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读书笔记

傍晚读完了《大江大海》。饭前走出大楼,楼前居然刨了个大坑,这大概是市政的新作品吧。还沉浸在战争故事中的我被怔住了:这,这……炮弹弹坑么?瞬间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回过神儿来之后,自嘲的笑笑。仰头看看被光污染糟蹋着的天空——2011年的北京,酱红色的夜空——也许1942年的某夜,从南岸区我家的露台望过去,渝州半岛被防空高炮和高爆炸弹引发的火焰照亮的城市夜空比这还亮。可今夜这红云,却和战争有个鸟关系。 我本来希望这是一本观点平衡的书,可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问题了:首先,讲内战,讲战争创伤,采访了国军残兵和亡命台湾的乡绅,怎么就不去找两个共军,甚至日军,或者荣民们在大陆的亲人聊聊呢?以龙应台的影响力,这都不太难办吧;其次,全书以“台湾人”和“国军”为重心,描写被害与加害。但我觉得,龙应台总是在潜意识里分出了正义和非正义,而且总是把自己站的一方描述成正义方。即使是不可饶恕的罪,例如虐杀战俘,总能找到开脱的理由——这样不大好吧;另外,引用了太多人当年如何潦倒,如今如何成功,也让人觉得这书在忆苦思甜,气氛有点怪。 不过硬要深究,也不奇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足点”,龙应台站在一个“台湾人”的立场上支撑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或者她本来就没想要观点平衡。她在第28节里说过: 我没办法给你任何事情的全貌……没有人知道全貌。而且,那么大的国土、那么复杂的历史、那么分化的诠释、那么扑朔迷离的真相和快速流失无法复原的记忆,我很怀疑什么叫“全貌”。何况,即使知道“全貌”,语言和文字又怎么可能表达呢?譬如说,请问,你如何准确地叙述一把刀把头颅劈成两半的“痛”,又如何把这种“痛”,和亲人扑在尸体上的“恸”来做比较?胜方的孙立人看着被歼灭的敌军尸体而流下眼泪,你说那也叫“痛”,还是别的什么呢?所以我只能给你一个“以偏盖全”的历史印象。我所知道的、记得的、发现的、感受的,都只能是非常个人的承受,也是绝对个人的传输。 个性化的表达,含着个人的见解或者偏好,这很正常。所以去他丫的平衡,四平八稳的书不好看。这本书不是,也没想成为严肃的历史著作。比如35节里的这一段,让民工纯粹成为消耗子弹基数的炮灰?这个看上去有点假,不太像当年共军的做派吧。可惜我看到电子版里没有reference,也不知道这个段子她从哪里找来的: 抗日名将黄百韬的国军部队在十米宽的河边构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每一个碉堡都布满了机关枪眼,对着河;民工就一波一波地冲向枪口,达达声中尸体逐渐填满了河,后面的解放军就踩着尸体过河。仅只是淮海战役里,单单是山东解放区就有十六万八千名农民青年被征进了解放军,其中八万人直接被送上前线。 至于龙应台大婶儿喷薄的文风,此书一如既往。多线索的复杂结构,也让思维时不时被打断,累。其实何必搞这么多花式? 大伙儿有同感 :这情煽得太过了。须知文章太用力了,说服力会打折扣。过犹不及,著书论道尤其如此。 批评完了,现在开始赞。这本书本是为被战争践踏的普通人发泄委屈、竖碑立传的——其中包括龙应台的父母,也包括那些不知到底算是战胜还是战败的地位尴尬的台湾籍日本兵,所以我忽然很能理解她的情绪激动。在2009年9月18日的新书发布会上,龙应台说,她发表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谴责,而是为了“向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致敬。”她说,她希望这本书可以达到三个目的:第一,纪念千千万万个为了“一将功成”而死去的“万骨枯”。第二,她要通过这本书向与她母亲一样历尽艰辛的一代幸存者说一声谢谢。最后希望对这段历史没兴趣的年轻人了解历史,避免历史重演。 比如老早就知道的长春围城战, 《雪白血红》 因对于此役“讲得太多”而遭禁。是啊,这和在斯大林格勒围城的德军有多大区别?再比如共军在1946年12月在张家口制造的 崇礼大屠杀 ,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我最喜欢的章节是68节,一个叫“田村吉胜”的年轻日军士兵阵亡在新几内亚丛林之前,最后9个月的日记。嗯,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日记。让我想起了 《硫磺岛的来信》 里的奥运会马术冠军 西竹一 ,想起来我最喜欢的战争片 《The Thin Red Line》 (细细的红线)——在瓜达尔卡纳尔如画的热带风景中,战争的双方都发了狂。周遭唯美的风景——流云、蓝天、碧蓝的大海、随着风轻轻摆动的荒草、从鬼鬼祟祟的大兵身边旁若无人的路过的当地土著人——这一切都让杀戮变得极为荒谬和不真实。列兵Witt也是一个文艺青年。电影中,让人耳鸣的战场偶尔会安静下来,让你静静的听Witt的独白,聆听他对于战争的思考,他的困惑和无助。在《大江大海》的第68节里,你也会颤抖着阅读,和大兵一起感到战栗和恐惧。同时,会有追问:这日记中的日军,看上去多么“正常”啊,甚至是令人惋惜的。那么是什么让他们魔鬼附体,为了国家机器卖命,干出那么多可怕的事情来?东方文化里的“爱国主义”,到底出了哪些问题?这样的反思多好啊。这一节比较独立,我索性贴出来: 68,一个叫田村的年轻人 墨尔本的康诺爸爸在公元两千年过世了。年轻的康诺在整理爸爸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纸已发黄的笔记本,里头是钢笔手写的日文,大概有一百六十多页,显然是个日记本子,因为有日期,从一九四三年四月到十二月。 康诺大概猜得到这本日记怎么来的。康诺爸爸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那一年从军的,一九四一年,他才十九岁。 一九四三的冬天,康诺爸爸在新几内亚澳军的情报站工作,专门搜索日军的情报动向。这本日记,显然来自新几内亚战场。康诺复印了笔记本中的几页,交给了澳洲的战争纪念馆,请他们鉴定内容。纪念馆很快就确认,这是当时一位日本士兵的丛林日记。 日记的主人,高一米五八,重五十七公斤,胸围八十四厘米。他的生日是四月二十七日,可能是二十三岁。他的家乡,应该是东京北边的宇都宫市,因为日记中有他写给家人的、尚未发出的信。他的名字,由于是缩写,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可能是田村吉胜。 田村的部队是日军派驻新几内亚的四十一军二三九师。四十一军的两万人,搭乘几十艘军舰,从日本驶出,在青岛停留了几天之后,就扑向太平洋的惊险黑浪,直奔赤道以南的新几内亚。田村的船舰,很可能和利瓦伊恂的战俘运输舰,在帛琉的海面上曾经比肩并进。二十二岁的田村、二十三岁的南京战俘利瓦伊恂,和南投埔里那四十个年轻人,是在同一个时候,一九四三年的早春,到达新几内亚的。 田村日记的首页,大概写在一九四三年的三月: 这里的天堂鸟藏身在椰子树林中。他们的鸣声,使我忆起日本的杜鹃鸟。我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声音听起来像“咕鼓——咕鼓——咕鼓”。 ……一月末的日本报纸提到新几内亚前线——谁会知道我竟然就在前线呢? 气候像日本的八月。但是这里有那么多可怕的虫螫。蚊子尤其凶悍。我们很多人都病倒了,战斗士气很低落。 四月,丛林的雨季到了。士兵们不能出去,就坐在潮湿的帐棚里,一整天、一整夜,倾盆大雨,打在帐棚上。 离开故乡已经数月,寄出的信也许并未寄达,故乡的音讯全无。虽然不敢奢望能够活着回去,但寂寞之情,深深充斥着我身为士兵的内心。空的汽油桶,暂代澡盆,水满了出来;一如往常低垂着的,是南国的夕日。身边的战友接连逝去,能否再读到来自故乡的信呢? 每天晚上都下雨,不停歇地下,像女人的哭泣。帐棚顶离地面只有一米半高,湿气逼人,即使生了火,还是难受。 当中国的“八百壮士”俘虏们像罗马帝国的奴工一样在拉包尔抢筑机场的时候,田村的两万弟兄们在做一样的事情。四十一军在赶建的威瓦克机场在新几内亚的本岛上,距离拉包尔机场就隔着一个窄窄的俾斯麦海峡。田村有很浓的文艺气质,晚上筋疲力尽倒在营帐里时,他用诗来记录自己的日子: 烈日曝晒,兵建机场, 大汗淋漓,无语。 工事日日进行, 长官天天巡察。 暂休海滩旁,汗水满头脸, 远望海茫茫,只盼家书到…… 秋蝉声唱起,枯叶萧萧落…… 机场以敢死队的气魄和速度铺好,日本第六航空队所拥有的三百二十四架战斗机和轰炸机,马上降落在机坪上蓄势待发。十万重兵,百架战机,新几内亚的土著每天在轰轰震耳的战争声音中掘土种菜,赤脚的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上椰子树顶,远远地瞭望那巨大的机器,心中被一种模糊而神秘的力量所震撼。 没有几天,盟军情报发现了这个飞机基地,地毯式的大轰炸开始。来不及逃走的飞机,大概有一百多架,被炸得粉碎,机体爆裂,千百片碎钢片残骸四射,火光熊熊夹杂着不断的爆炸,从拉包尔都看得见,浓烟怒卷冲天,使整个天空变黑。 二三九师的一个战友,在海滩上被飞机碎片击中,当场死亡。田村拿起笔来抒发心里的痛苦: 朋友在海边被敌机炸死, 但是海水翻白浪,一样宁静。 武器残骸随波漂荡, 岬上草木青翠依旧, 小船泊港一如旧时。 我心何其悲伤。 但是轰炸时,不能出工,反而是田村可以休息的时候。他坐在低矮的帐棚里,靠着一根柱子,曲起腿,在微弱的光里,给一个女孩子写信: 谁会知道,在这南海边疆,我会这样地思慕着你呢?一年不见了。 你其实只是一个好友的小妹,我不懂为何竟忘不了你。 从不曾给你写过信,也不敢对你有所表露。 孤独时,我心伤痛,想家。 我不敢妄想得到你的心,但我情不自禁。 说不定你已结婚;那么我嫉妒你的丈夫。 苍天又何从知道我如何地盼你幸福。 日记的最后一则,写在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八日,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十二月八日以后,一片空白。他给思慕的女孩的信,没有发出。 二三九师从当年十月开始,就在新几内亚东海岸做极尽艰难的运输和防御。粮食殆尽,丛林所有的热病开始迅速扩散。走在荆棘密布的丛林里,士兵一个一个倒下,倒下时,旁边的弟兄没有力气扶他一把。田村倒下的地方,可能是新几内亚东岸叫“马当”的县份。 没有发出的信,连同他的丛林日记,在六十年后,澳洲战争纪念馆亲手放在他日本家人的手掌心里。 本书评分:3.5/5 分享本文: 相关文章: 《流亡中的自在:Dalai Lama自传》读书笔记 《天真的人类学家·重返多瓦悠兰》读书笔记 断断续续读《史记》 快速回复

阅读更多

最懂中国的人是鲁迅

来自: 人人都是艺术家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已有 3 人推荐 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鎗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7、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8、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9、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10、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坟」题记》一九二六年 11、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牠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牠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12、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3、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14、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六15、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16、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17、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18、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出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19、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20、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21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22、凡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虫,而遭别人指摘的时候,实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还是希望别家也有臭虫,而竟发现了就更好。」——《外国也有》一九三三年 23、「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病后杂谈之余》一九三四年 24、「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25、「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今天的两种感想》一九三二年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720708057&owner=229599797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或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7011/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最懂中国的人是鲁迅 发布时间:2011/04/15, 09:3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广告一则: .me 域名全国最低价,首年仅需45元,续费130元促销中! 本站导航: 萝卜网 | 淘宝导购 | 在线视频 | 视频搜索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再牛逼的伟人,也有苦逼的青春 世界伟人爱因斯坦、达芬奇、弗洛伊德打麻将,处处透露着玄机啊 鲁迅他们知道的太多了,就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河蟹了 鲁迅和孙中山在china局域网上的遭遇 啃萝卜凌晨档:中国现状~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ermiao) 一头感动了全中国的“猪” (@ermiao) 实验动物的福利:中国实验动物生存不够乐观 (@ermiao) 中国南极长城站附近野生海豹冰雪中产仔 (@ixiqi) 依葫芦画“瓢”的中国餐具 (@ixiqi) 中国设计——屁屁椅 无觅

阅读更多

《大西洋月刊》2010年度图书榜:《大地》(The Good Earth)

《大地》 作者:赛珍珠(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Pearl S. Buck) 有本书我一直想读——很高兴我最后还是读了。赛珍珠——这位传教士的女儿——生于维吉尼亚州西部,但其在四十岁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在1931年39岁时,她出版了《大地》(The Good Earth)。这本书讲述了20世纪早期佃农王龙自结婚始至死亡期间的动人故事。该书于1932年为赛珍珠赢得了普利策奖;6年之后,赛珍珠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 这是一则关于纪律和耐心之美德的寓言,《大地》探讨了一个男人是如何被财富和堕落引诱得变坏的。王龙的道德核心就是他对土地的爱,这种爱最终将他带回到了正义的道路上。对我来说,《大地》一书中最强有力的部分是遭遇干旱整个家庭开始挨饿时的那些章节。“他们曾经丰满的身体现在变得瘦骨嶙峋了,尖细的骨头向鸟骨一样,除了他们圆滚滚的肚子。”王龙的命运起起伏伏,但赛珍珠引人回忆的写作风格却是始终如一的。 –Bob Cohn, 编辑部主任, Atlantic Digital

阅读更多

《东方早报》:余华新作《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台湾出版

人民、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余华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里用这十个关键词叙述当代中国社会,该作近日由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在这本散文集中,当过牙医的余华像医生一样,用十个关键词找出当代中国的病灶,以作家之眼和个人经历剖析经济崛起中的中国。余华说,“ 十个词汇给予我十双眼睛,让我从十个方向来凝视当代中国。”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