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毛泽东的大饥荒》在香港发行 | 新闻报道 | Deutsche Welle | 2011.09.29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毛泽东的大饥荒》中文版封面 9月29日,荷兰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历史教授冯客(Frank Dikotter)的著作《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中国浩劫史》中文版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正式发行。德国之声也将于近期推出本书的音频版.   9月29日,荷兰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历史教授冯客(Frank Dikotter)的著作《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中国浩劫史》中文版在香港正式发行。此书经英文版编译成中文版,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发行。 英文版原书早在去年于伦敦牛津大学出版,英文版书名是《毛制造的大饥荒:中国最大灾难的故事》(Mao’s Great Famine: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系作者经过六个月的资料收集,并历时三年多后成书,冯客和助手曾访问四川、河南、安徽、山东、广东等地的二十多个档案馆和许多受害者。今年7月,英文原作获得英国”塞缪尔.约翰逊”非小说类文学奖,评审团主席马辛.泰尔高度赞扬这本书的意义,说对于任何要了解20世纪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超英赶美”为目标,发动了全国性的”大跃进”运动,在当时中国各地农村制造一派亩产万吨粮的假象,最终爆发了全国大饥荒和数千万民众死亡,近年有为数并不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著作和研究报告,最为著名的为中国学者杨继绳的作品《墓碑》。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本书作者冯客 《毛泽东时代的大饥荒》一书作者冯克出生于荷兰,目前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冯客先后出版了九本关于当代中国的研究著作,其中包括《开放的时代–毛泽东统治前的中国》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曾在2009年5月出版《改革历程–赵紫阳的秘密录音》,该出版社负责人鲍朴为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之子。 “中共必须为这起人类史上最大的人祸负责” 该书作者冯客介绍,他和助手曾大量查阅各省市档案馆资料,但还是有很多资料对其封闭,比如中央档案局的资料并不对历史学家们开放,这部分封锁的资料很重要,却无法在这本书中呈现,所以事实远比本书内容更为残酷。 冯客说:”我跟随这个故事是从1957年开始到1962年,毛的”超英赶美”的计划不得不作出让步,可有上千万人在大饥荒中死于非命,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为此负责,为这起非正常的灾难负责,这可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祸,我们可以追究当时的发动人毛泽东,他确实是非常独裁的人,但如果没有共产党内的人去支持他,去实施他的命令,去推动大跃进,大饥荒就从来不会发生。” 冯客认为这段历史中人的死亡还不是最惨重的记忆,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摧毁了中国人的精神和道德体系。人先是被统治者变成了工具,人和人之间为了生存丢掉了基本的伦理和文明。在书中他也记载了当时发生的”人吃人”现象。 “作者对’大饥荒’本身提出了新的史学观点” 出版人鲍朴也向德国之声介绍了此书出版的过程,本来在今年7月香港书展之前即可推出的中文版,因为要查找和确定英文原作中的引用的史料,不得不延迟到9月底发行。 鲍朴认为这本书与其他关于”大饥荒”时代的中文著述相比,从材料来源看是选自省市的档案馆原始档案资料,而以往的研究者更多的是使用县地级的地方志等,该资料是中共本身的档案材料。鲍朴说:”档案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人最好的材料,除此之外就是当事人的回忆。” 早前冯客也谈及档案资料的真实性问题,他认为这些资料是可信的,中共作为一党专制的政党,和前苏联一样,他们很重视资料和调查,只是这些资料不能公开而已。 另外鲍朴认为作者考虑普通读者的需要,用更为人性化的笔触去讲述了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是,冯客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大饥荒”本身,提出了新的史学观点,那就是:”大饥荒”是研究现代史的一个关键,毛泽东直接领导了大饥荒,继而在接下来毛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两个事件在历史上是有因果关系的。 “在拥有绝对权力时,就可以造成很多人的非正常死亡” 有关”大饥荒”中死亡人数,一直在学界颇有争议,冯客的这本书指出当时的死亡人数约为4500万。 二十多年前,前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学陈一谘根据赵紫阳指示,曾作过一次调查统计,得出的数字也为四千五百万。 对此鲍朴认为:”这本书的贡献是材料、史学观点、写法。至于’大饥荒’到底死亡人数到底是4500万、3000万还是1000万,人数的多少并不改变’大饥荒’的性质。” 鲍朴回顾书中引人震撼的章节,比如中共官员在秋收之后先要把粮食征上来,时间要快,不要等农民开始吃新粮时才去征:”这些都是记载在原始资料中,但不会出现在公开的讲话里,当在书中看到这些时,确实感到非常震撼,人在有绝对的权力时,一个决定就可以造成下面人民的生命大量的非正常死亡,这种教训是深刻的,必须去回顾。我们对于这么大的历史事件来讲,关于文革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和文革因果相关的这样一场浩劫,这段历史只有少数的几本书,《毛泽东的大饥荒》是最新的一本,这也还是正在填补空白的一本书。” 鲍朴强调这本书于经历者和未曾经历的中国人来说,都会帮助厘清这段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在中共当局并不愿意让公众知道真正的历史的情况下,这非常重要。

阅读更多

群体事件已超18万,中国社会动荡不已

内容 站内导航 更多内容 Meta导航 搜索 语言选择 简介 动态 市场 学院 联系 帮助 伙伴 导航 档案 搜索 搜索概念 搜索 扩大搜索 德国之声中文网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2011.09.29 首页 在线报导 新闻报道 中国 媒体看中国 北京观察 经济纵横 文化人生 足坛体坛 科技环境 教育就业 千面德国 9·11十周年 德国信息 德国纪事 走遍德国 留学德国 学习德语 学德语 教德语 精彩德国 中文广播 自我介绍 网上广播 收听指南 音频下载 DW-TV 实时收看 服务频道 RSS 服务 订阅新闻 移动频道   新闻报道  | 2011.09.29 群体事件已超18万,中国社会动荡不已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新塘骚乱警民冲突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近日援引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发布的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发生了十八万起抗议和骚乱事件,比十年前增加三倍多,且社会动荡仍在加剧。   权力失衡、失控、而无有效的制约机制 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群体事件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不公现象。例如环境污染,劳资纠纷,通货膨胀,尤其是物价上涨,因为它直接冲击庶民赖以为系的食品价格。除此以外,还有强占土地问题。据中国社科院专家于建嵘说,中国农村地区65%的社会骚乱起因于”土地纠纷”。 诚如孙立平所指出的那样:”权力的霸道和蛮横,暴力截 访,血腥拆迁;执法部门的腐败使得一些地方的民众有冤无处申;腐败开始成为一种民众无可奈何甚至只有默认的现象;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 人之道;强势利益集团在财富的掠夺上肆无忌惮,对公平正义造成的严重侵蚀导致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地方性权力、部门性权力已经成为既无上面约束,又无下面监督,同时还缺少左右制衡的力量,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碎片化;官员不能 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为保官升官不惜牺牲体制利益(不要说社会利益了)。在此背景之下,腐败已经处于失控和’不可治理状态’。…… 权力失控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在降低。同时,政府公信力丧失,道德优势弱化,只能越来越依赖强力与强制。”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茉莉花革命之后北京民众集会 面对中国的权力失衡、失控、而无有效的制约机制。德国之声采访了中国社会问题专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楯。 他认为:”由于执政党的利益所在,他又对本来能够化解这些群体事件的机制,比如像宪政、法治、公民社会充满了畏惧。所以使得社会在冲突激增的情况下,缺少有效的机制而束手无策。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大问题。清华大学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目前存在一种强权力,弱市场 ,无社会的状况。就是社会不管是作为公民个人的诉求表达,还是像公民组织起来的NGO的行动都受到极大的限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有多种途径,很难通过法治的方式来化解冲突。这里也包括司法审判的不独立和很多情况下受地方政府的左右这样一些原因。” 社会矛盾较多,但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 针对有社会学专家一再强调,尽管目前社会矛盾较多,甚至有激化的迹象,但中国发生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李楯认为: “这个社会的耐受性确实很强,但是我们知道,不出大事情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如果一些矛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这个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拖延的时间越长,将来解决起来就会越难,代价越高。现在,作为当政者缺乏这种积极改革的计划,而多为应付眼前局面,比如维稳的机构和大量维稳经费的支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没有公平正义,就不可能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 改革的共识基本破灭,关键是利益制约 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确实有点让人很无奈的感觉。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本身应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骄傲奋进的时期,就像西德和日本战后三十年经济奇迹时期一样。可是我们民众却怨声载道,衣食住行全面岌岌可危,而且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全面溃败、道德沦丧的局面愈发严重,不仅改革的共识已经基本破灭,改革的动力也已基本丧失。 就此,李楯坦言:”实际上,十七大以及后来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很多方法是清楚的,关键是缺乏具体的行动。为什么没有行动,关键是利益的制约。” 那么中国如何能战胜或摆脱这些利益集团的制约呢?究竟中国的改革出路何在?还有没有改革的可能性或可行性呢? 李楯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执政党、企业、以及民间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合力。但是,我们看不到这种对话,交流,进一步能够论争、辩驳,然后寻求共识的前景和方法。”   作者: 楊暘 责编: 邱璧辉         意见反馈  »  |  电子邮递  »  |  打印  » 更多文章   Share this article What is Social Bookmarking?   禁书选读 《中国影帝温家宝》 《鸿》 《我的西域,你的东土》 《六四日记》 《1959 拉萨!》 《民以何食为天》 《哈维尔自传》 《大国沉沦》 维基解密 每月有奖征答 晚间节目 互动平台 听众园地 Podcast 服务专栏 每天把最新报道送到你的邮箱,欢迎订阅!   经济纵横 德国:金融危机中的优胜者 德国工业界变守为攻 参与争夺稀土资源 旅游业-一项和平产业 “我们需要欧元,欧元对我们有利” 著名时装品牌C&A100岁 德国的债务刹车–欧元区的榜样?   文化人生 中国在德游客迅猛增长 世界避孕日:全球青少年避孕知识匮乏 德国家长也为子女选学校 如何教小孩 中外大不同 德国信徒对教皇来访有何期待? “我明年还会来!”- 杜塞尔多夫首届中国节 © DW 2011 外部网页内容,德国之声概不承担责任。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北京独立参选人:我要当代表,请投我一票

内容 站内导航 更多内容 Meta导航 搜索 语言选择 简介 动态 市场 学院 联系 帮助 伙伴 导航 档案 搜索 搜索概念 搜索 扩大搜索 德国之声中文网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2011.09.12 首页 在线报导 新闻报道 中国 媒体看中国 北京观察 经济纵横 文化人生 足坛体坛 科技环境 教育就业 千面德国 9·11十周年 德国信息 德国纪事 走遍德国 留学德国 学习德语 学德语 教德语 精彩德国 中文广播 自我介绍 网上广播 收听指南 音频下载 DW-TV 实时收看 服务频道 RSS 服务 订阅新闻 移动频道   新闻报道  | 2011.09.12 北京独立参选人:我要当代表,请投我一票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独立参选人野靖春 9月12日上午,北京市13名人大代表独立参选人,在西城区举行了社区竞选宣传、助选活动。当前中国各地区独立参选人倍受打压的背景下,此活动目前未受到官方的干扰。   9月12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北京市13名人大代表独立参选人在海淀区展览路葡萄园小区,举行助选和竞选宣传活动。这些参选人包括知名的维权人士野靖环、韩颖、湛江等人。北京民主人士何德普以助选人身份参与了该活动。另有法学学者许志永和律师舒可欣到场,许志永曾为北京海淀区第十三届、第十四界人大代表。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13位独立参选人 独立参选人野靖春现场发表《我想当代表,请投我一票》的演讲,并向该小区内的选民发放选举资料。多位选民在与独立参选人们交流后,在《候选人推荐表》中签字,表示愿意为野靖春做推荐人。据悉北京区级人大代表的初选将在11月8日举行。中国各省市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已经接近尾声,成都作家李承鹏、上海作家夏商、广州媒体人梁树新等先后受到打压。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人大独立参选的湖北潜江选举专家姚立法也被当局多次拘禁和威胁。 “我要当人大代表,关注最底层的社会问题” 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了参选代表野靖春,据她介绍,在今天参与竞选宣传活动的13位独立代表,大多为维权人士,谈及参选原因,野靖春说:”我们维权了13年,我们一直在坚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帮助了一些弱势群体,这么多年我们也是一直在和政府、人大、法院、检察院打交道,有时候很无奈也很无力,所以我们就想找人大代表反映这些情况,但这么多年没见过人大代表。五年一届的换届选举又开始了,我心里就有一种责任感,我要来当人大代表,我要让街坊四邻,老人孩子,让他们随时都能找到我,就是要替大家说话。我要面对的也是以我们小区为主的最基本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最底层的社会问题。” 独立参选人,推动中国的生活政治 此次活动中的助选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德国之声也联系了活动的助选人何德普,这位1979年”西单民主墙”时代的民主人士早在1980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参选人大代表,今年初刚被释放的他依据中国法律还不能参选,于是他用助选的方式来支持这些独立参选人。 他认为参选活动中的助选是推动选举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西方国家的选举中,大多有各种人士组成的助选团队,以协助竞选人获得公民的选票。 中国当局独立参选人目前身陷困境,持续受到打压,何德普认为:”开展竞选活动非常的艰难,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虽然公民按照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这两项权利实质上都是纸上权利,如果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这项权利,马上就会遭到打压,今年的打压更加厉害,其他省市的独立参选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失踪’、’被警告”被软禁’等,但如果中国公民都敢于站出来参选,中国未来就会有希望。” 何德普也认为,今年涌现出一大批独立参选人,他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普通老百姓认识到,选举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而不仅是只有政治人物才能参与,这些独立参选人对推动中国的生活政治具有示范作用。 作者:吴雨 责编: 敏芬       意见反馈  »  |  电子邮递  »  |  打印  » 更多文章   Share this article What is Social Bookmarking?   禁书选读 《中国影帝温家宝》 《鸿》 《我的西域,你的东土》 《六四日记》 《1959 拉萨!》 《民以何食为天》 《哈维尔自传》 《大国沉沦》 维基解密 每月有奖征答 晚间节目 互动平台 听众园地 Podcast 服务专栏 每天把最新报道送到你的邮箱,欢迎订阅!   经济纵横 德国政界之争:要不要让希腊破产 中国在欧洲扩大投资引发忧虑 中国人只能作”鞋匠”么? 惠誉:下调中国主权信誉评级是可能的 市场准入“限制多、规定荒谬” 巴西政府对中国钢管征收反倾销税   文化人生 2011 “贝多芬音乐节”- “未来的音乐” 《赛德克‧巴莱》缔造台湾电影奇迹 被职场拒之门外-法国年轻人的困境 欧洲-大学生的旅行天堂 电影院不叫座 《约翰·拉贝》再战电视荧屏 德国失业青年无意举行抗议示威 © DW 2011 外部网页内容,德国之声概不承担责任。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北京两大报纸被突然更换”婆婆”

内容 站内导航 更多内容 Meta导航 搜索 语言选择 简介 动态 市场 学院 联系 帮助 伙伴 导航 档案 搜索 搜索概念 搜索 扩大搜索 德国之声中文网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2011.09.02 首页 在线报导 北京观察 新闻报道 中国 媒体看中国 经济纵横 文化人生 足坛体坛 科技环境 教育就业 千面德国 9·11十周年 德国信息 德国纪事 走遍德国 留学德国 学习德语 学德语 教德语 精彩德国 中文广播 自我介绍 网上广播 收听指南 音频下载 DW-TV 实时收看 服务频道 RSS 服务 订阅新闻 移动频道   新闻报道  | 2011.09.02 北京两大报纸被突然更换”婆婆”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新京报》为中国媒体中比较敢言的报纸 据中国媒体人披露,北京市《新京报》、《京华时报》被突然划归北京宣传部管辖,两报将从中央报刊系统变为北京地方媒体,根据中国媒体属地管辖规则,对北京市内负面事件报道及异地监督将受到限制,媒体人士也分析,此为内地舆论进一步收紧迹象。   9月2日,《中国周刊》执行社长朱德付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消息,内容大意为今日下午15时30分,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突至《新京报》并宣布接管。《京华时报》也同时成为北京市委宣传部所辖报纸。而此前两家报纸均未获得任何消息。昨日中国时政评论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中心研究员陈杰人也曾在微博上发布两报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接管消息。但关于此消息的微博和评论很快遭删除,连”新京报””京华时报”也成为微博敏感词,无法搜寻。此事也在媒体圈引起震动,有分析人士认为,两份报纸由中央报刊系统到成为地方媒体,按媒体属地管辖原则,今后在异地监督和对北京市的批评报道将受到限制。 据悉《新京报》和《京华时报》在中国媒体中,以敢言著称,《京华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日报,创刊于2001年5月28日。《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日报,于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内地首家获淮跨地区经营报纸。两报销量现分居北京零售报章的第二、三位。《新京报》从开创之初就因为其批评性报道连续遭到整肃,最初的报社总编程益中、杨斌等皆被当局打压。《京华时报》亦屡有超越官方规限报道及言论。 异地监督和对北京的批评报道难继续 两个中央报纸系统的报纸划归地方,其原因何在?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了陈杰人,他对此作出分析,两报划转到地方归口管理,首先缘于前不久有关方面作出决定,要对《新京报》《京华时报》这样的一些报纸,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此可以预测到在今后不仅这两家报纸,一些其他的报纸包括网站也会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陈杰人认为另外两个主要的原因为:”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十八大即将召开,在开幕前的这一段时间,需要在舆论上整肃、限制,这样对于媒体的属地管理就有利于通过层级管理方式,使媒体按照当局的意见来发出声音;第三个原因是过去一段时间内,《新京报》《京华时报》从各自不同的定位,作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报道,象《京华时报》作为《人民日报》的子报,对于北京市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和报道,这种批评是北京市属媒体批评力度也不能达到的,《新京报》作出的批评报道更加犀利,国内的重大公共事件的报道基本都有他们的声音,这种报道方式很显然引起一些人的不快,如果将他们纳入到地方管理,按照属地管理规定,不能监督北京市以外的负责事件,监督北京本地的负责新闻,因为有主管在上面限制,更不太可能。这些应该是导致两家报纸被更换’婆婆’的背景。” 对传统媒体管制无法阻止真相传递? 据此,陈杰人认为中国当局对传统的媒体的管制一直在收紧,这次也不例外。另一位知名的中国媒体人高瑜也认为自胡锦涛上台以来,中国进入到最严控舆论的时期,十八大前夕,对媒体也采取了与镇压异议人士一样的严控方式。 德国之声也采访了中国知名的媒体人、原《冰点》主编李大同,他表示两报如果收归北京市宣传部管理,北京方面应该有着最功利的考虑,就是少报北京的负面新闻,至于异地监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认为这只是当局控制媒体的一种举措:”反正是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政治博弈始终以各种方式在进行,当局花样别出,实际上他们根本无法控制,我们看到社会第一时间知道事情和发出声音的情况越来越多。因为现在信息主要不是在平面媒体上而是在网络上传播,我觉得他们的控制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是他们自我的心理安慰罢了。” 但陈杰人表示,尽管微博等传递信息迅速,但真正达到社会影响力的还需依赖传统媒体,所以对传统媒体的管制,实际上会达到一定的舆论管制效果。 作者:吴雨 责编:乐然       意见反馈  »  |  电子邮递  »  |  打印  » 更多文章   Share this article What is Social Bookmarking?   禁书选读 《中国影帝温家宝》 《鸿》 《我的西域,你的东土》 《六四日记》 《1959 拉萨!》 《民以何食为天》 《哈维尔自传》 《大国沉沦》 维基解密 每月有奖征答 晚间节目 晨间节目 Podcast 听友网友交流平台 德国之声短信平台 服务专栏 每天把最新报道送到你的邮箱,欢迎订阅!   经济纵横 年假太少的员工容易装病? 德国政府通过拯救欧元新方案 德国”领跑”医疗器械市场 “涨时代”让中国的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德国汽车工业明年可能陷于停滞 中国汽车市场热 德国物流业也想分杯羹   文化人生 今天你”订”了没有? 歌德奖章在魏玛颁发 德国老年人也上”非死不可” 德国电信成”德语大敌” 在德国做中文导游 德国”老外”着迷汉语 © DW 2011 外部网页内容,德国之声概不承担责任。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香港多数教师反对设“国民教育”课

新闻报道  | 2011.08.10 香港多数教师反对设“国民教育”课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香港小学生 据香港教育协会的调查结果,有七成的受访教师反对在中小学加设必修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六成七教师担心新学科会成为“洗脑教育”, 将政治凌驾于教育理念。   香港教育局在今年初提出在中小学推出”德育及国民教育”必修课的建议,并在5月开始征求各中小学的意见。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主席李焯芬教授彼表示,新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及态度,确立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各范畴的社会认同”。 如果建议落成,该课程将会从明年开始在各小学推行,而中学则由2013年开始。据咨询文件,课程不需设考试,每周设一至两课时。由建议提出至今,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有人支持,认为课程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认识自己的国家,加强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主要是担心课程会沦为政府灌输思想的工具。 香港教育协会(教协)在上月以问卷形式访问两千多名中小学教师,结果显示七成的受访教师反对将”德育及国民教育”列为必修科,六成七教师担心新课程将为成为”洗脑教育”。在课程大纲方面,七成七受访教师反对课程只集中认识国家的正面成就,而九成半教师认为内容应包含正反两面。另外,八成半教师认为三个月的咨询期太短,欠缺诚意。 在沙田一所中学任教的何鸿恩是反对设立国民教育新课程的一名教师,他对德国之声表示:”第一,国民教育课堂分配的时间太少,在短时间内把书本的知识’填鸭式’地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掌握咨询,那就像被洗脑一样。我觉得真正的国民教育应该要透过一些活动来使学生领悟,而不是去逼学生去接受一些用口说出来的知识。此外,我们为什么要逼学生去爱国呢?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去爱国或不爱国。第二,老师方面,他们本来手头上就有很多的工作,譬如行政,和他们本身任教的专科,如果要他们在培训不够的情况下,毫无准备地去接手新课程,那么学生就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整个事情可能会弄巧成拙。” 而在天水围任教的黄诗棋则赞成新课程的推行,她认为香港的学生需要国民教育:”我觉得香港的学生需要了解更多中国的民情,因为现在香港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国民教育给他们的将来会带来正面的作用。我不担心学生会被洗脑,要视乎老师怎么去教,还有教材的设计。老师应该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负责老师会否因时间仓促、培训不足而影响教育质素呢?黄老师不为之操心:”既然他们可以接手这个课程 ,这些老师本身必须要有一定的底子。如果不是,他们就没有资格接手。” 教协稍后将会发起报刊联署及签名活动,并于本月21日发起游行,要求教育局撤回推出”爱国新课程”的建议。 作者:千烨 责编:苗子       意见反馈  »  |  电子邮递  »  |  打印  » 更多文章   Share this article What is Social Bookmarking? RSSリーダーで見る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S】六四馆

五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您啊主席!

【网络民议】“今年夏天,你想收到什么礼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