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斗争

中国选举与治理 |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法治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法治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作者:高汉成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11-10 本站发布时间:2011-11-10 13:49:18 阅读量:2次   一   蓦然回首,辛亥革命发生一百周年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和现实一直是互动的。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仍然在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不一致,是因为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有偏差。同样,正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历史的形象才会一再改变。否则便无法解释:为什么今年会有如此隆重且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对历史的纪念,是因为我们对现实有所关心,对未来有所期许。   今天中国的现实,是历史形成的。今天的进步和成就,他(它)们有功;今天的不幸和苦难,他(它)们也脱不了干系。对中国历史上的一切人物和事件,都应该采取这样一分为二的态度来认识和评价。所以说,所谓“纪念”者,其实是个中性词。传统意义上纯粹“歌功颂德”式的纪念,其实是不足取的,也是有害的。   拂去岁月的浮云,在这历史的拐弯处,我们应该摆上什么样的祭品呢?   二   辛亥革命为中国法治的现代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政治革命,带给中国历史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帝制时代的终结和民国时代的开始。从“君权神授”、“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这当然是政治理念的重大变化。中国人开始明白,下跪并不是膝盖骨的天然功能。1916年段祺瑞之所以不支持袁世凯复辟,据传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不想给袁世凯下跪而希望继续“平起平坐”。段祺瑞等可以拥护袁世凯把“民国大总统”的权力扩大到近似皇帝的程度,但就是不能接受“洪宪皇帝”的名号。从此以后,中国再强势的政治人物(溥仪例外),也不再奢求“皇帝”的宝座,而是谦卑的自称为“人民的公仆”。   这当然是历史的不小进步。在民主政体的大格局下,一切关于“君上大权”、官吏“等级特权”的规定都被扫尽了历史的垃圾堆,法律名章确认的是“主权在民”、“人民的权利与自由”以及“法治政府”、“限权政府”等等体现现代法治理念的规定。就中国法律体系自身而言,自1901-1911年晚清法律改革起,传统法律体系解体,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央政权更迭频繁,法律近代化进程时断时续。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后,加快了法律近代化步伐,以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为主干的六法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近代法律理念为指导、具有近代法律特征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得以初步完成。   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中华民国,没有“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架构,中国现代法治发展的广阔空间就不可能存在。   三   频繁的“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   民国开始后不久,曾经热心参加辛亥革命的部分人士就悲哀地发现,“民国只剩下了一块招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二次革命”、“国民革命”、“工农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二十世纪是民主革命的世纪。结果是,“君主”没了,“民主”却迟迟没有实现。一百年来,这是一个令无数“革命者”感到尴尬并在晚年不断反省的问题,原因何在呢?   我的看法是,部分原因在于革命者只追求“民主”而忽视了“法治”。在现代政治制度运作中,民主与法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民主是法治的“主义”,法治是民主的保障,而且法治应当先行。比如,现代民主政治大多体现为政党政治,而政党政治的精髓应该是政党在法治的轨道上、在代表民意的议会内部的博弈和妥协。辛亥革命将筹备多年的君主立宪毁于一旦后,却始终未能建立起议会内部政党政治的正常秩序,党派之间常常武力对峙、兵戎相见,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而获得胜利的政党在取得政权后,由于失去了其他政党的制衡,议会政治就变成了政党专制。于是,民主成了空中楼阁,法治也就荡然无存。中国现代法治的基本目标,一是在国家层面落实“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二则在个人层面实现国家对个人法定权利和自由的充分保护。一百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太成功。   法治的实现,需要一个国家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环境,辛亥革命后一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动辄“抄家伙”的政治革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需要另一场革命,即“法治革命”。   四   在民主国家之前,我们首先要建设一个法治国家。   法治是一个历史概念,其核心内涵就是依法治国。凡是法律在事实上成为一个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调控手段时,我们大致可以称之为“法治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法治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君主专制下的法治、君主立宪下的法治和民主共和下的法治。但不管是那种法治形态,其基本的要求就是法律得到普遍地遵行,其主要表现就是各种权力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否则,人治盛行、权力泛滥,法律成了摆设,那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法治社会。   依此标准衡量,中国曾经有过法治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第一次系统阐发了中国的法治思想,其后在秦国和秦朝所推行的变法改制也是中国第一次法治实践。但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德主刑辅”、“出礼而入刑”,法治思想开始沦为儒家礼治思想的附庸。以后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主张君主也应守法的观念已经成了主流文化的禁忌。这说明,在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和君主专制思想的双重打压下,法治思想不是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主流。因此,说中国传统社会不是法治社会,这大致也不能算错。   考虑到中国两千年君主专制和法律儒家化的悠久历史,现代民主法治思想欲在中国转化为制度并产生良好的运转效果,将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注定要经历一个艰辛的历程。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法治是一个历史概念,有其历史的阶段性。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实践与起源于西方的近现代法治概念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我们应该善于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吸取法治建设的养分。否则,只承认法治起源于西方,排斥法治的“本土资源”,“法律移植”如何能够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就中国法律变迁而言,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成功依赖于法哲学的逻辑和法历史学的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百年以来的法律变革,呈现的是法律传统的失落和外国法律在中国的水土不服。在显性的法律形式层面传统法律基本被抛弃殆尽,政治家和法律家们更倾向于全盘接受西方法律;而在隐性的实质层面,继受而来的西方法律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传统的价值观和调控方式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一百多年的法律变革进程中,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法律现代化事业:一是如何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把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法律经验转变为现代法治的资源;二是在继受外国法律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简单的拿来,真正实现“西方现代法律文化的本土化”。其中的经验教训是:一、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到一般的平民百姓,全社会必须有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必须得到遵守,违法必须得到追究,这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基础免疫力,也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底线;二、法律不能成为政治的工具。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法律的制定既不能为了对外宣传的粉饰,也不能成为对内政治斗争的工具,法治中国本身就是目的;三、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必须区分法治的理想与现实。我们当然必须有法治的理想和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同时必须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法治的最终目标。   因此,中国的法治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最低目标,第二步才是把法律全面民主化、民权化的现代“法治国”的最高目标。“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敌人,就是“人治”。辛亥革命一百年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虽然在理论领域早有了定论,但在实践领域却迟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要承认“依法治国”,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同志。大家齐心合力,先把“权力”之虎驱赶进“法律”之笼。只有把一切权力约束在法律的范围内,中国的法治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步。   五   中国法治革命的成功,首先仰赖于法律人的法治精神和牺牲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有那么一批严格执法的“清官”和“循吏”。他们办案,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甚至连皇帝也不惜冒犯。如汉文帝时期廷尉张释之审理有人不慎惊了皇帝车驾的案子,仅仅按律处以罚金。面对着皇帝愤怒的质问,张释之说到“法律是皇帝与天下臣民共同要遵守的。现在,法律是如此规定的,另行加重处罚,会使老百姓不相信法律。当初拿获此人时,您要是下令立即处死,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廷尉审问,就应当依法办事。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不公平,天下执法者就会任意从轻从重地执行法律。那样,老百姓还以什么为依据呢?请陛下认真考虑”[②]。这掷地有声的话,直说得汉文帝点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唐高宗时候的狄仁杰,因反对皇帝将误砍昭陵柏树的武卫大将军处死,也对皇帝说过类似的话[③],最终皇帝也采纳了他的意见。直接冒犯皇帝,通常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然而这些“清官”和“循吏”,宁可牺牲自己的官爵、地位、荣誉、前途乃至生命,也要尽到执法的责任。皇帝时代“清官”和“循吏”对法律的捍卫意识和法治精神,难道不值得民主共和时代的法律人省思和学习?   [高汉成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邮编:100720,邮箱:gaohancheng2003@163.com,联系方式:13691446506]   [①] 这本是京内某报纪念辛亥革命的约稿,不意写好发出后栏目编辑打来电话表示不能发的歉意,我表示理解并易作它稿。现刊发于网络,以作纪念。   [②]《史记·张释之列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③] 《旧唐书·狄仁杰传》: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罪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奥巴马还想当总统吗?

  ——评美国金融海啸三年整  奥巴马“促进就业计划”救自己续任总统、救美国出苦海   美东时间9月8日(周四)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旨在促进就业、改善美国经济低迷的演讲。奥巴马提出一项总额高达4470亿美元的刺激就业方案,高于市场预期的3000亿美元的金额,他敦促国会尽速通过。在国会联席会议前,奥巴马于当天提出了总额为4470亿美元的“促进就业计划”。这个计划在美国金融海啸爆发三年来、黔驴技穷之际出笼,相信美国很可能一蹴而就被通过,并立马开始实施。倘若连此“促进就业计划”都无法通过,那么奥巴马续任就不用再提。   时间对奥巴马来说是已经不多,三年多都没有改变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美国经济颓势而前进一步,却真可以在未来3-8个月时间内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奥巴马建议投入1050亿美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就业;他还建议国会为约600万可能失去失业保险的人提供500亿美元的失业津贴;这些都包含在4470亿美元的方案之内。建议包括,投入1750亿美元,为工人继续降低工资税,为工商界制定新的工资税减税;奥巴马建议,到2012年,对工人工资所得税减税,税率从4.2%降到3.1%;工商界工资税率从6.2%降到3.1%.建议还鼓励工商界,如其增加雇佣人员,还将得到额外的工资税免税期;此外,计划还建议投入350亿美元,防止教师与警察与消防员等紧急情况人员失业。这也将遏制地方政府解雇雇员,使就业率能有一个持续上升的趋势。   A)、改变,说亦难,做亦更难   奥巴马说,经济复苏主要依靠私营部门的企业和员工,他呼吁国会能够批准新提出的“美国就业法案”。该法案的重点是约24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如果美国企业雇佣一个失业时间达半年以上的失业者,将给予其最高4000美元的减税奖励;美国1.6亿亿雇员明年起薪资税减半。   奥巴马还建议投入500美元,用于使高速公路、铁路与机场现代化,此举将让数十万建筑工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因为目前对于市场来说,奥巴马唯一的王牌就是刺激就业。8月份美国失业率维持在9.1%水平,维持约有1400万美国求职者未能够找到工作,全年也有超过9%的事业率记录。而且非农就业人数也停滞增长,为2010年9月以来小幅下降以来的最差表现。而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3000多人,建筑行业就业人数减少5000多人,零售销售就业人数减少近8000多人。而且政府部门就业人数连续10个月下降。同时所有行业工人平均工资也出现小幅下降。2010年以来,美国各月份失业率还没有低于9%过,失业率超过9%是美国经济所有数字中的“第一要务”。   全年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就业人数停滞,最近美国最新民调显示,总统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已跌破40%,其在獨立选民和蓝领工人中的优势正在严重缩水。特别为严峻的是,在民主黨的传统“票仓”加利福尼亚州,竟然有75%的选民对奥巴马政府处理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方式不满。   报道称,在规模上,这次计划堪与2009年国会通过的经济刺激法案相比。那次8250亿美元的计划,分别在3年多内投入。而这次新的一揽子计划大部分将在2012年投入。奥巴马呼吁共和黨人停止“政治斗争”,立即通过这次促进就业的议案,将给目前“停滞不前”的美国经济提供巨大动力。这个一揽子计划是奥巴马对美国目前高失业率与经济复苏乏力所做出的最有力的一次反应。   B)、百姓一杆秤称奥巴马   在美国主流最大媒体“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6日公布所做的最新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不满意奥巴马在经济、创造就业和解决联邦财政赤字上的表现。只有43%的选民满意奥巴马的整体工作表现,而不满意其整体工作表现的选民高达53%,两项数据均创下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的最差纪录。奥巴马必须改变这种现实,否则2012年选举他就要“回家”。   同日,同样是最大流量的“华尔街日报”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公布的最新民调几乎与上述民调一致。44%的受访美国人认可奥巴马作为总统所做的工作,但有超过一半(51%)的美国人不认同他的工作。这是奥巴马就职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民意的一致声音和不满。   经济不振和失业率高企已经成为奥巴马政府的“致命伤”,上个月美国就业岗位“零”增长更加重了民众对奥巴马领导的质疑,自从第二次大战以来,还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在失业率长期高达9%左右的情况下连任成功。美国自2008年9月以来,已经使用过两轮“量化宽松货币”策略,两轮共释放量化宽松货币2.3万亿美元(其中,QE1为1.7万亿美元,2010年12月实施的QE2为6000亿美元),现在美国经济连续三年低迷,依然找不到任何出路。而这一轮名为“促进就业计划”的救助,几乎也是等同于“量化宽松货币”的另外版本,除了大量的投放钱、货币流金之外,奥巴马还要在联帮政府管理、全美军费开支上开动智库才能更深入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前三年的奥巴马美国治理是“不及格”的,不仅“美国梦”成泡影,更重要的是美国总统管理要适应全球之变,变成有力,经济有力才可能有前程。“促进就业计划”,不管是成还是败,但奥巴马都必须成功实施这个计划,才可能继续奥巴马的下一个总统任期。   自2008年9月15日之后、至今的三年时间里(到9月15日为金融海啸爆发三年整),美国几乎都是浸泡在超发“宽松货币”的大海洋里,现在享受到美味的美国又来第三次4470亿美元美其名曰的“促进就业”振兴计划。这一计划的最值得特别研究的有三个方面: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将由“工资所得税”“工商界工资税”两项再次减少,而令美国联邦政府约再减少4%左右的税收总收入。⑵奥巴马的“促进就业”振兴计划,对其连任拉选票固然奏效、甚至可能是效果卓著,但对美国联邦政府连续十多年的财政亏空、债务长大则是雪上加霜、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之美国联帮政府债务形势将更加恶化扩张,时时刻刻系于危机30年不桀(美国联邦政府税收已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低;当代法制国家实践表明,几乎一概是减税容易增税难,一旦这两项减税方案通过,再为未来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构成燃眉之机)。难道美国国家债务想再滚大、真要延续30年不成?⑶这种连续数年靠“量化宽松货币”喂养、成长起来的美国经济能持久吗?占全球经济总量约1/3的美国经济什么时候才能走上“正常化”之路?   C)、总统能续是个“问号”   然而,当奥巴马总统的“促进就业计划”打出这张拼死的“王牌”、霎那一出笼的同时,美国财长盖特纳就随及表示,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就业刺激计划将会很快奏效,会强有力刺激经济并最终创造就业,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就业计划会很快奏效,将刺激经济增长最终创造数十万就业。   盖特纳表示,如果国会按照此法案采取行动,这将对强化大幅放缓的经济产生强有力影响,进而创造数十万就业。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当地时间8日晚间提出总计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方案,其中包括减税、基础设施投资、防止地方政府雇员失业等等措施,规模超出此前媒体报道的3000亿美元。奥巴马就业计划的一多半用于为企业和员工减税。奥巴马还呼吁支出逾620亿美元,将失业保险救济延期至2012年,而且为缓和长期失业问题的几乎提供资金。他还提议支出14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援助州政府。   未来三个月可能是奥巴马最后的表现、“领导”的机会了,要想继续“总统梦”就必须改变以前三年的国策不举、失业难耐,必须经济复苏、上一个新台阶。就在奥巴马拼出“促进就业计划”当日,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多位经济学家在该机构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在美国经济明显减速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提振就业的方案是及时的,但这一方案能否获得国会通过以及最终实施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为了配合奥巴马的刺激计划,盖特纳还表示,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简称FHFA,归美国财政部管辖)正积极考虑一项提议,将允许更多美国人通过政府支持贷款融资。盖特纳称,联邦住房金融局将支持任何必要改革。但美国这论经济衰退的棋,远不是简单的“量化宽松货币”就能够解决,否则美国已经经历过QE1、QE2两轮“量化宽松货币”的美国不早不就完事大捷、经济复苏、走向正常?就象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多了也要用在一个大国的战斗、战术、战略上一样,美国这唯一超级大国需要与欧洲、日本及其主要经贸国家更好的融合、融通。中國俗话说得好:“大家好才是真好”!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作者: 巩胜利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11-06.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奥巴马还想当总统吗?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国际关系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风平浪静 (0) 钱多人不傻,美国人令全世界的绑匪退避三舍 (3) 重说沈崇案 (0) 重新认识美国——冷静思考 (0) 论美国—伊斯兰世界冲突 (0) 西方的终结—美国独霸世界时代即将结束 (0) 被妖魔化的美国 (3) 蒋介石两次拒接收琉球内幕 (2) 脱衣舞娘要穿“软猬甲”了 (1) 美式“洗脑” (0) 美国:内外两条战线与下一步怎么办? (0) 美国越来越“世界”了 (0) 美国论 (0) 美国衙门不朝南开 (0) 美国糊里糊涂卷入韩战 (0) 美国社会的自信 (0) 美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在哪儿? (27) 美国的目的是搞垮中国 (4) 美国的犹太人 (0) 美国的文化把狗当作人,塔利班的文化把人当作狗 (0) 美国的宪法和政局的稳定 (3) 美国的勇气 (0) 美国的“美国权利法案”第一条直指国会权力说明什么 (1) 美国生活杂感十则 (13) 美国梦和中华文明的“缺失” (0) 美国有病—缺乏自信 (0) 美国是这样一个国家 (0)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0) 美国改造战败国日本 (0) 美国战略转移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压力 (0) 美国如何报道中国 (0) 美国右派与中国 (0) 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 (0) 美国何以成为头号强国 (0) 美国为何离不开敌人 (0) 美国为何不侵略加拿大 (0) 美国为什么能“天下无贼” (7) 美国“单边主义”走向终焉 (0) 猪流感——美帝国主义侵略世界的基因武器 (1) 漫游210年前的美国费城 (0)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温家宝母校首谈家族遭遇 意在催促政改避免小文革

将在十六个月后卸任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回母校与学生交流,阐述执政近9年心得,并透露家人在毛时代被迫害,有学者认为温家宝有意督促党内强硬派人士进行政治改革,可能是尝试从侧面遏制中国“小文革”的趋势。香港支联会则呼吁,中共若想真正进行政改,六四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图片: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法新社图片) 任期只有一年半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月底以高调的形式回到他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与师生交流,此前温家宝曾多次返回母校,但都低调前往。   温家宝的谈心从他动荡的童年开始,他表示“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我从小就富有同情心,这尤其表现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穷人的同情,对不公道事情的憎恶。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平等相处。” 温家宝同时透露了毛泽东发起政治运动期间,他的家人也受到迫害。据报导,温家宝的祖父曾因不顾反对声音,在其创办的学校招收女童,在政治斗争期间被逼迫写下“悔过书”。   温家宝说, 上高中和大学以后,我家里人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爷爷在1960年因脑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进医院的。现在他教过书的学校还留着他的档案,里面装了一篇篇的“检查”。父亲也在1960年因被审查所谓的“历史问题”,不能教书,被送到郊外一个农场养猪,后来到图书馆工作。我考上大学向他告别就是在离城很远的养猪场。   他说:“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    香港《明报》星期四引述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的讲话表示,温家宝的部分目的,在于给下一届领导层表达自己的希望:既要解决穷人问题,也不能有“极左”的思维。对于温家宝首次提到父辈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的迫害。胡星斗认为,这可能是温家宝尝试从侧面遏制中国“小文革」”的趋势,希望引以为鉴。   在美国的《北京之春》主编胡平告诉本台记者:“他可能有是这个意图,但是他们的同僚不会做出什么奇迹吧,因为整个情况还是很明显的,在上层长期讲政治改革,就只有他一个人在讲,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很多权利滥用,这些事情天天都在发生,这就说明中国整个领导集团对政治改革完全是排斥的,不过从他的角度来说,无论如何那也只能是该讲的话还是要讲,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今年69岁的温家宝,曾在1954至1960年在南开中学就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进入中央工作担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经过多次升迁,于2003年任国务院总理,至今已经八年半时间。自称来自人民的温家宝曾有14年时间在贫瘠的地方工作,对于人民的疾苦温家宝认为:“对于民生,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新浪微博网民亚子表示:“民情、民心、民意是衡量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准,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切肤的民情、民心、民意是需要政府仔细考虑的。对于中国现今的状况,一位品牌策略管理公司总监人杰在新浪微博表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官情、官心、官意。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领导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在香港的支联会副主席蔡耀昌向本台表示,若温家宝或中国共产党希望能进行政治改革,就应面对“六四”问题: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政治改革,首先要处理六四的问题,因为六四的问题牵扯到共产党是否可以公开承认过去的错误,尤其是八九年民运本身就是争取民主,最后被镇压,所以我想中国政府不处理‘六四’,无论是谁还是温家宝说的政治改革,都是假的。”   温家宝曾陪同89年担任中共总书记的赵紫阳前去探望在天安门前抗议的学生,对于六四事件,外界普遍希望温家宝能表态,2008年温家宝到访美国,接受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采访,当被问及从六四事件中学到了什么时候,温家宝没有对问题直接表态,并沉思一会,用国情论回答了主持人的问题。   大陆天安门母亲丁子霖告诉本台记者:“今年我们‘六四’难属,集体决定我们不给他们哪一个领导写信了,写那么多信也没有人回应,今年春节他们居然还给我们个别难属、个别解决、私下沟通,搞的什么名堂,暗箱作业。我们重申要求对话,我们不接受他们那一套。”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温家宝在天津“南开中学”高调谈论父辈遭中共政治迫害, 被逼写“悔过书”

        将在十六个月后卸任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回母校与学生交流,阐述执政近9年心得,并透露家人在毛时代被迫害,有学者认为温家宝有意督促党内强硬派人士进行政治改革,可能是尝试从侧面遏制中国「小文革」的趋势。香港支联会则呼吁中共若想真正进行政改,六四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任期只有一年半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月底以高调的形式回到他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与师生交流,此前温家宝曾多次返回母校,但都低调前往。 温家宝的谈心从他动荡的童年开始,他表示“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我从小就富有同情心,这尤其表现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穷人的同情,对不公道事情的憎恶。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平等相处。” 温家宝同时透露了毛泽东发起政治运动期间,他的家人也受到迫害。据报导,温家宝的祖父曾因不顾反对声音,在其创办的学校招收女童,在政治斗争期间被逼迫写下“悔过书”。 温家宝说, 上高中和大学以后,我家里人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爷爷在1960年因脑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进医院的。现在他教过书的学校还留着他的档案,里面装了一篇篇的“检查”。父亲也在1960年因被审查所谓的“历史问题”,不能教书,被送到郊外一个农场养猪,后来到图书馆工作。我考上大学向他告别就是在离城很远的养猪场。 他说:“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  香港《明报》星期四引述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的讲话表示,温家宝的部分目的,在于给下一届领导层表达自己的希望:既要解决穷人问题,也不能有“极左”的思维。对于温家宝首次提到父辈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的迫害。胡星斗认为,这可能是温家宝尝试从侧面遏制中国“小文革」”的趋势,希望引以为鉴。 在美国的《北京之春》主编胡平告诉本台记者:“他可能有是这个意图,但是他们的同僚不会做出什么奇迹吧,因为整个情况还是很明显的,在上层长期讲政治改革,就只有他一个人在讲,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很多权利滥用,这些事情天天都在发生,这就说明中国整个领导集团对政治改革完全是排斥的,不过从他的角度来说,无论如何那也只能是该讲的话还是要讲,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今年69岁的温家宝,曾在1954至1960年在南开中学就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进入中央工作担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经过多次升迁,于2003年任国务院总理,至今已经八年半时间。自称来自人民的温家宝曾有14年时间在贫瘠的地方工作,对于人民的疾苦温家宝认为:“对于民生,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新浪微博网民亚子表示:“民情、民心、民意是衡量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准,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切肤的民情、民心、民意是需要政府仔细考虑的。对于中国现今的状况,一位品牌策略管理公司总监人杰在新浪微博表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官情、官心、官意。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领导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在香港的支联会副主席蔡耀昌向本台表示,若温家宝或中国共产党希望能进行政治改革,就应面对“六四”问题: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政治改革,首先要处理六四的问题,因为六四的问题牵扯到共产党是否可以公开承认过去的错误,尤其是八九年民运本身就是争取民主,最后被镇压,所以我想中国政府不处理‘六四’,无论是谁还是温家宝说的政治改革,都是假的。” 温家宝曾陪同89年担任中共总书记的赵紫阳前去探望在天安门前抗议的学生,对于六四事件,外界普遍希望温家宝能表态,2008年温家宝到访美国,接受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采访,当被问及从六四事件中学到了什么时候,温家宝没有对问题直接表态,并沉思一会,用国情论回答了主持人的问题。 大陆天安门母亲丁子霖告诉本台记者:“今年我们‘六四’难属,集体决定我们不给他们哪一个领导写信了,写那么多信也没有人回应,今年春节他们居然还给我们个别难属、个别解决、私下沟通,搞的什么名堂,暗箱作业。我们重申要求对话,我们不接受他们那一套。” 以上是 自由亚洲电台 驻香港特约 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

阅读更多

以党内民主取代党内斗争符合党国利益

中共建党以后,经历了频繁的党内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第一任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因斗争策略不被认可,被打为“无产阶级叛徒”、“反革命”,被开除出党。 •李立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实行武装起义的策略,六届四中全会上,他被开除出中央委员。 •瞿秋白被共产国际指定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与李立三一并受到打击,被排挤出中央领导职务。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通过非法的组织程序,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罗章龙十分不满,另立中央。随后,罗章龙被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反革命”,被开除出中央。 •王明借助共产国际的力量,非法篡夺了中共的最高领导权,随后,他解除了毛泽东对苏区党和军队的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利用“遵义会议”对王明进行了清算。 •毛泽东领导的红一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军会师后,拥兵八万的张国焘企图分庭抗礼,其主力被“马家军”全歼后,张国焘以“分裂主义”被清算。之后,张国焘投靠国民党。 •在能不能有剥削的问题上,高岗与刘少奇发生了分歧。刘少奇认为,可以有剥削现象,高岗则认为,绝不能有剥削。高岗攻击刘少奇犯了“右倾”错误,刘少奇给予高岗最后一击,高岗被逼自杀身亡。 •三年饥荒的第一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揭露经济工作的失误,引起毛泽东不满,毛泽东把彭德怀打为“反党集团”。 •刘少奇也如彭德怀一样,认为经济工作上有失误,中央应负责任。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指责刘少奇为“资产阶级司令部”,江青一伙把刘少奇打为“叛徒、内奸、工贼”。最终,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含恨而死。 •林彪一向站在毛泽东一边,在反对彭德怀、刘少奇的事情上屡建功勋,因此,被写进党章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此后,故人生隙。传林立果欲发动571政变,刺杀毛泽东,事败,林彪父子座机坠毁于蒙古温都尔汗。 从这些斗争的结果,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凡是担任中共一把手的大多不会有好的结果,党内位阶越高,越危险。他们的上台也多不合民主程序,如中共前几任书记或是共产国际任命、或是阴谋篡权,如向忠发、王明。他们的结局也常很凄惨。如中共的缔造者陈独秀不能免于被开除出党的命运;瞿秋白被排挤后,不免落入敌手,惨遭杀害;投敌求生者亦有之。 毛泽东虽可谓寿终正寝,但晚年一连串的事件已经使他身心憔悴,身后事故多变,难谓善终。毛泽东生前主要立了三个接班人,但均未能成功承继大位。第一个接班人是刘少奇,刘少奇是第一个鼓吹“毛泽东思想”的人,也是在历次路线斗争中,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刘成为国家主席后,锋芒太露,不仅毫不掩饰他与毛在经济路线上的巨大分歧,甚至暗指毛泽东应该为经济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承担责任。这导致了刘悲惨的命运。第二个接班人是林彪,林彪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心机甚深,往往放弃自己的观点,迎合毛的欢心。因此,林彪得以成为为一个写入党章的接班人。也许受到某种蛊惑,林彪竟然参与刺杀毛的事件。这不仅毁了林的前程,也给毛很大打击。毛泽东晚年立的最后一个接班人是华国锋。华国锋资历并不高,但得到了毛的信任,“你办事,我放心”。虽然,华国锋接了毛的班,但随即就被解职。此外,毛泽东身后,妻子江青就被斗倒,身陷囹圄,对于毛来说,也算是一种不幸。     打倒“四人帮”后,进入邓小平时代。这一时期,中共的最高领袖依次是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华国锋的中共领袖地位是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然后又在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上追认,以与组织原则相合。不过,这几位中共领袖中,前三位都是“不正常下台”。据人民网的资料,华国锋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曾阻挠邓小平复出;不愿意听从邓小平的意见,删除政治报告关于中党内有“走资派”的观点。胡耀邦,按照《胡耀邦传》的说法,胡曾与人相约共退,以期对实现党内民主起表率作用。事后,胡在各种场合表达这样的意愿,但相约人未动声色,最终,相约人继续留在台上,胡则不得不如期辞职。赵紫阳在8.9事件中,因为支持学生民主运动获罪,不仅被免去职务,而且被监禁。在历任中共领袖中,江泽民可以说是幸运星:上台时平平稳稳,又很平和的交班,愉快地享受晚年生活。 在接连不断的路线斗争中,中共领袖们的遭遇不能不让人深思。也许人们可以从中醒悟:民主的确是一个好东西。有了它,政治斗争不会再那么残酷无情,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中全身而退。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 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