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胡泳 | Laudatio for Li Chengpeng

Laudatio for Li Chengpeng   Winner of the Best Blog award at The Bobs 2013   June 18, 2013    Bonn   I am very pleased and honored to give the laudatio for Li Chengpeng on his winning the Best Blog award at The Bobs 2013.   Chengpeng grew up in China’s remote Xinjiang region, where his father is a team leader of the so-called Mao Zedong Thought Performance teams

阅读更多

胡泳 | 评美联社新版社交媒体指南

评美联社新版社交媒体指南   胡泳   5 月 7 日,美 联 社重新修 订 了《美联社 员 工社交媒体指南》 , 严 禁 员 工在社交媒体上 转发 未 经证实 的 传闻 。 实际 上 , 美 联 社早在 2009 年 6 月就发布了社交媒体 政策 ,承认公司支持员工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个人和职业工具加以使用,但希望员工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给美联社带来的影响。在最早的指南中,一些基本原则已经确立,比如,禁止员工们发布 “ 传播谣言 ” 的信息,员工不得在自我介绍中包含自己的政治背景,也不得张贴任何表达政治观点或是在争议性问题上采取立场的帖子。时任美联社副总裁的 Kristin Gazlay 还特别说到 , “观察与意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还有,如果员工以任何方式使用了美联社的工作网络,他们必须表明自己为美联社工作的身份;在其个人主页上,披露有关美联社内部运行的材料也是不被允许的。 此次对社交媒体政策的最新修订并非事出无由。 波士 顿马 拉松 赛 爆炸事件 发 生后 , 脸谱 和 推特等社交媒体几乎以直播的方式 对 事件 进 行了播 报 , 一些 传统 媒体 为 了抢新闻也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引用了社交媒体的信息。这在让人们迅速了解事态进展的同时,也催生和传播了众多误传( misinformation ),更不用说在刚刚过去的 4 月 23 日,美联社的 Twitter 账号被黑客攻击,发布了奥巴马受伤的假消息 。 因为这些新动态 , 美 联 社社交媒体 指南 的最新修 订 版 要求记者要格外小心,“避免通过推文和帖子散布未经证实的传言”。 新规强调,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发,即使其他记者或者新闻机构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而当员工转发经过证实的信息时,也要将该信息当作直接引语处理,并配上评论和来源。否则,“美联社的声望可能被用来支持那些或许是不正确的信息”。 “ 员工在转发推特上的信息时,不应该看起来像你在表达对信息所涉事件的个人观点。转发而没有评论,很容易被看成是一种你赞同原信息观点的信号, ” 美联社在新规中写道。 在推特上的老用户都知道,转发并不等于同意。然而一条推文的意图并不总是能够同其效果相分离。美联社警告说:“很多阅读你的推文和转推的用户永远不会去看你的推特自述。” 根据这份新规,美联社员工在使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作为新闻源前,必须要通过电话、电邮等方式与发布信息者取得直接联系,确定发布者的身份及其发布的信息是否真实。 新规还进一步指出: “ 尽管推特上显示有些用户的身份是经过验证的,但推特自身的验证程序也存在漏洞,因此我们仍需要亲自去核实发布者的身份。 ” 员工应“避开转发谣言和传闻,但是,他们可以自由决定回复这种传闻,以寻求更进一步的信息,只要他们小心避免不去重复可疑的报告”。 这些小心翼翼的举措的推出,背后是美联社的这样一种思考逻辑:它把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视为出版,就像通讯社发稿、电视部门直播或是通过数字平台散发数字产品一样。 这份新规尤其强调,对于那些有潜在危险性或者过于敏感的新闻,记者该如何在社交媒体上予以报道。美联社社交媒体编辑 Eric Carvin 和标准编辑( Standards Editor ) Tom Kent 在解释新规的博客上写到:“当出现了大屠杀、自然灾害或是战争地区的突发事件,美联社记者有必要调动他们的所有工具来获取新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取图像。在这种情势下,我们总是要迅速行动。然而,如果有新闻价值的爆料来源、目击者证明、业余内容处于危险的或是各种敏感的情形,此时至为关键的是,我们要作出有关新闻采集的智慧的和道德的决定。” 新规鼓励员工对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可能的消息源采取“敏感和周到”的态度,因为那些消息源可能遭受了个人伤害和损失。“员工应该运用他们的新闻本能来判定,在考虑到消息源的困难处境的情况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采访是否合适。” 关于美联社的社交媒体政策,我最喜欢的是从前它在规定如何运用社交媒体采写新闻时说的这样一段话:“如果这些建议中的某一些听上去不是很具体,那是因为相关决定必须依照个例来作出,而在作出决定时,需要调动你的新闻本能。你们中的许多人在面对面采访或者电话采访时都有很多运用这样的本能的经验——你知道怎么去和正陷入严重事态当中的人交谈,让他们和你交流时感觉更安心,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并在决定这样做时更舒坦。你也清楚什么才是合适的时间。” 不止一家媒体的社交媒体政策都对记者施加了严格限制,似乎是在暗示说这些记者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美联社的政策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副理解的口吻,意谓记者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只是有个指南在工作时会更清楚。 美联社还有一点我也很推崇。它给记者的建议是“提供,而不是要求”。不是向当事人提出要求引用他的话,而是告诉当事人,“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来找我”。换言之,说“我就在这,如果你想和我说话的话”,要远比问“我能和你谈谈吗?”,更有同理心和理解力。 当然,美联社的新规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这段:“美联社员工必须意识到他们表达的观点可能破坏美联社作为公正消息来源的声誉。美联社员工必须克制在任何公共论坛上就争议性公共话题公布他们的观点,不得参与有组织的行动来支持某项运动或事业。” 个人以为,今天记者追求客观性已全然不现实,上述的禁言令会使得记者很难检视那些隐含的假设及偏见,并发掘背后的原因。美联社所限制的,恰恰是使社交媒体变得如此有价值的对话。社交媒体并不只是一个搜集消息的场所,也是一个讨论新闻的空间,可以分析新闻的影响,并试图找出新闻背后可能的预设和偏见。当记者无法再做到客观的时候,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把获取的信息以一种有用和翔实的方式呈现。而如果社交媒体政策阻止记者的对话,那么记者也就丧失了反思的机会。 http://zqb.cyol.com/html/2013-06/04/nw.D110000zgqnb_20130604_5-02.htm  

阅读更多

胡泳 | 说不清什么是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抢云上的钱!

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863502 说不清什么是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抢云上的钱!  新快报 日期:[2013-05-25]  版次:[B01]   版名:[马桶周刊]             在互联网的天空下,每个人都在谈论云。          云不在空气里,云在由数据、软件、服务构成的世界里。          在那个世界,我们索求之物以我们为中心,无时不在又无所不在,远在天边又近在手边,不求拥有又应有尽有。          按《经济学人》的说法,人类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其核心内容是云计算、3D打印、工业机器人、网络协作化生产服务。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云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前提,软件开发和应用服务为云时代的成熟输送着营养。一旦网络与生活形态无缝链接,商业模式、工作方式、知识传播和社会面貌将随之一新。谁能在云的世界里找到位置,谁就能抢到未来的钱,并改变财富分配的方式。          世界在云里,你我在云端——那个“人云亦云”的新世界还有多远?未来学家皮特·科克伦说:只需十年。          什么是云?         马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云计算最后会是一种分享——数据的处理、存储、分享的机制。不要小看这种机制,它有颠覆性的能量,是大势所趋。          傅盛(金山网络CEO) 云是信息的聚集地,它虽离你很远,你却能随时随地感受到它。          李学凌(多玩游戏CEO) 云就是利用网络,把所有的的存储、计算、关系都尽量放在服务器端。         胡泳(北京大学教授) 云就是网络时代的公用设施。它像水一样,拧开龙头就会来,用多用少是你自己的事;它像电一样,可以按时按需购买;它像公交和通信一样,由别人管理,你只需使用即可。          林仕鼎(百度云首席架构师) 云就是一台随时可访问的大计算机,有着无限大的硬盘和超强的CPU,永不关机。对用户来说,云能帮他存储和管理所有的数据。对企业来说,云能随着业务的拓展而自由伸缩,并免于维护和管理。          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始人) 所谓云计算,就是要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洪波(独立IT评论人) 云时代简单概括就是:将来我们买一台上网设备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它可以方便地上网,设备本身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它要做的一切就是打开浏览器去访问互联网,让云端来实现一切信息处理和存储。         韩松(科幻作家) 云就是混沌,意味着不可控,不可测度,最终导致世界的崩溃,或者均质化,热寂。云让不少科幻作家最易联想到的是蘑菇云,一切消灭掉。云是虚无。云也是有序化,它是原子中的电子云,是遍布宇宙的星云,是孕育万物和生命的摇篮。理解了云就理解了生和死。在未来某个时期,我们可能会摆脱掉肉身束缚,成为一种云状的生存。那叫“人云”。         陈楸帆(科幻作家) 如果用生物来做比喻,PC时代的信息处理就像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通过大脑处理信息,通过身体输出反应。而在云时代,更像是Starship Troopers里的虫族结构,每只个体接受到的刺激传输到无比强大的母虫大脑进行处理,再将结果返回到个体端。在解决了延迟问题后,两者在个体现象层面上看不出区别,但从更大尺度的整体来看,每个个体获得的运算能力可以接近无限。而母虫则得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的模式,更高超地反馈、服务或者操控每一个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结构。这是信息时代的协同进化。

阅读更多

胡泳 | 媒体人程苓峰卖微信广告赚钱 自媒体是知识精英商业化?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5/14/59772.html 媒体人程苓峰卖微信广告赚钱 自媒体是知识精英商业化? 2013-05-14 15:08:56     摘要:程苓峰以“一天一万”的价格出售“云科技”微信公众账号的广告位,第一批已有 9 单广告到手 13 万。这一消息引发业界讨论,有人认为自媒体商业化可以使知识精英专注于内容的生产和研究,有人则认为自媒体的商业化之路走不长。   今年 1 月 28 日,在独立运营 5 个月后,程苓峰以“一天一万”的价格出售“云科技”微信公众账号的广告位; 21 天后,程苓峰通过微博发布信息:“已有 9 单广告到手 13 万,足够在中国任何山清水秀的偏远僻静的小镇生活了”。据此,《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名媒体人左志坚撰文:自媒体就是知识精英商业化,“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可以通过内容打造个人影响力,并以此变现,过上独立而体面的生活”。   知识精英是如何将影响力变现的呢?“线上打造影响力,线下变现”,知名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说道,“利用公众账号也好、微博也好,内容都是免费传播的,这是打造线上影响力;要变现的话,就在线下,做讲座、做培训、做顾问、甚至为产品代言。”左志坚则补充了另外两种模式:一是做广告,二是对线上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如印刷成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媒体都可以像“云科技”一样实现商业化。《南都周刊》编委沈亚川认为,知识精英商业化只是针对 IT 和财经知识精英而言,而对于公共参与类型的自媒体来说,未必能商业化。   以沈亚川自己为例,他的新浪微博账号有 9 万粉丝、腾讯微博账号有 45 万粉丝、推特账号有 4 万粉丝,以及微信公众账号有 5000 订阅者,但他并没有将这些自媒体视为变现的工具。在他的眼中,媒体人必须尝试所有新的传播工具,而自媒体“都是小白鼠,养着玩,啥时养死了啥时算”。   对沈亚川的观点,魏武挥表示肯定。在他看来,“自媒体拉广告”是一种难以复制的盈利模式,“这种广告经常都是一种人情关系,含有面子成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没有这种关系”。   那么,针对有能力、有资源将自媒体商业化运作的知识精英来说,自媒体商业化是必然趋势吗?自媒体的商业化又会对自媒体本身产生何种影响呢?   “肯定要商业化”,左志坚表示,“否则仅靠兴趣无法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他认为,自媒体商业化后,知识精英可以专注于内容的生产和研究,而不仰仗体制的包养。而程苓峰也现身说法:商业化模式一旦走通,能激励更多自媒体生长,“百家争鸣,才会打破垄断,相互制衡,才可能有舆论之透明”。   相反,魏武挥则认为即使自媒体实现了商业化,依然走不长。他认为,自媒体团队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员数量少,相比起买通一个媒体的高额成本,买通一个自媒体团队则显得成本低廉,“这样子就很容易丧失立场、很容易被利益打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用了一个比喻赞同魏武挥的观点:“自媒体本身不可直接商业化,因为传统媒体中,编辑权与经营权两分,教堂与国家间,有厚墙存焉。在自媒体这里,这堵墙却不存在。”   自媒体商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始,业界的讨论却异常热火朝天。或许对于方兴未艾的自媒体而言,现在讨论商业化对它会产生哪些影响还为时过早。正如沈亚川所言:“未来趋势,我目前还看不清,只能不断摸索。”   记者简介   程苓峰, 2006 年以一篇《生于 80 年代》引爆潮流,被视为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 80 后”概念制造者。   对互联网业的商业模式、日常运营,以及产品创新三个层面都有积累。做过《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笔,跟中国互联网领袖挨个讨教过。干过网易科技频道主编,作为资讯产品总监参与创建一起网,担任过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战略投资总监,也是“云科技”博客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相关报道   今年 4 月 14 日,科技自媒体运营者程苓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称,他的自媒体“云科技” 3 个月赚了 20 万。   程苓峰所披露的信息主要如下:    1 ,他已经获得了 4 万名高端用户的关注,其中不乏很多 IT 企业的老板以及投资人。    2 ,前 3 个月拿到了 20 万的广告。虽然接下来广告可能会少一些,但每个月会有几万块的收益,程苓峰自认,这对于他来说足够了。程苓峰认为,每个月他只要有 1 万元的收入就可以做下去,而这样的收入对于他来说并不难。    3 ,这些广告并不是他找来的,而全都是“守株待兔”式地等到的。    4 ,他每天只工作 3 个小时。每天下午 2 : 00-5 : 00 , 3 个小时,是程苓峰为他的自媒体“云科技”安排的工作时间,他可能会看资料,与圈子里的朋友聊天,以及撰写那令 TMT 圈内人着迷的稿件。而其他的时间,他则用来爬山、打坐、看书、看碟。    5 ,程苓峰认为他的自媒体不存在道德底线问题。他认为:“因为云科技的内容主要基于产品,而不是基于公司,假如我有 30 个企业客户,每个月有一家企业给我投放广告,它的产品总是会更新的,所以不存在所谓道德底线的问题。” 6 ,程苓峰甚至认为自媒体们获得一两千万的收入没问题,“目前传媒市场上缺少的不是媒体,而且缺少真正做内容的媒体人,我相信,如果有 10 个云科技都在专注地来做内容,那么我们一定能拉动广告商在自媒体上的投放,以目前 IT 企业一两个亿的广告投放来看,自媒体最终切走 20% 的蛋糕,拿走一两千万没有问题。”   来源:南都网综合    作者:中大 – 南都网教学基地实习记者 曾子瑾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