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

魏英杰 | 贫困县的“帽子戏法”

贫困县的“帽子戏法” 文/魏英杰 经济学家许小年提到,有次他去一个贫困县讲课,一进门看到三大桌子酒席,中华烟、茅台酒伺候,他当场“都晕了”。这还不算最离谱的,近些年来有的贫困县用公款追星,还有的地方赫然名列百强县却不摘贫困县帽子,类似现象早已见诸报道,为众人所知。 贫县露富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地方真穷,但这并不妨碍官员大把花钱;二是装穷,目的在于保住贫困县所能享受的各种资金扶持和政策照顾。日前,类似这种 “富县戴穷帽”、“争当贫困县”的怪现状,再度引起了舆论关注。有专家因此建议,干脆取消划定贫困县,万事大吉。 无论这些贫困县真穷还是装穷,这都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相关扶贫开发政策存在很大弊端。这不光是因为目前贫困县名单十年未更新,不符合形势发展,更在于这种通过公权力之手配置扶贫资源的手段,本身就已埋下了隐患。 正如诸多报道所披露,部分贫困县之所以脱贫不脱帽,甚至把保住贫困县帽子当作政绩,就在于担心摘帽后各项扶贫优惠措施将随之消失,这不仅将增加地方财政压力,还等于断了地方政府的一条财路。在这背景下,地方政府当然热衷于玩“帽子戏法”,以连续保“级”成功为荣。但是,正由于扶贫措施出自公权力之手,资源配置也经由公权力之手,各种相关利益已然成为地方政府的竞逐目标,结果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多少好处。 这就好比,张三要给李四100元,但他却把钱给了王五,让王五转交。这时候,如果李四不知道张三给了多少钱,张三也没有找人问钱给了没有,难保王五会把钱拿去乱花,或者只给李四10块钱作数。可见,各方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缺乏必要监督,极易导致政策失灵。设立贫困县以进行扶贫开发的办法之所以效率不高,乃至于产生各种贪腐现象,道理也在于此。 干脆取消贫困县,这当然省心。但不妨想,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来扶持落后地区,提高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这是理所应当的政府职责。这意味着,取消贫困县后国家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履行这一职责。所以,贫困县取消与否倒在其次,关键在于如何转变扶贫开发机制,更有效地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这问题上,可供选择的路径,一是绕开中间环节,直接补贴到户;二是加强监督,以期扶贫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三是广开渠道,建立多元扶贫济困机制。直接补贴见效虽快,却可能造成“懒人效应”。而在当前,所谓加强监督云云也很容易沦为空谈,结果是“江山依旧,本性难移”。相形之下,逐步建立和形成多元化的扶贫济困机制,方才是长久之策。 因此,面对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困人口帮扶现状,除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扶贫的行政机制外,还应当把重心放在培育市场机制和扶持民间力量上。给贫困县一座金山,还不如在当地办一家企业。这样的话,贫困地区官员才不会将眼光死死地盯住有限的扶贫政策和资金上,而那些其实已经不贫困的地区,也才可能自觉摘下贫困县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 当贫困县不再成为公权力竞逐的利益对象,“帽子戏法”不再受地方政府追捧,眼下这些贫县露富、富县装穷的现象,想必也将失去存在的理由了吧。 2011年10月10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淘宝应从“涨租事件”反思什么?

淘宝应从“涨租事件”反思什么? 文/魏英杰 10月11日晚,淘宝商城遭遇数千名卖家集体攻击,多家大卖家店铺遭遇恶意购买和差评。据悉,此举是针对淘宝商城刚出台的2012年招商续签新规。在稍早前公布的商城新规中,淘宝大幅提高了技术服务费和保证金数额,众多中小卖家对此感到难以接受。 目前,事态仍在蔓延。面对抗议,无论马云还是淘宝商城方面的态度是“绝不妥协”。淘宝这么做,应该有自己的理由。今年6月,淘宝公司分拆为淘宝网、淘宝商城、一淘网三个独立公司。其中淘宝网延续原有C2C业务,淘宝商城致力于打造B2C商务平台。淘宝商城称,政策调整的出发点在于规范商家经营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但在部分卖家看来,相关政策更像是“过河拆桥”,即通过提高门槛来赶走中小卖家,而从中受益的是淘宝商城和那些大卖家。这是众多卖家集结起来攻击商城的一个重要理由。必须说,这些卖家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不管怎么讲,其他卖家都是无辜的,没有理由因部分卖家与淘宝商城的矛盾而遭到如此不公对待。那些恶意发起攻击行为的卖家,应当有心理准备接受相关法律的惩罚。 话说回来,淘宝商城坚持自己的政策固然有一定理由,但发生这一风波后,淘宝也应反思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如果淘宝商城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初衷没错,不去反思具体操作是否存在漏洞,那么不仅会激化双方矛盾,还可能让商城变成一座“伤城”。 淘宝商城经过这次政策调整,年费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3万元和6万元不等,涨了5倍到10倍,保证金也从1万元提高到3万、5万和15万元三档,一下子上涨5倍到15倍。这不由让人想问,政策调整幅度这么大,涉及这么多中小卖家,其理由是否足够充分?倘若必须这么做,商城在政策推出前是否与卖家进行过充分沟通,相关善后措施又是否到位?如果事前既没有充分沟通,推出后又没有耐心听取市场反馈,那么可以说,尽管淘宝商城有充分理由这么做,其具体操作也一定存在弊端。 例如,淘宝商城强调此举是为了提高商城品质,赶走假冒伪劣卖家。但这么说却存在概念混淆之处,因为实力并不完全等于品质。有些中小卖家可能实力不足,却不失为诚信卖家,而有些大卖家虽说实力强大,但也可能存在店大欺客行为。因此,规范商城卖家,提高商城形象和品质,与是否交得起足够多的年费或保证金并没有必然关系。 退一步说,提高准入门槛也许能让部分不诚信卖家知难而退,但这何尝不是“泼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况且,如果真有必要这么做,是不是可以根据卖家营业额来确定相关费用呢?既然商城可以根据年销售额等指标按比例返还年费,这么做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淘宝商城目前的处理方式也让人难以认同。“涨租事件”发生后,淘宝商城除表示坚持既定政策外,还声称这场攻击是一群号称“淘宝小店家”的人士在刻意操纵,淘宝曾严厉打击过的“刷钻”和“恶意差评”机构在其中也有参与,这些卖家的攻击行为是“赤裸裸的流氓暴行”。应该说,这些卖家中可能不乏淘宝商城所定义的这些人,但更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不少卖家确实是因为对相关政策感到不满和无奈,才会这么做。眼下,淘宝商城对待这些卖家的态度似乎并无区别,这无疑在抢占道德高地的同时,也漠视了部分卖家的合理诉求。 攻击其他卖家固然不足取,但淘宝商城更应反思的是,自己是否给过持合理诉求的卖家充分的表达渠道?又是谁给这些卖家攻击其他卖家的管理漏洞?可见,如果淘宝只是一味地指责这些卖家而不自我反思,这明显过于骄纵自大了。众所周知,淘宝以集结中小卖家的力量“起家”,阿里巴巴也一贯宣称要扶持中小企业。马云曾表示,谁不关注中小企业,谁就不在关注自己的未来。可如今,为什么淘宝商城却不惜走向自己的反面? 近年来,马云在运作阿里巴巴时,经常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这也许正是阿里巴巴和淘宝能做到今天这样的一个原因。但也要看到,坚持有时候可能是对的(例如前段时间的VIE事件),但也有可能是错的。就算马云这次仍然是对的,谁又敢肯定,他的员工就一定是不折不扣地贯彻了他的意图? 面对这么大规模的集体抗议,淘宝不能没有基本的反省意识。否则的话,淘宝真的要成为“独孤求败”了。 2011年10月13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生态城市与环境正义

生态城市与环境正义 文/魏英杰 近些年,建设生态城市成了国内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日前,天津举行一场以“低碳发展与生态城市”为主题的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和知名企业的参加。虽说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已有不少,相关政府决策也体现了对生态的高度关注。可个人感觉,其中尚存在一些误读或偏颇之处。 生态型城市,顾名思义是指以生态的指标和规范来进行城市化建设。一提生态城市,许多人以为这是要保护自然环境,这样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当然是没错的。不过,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涉及自然生态,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维护“人的生态”。 城市是人聚集活动的地方,城市的生态系统也就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意味着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妨说,城市的生态系统中包括了人和自然这两个要素。还要看到,在城市这个生态系统中,人是居首位的。这不仅是因为人是城市的主体,还在于生态建设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人(包括以后的人)服务。 人本身就构成了生态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角度看,建设生态型城市首先有必要让人的活动符合生态发展要求。有论者称,城市生态化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头,社会、经济因素明显指涉人类活动,而自然生态保护也取决于人类的行为本身。所以也可以说,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第一要素。 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又该如何发挥作用呢?应该说,这一方面是指人类活动要尊重社会和自然规律(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指,要让城市维持一个良好稳定的运作状态。前者不用说也明白,比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等,都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需求。而于后者,常常为人所忽略。实际上,有效管理城市、服务民众,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妨想想,一个城市如果道路拥堵、空气污染严重,还能叫生态型城市吗? 因此,建设生态型城市不仅需要个人和企业自觉参与,也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服务力度,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工作的正常需求。比如节能减排,这是因为高能耗与生态建设相背离。城市车辆激增、道路拥堵,这显然也不符合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可话说回来,缓解道路拥堵,光靠限购限行并不够,这还得看管理部门是否下足了工夫,满足了民众正常出行的需求。 在国外,与生态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环境正义”(也被称作环境公平、生态正义等等),由此还掀起了一场方兴未艾的环境正义运动。这个概念并非字面看上去那样的仅限于关注自然环境,而是更多关注人类自身的处境。 依照相关解释,所谓环境正义,一般是指所有人,不分世代、国籍、民族、种族、性别、教育、区域、地位、贫富等,都平等享有秩序、整洁及可持续性环境的自由以及免受环境破坏的危害之权利。1982年,美国瓦伦县居民举行游行,抗议政府将当地作为有毒垃圾掩埋场。这是“环境正义运动”的肇始。可见,环境正义更多关注的是“环境保护中存在着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涉及边缘地区和弱势人群的不公正现象。 简单讲,现今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保护更多着眼于人的因素,而我们才刚刚明白要“敬畏自然”。虽说这大概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但从中有必要借鉴一点,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主要目的应在于——尊重人与自然,维护人类生存的价值与尊严。这就是说,建设生态型城市还是要“以人为本”。如果不把人的因素放首位,生态城市建设便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2011年10月1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邵氏孤儿”缘何成为无头公案

“邵氏孤儿”缘何成为无头公案 文/魏英杰 湖南邵阳计生部门被指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为名,将十余名婴幼儿强行抱走送入福利院,并以收养名义“销往”国外。该事件曾被媒体以“邵氏孤儿”为题进行曝光,引发舆论极大震动。9月28日,邵阳公布相关调查结论,表示未发现买卖弃婴行为,对12名相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开除党籍、撤销职务等处分。 一起轰动海内外的事件,最终却似乎成为一桩无头公案。这实在出乎意料之外,同时也让人深感无奈。从相关报道看,当地计生部门抢婴儿是事实,福利院送养“弃婴”并获取利益也是事实,可按照相关调查说法,其中并不存在买卖弃婴行为,却也是个事实。这就像一枚硬币,虽然许多人看到的是这一面,可官方翻过另一面给你看,你却又不能说那不是一枚硬币。 例如,报道所涉十余名婴儿,部分婴儿被指实为当事人亲生子女而非弃婴。这是相关报道曝光后,引起舆论震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调查结论称,所涉5名婴儿为当事人隐瞒血缘关系,将抚养的婴幼儿说成“弃婴”。这话意思是,这些婴儿被当成弃婴送养,责任并不在计生部门或福利院,而是家属自己的责任。 这么说有没有错?很难说相关部门这么解释是错的,可这样解释又让人感受到某种残酷。因为,包括当地官员都知道,一些婴儿出生后(包括头胎生育),其父母为逃避计生和缴纳社会抚养费,往往会隐瞒其中血缘关系。也就是说,这本来是有些人为规避政策而采取的手段,如今却成了计生部门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不必再去追问当地为何一边否认相关事实,另一边又对责任人作出处分,仅从这一点看,相关调查的说法已是迹近泼皮耍赖。 这种推卸责任的耍赖手段,还见诸其他调查结论。 例如,相关调查称:调查中没有发现买卖行为。高坪镇计生办、民政办与邵阳市社会福利院没有发生经济关系。邵阳市社会福利院接受外国收养人、收养组织的自愿捐赠,符合民政部《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的规定以及国际收养惯例。 是的,这些说法也可以说都没错。但这根本没法掩饰,当地抱走这些婴儿,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收取社会抚养费——即便这不是全部原因。否则的话,人们就很难解释当地曾在计划生育督察通报中所称的“有些乡镇将社会抚养费作为乡镇财政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上述说法也难以否认,在一些地方,福利院送养弃婴,就是为了赚取所谓的“捐赠”。否则同样难以解释,湖南衡阳市多家福利院何以通过收买婴幼儿来牟利的这一事实。 不完整的事实,有时候就是一种虚假。刻意强调问题的某一面,有时候就是一种掩饰。“邵氏孤儿”事件的调查结论,其实就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的一种“事实”。从中不难认定,即便相关调查结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这也不是事件的全部真相。对于该事件,一个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应当是:这是基层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打着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旗号,肆无忌惮侵犯人权并借机牟利的事件。 这恰是相关调查不得不矢口否认事件真相的原因所在。因为在这其中,相关手段实在太恶劣,事件性质实在太严重了,倘若承认上述事实,不但会引起更大的舆论效应(包括国际舆论关注),其后果也将不是处理邵阳一地官员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绕开事件的真相,才能避开问题的实质,这样也才能将对事件的处理力度降低到最小。换言之,当地调查结论否认相关事实,意在避免引起更高层面的责任追究,而处分相关人员,则是为了应付公众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邵氏孤儿”只能成为一桩无头公案。但这也意味着,那些受事件伤害的人们,只能接受现实,再也无从讨还公道。 2011年9月30日 首发经济观察网,转载请注明: http://www.eeo.com.cn/2011/0930/212821.shtml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不可庸俗理解“读书改变命运”

 不可庸俗理解“读书改变命运”      文/魏英杰      这个标题很老套,想说的也不过是些常识。多年来,这问题不知已讨论过多少回了。让人纳闷的是,好像每回都能引发一番热烈争论,看来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关讨论是因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引起的。近日,《人民日报》刊文称:读书改变命运,正遭受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报道发出感慨: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了吗?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这反映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究竟出自何人?网上有资料称,这是李嘉诚先生说的。不管这句话最早是什么意思,如今很明显的是,这里的“读书”被当成了“上学”。所谓读书改变命运,就等于“上学”改变命运,也就是“学历”改变命运。在现实中,许多人就是这么认为:上学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拿张文凭找个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今,考上大学也不等于能够找到工作,既然“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不如放弃高考,早点出来闯荡社会。      从这个角度理解,读书确实未必可以改变命运。问题是,“读书”难道就等于上学,或者说就等于上大学吗?如果“读书”在这里的意思是“获取知识”,那么这句话对不对?这样的话,“读书改变命运”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上学固然也可获取知识,可获取知识的办法却不止于上学一途。然而我们看到,“读书”首先被简化成了“上学”,然后“上学”又被庸俗化理解成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一旦愿望落空,人们难免对这句话产生动摇。      不仅读书(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知识也一样如此。这是因为,知识更多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至于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后,命运是否会随之发生变化,答案却是变化多端。有的人因为知识和思想的提高,因此有了更高的追求,进而有了动力去改变人生;但也有的人,空有一身本领却潦倒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此而言,知识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这只能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前提——当然,这个前提很重要。      古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如果“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李嘉诚说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形象的例子。李嘉诚没上过什么学,后来却成了成功人物。这本身就说明,“读书(上学)改变命运”的论调是靠不住的。话说回来,虽然李嘉诚没上过什么学,可谁又敢否认李嘉诚“不学无术”呢?类似例子还有许多。这也表明,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拥有知识(包括上学获取知识)却真的可以让人获得改变命运的钥匙。       行文至此,有些人可能被绕晕了。其实这里要说的很简单,人们本来就不该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至少不能庸俗地理解这句话。换句话说,与其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不如信仰“知识改变命运”。还是培根那句名言有道理——知识就是力量。何以如此?因为上学可能让一个人更加无知,寻求知识却是一场发自灵魂深处的革命。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那些真正拥有知识的人,即便穷困潦倒,他的人生也一定过得很有意义。      知识,其实是这么改变命运的。      2011年9月15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