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为什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为什么中国会出个毛泽东?     作者:郭罗基/按:德国第二电视台正在制作一部人物传记片《毛泽东》,德国笔会主席团成员史明先生应邀为顾问兼编导。本文是根据与史明先生的谈话内容以及录像采访整理、扩充而成。 怎样认识毛泽东,可能是几个世纪的课题。 《东方红》的歌词中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当时的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盼望“大救星”。人们没有想到,“大救星”也可以成为“大灾星”。认识毛泽东就是要从根本上研究为什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我们不妨作一种设想,假如毛泽东和尼克松互换一下位置,毛泽东到美国当总统,尼克松到中国当“伟大领袖”,结果会怎样呢?在美国当总统的毛泽东,免不了也会像尼克松一样,黯然下台。而在中国当“伟大领袖”的尼克松,不必搞什么水门事件了,可以放手地搞他的天安门事件,那必定又是另一个毛泽东。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并不完全决定于他个人的因素。如果仅仅以性格、心理、道德情操等等解释历史人物,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只能出在中国;中国必然出毛泽东。 毛泽东的同时代人以及他身后的两三代人,有些人是他的受益者,有些人是他的受害者,两者都很难平静地谈论毛泽东。一边是毛泽东热,一边是非毛运动。有些人把一切功劳归于毛泽东,有些人把一切罪错归于毛泽东,褒贬两极同样都是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只有在将来,毛泽东和他的受益者、受害者都进入了历史,在那个时候,也许毛泽东才能得到恰当的评价。但就在现在,无论是他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无论是颂扬他的功劳还是谴责他的罪错,都有必要讲出自己所认可的毛泽东。这些对毛泽东的评价,同样也将为后人所评价。已有的关于毛泽东的着作和影视不计其数,它们的价值很不相同。希望德国人比中国人的态度客观,由你们制作的《毛泽东》人物传记片,能够成为传之久远的文献。 认识毛泽东主要是根据千百万人的亲身体验和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不是探寻“不为人所知的故事”。编写“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所从何来?既然不为人所知,作者如何得知?事实上,“不为人所知的故事”的材料,都是别人已知的,只是作者自己先前不知。如果老老实实地题为“不为作者所知的故事”,那就失去了卖点。故标榜“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只是满足人们猎奇的爱好,无非是追求商业价值而已。 一、毛泽东在中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今,我们还生活在毛泽东的巨大的阴影之中,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清除他的消极影响。 清算他身后的直接的有害遗产,与评定他的一生,两者虽然相关,并不完全等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毛泽东自己坦率地说:他是“马克思加秦始皇”。这种说法倒是很形象。认识毛泽东就从这里开始。 毛泽东自称为“马克思加秦始皇”是进了北京坐在中南海的宫殿里的说法,当年住在井冈山的茅棚里、蹲在延安的窑洞里就不会这样说了,应当说是“马克思加陈胜、吴广”。他不是说嘛:“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就是陈胜、吴广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包含了“造反有理”,但不能归结为“造反有理”。因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造反有理”,造反成功,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剩下什么了。马克思是近代被压迫阶级的代表,陈胜、吴广是古代被压迫阶级的代表,虽然时代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总还有某些共同点,勉强可以结合。秦始皇是压迫阶级的代表,与被压迫阶级的代表马克思怎么能结合?准确地说,“马克思加秦始皇”只能是“披上马克思的外衣的秦始皇”。为什么不说是“披上秦始皇的外衣的马克思”?因为在二十世纪,马克思根本不需要秦始皇的外衣,而秦始皇却需要马克思的外衣。 所以,历史上有两个毛泽东:前一个毛泽东,在发动革命夺取政权的时期是“马克思加陈胜、吴广”;后一个毛泽东,在革命成功运用政权的时期是“披上马克思的外衣的秦始皇”。有人只看到后一个毛泽东,认为他从来就是专制魔王。这不符合事实,前一个宣扬“造反有理”的毛泽东是反对专制魔王的。有人只看到前一个毛泽东,又认为他是革命元勋,无论他后来有多少罪错,总是功大于过等等。在他的身后,遗害犹在,如何体认功大于过?总之,仅仅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毛泽东难以周延。毛泽东矛盾的一生,前后扮演了两个的不同的角色,一个反对另一个,一个否定另一个。 中国领导人谈论对毛泽东的评价,总是说三七开,七分功三分过。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评价方法。有人又提出两个三七开:夺取政权时期是七分功三分过,运用政权时期是三分功七分过。除了不准确的量化比例以外,对前后毛泽东作出不同的评价,还是符合实际的。 认识毛泽东现象,必须把它放在历史的框架中来研究。史明先生,你提出的有关毛泽东的种种问题是经过深入思考的,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一个平面上来考察,还要进行纵向的分析。 比如,你提到毛泽东与群众运动的关系问题。掌控群众运动是他的拿手好戏,群众路线被称作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用和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前一个毛泽东来说,群众运动是发动下层对抗上层的运动,是发动被压迫者对抗压迫者的运动;对于后一个毛泽东来说,群众运动是从权力中心发出指令运动群众,结果就成了整人运动。两个毛泽东的两种作为,从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变成自上而下的运动群众。基本关系颠倒了,运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前一个毛泽东的群众运动强调三个要点:第一,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以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来吸引人们跟着共产党走;第二,一切为了群众,仅仅是主观上为了群众还不行;所以第三,要强调一切对群众负责,必须注重客观效果,好心办了坏事也不行。后一个毛泽东的运动群众,与此相反:第一,不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政治的需要出发;第二,不是为了群众,而是为了上级。每次运动都下达指标,以完成上级的指标为任务;第三,最终当然也不会对群众负责,运用政权运动群众,每次都伤害了群众,而且没有一次不死人的。 再举一例。你还提到“洗脑”。西方人叫“洗脑”,毛泽东、共产党叫做思想政治工作。洗脑是否成功,不是取决于洗脑者,而是在于被洗脑者是否接受;出于自愿,才能接受;符合切身利益,才能自愿。在夺取政权时期,为了团结奋斗,总是从工作对象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思想启蒙,提高阶级觉悟。最突出的是对国民党的俘虏兵的教育。往往在战场上就地召开诉苦大会,诉阶级苦,诉当兵苦。国民党的兵都出身于穷苦人家,是被抓壮丁抓来的,在军队里又受长官的打骂。经过诉苦,认识到为何受苦?为谁当兵?马上掉转枪口去打国民党,甚至制服都没有换,只是摘掉了帽徽。打过长江以后,在新解放区没有搞过参军运动,兵源都是来自俘虏兵。把枪交给原来的敌人,多么危险,战争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当国民党的兵常常打败仗,当共产党的兵就不断打胜仗。你说,是不是神奇的“洗脑”?运用政权的“洗脑”,即改造思想、统一思想,就大不相同了。共产党自以为垄断了真理,强行思想灌输,钳制舆论。所谓“统一思想”,就是精神上的强制。内心实在不服怎么办?只能虚假表态,阳奉阴违。所以运用政权的力量统一思想,实际上是强迫的说谎机制。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身上体现了两条历史线索的相交。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条是中国的传统在近代的演变,在这两条历史线索的相交点上,同一个人,在夺取政权和运用政权的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分裂为两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怎样来到中国遇上了秦始皇?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发生了问题。 马克思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西欧。他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十九世纪的时代精神,它包含两个方面:革命精神和人道精神。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遍了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宗教,还没有一种理性的思潮产生过如此广泛的影响。 十九世纪,即使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一个需要革命的时代,一八四八年、一八七一年的欧洲都发生了革命。马克思不能不面向自己时代的迫切需要,由研究革命而形成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运动。但革命不是目的,马克思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为此目的而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走向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途径,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大同世界、千年王国,马克思的贡献是在于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作了论证。在马克思主义中,革命精神是短暂的时代的烙印,而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道精神才是长远的超越时代的人类理性。 二十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分裂,分裂为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第二国际强调人道和民主,第三国际强调革命和专政;第三国际批评第二国际是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第二国际批评第三国际是极权主义、独断主义。组织上的分裂,同时发生思想上的分裂。马克思主义也分裂了。一种硕大的思想体系在它的继承人那里发生分裂,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情。孔子的儒家学说在后来分裂为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黑格尔的学说在他身后分裂为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分裂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发生分裂? 马克思主义的分裂,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分裂一样,都是同一思想体系内在矛盾的外在化。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人道的方面和革命的方面没有达到有机的统一。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朝着不同的方向传播,与不同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分裂成为事实。 马克思主义从俄国开始向着不发达国家传播,继承了它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在发达国家的传播,继承了它的人道精神。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还是在列宁之前由普列哈诺夫提出的,后来为第三国际所坚持。人道的马克思主义则为第二国际所坚持。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不人道,人道的马克思主义不革命。两者虽然各自片面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为对现代社会来说,革命越来越不需要了。人道的马克思主义不革命正好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所主张的“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曾经被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为“修正主义”,如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是鲜明的现实。西欧、北欧和北美等地区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因素更多,社会公平、人民福利的程度更高。西方的反共人士不知道,他们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比“共产主义国家”更接近共产主义。当代世界所盛行的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就是人道的马克思主义的流变。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革命渐渐成为过去;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革命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不发达国家的需要,凸显出革命的精神,成为这些国家发动革命、夺取政权的武器。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使是片面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还不是原版,而是经俄国人转手的,通常叫做“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列宁主义,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把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焊接在一起是斯大林的手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实际上是斯大林主义。所以,将毛泽东的“马克思的外衣”揭开来一看,里面藏着斯大林,“马克思加秦始皇”实际是“斯大林加秦始皇”。 马克思主义分裂以后又发生变形。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两个主要之点上违反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的母体内孕育、脱胎,成熟的资本主义才能诞生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的人民在被压迫、受奴役走投无路的境况下,革命是有理由的。但这些国家都没有经过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却立即发动革命、进入社会主义,而且,越是落后进入社会主义的步伐越快。落后的俄国取得政权之后不过十九年,斯大林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了;中国比俄国更落后,毛泽东取得政权之后不到七年就进入社会主义了;到了最后一个柬埔寨,虽然比其他国家还要落后,波尔布特取得政权之后的第二天就进入社会主义了。二十世纪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这一分支,以为凭借革命的手段,可以超越资本主义阶段实行社会主义,而且把它说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不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缺乏相应的政治、文化条件的主观社会主义。主观社会主义就是不以客观的必然性为依据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社会主义。主观社会主义当然是出于空想,但它与马克思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又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停留在空想,而主观社会主义则是运用政权的力量来强制推行一套空想,于是产生了灾难。搞了几十年的主观社会主义,最终不是崩溃就是变质,回过头来还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被证伪了,原来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更显示出它的真理性。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在先进国家联合的条件下才能实行。在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人们还很难相信为了边界纠纷连年打仗的欧洲国家会实行联合。现在马克思的预言越来越清晰了,欧洲国家已联合成为欧盟,在欧盟之内社会主义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俄国人以“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论”取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先进国家同时胜利论”,又认为这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实际上是斯大林强加给列宁的。列宁本人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在先,但进入社会主义可能是德国在先,因为德国比俄国先进。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以后又一国接一国胜利,虽然一度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出现国家的联合,相反,发生了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以至兵戎相见。中国又发展了“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变成“社会主义在一市首先胜利”。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大会,彭真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我们的伟大首都北京首先进入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社会主义在一市首先胜利”统统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 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不人道,它的消极作用与历史的发展成正比。戈尔巴乔夫企图将苏联转向人道的马克思主义,为时已经太晚。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观社会主义终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正在展示蓬勃的生机。历史证明,马克思确实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因为有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就能制造一种社会主义,也不因为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就能阻止社会主义,这一切都是不依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毛泽东将现代的革命接续中国的传统 再说另一条历史线索──中国的传统。自从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后,两千多年以来就是王朝专制和农民起义交替的历史。在王朝专制的压迫下,被压迫的农民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揭竿而起。从陈胜、吴广反对秦始皇开始,中国的农民起义轰轰烈烈、连绵不断,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起义农民推翻了专制王朝后,又建立起新的专制王朝,或者为建立新的专制王朝创造条件。所以,中国的传统就是农民起义的传统和王朝专制的传统,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 历史一轮又一论地循环。到了近代,传统的农民起义也在寻找新的出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借鉴西方的基督教,没有成功。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借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成功了。 五四运动时,各种西方的思潮涌入中国,五花八门的主义,什么都有。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决不是偶然的,因为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早期模仿西方和俄国,主要是从事工人运动,在上海还发生过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但都不成气候。毛泽东比其他共产党领导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看准了中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因为没有发动农民。现代的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而他专注于农民运动。是他克服了现代的革命与中国的传统的脱节。一九二七年北伐途中,蒋介石翻脸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举行南昌起义,进行反抗。稍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这是与南昌起义不同的典型的农民起义。“秋收起义”的规模比南昌起义小得多,但它上了井冈山,站稳了脚跟。南昌起义失败后的残部,也来投奔毛泽东。到后来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都无法待了,迁往江西。从此中国共产党潜心在农村扎根几十年,才走向胜利。毛泽东最得意的一个口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实际上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与中国的农民革命相结合。 现代的革命毕竟与传统的农民起义不同。五四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后,人们又向往社会主义。某些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等待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完成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另一些共产党领导人又提出,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两步并作一步走。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两者使共产党遭受惨重的损失,其实背后都是共产国际的瞎指挥。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彻底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解决了在落后国家进行人民革命与实行社会主义的衔接问题。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过时,故应代之以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就新在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只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向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准备。新民主主义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他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既不是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后来毛泽东明确地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主张)。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有广大的发展,以弥补中国经济落后的缺陷。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既然落后国家的革命是难以避免的,革命胜利后又不能立即进入社会主义,如何从前者过渡到后者?从社会性质来说,只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又必须去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却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相反,还要发展资本主义。这些,都是马克思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从来都是说无产阶级要埋葬资本主义,毛泽东的理论却说无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还要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补充。可是,后来他抛弃了自己的理论。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了传统的农民起义,有如下几个主要的不同点: 第一,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最低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最高纲领是共产主义。传统的农民起义的政治诉求不过是改朝换代,从来没有追求一个新社会。新民主主义是具体的,而共产主义则是虚无缥缈的。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中国的农民也不甚了了。后来出现了“窝窝头共产主义”,连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都不如。 第二,改革土地制度。传统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触动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是改革土地制度的初次尝试,但流于空想,从未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切实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地主所有的土地无偿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第三,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古代还没有工人阶级。毛泽东和共产党虽然以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还是承认近代的工人阶级是先进阶级,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建立工农联盟。由于中国产业工人的弱小,而革命又长期盘踞在农村,工人阶级的领导也只具有理论意义而已。 第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建立革命阶级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与传统的农民起义单打独斗的格局大不相同了。 第五,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农民起义的流寇主义。也不同于俄国的中心城市起义,而是经长期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虽然只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初级真理,以此指导中国的农民革命,使得传统的农民起义别开生面,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问:有人认为,毛泽东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主要是号召群众报仇雪恨,于是造成不可控制的暴力血腥。您怎样分析这种看法?) 毛泽东和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既继承了农民起义,又改造了农民起义。传统的农民起义主要是依靠勇敢分子打天下。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了农民起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阶级统治,具体来说,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了推翻统治阶级,就需要唤起被统治阶级。中国的农民把革命叫做“翻身运动”。追求被压迫阶级的翻身,就不是向某些具体的人报仇雪恨。但在革命中,暴力血腥的行为是难以避免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血腥比中国革命严重得多。革命群众狂呼“革命不需要科学家”,把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也送上了断头台。最后,连革命领袖罗伯斯比尔都丢了性命。 说到报仇雪恨,要问仇恨从何而来?有人认为,仇恨是共产党制造出来的。这不符合事实。第一,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是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首先是掌权者施行暴力血腥,才引起无权者以暴力血腥进行反抗,你来我往,仇恨越来越加深。在没有仇恨的地方,不可能制造出仇恨来;如果能制造仇恨,等于制造一部产生仇恨的历史。第二,因果关系不可颠倒。国民党以暴力血腥来对付共产党是因,共产党以暴力血腥反抗国民党是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并没有立即进行暴力革命。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事变,共产党才被迫拿起枪。第三,近代中国的暴力革命也不是共产党发明的,而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辛亥革命后,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没有一次不实行暴力血腥。在这一点上,不能仅仅责备毛泽东和共产党,应当反省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道路。但毛泽东和共产党应当受责备的是掌握政权之后的镇压反革命。镇压反革命不能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国民党留下的几十万特务还在进行破坏捣乱。一九五零年,上海的杨树浦发电厂被炸毁,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另有一些国民党的官僚和军官并没有触犯现行法律,只因为历史上有罪恶,也遭到镇压。这就是狭隘的报复行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全人类的胸怀。 四、夺取了政权的陈胜、吴广向秦始皇转化 毛泽东和共产党虽然改造了传统的农民起义,但没有触动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打江山者坐江山”。一旦“坐江山”,又转而继承另一种传统──王朝专制的传统。毛泽东治国的思想资源,不是来自马克思主义,而是来自帝王之术。他自称《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读过的二十四史写满了批注。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九四九年以后几乎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 因为政权不是人民授予的,而是用暴力夺取的,于是视政权为己有。稍为有一点变化,不过以“党天下”代替“家天下”,以“指定接班人”代替“传位皇太子”。“党”是扩大了的“家”,还是以天下为私。《共产党宣言》是反对“天然首长”的。所谓“天然首长”就是不经选举、毋需授权、无法监督的官僚。掌了权的中国共产党恰恰又成了“天然首长”。所以现代的农民革命最终没有摆脱传统的农民起义的轮回,历史又走了回头路。从夺取政权来说,革命成功了;从实现理想来说,革命失败了。 取得政权以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走向反面,而陈胜、吴广又转化为秦始皇了。两条历史线索出现了新的结合。 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只知道革命,革命成功以后还在寻找革命的敌人。毛泽东提出的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被奉为创造性的理论。“文化大革命”就是继续革命的实践,按林彪的说法“革革过命的人的命”,革命者又成了革命的对象。一场吞噬革命者的极端的革命,导致自身走向反革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缺乏人道精神,革命趋于极端,走向反面,连革命精神也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徒具躯壳,所以成了秦始皇的外衣。 古代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亡秦的胜利果实落在刘邦手中。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历史上公认“汉承秦制”。农民起义只为夺取秦始皇的权力,并不改变秦始皇的制度。毛泽东是成功了的陈胜、吴广,权力到手,自身一步一步地转化为秦始皇。因为夺取政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下进行的,运用政权仍然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所以,毛泽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掩盖下,从陈胜、吴广转化为秦始皇。这种转化经历了一个过程。 第一,一九五三年,转化开始了。毛泽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抛弃了新民主主义。刘少奇等人坚持他自己过去的理论,主张“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却被他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毛泽东所说的过渡时期“是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还说: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结果,只过了三年,过渡时期结束,进入社会主义了。按他自己定的时间表也太“左”了。过了两年,又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容无非是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一九四八年,毛泽东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批评了“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一九六○年,出版毛选四卷时,把这些话都删去了,回过头去拣起了被自己批评过的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手段,这就类似于秦始皇造万里长城了,凡是他认为的好事,就用鞭子把人民赶入天堂。毛泽东所推行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是陈胜、吴广式的小农空想,推行社会主义的手段是秦始皇式的专制高压。在这一点上,顺利地从前者转化为后者。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带来了祸害。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的时候早就说过,厌恶现代工业,热衷公平分配,只能“陷于劳动的奴隶状况”,“饥饿就要成为一种常规”。说得一点不错,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饿死的人数以千万计。强制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中国人民灾难的起点。邓小平只承认一九五七年以后“越来越左”,这是为了维护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极力保住一个原点。由强制过渡产生的种种问题,毛泽东一再用强力来弭平,于是他就越来越像秦始皇了。 第二,人为地消灭资产阶级,消灭了资产阶级还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割资本主义尾巴”,实际上是为封建主义招魂。中国的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像样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复辟过去没有的东西;如果发生复辟,只能复辟封建主义。所谓“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其实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恐惧。一九五六年的中国还处在前工业化社会,在生产落后的条件下,消灭资产阶级是根本不可能的。人为地消灭资产阶级是站在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历史阶段上,从背后攻击资产阶级。在一脉相承的邓小平身上,看得更清楚了。邓小平发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正是提倡封建主义专制化。邓小平就是秦二世。 第三,蔑视知识,打击知识分子,制造舆论一律,实行变相的焚书坑儒。毛泽东强行向社会主义过渡,实在太快了,人们跟不上他的趟。思想不适应,就会有种种议论,知识分子的议论尤其多。彭真批评这些议论,有一个说法:身子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脑袋还留在外面。脑袋没有想进社会主义,身子怎么会进去的?还不是被生拉硬扯拖进去的。为了压制怀疑这种生拉硬扯的社会主义的议论,毛泽东在“经济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之后,又发动“政治思想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运动。以往公布的数字,被打成右派分子的是五十五万人;最近解密的档案显示,大有出入,实际是三百十七万人,误差476%.从此,善意批评和不同意见都噤声了。所以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在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自称秦始皇,他完全具有秦始皇的自我意识了。之后,又说知识分子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让先进向落后看齐,大力推行秦皇的愚民之术。 第四,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极端革命的口号下转向反革命。毛泽东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民主革命时期,推行错误路线的共产党领导人,总是被赶下台了事。掌握了政权成为秦始皇的毛泽东,没有人能把他赶下台,也没有人能纠正他的错误。而他自己则是制造一个更大的错误来掩盖已经发生的错误。一九五五年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一九五六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激起人民的不满情绪。一九五七年他就来一个反右派运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造成大损失、大饥荒,遭到以彭德怀为首的共产党上层人士的反对。一九五九年他就来一个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他为了防止在他死后纷纷翻案,消除“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就来一个“文化大革命”运动,以打倒一切来掩盖一切。结果,为了维护他自己的绝对正确,不惜毁了共产党。他认为,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夺取政权,另一件事就是搞了“文化大革命”。前一件事是领导革命,后一件事又将革命引向反革命。他的继承人邓小平,一九八九年出动军队镇压人民,最后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向反革命的转化。 第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下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取得政权以后,缺乏人道精神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无产阶级专政被以革命的名义歪曲为暴政。按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如何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恩格斯说,民主共和国就是无产阶级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如果没有这种现成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马上要建立,而且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可见事情是多么紧迫。所以恩格斯又说,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毛泽东的说法与此完全相反,他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也可以叫做“消亡中的国家”。毛泽东却一再加强国家机器,不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完全背道而驰。秦始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创始人。毛泽东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将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共产党,共产党的权力集中于他本人。“文化大革命”一来,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都不要了,只要全国人民“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战略步骤”。所以毛泽东最后回归到古代秦始皇式的中央集权。 (问:毛泽东不仅利用群众运动来整人,而且也利用群众运动来反对他自己建立的体制,还要七八年来一次。这是为什么?利用群众运动反对体制,出现天下大乱。毛泽东认为只有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治。怎样看待一九四九年以后产生的这种治乱循环?) 毛泽东对于一九四九年以后形成的体制是不满意的,他还嫌这个体制不大得心应手。他常常痛斥一些干部是“死官僚”、“国民党作风”。但他把自己排除在外,一切问题都是下面造成的。他不知道,官僚主义体制的根子恰恰就在他自己身上。因为他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们的眼睛都要向上看,揣摩上意,结果是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解决问题的正确做法是:取消至高无上的权威,实行民主。首先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根本上是让人民来制约权力。由人民进行选举,凭选票上台,人们的眼睛就只能向下看,不会向上看了。 毛泽东的做法却是:在维护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前提下,来改变官僚主义体制。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矛盾,愈陷愈深。他滥用自己的威望,号召群众,发动群众,冲击权力机构。一九五二年的“三反”(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运动是初次尝试。一九五七年,又发动群众帮助党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在“大鸣大放”中,有人认为,对“小和尚”提意见不过瘾,还要对“大和尚”提点意见(储安平)。这就触犯了毛泽东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动摇了他所设置的前提。于是,官僚主义不反了,转为反右派。毛泽东说:这是“阳谋”。此乃掩饰之词,好像他自有神机妙算。从此吸取了教训,“文化大革命”首先订下天条,谁反对“大和尚”就是现行反革命,对“小和尚”砸烂狗头都没有关系。利用群众运动冲击权力机构,出现了无政府主义;他又重振权力机构,压制群众运动。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结果,新生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官僚主义一点也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严重。毛泽东交替使用两手:或者利用群众运动冲击权力机构,或者利用权力机构压制群众运动;七八年来一次反复。目的是使自己成为高踞于两者之上的绝对权威。 毛泽东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还是同样的思路。虽然他们已经没有毛泽东那样的领袖魅力,总是一再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威,来消除官僚主义体制所产生的贪污腐败,就是不实行民主。结果是:贪污腐败越来越严重,中央的权威越来越式微。 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之后,必然是暴力统治运用政权。孙中山所说的“还政于民”,他本人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不到,毛泽东和共产党当然也做不到。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运动中,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说:“我们这个政权是死了两千万人才得来的,你们要?拿脑袋来换!”他说得很明白,暴力夺权和暴力掌权具有相关性。暴力革命需要权威,暴力革命的权威首先是军事强人,夺取政权以后同时又成为政治强人。毛泽东和共产党建立了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暴力体系,这种暴力体系的强大,不仅仅是指武器,而是以暴力为基础的统治机器。辛亥革命以后,一次又一次的暴力革命,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加强暴力体系。毛泽东和共产党所建立的空前强大的暴力体系,并不仅仅决定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运动造成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还可以有别样的选择。我们的邻居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选择改良的道路,重在改变制度。中国在辛亥革命以后就没有别的选择了,暴力革命的道路,重在夺取权力,至于制度,虽然名目上花样翻新,总是换汤不换药。为什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必须反思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道路。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扮演秦始皇,还因为两千多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没有死亡。五四运动是以激烈的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是五四运动反传统的产物,但终究又落入传统的窠臼。因为简单地否定传统并不能改变传统。改变传统的根本问题是转换制度,建立新制度代替旧制度。而转换制度又必须相应地改造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人们往往谴责“文化大革命”毁灭了传统文化,殊不知毁灭传统文化的手段也是来自传统文化。什么抄家、酷刑、烧书、灭佛、毁洋教,哪一样不是古已有之?至于“万寿无疆”、“三忠于四无限”等等更是中国才有的劣质文化。中国的大地具有滋生专制腐败的土壤。当年国民党统治大陆,共产党局处一隅。共产党是生气勃勃的,国民党则专制腐败。国民党败退台湾,绝处逢生,逐渐转变为民主政党。现在轮到统治大陆的共产党专制腐败了。中国之所以出现毛泽东现象、共产党现象、“文化大革命”现象,值得进行全民的反思。中国人应当共同努力,彻底改造这一片滋生专制腐败的黄土地。 中国人要向德国人学习。德国人是善于反思的民族。德国为什么出纳粹?德国人进行了全民的反思。与纳粹无关的人,甚至当年反纳粹的人,都勇于向受害国和受害者进行道歉。既然把纳粹看作全民族的耻辱,因而纳粹也就成为全民族抵制和反对的对象。 2006年4月于哈佛大学,  

阅读更多

[中国实时报 文化] 毛泽东孙子毛新宇晋升将军传言获证实

中 国官方媒体周一报导,中国前国家主席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已被证实提升为中国最年轻的少将,一年多前首次有传言说他已被提升。 Sky Canaves 今年3月,毛新宇在人民大会堂外与记者合影。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发言人包国俊向《环球时报》 证实了这一晋升 ,但没有说明提升的具体时间。毛新宇是军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 据《环球时报》报导,包国俊说,这是正常擢升。毛新宇做出了很多成绩,他理应获得晋升。 这一新闻使得一年前有关毛新宇被晋升的传闻尘埃落定,但这些疑惑凸显了中国军队的保密状态。去年国内和 国外媒体报导 说,在一次讲话中毛新宇被介绍为少将,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猜测。 周一 美联社猜测 ,官方推迟宣布是为了避免其受到偏袒的印象。美联社报导,如果毛新宇真如原来报导的那样,确实在去年得到晋升,那么时年39岁的他就是中国迄今最年轻的少将。 毛新宇接受伦敦《泰晤士报》采访时说,我从没想过我能参军,更不用说梦想能当上少将,该报导于2009年发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中,少将是将军里的最低级别。 尽管他可能是最年轻的少将,但目前他在中国的角色 更是具有名人的性质 ,而不是一位军事天才。他在《人民日报》网站上撰写一个受欢迎的博客,他的官方职业是军事历史学家。在6月26日发表的一篇博客文章中,他纪念了在朝鲜战争中遭空袭罹难的叔叔毛岸英,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 毛新宇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3月举行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毛新宇提议,他爷爷的思想应该应用于现代军事战略中。 Brian Spegele 关键词: 毛新宇    毛泽东    相关阅读 毛新宇在人大会场外的“长征记”   2010-03-08

阅读更多

三流演员与她的5幕戏——江青前传

作者: 文殊唯心  |  评论(1)  | 标签: 江青 其实我不想写她,而且非常反感她。她与她的一生把当年的历史毁得面目全非。但我还是动笔了,记录她的一生,是让坏事不再重复发生。有很多人说她是恶魔,对她咬牙切齿;说她是坏人,用丑恶夸张丑恶。她不是,从来不是。在我看来她只是一个演员,一个三流演员。 第一幕 江青 饰 李云鹤 旁白: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莎士比亚 这应该是20年代的中国,这天应该是元宵节。在中国山东的诸城,在诸城的淮河岸边,有钱的人家早早挂起了一盏盏多彩的花灯。一位母亲正艳羡的看着,没钱给自己的女儿也买一盏。女儿在多年后回忆说自己是很贫苦的手工业家庭。其实就是在经营木匠铺。女儿的母亲是父亲的小老婆。在那个年代,“二奶”是不叫“二奶”的,叫“二房”。父亲叫李德文,这个不重要,因为当女儿成年后就说他已经死了。女儿一生中有很多个名字,她出生时叫李进孩,现在叫李云鹤。还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叫江青。 李云鹤生于1914年3月,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一位21岁的青年,被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他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这位青年不知道的是,自己将会与这个名叫李云鹤的婴儿在几十年后结为夫妻,纠缠不清影响各自的一生。这位青年名叫毛泽东,字润之。 当然,这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对几十年前的元宵节没有丝毫的帮助。母亲感觉愧对自己的女儿,在愧疚的同时还不小心摔坏了一只碗。由此,一只碗引发了一场血案。脾气不好的李德文见此情景,抄起一把铁铲就往母亲身上打,先打背,后打手,小手指竟被打断了。一旁的李云鹤吓得大哭,李德文反手就是一巴掌,一颗牙掉在了地上。母亲马上抱起李云鹤,哭着离开了家。流泪的母亲不知道的是,在几十年后,只有女儿给别人巴掌的份。 在1920年,提到四大家族,人们多会想到“蒋宋孔陈”。而在山东诸城,他们认为的四大家族则是“臧王孟张”,这说明山寨是很早就出现的。离开家的母亲迫于生计,就在张家做帮佣。当时,张家的二少爷叫张少卿,比李云鹤大十六岁。1933年7月,他到苏联莫斯科工作。给自己起了个俄文名字“KAHLHEH”,音译过来叫“康生”。张家二少爷不知道的是,在几十年后,自己与李家的主仆关系将来一个大逆转,如果知道,他会更早的讨好。 但话说回来,李云鹤的童年确实是很苦的。1926年,小学毕业被人瞧不起;1929年,念过一年艺术学校,还是被人瞧不起。她经常被迫穿男孩子剩下来的衣服,鞋子破洞到可以露出大拇指而被人称为“大哥”。我常想,如果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疼她的爸爸,兴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疯狂,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在艺校学了一年后,她就到北平演出。在一个七拼八凑的京剧班子里混了几个月。北平的观众很难接受她,说她戏龄短,土音重。无奈那时的观众太挑剔,不像现在这么宽容。要不,李云鹤这种水平上个春晚还是可以的。就这样粉丝太少的李云鹤回到了山东,不消停的找到当时青岛大学校长赵太侔,赵让她当上了图书管理员。但俗话说得好,不想当旦角儿的演员绝不是一个好图书助理。不过她的人生在那里发生了转折。 为什么?首先你得知道“青岛大学”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当时青岛大学刚刚成立,一个当时教育界颇有声望的人,担任了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吸引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重量级老师的加盟。他是最有分量写这四个字的人,他叫蔡元培。 十七岁的图书管理员李云鹤并不认识蔡元培,但她请教过蔡元培请来的众多老师。她喜欢旁听闻一多的课;自己写一个剧本《谁之罪》还很好意思的向赵炳鸥请教;后来她又迷上了小说,一位牛人还辅导过她。牛人要求李云鹤每周交她一篇小说,然后一处处为她改,为什么改还一处处为她解释。这种方法后来巴金很为称赞,这对写小说十分有用。李云鹤也把这位牛人评为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曾一度想给牛人老师织件毛衣。她非常织毛衣。但是牛人摇摇头,早已看出她不是这块料,她耐不住寂寞的。牛人叫沈从文。 不过,这时的李云鹤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还是挺想在文学上有一番作为的。我又想,也许多读书就不会那么多事的,但不会。她并不真喜欢文学,她只是喜欢在某种氛围中去标榜氛围中所认可的成功。简单的说,就是虚荣,方便以后吹嘘,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干的。不过,她若一直写下去,估计可以贴上“美女作家”的标签,出几本例如《我的成功也可以复制》、《李拉拉升职记》、《我的青春我做主》等半自传半成功学的书籍。不过这些美好的想法都被一个物理系十九岁的学生打破了。他是李云鹤老乡赵太侔妻子的弟弟,他叫俞启威。1949年初,天津市人民政府成立时,他被任命为第一任市长兼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不过那时,他叫黄敬。 俞启威是当时的学生领袖,罢过课、抢过火车、去南京请过愿,还入了党。江青非常倾慕这位党员,在他影响下也开始激进,然后两人热恋并同居。 不得不说,这是一对非常潮的情侣。记得在我小时候,听人悄声说谁谁和某某同居了,都不忘加一句“家门不幸”。当然,现在同居是比较普遍了,毕竟,结婚太贵,同居总比蜗居好。但父母若知道子女在外同居,还是会骂“大逆不道”。 所以潮归潮,双方还是顶着很大压力的。因为俞家并不同意,他们瞧不起这个儿媳妇,俞启威可是俞家的三少爷,李云鹤至多只是一个灰姑娘。 就算1933年7月,俞启威被捕入狱,李云鹤逃往上海,俞家也不让她住进上海的房子。厌恶你,在我儿子落难时也不原谅你。好在俞启威有个好姐姐俞珊,她帮助江青借住到一个男人的家里,这个男人有老婆。如果在歪想,那么请打住,这个男人叫田汉。田汉当时的房产并不多,李云鹤就只能与保姆同住。当时,田汉的家里还住着他的助理,二十四岁叫廖沫沙,因工作原因,田汉与他经常在旅馆里进行剧本创作。廖的妻子回湖南了,他在田汉家分的房就空着。有一次,廖沫沙回来取东西,李云鹤就大模大样的进房说:“廖先生,我是第一次来上海,没地方住,你们在旅馆写剧本,这房间空着,就让我先住你这儿吧”。额,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还好廖沫沙很有涵养,礼貌的说:“内人不几天就回上海了,她回来前你先住吧”。对于李云鹤这种鸠占鹊巢的行为,廖的对策是惹不起,躲得起。后来,他与妻子搬到了别处,没几天,李云鹤就阴魂不散的来敲门:“廖先生,田汉家干扰大,你们这儿如果能住,我也想搬来,同你们住在一起”。“那你就住厨房吧”。廖沫沙非常冷淡,他除了一间卧室就只剩厨房了。人小夫妻天仙配,你跑来瞎掺合啥。但这事竟让李云鹤记恨了三十九年,那度量不是一般的小,是相当的小。 第二幕 江青 饰 蓝苹 旁白: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病。 ——莎士比亚 在俞启威被放出来的一年后,李云鹤几乎与他失去了联系。1935年6月27日,上海金城大剧院门口,悬挂着巨幅的海报,写着“赵丹、蓝苹领衔主演”。赵丹是当时上海著名的演员。蓝苹?观众们打起了问号,她是一个新人,才二十一岁,但她当晚的表演征服了在场的观众,她就是李云鹤,就是江青。蓝苹红了,但她要紫,要出大名。所以她决定进入影视圈,但她不知道的是,她饰演的娜拉已征服了另外一个二十二岁的男人。但她知道的是,这个男人她必须征服,因为对她有用。 到底有用到什么程度呢?这得从他的职业说起,他有很多份职业,其中有一份非常重要,那就是做影评人。虽然现在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可能是有多少大导演,多少牛演员,宣传攻势有多大。其实在国外,一个片子的看与不看,影评人的意见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值。那时也是一样,只是现在倒退了。他作为影评人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有人是这样形容他对电影的影响:”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铖”。他叫唐纳,原籍苏州。 好,就他了。可唐纳与蓝苹的相遇,则是他自己自投罗网。 那应该是一个闷热的晚上,唐纳刚刚下班,漫步于霞飞路(今天的淮海中路)上。街上挤满了人,散步者你聊聊我,我聊聊你;小贩们你哄哄我,我哄哄你;情人们你啃啃我,我啃啃你。作为都市白领的唐纳叹了口气,孤独的开始仰望45度的星空。不巧的是,他看到的只是一块霓虹灯,以及灯下一位女子。她穿着蓝色绸旗袍,板着刘海头发,慢慢向他走来。唐纳注意到她了,因为这位女子儿时裹过小脚走不快,她就是蓝苹。 “我非常钦佩你演的娜拉”。这是唐纳见到蓝苹说的第一句话。 “我也久仰您的文名”。这是蓝苹见到唐纳的第一句话。 当蓝苹对唐纳说第二句话时,唐纳深深的迷恋上了她。这句话只六个字,“我是革命党人”。这是一句非常突兀的话,但要结合当时背景来看,才能体会出唐纳的欣赏。当时的唐纳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发表过程中思想是有点偏左。可他并不是革命党人,而在那个时候承认自己是革命党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蓝苹仅凭唐纳行文的感觉就对唐纳如此的坦白。这让初次见面的唐纳喜欢上蓝苹的可爱,但后来他就会体会到蓝苹的可怕。没事,慢慢来。 第二天,蓝苹就到唐纳所在的电通影业公司来找他。然后蓝苹也进入了电通,然后他们同在《都市风光》剧组,然后他们日久生情。当年的《电影新闻》是这样报道唐纳和蓝苹拍拖过程的:在电通影业公司,”有一天,有人亲眼看见蓝苹挽了唐纳的手臂,肩并肩的出去,剩下来的睁大了眼珠对他们看。”   ”当天晚上,他俩没有回来。第二晚,也没有回来……”   ”直到第三天下午的六时许,才见唐纳与蓝苹,仍旧手挽手,肩并肩,满面春风的回来。 他们一回到公司,就往经理室而去。到晚饭的时分,才和经理马先生回到膳厅。饭吃到一半,马先生立了起来,对大众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是:'同事唐纳先生,与蓝苹女士因意见相投,互相了解,而将实行同居。'说完后,轰雷似的一声,都围住了二人,一半祝贺,一半要他们报告同居前的过程。这一晚的晚饭,就在这样纷乱喧嚣中过去。” 看来,上上一代人比我们两代人都开放好多。 同居没多久,就开始有人揭江青老底了。说她北平有丈夫(不要忘了俞启威),幸亏只是同居而不是结婚,要不就犯了重婚罪。(《娱乐周报》一卷二十三期) 在江青还是蓝苹的时候,她有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其中有两个问题是这样问的。 “蓝小姐已经结婚过没有?”   ”我根本是反对结婚的,我主张只要彼此底爱情达到了沸点成熟了的时候,不必经过结婚的仪式,尽可实行同居。不过我现在虽然已有了爱人,但我以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我始终是没有把恋爱看做比事业还重要。”   ”蓝小姐可否把爱人底名字告诉我?”   ”这何必要管他呢?……我总觉得我们尤其女人更应该从重重的压迫之下觉醒过来,至少;也得要像娜拉这样有反抗出走的精神,想法子能使自己多学习一点东西,把自己底力量充实起来之后再说。不要说恋爱问题,就是其他一切,都不难解决的。” 这两个回答充分的表明了三点:1她是一个同居爱好者,骨子里就很开放;2她说的爱人就是俞启威,并且爱人管不管没必要;3事业是比恋爱重要的,换一句话说,为了事业她可以决定爱谁。 好了,蓝苹接下来将要做的事,都可以用这几点解释清楚了。但一开始却是非常美好的,悲剧向来如此。 1936年4月26日上午8点半,唐纳会永远记得那天。在杭州钱塘江畔,有八辆黄包车飞驰而过,奔向六和塔。为首的一辆黄包车上坐着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在末尾的一辆车上则坐着一位长髯飘拂的老者。他们分别是这次婚礼的司仪与证婚人,老者为沈钧儒,青年叫郑君里。那为什么是八辆黄包车呢?因为是六个人结婚,所以去六和塔取六合之意,这也是唐纳想出的主意。这也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旅行结婚以及集体婚礼。 在几天后的5月5号,晚8点,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餐室,三对新人在此招待亲友。 新郎一律西装,新娘一律旗袍。蓝苹穿着白地方格的灯笼袖旗袍,与其他几人站在一起。当天影星汇聚,”电影皇后”胡蝶也到场祝贺。   在掌声中,人们要新娘蓝苹当众发表感想。   蓝苹只说了三个字:”很快活”! 不结婚的蓝苹还是结婚了,看来唐纳有两把刷子,看来为了爱人谁都会改变自己。咦,怎么唐纳看来有点强颜欢笑?是啊,因为改变的唐纳嘛!三对新人,只有两本结婚证书。WHY?因为蓝苹根本就没跟他结婚!她可是坚定的同居支持者,做人不能不讲原则。只是前两对都高票通过,自己再不参与就太不够意思,六合对蓝苹来说,只是应景而已。 婚后的蜜月是每对新人倍加期待的,不过这两人除外。他们几乎天天在吵架,如果打是亲骂是爱,那只能说这两人爱得太深了。 5月底,蓝苹说,妈妈在家生病了,她要回济南。 说到底,唐纳舍不得她。在火车快要开动的时候,唐纳对着蓝苹挥手好久,触景生情的蓝苹说:“不要难过,6月10日我就回来”。 第三幕 江青 饰 蓝苹 旁白:青春的特征乃是动不动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没有诱惑的力量。 ——莎士比亚 可直到6月23日,唐纳等的已不是蓝苹,而是寂寞。二哥郑君里给他带来了一封信,人没回,而是托人带信,这说明蓝苹能回而不敢回。 信中大致讲了三件事,1自己很讨厌这个低俗的环境。(自从我跑进影图,言行不一致的矛盾是日益加深了。我苦恼,我绝望,我想毁自己,可是我遇到了你,你使我暂时消灭了我所有的苦恼,但是更深的矛盾却也在这里生了根。我不愿林黛玉式的忧愤死,我知道怎样使得我言行一致,我更知道怎样使我自己死得有价值些,因此我决绝的离开你,还有那个大的诱惑——风头、地位,和比较舒适的生活。) 2 你不能恨我,我是丑话说在前头了的。(关于我这次的走,你也许会说我太自私,但是我的话是早讲在头里了。在你初恋我的时候,我曾经警告过你,爱我是要痛苦的。你却说你愿忍受这个痛苦。接着我还说过,如果在必要的时候离开了你,可别恨我呀。你说,不会的。纳!想来不至于忘了吧。就连结婚,我也曾说过于你,是不利的,却是为了解决我们的经济,逼我们走上这条路。) 3 为了你着想,就说我死了吧,这样你有面子,还可以赖账。(为了应付你的社会关系起见,我不能不想一个法子补救。想了又想:是有一个法子,就是说我死了。这样,又可以应付你周围,说是于我以后的生活,也不无补益。  和你这信,同时发许多消息,说我得脑膜炎死了。关于我的没有死,只有你和君里知道。希望你要他保守秘密。我相信他是可以做到的…… 上海银行债,我相信我宣布死了,是不会累在你身上的。我想赖了!) 这封信,基本上,很扯淡。讨厌这个环境为何挖空了心思的钻;答应了几次丑话,就完全没有责任;最后一点,说明蓝苹诚信很有问题。明明是自己把别人抛弃了,还很恬不知耻的表示:我走了,你是有好处的,不用感谢我。 如果认为我仅凭一封信武断的评价了江青,那请接着往下看。 1936年6月26日,一辆“平沪快车”,驶进济南站。从车上下来一名疲惫的男人,个子修长,一身西装,除了一个手提箱外,别无它物。天下起了雨,在雨中他赶往按察司街27号。这个男人就是唐纳,在看完那封荒诞之极的信后,决定亲自去蓝苹的家。真感情不是一封信就可以打发的。于是唐纳唱着:“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上路了。 砰砰砰砰砰! 吱呀—— “请问,蓝苹小姐在吗?” “先生贵姓?” “我是阿仁”。 “喔,妹夫,快请进”。 这是唐纳第一次去蓝苹家,按照惯例,第一次去丈母娘家,手不能空着,嘴上得叫妈的。但他什么都没有带。 “云鹤(江青的第一个名字)不在家”。岳母说。 “她上哪儿去了?”   “她不在济南!”   “不在济南?她在哪儿?”   “她没说,俺不知道!”   “不知道?她走了多少天了?”   “十几天了!” 唐纳有点懵,径直走出了门,屋外雨还下着,他任凭雨点打在身上。雨很冷,心更冷,淋雨的唐纳想到与蓝苹的点点滴滴。你说你还是喜欢孤单,其实你怕被我看穿,你怕属于我们的船,飘飘荡荡靠不了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 他终于走进商埠三马路济南宾馆,地板上留下湿漉漉的脚印一长串。第二天早上,他又去了蓝苹家,她不在;中午又去,她不在;下午还去,她真不在。 你不在,那么我也不想在了。晚8时,跑堂发现了他,还有他吃剩的医用酒精及红色火柴头。爱你爱到死,死了都要爱。在他身边还有昨晚写的信,信的内容满是回忆。 他想用自己的死吸引蓝苹,只为她能看到这封信。(我已没有什么别的遗憾,只是没有见你最后一的面和那两个圆圆的笑窝)。 睡去,睡去便没有遗憾。 第二天早上8点,唐纳眼睛睁开,又沉沉睡去。再睁开时,蓝苹的姐姐站在他的床前,为他带来了一篮苹果,还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唐先生,我们家妹子对不起你。” “只要你能把你妹妹叫回来,我就什么也不计较了”。 “唐先生,蓝苹到天津找小俞去了!” “!” 雷把顶轰翻了,也就这个状态了。这里的小俞不是别人就是俞启威!蓝苹从未讲过她的婚恋史,小俞的名字还是唐纳从山东实验剧的同事听来的。原来并不是受不了环境,而是想套绿帽子。摧毁感情最好的武器就是欺骗,无论抱着什么目的,结果都一样。 “我能发电报叫蓝苹马上回来”。蓝苹的姐姐还是点中了唐纳的软肋。 “真能见到她吗?” “真的!” 这让我想到了08年的奥运会,沈阳球迷撑开一条横幅为中国队助威,看的人唏嘘一片,热泪盈眶——“爱你,恨你,还是来看你”。这是对唐纳此刻心情最好的形容。 在理智重回头脑后,唐纳开始气不打一处来,愤然的给郑君里写了一封信。也正是因为这封信,郑君里在多年后被迫害致死。不过在这之前,还是提一提突然消失的小俞,俞启威。 他隐藏了好久,但他一直都在,他是以黄敬这个名字出现在上海。还记得那令人羡慕的六合婚礼吗?那是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餐室举行的。而俞启威当时就住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还记得他们的证婚人沈钧儒吗?俞启威来沪正是与沈钧儒商议筹备成立全国救国会!他对蓝苹与唐纳的恋情清清楚楚,而唐纳却不知道自己的情敌近在咫尺。蓝苹离开唐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跟俞启威汇合。幸好这是事后人们查证出来的,当时唐纳并不知道。 不过,在那封信还没到郑君里手里的时候,郑君里先哭着来了济南。上海的报纸只登出自杀的消息,他并不知道唐纳已苏醒。看着一个活的唐纳,郑君里终于不哭了,唐纳接着哭了。他把蓝苹的事告诉郑君里,还准备见到蓝苹后大骂她一顿。郑君里却按住了他。 “你千万不可当面戮穿蓝苹的隐秘,她是一个什么事情都说得出、干得出的女人。如果你不愿再跟她和好,我们现在就回上海去;如果你还要跟她共同生活,那你就别声张,当作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 沉默啊,沉默,唐纳无言以对。我放得下名利,我放得下尊严,但就是放不下你。感觉生吞了只苍蝇的唐纳还是愿意牵着蓝苹手回上海。有一种爱,叫忍气吞声;有一种情,叫至死不渝。 第四幕 江青 饰 蓝苹 旁白: 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想办法叫它冷却。让它任意着,那就要把一颗心烧焦。 ——莎士比亚 回到上海的蓝苹,确实消停了一段日子,但也只是一段而已。准确的说是消停了十一个月,在第十一个月里,唐纳又自杀了。 这时,唐纳的第二个情敌又出现了,严格的说他是“被情敌”的。回到上海的蓝苹似乎一直在“脚踏两条船”。演戏,在话剧与电影之间;感情,在唐纳与“N”之间。对于一直认为工作重于爱情的蓝苹来说,她的新目标又出现了。在最开始,话剧演员蓝苹看中唐纳是想跳入影视圈,唐纳当时与上海众多名演员、名导演、名影评人熟识。而现在,蓝苹发现跟了唐纳后,自己的星路还是要死不活,她就又想跳回话剧圈。当时有一个好本子叫《赛金花》,还有一个好导演叫章泯,这就是蓝苹下一个主动被潜的对象。 在章泯与蓝苹之前,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是著名诗人萧三的胞妹萧琨。结发多年,育有几个子女。身边的人对章泯也是有口皆碑,说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严肃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德艺双馨的人。但也是这个人,为了蓝苹,抛家弃子。 离婚仪式在于伶家举行。章泯和萧琨的双方亲友到场作证。(这种事办得还挺隆重)   章泯脸色铁青,在离婚书上签字,然后把孩子们领到自己一边——孩子归他抚养。   萧琨大哭。颤抖的手,拿着颤抖的笔,在离婚书上签字。泪水浸湿了纸头。写了好几分钟,她才写好自己的名字。   孩子们挣脱了章泯的手,扑到萧琨怀中。顿时,哭声响成一片。   章泯上前拿起离婚书,一扭头,走了。 我曾经把江青年轻时的照片看了又看,不难看但也不好看,如果放在现在女明星当中去评比,绝对是算实力派的。就算放在当时的女明星当中去,走偶像派基本上也很难。那为什么可以让这么多成功人士为她神魂颠倒呢?答案在她与人的一次闲聊中泄露,她说:“男想女,隔层山;女想男,隔层板”。这也许已经是当时的俗语了,但也算得上江青的“泡仔”心得。 不过,“第三者插足”怎么说都还是不好,一开始蓝苹处事还是相当低调的。她又很早与唐纳分居,所以一直没发现。时不时再回来插插足,让他距离产生美。1937年5月中旬,唐纳为蓝苹写了一个剧本,托导演交给蓝苹,这导演就把事给坏了,导演叫钱千里。送剧本是一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事情,他却非要自己送去,送完之后还如实的向当时的杂志《影与戏》叙述。 “我从来没有去过。那天去得太早,大约蓝苹还没有起来。我敲门敲了很久,以为她昨夜拍戏拍得太晚,现在还没有回来。本来打算走了。哪晓得蓝苹又轻轻地开了门,伸出一个头来。我就把一个剧本交了给她。因为从来没有去过,就顺手推了门进来。哪晓得章泯正睡在床上,我弄得有点难为情,两人互相点了点头,我就轻轻地走了……” 丑闻,绝对的丑闻。最心爱的情人,却伤害我最深,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别人。5月27日,唐纳悲痛欲绝,跳入波涛之中。 为什么要跳呢?你做得绝,还有更绝的。蓝苹在唐纳被救几天后,就与章泯公开同居了。日久见人心,狐狸尾巴总有露出来的一天。蓝苹的这个举动遭到了舆论的批评,在她最该危机公关的时候,却还在报上放出消息:“悲剧闭幕,喜剧展开,蓝苹章泯,蜜月旅行”。自作孽,不可活。她遭到了所有上海人的封杀,当民众背对着你时,热脸贴冷屁股都是徒劳的。演话剧,上台嘴还没张开,台下就嘘声一片;演电影,导演不是唐纳就是章泯的好朋友,本身还是票房毒药,谁敢请。走人吧,名已经臭了。你唱:“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也没用,演员能做成这样,也挺不容易。 第五幕 江青 饰 江青 旁白: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达到的目的。 ——莎士比亚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个上海,一个延安,落差很大;从身份职业来看,一个明星,一个党员,差异很多。这么多对立的矛盾统一到一个女人身上,是一件复杂且奇怪的事,而蓝苹去延安,则是奇怪中的诡异。她是一个目的性极端明确的人,上海确实呆不下去,但她不会没事往穷山沟里跑。不错,她确实当过一段时间的地下党,不过在俞启威被捕,她也被捕一段时间后就没再跟组织联系。等她以蓝苹的身份出现在上海,千万不要以为她是在“忍辱负重”。也不要想她遭受到打击后,会突然顿悟改邪归正,看破红尘,归依我党。去延安,她是有动机的,她是为了一个人才去,而这个人会再度让她失望,他们之间最终只能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文殊唯心的最新更新: 我必须在我的有生之年,看见这种屠戮的停止 / 2010-07-05 22:49 / 评论数( 1 ) 清官的死期 历史上的7月3日 / 2010-07-03 22:25 / 评论数( 0 ) 哪个刘亚军 / 2010-07-02 09:46 / 评论数( 1 ) 修《明史》的布衣 (历史上的7月2日) / 2010-07-02 09:41 / 评论数( 0 ) 11年后的怒放 (历史上的7月1日) / 2010-07-01 10:05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China Beat博客:“成为毛泽东之前的毛”吕贝卡·卡尔谈新书

原文: “Mao in Transition to Becoming Mao”: Rebecca Karl on Her Forthcoming Book 译文:China Beat博客:吕贝卡·卡尔(Rebecca Karl)谈她的新书:“在成为毛泽东之前的毛” 作者:Jeffrey Wasserstrom 发表时间:2010年7月23日 译者: Große Fuge 校对: Shen Wei 、@xiaomi2020 前不久,我对吕贝卡·卡尔(Rebecca Karl)做了一次问答访谈,话题是她即将出版的关于毛泽东的书。现在离出版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决定做一个简短的跟进,而她也再一次很配合地回到了一些问题: 下文中的JW是杰弗瑞·瓦斯托姆(Jeffrey Wasserstrom)的缩写,RK是吕贝卡·卡尔的缩写 。 JW: 我在 亚马逊网站 上看到了你的新书的封面和一些样章。准确的上市时间是什么时候? RK: 杜克大学出版社在七月底给我寄来了样书;这意味着新书最迟在八月中旬就可以购买了。 JW: 关于书的封面如何贴合或反映了书中的争论,你有没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的?书中展示的毛的形象和其它最近出版的同类书中的毛的形象有何不同? RK: 我特别要求设计师不要用红色的封面,也不要用一张能让每个人联想到毛在自己权力巅峰时期的照片(最庸俗的毛的形象)。而这些都是大多数写毛的书喜欢采用的主题。我想用一张还未成为毛的时候的毛泽东照片。这是因为本书最重要的讨论就是毛不是天生成为那个毛泽东的,他是如何变成那个在历史中的毛泽东——他与中国政府、世界局势的相互作用,还有他和他的同志们所面临的挑战。为了展现这个历史过程,我去上海文革博物馆买了一张1938年毛在沉思的木刻印刷品。它描绘的是一个平和安静的毛,但是在我看来,它也描绘了一点毛对前方障碍的思考。我把这个交给了出版社,作为我最想要的封面。事实证明,我对美术设计一窍不通:用这个图片做书的封面完全不行。作为书的封面,这个作品让人觉得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海瑟·汉斯雷(Heather Hensley),我的封面设计师,尽了她最大的努力来帮我改善,但是最终她还是没办法用这一作品。然而,她发现了一张抗日战争(在美国被称作二战太平洋战争)时期毛在延安(1930年代的共产主义者基地)开会,看起来很年轻的照片。这是毛和中国转变的时期,所以这个照片很适合来展现书中的激烈的争论。低沉但是强有力的颜色设计是汉斯雷的主意,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它一反毛的庸常手势,并赋予了这些手势活力;而且它唤起了对老照片(它确实是张老照片!)的回忆。 JW: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我想问一个有点离题的问题。对于最近在《中国日报》关于毛作为一个成功的经理人或者说企业家的 故事 引起了一些喧哗,你有没有什么可以和我们的读者分享的想法? RK: 在我写这本书的序言的时候,我正第一次在NYU开始教授关于毛的课程,我发现自己的教室里挤满了商科的本科生。他们过来是想学习下“游击战市场战略”,导师告诉他们这个战略来源于毛的游击战理论。我告诉他们,在我这里他们学不到任何市场营销的知识,不过他们可以学到不少中国和毛本人的历史。试图把毛应用在管理课程和资本主义市场在我看来是很滑稽的——但是这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症状。所以这个问题不是离题,而是正好切题! 相关阅读: Maoist management classes increasingly popular 《 玉瓦相杂 》黎安友对张戎著《鲜为人知的毛泽东》的 评论 (英文。 P.S. 是否有人找到了这篇文章的中文版?如果有,请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可以翻;) 译者频道—开卷有益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 译者频道—开卷有益”、 “CB博客”、“译者 Große Fuge ”索引。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

看中国:毛泽东嫡孙升少将一片哗燃

军队现在整个全国拼命加军费,拼命地提拔上将,提拔将军,而把这么一个活宝,拿出来在这儿耍宝,你让全世界和中国稍微关注我们的国防建设的人怎么看这事儿,故意让中国军队在全世界出怪露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