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

亚洲周刊:中国大陆观选团访台记

对台湾人来讲,除了「中国机会论」与「中国威胁论」,除了把中国和台湾掩耳盗铃地隔开,或者在那里寻找一切可以挣钱的机会,有没有一种可能,让台湾力量,也参与进中国民间社会的成长,让台湾经验,帮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让两岸统一的共同愿景,成为影响大国崛起的良性力量。杨伟中把这「空想」自定义为「中国参与论」。

阅读更多

颜昌海:“中国模式”越强,世界离中国就越远

“你作为英国首相能从我们中国模式学到点什么?”如此愚蠢的问题,相当于问 Google 总裁:请问您能从百度模式中学到什么?请问您能从 QQ 模式中学到什么…… Google 总裁只好哭丧着脸说:还是当小偷好呀。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卡梅伦的回答,王晓阳实在想不出他将如何回答这个雷人的问题。网络上已经有人替卡梅伦设计好了多种回答: 1 ,加强城管队伍建设,为和平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 ,全英国建立血汗工厂向全球供应廉价商品。 3 ,不是我要当英国首相,是女王非得让我当英国首相! 4 ,把英国的房子全 …… ……

阅读更多

<摇光>网络时代的信息摄取

更进一步想,所谓的学理艰深,难道真的胜过常情的把握和决断吗?屡作杂文妙品的韩寒,在某些人嘴里也不过是“没有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只有通篇引号的文章,才叫做好文章。关键是,我们门外之人,要甚理论基础?理论对于妙笔和精见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基石,而所谓的大经大典,也不正是层层的妙笔精见的堆叠么?   网络时代的信息摄取     文/陈轩 (兰州大学)   一年前的二月,以一种倏然消失的姿态,我关了校内,退了北斗。总的来说,当时我抱着一种对网络信息流浸泡之后的厌倦。面对网络信息洪流,总有一种匹马西风听大潮的焦虑、惶恐,一种对自身消解扑面而来的字节的能力的飘摇无定的不自信。每每希望自己回到前网络时代的阅读状态。也即那种掩卷长思对日落,或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感觉。那样的状态轻缓舒落,悠然自得,可以将思绪在头脑中轻拢慢捻,斟酌玩味。 因为在那之前,带给我主要信息流的源头就是校内,每当点开一个好友分享的理论性阐述的冗长文章,我都怀着急于看完关掉此页面的深深焦虑,这种焦虑来自迅速检阅信息流和尽力吸收信息、观点的矛盾。并且,由于时有作文,不免关注回应,参与讨论。总觉得这不是提升功力的正途。我以为,观而不语,读而不作,才是玄门大道。我以为,关掉了校内,切断了信息源,我能回归。 但我发现,虽然离开校内,但我还是栖身于网络比特海中。我还有别的信息源流。Google,Reader,豆瓣小组,twitter,如果你拥有对各个渠道的信息点的足够收集,那么这些都是比特海中的信息暗流。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对网络渠道快速获得的信息产生程度不等的依赖。比如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意志去理顺自己究竟有多少线下未完成的待办任务,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刷新Google,Reader的首页,或者是反复地折腾twitter,妄图发掘出一些新的信息节点,好让自己沉浸于其中,暂时麻痹自己,使自己失却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 而且随着自己越来越熟稔于网络信息的获取手段,会发现信息(或是你觉得有价值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消化的信息)会呈指数级别地增长乃至于爆炸。在我而言,经常性的情况就是,墙内的浏览器打开了数十个页面,墙外的浏览器亦如是,中文的,英文的,大多是冗长的学理文章。每次上网却都撇开这些,先捡些轻松不费脑的信息浮光掠影地瞥过,总是想着将那些挤榨脑汁的文字留待空闲时仔细理会。但是网络时间有限,这就发现留待仔细理会的时间段永远不会到来。而那些标签页,也就随着我每一次重开浏览器时,顽固、倔强、嘲弄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有意侵蚀着我对自身收割信息能力的估量。 好的,现在的问题很清楚了:是否要逼自己去做一个网络史前人? 据说,如今《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了十八世纪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那么我不禁遥想,在全面印刷时代到来的时候,那些知识人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惶恐。他们和我一样,生活在一个媒介信息流装载量阶跃式突变的时代,他们作为信息接收者,是否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肯定有人退却,意图回到羊皮卷鹅毛笔的诗意岁月;肯定有人走进对之令人惶恐的新媒体,努力更新自己的接收能力。无论怎样,我知道,时代的前进,不会随着人们的选择而有丝毫驻足。 实际上,面对变化,可行的态度不是决然地掐断自己与新媒体的连接,而是尽量配合外界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对信息吸收的理解、对信息吸收能力的锻炼提高。举例而言,往时仕人只需熟读几本圣人教诲,便可达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治平之境;现今如欲读个MPA,所需研究的案例不知凡几;中小学时几本薄薄的教材一学就是几年,老师恨不能带你把课本上每个字挖筋剔骨,和血吞服;而如今大学每学期都有几大本厚厚的教材等着我们囫囵吞下。如若抱守旧时方法,如何是解决之道? 时新网文显然不可以研习经典著作之法读之。面对浩大的比特海潮迎面扑来,也不可能字斟句酌。不想被海潮吞没的最好方法就是早日练就凫水之道,而不是装作这世界上本没有大江大海。企业管理者往往一天就有成百上千封的邮件需要处理,如果没有过硬的信息处理本领,岂不是在这些涓涓细流面前就要被冲垮,何谈谋划企业发展,带领企业攻城略地呢?信息内容的筛选过滤,信息类型的存档归类,这些都是必须早日练就的基本功。而这些需要将自己投入到更多的比特海潮中方能练就,直至“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才可称道。 当年我还有一个念头,总觉得纸质媒体捧在手上感觉靠谱,仿佛纸上的每一缕字句,每一言思考,比数字化的屏上同类更加值钱,更加牛逼。而今这个想法有所改观。举例而言,和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不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处于对思想流通速度广度的追求,深刻的头脑也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发文。以此一斑可以窥见,网媒和纸媒的境界鸿沟也愈加被抹平。纸媒和网媒的体裁之别也往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秦晖《传统十论》是由十篇文章组成,如果在网上东西摸索,看全了这十篇博文,那么和捧书在手,也并无太大分别。何况,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网络信息的获取渠道相较纸媒应该愈发受到重视才对,而不是出于思古心理,主观上抑此扬彼。 更进一步想,所谓的学理艰深,难道真的胜过常情的把握和决断吗?屡作杂文妙品的韩寒,在某些人嘴里也不过是“没有理论基础”,在他们看来,只有通篇引号的文章,才叫做好文章。关键是,我们门外之人,要甚理论基础?理论对于妙笔和精见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基石,而所谓的大经大典,也不正是层层的妙笔精见的堆叠么?我承认,读书人要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谦卑,但过度地依赖经典,甚至如我之前放弃自身言说的机会,那样恐怕才是欲修名门正派武功却堕入邪魔外道的见知障。就比如, 之前还有个幼稚想法,总觉得待学有所成之后再出来指点一二是个正途。殊不知“学成”二字难以定期。何谓学成?读研么?读研自有读研时的忙处。工作么?工作自有工作时的计较。人生何时是闲时?关键所在是明了主业副业各自分量,合理分配各处精力,否则,岂不是一辈子抛却“述作之后,方得心安”的乐趣了么? 而且反省离开校内的一年,我未曾时时做到专心投入专业学习的地步。闲置的光阴亦使我常常抱愧。所以正如左右两派应当基于各自的底线共同追问政府的权责一般,我也应该向那些抛却的闲情索要光阴,而不是割舍有意义的述作而成全课业。 正如我今天会重新反省一年前的想法,将其形诸文字。或许之后我也会否认今天的想法。我总将自己看做一个不断进步的个体,而不是自己曾经的话就要为面子而反复为之找理由。而读和写,正是进步的无上良方。 标签: 信息 , 反省 , 取舍 , 新媒体 , 网络 , 过滤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绿坝,官方舆论的滑铁卢? (44) 心理分析——人格分裂与赛博空间里的“生死爱欲” (0) “要做网络杂志,我以为……” (1) 仰望北斗——我心中的新媒体 (0) 这是一个争夺用户注意力的年代 (3)

阅读更多

政府初夜权,商人二啖汤!

西方经济学理论错了吗? 任何一个西方的经济学家都会说,一个国家,要发展市场经济,首先就要保障私有财产。理由很简单,如果私有产权得不到保护,企业家、个人就没有创业的动力,市场经济的活力也就无从谈起。我国2004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一条,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宪法第十三条)。 然而,在现实中,每次看到城市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地方政府没有完全体现出保护私有财产的味道,仿佛农民、居民的房子不是什么财产。去年,山西省将煤矿国有化,引起诸多纷争,最后私营企业主们也胳膊拗不过大腿,他们的公司财产权也没有得到尊重。然而,经济不也一路凯歌,唱到现在。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错了? 这种基本理论,其实是不会有错的。仔细考量,在政府对于成品财产的保护,一般仍是满足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而只是对重要的原材料,是垄断经营,私人不得染指的。所谓成品财产,是指于政府已经卖过一遍的财产。如初夜权,政府享受,之后,有力者得之,政府予以保护。 土地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构成要件,按照国际公认的国家要件(土地、人民、政权)。政府首先垄断了土地的所有权,国有或者集体所有,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上市场交易,必须卖给国家,由国家卖出。因此,土地是垄断经营。 其次,就是矿产(包括最近热门的稀土)、石油。可以解释,为什么投资山西煤矿的也是富商,政府为什么不保护。因为,这种卖天下的买卖,基本无需含金量,傻子都会。何须什么企业家卖,政府智商用在这里刚刚好。因此,私人企业家,请另谋高就。 以前是打天下,坐天下,收地租。现在,坐天下,卖天下。土地卖完,矿产挖半。终于混上了第二把交椅,可惜,即使是老二,一个小岛也争不过来。 对于以上两者,宪法所赋予的私有财产权保护是严重不足的。那么为何经济仍能高速发展,外来投资仍源源而来呢? 秦晖教授提出,中国是土地低价加上劳工地价,于是外资青睐中国。这当然是至理名言,然而,似乎应该还要加一条:执法资源倾斜,或者称保护一些人的私有财产。 都知道,徒法不能自行。执法是要成本的,所谓权利依赖于税。养那么多公务员,在执法上,如果公平分摊,能摊到投资者身上多少?其结果是重点保护。拿知识产权保护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几个开创性案例,不是腾讯(珊瑚虫版QQ案),就是华为(商业秘密盗窃案),当地政府鼎力支持,这些公司当然不必动用民事诉讼,直接上刑事,很省力。 但是,如果你不是腾讯、华为,要去报案,恐怕是难上加难。什么级别的企业,配置什么级别的行政资源。腾讯,360龙虎斗,鉴于能量差不多,爸都是李刚,于是觉得上法院也是等量齐观,不如直接PK了。由于动静太大,居然惊动顶级领导批示,比稀土还有稀罕的资源哩!多少访民心目中的大奖,就随便花落腾讯了,瞧瞧政府对款爷之关心。 对外资的保护,在新近民族主义兴起之前,也是相当之有力的。大使馆、外商直接给领导写封信,人家背后有势力。领导那么一批,执法资源的倾斜就顺理成章了。有限的执法资源,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他非GDP要件的,就放一边了。何况,如秦晖教授所说,只有便宜拿到土地,才能吸收外来投资,拿走穷人的,送给富人,以发展经济。 因为只有富人才能发展经济。穷人拿了地,无非是种地,没有GDP,不能发展经济,种地不如让你去打工,你不肯去打工,严父只能拿走你的地,逼你去打工。这是为国家好。没有便宜的劳动力,如何能民族复兴?没有民族复兴,怎么会有屁民的尊严呢?于是,农民的地被初夜后,有力者喝起了阿二靓汤,最后,这些残花败柳的碎片,都卖到屁民买不起为止。 可能你也会说,至少政府对住房等私有财产的保护是足够的吧?这要看,如果你的房子是没有经过开发的商品房,那就难说了,征用、拆迁仍极有可能,因为没有被征用过初夜权。如果已经是商品房,那政府已经幸过一次,基本上不会再卖。如扬州这种刚盖好三年的,政府一规划又要拆迁的,那是极品,难得一见,或许是六宫粉黛无颜色之类的。 看来,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没错,我们圈地、逼工,护大款,最终目的,是为了集中大多数人的财产,卖给少数能人,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然而,用宪法、法律,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权。   这种从没有私有财产,到制造私有财产,再到集中私有财产,最后保护私有财产,西媒东用,卧薪尝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多年前,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后,集体化、搞公社;改革后,征拆迁,房地产。柳氏之复归韩翃,私产之摆脱沙吒利,真不知在何年马月?噫!【21世纪网】本文网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1/zOMDAwMDIwNTUzOA_2.html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中国模式”不应是高税收负福利

 “中国模式”如今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其实要总结起来,“中国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高税收负福利。中国为何能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与负福利息息相关。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公平,“低地价” (甚至是“零地价”)、“免税减费”、“司法挂牌保护”等,这些“优惠”条件应是最有吸引力的,也是“中国特色”。除了这些,就是“低人权优势”,外商的“血汗工厂”工资福利再低,甚至不分昼夜劳作,工资被肆意扣压,还受司法保护,民工维权也就只有跳楼这条路了。有“12跳”的富士康要从沿海发达地区深圳“产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河南,“被实习”这样的媚富现象就出现了,河南省教育厅发出红头文件,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去富士康实习。地方政府媚富还有另一种表现,叫做“狗屎堆长草”,本来那些商人就富得流油,还不惜纳税人的钱奖励他们、补贴他们。《2010胡润IT富豪榜》上,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列富豪榜第二位,总资产高达293亿元。而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10月12日公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第三季度住房补贴拟发放名单,马化腾及其公司多名高管,华为、中兴等公司多名高管,均在领取住房补贴的公示名单中。马化腾显然不缺这点政府住房补贴的钱,缺的是那些低收入者。(2010年10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