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靠山垮台 挺薄媒體鳳凰衛視灰頭土臉

.何小天 薄熙來夫婦被中國政府控制後,他們在哈佛讀書的兒子薄瓜瓜也成為影響事件的重要變數。身為「紅三代」的薄瓜瓜,近年來多次以花花公子、紈子弟形象示人,並與海伍德關係密切。他目前行蹤不明,據稱已被美國相關部門帶走。傳聞薄瓜瓜已經在美國聘請律師維護安全與權益。若中國方面能夠明確在薄瓜瓜名下的財產屬非法來源,則有權向美國政府提出要求,凍結薄瓜瓜在美國的資產。 隨著薄熙來夫婦被中共控制,薄氏夫婦的獨子薄瓜瓜成為事件中的焦點:多方證據指向他與離奇死亡的英商海伍德關係密切,薄瓜瓜或掌握破案的關鍵資訊;薄家如有資產轉移情況,則在海外遊學多年的薄瓜瓜自然成為轉移資產物件的最大嫌疑目標。更為重要的是,目前薄瓜瓜身居美國,預計今年夏天從哈佛大學研究生畢業。結束哈佛生活的薄瓜瓜能否成功續簽留在美國?中方是否會要求其回國配合調查?薄瓜瓜是否會申請政治庇護?每個問題的不同答案都將影響薄熙來案的結局。薄瓜瓜已成為海伍德案與薄熙來事件中的一個奇異變數。 出身紅色世家的「八十後」薄瓜瓜懂得如何與中國媒體相處,在接受專訪時會細心的為記者的杯子續茶;在電視觀面前也不避諱講出他父親勃然大怒摔筷子的舉止,他知道,這能讓觀感到親切。他九歲寫詩給父親,在祖父與外祖父的葬禮上深情歌唱革命歌曲——他曾是中國媒體神化了的優秀才子、陽光大男孩。 同時,他在留學海外時居住豪華公寓,與同學在牛津校園的圍欄邊上撒尿,開派對總是出手闊綽,在牛津曾因成績不佳而被迫休學,成為中國民眼中的「紈子弟」。 當他的父親在國內大舉紅色旗幟,號召重慶當地幹部「重走長征路」、鼓勵重慶大學生再次「上山下鄉」時,他卻遊學於牛津、哈佛等世界名校,接受「西方那一套」的洗禮。在薄熙來與谷開來雙雙身陷重案後,這個昔日中國著名紅三代的命運,也為波詭雲譎的薄熙來事件增添了懸念。 要做有獨立人格的人 「儘管我深知父親是個好人,但也絕不願在他的影子下生活」、「 爸爸常常和我議論媽媽,覺得她很偉大,有思想,有創意,做什麼事都做得非常好」……二零零九年,薄瓜瓜這樣說。彼時,他二十二歲,求學英國,「我有資格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就在說完這句話後沒多久,被評為當年英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的薄瓜瓜以「優秀才子」的身份被北京大學財經協會邀請,與青年學生對話。當時一位在場的北大女生對他癡迷不已,向他提問時大大方方向這個從未在北大上過一節課的「大男孩」叫「師兄」,還要求會後合影。 三年後的今日,這位曾經著迷薄瓜瓜的女生,與當時在場的其他北大學子一樣,都不知道薄瓜瓜此時此刻身在何方。而身處大洋彼岸的薄瓜瓜本人,在聽到中共中央宣布他的父親薄熙來涉嫌嚴重違紀、母親谷開來涉嫌謀殺英國人海伍德的消息後,是否仍會堅持認為他的「父親是個好人」,而母親依然偉大?這個堅持獨立人格的二十五歲青年、努力在中國媒體面前自立於家族權勢之外的「紅三代」,還能否平安度過這場擾動中國政壇的風暴? 薄瓜瓜被牽扯到這場政治風暴中,與海伍德案有直接關係。海伍德(Neil Heywood)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公視野中,即與薄瓜瓜有關。三月下旬,中國記者朝新的微博第一次提到海伍德死亡案,當時對這個英國人的身份描述是薄瓜瓜的英國保姆。朝新表示,他曾使用過的一部與王立軍單線聯繫的手機收到了有關此案的爆料短信。 《華爾街日報》三月二十六日的報道將海伍德案引向全球平台,英國媒體緊隨其後。海伍德案被媒體爆出後,曾有薄瓜瓜在哈佛的同學向媒體透露,薄瓜瓜本人表示他與海伍德並不相識。但事後無論從中國官方還是英國、美國的媒體來看,恐怕這位紅三代都沒有說出實情。 在接受中國媒體北京青年報《青年周末》與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欄目採訪時,薄瓜瓜都曾談及他在英國哈羅公學求學的生活: 「我被送到預備學校插班,也沒有像其他新生那樣被要求降級。後來哈羅公學同意我參加面試,之後就宣布給我一個附帶條件的機會——參加當年的全英入學統考,並規定了成績線。結果我的成績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六門都得了A。由於成績不錯,得到了首屆『科山獎』和助學金。從十六歲開始,每年我都是獎學金學生。」 據《紐約時報》報道,薄瓜瓜在哈佛大學學費與生活費每年約需九萬美元,在哈羅公學期間每年約五萬美元。如此昂貴的學費是否由外界盛傳的「金主」出資? 三月九日,薄熙來在「兩會」重慶代表團開放日向媒體公開表示,薄瓜瓜在海外讀書是拿「全額獎學金」的。 海伍德幫薄瓜瓜入學 然而,媒體給出了另一種答案。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海伍德的多位朋友說,海伍德曾幫助安排薄瓜瓜在英國高級私立寄宿制學校哈羅公學(Harrow)上學,哈羅公學是海伍德的母校。哈羅公學校方代表拒絕置評。」 目前為止,無論是英國哈羅公學、牛津大學還是美國的哈佛大學,校方都對薄瓜瓜的獎學金問題不予置評。亞洲週刊記者與薄瓜瓜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管理學院的Steve Kelman教授通過網絡渠道詢問有關薄瓜瓜的在校情況,但未得到回覆。 而中國媒體的一篇報道更說明了海伍德與薄瓜瓜並非素不相識。二零零九年《青年周末》專訪薄瓜瓜的逾萬字長文中,引用了一位「BBC特邀評論員」對薄瓜瓜的評價——「薄瓜瓜無疑過早承受了中國人習慣給人的家庭背景壓力,有人提到這個問題時,他顯示出自重的態度和靜靜的尊嚴……」當時,記者將這位評論員的全名譯為「尼海伍」,就是今天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上的海伍德。 海伍德谷開來關係曖昧 說紛紜中,海伍德與薄家的關係也越加撲朔迷離。除「保姆」版外,另有一說「海伍德為薄瓜瓜的乾爹,谷開來為海伍德子女的乾媽」之說,以及「海伍德為谷開來的情人」之說等。但據路透社四月十六日報道,海伍德的朋友表示,海伍德與谷開來為精神伴侶(soulmate)。 四月十八日《泰晤士報》報道,知情者向該報透露,谷開來與海伍德曾在英國南部波恩茅斯海邊附近的一棟公寓樓內同居。這位自稱是同一棟公寓樓住戶的人士說:「從肢體語言來看,在一同走上樓梯的時候,一名男子會掐捏女子的後面……過於親密。」知情者對《泰晤士報》說,谷開來和兒子薄瓜瓜就住在這棟大樓的頂樓,海伍德是造訪的常客之一,海伍德住的是右邊第一個房間,而且經常從窗戶探出頭來抽煙,而谷開來則是一直都是在廚房,曾經見到海伍德與薄瓜瓜在早上一起離開。 四月十日,中共中央在宣布谷開來涉嫌海伍德命案時,官方給出了這樣的表述:「據調查,薄谷開來(薄熙來同志妻子)及其子同尼爾·伍德過去關係良好,後因經濟利益問題產生矛盾並不斷激化。」 因此,薄瓜瓜稱與海伍德素不相識,顯然是謊言。 薄熙來敗走西南,被中國政治觀察家認為是「性格決定命運」。素來高調的公形象,愛好「作秀」、享受群山呼擁護的薄熙來並不見容於一個提倡「緊密團結」的政黨高層隊伍。 近幾年,隨著薄瓜瓜的成長,有關他的海外生活花絮也逐漸傳回國內。當中最典型的一次,是他在牛津大學讀書時的一張「夜店照」:薄瓜瓜「左擁右抱」兩位外國女孩,故作誇張神態。當時有網民譏諷道:「爹在國內傳毛教,娃在國外嗑迷藥。」 二零零九年,薄瓜瓜回國時,曾多次向媒體回應「夜店照」事件:「化粧舞會的特點就是要求師生都以表演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大家都故意做出滑稽、搞笑的動作,這種方式能讓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更融洽……這張照片,我和兩個女生站在一起,只是對著鏡頭做了點怪樣,比如我有意歪戴著領帶。」 與陳雲孫女一度熱戀 薄瓜瓜製造的輿論風潮在「夜店門」後才剛剛開始。有媒體報道,薄瓜瓜曾開著紅色法拉利跑車去接時任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的女兒參加派對。 二零一一年,薄瓜瓜與陳曉丹二人在西藏旅行的合影出現在facebook上,陳曉丹為中共元老陳雲的孫女、現任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的女兒。這段被中國網民稱為紅色家族聯姻的戀情並沒有持續太久。而在引起中國留學生與國內網民熱議後,薄瓜瓜終於領教社交網絡的傳播力,目前他的Facebook主頁上只保留了十張照片,其中一張照片裏,薄瓜瓜手持相機,給一對看上去像是中國農村的老人重播照片;另一張則是他與幾個黑人兒童在一起。很明顯,他在重塑自己的公形象。 在國外讀書期間,薄瓜瓜致力於融入當地主流社會,他的一些同學對他的評價是「慷慨大方」,居住在均價近三千美元月租的豪華公寓,可以輕易分辨出紅酒的牌子。在英國讀書時,薄瓜瓜曾組織「絲綢之路舞會」(Silk Road Ball)等活動,還曾邀請影星成龍為學生授課,分別帶領他的英國和美國同學到中國參觀。這在幫助薄瓜瓜進入當地主流社會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英國《泰晤士報》 四月十四日發表文章《薄熙來之子或尋求避難》稱,薄家事發後,薄瓜瓜試圖保持低調。移民專家稱,薄瓜瓜以回中國會面臨迫害為由申請避難應該能「站得住腳」。 但薄瓜瓜四月十三日對《泰晤士報》表示,這些都是「謠言」。 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報道薄瓜瓜被美國執法部門用車帶走,薄瓜瓜也對「保護性扣留」的說法予以否認,稱這也是「謠言」。 三月底,薄瓜瓜對《泰晤士報》說:「我個人的願望是專注學習,遠離政治糾紛。」他後來又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無論現在狀況如何,我只希望中國能繼續平穩過渡。」 但恐怕薄氏家族無法安然度過這場政治風暴了。在中共中央對薄熙來問題做出初步定調後,有關部門的調查就已向薄家的資產轉移問題突破。據路透社消息,海伍德與谷開來關係惡化,緣於海伍德在幫谷開來轉移一筆鉅資時,要求過高佣金遭到拒絕。若真如此,身處海外的薄瓜瓜,是否會是薄家海外資產轉移的終點站?這個年輕人對如此龐大的家族人際與財富網絡又了解幾分? 中國要求美凍結薄資產? 消息人士指出,薄瓜瓜已經在美國聘請律師維護其安全與權益。若中國方面能夠明確在薄瓜瓜名下財產屬非法來源,有權向美國政府提出要求,凍結薄瓜瓜在美國資產。 目前薄瓜瓜仍身在海外,他是否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尋求政治庇護,是否有此必要,以及美國方面如何處理薄瓜瓜,都將影響薄熙來案的處理結果。薄瓜瓜掌握薄家內情,對美國來說是一張好牌。將薄瓜瓜留在美國,可以得到許多相關內幕,也為今後美國向中國施壓增添砝碼。 在海伍德的情治角色沒有徹底確認之前,不能排除他的間諜身份。假若谷開來涉嫌殺死的海伍德確是英國軍情六局特工,西方情報界人士相信,她這個唯一的兒子的安全也受威脅,按照情報部門的手段,包括薄瓜瓜的手機、網絡聯繫在內的一切通訊都會被嚴密監控,以發現他與薄氏夫婦神秘奇案的關係,甚至也不排除海伍德生前同僚對薄瓜瓜報復。薄瓜瓜成為一個奇異變數,與薄案發展微妙地互動。■ 亞洲週刊

阅读更多

晓英:“性格不定”的郭沫若

郭沫若与毛泽东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顶级文化巨匠,也是“官”做得最大的文人之一。然而郭沫若却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位文人。他富于激情,政治敏锐,却又具有摇摆性。他的夫人安娜曾指出,郭沫若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在政治方面,郭沫若的性格不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蒋介石、鲁迅和毛泽东这20世纪三大人物的态度,彰显了郭沫若性格不定的政治品格。   对蒋介石:从声讨到吹捧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在国民党内被推举为孙中山的接班人。当年7月7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军委主席。1926年3月18日,因为“中山舰事件”,汪精卫对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擅自采取军事行动极为不满,一气之下辞职前往法国。   汪精卫走后,蒋介石经李宗仁游说,决定率国民革命军北伐。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广东大学(即今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沫若由于出众的文采和声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不久又被蒋介石委任为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3月,蒋介石占领南京,其北伐军司令部遂迁往南京。国民党就此形成了南京北伐军司令部和武汉国民政府两大阵营。3月31日,郭沫若来到南昌,在第二十军党代表朱德家中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中大骂蒋介石是“国贼”,说“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他号召全国军民起来反蒋。“现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路,便是起来反蒋!反蒋!”郭沫若一面派人将文章送到武汉刚创刊不久的《中央日报》上发表,一面在南昌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一时间,郭沫若名声大振,俨然是工农武装的代言人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反蒋功臣。蒋介石看到檄文后勃然大怒,于5月10日发出了《通知军政长官请通缉趋附共产之郭沫若函》,诬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开去党籍,并通电严缉归案惩办”。   不久,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表通电,并任命唐生智为东征军总司令,准备武力讨伐蒋介石。此时,郭沫若辗转来到武汉,投奔汪精卫政府。令郭沫若意想不到的是,作为反蒋功臣的他,却遭到了汪精卫的冷遇。原来,汪精卫与蒋介石在“反共”一事上态度一致。因为郭沫若“趋附共产”,也被汪精卫视为另类。不久,汪精卫在武汉下令“清党”,解散工农武装。郭沫若回到南昌,参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在李宗仁、朱培德等人的斡旋下,蒋介石下野,武汉国民政府于8月19日宣布迁都南京,史称“宁汉合流”。南昌起义也失败了,郭沫若于1928年2月由周恩来安排流亡日本。郭沫若在日记中写道:“定十一号走,心里涌出无限的烦恼。又要登上飘流的路,怎么也觉得不安。”从此,郭沫若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蒋介石虽然曾下令通缉过郭沫若,但毕竟十年过去了,值此全民抗战之时,十年前的那点过节就算不得什么了。此前,蒋介石就已在陈布雷的劝说下取消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允许郭沫若回国。   1937年9月24日,蒋介石在陈布雷的陪同下会见了郭沫若。会见后,郭沫若写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在报上发表,文章中对蒋介石大加颂扬,三次描写蒋介石的眼睛:“眼睛分外的亮”、“眼睛分外有神”、“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不久,蒋介石任命郭沫若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管抗日宣传工作。之后,郭沫若积极投入抗日宣传工作,为全民抗战摇旗呐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对鲁迅:从批判到尊崇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新文化的风云人物。他们生前,也曾有过相交、相见的愿望,可惜却未谋一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郭沫若和鲁迅在文学上的主张和政治态度的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8年初,后期创造社的几位干将冯乃超、李初梨等,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竟然将鲁迅当成了绊脚石。他们以《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向鲁迅发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鲁迅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他刚从广州到上海,目的之一便是与创造社组成联合战线。鲁迅也不甘示弱,先后写出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进行回答。在论战中,创造社元老郭沫若亲自操刀,用杜荃的笔名,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其中写道:“鲁迅先生的时代和阶级性,就此完全决定了。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以前说鲁迅是新建过渡期的反革命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郭沫若的笔调相当刻薄,对鲁迅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且试图以此宣判鲁迅在中国文坛上的“死刑”。   鲁迅当时并没有回击,到了1932年8月,他在《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文章中,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鲁迅的评价,受到不少人的赞同,只是不知道郭沫若听后作何感想。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上海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悼念活动,包括那些曾经和郭沫若一起反鲁迅的创造社的成员,也被鲁迅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纷纷举行哀悼。面对全国人民沉痛哀悼鲁迅先生的历史洪流,正在日本的郭沫若立即转向,郭沫若连夜写了《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鲁迅的死,是“不可测算的重大损失”。接着,他又用日文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的悼文。两篇悼文都给鲁迅以高度的评价,表达了他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后来,郭沫若又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感叹道:“这两位大师,在生前都有可能见面的机会,而没有见到,而在死后却同样以他们的遗著吸引了我的几乎全部的注意。”郭沫若说什么“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心了;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我已经有年纪了,不能恭维得尽致”。甚至说自己是以鲁迅徒孙的资格追悼鲁迅。   11月3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日华学会举行悼念活动,郭沫若也匆匆赶到现场,题写了一副对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郭沫若在悼念会上高喊:“中国之伟大人物,过去人都说是孔子,但孔子不及鲁迅。”并且还一个劲地呼喊:“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未有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1937年郭沫若由日本回国,他先后写了三首悼鲁迅的诗。《和鲁迅》(1937年):“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努力,同心同德一戎衣。”《再和鲁迅》(1947年):“成仁有志此其时,效死犹欣鬓有丝。五十六年余鲠骨,八千里路赴云旗。讴歌土地翻身日,创造工农革命诗。北极不移先导在,长风浩荡送征衣。”《三和鲁迅》(1957年):“二十年前国难时,中华命脉细如丝。盟刑白马挥黄钺,誓缚苍龙树赤旗。大业全凭三法宝,《长征》不朽七言诗。卢沟桥上将圆月,照耀农民衣锦衣。”郭沫若还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对鲁迅大加褒扬,顿时成为拥护鲁迅的主将。在“文化大革命”中纪念鲁迅时,郭沫若说:“鲁迅如果还活在今天,他是会多么高兴啊!他一定会站在文化革命战线的前头行列,冲锋陷阵,同我们一起,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踏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   对毛泽东:为了迎合而不惜改变自己的学术观点   郭沫若比毛泽东大一岁,早在20年代两人就已有数次交往,毛泽东曾邀请郭沫若去农民运动讲习所作报告。1938年夏天,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作出党内决定:以郭沫若为鲁迅之继承者和中国文化界的领袖,并由各级党组织向党内外传达,以奠定其文化界的领袖地位。从此以后,郭沫若的身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作为诗人的浪漫气质在慢慢消隐,而作为政治家言不由衷的品格却在增长。   1941年10月16日,根据周恩来的提议,重庆举行了盛大的纪念郭沫若创作25周年和50寿辰的纪念活动。郭沫若起初坚辞举办这样的活动,周恩来劝说:“为你作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通过这次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敌人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   1944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杂志社等组织发表一批纪念明亡300周年的文章,意在用此历史教训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胜利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不要犯骄傲自满忘乎所以的历史错误。郭沫若应约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交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甲申三百年祭》。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特别提到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之后,毛泽东即指示将该文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8月下旬,郭沫若收到周恩来从延安托专人带来的《屈原》剧本和《甲申三百年祭》的单行本。当天晚上,他就给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及其他许多在延安的朋友一一修书致函,感谢他们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   11月21日,毛泽东亲笔复信郭沫若:“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郭沫若收到毛泽东手书后,自是大喜过望。只是,对于毛泽东提议他写的研究太平军经验的文章,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文。为此,他曾多次表示,未能完成毛泽东的嘱托,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与他亲近的青年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这不仅因为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更因为他对毛泽东的才华和人格力量的“崇拜”。后来情况又有了变化,他又把对毛泽东的“崇拜”和对共产党的态度融在了一起。1949年1月,沈阳各界举行欢迎从香港归来的民主人士大会。会上,郭沫若公开表示,今后要“以毛泽东主席的意见为意见”。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给毛泽东献锦旗,锦旗上大书:“我们永远跟你走”。   1949年10月,中国历史又完成了一次阶段性的巨变。对于郭沫若来说,这也是一次阶段性的巨变,不过,它带有二重性质。郭沫若的社会地位达到了一位学者知识分子当时可能达到的顶峰: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然而,他的人格形象却急遽地下滑,正负两极的增长同时出现。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领导文化工作取得的成就中,有郭沫若紧跟执行的一份;毛泽东在文化政策中“左”的错误与影响,郭沫若也跟着有他自己的一份。有时他也有迟疑和困惑,由于对毛泽东政治上的信服,立即打消疑虑,往往还自责自己,是否思想跟不上,以检讨开始作为自己的表态。1953年11月,郭沫若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号召文化学术界各部门、每个人都要“毫无例外地参加到”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斗争中去。1954年的“批胡适”,郭沫若是排头兵。1955年的“反胡风”,郭沫若以全国文联主席的身份,充当了这场斗争的急先锋。   1958年“大跃进”时期,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他的文学创作,多为配合政治形势。从他的诗歌,可窥一斑。在《迎春序曲》中,他高昂地呼喊:“赶上英国只需要十五年,农业纲要七年就可实现;一个大跃进连着一个大跃进,英雄气概可以覆地翻天。看吧,要把珠穆朗玛铲平!看吧,要把大戈壁变成良田!劳动人民历来就是创世主,在今天更表示了他的尊严。”   “文革”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的新作《李白与杜甫》,标明了他“扬李抑杜”的观点。而在此之前,郭沫若对李白、杜甫本来有过公正的评价。1953年4月,郭沫若为杜甫纪念馆的题联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1963年春,郭沫若为李白纪念馆的题联是:“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那么,郭沫若的态度为何来了一个逆转?这就要说到毛泽东。毛泽东最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三李”中又最喜欢李白。对杜甫的诗,毛泽东一向不甚喜爱。1958年1月,在为大跃进作舆论准备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在游杜甫草堂时,毛泽东以不甚欣赏的口吻,说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毛泽东尤其不满学术界“扬杜抑李”的倾向,要翻这个案。一向紧跟毛泽东的郭沫若,便响应号召,写了扬李抑杜的《李白与杜甫》。   在“文革”爆发的前夜,郭沫若已经感到了山雨欲来。1966年4月14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扩大)会议上即席做了自我检讨,他公开宣布要“焚书”:“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一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好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讲,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阅读更多

周永康18日至20日在湖北考察

(中央社台北22日電)近日外界盛傳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因薄熙來事件受到調查,但大陸官方新華社昨天報導周永康18日至20日在湖北考察,直到今晚新華網首頁還可看到周永康的名字。 新華網首頁的主要欄目「新華聚焦」裡,第一行是「高層動態」,其中列了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周永康4位中共政治局常委的名字,如果點選可以進一步閱讀內容。 在周永康的部分,是他在湖北考察的報導。報導稱呼他的職銜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 報導說,周永康本月18日至20日在湖北省考察,強調「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探索社會管理新路子,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其中周永康表示,要把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基層,他並要求各級政法機關提高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 中共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事件發生後,外界傳言周永康也出問題,受到調查。

阅读更多

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

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   シリーズ 原発事故への道程 2011年9月18日 25日 90minsx2 将广袤的大地变成不毛之地,把人们推入核辐射恐惧深渊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世界上首起多重堆芯融毁事故。核能发电的安全神话,仅仅因为一次“超乎预想”的地震和海啸,顷刻间土崩瓦解。福岛核电站事故究竟为何会发生。在查明事故直接原因的同时,我们现在还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安全神话形成的过程。   上集 被遗弃的慎重论 前編 置き去りにされた慎重論 我们到手一批资料,“核能政策研究会”的录音带。从1980年代至90年代间,支撑我国核能发电的研究学者、政府官僚、电力业界的重镇们,定期举办内部聚会,就核电站政策的过去和前途展开讨论。因决定讨论内容不对外公开,故与会者们畅所欲言。此外,在世的有关人员,也出于对福岛事故的反省,开始直言不讳地揭露历史内幕。 根据这些资料和证词,我们制作了两集系列片,彻底回顾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为止的历程。上集将追溯,我国决定投入核电站的1950至70年代前半的黎明期。 最初,对于在地震大国,导入这项安全性尚不明确的技术,人们普遍持怀疑态度,慎重论占据主流。但基于美苏冷战理论,以及战后经济复兴原理,遂强行决定投入核电站。 本片将检证,作为经历过因石油等资源匮乏,而在太平洋战争中败北的历史,且是世界唯一原子弹被爆国家的日本,在追求经济效益,与确保安全的矛盾中,走上核电站建设之路的过程。 下集 安全神话的诞生   後編 そして“安全神話”は生まれた 根据在核能政策研究会上聚会的有关人士的录音及新的证词,探索福岛核电站事故之所以发生的深层历史渊源的系列片。下集介绍的是,在大批核电站相继建成的1970年代以后,“日本的核电站不会发生事故”这一安全神话是如何诞生的,揭示其形成的过程。 于1973年石油危机的翌年通过的“电源三法”,加速了以安全为前提的核电站建设。当时,日本首起就核电站安全问题,展开科学争论的审判-伊方核电站诉讼拉开了帷幕。 以反对核电站建设的当地居民与科学家为原告,同力图推进建设的国家展开讼争。此次福岛核电站所发生的“全电源丧失”、“堆芯融毁”等事态,几乎全都在这个法庭上被一一论及。 公审过程中,三里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也相继发生,曾迫使当局重新认识安全问题。然而,最高法院却以“行政裁量的范畴”为由,驳回了反对派的诉求。 正面追究核电站安全性的途径既已不复存在,不容置喙的政府、业界及学术界所鼓吹的安全神话,遂得以日渐膨胀。 本片以日本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全面核电站讼争的消长为轴心,揭示安全神话是如何独步一时,检证其历史性成因。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上集)被遗弃的慎重论.avi    详情 1024X576 XVID+MP3 1009M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上集)被遗弃的慎重论.ass    详情 中文字幕 102K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下集)安全神话的诞生.avi    详情 1024X576 XVID+MP3 924M NHK纪录片日本原子能政策秘史(下集)安全神话的诞生.ass    详情 中文字幕 106K

阅读更多

薄熙來事件攪亂中共權力更替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21日專電)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重要中國問題專家易明表示,薄熙來事件使中共統治的合法性受到質疑,也使今年秋天中共的人事更替難以如預期順利進行。 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研究部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在協會網站公布的專訪中指出,薄案「披露中國內部和外界人士長久討論的問題:中國政治體系普遍嚴重腐敗,部份高官自認能夠遊走法律之外」。 易明認為,薄案令中國領導層畏懼之處,在於它「拿掉黨的合法性」。她說,在民主體制中,如果民眾選出像薄熙來的政治人物,選民只能怪自己。 她說,但在大陸,人民要怪中共,因為薄熙來和讓薄熙來上台的人都不是由民眾選出。因此,如果黨只能做到這樣,就很難告訴民眾說,中共最能夠治理國家。 易明說,中共內部已出現不同聲音,高層「在說明不利於薄熙來和他家人的案情時,必須比過去更加透明,確保中國人民不會認為只是在搞權力鬥爭」。 易明指出,薄熙來遭解職,希望會是中共黨內改革派可以利用的機會,以推動透明化甚至要求舉辦更多選舉,不過難以保證改革派能夠如願。 此外,中共內部許多領導必須擔心,腐敗的觸角是否也伸到自己的家族裡,薄熙來下台後,人民是否會要求對其他中共高層家族涉及的貪腐進行調查。 某些觀察家將薄熙來下台和毛澤東欽定接班人林彪之死相提並論。易明分析指出,林彪和薄熙來的共同點在於爭取政治權力都操之過急,但林彪早被毛澤東指名接班,而薄熙來還在爭取成為高層領導人之一。 易明說,薄案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令人瞠目結舌的反諷。薄熙來靠著道德操守和打擊貪腐往上爬,結果卻因貪腐和家人嚴重違法遭到革職。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黄雪琴 王建兵

五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您啊主席!

【网络民议】“今年夏天,你想收到什么礼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