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Co-China周刊 | 发展:1月4号-1月5号

  发展:1月4日—1月5日   彻查出版事故,各界连署支持     综述   1月4号和5号,经由微博的传播,事件持续发酵。3号晚南周编辑部首次公开声明后,社会各界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南周的声援。 前《南方周末》编辑、记者 、 实习生 、 289号大院 (编者注: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在地)同仁,乃至 两岸三地学者 纷纷发出连署声明,其中不少声明 要求庹震辞职 。   《南方都市报》以4号的社论 《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华商报》以6号的评论《“新年献词”何以成为公共事件》,表达对《南方周末》的声援。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广州大学新闻窗编辑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心》杂志、国立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 等大学生站出来表达对南周的支持。   接下来的几天,支持者的名单愈来愈长,连平素避谈政治的娱乐明星和商界人物也纷纷在微博上支持南周编辑部。长久以来,新闻自由在大陆已成为媒体人难以言说的志向,重重审查之下,自我审查、犬儒亦成为行业见怪不怪的现状。此番南周事件似乎重燃了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不断转发、评论,被删就再转,被禁言就换个账号继续,不停呼吁 公众关注 南周事件。而他们的执着也感染了无数南周读者和普通网友。就像原版新年献词中说的那样,“我们重新体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是其是,非其非;我们重燃对公义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面对暴虐强力,我们双手相握,一起走过艰难时刻,迎接生活转机。”   和网络上热火朝天的讨论相对照,除去在4号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称中国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外,官方没有给出其他任何公开回应。1月5号,南周编辑部发出第二封公开信《 致读者及所有关心南方周末的人》 ,他们感谢各界的关注,并再次提出要求以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彻底调查新年特刊出版事故流程及原因,并公开发布调查报告;继续要求解禁和恢复所有因讨论此事被禁言的账号;呼吁勿以任何形式、任何手段,打击和控制讨论、参与此事件的各界人士;并保持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2-1    前《南方周末》编辑记者针对“2013年新年献词事件”的公开信   我们,曾在南方周末工作过的媒体从业者,为该报”2013新年献词”事件,不得不表明共同立场,我们认为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极为严重。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特刊主题为”筚路蓝缕、不懈不止:家国梦”。1月2日,在南方周末已经签版定样、编辑记者休假、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庹震,指示对新年特刊做出多处修改、撤换,并导致多处错误、事故。恶劣无极者,当属在南方周末经典性的新年献词中强行塞入错误频出的文字,以致头版出现”2000年前大禹治水”(应为4000年前)的低级错误。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在读者中享有盛誉,此事爆出,被网友恶评为”强奸”。对这一事件,我们明确地、强烈地表示谴责。   我们认为,庹震部长所为是越界之举、擅权之举、愚昧之举、多此一举。   我们认为,这是需要希望的年代,他在泯灭希望;这是渴望平等的时代,他高高在上;  这是变得开明的时代,他行事颟顸;这是讲究教养的时代,他粗暴无礼。   最近几天,海内外普遍对18大后的中国抱持乐观,这些乐观基于新的领导人所体现的精神面貌和施政方向,这些方针包括: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将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坚定地坚持宪法的基本原则,坚决地反对腐败和官僚主义。   而庹震部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之地广州的所作所为,完全与这些方针相悖。   我们并不认识庹震部长,但基于我们了解的情况,愿意说出以下事实:庹震部长曾经在《经济日报》社担任总编辑,在其任职期间,将一家本有希望在市场上一显身手的报纸,整到无声无息;其在新华社分管社办报刊期间,社办报刊风声鹤唳,万马齐喑,社内有领导称,”他再管上半年,新华社这些社办报刊好不容易占领的市场,将全部失去”;其后去广东任职宣传部长,当时就有传言称广东媒体”将死得很惨”,事实果真如此,其在广东工作期间,是广东媒体业最黑暗的时候。   而庹震部长一直仕途腾达,我们理解其中道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会被说成为了”党的利益”忍辱负重,但我们愿意公开而且善意地表明态度:他的他的所作所为,与执政党的利益完全背道而驰。他所到之处,充满生机的媒体被掐断喉咙。如果媒体失去公信力和影响力,请问,执政党靠什么来发声?靠什么说服人民?可以这样说,这位部长所做的事情,让人民和执政党离心离德,怎么可能会有利于党的利益?现在他的所作所为,已被认为不仅仅代表广东省委宣传部层面,正如网上很多人在问:中央新领导集体这些天所营造的开明开放,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   作为曾经的南方周末人,我们也深知报纸之不易,多少年来它在南粤大地艰难生长,它有过失落也有过辉煌,它曾被贴上各种符号,但事实上,那里有的不过是一群有点理想的年轻人,即便是在”理想”被嘲笑的当下。这份理想往大了说,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幸福生活。这家报纸多年来都是一份真诚地爱着自己国家、人民的报纸,那里的人们怀着最多的善意,希望国家更好。它的拳拳之心,历史可以证明,历史还将继续证明。   最后,我们明确无疑地支持留在南方周末的前同事们。无论出于义气、道义还是我们心中的准则,我们都与他们站在一起;我们反对针对新闻业的粗暴的管理风格,这些风格有的出自官僚主义,有的出自个人利益,这样的风格无论对媒体,对执政党的利益,都是毁灭性的。一个立志要做文化大国的国家,怎么可以用这么没文化的手段管理文化?一个正在建立国际新形象的国家,怎么可以允许有人擅用蛮横落伍的手段,降低国家声誉?   为此,我们呼吁: 1、根据“党政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庹震部长不宜再担任现职,需要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 2、对于提出抗议的南方周末编辑记者,认同其荣誉感与责任感,不予处罚。立即恢复他们的微博账号。 3、南方周末编委会恢复正常运转。   签名(截止2013年1月4日15:40分,持续增加中):     1 鄢烈山 1995-2011年 新闻部、评论部 2 陈海 2000-2003年 新闻部 3 杜卫东 1998-2002年 新闻部 4 邓瑾 2004-2012年 经济部 5 方三文 1997-2002年 新闻部 6 关军 2003-2006年 新闻部 7 郭力 2004-2011年 新闻部 8 何保胜 1996-1999年 新闻部和副刊部 9 胡贲 2009-2011年 新闻部 10 李晖 1992-1999年 副刊部 11 连清川 1997-2001年 新闻部 12 李红平 2000-2009年 新闻部 13 李多钰 2001-2003年 文化部 14 林楚方 2002-2006年 新闻部 15 李海鹏 2002-2009年 新闻部 16 刘鉴强 2003-2006年 新闻部 17 李小鸣 2005-2009年 新闻部 18 马克 2001-2010年 经济部 19 南香红 2001-2007年 新闻部 20 潘晓凌 2007-2011年 新闻部 21 钱钢 1998-2001年 常务副主编 22 孙保罗 1996-2001年 新闻部 23 沈亮 2007-2010年 新闻部 24 王刚 2010-2012年 新闻部 25 谢方伟 1998-2001年 新闻部 26 夏榆 2002-2012年 文化部 27 笑蜀 2005-2011年 评论部 28 曹西弘 1996-2002年 新闻部 29 杨海鹏 1998-2002年 新闻部、上海站 30 赵世龙 1997-1998年 新闻部 31 周浩 1999-2001年 新闻部 32 张恩超 2002-2006年 新闻部、专题部 33 张立 2002-2009年 新闻部 34 张捷 2002-2010年 专题部、新闻部 35 张悦 2006-2008年 新闻部 36 左方 南方周末老主编 创刊参与者 37 陈江 2006-2010年 新闻部 38 马莉 1992年—2011年 文化部编辑 39 拉家渡 2000﹣2002年 文化部 40 张健 2006-2009年 文化部 41 郭国松 1996-2004年 新闻部 42 夏英 2001-2008年 经济部 43 雷剑峤 2002—2006年 经济部 44 刘天时 1998-2001年 新闻部 45 由珊珊 2005-2007年 新闻部 46 柴子文 2002-2007年 评论部 47 袁瑛 2009-2012年 绿版 48 黄广明 2000-2004年 新闻部 49 丁补之 2007-2010年 新闻部 50 黄秀丽 2009﹣2012年 新闻部 51 沈颖 2001-2010年 专题部、新闻部     2-2     52名南周前实习生公开信   我们都曾是《南方周末》的实习生,毕业后(也有少数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各忙生路,散在各地。今天,《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事件再度唤起我们共有的经历,因此站在一起表明我们对于这份报纸的声援。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特刊主题为“筚路蓝缕、不懈不止:家国梦”。2013年1月2日,在《南方周末》当期已经签版定样、编辑记者休假、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庹震,指示对新年特刊作出多处修改、撤换,导致报纸出现多处错误。尤其是在《南方周末》经典性的新年献词中强行塞入150字的短评,导致出现“2000年前大禹治水”(应为4000年前)等三处低级错误,令人遗憾。   我们都认为,庹震部长此举有违历年以来新闻行业所遵循的管理制度,导致2013年1月3日面世的第1507期《南方周末》出现严重错误。既有违该报多年摸索、形成的新闻操作流程,对编辑、记者缺乏尊重,亦损害了该报在读者群体中的声誉,已然造成了重大损失。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呼吁: 1、根据《当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党政领导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等,不宜再担任现职,本人应当引咎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庹震部长不宜再担任现职,需要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 2、对于提出抗议的《南方周末》编辑、记者,尊重他们表达意见权利,不予处罚; 3、《南方周末》报社编委会照常运转。 这份声明背后并无任何集团控制与个人胁迫。我们远未经历大风大浪,这甚至是我们多数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发表公开声明,我们仅仅认为,在“《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事件”这一事件上,我们应当站出来声援这份正面临巨大危机的报纸。此举并非是“饮水思源”,而是为了遵从我们曾从这份报纸中接受的新闻专业主义的训练。   望周知。     签名: 袁幼林: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苏更生: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范传贵: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陆嘉宁: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郭丽萍: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王 霞: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陈小玮: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顾颖能: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余 玥: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谷 禹: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董云峰: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吴冰清: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雷 磊: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沈念祖: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向 隅: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刘 磊: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何 谦: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边 边: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刘志毅: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鲁韵子: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王芳军: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房 硕: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范承刚: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丁婷婷: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巩一璇:南方周末2008年实习生 张翔宇: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谢小红: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赵一丹: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孔晓琪: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刘 星: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沈念祖: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张剑锋: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胡 清: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云 龙: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林春挺: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朱晓佳: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曾 俊: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高 阳: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邵思思: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梅 岭: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谢 雪: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沈雁南: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沈 颖: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肖辉龙: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阎 彬: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陈秀月: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王心仪:南方周末2012年实习生 沈茜蓉: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陈思嘉: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濮方竹:南方周末2009年实习生 罗敏夏:南方周末2011年实习生 郭锐川:南方周末2010年实习生     (此声明仅分别代表已经签名的个人,与目前的工作单位无关)       2-3    289号大院部分同仁对《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事件的声明   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员工,作为至今仍将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作为自己心灵归宿之地的一员,作为新闻界的一份子,基于我们的荣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就“《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辞”事件发表以下声明。   这次《南方周末》新年献辞被篡改和调换事件,是一次严重违反宣传管理制度和新闻出版流程 的重大事故,是一次以长官意志粗暴干涉新闻规律的恶劣之为,与广东作为开改革开故风气之先的热土和十八大以来新中央领导集体树立的开明新风完全背道而驰。   据我们所知,广东省委宣传部度震部长自上任以来,多次粗暴干涉,打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正常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独创违背宪法和法律的事前审查制度。度震部长的蚧作所为,与信息时代的历史潮流和执政党转变自身作风的努力格格不入,已经成为阻碍广东新闻媒体发展革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绊脚石。此次新年献词事件,导致新闻界和社会公论群情激奋,成为近年来媒体界最严重的丑闻。   我们认为,《南方周末》是中国媒体的风向标,也是观察中国社会的风向标之一。《南方周未》的新年献词,是曾经感动和激励我们投身或坚守新闻事业的源泉之一。《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事件究竟如何走向,不仅攸关《南方周末》,攸关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攸关身为大院一分子的我们每个人,也攸关整个中国媒体的光荣与梦想。唯其如此,我们才深感责任重大,于公于私,我们均附议《南方周末》诸位同仁、谨提出以下要求:   1、根据《党政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度震部长不宜再担任现职,请上级 部门责令其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 2、认同《南方周末》以及南方报业集团编辑记者对此事的抗议,不予处分和秋后算账。立即解除或恢复因为这次事件而被禁言 和注销的相关微博账号。 3、《南方周末》编委会恢复正常运转。   我们的声音很卑微,但我们的立意很诚恳,我们的立场很严正,还望各方明察。 认可本声明的289号大院各位同仁敬请将你们的大名和单往发送邮件到 synfzm@163.com 。       附首批连署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杨曦 南方人物周刊 陈磊 南方人物周刊 赵隹月闻方人物用刊 林職職南方人物周刊 张置期南方人物周刊 対洋硕闻方人物用刊 海鵬飞 南方人物周刊 周琪期 南方人物周刊 卫毅南 南方人物周刊 郑廷龜 南方人物周刊 却金灿 南方人物周刊 白伟志 南方人物周刊 杨麋 南方人物周刊 対S欣 南方人物周刊 黄昕 南方人物周刊 代双双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黄金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范亦奇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麻晚天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徐要丨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张埔麾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寐丹彤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王嚙嫌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孙鹑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生 沈亚川 南都周刊 潘蒽霣 南都周刊 李獾 南都周刊 王宏宇 南都周刊 季天琴 南都周刊 孙供 南都周刊 *小荷 南都周刊 胡SS 南都周刊 黄裏成 南都周刊 9颞莉 南都周刊 李岩 南都周刊 n浚 南都周刊 张守闲 南都周刊 文涛 南都周刊 宋爽 南都周刊 罗小顴 南都周刊 胡婧薇 南方周刊 龙志 前期方都市报 潭万徒 秦鸿雇 南方都市报 m薇 南方都市报 潭人3 南方都市报 卢* 南方都市报 张书舟 南方都市报 张舟逸 南方都市报 龙涛 南方都市报 彭獒 南方都市报 邓江波 南方都市报 郭继江 南方都市报 潭伟山 南方都市报 元方 南方都市报 饶峻源 商方部市报 苏少塞 南方都市报 薷伐 南方都市报 许轚鱒 南方都市报 王秀宁 南方都市报 何小手 南方部市报 林涛 前南方都市报 张骏 南方都市报 项男 南方都市相 李青 南方都市报 周勇进 南方都市报 冯巧 南方都市报 刘洋 南方都市报 左志坚 21世纪经济报道 邓瑶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琳桦 :21世纪经济报道         2-4  两岸三地学者关于罢免广东省宣传部长庹震的公开建议书   中共广东省委及胡春华书记: 此次贵委宣传部长庹震对《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特刊的所作所为,已震动新闻界,并延及全社会,舆论上随处可见人们对庹震之反感与抗议,显见社会普遍对庹震以及庹震所领贵委宣传部管理风格之厌恶。我们与闻其事,亦甚感震惊,有些话不吐不快,故有此建议书。 过去三十年,广东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锐意为天下开风气之先。若云今日中国有崛起复兴之气象,则有赖于广东多矣。从邓小平南巡到习近平南巡,每逢大事必自粤始,可见广东在最高层心目中 之地位。举国上下,海内海外,亦视广东为中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重要之试金石。而以一省之力,影响流于全国,不能不谈《南方周末》之贡献。这三十年来,南方周 末以一贯的专业、理性与温和,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公义良知,真正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广东传统、广东精神。   多年来,在一代代对国家饱含感情且 极具建设性南周人之努力下,《南方周末》已不仅仅代表广东的改革传统:以国际声誉而言,《南方周末》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面孔;以国内民意而言,《南方周 末》是非分明、为民代言,是最贴近国情民情的好报纸;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而言,《南方周末》即为中国最生动之元气,绝不可任意摧折。   《南方周末》编辑部乃一最富有现代媒体职业精神之群体,且与国家改革之趋势、开放之精神息息相连;他们一向温和理性忍让,有秩序感,此次贵委宣传部新任负责人庹震会惹动众怒、引发他们群体抗议,在《南方周末》三十年历史上未为一见。若非庹震为官霸道,焉能至于此乎?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坊间传闻,庹震自履任始,不过半年,即屡屡越过《南方周末》编辑流程,恣意插手内容制作,上不知为官分寸,下不知行耻有己;以一己之官威,视公器如私产,挟酷吏之苛严,毁名刊如割草,所过之处,万马齐喑。 若非庹震仇视改革开放,焉能至于此乎?   其人又不学无术,面目可憎。此次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庹震不顾新闻作业规律,夜半擅自换稿,所换之文字,乃庹亲笔撰写,居然有“2000年前大禹治水”之类昏词:大禹难道是 汉代人不成?若庹震能尊重南方周末正常编辑流程而不随意凌越,以南周编辑部之业务素质,岂会不发现此低级错误?若非其人师心自用,刚愎愚蠢,焉能至于此乎?   是可忍,孰不可忍?   贵委一直以政治上开明形象为社会所周知,倘若允许庹震这样的人继续无事生非,将会给广东省委带来更多负面影响。若因区区庹震一人之故,令改革开放的广东传统丧失沦陷,令社会对继续改革的政治前景人心浮动,则罪莫大焉。   有鉴于此,我们公开建议,广东省委应该尽快罢免庹震的省委宣传部长职务。   A.大陆知识界(18人) 茅于轼 经济学家 张思之 律师 章诒和 作家 李承鹏 作家 野   夫 作家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千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秦   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张   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徐   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秋   风 儒者,天择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笑   蜀 评论人 刘苏里 书评人 王建勋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仝宗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郭玉闪 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   B.港台知识界(9人) 陈建民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江明修 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特聘教授 梁文道 香港文化人,前南方周末专栏作家 蔡子强 香港政评家,中文大学政治及行政学系高级讲师 张楚勇 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特任讲师 陈祖为 香港大学政治及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讲座教授 戴文祥 台湾苗栗社区大学主任秘书 成   名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2-5    中港台知识人连署   我们对《南方周末》事件的三点共同声明   2013年伊始,广州《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中国梦,宪政梦》遭中共宣传部门粗暴篡改。消息传出后,在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引发了强烈反应。   我们认为,这起事件是对新闻自主、言论自由的严重戕害,也是对中国宪政民主前景的又一次践踏。   事件发展至今,不仅《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提出抗议,大陆社会各界亦发起广泛的声援,以争取新闻和言论自由,以捍卫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   对这起事件,我们有莫大的关切,并共同发表三点声明如下:   一、我们支持中国大陆新闻工作者反对言论控制的抗争,愿意以最大的努力加入并扩大海内外各界的声援行动。   二、我们呼吁华人世界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社会变革投以更多关注,对于近年来大陆不断涌现的进步社会力量,更积极地伸出友谊之手,心同此理而乐见其成。   三、我们期待华人各界与政府(尤其是台湾政​​府)更积极主动地促使中共当局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包括开放报禁,落实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促进社会公正,推动宪政民主变革。     发起人(共18位): 杨伟中(台湾,自由撰稿人) 张铁志(台湾、香港,作家) 梁文道(香港,评论人) 陈冠中(香港,作家) 陈宜中(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钱永祥(台湾,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冯建三(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 丘延亮(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周保松(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师) 魏玓(台湾,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 叶荫聪(香港,大学教师) 陈张培伦(台湾,东华大学民族发展与社会工作学系) 谢世民(台湾,中正大学哲学系教授) 柯裕棻(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 杜婷(香港,媒体人) 石忠山(台湾,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副教授) 李尚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永生(香港,岭大文化研究副教授)           2-6    学生支援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关于南周风波的声明   我们从微博上获知广东宣传主管官员擅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消息,并从大量的网络删贴和更大量的网友抗争中得到间接印证。作为中国未来充满希望、并通过努力 积储正能量的新闻传播院校,我们非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致力于对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共同追求。我们强烈谴责一切践踏新闻从业底线、有违人类健康 发展的倒退行为,要求广东有关肇事官员就此事向公众作出说明并公开道歉。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 二零一三年元月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的声援图片 广州大学新闻窗编辑部:我们愿意成为其中一束光(见长微博)   2-7    南都社论: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时评速朽,这是当下媒体评论员的时代感伤。昨日,人民日报推出了评论版,在致读者中,该报表示创办新闻评论版是为了“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媒体针对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发表观点,化解分歧,构建理性,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使命。新年伊始,人民日报此转变颇受期待,或可激励你我,继续为中国进步献上涓滴。   这个意在“谋求最大公约数”的评论版,开篇即聚焦改革。题为《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的文章,感叹当下“改革呼声惊涛拍岸”,而对于改革之于当下 中国的意义,亦呈现了各方共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开篇评论选择芸芸众生津津乐道的改 革议题,对于践行其评论宗旨,颇具象征意义。以此为起步,我们乐观其成,另外,为达成社会共识这一终极目的,有关媒体评论的期许,亦当重申。   回顾报史,评论立报乃是中国报业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申报》,对新闻业务的一大要求即是发表政论文章,强调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于报纸而言,评论的水准反映了媒体品质,于社会而言,它是一个开放社会的舞台。民国时期,不同的主张通过报 纸评论来呈现,政治领域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字交锋,思想领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科玄论战,以及五四前期的启蒙与后期的救亡,报纸的评论都成为启发民智、 鼓舞人心的社会公器。   报业评论是中国社会的宝贵史料,在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重要节点上,不乏评论破旧立新,引领时代风尚。皇甫平这个耐人寻味的笔名,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与勇气。去年,人民日报系列评论让人耳目一新,《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等,赢得了民众的掌声。它所收获的赞誉,对于媒体评论如何定位,达到何种社会功效等,有着生动的揭示。   改革开放初期,结束动乱乃人心所向,媒体评论诉诸此共识收获民心,其诉求相对单一。如今,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各种利益诉求,不同观点主张,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媒体要想保持生命力,必须摆脱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代言人角色,只有体恤不同阶层的处境,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让无声者有声,让“异质”者脱敏,才能构建公信力,才能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既有鲜花也有吐槽,既有关怀又有超越,诚如一位主流媒体评论员所言,如果一家报纸的评论只获得表扬而没有批评的声音,那意味着它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这是昨天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致读者”中三个醒目的词汇。通过评论还原多元声音,发表观点,这是当下中国传统媒体再造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媒体评论不是充满个人特色的激情演讲,它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的回声。我们期待,在评论过剩而真诚稀缺的今天,有更多的媒体打造他们的评论,借助评论平台,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当然,媒体开展评论光有一厢情愿还不够,唯有给予舆论监督足够的支持,只有对“异质思维”多一些包容,我们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中国梦”下的命运共 同体,才有多一份自信。媒体评论挣扎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彰显的乃是现代家国情怀,“邦有道,危言危行”,我们期待,在开放包容的中国,无论是人民日报这样 的党报还是为数众多的市场化媒体,都能够共享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能够共有一个更加宽容的平台。         2-8   曹旭刚:“新年献词”何以成为公共事件   新年伊始,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随着网络广泛传播以及环球时报等媒体的相关评论,此事无疑已成为2013年度的第一公共事件。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已久有传统。虽则只是一家媒体在新一年里,基于价值立场和情怀的言说,但事实上已成为一个公共言说平台。从1998年新年献词中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到2006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都重”,以及2012年的”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这种带着诗意和悲悯情怀的言说,曾伴随着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年华,进入到很多人的心里。   平心而论,这些献词延续的是一种中国文人的议政传统,表达的是对国家建言、关切民众福祉的一种情怀。也因此成为中国知识界和传媒界的一个独特现象。或许正因如此,所以2013年其包含新闻献词的版面,在编辑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主管者篡改,并发生一些致命的文字硬伤,会引起该报人士及读者的大范围批评。   正如环球时报1月4日的评论所言:”《南方周末》的这件事,是媒体管理模式遇到挑战的突出例子。这种挑战其实一直在积累。”今日之中国,媒体接受宣传部门的管理与指导,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现实,但也能看到,其实这种管理并非没有相关的规范。《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五条就规定,”报纸出版单位负责报纸的编辑、出版等报纸出版活动。报纸出版单位合法的出版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扰、阻止、破坏报纸的出版”。   近年来,由于转型时代的到来,利益纠葛的复杂多元,宣传主管部门在管理媒体问题上,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可是,情况越是复杂,越是需要管理部门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因为只有管理尊重科学,尊重传媒规律,才能最大程度地履行好管理指导职能,才能让媒体为社会进步承担应有的责任。   胡锦涛、习近平、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经不止一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善待媒体,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中央领导同志为何不断强调如何管理媒体?就是因为,在现今的形势之下,媒体管理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深具挑战的重要命题。甚或可以说,如何对待媒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当然,没有人天生就是专家,尤其是手握权力的官员,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中,尤需时刻保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尤需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得失的态度。到底该如何对待媒体?面对这个宏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有现成答案的,所以,在没有把握管好的情况下,务必要有所节制。   无疑,舆论与广东相关主管部门的冲突,反映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即,我们的媒体管理思维,已到了亟待改革的关键时刻。正如1月5日新华时评中所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而刻意回避问题也恰恰是改革攻坚期我们所遇到的一大难题。比鸵鸟更甚之的是,将头埋进沙子后还用公权力恫吓和压制私权利,造成问题扩大化。改革就要直面问题,改革就是解决问题。”南方周末献词事件的发生,也正说明我们已无法回避真正的改革。   还需要重申的是,媒体不是洪水猛兽,类似《南方周末》这样的媒体,或许有时候所说所言,对某些领导干部而言,会有些刺耳,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媒体行使的是宪法赋予的批评权,这个国家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媒体富有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有鉴于此,无论如何艰难,相关管理部门,都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体管理道路,都必须用”海纳百川”的心态,来对待媒体的工作。   希望此番”献词”风波,能让包括主管部门、媒体在内的全社会,都有所启迪。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媒体生态和一个包容开放的舆论氛围,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中国梦”的践行道路上,行走的更加稳健。           2-9    外交部否认有新闻审查制度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4日例行记者会回答有关《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广东省委宣传部修改撤换的问题时称,“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 外交部记者会上,日本媒体问华春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广东宣传部修改,是否有悖于中方提倡的新闻自由?   华春莹回答时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这也不属于外交事务,“但在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中国政府依法保护新闻自由,也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和公民的舆论监督作用。” 不过,外交部官网没有贴出上述答询内容。           2-10    南周编辑部:致读者及所有关心《南方周末》的人     亲爱的读者、可敬的业界同仁,和关心南方周末的人们:   谢谢你们!因为你们,我们还站着。   我们曾写下“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曾引用“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也曾自勉“站在民意的泥土上”。三天前,我们说出了真话,你们的声音正在验证我们所言非虚,而这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高奖赏。   “你们守护你们的生活,我们守护我们的报纸。”我们正在实践自己的诺言。   两天前,我们发布公开信,呼吁彻查事故。但两天过去了,事实真相并没有更加清晰,却有越来越多吁求真相的人被禁言。   我们希望以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让真相告白天下。   三天前的事故,只是一个导火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南方周末编辑部被改撤稿件共1034篇。我们遭遇的是近一年来,报纸面临的无故审查、毙版、毙稿、被改写。   我们不惮于冒犯,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关系到新闻事业基本立场的问题。正因为问题之根本,我们必须做到直抒己见。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怨恨,而是出于人之为人所应有的尊严、责任和荣誉感。       我们依恃的是内心对正义、良知与爱的渴望。我们将不惧失去任何东西,除了我们自己的灵魂、与你们的信任;我们无意于赢得任何东西,除了证明我们问心无愧、与继续向你们证明的机会。   我们相信希望,而不是选择恐惧。   我们声明: 1、以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彻底调查新年特刊出版事故流程及原因,并公开发布调查报告; 2、解禁和恢复所有因讨论此事被禁言的账号; 3、请勿以任何形式、任何手段,打击和控制讨论、参与此事件的各界人士; 4、我们保留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南周编辑部 2013年1月5日14:10     一五一十周刊91期 “《南方周末》这一周”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91283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高潮:1月6日—1月7日

官微被夺,罢工抗议,线下声援,质疑四起 综述   1月6日是南周事件中戏剧性最强的一天。正当各界接力连署、转发的时候,当晚《南方周末》官方微博账号发出一段 “致读者” :“本报1月3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特刊封面导言系本报一负责人草拟,网上有关传言不实。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疏忽,文中存在差错,我们就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实际上,在南方周末官微此条微博发出的2分钟之前,南方周末新媒体总监吴蔚发出了交出官微密码的声明。人们意识到,《南方周末》的官方微博账号被上级强行夺走。南周经济版率先发表连署声明进行抗议。随后, 连署 扩大到近百位南周编辑记者,承诺会公布官微被夺全过程。   4小时后,也就是7号凌晨2时27分,南方周末新闻职业伦理委员会公布了 《南方周末新浪官微被迫发布“致读者”之不实声明的全过程》 。人们被如此粗暴的管理控制方式震惊。各地网友自发相约第二天去当地南周记者站 声援 ,献花、唱歌、演讲、快闪、行为艺术都被提上日程。新浪微博也放缓了删帖进度,消息得以传播出去。 门户网站或明做专题 ,或暗比隐喻, 各大媒体微博账号的晚安贴 也应景地曲笔声援。   这一夜,微博上群情激奋。   如果说1月6号见证了线上的波澜壮阔,1月7号就是线下理性克制的书写。   即便是周一,当天上午10时开始,陆续有市民前往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门口为这份以敢言著称的报纸鸣不平,并通过微博直播扩大影响。有市民举着手写的标语呼吁言论自由;有市民开始演讲、辩论;有人带了菊花,悼念式微的新闻自由和风波中的《南方周末》;有人带着大家一起唱歌,《美丽岛》、《国际歌》、《海阔天空》;也有人号召在场的市民拿出纸笔写出自己的心声。现场大约有300余人,秩序井然,并未发生任何冲突。   然而,在群情激昂的民意一边倒的时候,一些对南周事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新年特刊的封面导语是否确为庹震部长捉刀? 《联合早报》 6号援引官方知情人士的说法,称事发时庹震根本不在广东。《环球时报》1月7号的社评 《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 也称:通过独立管道了解,所谓“改稿”确实不是广东省委宣传部所写。虽然6号晚南方周末审读员曾礼在 《究竟谁删改了 新年献词?》 说出了南方报业内部把关的情况和近年来省委宣传部对尺度的严控,但7号中午11点南方周末新闻职业伦理委员会发布的《 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特刊出刊过程新年特刊签版定样后被删改过程》 亦说明导语并非庹震亲自写就。   同时,也有人认为,作为党管理下的媒体,《南方周末》从开始就只是想解决自身困境,从未如外围声援者一般公开要求过言论自由、新闻自由。   7号晚,各大门户、纸媒接到转载《环球时报》社评的命令,《环球日报》历来被认为是官方代言人,不少人猜测此举意味着官方已对此事有定论。同时,之前站出来声援南周的不少学者、公众人物、大学生团体被约谈,少部分去到现场抗议的网友被带走问话。新浪微博又一次收紧了尺度,大规模删帖,满屏皆是“很抱歉,此微博不适宜对外公开”。       3-1    南方周末的官方微博账号被夺     3-2    南周编辑记者连署,承诺会公布官微被夺全过程 南方周末新浪官方微博(@南方周末)账号已被强行收缴。   南方周末官微2013年1月6日21:30已发表的《致读者》,并非真相。我们将陆续通过公开途径发布准确信息。   2013年1月6日  22:27 连署签名:   南方周末编辑委员会:陈明洋、伍小峰、朱强、向阳、邓科、史哲、肖华、朱红军 南方周末新闻部:曹筠武、杨继斌、苏永通、叶伟民、姚忆江、范承刚、鞠靖、陈鸣、雷磊、曾鸣、叶飙、朝格图、刘长、王轶庶、冯飞、张涛、周华蕾、于冬、李梁、钱昊平、褚朝新、刘斌、赵一海、张哲、赵凌、方可成、刘俊、麦启洹、秦轩、雍兴中、张向春 李楠 南方周末经济部:顾策、张华、谢鹏、樊殿华、陈中小路、陈宁一、张育群、冉孟顺、王小乔、刘薇、黄河、陈新焱、袁名富、罗琼、黄金萍、冯禹丁、舒眉、温翠玲 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曹海东、何海宁、彭利国、吕宗恕、鲍小东、冯洁、吕明合、汪韬、谢丹、蒋昕捷、袁端端 南方周末文化部:袁蕾、朱晓佳、李邑兰、朱又可、刘小磊、石岩、王寅、黄永明、季星、冯翔、李晓婷、李宏宇、陈一鸣、朱力远、张英、姜弘 南方周末评论部:蔡军剑、戴志勇、李铁、陈斌 南方周末新媒体事业部: 肖毅灵、章明哲、陶乐斯、吴思凡、陈仲华 卢先义 李世光 李丽 夏书予 南方周末视觉部:周一萍、管华 胡晓菲 何志辉   3-3   南方周末新浪官微被迫发布不实声明的全过程   2013 年1月5日19:00,南方周末紧急召开编委扩大会议,但多位采编员工自发参加会议。与会采编员工要求立即启动新年特刊事件调查组,形成事故报告以公告天 下。会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王更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委兼南方周末总编辑黄灿叙述了特刊被违规删改尤其是封面导言制作过程,并声称“不会秋后算账、 审查方式会回归正常”;在采编员工强烈要求下,王、黄终于同意立即形成调查报告并将员工诉求向上级部门传递。会议持续到晚12点。   6日凌晨0:30,采编员工从可靠途径获知一条短信,内容为黄灿命令并由报社总经理毛哲转达的一则要求在南方周末官微发布的声明,核心内容为:“本报1月3 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及封面导言,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其颠倒黑白程度令采编员工尤其是当期特刊责任编辑震惊。   经事后追查得知,在南方周末编委扩大会议召开的同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省委宣传部有关人士压力下召开党委核心小组会,并讨论发布上述声明。由于会议意见不 统一未能形成决议,但在与会省宣有关人士(同时兼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以党委决定名义作出的指示下,黄灿直接强行向南方周末官方微博负责人吴蔚 (@风端)下达发布命令。   南方周末采编员工立即向黄灿及集团党委成员表示抗议,黄灿回复意见称,可以从原声明中删除“及封面导言”五字,改为“本报1月3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   6日上午,南方周末编委会成员与集团多名负责人分别沟通,希望挽回这一极度扭曲事实的行为。与此同时,也就是在不实声明原本预计发出的时间,网上开始流传新 加坡联合早报相关未具名报道,在未与南方周末采编人员进行任何核实的情况下,称“庹震事发时根本不在广东,事件确实与他无关,也与广东宣传部没有关系”。 将此报道与“声明”对照,口径完全一致。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是省宣相关人士内外配合布局欲同时扭曲事实扰乱舆论的行径。   6日16:00,南方周末编委会成员临时接到会议通知,在南方报业大楼21楼开会。王更辉、黄灿出席,编委会成员陈明洋、伍小峰、朱强、肖华、朱红军参加,总 经理毛哲亦在座。邓科未被通知,史哲拒绝参加。黄王称为临时班子会。会上,王更辉和黄灿执意要在官微发表不实声明,遭编委会其他成员一致抵制,毛哲当时亦 表示抵制。其他编委会成员本着稳定报社秩序,回应采编诉求的初衷,提出合乎报社利益的解决方案。王更辉和黄灿均表示提议可以作为备案,会向集团及省宣汇 报。毛哲当时亦持赞同意见。其他编委会成员即表示,会积极安抚采编情绪,并着手筹备下期报纸的正常出版。散会后,其他编委会成员向一线采编骨干传达会议上 的结论后,大家表示拥护,报社秩序安稳。   19:51,南方周末官微负责人吴蔚紧急通知编委会成员,总编辑黄灿再度向其施压,索取官微账号和密码,吴蔚多次表达反对意见。   21:18,吴蔚最终被迫交出官微账号,并公开声明宣布:不对南方周末官方微博后续发布内容负责。   21:20,一份未经南方周末编委会成员确认的、完全不符事实真相的声明,由@南方周末发出。 不实声明发表后十分钟左右,黄灿、毛哲来到23楼编辑部,传达“杨健想跟大家谈一谈”的意见,被拒绝。   22:09,黄灿致电其中一位编委会成员,表达“很难过”。   在南方周末采编员工强烈要求对新年特刊出版事故进行彻底调查的同时,有关个人及方面,竟一面假意周旋,阴谋布局;一面罔顾事实,不行调查,以行政指令粗暴扭曲事实。我们呼吁,尊重事实,在调查报告结论未出之前,排除一切干扰,把真相还给历史。   我们重申:我们充分尊重党管媒体的原则,但坚决反对违反正常新闻出版流程、扰乱正常采编秩序的粗暴管理方式。南方周末采编员工正在紧急制作新年特刊出版事故调查报告,也将尽快推出,以待天下公论! 南方周末新闻职业伦理委员会 2013年1月7日02:27   3-4     各大媒体门户网站亦或明或暗回应此次事件         3-5    各大媒体发布晚安贴曲线支援南周         3-6    广州大道中,南周门口现场支援         3-7    《联合早报》: 官方知情人士:南周献词非庹震删改   就《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据称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删改而引起轩然大波一事,官方知情人士昨天透露,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庹震事发时根本不在广东,事件确实与他无关,也与广东宣传部没有关系。至于南周新年献词究竟是由谁删改,知情人士没有进一步说明,但南周编辑部昨天在微博上发布事件引爆以来的第二封公开信,呼吁当局“以具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彻查新年特刊出版事故,并公开发布调查报告。   公开信中指,这次的事故“只是一个导火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南周编辑部被改撤稿件共1034篇,“我们遭遇的是近一年来,报纸面临的无故审查、毙版、毙稿、被改写”。   百余名上网抗议南周新年献词被删改却遭微博禁言的南周支持者,经维权律师发律师函给微博业者交涉后,许多人昨天表示已获解禁。           3-8    《环球时报》社评:《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   《南方周末》官方微博昨晚发表“致读者”,全文如下:“本报1月3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特刊封面导言系本报一负责人草拟,网上有关传言不实。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疏忽,文中存在差错,我们就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南周新年献词“被改动”事件近日在互联网上扩散,有南周编辑称见报稿出自广东省委宣传部。昨晚南周的这条官方微博,把事情起因做了澄清,真相与前些天互联网流传的版本完全不同。另据环球时报通过自己的独立管道了解,所谓“改稿”确实不是广东省委宣传部所写。   但在昨晚,微博上又有人贴出与南周官方微博对抗的南周部分人员签名信,看来事情尚未完全平息,南周内部似出现分裂。   南周风波近日发酵,但仔细看,最积极在网上扩散的人除了有一些目前在南周工作,很多是早就离开《南方周末》与该报系如今已没什么关系的人,还有一些微博活跃人士。他们在现实中很分散,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最新支持者是远在美国的陈光诚。   这些人提出的要求很激烈,表面上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实际上谁都看得出,他们的矛头指向了与媒体有关的整个体制。   不管这些人愿不愿意,有一个常识是:在中国今天的社会政治现实下,不可能存在这些人心中向往的那种“自由媒体”。中国所有媒体的发展只能是同中国大现实相对应的,媒体改革必须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媒体决不会成为中国的“政治特区”。   中国所有媒体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细节,但像《南方周末》这样出了风波时,它的大走向最终一定不会是一个“意外”。它的结果一定会展示十八大之后中国政治的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   即使在西方,主流媒体也不会选择同政府公开对抗。在中国这样做,一定更是输家。一直以来有一些外围人士试图推动中国个别媒体搞对抗,他们是在坑这些媒体。近日微博上流传过一些落款“南方周末编辑部”的抗议信,但它们都不是通过《南方周末》官方微博发出来的。   以《南方周末》昨晚官微的声明做参照,整个事件看来在最初阶段就被扩散者造了假。这实在不应该。   外部的一些人愿意看热闹,如果有媒体公开对抗现行体制,这可比什邡或启东的环保性群体事件“好看”多了。如果有一家媒体真这样做,而且做成功了,那可真是太有趣了,能给一些人带来太多政治遐想。   但这只能是虚幻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中国根本没有支持这样做的社会基础,全社会的真正注意力是搞经济,发展民生,社会不希望国家前途有变数,毁了平静生活。 在一个真正动荡的社会,某个人自焚,某个小群体抗议,甚至在网上编个谣言,都说不准成为一个惊人的开始。但现实的中国是蓬勃发展、不断改革的,那个“要出大事”的中国是一些人凑到微博上编出来想出来的。   新闻需要不断改革,但有一样改不了:中国是“打包的”,中国新闻和中国政治在宏观上必然是协调的,互动的,这些年中国新闻的弹性空间不断扩大,微博也加入进来。与此同时中国政治的弹性空间在同步扩大。但中国新闻决做不了同时期政治不能承受的单独突进。   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实践自身改革,我们同时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驾驭自身的改革,使新闻既是中国整体改革的最活跃的部分,又不与它脱节和割裂。否则我们就是瞎闯,事倍功半,甚至损害中国前进的大局。   希望所有喜欢《南方周末》的人配合风波的平息,别逼一份中国报纸扮演它无论如何也承担不了的对抗角色。   3-9    曾理:究竟谁删改了《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连日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删改,封面被加上错漏百出的文字,造成南方周末名誉受损,南方周末编辑记者无法忍受这样的耻辱,在新浪、腾讯微博上倾诉,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有些媒体和网友矛头直指广东省委宣传部,从而酿成一个公共事件。   然而,今天新加坡《联合早报》发了一个消息称: 就《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据称遭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删改而引起轩然大波一事,官方知情人士昨天透露,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庹震事发时根本不在广东,事件确实与他无关,也与广东宣传部没有关系。   那么,究竟是谁删改了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作为南方周末知情人,我来分析一下事件的原委。在分析事件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南方报业和南方周末内部把关方面的情况。   为了把握好报纸的正确舆论导向,为了保证报纸的安全出版,减少出错,南方报业集团内部设立了审读小组,进行自我把关。我是集团审读小组成员,定向负责南方周末审读,协助总编辑把关。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各版面责任编辑将每篇稿件处理完后出样送审,集团分管南方周末的领导和审读员对大样进行审读,如果稿件有问题就进行修改,认为有导向错误不宜刊登,就提出撤稿意见,然后汇总到南方周末总编辑,由他最后决定。   近两年来,由于上面要求越来越严,我们内部的把关也越来越严,每期报纸都有撤稿,多的时候撤稿7、8篇,少的也有2、3篇,重大修改有10多篇。在这样严格把关的情况下,近两年来很少出现重大的错误,很少受到中宣部和粤宣部的批评。当然,在这样严格把关的情况下,有不少稿件被阉割,记者也很憋屈,但基本还能忍受。   但是,自从2012年5月份新任粤宣部长到位后,对报纸的管控更加严苛,禁令越来越多,对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的管制和监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特别要求南方周末每期选题都要上报省宣,批准后才能采写;重要报道和社评,都要报省宣审阅后才能出。按报社出报流程,晚上9点半全部稿件要上版,10点钟要交付印,但由于要送审,经常要拖到晚上11、12点甚至更晚才最后定版。有好几次,整个报纸版面都已经编好上版,夜里12点才通知要撤稿,弄得编辑部临时换稿调版。如去年北京水灾,晚上12点才通知,悼念水灾遇难者的稿件要大删改,另外一篇反映北京市在构建城市防洪体系、应急预警方面存在不足的重点稿要撤。这时其他版面全部交版,编辑已经下班回家,没办法调整,只好减掉4个版,由32版减为28个版。还有一次报纸已开印才通知撤稿,结果印了十几万份报纸作废。   这次2013年新年特刊,方案几经修改调整,到最后还是有好几篇稿件被撤掉,如回访北京水灾遇难者亲属、好友、同事的稿件,反映9.18广州青年在反日保钓游行中文明示威、理性爱国的稿件。新年献词几易其稿,最先的《中国梦,宪政梦》在总编辑这一关就没有过,后来经过评论部几次修改,菱角已经磨平,有关宪政的内容也删的所剩无几。最后定稿送审还被省宣删改,加上不少“伟光正”的内容。封面那段错漏百出的文字,是省宣审改后,没有经过责任编辑加上去的。究竟具体怎么操作,我没有经手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不敢妄下结论,但可以分析一下。   按南方周末编辑部”就南方周末2013 “新年特刊”出版事故的说明“中陈述:“2013年1月2日,在南方周末所有相关版面已经签版定样、一线编辑记者均在家休息、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广东省委宣传部有关人士指示对新年特刊作出多处修改和撤换。”从这个说明情况可以断定,这个修改、撤换,是南周总编辑执行上峰指示,按照上峰意图进行的,除了总编辑谁也没有这个权力。至于封面文字和新年献词修改内容是谁拟定,在宣传部门和总编辑没表态之前,谁也不敢下结论,但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总编辑个人意愿。因为签版定样都是要经过总编辑签字才行,自己签了字同意付印又去修改撤换,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   那么,即便是总编辑对版面稿件进行撤换修改,也是违反报纸编辑出版规程的。总编辑有权撤稿修改,但必须通过责任编辑去执行,而不能自己亲自操刀。因为,总编辑也不是万能的,对大政方针、舆论导向,总编辑水平比编辑记者高,具体采访写稿和编辑业务就不一定比记者编辑强。总体策划由总编辑决定,但具体操作,是记者、编辑的责任,不能越俎代庖。就跟酒店一样,如何经营管理是酒店总经理的责任,什么时候推出什么菜式,由厨师、主管提出,由总经理拍板,但原材料选购、菜式如何烹饪,那是采购人员、厨师的职责,总经理不能自己到厨房亲自掌勺。即便你原来也当过厨师,也懂烹饪技术,也不能这么干。干好了人家不会说你能,干坏了,色味不对板,客人投诉,你就下不了台。   有些媒体、网友认为,按照中国国情,长期以来一直是党办报纸、党管媒体,宣传部门对媒体有监督权,对报纸如何办有决定权,撤改你一篇稿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党管媒体是管大政方针,管办报原则,而不是管具体业务,管如何选题如何采写如何编辑。把报社编委会撇在一边,什么都要宣传部门来定,别说一张市场化的报纸,就是党委机关报也不行。报纸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办砸了办糟了,读者不爱看,不订不买你的报纸,报社发不起员工工资,谁负责?   南方周末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长期以来秉承“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办报理念,赢得社会和读者的好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但主管部门和官员,却用央媒、党报党刊的思维和理念去管理这份报纸,设定诸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带着脚镣去跳舞,他们怎能不憋气不恼怒?每年的新闻特刊,编辑部都是精心策划,尽力烹制出美味大餐呈现给读者。以前还评选年度人物、年度好新闻、年度国内外事件等,从2011年开始,上面不给评了,他们也无可奈何。“新年献词”则是新年特刊的精品,十几年来奉献出不少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撰写“新年献词”的评论员,都要苦心经营十天半月才能拿出手,他视文章如亲生的孩子,十分珍爱。但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却挥起大刀任意砍伐,你让他如何不心疼不愤慨?   作为报业集团审读把关小组成员,我把一些只能做不能说的东西公开披露出来,实属违规。但南周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几十名南周员工的微博被封停被禁言,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再噤声再沉默。作为体制内的人员,我深知体制内的规则,有人提出要某某人下台,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这些都是缘木求鱼。我只是希望,掌管舆论大权的有关部门,通过这次事件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转变观念改变作风,传承广东历代领导历任宣传部长的好传统,善待媒体,善待记者,营造良好宽松的舆论环境,让广东的媒体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为中国的新闻改革创造出好的经验。   3-10    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特刊出刊过程   南方周末编辑部完成2013年新年特刊全部编辑工作,是在2013年1月1日凌晨3点。   依照南方周末报纸出版流程,五名责任编辑在新年特刊“家国梦”部分共十二个版上集体署名签版、常务副总编辑伍小峰对红签可出片后,已走完所有流程。1月1日南方周末开始放假,已经连续加班三个通宵的五名编辑回家休假。   1月1日,总编辑黄灿和常务副总编辑伍小峰被要求到位于广东省委大院的宣传部晤谈。A副部长(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和新闻处B处长在场。A副部长提出对“中国梦”部分的内容要修改。黄灿提出版面均已排妥签样,记者均已放假。伍小峰提醒,由于半年多来的事前审查,采编已有怨气,如不敏感题材都要审改,恐引反弹。但要求被拒绝,提出的主要修改部分包括: 1,新年献辞要送审。应上述官员要求,1日傍晚由南方周末照排人员从已经发排完毕的版样上拷贝后,发到省委宣传部新闻处邮箱,审毕发回,审后稿被删除几十字、加入一百余字。此稿即为见报稿。 2,封面大禹治水图被要求拿下。黄伍认为,因为此封面大图无政治问题,无端换掉会引起反弹。 宣传部A副部长说,如一定要保图,图必须缩小,必须加一个说明以限制和解说大禹治水精神,如从大禹治水精神,到共产党人井冈山精神……到改革开放精神等等。黄灿让伍小峰现场记录并草拟一个文本给新闻处,伍用手机草拟约百字短信发给B处长。 1月1日当夜收到B处长用手机发回的改定稿,此稿对梦想的阐述有增加,改变了结尾部分的提法。此即为见报封面导言。在此过程中,导言稿还经过哪些层级领导修改,未予解释。 3,三版原“广州少年理性爱国”这篇文章被要求撤掉,理性爱国这篇报道以“正能量”统领贯穿全文,年底发应该没有风险,但最终依然被撤。此稿被删后版面出现空白,临时增加报社形象广告才填满版面。还有一些涉及内文的文字与标题的改动。 1月1日夜,黄灿接到上面要求,将专题名字由“家国梦”改为“追梦”。 由于报纸出版流程已结束,1月2日为法定节假日,编辑和校对没来上班,只有黄灿和伍小峰在出版室临时加班,匆忙间共有六个版面有改动,以上所有程序均未经过正常报纸出版流程。 以上过程,由黄、伍二人在1月5日晚上紧急召开的南方周末编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向一线采编员工首次公开具体叙述。在此根据会议记录整理、补充和核定。 实际上,南方周末新年特刊遭遇的干涉,早从策划之初便已开始。 12月初,编辑部讨论南方周末2013新年特刊,初步决定主题为“过河”。该方案在报总编辑黄灿后,未得到回应。12月中旬,总编辑黄灿提议,以“中国梦”作为新年特刊关键词,此后新年特刊制作即围绕“中国梦”展开。 传统南方周末新年特刊的主要板块包括新年献辞、年度人物、记者行动、年度传媒致敬、开年十大猜等板块。其中,新年献辞在社会上享有普遍美誉;年度传媒致敬在传媒圈内具有很高专业价值。 但此前南方周末新年特刊被再三命令不允许设置年度人物和年度传媒致敬板块,编辑部决定改变相关板块包装形式。 2012年12月23日晚,南方周末编辑部经讨论完成了中国梦新年特刊的具体操作文案。文案包括: 1、新年献辞:即解决“中国梦当下到了哪个阶段,现阶段的中国梦应该是什么样一个梦。”后来形成送审初稿《中国梦,宪政梦》。 2、中国夙梦:回溯过去百年中国人从“天朝梦”到“中国梦”的历史演变。 3、梦想照进现实:2012年对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体现“中国梦”精神的人物。 4、记者行动:回访去年新闻热点中及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反映他们的生活及梦想。 5、开年10大猜: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对2013年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6、南方周末历届“中国梦践行者”集萃。 7、年度新闻事件盘点:盘点2012年热点新闻事件与相关报道。 2012年12月24日下午,总编辑黄灿要求编辑部将策划文案交给他,由他转交给广东省委宣传部审阅。 2012年12月26日,黄灿对编辑部说,省宣对文案的第一次意见包括: 1、“中国夙梦”部分不许提毛泽东等伟人;历史上的法治人物要求替换、缩减。 2、“梦想照进现实”板块人物,被删除三个:任建宇、反日游行中的理性爱国者、钱理群,对微信张也表示一定的顾虑; 3、“开年十大猜”被删除4条:A,二胎会不会全国放开;B,会否有其他省跟进财产公开试点;C,劳教制度会否松动;D,中国护照的免签国会否增加。 4、历届“中国梦践行者”集萃部分不许出现白岩松、刘吉等多人。 2012年12月26日之后,在南方周末美术设计部门的设计下,编辑部开始策划整个特刊的美术包装。初步设计是:用线条硬朗的大禹治水国画作为头版大图。 12月29日,南方周末评论员戴志勇撰写题为《中国梦、宪政梦》的新年献辞稿交给黄灿。次日下午,总编辑黄灿对此稿很不满意:“改了开头部分,就改不下去了。现在这个版本,都不敢往上送,会让省宣把整个特刊毙掉。”黄认为原因是过多提及宪政。 12月31日凌晨,为保证特刊完整性,南方周末评论部主任史哲连夜重新改写,以中国人一百七十多年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奋斗不息为主旨,标题为《中国梦 梦之难》的新年献辞(约1800字),彰显中国梦筚路蓝缕、不懈不止的主题,交给黄灿后上报宣传部。 12月31日下午,黄灿向史哲传达省宣关于献辞的审核意见。黄灿表示,他对文章进行了一些结构调整和修改。标题改为《梦想,让生命迸射光芒》,进一步压缩了对有关宪政和权利的阐述,文章字数大约1400字。黄灿说,“这篇文章一通过,我的心就定了一半多。”黄灿传达了来自上面的进一步的指示,再扩充有关成就的内容。 史哲作了初步处理之后,交给编辑曹、杨,并告知此为省宣审后稿及有关修改指示,并告知编辑的修改只能在既定框架内进行,不可以再自行增加内容。曹、杨觉得改后献辞与传统风格存在较大差异,于是对文章做了修饰、处理,最终文章约为1000字,标题为《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在1月5日紧急召开的编委扩大会议上,黄灿说,其将新年献辞标题修改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后上报省宣。) 31日晚9点,根据黄灿传达的意见,“早就说了不准回顾”,于是,年度新闻事件盘点整个板块被删除。黄灿表示,这是当初为了能继续做新年特刊,他向上面做出的保证。为此,编辑对前16版在版式已经基本完成情况下进行了重新调版。 不料,稍后又有新的指示下达,记者行动板块中什邡90后、夏俊峰妻子张晶两篇报道被撤。 最终,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中国梦”部分计划中的16个版,至此只能缩减到12个版。为此,南方周末编辑部不得不对花近两个小时已经重新调好的版面,再次重新调版。 在编辑做版期间,黄灿用手机拍摄头版版样,发给广东省委宣传部请示。 2013年1月1日零点前后,黄灿又突然转达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最新意见:第一,头版大图格调偏暗,且易被外界做歪曲解读,要求换成一张航母的图片;第二,不能采用新年献辞标题“中国梦 梦之难”这六个字作为特刊标题。但当时早已超过预订签版定样时间,临时更换特刊包装,从技术上几无可能。史哲、曹筠武、杨继斌、苏永通、叶伟民五名在场编辑随即向黄灿表示:仅从时间上考虑即无可能。 黄灿表示电话请示,请示后提出:头版“大禹治水”大图保留,但必须放弃“中国梦 梦之难”总标题。最终头版标题改成“家国梦”。 凌晨3点左右,新年特刊走完所有流程,制作完毕。 南周编辑部第一次公开声明,要求立即彻查新年特刊出版事故;第二次公开声明,再次表示希望以具有公信力的方式成立调查组,彻查事故并向社会公布。但五天来,要求没有得到任何层级的回应,反而持续遭遇诸多不公,甚至被蓄意抹黑。鉴于此形势,南方周末采编员工出于及时披露真相的目的,以严谨客观的态度自行制作调查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我们再次呼吁:为彻底还原真相,需要以深具公信力的方式成立中立调查组,完成调查报告,以不负公众。     南方周末新闻职业伦理委员会 2013年1月7日     一五一十周刊91期 “《南方周末》这一周”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91283

阅读更多

郭宇宽 | 富二代才该学卢安克

作者: 郭宇宽   富二代才该学卢安克 郭宇宽 前段时间我的老朋友、央视记者柴静发表了一篇名为《告别卢安克》的稿子,在网络上反响很大。卢安克放弃德国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当一个支教老师,被网友称为“外国雷锋”。卢安克教书的收入很有限,甚至有时候一个星期都挖野菜吃,让网友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支教。同时,最近还有一个说法特别火,是说柴静在央视当记者多年也没买房,被冠以“央视最穷记者”的桂冠。 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我发现现在的网络舆论有一种过度解读的倾向。在央视当一个正直的记者的确发不了大财,但像柴静这样一个优秀的记者,收入肯定不至于是央视所有记者里面最低的。说她是最穷记者有点夸大其词。同样,卢安克的精神的确很令人感动,但他这种行为在西方社会其实是很常见的。早在清末民国的时候,就有许多欧美的传教士跑到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传教,西方社会是有这个传统的,而且他们的家庭和教会对此都很支持。 中国的舆论在探讨公益或新闻伦理等问题的时候,喜欢把人有多穷当做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尺。如果一个有钱人捐了几所希望小学,大家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如果出现一个类似白芳礼一样的老人,自己生活很穷苦,还能省吃俭用救济别人,就会立刻引爆舆论。同样的道理,柴静作为一个很优秀的记者,正直坦荡,有坚持,受到了大家的欣赏。但人们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得说她同时还很穷,好像那样更有利于她的形象一样。财富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但把贫穷赋予审美含义也不是见好事。 回到卢安克,他本身的工作很让人尊敬,但无论是媒体还是网友,总是习惯强调他日子过得有多苦,吃不上肉,几年不买新衣服。这种渲染也曾让一些大学生激情澎湃,要像卢安克一样不畏艰难,到偏僻的乡村去支教。对这些冲动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我总是给他们泼冷水。中国的大学生和卢安克面临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卢安克不是独生子女,而且德国本身有良好的社保体系,可以让卢安克的父母在年老之后也衣食无忧、有人供养。而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甚至一些农村出来的学生家庭条件本身很困难,父母为孩子上大学已经砸锅卖铁,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取得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是人之常情,从而脱离农民身份,而且 能在自己不能干活之后有所供养。如果真的要走卢安克的路,中国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要面对对父母家庭对其精神造成的压力。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这些大学生是不是还能像卢安克一样每天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表示怀疑。 最近我刚在香港参加了的家族基金论坛,让我觉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卢安克会更健康。这个论坛有很多香港著名的基金会都来参加,多是裘马轻肥的福二代,富三代,他们都把投身公益作为家族遗产的传承,像福特,洛克菲勒这些大财阀的后代经验表明。如果当初自己的家族将财产留给后代,家族肯定会四分五裂,兄弟姐妹会为了争夺遗产而大打出手。好在先人贤明,用家族财产设立了基金会,每年举办两次理事会,同时也是家庭成员聚会的日子。慈善事业成为维系家族关系的纽带,既做了好事,也保持了纯正的家风,让后代能对社会责任保持敏感。 于是我想到,反而是中国近年来兴起的富二代群体应该向卢安克学习。父辈为富二代们留下了大笔的财富,衣食无忧,但也容易生出一些富贵病来,包括精神空虚,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和前进动力,像那个希尔顿整天闹出花边星闻的纨绔女儿真是家门不幸。如果他们能像卢安克一样到偏远山区去支教两年,或者更远些去南亚去非洲做志愿者也很好,可能就会对磨练出更坚强的意志,有世界公民的情怀,也会对同胞所受的苦难有更真心的关切。就像美国的摩门教,其教徒必须要在年轻的时候,必须要远离家门,到世界其他地方贫困地区进行传教,为当地的人志愿服务,这也锻炼了年轻人的视野和能力,对未来的事业也有好处,这和摩门教这些年来日渐兴盛不无关系。现在中国有些富二代,现在已经有学卢安克做善事了,比如那个卢星宇,还有听说像刘永好的女儿之类的都比较热心,当然那些有钱人的孩子穿着时尚,一条皮带可能就值几千,去做慈善,就像戴安娜王妃访问难民营一样,难免比较惹人注目。惹人看不惯也是难免,特别是中国很多人还习惯于觉得搞公益的就该穿得补丁摞补丁的,但社会应该有个慢慢的从不习惯到宽容,到习惯的过程。同时对那些富二代也是一个学习吸收正能量的过程,他们口含银匙出生,假如这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越是有钱人家孩子,越是应该参与公益,不用用卢安克的苦行标准要求大家,哪怕最初真有人是出于赶时髦作秀,也会多少触发他们对社会的思考,理解自己对同胞的责任。未来他们中出现中国的卢安克也是很正常的。 我觉得从这种角度解读卢安克更能传递正能量,而不是当下鼓励一批自己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寒门子弟,以献身公益的名义,太过于牺牲自己的父母和家庭。

阅读更多

【常识•专访】专访谌洪果:不断抗衡,拓宽自由的边界

2012年12月23日,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谌洪果老师举办了他的“公民自治与合作”计划的第四期读书会。经过谌老师等人的努力、争取和坚持,学校终于允许恢复读书会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这距离那场在冰冷楼道里,承受着巨大压力进行的读书会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 12月13号的一个西安的寒夜,常识记者来到西北政法大学拜访了谌洪果老师。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谌洪果老师提到最多的,是底线和原则,是大学的自由和责任,是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在采访的最后,谌洪果老师说,“我不知道23号的读书会能不能办起来,如果学校还是阻挠,那么我已经做好了辞职的最坏打算。”   “我不愿意传授我自己不相信的东西 常识:您最初为什么会学习法律专业? 谌:中国人最大的一个信仰就是权力崇拜。和大多数人一样,当初我报考法律,其实就是想以后做官,光宗耀祖。直到后来读了大学才逐渐发现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发现自己的兴趣其实是在文史哲等学问方面。 常识:在大学里有对你影响较大的人或事吗? 谌:我当初读大学的时候的确碰到过很多负责敬业的老师,但在知识、思维、视野和方法上,说实话,我没受到过太多的影响,在看书方面也没有人提供很好的指引。总之,我读书期间没有真正受过系统化的学术训练,全是靠自己努力和琢磨的。但是,好在我一直在学习在进步。不过,只要爱学,总是能跨越学校的围墙的。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得益于古今中外各个学科很多的学者和著述。但就当代中国法学家而言,有四个人对我影响最大,有心人从我的文章思考中是能看到他们的综合印记的。第一位当然是我的老师贺卫方,他那种社会关怀、人格风范、学术眼光和坚守,还有他的理性平和儒雅的谈吐风度、他对人的尊重和耐性等,都让我终身受益。第二个是梁治平,我认为他是法学界早慧而清醒,最具有学术自觉性的人。他的《法律的文化解释》以及《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是我大四到研究生期间都反复吟咏过的作品。第三个是朱苏力,九十年代中期他在中国法学界可谓横空出世,一举将中国法学提升到完全不一样的学术境界,开创了中国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律与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这种开创根本不是跑马占地意义上的,而是认真地学术思考、清理及构建扎实的学术传统意义上的。第四个是冯象。他有优越的学术出身及训练,其作品问题敏锐,立意高远,其神性关怀、历史视野及写作风格,是我到今天都还在不断品味学习的。 常识:后来回到西北政法大学教书,您都做过哪些教学尝试? 谌:我从06年北大博士毕业,回到母校西北政法以后,每年都在进行各种教学学术的创新和探索,比如我不喜欢重复,即便同一门课,基本每上一次都会更新不同的内容和专题。教学对我而言就是永不止息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所有这些尝试的核心,都是践行大学精神,我不认为这些尝试有多么超前或标新,我不过是在维护一些最基本的本分和职业伦理。 比如这次读书会事件,我捍卫和坚持的不是某种统一的价值观,我捍卫的是多元。大学需要多元,大学需要允许很多不同的存在方式。我没有想过要改变别人,我只是坚守原则和底线。这次事情,我自己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是心里一直有阳光,不因为周围是黑暗的,我就不成为一颗星星。我心里一定要阳光,我就是为了这一点点阳光而活着。我们都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想擦亮那根火柴。 大学老师的责任,我想非常简单,简单说就是教书育人,不要糟蹋学生。大学老师要保持职业伦理,也要坚守学术中立。对我来说,我不愿意传授我自己不相信的东西,这是我的一个准则。 “权力就像在自由外面圈着的一张网,你越退缩,它收的越紧。” 常识:您觉得读书会对校外开放是个问题么? 谌:开放本身当然不是问题。就像我给校领导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公开读书,是学校鼓励的多元教学方式探索之一,符合向社会传播理性宽容精神的公民教育主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情况下,大学课堂、讲座、论坛、读书活动、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公开,本就符合大学精神,也是大学的光荣,正如北大陈平原教授所说:“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没有围墙的。”社会很缺乏公民精神,所以可以把读书的正能量辐射给社会。 常识:在读书会中您承受了很大压力,有让你难以忍受的时候吗? 谌:外在的政治压力当然不小,但真正让我最纠结最难受的,是我得像祥林嫂一样不断给我的学生和一些最亲近的人解释。如果是陌生人,那么我完全可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对他们的质疑,我很欣慰,这体现了独立思考,也符合我和学生之间惯常的讨论风气。问题是我希望我最珍视的人们能明白我根本的出发点和坚守到底是什么,我不希望把我捍卫学术自由底线的被迫行动,误认为是勇敢的斗争,或者说我学术上不纯粹了。这是我最不愿意被人误会的地方。但无论如何,我是一个很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我认为自由的代价就是包括接受批判。事实上,批判是我成长的重要动力。就像这件事情,你在漩涡中心,容易犯浑盲目,有时候你会觉得你的力量多强大,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你完全有可能陷入到自己的迷雾当中。这时,批评的声音是最好的良药,它们会使你很快清醒下来,正确看待自己的作为。 常识:您对于整个读书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谌:这个事最大的挑战是我自己,与你对外要实现什么无关。我不愿意碰见这种事情,我更愿意安安静静地读书、做事。但既然遭遇了,我就要坚持到底。我也确实从这样的经历当中收获很多,终于战胜了我自己的一些恐惧、软弱。如果我在底线和尊严被践踏的情况下不起而抗之,那么我从博士毕业到西北政法大学,苦心经营、苦心传播和苦心实践那么多年的基本理念,以及我人生的价值观,都有一下土崩瓦解的危险。那一刻,我不得不做出抉择,对我来说真是个巨大的挑战,退还是进?退,也许暂时我不会卷入那么大的风潮当中,但是从长期来说,我的生活境况肯定会变得更糟糕,因为这里再没底线了嘛。所以只能硬撑前行。权力就像在自由外面套着的一张网。你越缩,它收的越紧,只有不断地抗衡,才能够拓宽自由的边界。 “大学自治的第一步,是去行政化去党化” 常识: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怎么样的? 谌:真正的大学是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所在,必须体现多元和开放的精神,学生在这里,能得到开明的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能在独立自由的氛围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行动力,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为整个社会提供真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今天的大学里,读书会、讲座、社团活动、办刊物、社会服务、支农支教等等都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有益方式,而且,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大学是不应该有围墙的。在我看来,今天的人人网、微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大学。在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多元的时代,大学体制下的师生再不能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否则大学不仅无法实现引领社会的功能,反而落后于社会落后于时代,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常识:您曾说大学里有种“控制”,这种“控制”指是什么? 谌:控制包括对于大学里的讲座、学术活动的干预,尤其是普通教师和学生社团的教学学术活动处处受到冲击、阻碍。每每你想做一点真正有益的事情,总会被有些人高度警惕,视为洪水猛兽,甚至会蛮横阻止。学术活动不能自主创新,多重实践,那还叫学术吗?可是偏偏有人这时的心中就只有政治,没有大学。他们放大了各种恐惧,反而带来更大的关注和更多的恐惧。这就是恶性循环。在这种维稳思维下,今天的大学被控制得很紧。从我的观察来看,这种控制一直是存在的,但自1989年那场学潮后,控制在加强,到了2008年以后,控制进一步严密。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仍然对今后大学走向自由持谨慎乐观态度。只不过自由的实现,还得靠我们这些大学中人的争取,不能一味期待政策的调整。 常识:能谈谈泛政治化思维么? 谌:好的。今天不仅官方,而且社会中的太多人都沾染上了某种泛政治的思维,大家对于自己熟悉的视野之外的事情,都怀着敏感和恐惧的政治化想象,主要体现为三种政治化的误读:第一,只要你关心公民的自治和自组织的民主管理实践,就认为你可能是在搞政治的联合或党派。其实公民的自治与合作这样的方式,是最有利于社会的理性和谐的,但很多人不这么想;第二,只要你关心推动事关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的公共问题,就认为你也是在搞政治;第三,只要你关心政治现实和时代处境,就认为你也想搞政治。殊不知如果是这种思维,谈政治色变,那中国的所有政治学专业以及大多数社会科学专业,恐怕都得取消了。人文社科的学术思考不关心时代发生的政治现实问题,怎能提出真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得做这样的脱敏工作,消除非此即彼的敌对思维,不断反思,以免一不小心,就陷入那种泛政治化的思维当中。 常识: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大学面临的问题在哪? 谌:这个问题其实前面的回答都涉及到了,总而言之,今天的中国大学受到政治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冲击。我们有很多的禁区、边界,你不敢去触碰,大学不能畅所欲言地讲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再者,现在的就业形势很难,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一个技术培训学校。没有精神,传授的知识也都是临时的,无根的。 我甚至可以说极端一点:真正的大学本就应该探讨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观念、思维、视野、情怀、人格、责任等等,永远比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要重要得多。大学有理由展现这样的精神高度。法乎上,得乎中,我们既不能放大政治化的恐惧,也不能放大生存化的恐惧。 常识:您怎么看现在一些大学提出的去行政化? 谌:这种口号本身毫无问题,问题仅仅在于如何践行。今天各个大学的校长在公开场合,我看都在呼吁要去行政化,呼吁学术自由,但真正做到的,微乎其微。这里面当然有现实和体制的复杂性,但人的努力也很重要,不可轻视。制度从来不是不采取好行动或采取坏行动的借口。今天的现实是,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和上面压力,就让学校的管理者们闻风而动,毫不抵挡,立马忘记了这是一所大学,忘记了他们平常倡导的去行政化。我说过,我们不是要等到大学完全自由独立的那一天才能奢谈自由和独立,那还有什么意义?争取自由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用托克维尔的话来说,自由本身就是最大的善,最大的正义。 中国大学自治的第一步,是去行政化去党化。大学里才最应该体现党政分开的原则。其实很多老师比我有勇气得多,比如华东政法大学的张雪忠老师就给教育部长写信,要求不开思想政治课。这里我只想廓清一个误区,即自由独立与责任伦理的关系。很多人说,如果大学独立,如果司法独立等等,那么大学和司法是不是更腐败更堕落了。这是毫无根据的推理。稍稍看看那些真正实现大学独立和司法独立的地方,都是大学和司法最纯净、腐败最少的地方,同时也是出产一流学术和人才、实现司法公正最多的地方。独立并不意味着乱来,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在中国大学里,腐败、抄袭太普遍了,甚至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抄。而国外那些学术自由独立的大学,如果出现抄袭,那简直是重大新闻,不需用法律惩罚你,你一辈子都别想在这里混了。自由的大学形成了规范的行业自治、行业伦理,自动把你就淘汰了。所以,真正的自由才是避免这样的腐败、堕落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当然,大学如何实现自治自由,是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的。西方很多大学所谓的教授治校等,也有它们自己的许多问题。科学的管理、学术纪律和秩序等,都是必要的,不过,只要能够真正确立根本,即以学术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大学独立自由的精神为本,那么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常识:我们该怎么理解真正的自由呢? 谌:真正的自由是和每个公民的自我成长成熟联系在一起的。自由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人格的独立。如果没有责任,没有理性和良知的内在约束,那叫被奴役,或者被你的情绪、偏见、本能、主观好恶所驱使,或者因为失去人格、判断而盲目听命于外在的政治社会的权威。 说到自由,我还是想对学生们多说两句。我以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学生有逃课的自由》,现在看来,基本观点我没变,但我有了些修正。大学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为所欲为,像文革期间一样。学生自己也要善待自由,要在自由中逐渐提升自己,尤其是要有基本的职业本分。无论你毕业后做什么,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就要有对学术和知识的起码的敬畏和尊重。自由与纪律是统一的。真正的自由体现在思想上和创新上,学生课堂上可以保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大胆提出教学方面的建议,可以对老师进行无情批判,但是你不能整天睡大觉,影响别人,不能把课堂当做市场。而现在大学里这些恶习很严重,对大学的学术风气造成很糟糕的影响。 常识:大学校园里的社团也属于自治的一部分吗? 谌: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对于校园文化的自由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甚至在我看来是最为重要的作用。越是一流的高校,它的社团文化越发达。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大学,社团文化是最繁荣的,中国的北京大学之所以好,也是因为它的社团文化比别的高校更加繁荣。社团文化的发达,不仅体现在数量和领域的多样,也体现在学生的参与、自治和竞争的程度。以这个标准看,中国大学的社团不仅数量少,结构活动范围单一,而且真正的自治管理的空间也很狭窄。我们大学里的很多社团,成为了争权夺利的机构,已经官僚化了。学生在社团里学到的是那一套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东西。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勇敢行动来丰富和拓展社团文化,其实是大有可为的,比如你们的《常识》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按托克维尔的说法,社团这样的东西,是公民教育的母亲,是真正的自由基地。真正的公民精神就是从社团自治中培育起来的。 “我关心人们如何成为一个公民” 常识:您建立了一个“公民合作与自治计划“,这个名字在网上争议很大,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 谌:“公民自治与合作计划”其实就是我的系列学术教学活动的一个主题性名称而已,反映了我基本的关怀和理念。有感于西安9.15事件中打砸抢等暴力行为对社会的破坏,基于我对这个民族动辄付出流血代价的忧虑,我确定了这样的主题,试图通过这样的公民自我教育,来传播理性、宽容和爱的公民精神。所谓自治,无非是强调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等;所谓合作,无非是弘扬建立在个体基础之上的公共关怀、理性交流、团队合作精神等。主要的活动就三方面:第一个是读书活动,分为公开的读书沙龙和私下跟学生一起读书。第二个是讲座,我请人来讲座和我自己走出去讲座;第三个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社区自治服务。比如我现在也是有些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聘请的专家顾问,那么我今后可以带着学生帮他们探索如何开会、如何讨论协商、如何根据法律来维权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这是很好的互动,完全有利于和谐社会。 常识:您觉得什么是公民社会? 谌:最严格意义的公民社会就是指公民的自治公益组织,NGO之类。但我理解的公民社会,很宽泛,就是指在国家和个人之外的公共领域中,公民作为独立、自由和负责任的主体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的统称。如何学为公民?当然有人格的要求,比如要有爱心、公益心,但这种道德诉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有制度的平台,让公民的行动内化为一种基本的意识和习惯。这方面自治与合作就是重要的制度创新的平台。大家为了完成一件事,发挥自己的行动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逐渐达成基本共识,这就是公民社会的建构。自由不是恩赐,制度的创新不能光靠顶层设计,公民社会的土壤和底盘更加重要。只有广大公民都以独立、自由、尊严和负责的姿态,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当中去自主管理和实践,才能形成一套越来越清晰的、可操作的理念和规范。 我提倡温和理性、良性互动的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国今天正处于一个大历史变革下的转折点。让我最寒心就是,这个社会围绕每个议题,总是出现各种对立和仇恨,每方都有一种非要把对方给搞死的姿态。这还是泛政治化,是站队,敌我立场分明。面对今天中国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个人不关心那种斗争意义上的政治,但是我关心具体的公民,具体的生命,我关心每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公民。我认为我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常识:公民意识该怎么培养呢? 谌:由于缺乏公民自治与合作的训练,所以中国人遇到事情,经常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极端忍受,毫无尊严;一种是在忍无可忍时爆发极端暴力。要么是臣民,要么是暴民。我们没有第三个领域,就是公共空间的领域。不下水,永远不知道如何游泳,公民意识的发育,除了公民的自治合作的长期训练和积累,别无他途。中国人都太焦虑太着急了,都只关心宏大的问题,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即建设公民社会。没有公民社会,什么原则与妥协、什么理性与自由、什么乌托邦梦想、什么民族复兴大业,都是白说。 常识:您怎么看我国法治现状? 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是一路坎坷,光明总陷入黑暗,进步常伴随挫折。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全面进入维稳控制模式,司法独立丧失,法律权威不再,所以累积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与问题。我们的立法体系虽然已经宣布完善,但还是存在许多坏法恶法,比如劳动教养条例和导致城管综合执法的规定。要我说,现在是该到触底反弹的时候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欣慰地看到,由于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由于一批又一批人悲壮的抗争,包括那些一线的访民、维权者、劳苦担重担者、刑辩律师群体等付出的艰辛代价,我们的法治生态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中国的法治,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和实施,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宪法30周年的讲话中说,实施宪法是宪法的生命和权威所在。但是我觉得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社会与民情的基础才是最关键的。戈登•伍德和托克维尔都观察到,美国的革命与民主的成功,就在于其公民社会这个民情土壤的深厚发达。 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一种情结,就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而且总想找到某种唯一正确的方案。这些都是我们的误区。哪有什么唯一正确的方案,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结论,人生就是个未完成时,你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断地创造自己、不断地谱写自己。社会与制度的进步,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为自由为权益而斗争。 ———————————————————————— 常识为大学生自办新闻实践平台 (采编:吴子衿 责编:欧阳银华) 您可能也喜欢: <北辰·常识报刊亭>社会最重要的是正义 ——《常识》专访林达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明确的要求新闻自由 常识需要不断地重复 与启蒙簇拥着自由 <天璇>自由感 无觅 标签: 常识报刊亭;大学;读书会;自由;公民意识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信孚电讯(1.8)——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

作者: 信力建   1.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给朝鲜每名儿童送去1公斤糖果,以庆祝自己 1月8日的生日。报道指,这一传统沿袭其祖父金日成。消息称,金正恩下令出动飞机为全国的10岁以下儿童分发糖果,以便他们能及时收到。在收到空运来的糖果后,民众欢呼雀跃。 2.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3.申请12306网站信息公开行政复议遭铁道部驳回后,律师董正伟起诉铁道部对12306网站招投标信息的公开答复,侵犯知情权和监督权。昨日,北京一中院对此立案。 4.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7日召开。习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5.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前日发布的“2012年度广州城市状况市民评价”民调。其中,2012年广州市民对新闻传播的满意度同比降10%,在近10年中与2003年并列最低。而在“贫富差距程度”项目中,市民不满意度达62%。 6.2013年考研昨结束。麦可思发布今年考研学生调研报告,对考生读研心理调查显示,34%是认为就业前景较好,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29%,想做学术研究的只有9%。 7.《纽约时报》发表社论称:安倍上台前后,陆续发表否定日本侵略战争历史的言论,极度右倾。法媒评论道:鹰派安倍对参拜靖国神社的浓厚兴趣,让二战最大胜利国美国已经不加掩饰地表示不耐烦。日媒《读卖新闻》总结道:面对美国人的质疑,如何应对历史问题似将成为安倍外交的试金石. 8.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过去10年银行存款的平均实际年回报率仅为0.25%,储户实际上一直在补贴着银行和从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大企业和机构。”0.25%的微弱回报显然低于很多人预期,这也是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9.勤奋是人生第一要义。从一个人的勤奋程度,便可以预知他能成多大的事。勤奋之道,精力虽止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五分。办大事者,在内贵有志气,在外贵得人心。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勤的过头,也将适得其反。——曾国藩 10.杜导正:我办炎黄21年,他们也整我们十几次了,但这个压力我觉得很好玩,把它当成一场游戏。因为真理在我这里,老百姓在我这里。中国的希望在民间,因为官场里面贪污腐败已经一塌糊涂,依靠官方不会有任何效果。习如果真想开创一个新时代,必须非常的、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依靠人民、依靠民间力量。 11.“我觉得自己已经非常老了……我不希望留给孩子一个越来越功能失调的世界,以免孩子奇怪为什么长辈们不做些事情去保护环境。”——查尔斯在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今日早晨》采访时表示,当外祖父的感觉既喜又忧。 12.中国儒者就《南方周末》事件告天下书中,呼吁“执政者采取有效政治和法律措施,消除妨碍国民结社自由和表达自由之种种障碍,以确保自由结社,自由表达”。 13.昨日,@随手街头救助发给北京街头流浪人员衣物被“不明身份”人员“抢走”一事热传。该公益活动发起人@于建嵘透露,当时老大爷打电话说是被街道综治办和城管人员收走的。当地城管称,情况尚待核实,以决定是否介入调查。 14.兰考当地政府表示袁厉害没能力、没条件收养弃婴,也没办理相关手续。据公开报道,兰考县民政局社救股股长冯杰说,“(福利院)很有必要,但尚不在县城发展的优先考虑计划之列。”与之对比,兰考县财政局自筹2000万元,建设兰考县财税服务中心。 15.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推出最新的汇率操纵国报告,报告指称,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操纵汇率以刺激出口,使美国最高损失了将近500万个就业机会。不过报告也指出,中国的汇率干预情况,在近年来已经大幅改善。 16.全国宣传部长会议4日在北京召开。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 17.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8日发出通知,决定从2013年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 18.7日,广州市纪委官方微博@廉洁广州发微博教网友、市民如何写举报信。微博列出信访举报信标准格式、参考范本,标明五种举报途径。广州市纪委称,此举便于群众更好地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检举、控告,有利于纪检监察机关尽快核实查处各类违纪问题。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