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香港独立媒体 | 编辑室周记:香港人口政策,是一个空盒子,还是一个黑盒子?

作者: 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3)  | 标签: 香港 , 人口政策 , 谢晓阳 文:谢晓阳 近日,特首参选人梁振英不断质疑,另一名参选人唐英年主导的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目标不清,进展不明”,唐氏则反驳,这样的批评“对委员会内工作的公务员不公道”。当记者问到有关人口政策的报告何时公布,唐氏却回应:“已完成得八至九成,相信很快可以出台。”人口政策,是现代城市有效治理的重要技术,然而,这在特区政府管理下,它像一个谜。到底,它是一个黑盒子还是一个空盒子呢? 人口政策,粗略来说,是一套管治技术。它是管治者对其管治的范围内的天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矿床、海港等)和人力资源(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出及移入人口等)的结构和分布作细致统计,再结合当前的居住、医疗、教育及其他基础建设及社福条件进行交叉分析,厘订出这个地方未来一段时间内各项施政的重点方向,投入或减少;当然还包括税赋调整。香港作为一个被英国统治一百五十年的城市,其人口政策出现得非常晚,主要原因与英国传统的殖民统治模式有关。英国和法国很不一样,当法国殖民非洲及东南亚时,会抬出一套很大的管治计划,但往往很难落实。英国则是相反,根据香港经验,以人口普查为例,从一八四二年英人正式占领港岛以来,断断续续也做过不少与人口结构和分布的调查,但正式而全面的人口普查,要等到一九六一年才出现;这与英国调整在香港的殖民模式有关,这里不赘言。六一年的普查内容非常简单,主要针对人口数目及分布、移民数目、简单居住状态、学历等等进行资料收集,至于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的交叉统计,在这一次收集得非常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独立的统计部门,Census Department已经在这年成立了。 十年后,一九七一年的人口普查里,普查内容更明显改变。当年的人口普查就称作“人口普查与住房(Census and Housing)”。正如我们所记忆,一九七一年,麦理浩上台,随即展开十年建屋计划,虽然后来计划只落实了一半,但至少大家谈起公营房屋里程碑,都会想到这个计划。在这份人口普查的介绍中也说明,当时香港最需要处理的是“居住问题”。问卷中,除了细分不同家庭状况下的不同居住结构之外,还将不同职业种类、收入指数、教育程度进行交叉分析。当然,除了人口普查,在居住问题上,房屋署及其他相关部门也有不少统计调查,但其调查内容及政策重点,还是侧重在如何配合经济发展,而不是市民福祉上,更没有处理“突变”可能产生的问题。这里说的“突变”,是指殖民政府没能有效预估和处理中国大陆开放改革后对香港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透过人口政策进行有效管治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数,包括管治区内的和管治区外的,均应有充份掌握。当年殖民政府没有处理“突变”的后果,是当大量公营房屋在屯门及元朗区兴建后,港商却往大陆开厂,没有相对的就业机会出现在该区。总之,这里想说的是,有关人口政策的制定,并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人口出生率数、死亡率的统计,也不仅仅是呈现一个政府期望这座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移动朝向什么方向去走,它是一整套根据各项统计数据,再结合对外围情势的判断,进行分析并厘订政策的技术。但在香港,我们没有看到这一套东西,或是,更确切地说,我们只看到一套偏重经济利益考虑的所谓人口政策,不管是殖民时期或是九七后,情况都一样。 二零零三年,特区政府推出《人口政策专责小组报告书》,内容涉及三十多个范畴,但却未能回应九七回归之后出现的“突变”;这里说的“突变”,是指北京成为香港宗主国后,因为政治因素所出现的人口结构突然的改变。譬如,报告书中对于中港家庭将可能对香港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没有细致讨论,那时候,谈到中港家庭的影响时,时任政务司长的曾荫权公开表示:“……谁要在港申请内地的配偶到来的时候,他必须考虑到要维持这个配偶将来在香港的经济活动……。”换言之,当时的特区政府是以“有条件”批准港人内地配偶到香港作思考的,这个“条件”,当然就是指经济能力,即有经济能力的人,才可能获准申请配偶到香港。然而,不管是根据《基本法》或是按照实际情况,曾荫权的思考都是不符现实的,但正由于这种思考,使得特区政府当时没有计划投放更多资源在这批中港家庭及其子女身上,因为官员理所当然认为这些人是有经济能力的。这种思维,是今天公共资源配置失控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与自由行的开放有关。当然,政府可以说,当年报告书出台时,还没有实施“自由行”,特区政府未能预测,然而,尽管特区政府没能预测这个“突变”,但二零零七年,即自由行实施四年后,时任政务司长的唐英年主导了一个“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但尽管是四年后,我们也没有看到特区政府有计划地将自由行所产生的影响一并考虑在资源分配的政策之内。最近“双非”人士到港生子,对公立医院妇产科带来的冲击,就已经看到特区政府似乎并没有在人口政策上作这方面的考虑。到底,“单非”和“双非”在使用公营医疗设备时,是否该一视同仁?如果像今天的情况,答案就“是”,那么,是否代表特区政府将大陆移入人口作为增加人口的主要手段?有关这一点,政府也没有说清楚。于是,有人认为,特区政府不是没有人口政策,不是一个空盒子,它只是一个黑盒子,不透明的,不给你看见和讨论!是这样吗? 相信特区政府有一套藏在抽屉里的人口政策的指出,政府有一套计划,譬如透过“综援长者广东及福建省养老计划”将贫富的老人家移到内地居住;透过“双非”将有经济能力的大陆人移到香港(根据林瑞麟的说法,“双非”子女多数来自专业人士家庭),然后,还有“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等,均是有计划地改变香港人口结构的安排。然而,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不管香港和北京为政者对香港或是粤港澳的未来人口规划如何,却不应该仅仅是一套想法,或一套不可说出来的想象,而是应该政策和资源分配同时进行。譬如说,有人希望增加香港的出生婴儿比例,那么,在医疗设备、教育方向、住房条件、行业发展等等,都应该有相应的资源投放,可惜,当前看到的,只是一些有关人口的统计数据和人口结构与分布的期待,中间环节,依然缺席。 也许,真的有这个黑盒子,但吊诡的是,人口政策不能地下进行,它是一个全民运动,要人口政策成为有效管治的技术,不仅要全民参与落实,更要公诸社会讨论,不然,谁会参与呢?因此,即使黑盒子存在,那可能只是一个空的黑盒子。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李昌平:越南土地私有化的灾难

李昌平:越南土地私有化的灾难 进入专题 : 土地私有化 土地制度    ● 李昌平 ( 进入专栏 )       2008年10月4日-13日,三中全会召开之际,笔者开始了第三次越南之行。很多人告诉笔者,越南的土地是“私有化”的,是可以自由买卖的。这是笔者这次来越南的主要原因。这次越南之行访问了永福省的农民、小企业主和乡镇干部,还在胡志明市、河内市等地拜访了已故武总理的大秘武国俊先生,已故总书记的秘书、去年退休的政治局常委潘演先生,还拜访了在任的全国农会、中央经济研究局等机构的负责人。            一、越南土地制度的概况            通过访问,感觉越南的土地制度大体上是这样的:15年前,越南进行了土改,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农户20年使用”,集体所有制不复存在了。理论上讲,在20年(期满后会再延长50年以上)之内,农民可以出租、抵押和买卖土地,也可以申请土地“农转非”后出让土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做法如下。     在永福省(距离河内60公里)的郊区新筹乡,农户一般4-5口人,户平3亩多农地和150平方米宅基地。农民的土地是不能用来办“乡村企业的”,甚至稻田改作稻田养鱼或种水果都是不可以的,必须种植粮食(粮食价格为2人民币/公斤)。新筹乡农民的农地,是不能在银行抵押的(在越南的南部等地区可以,主要是有“农转非”预期或收入较高),银行只接受农民的宅基地等非农地抵押,一般360平方米可以抵押贷款60 000 000越南币(越南币和人民币比价2 480:1);农业庄园可以抵押, 360平方米可以抵押30 000 000越南币。越南农民贷款的官方月息为1. 7%以上。农地转租比较多,一般360平方米的年租金不会超过100公斤稻谷(360平方米的年生产总量为540公斤);农地也有买卖,但很少,价钱差别很大, (360平方米)低的2 000元人民币,高的万元以上也有,关键看土地处于什么位置和政府有什么规划;在越南,农地可以向政府申请“农转非”(主要是建房),永福省郊区农村,360平方米农地“农转非”后,农民可以获得4 000元人民币,政府可以获得10 000人民币的财政收入,办理各种证件的手续费和礼金等,大约需要40 000元人民币以上。“农转非”后的住宅用地,转手即可盈利2倍以上;大量的土地“农转非”,还是由政府统一征用。据新筹乡乡长介绍,全乡总面积700公顷,两年后将有400公顷变成工业区,工业区是省政府做的。政府要办工业区,土地征用价格是政府定的,和中国的土地征用补偿政策非常相似,亩补偿一般在20 000元人民币以下。对于政府大量征地,农民有抵触,但只能服从。笔者问,农民自己申请土地“农转非”办工业和商业可不可以,乡长说不可以(注:有钱有权人应该可以)。     新筹乡的干部还带我参观了一个农民办的家庭砖瓦场(离乡政府只有1公里地,绝对不属于山西黑砖窑一类),场主姓梁,年生产50 000片瓦。因为越南农村没有经历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时代,所以农村加工业很少见,土地“私有化”后,再用土地办乡村小工业非常难。年产5万瓦片的加工厂,一年可以收入15 000人民币。工人每月工资80元人民币(下雨休息)。女工对我说:一天工作10小时,月薪80元人民币。我不相信,重复问了三次。老板也说是80元月薪(我在胡志明市访问时,人们告诉我工人工资为200-500美元左右;在胡志明市内,工人工资为600元人民币以上)。我的眼泪不听话的留下来了。越南的村庄,没有集体建设用地,也没有机动地,农地不能改变用途(水稻地不能用来种水果和养鱼),所以,砖瓦场的用土都要花钱买来。由于土地没有任何机动,(现在)新婚的年轻人要建房,必须花钱买宅基地,100平方米的宅基地,需要4万人民币(1亿越南币,我问了3次),我再一次流泪了。如果越南的土地政策像中国一样——准许农民用稻田发展稻田养鱼或鱼池边上建猪舍养猪,或有集体建设用地办更多乡村企业,这样越南农民在农村就会有更多发展机会和选择权,农民的工价就绝对不可能只有80元人民币/月(不到中国农村农民工价的十分之一)。回到酒店,想起80元工资和4万元宅地,还是止不住泪水!     越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在加快,在访问越南《年轻人报》(越南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的时候,越南朋友多次问我,你们中国有没有强制廉价征收农民土地办高尔夫球场的,有没有无偿给外国人土地办工厂,我说有的。越南人说,越南也一样。我问,越南土地是“私有的”,可以自主买卖的,怎么会出现和中国一样的情况呢?越南朋友的回答是:虽然理论上说,20年内(或50年内)是自主买卖的,但因为农民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土地,还是很容易失去土地。     在越南,由于不存在“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土”政策,人多地少和人少地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主义“耕者有其田”和“居者有其屋”的基本底线正在消失。很多农民非常恐慌。     在越南,水灾越来越频繁,水系和道路遭到破坏是常见的事情,由于没有集体和土地集体所有制了,要恢复就只有等国家“恩惠”了。农民种地越来越不方便,灾害风险越来越高,且成本也越来越高了。为了阻止撂荒发展趋势,政府不得不实行免费水利服务。     越南农村缺乏规划,住房乱七八糟布局,农村建设规划受到土地“私有”的严重制约;当笔者向越南朋友介绍南街村、大寨村、华西村和周家庄公社等7 000个村庄的时候,越南朋友只知道小岗村,从来没有听中国官方介绍过这7000个村庄情况,非常羡慕这7 000个坚持集体经济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村庄。越南朋友自言自语:看来我们学中国改革比中国改的彻底啊!笔者问越南在任的官员,越南在2013年农民2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之后,土地制度会怎么变化?越南的官员告诉我,不能等到2013年,最近1-2年要修改《土地法》,总的方向是“土地国家所有,农民长期使用”,使用权将再延长50年以上。笔者问,政府今后征地是不是仅限于公益用地,得到的回答是,国家征用土地也可以用于工商业,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会有所提高。这让笔者感觉越南的土地制度在由“私有”向“国有”转变。            二、中国和越南土地制度比较            越南的朋友问笔者对越南的土地制度有什么建议,笔者说,笔者的国家正在召开三中全会,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笔者是来越南学习土地制度的,不敢谈什么建议。在越南朋友的再三要求下,笔者还是对中越土地制度做了一些比较。     越南在土地制度理论上,相对中国是有优势的,如农民进城可以出售自己的土地,但实际的结果是,农地并不值钱,农地价格不到大城市土地价格的1% (胡志明市、河内市等城市房价比北京、海上还高),农民根本无法靠出售农村土地的收益购买城市的住房(1亩农地不够在城市买1平方米住房),何况农民工不可能短期内享受市民待遇,因此,农民根本无法“退田进城”。绝大多数农民也许一生的积蓄只能在农村买宅基地(100平方米4万元);又如,理论上讲,部分农民是有可能将自己的农地申请转非“的,是可以由农民转变为土地资本家的,但实际的情况是,土地”农转非“完全控制在政府和少数人手中,农民只有出售农地的份,或只能获得很少的”农转非“收益;再如,理论上讲,农民是可以用农地抵押贷款的,但实际上银行并不接受农地抵押(除非土地区位优势极佳),且利息高得农民无法承受;再如,理论上讲,越南的土地制度更有利土地规模经营,实际情况是农民家庭所拥有的土地处于高度分散化状态,没有”集体“这个层面起中介作用,根本没法有效流转……是不是因为农民只有20年土地使用权的政策所致呢?实际上越南的所有人都知道,农民已经获得的20年土地使用权实际上不会再变了,现在是谁的,永久都是谁的,是”永久不变“了。很多理论上应该有的土地权利,实践中并不能实现,并不是说”使用权物权化“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农民的土地权利得到充分实现,需要有廉洁的政府,需要有产权实现的基础性制度体系,需要有农民组织的自我保护等等。随着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的解体,农民组织基本上解体了,村庄共同体在瓦解之中(尽管越南有全国性的农会,和共青团和妇联是一样的组织)。加上越南农村没有经历乡镇企业发展的时代,比中国农村要落后,怎么可能建立起私有产权实现的基础性制度呢?农民没有共同体(组织),农民怎么可能阻止或对抗基层政府的腐败官员和黑社会、黑资本结盟呢?     相对越南,中国的土地制度,至少有两大优势。     一是农民集体所有制优势。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由4个部分构成:1)共同共有部分,如公共水塘、水系和公共活动场所等,这便利农民生活和生产,相对越南农村而言,大大节约了成本;2)按份所有部分,如基本农田和自留地等。所有权一人一份,体现公平;承包权(使用权)可以不平均占有,体现效率,但有偿使用——收取承包费。土地承包费按集体成员份额所有权平均分配。这有利于土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更有利于劳动力转移。更重要的是可以保障”耕者有其田“。3)按户占有部分:如宅基地。结婚就可以分配到宅基地, 2人也是一个宅地,3-4人也是一个宅地,是按户占有。相对越南年轻人要花4万人民买100平方米宅地,中国的集体所有制是可以守住”居者有其屋“底线的。4)机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部分。农民集体机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分配新婚人的宅基地、可以解决新增人口的口粮田,也便利发展砖瓦场、农产品储备库、禽蛋加工厂、养鸡场、养猪场、渔场之类的乡村工业和专业化养殖,为农民自主解决基本需求和消化社区内部矛盾有很大便利;还为保护农民社区共同体和村民自治提供了基础:如:为维护村庄共同水系、道路、公共生活场所、自来水、三提五统公共开支等提供了保障,越南正是由于没有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水系和道路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改善社区公共生活和维持社区自治,就更难了。和越南相比,中国土地制度的第二大优势是农民可以在”大农业“框架下,自主改变土地用途。如水稻田可以用于水产养殖,棉花地可以用于种植水果,甚至可以用农地盖农业生产房,等等,虽然也有限制,但限制不强。这有利农民适用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结构,也有利农民在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机会。这是中国农村居民在农村务工的劳动力价格高出越南5-10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中国土地制度在90年代以来的”深化改革“中,不是在完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一直在去集体所有制,已经产生了很大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征用农民的土地,补偿的是30年使用权,得到的却是所有权。同时,政府规定农民种地不向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交钱了,政府正在消灭《宪法》规定的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农民村社共同体。这个变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二是中国”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已经在不少地方造成了30%的”无地农民“或”有地市民“。中国政府好像不准备重新均分土地,以解决”无地农民“和”有地市民“的矛盾,如果在土地占有已经极不均衡的基础上,再延长承包期70年,会使中国的”无地农民“和”有地市民“越来越多,”无地农民“要给”有地市民“交租,这不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也会使”无地农民“陷入非常贫困之中,还会使社区共同体功能丧失,将来一定会导致社会冲突;三是5%的机动地制度和土地均分制度在逐步取消,这会导致农村道路、水系等社区生产生活设施去”村庄共同体化“和新增人口住宅地”市场化“和”商品化“;四是土地”农转非“过程中的地租增值和土地资本化收益,农民不能得到,全部归了政府和工商业资本家。20世纪80年代农民日子和农村经济发展节节高,就是因为土地可以用来发展乡镇企业和社队企业,农民可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资本化收益;五是农村金融体制没有与土地制度配套,农民地权抵押不能实现。特别是不准农民的合作金融发展,农民土地不能优先在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内抵押,利息不能归农民。像越南农民贷款月息1. 7%以上,土地抵押实际上会使农民失去土地(中国农民种地效益太低,其收益不可以支付越南这样的高利贷)。            三、如何评价土地制度的好或坏            在笔者看来,如果按照中国土地改革的方向,“有地市民”占有“无地农民”的土地农用地租,这个就错了;征用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补偿的却是农户30年土地农用使用权,土地“农转非”的地租增值农民得不到,这样的土地改革就不可取。土地“农转非”后,土地只能成为商人的资本,不能成为农民的资本,农民不能分享土地资本化收益,这样的土地制度就不可取。土地制度改革改的新婚农民没有宅基地了,就荒唐了!     在笔者看来,评判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好不好,关键看这样几点:第一,农民是否获得分享地租增值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的权利,是不是分享了全部的土地农用地租,是不是分享了”农转非“地租增值的50%以上,是不是拥有不少于25%的”农转非“土地的资本化权利;第二,是不是保障了”耕者有其田“和”居者有其屋“;第三,是不是有利于农民组织化和村庄共同体自治;第四,是不是有利村民退出村庄共同体和土地向种田能手相对集中;第五,是不是有利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生产和生活);第六,是不是有利巩固农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第七,是不是有利村民在农民和农民工之间转换。     符合这些标准,就是相对好的土地制度。            文章发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进入 李昌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土地私有化 土地制度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专题 > 专题文库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9572.html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王湘穗:赶超与遏制的历史逻辑——全球变局下的中美博弈

王湘穗:赶超与遏制的历史逻辑——全球变局下的中美博弈 进入专题 : 中美关系    ● 王湘穗       给中美关系定位,是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一道难题。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经提出,中美是相互依存的全球棋手。混杂着“对手”与“伙伴”的博弈关系,与诸如“利益攸关方”、“中美国”、“G2”等命名相比,似乎更能够精准地概括中美关系的本质。对中国来说,先进的美国是个追赶的目标;对于美国,尽管任何追赶者都是威胁,却因为近代以来中国远远地落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之轴的后面,因而美国可以在此前几十年间保持领先者优雅的宽容。而如今,情况却在发生变化。快速发展的中国尽管多次声明,不想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但美国还能对日益接近的这个追赶者保持宽容吗?显然,基于世界变迁的历史逻辑,中国的赶超和美国的遏制已成为两国关系的基调。     只要回顾历史便不难发现,一个在世界体系中因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或国家联盟,被后发国家所超越的事件并不鲜见。就像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所写,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应该说,新兴国家超越传统强国是一种多次出现过的历史现象,尽管这种“超越”和“转移”是需要经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得一见的场景。?     在500年来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主导第一个周期的力量是热亚那—伊比利亚同盟。即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与葡萄牙、西班牙之间非正式却有利于双方的政治经济交换架构。当时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均势和新兴国家的外向扩张的特征,使热亚那人能够跟随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空间扩张,构建起涵盖欧洲、地中海以及印度、中国直至全球的贸易和金融网络,其中最关键的是开创了基于白银的全球性交换体系;而热亚那人的交换行动,又使“菲力二世得以长期推行其世界权力政策”。这种松散的城市联邦和传统帝国的联盟,开启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由此产生了占有大量财富的城邦,成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载体。     荷兰周期是资本主义从城邦时代走向领土国家和民族经济的分水岭,是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579年,荷兰的7个北方省份独立,开始反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创造出一个保障商人和企业家财产、实现宗教宽容和非宗教人文教育的现代国家雏形。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为欧洲的均势提供了制度上的稳定性。这为“天生是商人,无法变成士兵”的荷兰人创造了发展的外部环境。荷兰拥有当时最发达的航运业,拥有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并于17世纪创造了配备纤道的运河网络,成为廉价和稠密的运输网络,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大量的资本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固定在了荷兰王国的“空间”里,使荷兰人可以不去选择传统帝国领土扩张的道路,其依赖于海上运输、海外贸易、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和银行金融制度的发展模式对后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权国家时代的真正代表是英国。英国曾经将荷兰当作自己的楷模,英国经济制度的创新实际上是对荷兰银行、金融、财政和农业制度的学习与改进,主要的创新就是通过国家政策强化对制造业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高强度投入。英国的海上霸权也起源于对荷兰的模仿——英荷之间发生过6次战争,英国商船队的迅速扩大就来自对荷兰商船的捕获。在既是师生又是对手的复杂关系中,英国人实现了对荷兰的超越。     美国脱胎于英国在北美洲的13个殖民地,自独立后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根据麦迪森的数据,在1870年时英国的GDP为1001.79亿美元,美国的GDP已经达到983.74亿美元,尽管美国在1870年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其人均GDP只相当于英国人均GDP的75.3%,而其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在1870—1913年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9%,同期的英国则为1.9%。从那个时期起,美国经济总量开始了赶超英国的过程。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到1913年,美国人均GDP超过英国5.5个百分点。至此,美国经济不论总量还是人均都超越了英国。同时,在国际事务中,美国也渐渐告别了“孤立主义”传统,开始介入欧洲事务,包括派兵参加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成为了世界权力的新中心。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建立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汇兑制,建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组织和联合国等全球机构。     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几次超越的过程,人们会发现大国的兴衰有着深刻的原因和规律。譬如,一个国家要实现超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这些国家不仅拥有能够推进赶超的多种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地理、宗教、人口、经济、政治、技术、文化、教育以及军事和外交等要素的组合上,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加适应外部环境和满足内在需求的结构。再如,追赶者通常都是领先者最好的学生,它们不仅继承了老师的先进制度和技术创新,还对这些制度和技术做出了重大改进。就像荷兰人学习了威尼斯人的商业技巧和与亚洲进行贸易的方式,英国人学习荷兰人的银行制度、信用体系和造船技术,美国人则用标准化改进了英国式的工业化,用企业研究机构保障了制度化的技术创新,取得了超过老师的效果。     然而,最关键之处是,在历史上实现了超越的国家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足以吸引以往资本中心所积累的财富,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强度的资本的“空间固化”。乔万尼·阿瑞吉在其名著《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中指出,在权力转换的历史中存在着“由小至大”的重要规律,即由于必须满足资本过剩导致空间扩张的内在需求,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主导国家变迁中,存在着一个从小国转向大国的规律。历史的变迁印证了这一点。15世纪前后,大量资本首先在热亚那城邦——小规模的“空间容器”中不断积累,城邦国家的手中掌握了全球体系主导权;到17世纪,权力转移到领土管辖范围更大、贸易和积累网络更广泛的荷兰;在18、19世纪,英国取代了荷兰,开始构建真正覆盖全球的生产、贸易和货币体系;到20世纪,跨越两洋的洲际大国美国超越了英国,建立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不会再有领土国家仅靠空间扩张就能提供比美国更具竞争力、更能满足全球资本进一步扩张需求的模式。加之随着战争工业化的进程,海外扩张领土的成本开始超过了它的收益。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国家间“由小至大”的超越模式走到了尽头。     当然,这并不意味国家间超越过程的终结。?     1996年,中国经济学家王建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30年超越美国。2003年,英国人安格斯·麦迪森在其《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中文版序言中指出,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可以保持它在1991—2001年期间的速度,那么在2015年中国就可以在GDP总量上“重新获得它昔日曾经拥有的头号世界经济地位”。2011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公布的报告中预测,中国在未来10年将以每年9.5%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则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根据购买力平价(PPP)指标,2016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将增加到19万亿美元,中国在全球经济产出中的份额将升至18%;而美国2016年经济的规模将增加到18.8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产出的比重下降至17.7%。IMF估计,按照目前中国的货币汇率,到2016,美国经济在名义上仍比中国大2/3。然而考虑到相对价格因素,中国在商品和服务上的实际产出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前不久,中国社科院亦发表蓝皮书,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但这个看法并未引起高度关注。可能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独特地位,IMF关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的判断,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这一变化的发生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中国这样人口密度高和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大国,提供了空前规模和深度的市场和需求。概略计算,中国的城市化是10亿人规模的城市化,这一过程可以容纳完成欧、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量级的资本和资源,可以为资本主义中心地区过度积累的过剩资本提供有利可图的新出路,中国以国内大规模建设的资本“空间固定”方式来充当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其次,中国拥有最多既廉价又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竞争优势;第三,新技术的出现。高速铁路、信息网络、高压电网、能源管道等新型交通、信息和能源运输工具的出现,突破了基于传统技术的空间概念,这些技术改变了距离、密度等经济地理的要素,创造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以往城市规模的“高铁城市群”,极大地扩充了“一小时交通圈”和“一日生活圈”的空间范围,重新塑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地理,为全球力量的主导权从人口密度低的富国向人口密度高的穷国转移奠定了技术基础。     与以往发生在西方、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经济中心转移不同,中国式的超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和中国内部与周边的经济地理的重塑有关,它具有内生、内在的特征,亦更符合亚当·斯密“自然”市场经济的理念。中国赶超美国的努力,与以往的世界权力转移有很大区别,最为显著的差异在于它突破了从地域相对狭小的国家向疆域辽阔的大国转移主导权的传统模式,把“由小至大”的领土扩张逻辑改变为“从疏到密、从富到穷”的新趋势,即全球力量的主导权正在从人口密度低的富国向人口密度高的穷国转移。从多个角度衡量,这都是一个重大变化。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赶超美国的进程,不是历史上线性赶超的重演,而是为面临多种危机的世界提供一种非西方式但却是成功的发展道路。在政治上,这种模式与以往所谓“权力的转移”的方式不同,它不追求对传统主导国家的替代或覆盖,而更倾向于“权力的分享”。尽管是为资本主义的边缘国家提供一种突围的路径,但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它也将是“引而不发,跃如也”式的示范,为世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其中的蕴含远比其经济意义要更加丰富。毕竟,面对多种挑战的世界,若只有一种不断在危机和复苏周期中徘徊的资本主义模式,显然存在着因单一而导致的脆弱,而多种方式、多种路径和多元结构才是更合理、更合乎生物与社会多样性的选择。可以预计,在荷兰世纪、英国世纪、美国世纪之后,没有一个国家包括中国会用自己的名字为新时代冠名。因为那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文明、容纳着多个大国和小国、具有多个发展中心的世界,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然而,合理的路径并不总是必然的路径。超越原有大国和遏止新兴国家的超越,是传统世界性大国的历史宿命。作为如今的老大帝国,美国与历史上所有的“老大帝国”一样,总是要极力遏制接近其王座的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其《全球趋势2025——转型的世界》的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财富和经济实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为标志的转型,颇具历史性意义。到2025年,二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将面目全非。新的国际体系将是多极世界,由众多国家群和非国家行为体组成,是由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向老牌列强和崛起大国难分高下的等级结构的转变,以及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的力量扩散。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变化多于传承的时期,更可能引发变异冲击和冲突。     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视角观察,中国目前是美国物质产品和净储蓄的主要提供国;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市场,并为中国提供包括通道安全在内的公共产品。2008年的全球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基本面恶化,美元体系渐趋衰落,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陷入混乱。中国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支持是美国维持目前地位的重要支撑,也是摆脱危机的希望所在。同样,中国也需要美国的市场,需要借助美元体系去购买海外资源、进入海外市场,维持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这意味着中美两家目前存在着广泛的战略合作。然而,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具有“以邻为壑”的天性,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要挤压中国的利益空间,它要你尊重它的安全关切,却要干涉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它搞量化宽松,却要攻击你的货币政策;它可以操控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却要说你违反市场原则;它要你抹平贸易逆差,却实行技术封锁;你推进10+3,它另搞TPP。由此而引发了中美之间的重重矛盾和广泛竞争。中美作为“全球棋盘”坐在两边的弈者,两者无疑都会尽力使自己在局面上力占上风,以获得更多利益和更大的发言权;同时,在全球体系对国家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时代,这两个核大国亦有保护“全球棋盘”不被踢翻、并使棋局能够持续走下去的责任和需求。有人曾经说过,美国人的朋友是其打不赢的对手。对中国来说,它的对头不是美国这个国家,而是美国的帝国政策。结构冲突与历史承续并存的中美关系,符合赶超与遏制的历史逻辑。     问题的微妙之处在于,尽管能够成为全球棋局对弈者的国家并不多,全球棋局却并非只有两个棋手国家。美国不仅要应付来自中国的追赶,还要面对昔日盟友对其权力核心的货币霸权的挑战。在全球大棋盘上,始终进行着多个角色、多重利益的复杂博弈。这使得现实与历史都只能是非线性的演变。     长期以来,全球权力的重心在大西洋两岸,美国全球战略是以控制大西洋地区为基础向全球扩张。欧洲一直是美国的战略重心。随着欧盟的建立,特别是欧元的流通和欧元区的出现,全球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欧元成为与美元并列的货币权力中心。在高度金融化的世界上,金融利益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国家利益的核心。争夺货币霸权是国际政治的焦点。具有欧元体系的欧洲充当了美元全球体系的首要挑战者,并开始把一直握有大西洋权力杠杆的美国渐渐挤出了欧陆。     在经历了近年来多次战略微调之后,美国开始了战略重心的重大调整。奥巴马总统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最近发表了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提出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从全球扩张变为倚重亚太,从以大西洋为重心到以太平洋为重心,实质上这是美国的战略收缩而不是战略扩张。从威尔逊开启美国的大西洋到奥巴马—克林顿推出的“美国的太平洋”,显然是美国国力下降和全球经济地理发生剧变的结果。我们应该理解美国这种荣国府式的“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尽上来了”的窘迫,不必为其汹汹来势所迷惑,亦不必与其叫板。因为在美国“重返亚洲”的高调背后,隐藏着“稳定亚洲、搞乱欧洲”的战略基调。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从太平洋地区获取延续美国霸权的支持,确保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美元湖”,成为它与欧元区竞争的根据地。我们可以把美国的亚洲战略概括为“制造麻烦,控制危机”,因为只有制造麻烦才能创造出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需求,才能拖住老盟友和吸引新伙伴,也才能显示美国实力水桶中最长的“军事长板”。然而,美国不希望亚太地区的危机失控,也不希望与中国全面对抗,因为那样会引发亚太地区的动荡而影响残存的原有世界秩序。在与欧元区博弈和吸收亚太地区能量的过程中,美国还希望借重中国。看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区域战略,在中美博弈中不出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的恶手棋。     世事如棋,尤其是像下围棋。黑白布局,各竞其技,尖、长、冲、飞,顶、档、扳、压,输赢并无定数。先手遏制固有先机之利,后手追赶亦有后发优势。如今60年中美弈局已入中盘,在你来我往的过招中,特别是在全球危机的背景下,资本家的美国暂时搁置了赢者通吃的奢望,而初入“世”的中国亦丢掉了无竞争成长的幻想。双方渐入国际政治博弈的佳境——在更高目标的约束下,学会互有进退。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学术研究部主任)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专题 > 专题文库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957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民众的狂欢是政治上的迷茫

民众的狂欢是政治上的迷茫 作者:读者留言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2-1-31 本站发布时间:2012-1-31 4:33:17 阅读量:2次 1 月 30 日下午至晚上读者留言 中国为什么要感谢戈尔巴乔夫? 乌有他乡 时间:2012-1-30 15:06:39 今日的俄罗斯,“贫穷”是相对的,从绝对意义上,已经没有穷人了。民选的官员,拼命讨好选民,除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之外,俄罗斯政府补贴,救济项目,共有几百项之多。这样情势下,在经济恢复了的俄罗斯,想当穷人,不容易做到。 4月10日,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库德林宣布,根据俄罗斯 2007~2009年三年预算计划,未来三年间,实际工资还将提高50%。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俄罗斯经济长期趋势》报告预测,2012年前俄可赶上韩国、西班牙、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前,人均GDP可达29400美元。 我们再看看东欧国家,到了2006年已经有二个国家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其余国家人均GDP全部超过5000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在2020年左右,东欧国家将全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俄罗斯:人均收入10年增长25倍 2008-09-22 04:04:47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上海)  进入俄罗斯贴吧   共 2 条 黑马推荐  10年之间,俄罗斯经济变化令世界震惊。石油美元在俄罗斯经济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8年,索罗斯资助金融危机漩涡中的俄罗斯科学家每人每年500美元生活费,那时的俄罗斯人均年收入低于200美元;如今,俄罗斯的人均年收入是5000美元,超过1998年时数十倍。 10年之间,俄罗斯经济变化令世界震惊。俄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2007年GDP同比增长8.1%,为32.99万亿卢布(当时1美元约合25卢布),人均GDP接近9500美元,俄罗斯人均月收入为1.25万卢布。 经济航母从湍急的拐弯口成功驶出,俄罗斯经济的惊险时刻令人难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全盘接受美欧等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改药方,采取“休克疗法”,推行以大规模私有化和全面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经济改革,经济连年下滑。1998年俄爆发金融危机,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再趋恶化。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央行宣布卢布放弃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短期国债也将以其他方式偿付,俄罗斯在用尽自己最后一个美元后,轰然倒地。 石油美元在俄罗斯经济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败也石油,成也石油。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石油价格从1997年初的20美元左右下跌到1998年底的11美元,依靠原材料出口的俄罗斯经济难以为继。而现在的世界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势,高企的能源价格令俄罗斯经济驶入高速路。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资料,中东欧七国2005年人均GDP分别为(单位/美元):匈牙利10896、捷克10708、斯洛伐克7963、克罗地亚7764、波兰6373、保加利亚3325、罗马尼亚3277。上述七国2005年人均收入:捷克6740、克罗地亚5350、匈牙利6330、波兰5270、斯洛伐克4920、罗马尼亚2310、保加利亚2130(我国2005年人均收入1100美元)。 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已经于2004年5月加入欧盟,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现为欧盟候选国,有望最迟在2009年内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根据欧盟公布的资料,与欧盟25国人均GDP平均值比较,捷克人均GDP相当于欧盟的69%,其次为匈牙利61%、斯洛伐克51%、波兰46%、克罗地亚36%、罗马尼亚32%、保加利亚30%。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几个老牌经济发达国家则分别为119%、113%、108%和107%。这就是说,中东欧国家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实还不小。 萧瀚:疑韩案的私权与言论自由 小红妹 时间:2012-1-30 13:53:08 哎呀,先生说的太好啦。 小红妹又长知识啦。 阳明山庄2号 时间:2012-1-30 15:04:01 本人一向钦佩萧先生,但看到此文,心有异见,不吐不快: 1、先就事论事:(1)韩寒只是疑似“公众人物”?那就请你定义一下什么叫公众人物?(2)确实,仅仅从一般的免费博客及其他符号产品而言,基于法律层面,韩寒没有澄清那么多疑点的义务,但是,从社会公众利益及广大受韩寒作品影响的人来讲,韩寒有澄清的义务,除非他自己愿意接受一个可疑的韩寒。(3)事实上,韩寒是很在乎的,因为一个可疑的韩寒并非仅仅是一种无聊的事,而是切实关涉到他的实际利益;(4)如果不仅仅是代笔,而是代人(核心及大量的作品是韩仁均之作被明示为韩寒之作),且关涉到符号产品的买卖,这疑似涉及欺诈;(5)建议萧先生去弄清言论自由的理论,然后再来分析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的权利问题:a,谁说的只要不是公权型公众人物言论自由便要受限?b,韩寒所获巨大利益就是和他的文字产品直接联系,说韩寒疑似被代笔是私权问题的理据何在?c,即使是公众人物的私权,它也要受到言论自由的限制,这一点萧先生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明白吧? 2、再上升一步,仍然有人基于已经被“韩寒”抛弃的价值而支持韩寒,本回帖只想告诉这些人,你们支持的韩寒蔑视并已经抛弃了你们支持他的价值,他对这些价值的背后一刀更甚于堕落的力量的直接攻击。 3、“公知韩寒”不过是一个商业品牌,当他走上正轨之后,他就要开发另外的产品了,拜托那些支持者看清这一点,不要再被欺骗,以至于玷污了我们追求的价值。 4、仍然有人说我们这样的立场与批评糊涂,但是,我并不认为如此,相反,不清楚“韩寒代笔”事件背景、前因后果、现状及众多疑点的人,仍然抱持着过去的“韩寒”的人才是糊涂! 5、请编辑不要删帖! 阳明山庄2号 时间:2012-1-30 15:13:15 补一点,此文的题目是一个病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疑韩案中的私权与言论自由”,“疑韩案的私权”显然是一个错误的表述。 阳明山庄2号 时间:2012-1-30 15:25:01 “私权高于公共利益,没有对私权的基本尊重和坚定的保护,公共利益根本不存在。” ———————————————————————— 我此前听过萧先生的事,但此文让我有点失望: 1、就我是所读范围而言,这样武断地说不加任何条件的“私权高于公共利益”是很荒谬的判断,从古罗马到现代欧陆与美英法学与法律制度,其实只是短暂的存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现代社会即使是乔布斯的别墅的整改都受到公益的限制,更何况代笔问题根本与私权无关; 2、文章题目是一个病句,前半部分分析错误跌出,文末加一个想当然的与文章主题相差太远的大帽子,这篇文章完全是一个败笔! 阳明山庄2号 2012-1-30 16:32:48 一个腹中无物眼神茫然,不敢出场溜溜的被普遍怀疑的青年被戳为某种价值的标杆与图腾人物,对这种价值的伤害有多大,那些头脑转不过弯来的人想过吗? gdssgd 时间:2012-1-30 16:01:23 中国的有些人,就是吃饱了撑的,矛头方向全变了味,让那些广大民众痛恨的腐败类人在一边看闹剧笑剧似的咧着嘴偷着乐:看看,他们又在自相残杀, Wdzj 2012-1-30 17:16:00 仅举一例就可以推翻萧翰在此文中玩弄的假法理:萧翰的学位论文是枪手代笔写的,但由于是属于私权,故不应受到任何的质疑和干涉。若有人对之质疑和干涉,则判定萧翰被侵权!质疑者就要受到民事的乃至刑事的处罚或惩罚!萧翰此文讲到就是这个道理。请编辑把这个跟帖发给萧翰看,让萧翰别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大地 2012-1-30 17:21:51 所谓:清者自清,真金不怕火炼。 方舟子只是质疑韩寒,并没有逼他自证清白,他真的有真才实学,真的是天才,他会不停地以拿出新的更加上乘的作品的方式让质疑的人闭嘴,所以他肯定会对这样的质疑一笑置之的。相反,一触即跳,破口大骂,又是发誓,又是赌咒,老虎屁股摸不得,这是一个天纵英才的正常反应吗? 李钟琴: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 李钟琴 2012-1-30 15:21:57 作者写的东西一旦发表,就必须接受读者的品头论足,包括质疑与批评。围绕作品的真伪、作者的水平、作品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争鸣,一直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我在《我对韩寒看法的转变》中说了,自古以来,围绕作品、作者真伪的争论便是文艺批评的一项内容。譬如赵翼《廿二史札记》问世后,清末李慈铭便通过一些例证,指出此书非赵翼自作,而是赵氏购于他人,由此形成学术界的《廿二史札记》作者真伪之辨,从来没有人不认为这是一个学术问题。 我认为,韩寒作品真伪之辩,也是一个学术问题。韩寒如果有有力的证据,就足以辩诬;如果说不清楚,就怪不得别人质疑。谁让他留下这么多疑点呢?如果韩寒认为这些质疑很无聊,也可以不予理睬,继续写他的文章赛他的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水平。 也许有人杞人忧天,认为此风一开,则文艺界就会人人自危。其实大可不必。质疑者无论是用推理的方式,还是捕风捉影,总要说明自己质疑的理由。证据是不是能够服人,相信读者自会判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再说,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人人都被质疑的情况。目前为止,文艺界被质疑者毕竟是极少数。如果你的作品没有疑点、没有留下把柄,即使有人硬要质疑,也不会有人相信。甚至重金悬赏请人家质疑,恐怕都没人有这个兴趣。 Ixtili 2012-1-30 13:18:29 谁不懂法?你不懂法才对 冯梦云 2012-1-30 23:30:46 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的小孩与院士争文字的真伪,没伪也伪了!韩老爹为儿子代笔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代笔也没什么,只要代笔者不追版税也就没事了。方舟子对那悬赏有兴趣。 别说方舟子可胜诉,我也可胜。挑一个小孩的笔误太容易了。 Hxm 2012-1-30 23:58:52 在由韩三篇引发的倒韩这件事上,还是萧翰说的好:“此次疑韩行动若成功,远比它失败来得可怕,因为它会给邪恶的逼人自证清白赋予生命力,开启恶例,而它践踏私权的恶劣性质将被漠视,倡导保障私权者也都会成为笑柄,同时会影响墙头草们转而支持这种行为。因此必须反对自证清白这种邪恶的做法,反对自证清白就是反对肆无忌惮践踏私权的暴民。” 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 Ixtili 2012-1-30 13:15:59 年龄和成熟之间真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对于这种大半辈子在学校生活的人来说。 Happysky2007 2012-1-30 15:23:06 显然,《三重门》的作者既是知道“三重”典出的意思是指重要,但又是可以双关为“三chong”,并且直接连上“门”的。这完全符合韩寒自称的对书名有过“反复的思量”这一说法。书名当然可以,也更应该念作“三chong门”。 我真是晕倒!,《三重门》的作者当然知道“三重”的意思!韩寒知不知道我不知道! 奥巴马支持率不到五成 tx134563 2012-1-30 13:15:14 中共支持率有0.5成吗?我真怀疑. 苏共的纯洁性是怎么一步步丧失的 Fengxxy 2012-1-30 13:28:21 开玩笑,苏共从夺取政权那天起,就没有什么纯洁性,伴随着阴谋、暴力与欺骗 Crw0823 2012-1-30 15:28:14 很有意思的话题,今天,中共很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但是,更多的事停留在语言层面或是理论层面,在实践层面似乎还没有足够的可操作性。现在的基层,对所谓的运动啊活动啊之类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换个角度,我们尽管强调的精神力量,却并不能使大家真正体会到精神的力量。 吴敏: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与期望 缪一轮 2012-1-30 14:00:29 支持吴敏同志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与期望!希望选网众网友求同存异,暂时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歧见,都尽可能投入对龙泽天同志的声援之中。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上 ) 谌青凡 2012-1-30 14:01:14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论断值得置疑。前苏东剧变事件,充分证明,社会主义连自己都救不了,还想救别的什么?再说所谓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说的那个社会主义吗?二极分化和吏治腐败,恐怕不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吧! Scpnwyt 2012-1-30 15:12:09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永远保留贪官的一切特权,包括话语权。叶利钦说过,当权者之所以喜欢“社会主义”,是因为在这个旗帜下,一切贪腐行为都以国家机密的理由得到保护,虽然国家很穷,但少数当权者早已过上共产主义的按需索取的生活了 才尽江郎 2012-1-30 16:13:4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为什么台湾不搞社会主义,也能成为亚洲四小龙?而且台湾人民坚决不搞社会主义,难道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为什么香港收回来了,还向香港人民承诺坚决不搞社会主义? 二十一世纪了,还在痴人说梦,真是跳梁小丑。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下 ) 谢勇森 2012-1-30 15:41:24 只有殖民主义才能救香港、澳门? 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欧美日韩国台湾新西兰澳大利亚? 吴忠谈 “ 九一三 ” 事件 武林外传 2012-1-30 14:14:15 保存史料。这个作用就非常好。 张维为:重庆归来话重庆 乌有他乡 2012-1-30 14:18:47 台湾通过选举实现政民同步,怎么会有对抗?通过选举促使参选者下访,比我们作秀式的下访好得多,作秀式下访只会劳民伤财。 乌有他乡 2012-1-30 16:42:43 选举网还是没有乌有网胆子大,帖子不见了,是不是嗅到天气又不好? 盘点 2011 年度财经大佬们的精彩观点 Tianxiao 2012-1-30 14:27:13 补充,还有茅于轼先生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不是经济学,是政治斗争学说。 逝水年华 2012-1-30 17:01:02 皇上不急太监急,那几位什么家都不是,还不是什么家都得听他们的,降税之后,浩浩荡荡的公务员大军,吃吃财政饭准公务员还不造反呀! 冤不可极、怨不可积 Tianxiao 2012-1-30 14:29:48 民怨深重,希望加快改革。 陈有西:论法官 Gdssgd 2012-1-30 15:50:14 陈律分析得很对!不过,也有在外形上追求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精神上追求独立公正自由的法官,只是在数量上很少很少,,,,实务上操作起来也很难很难 逝水年华 2012-1-30 17:24:28 分析精辟独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奴才,就是他们在审案,在权力无所不能的时候,为了饭碗只能如此。我知道他们的脊梁弯曲的原因。 如果李敖死了,世上再无笨蛋 大地 2012-1-30 15:56:01 就象毛泽东一样,专制的李敖也是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闹革命,革命成功以后,他却抛弃了自由民主而厉行专制! Maomaoyu 2012-1-30 16:07:26 如果题目稍作修改,就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不是李傲,没有人说出“你是笨蛋” 李昌玉:民主女神林希翎 Maomaoyu 2012-1-30 16:00:34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在未被“打倒”前,之后也蒙冤的刘少奇也是紧跟、极左,而其他良知朗朗者以“主席钦点”熄灭热情、勇气,再不能拼力一搏。毛泽东就是当时的天,其他所有天下人只能听毛由命。即使毛作为曾经觉悟的革命家也还隐测之心尚存,记挂这个反他的右派,提前两月释放就是证明。试想,如果有体制、机制不让毛为所欲为,他个人和整个国家命运会大不同。神,在某种程度上是迷信的人们自己捏造的。 和林希翎一起被铭记的还有张志新、林昭等。一个人如果看到真实、真相并清醒于自己的内心的明朗,那之后生死对他们个人的区别已经不大——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们已经完成究竟自明的生命意义;剩下的,是环境和他们所属的群体是否以及怎样需要这些人燃尽和奉献自己了——允许他们为他人而活。——我们这一群,偏偏历来习惯于是把这类人诛之、弃之以了之。既然如此,在人类现有的文明(科学-自然及社会)丰碑上怎么还可以看得到我们中走出的分子?不会有的。我们的体制崇尚的是它自己安全稳妥——哪怕或者说主要是短暂的稳妥的价值——违此者咎由自取——大真、大善、大美通常与之无缘。 李伯勇:韩寒 “ 变轨 ” :个人和社会的迷茫 方程式 2012-1-30 16:11:53 我赞同并高度评价李伯勇先生此文的观点。 在一个专制国度里,民众的任何狂欢(无论左右)说到底都是一种政治上的迷茫。而在法治国度里是没有这种狂欢的任何土壤的。遗憾的是,政治敏锐性之高如选举网的许多网友们也不能免俗。 韩寒不仅是那个思想敏锐、语言尖刻且喜欢显摆的年轻人,而且还是专制制度依旧混沌将开未开下中国的一种现象。也叫“韩寒现象”。现在这个现象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内容——“文章真假口水仗”,使得韩寒现象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但是“韩三篇”所蕴含的那个巨大的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的社会启蒙价值呢?早被熙熙攘攘的一门心事兴冲冲加入这场口水仗的人们所抛之脑后了! 还是萧瀚说得对。在法治条件下,无论是质疑还是被质疑,都有一个私权界限问题,而私权是不容许任意越界和践踏的。可以说,任何打着道德公正和社会正义旗号的公众饕餮的盛宴都是在蔑视私权和法治。而任何有公民意识和个人修养的人都应该对这类公众狂欢保持警惕和距离,而不是自以为是和义愤填膺地投身进去。那不叫改革。那叫革命,也叫迷茫。 让我高兴的是很多学者对此口水仗事件都保留了一份冷静与清醒。毕竟,韩寒现象在中国存在的本身也就是其意义所在:中国的变革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 诚言 2012-1-30 23:32:13 这才是一篇谈韩方之争的好文章! 阿C 2012-1-30 23:33:39 只有从头至尾经历过文革,且开始或已经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向李先生致敬!因本人当年也在程世清治下的江西文革过,所以对李先生之所言更是感同身受。哦!跟帖是不能见光的,那,还跟个P. 江湖雀语:今日新闻说缺憾 Gdssgd 2012-1-30 16:13:58 当然,更无耻的还是掌权帮光搞有利于自己的所谓的经济变革,不搞不利于自己的政治变革,总对老百姓讲,经革和政革是两回事,不能混淆。现在,连德国人都讲经济危机要靠政治变革解决,我们的掌权帮又当如何解释呢?依旧希望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来骗人骗己吗?实际上,风雨飘摇的缺憾美,已经众所周知,而且,实实在在地人人共享了。 ——-道宁 明然 2012-1-30 17:24:37 美国政府在公民合法持枪的前提下把美国建设成世界第一强国。而天朝呢?连家用菜刀也要“实名制购买”,真是“中国特色”,“天下奇观”。哦,呸!呸!!呸!!! 朱晓明:关于 “ 宗教与文化关系 ” 问题的思考 逢源堂 2012-1-30 16:14:42 实在是不愿意离开选举网。 我又不愿意写书,不是别的原因,是因为传播的速度太慢。 我给选举网的朋友发过一个帖子,大概的意思是我想趁回老家探亲之便和大家进行一些有益的交流,看来,无法实现。 手稿已经完成,大约2万2千字。题目就叫做《爱情与秩序》。 我认为,它会大大的提高每一个人的基本现代规则的印象。遗憾。 祝福选举网。祝福亲爱的人们。 冯梦云 2012-1-30 23:42:34 朱晓明只写一句话就行了:宗教是为我党所用的工具。 看韩寒方舟子掐架有感 Cctvcctv 2012-1-30 17:22:42 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岁根本不识几个字, ================= 这几个星号,其实就是“八九”。哈哈,选网现在也”敏感”到了这份上了,居然连“八九岁的孩子”这样的文字都要用星号了! 韩寒和方舟子大战自由情 Cctvcctv 2012-1-30 17:24:56 方舟子到处打假,却不知最大的造假群体在官场,如果韩寒和方舟子携起手来共同向权力造假开战,幸甚!为个人名誉开战不如向权力造假开战,这样大家的自由领域也会不断拓展。 ================== 说得好啊,支持木然的观点! 孔庆东和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 Cctvcctv 2012-1-30 17:27:54 春节前夕和友人谈到他们,平日里以“公共知识分子”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却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我们甚至举了几个人的例子 ======================= 能不能具体说说都是谁呀? 文化强国战略:跳出文化自负与自卑窠臼 冯梦云 2012-1-30 23:45:53 中国文化相对文革前己经引世瞩目。被淡化的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回应 媒发局可取长补短

回应 媒发局可取长补短 (2012-01-31) 早报导读 [中国早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名家专评] 郑永年:台湾民主与两岸关系的未来 [金融风暴] 欧盟可能设立永久性纾困基金 [台海局势] 薄瑞光:过去四年美台关系极佳   谨回应《联合早报·想法》于1月22日刊登的杨君伟文章《贺岁猛片来拜年》:   我们欢迎海外电影和电视制作人在新加坡进行拍摄工作。为了方便电影制作人,媒体发展管理局扮演了一站式信息中心的角色,在签证和海关上为他们提供协助。   最近,韩国少男团体“2PM”在滨海湾金沙拍摄了他们的新音乐录影带;日本流行乐团SMAP的手机广告也在新加坡摄制。受欢迎的台湾连续剧《我可能不会爱你》(In Time with You)里也可以看到新加坡的许多地标,包括滨海湾金沙及樟宜机场,甚至中?Q鲁的一间组屋,让区域的观众可以看到新加坡的生活片段,和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什么。   我们同意杨先生的看法,新加坡是个小国家,没有太多自然景点。然而,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在科技、基础设施和具有技术的工作队伍上的核心优势,为具备许多天然景观的国家提供拍摄地点的另外一个选择。当媒体工业园(Mediapolis)的两间大型高科技摄影棚在今年10月完成后,我们的目标是吸引使用强烈视觉效果,以数码格式摄制的高增值媒体创作。媒体工业园内也会有许多中小企业和起步公司,为有不同需求和预算的制作公司提供不同的选择。此外,还有新传媒在工业园的电视制作设备可供使用,及纬壹科技城(One North)内一个方便进行拍摄工作的公共场地。只要有一名本地合作伙伴,我们的资助计划也可以为在新加坡制作的海外计划提供协助。   我们将连同经济发展局、裕廊集团及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继续在本地和海外寻找新伙伴,建立一个有完善设施的媒体工业园。   感谢杨先生的反映。 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 企业联系司司长 何惠玲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