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生活

【异闻观止】党员干部相亲指南18题

编辑注:新浪网原文内容已删除 春节将至,相亲也开始活跃了,就连党员干部也坐不住了。近日,南昌市发布了一份《党员干部相亲指南》,共18题,包括党员干部被逼相亲怎么办,可以在教堂结婚吗…...

阅读更多

<七星视点>第三十期——人家的小三,关侬啥事体?:公众人物和他们的私生活

    人家的小三,关侬啥事体?: 公众人物和他们的私生活       这是一个香艳的网络时代。 几个月前,韩寒被爆美满家庭背后实有第三者,之后又发文希望妻子与小三和平相处,引起了社会热议;接着,万科老总王石的婚变又让网民们热闹了一番。香艳的高潮也许出现于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12秒的不雅视频上。这段视频不仅使他被革去职务,还令自己遭受了数万网友尖刻的嘲讽和恶搞。 几年来,随着微博在中国的红火,媒体给我们带来了公共话题讨论的便利。然而,现在它似乎已经将讨论范围伸向了“成年人在自己房间里的事务”。我们真的可以热热闹闹地谈论着他人的婚姻问题、甚至男人的尊严问题吗?这是不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我们可以这样曝光身边的普通人吗?如果不能,那么曝光普通人和曝光公众人物有什么区别?在这些问题上,人们似乎分为了旗帜鲜明的两方。本期七星视点中,我们搜集了双方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希望通过观点的比较,您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观点辩论   正方:认为公众人物应该被曝光并接受监督 反方:认为公众人物的隐私应该受到保护   辩论角度一:当事人的身份   正方一辩: @宫本陶子 : 作为名人作为以后想出名当明星的人就要经得住各种曝光爆料考验,那么多明星的穿着家庭一举一动都被媒体和各类杂志曝光,别人怎么没有出来这样指责,作为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会被关注,媒体不曝光就没新闻,要出名就只有承受各种压力。 队友补充: @大夫山人围脖 : 你既然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名人,在收获社会地位与关注的同时,就必须做好个人隐私被曝光的准备!世间的事哪有两头得利,样样都占便宜的?! 反方一辩: @从容吕俊 : 媒体炒作王石的私人生活是不是有点过界了?他不是政府官员,也无义务充当社会道德楷模。曝光他的婚姻和财产是否践踏了他的人权?如果每个人都不去尊重别人的权利,为了小利就轻易地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去侵犯别人,最终每个人都会成为这种丛林法则的牺牲品。     曝光私生活是否合理,取决于被曝光人的身份吗?这是争论双方的第一个争论点。从经验来看,媒体曝光的目标大致集中于两类人物上:一是政府官员,二是公众人物。对政府官员的舆论监督已经获得普遍的认同,那么,对公众人物,同等程度的监督又是否适当呢? 我们可以把公众人物分为两类:一是由于自身的职业、地位等在社会具有广大影响力;二是因卷入某一热点事件中而被人们关注。一般认为,前一种公众人物因其相比于普通人来说,由于其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媒体、社会平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辩驳,因此他们应该适当承受更多的公众批评。 但从道义上讲,他们是否应该承受私生活的曝光呢?也许影响社会价值判断的法律判决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在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案的判决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媒体行使舆论监督过程中,公众人物对于可能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忍受。明星私事属于社会公众利益的一部分。新闻媒体行使报道与舆论监督的权利并无不当。” 这段判决告诉我们,公众人物的生活状态由于有着很大的外部性(比如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不论是否心甘情愿,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了公众利益,需要得到监督。这种监督的确带有不公平性和伤害性,但当事人需要牺牲一些利益来“忍耐”,从而维护社会利益;同时,这种曝光带来的个人损害,也要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辩论角度二:何为言论自由?   反方二辩: @劉傑精神病想要当学霸 : 针对这几天的王石婚变,我只想说,那是人家的私事,任何人不应该去评价。至于各种联想,纯属吃饱了没事做,闲扯淡,尤其是最先曝光的人,最无耻。王石虽是公众人物,但终究是人,有自己的隐私。中国的网民有时确实利用网络做了好事,但很多情况下,却是一种愚昧,往往成为谣言的滥觞,被人利用而不知。 队友补充: @王利芬 : 一个尊重他人尊重别人隐私的习惯是一个人文明水准的试金石,如果微博成了隐私揭发地,道德评判的至高点,受害的都是自已。没有哪个人的隐私敢说经得起大众百般考量。让微博这个不易之物为民众的公共利益、为弱者的声音发出、为域外新鲜空气的呈现谋利吧,哪怕成为公司营销平台、调侃的场所也不错。 正方二辩: 刘枭 : 我们为什么可以批评一位公众人物的私生活方式?1、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并不完全是“私”的,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需要社会舆论来制衡;2、个人的批评与公权力的强制有本质区别,批评不等于审判,不具有强制力;3、社会舆论的批评是形成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各种声音都应当有表达的平台;4、这也是多远与开放社会的重要特征。 面对具有争议的话题,最为合理的态度是,允许批评,并允许对批评进行反批评,而不是一看到有人批评,立马急红了眼,大声骂“傻逼”,这是一种自爆其短的行为。在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允许各种批评,也允许对批评进行反制,大家在舆论上一较高下,而非以“这是私生活,不容其他人置喙”为由,禁止与阻止批评的声音。   对他人私生活的曝光是言论自由吗?我们有权批评他人的生活方式吗?在正反方不同的观点中,实质体现出了一个问题:何为真正的言论自由? 维护言论自由,重要目的之一是使人们发现真相。“真理只有在言论市场中才能得到检验”,因此,我们需要保护不同的声音。但与此同时,很多被社会认为过激、带有攻击性的言论不可避免地诞生了。我们无法排除它们:由于思想带有深深的时代性,一个时期被人们视作过激、不当的言论,在下一时期可能就成为共识;不同人对于对错标准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为了使可能正确的言论不被不恰当地牺牲,我们不得不放宽标准,最大限度地保护它们。 然而,批评、监督的权利虽然是公民权利,但公众人物作为一个人,同样也有不可侵犯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在这两种权利冲突的时候,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是媒体和公众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媒体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在判决书中写到: “政府官员名誉受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压制自由言论为代价进行救济。” “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或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 但是,在“沙利文”案后,起诉媒体诽谤的案件仍越来越多,标的额也越来越大,媒体对公众人物的报道越发不留情面,谩骂、攻击屡见不鲜。而面对质疑,很多媒体却用“言论自由”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同时,媒体的声誉开始逐渐下滑,人们不满媒体胡编乱造、夸大事实:滥用保护伞,也使得媒体陷入指责之中。 言论自由不是免费的晚餐。它不但要靠每个人的争取,从某种程度上,还更需要每个人小心翼翼地呵护。滥用自由只会给自由带来更大的威胁。“若自由无限制,则自由无意义”。很多人口中反复着谈着“要自由要自由”,但殊不知,自由的精髓在于如何合理控制自由。只有懂得小心翼翼地驾驭才能长久地拥有。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容忍异己的言论也是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未来“有幸”出现一个喧嚣纷杂、哗众取宠的媒体界,我们就将其当作一个社会成长所必经的过程吧。就像胡适曾说的,“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不同方式曝光方式:媒体自由的两种产物   其他观点   观众发言一: @郭君平 : 事情越说越玄了,不过我觉得,作为公众人物,还是气量大一点好。不像我们升斗小民,有隐私也无人理睬。名人平常享受着普通人难以享受到的心理优越感,到了隐私曝光的时候,不如学学王石,堵不如疏。 观众发言二 @feifeifeifeiisalone : 评价一个企业家……首先我们看他有没有最大化股东权益,进一步有没有最大化stakeholders权益。至于他结婚离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观众发言三: @岳小困 : 从毛时代开始,我们这个社会就热衷于制造偶像并将其塑造为神一般的存在,让大众都忘记了偶像也只是个普通人。这次韩寒小三事件,众多少女的玻璃心又碎了一地,殊不知偶像就是拿来毁的。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真正成熟的人,才能学会接受不完美中的完美。   人家的小三,到底关不关你的事儿?你找到答案了吗?     (编辑:李靖恒,刘迎;责编:张舸)     您可能也喜欢: <独立影像>第三十六期:天马行空般的现实寓言 爱似王小波 <独立影像>第三十三期:人间疲软,大地沉重 <独立影像>第三十五期:装神弄鬼的艺术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