成为当今中国的现实。     最近二十多年,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一次次败北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二十多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二十多年恰恰是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态最好的二十多年;打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是权力,而是权与钱的合力夹击。     中国知识分子不仅被权钱合力打翻在地,还被金钱所肢解、所阉割;直至整体性地被夺去魂魄。     探索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轨迹,就是要把权力和资本——主要是资本——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过程揭示出来。     说通俗一点,是要搞清楚官员和富人——主要是富豪——是如何影响并最终改变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感情;     说文雅一点则是,我们想通过权力中国、财富中国、文化中国三者相互对抗、撕扯、合流、交融的全过程,来解读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灵魂的搏斗、挣扎和最后的变异……           之二:民族心灵秩序大崩溃          高经济增长给中国带来什么?     最近二十年,中国富了。这是好事,也很让人得意。即使我们的富裕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意味着温饱,也是了不起的历史进步了!因为仅仅二十年前,我们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仅仅五十年前,我们这里还发生过数千万农民死于饥荒的悲剧……     我们这个民族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太深刻了!     其次,1989年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习以为常的大灾大难少了——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动乱、没有政治运动,更没有大规模的中国人对中国人自己地宰割和蹂躏……这更是让中国人心怀感激的历史进步!     中国——尤其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连续二十年的安定?中国的老百姓什么时候过过连续二十年的安稳日子?中国政府什么时候可以在二十年的时期内一心一意地关注生产而不分心于对人的整治?     没有。     随着这两个历史性巨变,中国的言说也变了。     我们的媒体骄傲地宣传我们取得的成就——     GDP增长速度世界第一,外汇贮备世界第一,即使因为美国的存在,我们的经济总量暂时还只能屈居第二没,但在国人的感觉里,除了美国,就该数咱中国了;而且,即使和美国比,我们也有许多骄傲——磁悬浮列车的商业运营世界第一,网民人数世界第一,高铁速度和营运规模世界第一;尤其,当我们豪气十足地用数千亿的投入搏得了奥运金牌世界第一之后,我们的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涨:这所有的言词都凝结成一句话: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对未来的预测更加令人鼓舞——     据某权威的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GDP按美元计,约为17.5万亿美元;即使美国走出此次金融危机,也最迟到2025年,中国就可以超过美国,成为货真价实的“老子天下第一”了!     然而,我们在清点这二十年的物质财富的增长时,我们是否关注我们的灵魂,关注过我们这块大陆上人的变化?!     我们非常仔细地绘制着经济发展的各种图标,并为那条直线上升的坐标骄傲不已,但我们是否也绘制?一幅精神轨迹的坐标,看看它似乎能与经济发展的坐标重合?     我们在计算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是否也盘点过我们的精神财富,看看我们到底是赢了,还是亏了?是富了,还是更穷了?     尽管这一两年,我们已经开始懂得,GDP的增长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我们已经开始喊出“关注民生”的口号,并已经试着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考核各级官员政绩的标准。     这是一个进步。     但如果我们对人的关怀,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没有涉及中国人的精神状态,那么这个进步还非常微小;因为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来说,民族精神的升华无疑更加重要。     因此,我们必须看一看,这二十年来,这个经济总量节节高升的国家,她的国民的精神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我们必须探视,又必定是痛苦的一瞥——     我们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我们将要探视的那个世界,已经很久没有阳光照晒,很久没有清水洗涤了,我们不知道里面霉烂到什么程度?     我们犹犹豫豫、战战兢兢地把关切的目光投向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时,我们伤心地发现,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价值观在经济转型中被扭曲了——来势凶猛的市场经济在毫无法律防线的中国长驱直入,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突破了以诚信为根本的道德底线。     这是我们为高增长付出的代价。     市场经济以神话般的速度打进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它所鼓动起来的财富欲望,甚至在原本不应该与利相关的政界、学界也如洪水般泛滥起来,它使所有的中国人,都焦虑地盼望着能尽早加入到“先富起来”的行列……     这种欲望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它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年,就创造出令世界惊讶的富裕、阔绰……     但如果我们的探视能穿过这表面的、物质的富裕而直指灵魂,我们就能发现,我们不仅没有整体富裕起来,连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也是一片赤贫……     有了伤心的发现,就有了痛苦的追问——     为什么GDP的上扬,并没有拉动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为什么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制止住人文环境的恶化?     为什么物质欲望在无限度膨胀,而精神世界却日渐萎缩?     ……     这是一些让中国人——尤其是关爱这个民族的中国人——既痛心,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历史性问题。     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混乱的心灵秩序     今天,中国比任何历史时期都强调国家的“和谐”、“安定”和“秩序”,我们一再向世界表明,中国的经济成就来自二十多年的社会稳定,我们十分担心和警惕地注视着任何一个小小的不安定因素,生怕它会破坏稳定发展的大好形势;然而,我们在努力营造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时,是否重视过中华民族的心灵秩序?     我们有没有问一问我们民族的心灵秩序是稳定的,还是混乱的?我们有没有看到那许多骚动不安的情绪、那许多蠢蠢欲动的欲望、那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那许多不择手段的投机钻营,已经给我们的心灵秩序造成了多大的破坏,给我们民族精神造成了多大的损伤?!     这些混乱、动荡、破坏透支了多少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啊!     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与我们的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有关;然而,以长远论,一个民族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品质的提升和民族生机的勃发……     一个民族的生机来自精神价值——慈爱、善心、良知、诚信、正义、人道、崇高、廉耻;而一切与流氓、痞子、无赖、堕落、腐败、欺诈、卑鄙、背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厚?无耻、无情无义、趋炎附势、逐利投机、蔑视理想、亵渎神圣相连的言行,都会被一个民族鄙视,并且引以为耻……     然而今天,这些肮脏、丑恶的言行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更可怕的是,我们越来越难得从这些丑恶者身上看到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难为情,更别说引以为耻的忏悔了;也越来越难以从旁观者身上看到痛恨和藐视,更别说痛心疾首地讨伐了!          紊乱了、颠倒了的价值系统          一切都是肆无忌惮、旁若无人的展示——在商界,在演艺圈,在官场;甚至,在神圣的校园里……     对美好引以为荣,对丑恶引以为耻,本是所有民族恪守的价值准则,为什么在我们这儿,这个人类的普适标准却失去了权威?     难道我这个民族的价值系统真的紊乱了、颠倒了?难道我们已经到善恶不分、美丑不分,甚至炫耀丑恶的地步?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说过,人与动物的差异非常“鲜明和直接地表现在羞感之中”;他说,“动物的许多感觉与人类相同,譬如畏惧、恐惧、厌恶甚至虚荣心,但是迄今为止的所有观察都证明,他们缺乏害羞和对羞感的表达”(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P165)     是啊,羞耻是人类精神价值取向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即使有了虚伪、有了丑恶,但只要还有羞耻,那么这个人、这个民族就还有救。     尽管我们前面罗列出的丑恶字眼是那么多,但仔细看看,却没有哪一项超越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那些痞子化、流氓化的言行,并不像杀人强奸、投毒放火那类巨大罪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不会像贪污、腐败那样招人切齿痛恨。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可能肆无忌惮地招摇过市而没有人喊打,才可能悄然地破坏我们民族的心灵秩序而无人阻挡,才可能吞噬我们的民族生机而无人警觉……      对民族精神痞子化、流氓化趋势,确实到了非关注不可的时候了;如果面对这个动荡不安、残缺不全的心灵秩序而无动于衷,那么,无论我们的社会有多么安定,无论我们的高经济增长能持续多久,中华民族也不可能顶天立地地站到世界的前列。     最近一两个世纪,中国人经历过无数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和考验,但没有哪一次的形势像今天这样严峻——我们面对的是失魂落魄的自己。     一个失魂落魄的民族,如何可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有勇气高声召唤那丢失的灵魂,必须有耐心修补缺损严重的民族心理。这关系到我们民族精神是昂扬、还是沉沦,是生存、还是毁灭。     无论以前我们在与历史的搏斗中输过多少次,这一次是输不起的……     从这个意义讲,我们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头。           之三:知识分子下海          新时期富人阶层的诞生,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谈论中国知识分子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将视线投向这些富人,追问一下这个新兴的财富阶层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成份构成?以及它的出现是如何让中国的精神坐标出现拐点的?          从体制外的游民中诞生的第一代富人          富人出现在80年代中期。他们填补了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空白,对当时的一两代人来说,富人是一个身份暧昧的新生事物。     最早的有钱人出现在80年代初期,但一直到80年代末期,国内才有人开始关注这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并非常具有远见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没有文化的中国人有了钱以后会怎么样?这种人多了,中国又会怎样?     第一代的富人中的确很多是没文化的游民。     改革之初,最先富起来的是一些倒卖紧俏消费品的人和“傻子瓜子”那样的小商贩。这些没有单位的个体户,在短缺经济的中国轻而易举地发家致富了。但在开始,尽管他们中有人挣到了几万、几十万,但由于得不到国家的庇护和认可,他们始终是游离在体制外的游民。     90年代初,正是为了对新时期第一代富翁的关注,笔者曾经将一部纪实性很强的作品改编出来,拍摄成电视剧。     主人公是中国一个大城市的首富,一位靠倒卖火车票、开火锅店起家的残疾人。这位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富豪,是新时期第一代富豪的典型——     这位第一代富豪原始积累时期的形象是肮脏的,卑贱的:他蓬头垢面、拄着缠着破布的拐杖,将先天的不幸反其道用之:他“依残卖残”,霸住售票窗口倒卖车票;挣得一点本钱后,他开了个火锅店,开始了他的创业阶段。     创业时期的他一改初期的粗野、霸道,他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地应付各种刁难、敲诈……     曾经有顾客找茬,将死苍蝇丢进火锅里,并把卫生防疫站的人找来了。他向开罚单的公务员点头哈腰,然后将火锅里捞出来的死苍蝇放在手心里,仔细地看过后,对检疫员说:“哪里是什么死苍蝇,是油渣炸糊了!”说完,他将死苍蝇丢进自己嘴里,细细地咀嚼,同时笑眯眯地望着疫检员……     这种原始积累时期的创业气慨使他成了这个城市的火锅大王,并比一般人早一步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来,他占据了这个城市时装批发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成为这个城市的首富。     和当时许多出身低微的富人一样,这位富翁并没有因为有了财富而获得社会地位,可以说是富而不贵。他因此而自卑、苦恼。他常常叹息自己除了钱什么也没有,常常为了得到身份和资格而挥洒财富——     他捐巨资给这个城市的球迷协会,并当上了会长。他是瘸子,当然不可能真心爱上足球;他要的是资格;     他取了这个城市的“第一美女”为妻。他不仅身体残废,还因小时候患腮腺炎而永远失去了性功能;所以他要的不是美女,而是自以为当了第一美女的丈夫就有了第一男人的资格;美女是国家干部,他坚决反对妻子辞职在家享福,不是舍不得那点儿工资,而是要享受个体户“取国家作老婆”的心理满足。     当然,他的婚姻是一个悲剧,财富最终没有给这位瘸腿富翁带来幸福和人生价值;他的人生依然是残缺的。     在开放搞活的前几年,许多第一代富人都和这位瘸子富翁一样,属于二等公民——     那时,最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常常唉声叹气地发出“除了钱,我什么都没有”的低调;     那时,这些富人的财富并没有让国人心慌意乱;     那时,大多数中国人还能在政府、机关、学校、工厂里安安心心地端着铁饭碗、拿低工资,安安心心地尽自己的本分……     那时,最先富起来的“万元户”还没有飞扬跋扈的霸气;相反,任何一个在体制内端铁饭碗的人都可以藐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是国家的雇员而在他们面前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感;     那时,这些“第一代富翁”并没有进入中国的主流社会,因而他们的财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没有对中国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傍在权力身边的第二代富翁          第一代富人很快就或是被淘汰、或是过渡到第二代富翁。     完成这个过渡的不是财富,而是一个“官”字。     80年代后期,“官商”、“官倒”的词语开始在民间出现。在此之前,进入服务行业,或倒卖紧俏商品的人多是孤军奋战的个体户,所以他们是“私商”、“私倒”。     随着“搞活”的政策力度加大,价格双轨制从消费品市场扩大到生产资料市场,于是“官商”、“官倒”应运而生——因为生产资料大多集中在“中央企业”手里,它们的掌门人都是官、而且是厅局级、甚至省部级的官员;第一代富人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走进官员的领域,并与他们联手共同致富。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的“官商”、“官倒”,既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名正言顺,基本上是偷偷摸摸、小打小闹,属于“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当时,所谓“官商”,不过是官与商联手;所谓“官倒”,也只是官在暗中给倒卖者一些优惠方便,从而为自己捞到一些好处;公正地说,此时官们得到的财富不多,因此还没有力量将他们从体制内分离出来。他们的主业还是官。     由于有了更多的钱,也由于经常出入官场和经常与官员交往,第二代富翁不再被制度歧视;相反,他们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的座上宾,开始可以与政府官员联手做公开、或半公开的买卖了;     后来,他们可以进入到体制内当人民代表、当政协委员,可以跟政府官员称兄道弟了;     再后来,是许多政府官员,或政府官员的属下、智囊、三亲六故,也“下海”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之中了……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结构调整——政府官员、或政府官员的亲友的加入,一下就使新时期的富豪增添了质量极高的新鲜血液……     有了官员或官员亲友的加入,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官商。     不过这种亦官亦商的过渡时期很短,在政府精简机构、留职停薪的号召和鼓励下,“官商”很快就冠冕堂皇地完成了从官到商的身份转换。     这一次的转换完成得非常迅速,很少有人看清它的具体过程;因此我们很难像前一节描写那个瘸子富豪发家过程那样,把这些人的致富过程清晰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切都是迅速地在幕后完成的;而且,如果不投入国家的调查,很可能那许多第一桶金的挖掘,将永远是个秘密……     总之,有了这些人的加入,真正意义的富豪才算正式诞生了!     由“私商”、“私倒”构成的第一代富翁,终于被主要由“官商”、“官倒”组成的第二代富豪挤出市场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像他们的代表人物、那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的“傻子瓜子”年广九,尽管他多次成为媒体的焦点,几经风雨、几度沉浮、几次东山再起,尽管他的事迹甚至引起了***的关注并在“邓选”里留下了年广九的名字,他最终还是没能超越历史的局限,没能跨越到第二代富豪的行列。          钱给国知识分子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由官商、官倒构成的第二代富豪的诞生,使最先富起来的中国人不仅可以因为钱而扬眉吐气,还开始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此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就常常有了他们的声音和身影。     他们终于可以傲视还没有富起来的中国人,让曾经看不起他们的人从鄙视到羡慕,从羡慕到心慌意乱……     另一方面,尽管第二代富豪的财富大多与权力沾边;在他们这里,权钱的勾结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基本上属于投机倒卖、行贿受贿、小偷小摸之类(从数亿资产的国有企业搞个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只能算小偷小摸),第二代富豪虽然已有不少知识分子出身,但他们基本是带着官场的烙印走进商海的,他们有的只是政治资源,精通的只是暗箱操作,幕后交易。他们并不是靠市场经济致富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市场经济知识和实践,更不懂金融资本的运作。     中国要产生出靠市场经济起家的亿万富翁还有待时日,还有待一批懂得经济、金融,并能公开、合法地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完美结合起来精英分子;毫无疑问,这类人只能从知识分子群体中脱颖而出!     全中国的财富欲望已经鼓动起来,对财富的追逐从偷偷摸摸到肆无忌惮、再到政府的公开鼓励,钱已经给中国知识分子搭建了一个巨大舞台,只等着他们出山了……     价值天平的失衡,将知识分子抛弃到社会边沿!     先说知识分子下海前的生存环境。     知识分子本是道义的担待者,是社会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的榜样。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在社会生活中起表率作用,是因为这个群体是产生社会精英的温床——学问家、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医生、律师、记者,我们谓之为主流社会的上层人士,无不是从这个群体脱颖而出。这些人的学识思想、道德操守、文化教养,以及高雅的言谈举止,文明的生活习性,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社会精神架构中最为关键的部件。     然而,文明的生活习性和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说,知识分子的优雅体面和榜样作用,是因为他们能依靠文化道德去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这里,知识分子被尊重不仅是道义上的口号,而是较高水准的生存状态。     遗憾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并不垂青学识和道德,它青睐投机取巧、胆大妄为,它趋炎附势、无视原则。与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的流氓法则一样,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信奉权力——谁的后台权势大,谁就可以发财;后来,它又信奉金钱——谁的钱多,谁就开以充老大、当成功人士,就可以无法无天、“赢家通吃”,就可以当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成为社会典范,就可以上报纸、上电视台向还没有富起来的中国人传授成功之道,指点他们如何生活和做人……     总之,这些成功人士终于有了钱、有了权、有了荣誉、有了社会地位、有了颐指气使的底气和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强大影响力……十多年前,他们感叹的“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终于颠倒过来——除了道德操守,他们现在什么都有了!     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社会信号:没有道德操守照样可以得到一切;更危险的是,坚守本分和道德操守的人却一无所有!     于是就有了“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不平和牢骚;     于是就有了最没有人格的人在管人,最没有卫生习惯的人在做食品餐饮,最没有文化的人在做文化艺术的怪现象;     于是就有了来自全中国的哀叹:下流的人过着上等生活,而有学识道德的上等人却处于社会的边缘或生活的底层……     于是,还没有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沉不住气了,他们心慌意乱地喊起来——“我的那一份到哪儿去了!”     继官员下海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终于下海了!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让人心慌意乱的时代,一个让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滴溜溜地盯住财富的时代,一个让每个人都做起了发财梦的时代……     然而,心慌意乱地喊叫也好,梦想着发财也好,大都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真正能在行动上作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     谁说中国知识分子崇尚清谈,寡于行动?     看到一些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人聚敛了大量财富、肆意挥霍:买房子、买车子、买别墅、包二奶……住在筒子楼里的知识分子,被他们不可一世的奢靡深深地刺痛了;后来,当核心价值的天平从“尊重知识”整个倾斜到“尊重金钱”时,知识分子终于无法保持“安贫乐道”的儒雅风度了。     80年代的最后几年,骚动不安的知识分子,终于有勇气放弃人事档案,放弃国家的庇护而掀起了一股被形容为“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流动潮。     这股追逐财富的浪潮,不是去从事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而是从双轨制中发现和抓住发财机遇:     ——在政府官员那里弄到“批文”,打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关系,从而获得土地和紧俏资源;     ——与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联手做一些说不清是公还是私的交易,从而迅速将国有资产转移出来;     ——利用政策的宽松和漏洞,帮助海外资本以最有利的条件进入中国市场……     具有这些能力的人,当然是具有经济、金融、商贸、外语、法律等专业能力的知识分子,或是有相当官方背景的知识分子。因此这些人一下海就如鱼得水,成为第二代富翁的高参、高管;而一旦熟悉了那些土老财的致富勾当,他们很快就自立门户,自己下手了!而且靠着他们的知识和敏捷,很快就超越了他们的引路人,成为弄潮商海的佼佼者。     晚一步下海的是那些基础学科或冷门专业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市场经济的诱惑,耐不住清贫和寂寞,决心放下铁饭碗铤而走险。相比之下,他们的财富奋斗要艰难一些,成功率也低于前者。但他们的人数更多,而且正是有了他们的加入,才把知识分子向体制外的流动推向高潮。          海南淘金是这个高潮的点睛之笔          90年代初期,数十万人闯荡海南的狂潮中,知识分子是主流。他们告别了讲台,告别了安身立命的书斋,带着很少的资金和很大的决心,很少的经验和很大的野心,混迹在开发商、投机家、游民、流氓、无赖之中,要在那块美丽的岛屿上完成他们的前辈从来没有过的壮举——挖到第一桶金!     那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带有悲怆意味的大撤退、大逃亡。     当这些刚刚从校园、从办公室、从科研机关撤离出来的知识分子,面对着无数次机遇和欺诈,无数次诱惑和陷阱,经历了一次次怦然心动的狂喜、一次次张皇失措的茫然、一次次绝望的哭泣和成功的泪水之后,当他们最后撤离那个被“无法无天的市场经济”搞得千疮百孔的海南岛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变成了拥有百万、或千万资产的老板、富翁了……     90年代的海南,并不是知识分子在商战中的唯一战场,它只是当代知识分子下海生涯的一个缩影,是这场前所未有的战争的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事实上,90年代早期的中国,哪儿有“开放、搞活”的机会,那儿就成为知识分子进行这场陌生战争的主战场……           之四: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的三大战役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下海起始,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经历了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地位都发生了裂变式的蜕变。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第一个战役——搞批文          千方百计地找到官方关系,搞到紧俏商品的“批文”,从钢材到彩电,从石油到汽车,从化肥到面粉,从“平价外汇”到进出口配额……然后将货物的计划经济价格转化为市场经济价格。于是,不出一个月,一个穷书生就有了第一桶金;     还有更简单的——他们不用找关系,不用去行贿,他们自己就是关系,只是父辈的一封信、一个电话,“批文”就到手了。然后不需本钱,不需时间,直接把数万吨钢材、或数万台彩电、或涉及亿万元进出口指标的“批件”卖了,转眼功夫,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或是刚刚走出国家机关的高干子弟就变成了百万富翁;而在此之前,发家致富的标准是进入“万元户”的行列;     还有更大的——他们挖到的不是一桶金,而是一座金山。他们同样是靠“批文”发家致富的,不同的是,他们要批的不是某家大中企业的紧俏商品,而是属于国家专有的土地。这个买卖更大,也更直接;只要打通国家的各级代理人,马上就可以拿到成片的土地。有了土地,就可以向银行贷款——因为银行也是国家的,既然可以打通管土地的国家代理人,当然也能打通管银行的国家代理人;或是直截了当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而开发商也是拿着土地批文去找银行,用银行的钱来开发。这样,一夜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对这些人来说,时至今日,土地和银行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他们挖走了金山,轻而易举,无声无息……     一切都是悄然无声地在幕后完成的,谁也没有看到他们是如何为财富而战的;这些战胜者留下的痕迹只是银行里的烂账,和曾经是海南岛一道景观的烂尾楼……     可以这么说,这些90年代的财富精英有多少财富,中国的银行里就有多少烂账、中国的大地上就有多少烂尾楼!     烂尾楼多了,地皮就不那么好卖了。当时,他们不具备远见,不能预测到另一次房地产开发热的到来只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所以他们立即从那些烂账、烂尾楼中抽身出来,转移到另一个战场……          第二个战役——盘活国有资产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空手套白狼”之战。     如果说“批文”之战,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那么“盘活国有资产”一仗,则让他们中的许多人当上了总经理、董事长。     毕竟是知识分子出身,他们懂得要完成这次的角色转换,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资格。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年工商管理专业特别吃香的原因之一。那几年,读MBA不仅是时髦,而且是想打入实业界的知识分子下大本钱去做的一件实事——三四十万的学费,就是砸锅卖铁他们也咬着牙投了进去。因为他们深深懂得,这场战役需要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精于经济学上的复杂运算和官场复杂人际关系的巧妙梳理。在这个战场,只有他们知识分子出身、又深谙官场路数的人,才有一展身手的本领。     就凭这样的认识,就将他们与那些只知行贿、倒买倒卖的土财主区别开来。     面对这个千载一时的机遇,一些经济、管理,或不是经济、管理专业但正在读MBA的知识分子如鱼得水,如醉如痴。他们穿梭般地从资本雄厚的沿海地区飞到内地,又从国有资源丰富的内地飞到沿海;这边有资本,那边有权力——权和钱,这是我们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最具诱惑力的两样东西;谁如果能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谁就能成为当代英雄。     毫无疑问,这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是当代英雄。他们只用几个小小的回合,就将数千万、或数亿的国有资产改换了姓氏。然后,他们在资本这边拿到了提成、或分到股份,或者,干脆就在那刚刚改了姓氏的企业里当上了总经理或董事长;而在权力那边,他们成了盘活国有资产的功臣,成了一些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的救命恩人。至于那些企业名义上的主人翁,那些在国有企业干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老职工(年轻职工倒是留下了,因为还有被榨取的价值),却被他们以每年几百元的代价买断工龄,让这些一辈子只拿生活费而为国家积累了雄厚国有资产的老职工去自谋生路……     一次学界聚会,当谈及这些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命运时,一位知识精英很不以为然地说,“必须有人为资本的积累付出代价!”     在这一类精英看来,资本积累是中国改革的必经之路,是他们寄予厚望的中产阶级的立身之本,因此让老百姓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资本运作、产权交易,已成为前些年下海知识分子一夜之间完成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成为还没有下海的知识分子取悦权贵的八字真经。这个手段运用得如此广泛,以至几年后的今天,这个词汇已经和“人贩子”的丑恶勾当联系在一起了——     笔者就见过一些资本运作、产权交易高手,他们不花一分钱,就将一些实际上没有资不抵债、但将其审计成资不抵债的国企收归民营……之后,或通过地方政府出面,以“维护本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有企业的形象”为由,让债权银行减免债务;或卖机器、出租厂房、变卖地皮,把这个无本生意就做得有滋有味,只赚不赔。     后来这种资本运作向更高级的MBO(管理层收购)发展,他们不仅盯住破产的、或效益不好的企业,还敢于向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的下手,把这种空手套白狼的买卖做得更加轰轰烈烈了、震撼人心……     由于这样的事还在发生,它的后果正在慢慢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将在后边用专门的章节来谈。     如果上述两招不灵,那就转向社会,向社会融资——中国人不是富起来了吗?老百姓放在银行里的七八万亿存款是多大的一座金山呵!     于是就有了下海知识分子施展拳脚的第三个战场——股市。          第三战役——杀入股市          股市是这些当代英雄开辟出来的第三个战场。     企业有了,总经理、董事长的头衔也有了,但要让其赚钱为自己创造财富谈何容易?尽管他们有学历,有花了好几十万才弄到手的MBA学位,但他们这些年练就的本领只是对人——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地揣摩、协调和打通关系,而不是对物资的生产和销售。他们不懂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也不感兴趣。这些都是要耗费时间、耗费资金的(有时一个品牌的确立和市场占有需要一两代是的时间,这在快速致富的中国怎么可能有吸引力?!)他们没有这种耐心,更不愿花太多的本钱。他们已经习惯于一夜暴富、习惯于无本生意。     于是,中国股市就成为这些当代英雄从9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施展雄才大略的巨大舞台。     就像唱片公司在推出歌星之前,首先要对歌星进行包装一样,他们将重组来的效益极差的企业进行包装和炒作,以获得上市资格:     ——编造后起死回生的神话;     ——编造立即从传统产品转入新经济的神话;     ——炒作新经济时代的创新概念;     ——炒作人才和先进管理模式是成功之本的概念;而他们正是人才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化身,所以他们的进入,就意味着成功……     按说,能获准证监会的上市批准,应该是高增长企业,而他们以零收购得来的企业一般来说效益不太好(效益好的企业无需他们去“盘活”),但股市卖的是未来的成长性,而非眼前的增长率。而作未来预期、概念炒作又是这类知识分子出身的当代英雄的拿手好戏,再加上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去说服和争取证监会,也有足够的关系发动舆论攻势影响证监会。前些年,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的副处长王小石被捕。其被捕原因是,通过向拟上市的企业“出售”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名单,而获取暴利。     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属于证券发行监管部,在证监会中主要负责企业上市申请和审核工作。共有25名委员,其中北京大学也占有名额(应该是经济学家吧!)为获准上市,这些被出售的名单中的委员们无疑就成了那些急于上市的公司不惜血本搞“公关”的对象。     一旦他们的公关成功,马上就可以拿到数十亿、数百亿资金。可以想象,为这样的买卖不惜血本,会是个什么样的数字?     因此,这些当代英雄不仅自己通过股市成为亿万富翁,他们一路过关斩将,还捎带让那些当委员的经济学家或他们的家属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如果,包装上市的路走不通,他们可以找一个效益较差的小盘股,“买壳上市”;当然,所谓“买”,依然是那类“无本买卖”的“买”。重组也好,收购也好,他们很少实际出资的。他们或是向银行短期拆借资金完成一个大公司的注册,然后以大老板的身份进行收购、兼并,或是通过地方政府帮助减免债务的方式重组某个上市公司……     青海省一家百货零售业的上市公司被资本运作的过程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家业绩平平的上市百货公司被深圳一家公司重组。当时,正赶上网络经济的崛起,华尔街以科技股为指标的纳斯达克指数已经突破了5000点大关,只要沾上科技两字,企业就能身价大涨。     重组后,这家百货零售企业换了个时髦的数码网络类之类的名字;并在在运作过程中,让媒体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操作这次重组的人是北大经济系出来的高才生。此举在客观上增大了此次资本运作的权威性,于是股民趋之若鹜,仅仅用了20几个交易日,就将这只股票就从3元多拉升到32元。当然,股民最后被深深套牢:没多久,这只股票又从最高的34元跌落到十几元;三年后,这只所谓的高科技股跌落到5元多,一年的每股收益也只有几分钱。     股市成了这些当代英雄又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搞虚假年报,开空头支票;配股圈钱,卖虚假未来;作恶庄、操盘,拉抬股价……     对他们,这是些驾轻就熟的小动作;对股民,则是灭顶之灾!     这些年,许多股票上市前被吹得天花乱坠,可刚一上市,第一次报表就出现亏损;这些坑害股民的恶性事件涉及金额之大,坑害股民之多,坑骗手段之恶劣,胆大妄为程度之深,是任何领域的犯罪都不可比拟的。     查一查这类犯罪,肯定有知识分子出身的策划高手在后面运作。真是哪里有这类知识分子出身的策划高手,那里就有权钱交易的猫腻、就有对国家或百姓财产实施明抢暗夺的犯罪勾当。     中国七八千万中小股民,大多投入的是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积蓄,还有的是下岗后挣的一点血汗钱;甚至,还有买断工龄的活命钱、养老钱……这些钱投到这几年的股市里,大多是只赔不赚——有的损失过半,有的血本无归……     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的6100多点,跌到2008年的1600多点;再从2009年8月的3400多点,跌到2010年7月的2300多点,每次动荡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都会缩水数万亿人民币人民币。这个数字意味着数千万个中国家庭在股市中被这些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合谋剥夺一空!因此,当中国牛逼哄哄地宣称,此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世界第一时,2010年的中国股市,是世界股票市场中唯一全年负增长的国家!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三大战役,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富豪阶层在中国诞生,并强有力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精神坐标……    进入专题: 知识分子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人格底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2880.html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赵启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赵启强:“布拉格之春”四十周年祭 赵启强:匈牙利事件50周年祭——走向绞刑架的改革家 相同主题阅读 赵启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吕则征:胡耀邦的知识分子情结 杜君立:“公知”只是一个传说 资中筠:建国后百年的文化革新如何被“改造”成颂圣文化 冰心:无士则如何 木然:苏联知识分子的心灵与失灵 田三木:温柔的扒掉知识分子的皮 程映虹:越南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追寻和当代使命 蔡朝阳 梁卫星:中小学教师可能是知识分子吗? 郑永年:知识分子的权力从何而来? 戴建业:在兼善与独善之外 戴建业:我们为什么没有脊梁? 李竞恒:毛泽东与中国底层知识分子传统的现代显现 张文木: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 杜君立:体制下的中国知识分子 刘擎:2011:西方知识界回顾 仲之春:知识分子与民众 黄文治:革命播火:知识分子、城市串党及革命下乡 吕新雨:学术与政治:重读韦伯 羽之野:我们的腰原来是不弯的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中国当局保证陈光诚安全

北京 据法新社报道,进入美国驻华使馆6天的中国维权律师陈光诚已经离开。美国一名官员周三(5月2日)通报说,陈光诚已被送到一家医院,然后同家人会面。新华社报道称,陈光诚是“自愿离开”。在友人的帮助下,这位盲人维权人士上周摆脱中国当局对他的软禁,成功逃离在山东的住家。中美两国政府迄今均拒绝证实陈光诚在美国使馆的传闻。中国外交部一名发言人今天在记者会上要求美方就陈光诚事件作出道歉。陈光诚的友人对德新社表示,陈光诚本人不愿意离开中国,或在美国寻求政治避难。他的妻子和女儿继续在山东家乡受到地方当局的监控。

阅读更多

旅英作家马建:中国唯一的安全之地 — 美国大使馆

在薄熙来家族丑闻因王立军逃进美国使馆而大爆光后,维权律师陈光诚又一次逃进了美国使馆。两次事件都暴露了中国法律和公安系统的真面目:法律如同街头废纸,警察越多的国家越不安全。 曾是重庆市公安局长的王立军和盲人陈光诚,一个是职业警察捕头,一个是被警察监控的平民,这两个处境完全不同的人,都会在生命临危的一刻冲进租界:大使馆。上演了“监狱长和囚犯” 同往一个方向奔逃保命,相信连007剧组也编不出如此离奇的故事了。历史的逻揖本来是国富民强便大赦天下,但富甲一方的中国,正天天上演着大抓捕。 在这自称为“人民共和国”里,从平民到高级干部,会明白这不是有没有自由的问题,是有没有安全生存的问题了。这也让明眼人看到,共产党内部也许不只有一个杀人贪污的薄氏黑社会团伙,而是由一些宠大的利益集团在操控着金融和司法,一切都被和谐的谎言遮盖了。那表面亮丽的“唱红”和以维护法律尊严的“打黑,原来是如此败坏。所以,从打黑英雄王立军到诚实的草根律师陈光诚都成了有中国公民身份证却人身难保的政治难民,在自己的祖国里靠美国保性命了。 更令人反醒的是陈光诚不是飞越监狱或疯人院,而是从自已家里越了狱。 家—-对社会而言,本属于私人家园。人们上学挣钱勤奋工作,也都是要把自已的家建立的更完美。可以说,家应该是每个人生活的希望,是最安全地方,是归宿。但对陈光诚而言,能在上百双眼睛和摄像头的监控下,闭着眼从家里逃了,创造了轰动世界的奇迹。在这之前,警察也担心他挖地道逃走,己把种菜的后院浇上了一层水泥。 没有一位剧作家会写出“盲人从家里出逃” 的剧本。因为人们的思维从来就把返回家园当作美好结局。在今日中国,家巳经被践踏成随时被控制在屋里等死的囚笼了。中国政府竟不顾成本,把监狱制度扩展到各处的居民楼里了。谁不听党的话,你的家就马上改装成监狱。唯色、艾未未、胡佳等人就这样住在自己的“家”里。而陈光诚从监狱放出来之后,被囚在家里一年多,断水断电缺医少药不说,家还直接成为受刑拷打的审讯室。除了封锁信息,连母亲妻子都成了二手囚犯。公安系统用了相当于重建一座中型监狱的人员编制,以一百多人轮番看守着一个人,所花经费,据陈光诚推算己经超过6千万了,仅仅为了让他无法说出他的思想观点和政府强制坠胎真相,让他一点点地在黑暗中变成心灵的盲人,然后被国富民强和谐掉。 但和谐社会必须由千千万万个和谐的家庭组成,只要还有一个家庭被改装成牢笼,和谐就是谎言。没有一个安全美满家庭的人是失败的,把百姓的家人为变成了监狱,更是政府的失败。想让人人自危的社会,变成真正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家,变成中国人的安全家园,就必须开放言论自由,必须依法治国。只有学校不再是党校,报纸不再是党报,军队不再是党卫军,空气里不再含有政治恐惧时,人民才会有一个安全的家,一个警察无权硬闯的私人空间。那种试图扼杀公民表达权力的强权,只会因失去排泄的渠道而造成更大的隐患。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发现连逃进美国使馆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话,那就是一场掀开黑暗的大震荡了。 如今,从公安局长到公民陈光诚投奔美国大使馆的现实,人们也更清楚了:就算你投奔国务院信访办,投奔中南海,甚至投奔温家宝的家,你也是死路一条。若大的中国,就剩下租给美国的这一块安全之地了。半个世纪前,在日本军人追杀中国人时,南京、上海租界成了中国人的保命家园。在今天,当中国政府在追杀中国人时,租界又一次成了亚诺方舟。这可真是中国人的悲剧。历史如果不被用来接受教训而一次次抹杀忘记的话,那南京大屠杀和天安门大屠杀就会重演。今天的中国百度网已全面封杀了“陈光诚” ,而开放的英文谷歌是十二万条之多。这种封闭和突围又在不断地重演着下一场冲突。 还中国民众一个清廉公正的社会也许很难,求政府保护更是不易,那就至少让他们有“躲”在家里的自由吧。 相关日志 2012/04/29 — 胡佳与陈光诚见面后被警方带走 2012/04/28 — 美国之音:美议员要求中国对陈光诚案展开彻底调查 2012/04/27 — 德国之声:陈光诚逃离,家人和营救网友被捕 2012/04/27 — 陈光诚逃出山东并录制视频向温家宝提三请求 2012/04/27 — CNN:珍珠(He Peirong)开车带着陈光诚星期天到了北京 2012/04/27 — 与陈光诚出走事件有关的网友珍珠被抓前最后的推文 2011/12/16 — 蝙蝠侠不敌城管,克里斯蒂安·贝尔探望陈光诚律师挨打,其出演的金陵十三钗传遭封杀 2011/11/19 — 《纽约时报》笑蜀:中国为什么就不听? 2011/10/16 — 世界媒体看中国:陈光诚案件及影响 2012/05/02 — 最高層領導研究解決 中共急擺脫陳光誠事件

阅读更多

陈光诚令中美战略对话陷入尴尬境地

美中关系想必是世界上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而中美战略对话开始前夕,维权人士陈光诚的成功出逃显然为这次对话平添了变数。 周四,第四届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将在北京开幕。对话的规模和阵势也将是相当的庞大,毕竟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一个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美国方面将由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出席对话,而参加对话活动的美国官员则不会少于两百人。 对话内容涉及面本来就已经相当广泛,而上周又平添了一项非常棘手的内容: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上周成功绕过了对他实施的软禁措施,已逃出家乡山东省。多名维权人士证实,陈光诚已经逃入美国驻华大使馆。多年来,美国方面一直呼吁中国政府恢复陈光诚的自由,并多次披露陈光诚及其家人所遭遇的种种迫害。去年十一月,国务卿希拉里还在一次讲话中公开提到陈光诚的名字。并以他为例,批评中国政府动辄剥夺维权人士自由的做法。而相比之下,陈光诚出逃事件发生后,美国方面却保持了不同寻常的缄默。甚至迄今为止拒绝证实陈光诚是否已经进入北京的美国大使馆。 陈光诚成功出逃,北京疑心重重 陈光诚逃入北京美国大使馆,使本来就已经非常艰难的中美对话增加了更多变数。长期关注中国政局的香港观察家林和立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表示:”北京一直怀疑,美国可能参与了陈光诚逃入美使馆的过程。此外,中方也不想给外界留下中方屈从于美方压力的印象。” 上一次发生中国反对派人士逃入美国使馆的事件已经是1989年的事情。天安门学生民主运动遭到血腥镇压后,物理学家方励之逃入美国使馆,并获得政治庇护。但他在美国使馆滞留一年后,北京才允许他离境前往美国。 六十多种对话机制 从那以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今天则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外汇贮备迅速攀升的同时,中国也表现得愈加自信。中国希望成为美国平等的对话伙伴。但双边关系中仍充满了相互间的不信任。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今年春季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美之间存在着”战略性猜忌。” “战略性猜忌” 双方缺乏信任的原因并不是交流的太少。中美政府间不同层面的定期对话机制已经有六十多个。2009年开始启动的每年一次的”战略与经济对话”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对话机制之一。 而今年的对话显然时机非常微妙。十一月美国将举行总统大选,选战现在正在激烈进行。而中国共产党则将在秋季举行的”十八大”上完成领导人的换届。这两个重要的日期越临近,政治家们所能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妥协意愿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新一轮战略定位 除了陈光诚事件之外,双方政治家当然还会讨论一系列具有全球意义的话题。中国问题专家林和立认为,奥巴马总统期望在制止伊朗和朝鲜的核扩张方面获得中国的支持。此外,华盛顿还会敦促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采取果断的立场。 而北京则对美国调整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定位表示忧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晤日本首相,以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国防部长帕内塔同菲律宾对等政府官员的会晤更加加深了中方的忧虑。 南中国海示意图 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和国防部长加斯明到访华盛顿之际,中菲两国因南中国海领域的领土纠纷而导致的双边紧张关系也在与日俱增。一般认为,这场领土纠纷也将是中美对话的内容之一。 或许陈光诚问题周四前就能够得到解决。《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国务院一名高级官员已经先期飞往北京,期望尽快促成陈光诚问题的解决。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编译:达扬 责编:乐然 德国之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