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BBC | 胡鞍钢“人民社会优越论”引发争议

胡鞍钢的文章说,实现“中国梦”的最大推动力是13亿人民共建共享的人民社会。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19日在头版发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的文章,论证人民社会比公民社会具有优越性。 文章见报后招致网民诸多评议和嘲讽,认为“人民社会”论与近期先后出现的“宪政属资论”、“新国父论”等言论一脉相承,顺应并服务于当前政治需要。 《人民社会为何优于公民社会》开篇即称“人民社会是中国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西方公民社会相比,人民社会更具优越些。” 文章说,人民社会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其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其建设方法是不断改善民生,社会治理方法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相对于注重私利的“市民”而言,“人民”注重公利和公益但并不排斥私利私益。 谁是人民? 音频:王名解读人民社会和公民社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中心主任王名教授解读“人民社会”和“公民社会”。 收听 mp3 没有安装Flash播放器 下载Flash 用视窗媒体播放器播放 网民质疑最多的是谁是人民?谁是人民的敌人? 研究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指出,“人民社会”是个政治概念,而“公民社会”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人民”这个词有包含了敌我对立的涵义,而这与现代社会不符。 熟悉文革历史者记得,不少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折磨而自尽者通常被官方称为“自绝于人民”。 网民StarKnight 写道,“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差不多等于剔除了异己分子的公民。“人民社会”的风险在于,任何人都可能被“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去。 署名“刘耘博士”的网民说,公民是法律概念,任何人只要未被法院最终判定有罪即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 种权利,因此它和民主政治是紧密相连的;人民是政治概念,你是否属于“人民”由权力决定。说你是你就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 还有人指出人民和公民的区别不光是理论概念上的差别,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网民赵晓说:这世上无人可以自称人民,但人人都是公民。以人民取代公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剥夺每个人的公民权,如此不仅抢西瓜、抢民企、抢尸体天经地义,而且可以一代代一直抢下去,而你,休想反抗! 何为西方公民社会? 王名教授指出,把“西方公民社会”作为“中国人民社会”的比照物,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甚至难以给出严肃的定义。 公民社会是马克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在关于社会形态和制度的讨论中“西方”是作为中国的对立面出现,那么,公民社会应该姓“资”还是姓“社”? 署名“统计人王思彤”的网民指出,胡文“只提了人民社会的特征,却没有提公民社会的特征,更没有对这两种社会的特征及优缺点逐一进行详细比较,怎么就得出了人民社会优于公民社会这一结论呢?” 王名说,公民社会用最朴素的话来说就是公民组成的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内涵包括平等、自由、开放。 比如,一个读书社可以称作公民社会,一个社区也可以称为公民社会;可以说美国的公民社会较发达,但不能把美国称为公民社会。 因此,如果像胡鞍钢文中所说的人民社会包括了中国13亿公民,那么这个人民社会就应该由大量公民社会组成,而不应该把它放在公民社会的对立面。 在这样的界定下,中国共产党在公民社会组成的人民社会里的地位和角色可以讨论。 不过,也有网民指出,人民当家作主的结果中国人都心中有数,而所谓公利,难免沦为“官利”。 近期中国不少维权人士相继被拘押,包括推动中国公民运动发展的律师许志永被捕,有观察员认为体现了中国现行体制与公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 公民运动本质上来说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衡,而一党独大的政权并不愿接受这种状态。 (撰稿:郱书 责编:路西) 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阅读更多

墙外楼 |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

经常看到有人为毛泽东唱赞歌,认为他为中国经济打下了基础,列举那二十多年的什么“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和“铁路建设”的数字,认为那个时代没有贫富悬殊,人民不富有,但是生活有保障,甚至有人举外国经济学家的数据,其中包括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数据,那么事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就让我来总结一下。其中很多数据也来自于《世界经济千年史》。 首先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的人口在几百年来都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的经济总量从来就不小,如果要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毛泽东时代绝对比不上满清甚至军阀混战时期,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3%,直到1913年,仍然占世界的8.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获得了黄金十年的发展,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各地军阀为了自身利益,反而会发展经济,比如广东的爱群大厦、海珠大桥都是在军阀陈济棠统治时期的产物。 由于连年的战争,到1949年,中国的现状是一片荒芜,百业待兴,中国人民也把满腔希望寄托在毛那里。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中国人民的希望,他们得到的是: 从1950年到1973年,中国的GDP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5.02%,低于拉美国家的5.10%,低于墨西哥的6.38%,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所以他的增长率理所当然要高一点,比如我的收入增长百分比很容易比李嘉诚高一点。从1973年到1998年,中国的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是6.84%。这些增长率还是以美元计算的,事实上在中国完全封闭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完全失真的,大家还记得九十年代中期才退出的《外汇兑换券》,《外汇兑换券》是按官方公布汇率兑换的,可以在特供商场买到很便宜的商品,当时人民币对美元两元多的比率只能在小范围内有效,一旦放开只能是大幅度的贬值,现在美元黑市几乎消失,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才消化掉毛时期的虚假财富。 中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在1950年是4.5%,到1973年占4.6%,而在同时期,亚洲国家(不含中、日、印)的GDP从1950年占世界GDP的6.8%上升到1973年占8.7%,而日本1950年占世界GDP的3.0%,上升到1973年的7.7%。中国在当时的发展连亚洲一般国家都不如,当然有人说日本的发展是建立在掠夺中国或者因为不给中国战争赔款的基础上的,或者说中国人口多、素质差,这些我就不做评论了。按照中国(社科院)统计,1952年,中国GDP占世界的5.2%,1978年占5.0%。人均GDP在1952年占世界平均水平(注意不是欧美国家,包括亚非拉兄弟)23.7%,1978年占世界平均水平22.3%。按照“高盛”的数字:195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7%,1970年占世界GDP的2%。“高盛”的数字也许是按人民币实际价值估算的。不管哪组数字,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都低于同时期世界平均发展速度。 中国GDP的增长率很慢,考虑到人均GDP增长就更慢了,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从1950年到1973年只有2.86%,同时期日本是8.05%,只有印度是1.4%,而其他亚洲国家是3.56%。 毛年代在一个和平时期,中国的人均GDP在1960年、1961年、1962年却有连续下降回复到1953年水平的记录;1967年下降了10%;1971年到1972年只增长了0.6%;在1974年又下降;1976年下降了5%。1976年以后,中国的人均GDP再也没有发生过倒退的悲剧。同时期的印度只有1957年、1965年、1966年是下降的,要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了五次“印巴战争”。虽然毛口口声声说要“超英赶美”,但是实际上,中国人均GDP在1950年相当于西欧12国人均GDP(5013元,1990年“国际元”,下同)的8.7%;到1976年,中国人均GDP下降到只相当于西欧12国人均GDP(12742元)的6.7%。即使不去看这些数字,试问水泥、煤炭、钢铁这些“毫无技术含量”的资源型工业能说明什么问题?中国一汽在五十年代和日本丰田差不多同时投产,当日本丰田成长为年产几百万辆车的世界名企的时候,一汽还在做30年前苏联提供技术的车型。 在毛时代,中国确实做出了“原子弹”,但是在那样的经济基础上,中国做不了几颗!而且,中国在初期主要是依赖苏联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包括,核裂变、核反应、核物理、核化学、地质勘探、同位素分离、铀的分离等。)以及苏联在核工业的基础设施方面向中国提供物质援助;后来,再由旅美归来的邓稼先带领下,于1964年才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没有“运载工具”,中国的“原子弹”最多在自己的土地上用一用。直到1980年,中国“洲际导弹”才宣称制造成功。这时候,中国才有可能把“原子弹”扔给别人。但在那段时间内,印度也于1974年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根本上,中国没有造出穷人的“原子弹”,只是造出穷人挨的“原子弹”!当然,拥毛的人是不在乎自己和同胞的生命,哪怕完全不值得。 中国的出口额在1950年是63亿,占本国GDP的2.6%,到1973年只有116亿,降低到占本国GDP的1.5%。很多人陶醉于毛泽东时代的“独立自主”,认为现在对外依赖过大;其实,毛泽东只是把中国经济拉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出口额在1978年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8%,还没有恢复到1913年占世界出口额1.6%的水平。当然,有人可以说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原因;不过毛泽东说过:“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中国一直喜欢和印度做比较,我们从小读书的时候就看中国和印度的对比,关于印度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文章评述,比如印度的多民族是真正的多民族,最大的民族还不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充满了种族和宗教冲突,还和巴基斯坦进行军备竞赛。中国虽然号称多民族国家,但是汉族人口占90%以上,而其他大部分民族也被汉化程度很高。即使如此,在毛泽东时代,印度的发展比中国快,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148美元,远低于当时巴基斯坦的260美元、印度的248美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很快就超过了印度,这样我们才有了理直气壮的对比的资本。 一般认为,毛泽东时代在《人口政策》上的失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毛泽东时代并不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毛泽东时代也不是提倡生得越多越好;在七十年代初,中国就提出了计划生育,不过毛时代提出计划生育主要还是因为粮食供应实在太紧张了,今天40岁以上的人都有饥饿的回忆;而1976年中国人口只相当于现在的70%。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人口增长大致在10‰至16‰,这和日本同期的增长幅度接近,在1961年,中国人口居然比上年下降了674万,这其中的悲剧就不细说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出现在80年代初,比如1983年达到23‰,1990年,日本已经下降到3‰,而中国仍然保持着13‰;值得注意的是,到1998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已经是8‰(日本为2‰),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实早就该取消了,如果说毛泽东在人口上面犯错误的话,只能说由于他对教育的破坏,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得不到教育,他推行户籍制度完全斩断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就业人口少,所以让人口高出生率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初。 毛泽东时代并不象现在健忘的人说的那样“人人有书读”,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全国高等学校只招收29万个大学生,1978年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只占大学年龄阶段的1.4%,同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0万,在校大学生只有85万人,1998年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为600万人,2005年,增加到1400万人,就算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交不起学费,教育状况也已经天壤之别。我不知道在毛泽东时代有多少人能靠推荐上大学,我们只知道恢复高考是让无数青年欣喜若狂的大事,他们洗干净脚上的泥土或跳下拖拉机走进考场,直到现在,这些恢复高考后培养的人才还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很多人讲起自己的故事都是从恢复高考说起。1978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5.33年。毛泽东时代的学费也许确实很低甚至免费,但是平均每人只有5.33年,直到1998年,这一数字才上升到8.93年。即使读这五年书,我们还要为没有书本和笔发愁。虽然学生们没有书读,《毛主席语录》却印刷了50多亿本,当时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1.5本。 现在很多人对高房价很有意见,甚至有人怀念毛泽东时代的“福利分房”,可是在1978年,国家建委作出一份《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当时全国有城镇3400个,人口1.1亿,城镇人均住房只有3.6平方米,比解放初期的人均4.5平方米还下降了0.9平方米。在大城市里,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几家人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多住宅里没有厕所,冬天的时候到离家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远的地方上厕所的滋味,很多人忘记得很快;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大街边还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早上放着马桶。即使这可怜的三点几平方的房子也不是什么个人财产,很多房子是属于单位的,如果谁没有了工作,就意味着这三点几平方的房子也没得住了。三点几平方是什么概念,确实是只有一张床而已。而大部分小城市的人均住房会好一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住房不到两平方米。2004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到21平方米,广州市人均住房在1985年是3.86平方米,1995年上升到9.2平方米,而2004年是22.49平方米。 在毛泽东时代,很多地方把麻风病人隔离起来,派民兵荷枪实弹的看守他们,现在还有少数的麻风病村,就是毛时代留下来的“医疗福利”。几百万人被麻风病夺去生命或者毁容,可是预防麻风病只要几毛钱的药品。说什么“免费医疗”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至于帮农民医治血吸虫病,其实就是因为农村卫生状况恶化才导致大范围的疾病流行。至少今天,除了几个爱滋病村我们还没有听说这种大批人死亡的情况发生。今天再有人看不起病,非典病人还是隔离在宾馆里面。四环素是由金霉素催化脱卤生物合成的抗生素,毒性低,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1950年,国外有报道四环素族药物沉积于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还能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在这方面,国内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四环素牙”不知道毁坏了多少人的牙齿,今天30岁以上的人很多都为此苦恼。在毛泽东时代,农村里大多数人没有刷牙的习惯,他们也不会有钱去买牙膏,连这种最基本的保健都没有,还谈什么“免费医疗”。 在就业上,由于计划经济的恶果,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城镇人口很多都成了待业青年,年轻人工作要靠顶替父母的职位,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安排了,只好想出一招:“上山下乡”。1600万青少年被赶到农村去,是当时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按林彪的话说就是“变相劳改”。“上山下乡”也是因为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竟然还有粮食支援其他国家和出口!今天有人抱怨中国以农民工恶劣的工作条件来换取外汇,而在毛时代中国是以饿死人来换取外汇。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就是城市化,今天中国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是农业产值仍然提高很多,实行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已经是倒行逆施了,把城市人口往农村里驱赶是毛泽东时代的一个奇迹。这些人在农村里面荒废青春,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有人以很多知识青年怀念那段生活来为毛泽东辩护,实在显得苍白,而有的人更会说那段经历对知识青年有教育意义,可是如果教育要付出这种成本也太高了。 2005年,中国产煤16.6亿吨,矿工死亡人数大约6000人,平均每一百万吨煤死亡3.6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告诉我们,当时每一百万吨煤就有三个矿工的生命,从他在矿山上对寡妇司空见惯的描写可以知道,毛时代的矿工死亡率并不比现在低。 毛时代经济增长的真相 1、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波动之剧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罕见。 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3.7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 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4.4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均增长率,即波位分别是13.25%,3.975%,7.225%,6.1%,4.7%,5.6%,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剧烈。 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2、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 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均增长3.4%。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6%。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 ◆ 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 ◆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0.9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4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15.8元。平均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737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付使用率、投资回收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的产品积压,不少产品质量低劣。1957~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6.1%(以1956年为基期,则为6.36%。按国民收入计算为5.57%),并不低,若将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结合起来看,这22年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徘徊和停滞的状态。 3、人民生活水平 在第二个阶段(1957~1978年),由于从1953年起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给重工业建设筹集资金,国家实行以牺牲当前消费为手段的《高积累政策》。再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的破坏,人民生活提高缓慢。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名义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 就实际工资而言,1978年仅为1957年的85.2%,22年间减少了14.8%。 这22年间,农民家庭平均每年纯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年均仅增加2.9%。 这22年间,居民消费水平共提高47.5%,平均每年仅增长1.8%。 若就实际消费量而言,全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主要消费品,1978年与1957年相比,除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6公斤,食用植物油由2.42公斤降到1.60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到0.75公斤,家禽由0.50公斤降到0.44公斤,水产品由4.34公斤降到3.42公斤。 居住条件恶化。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低于1952年的4.5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每人使用房屋面积,1978年为10.17平方米,比1957年少1.13平方米。 在生活服务条件上,每万人拥有的零售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及其从业人员,1957年分别为41.81个,117.17人,到1978年则减少到13.04个,63.14人。这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文化、教育、卫生状况有所改善。1978年与1957年相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数都有增加,但实际文化教育水平下降。报刊杂志拥有量虽有所增加,但品种急剧减少,内容单一、刻板。文艺团体表演的内容更是单调。 从总体上说,1957~1978年,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很低。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胡鞍钢:战略机遇期不会终结只会延续

  核心提示: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贸易体,这意味着战略机遇期并不会终结,反而会更长”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先驱语录   ★一个“新型”的“超级大国”将负有责任,是为全球作出积极贡献的“超级大国”。   ★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以人为本”,在中国就是以十几亿人口的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财富最大化为本。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宋媛 发自北京   作为中国国情研究的权威学者,胡鞍钢在今年9月份推出了《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书,是五年前该书的再版。初版是作为党的十七大的背景研究资料。之后,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相继集结成书《中国:走向2015》《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胡鞍钢对初版进行了全面修订,试图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国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胡鞍钢认为,即使是国外最权威的学术科研机构,也对中国的发展潜力和能力估计不足;“现在是到了我们中国学者自己说话的时候了,要有意识地向世界解读中国!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用数据说话,二是让事实证明。”    不必避讳“超级大国”的字眼   《国际先驱导报》:5年前,您曾出版了《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而5年后,本书再版时,标题变为《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为何如此变化?   胡鞍钢: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伟蓝图。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实质是对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提出核心目标的肯定,表明中国在2020年将进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为公平、更为协调的小康社会阶段。   Q:据我所知,您不仅认为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提出2020年中国成为一个新型超级大国,在建成小康社会(对内)与成为新型超级大国(对外)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A:“一个新型超级大国”这个概念,源自我2011年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著作《2020中国:一个新型超级大国》。此前2007年,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之所以用到“一个新型超级大国的概念”,是因为该书的读者是美国和世界读者,会让他们一目了然、为之一震。读者对象不同,关键词则不同,相应的内容和写法也不同。   实际上,在美国和世界,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有关此话题的文章和著作多如牛毛,还有铺天盖地之势。但都是外国人的文章和著作,没有一个中国学者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点,更谈不上进行专业化、定量化的分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一关键词,就是作为中国学者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看法”。   结合我当时正在进行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研究和大国兴衰研究,我把书名定为《2020中国:一个新型的超级大国》,希望以此区别于英国、美国、前苏联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超级大国。我对中国这一“超级大国”的定义是“新型”的,其不同点在于中国是包容的、在崛起的过程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敢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十分成熟的超级大国,这完全不同于英美等超级大国崛起过程中引起的全球性“紧张”。   Q:您对于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2020年成为一个新型超级大国保持乐观的依据理由是什么?   A: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是“中国乐观派”。   这是因为,我的研究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我相信,这些结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我的依据源于我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结论是建立在三个“真”的基础上的。   即研究对象是“真世界”,这里主要是指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虚拟的中国;研究内容是“真问题”,这里主要是指真正的中国问题,而不是“伪问题”;研究结果是提出“真办法”,这里是指“有的放矢”,而不是“无的放矢”。    转型也是硬道理   Q:中国在2020年成为一个新型超级大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吗?这一进程有没有可能因某种因素而被阻断?   A:不可否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没有现成的国际经验可供我们借鉴,诸如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城乡四元化(城镇居民、城镇外来人口、农业劳动力、农村工业劳动力)、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这有赖于我们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   未来的中国,其主题既是“发展是硬道理”,又是“转型是硬道理”。这意味着要从“加快发展速度”转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经济转型,也包括扩展到“加快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即社会转型,从而构成经济社会双转型。   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社会转型,都是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而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以人为本”,在中国就是以十几亿人口的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和生态财富最大化为本。   中国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发展带动了转型,转型促进了发展。从各方面发展来看,由经济发展引起、带动了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其他方面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转型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手段,还是发展的途径。    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谋划   Q: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初叶20年的战略机遇期,您认为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中国周边国家对我崛起的警惕和围堵),这一判断在今天是否还站得住脚?   A: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回头看,这一基本判断是前瞻性的,也是正确的。从国际的评价来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赢家。这一评价也是客观的。   回头看,我们的确充分利用了战略机遇期,又创造了战略机遇期,超过我们的预期,也大大超过中国政府的预期。过去十年,我们已充分抓住并利用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在国内保持高速经济增长,而且在利用经济全球化方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实现了对美国等国家迅速的追赶,经济总量占世界位次由2000年的第六位,先后超过法、英、德、日,升至世界第二位。   按汇率法(现价)计算的GDP,美国与中国的相对差距由2000年的8.25倍缩小至2010年的2.46倍;按购买力评价法(现价)计算的GDP,美国与中国的相对差距由2000年的3.3倍缩小至2010年的1.5倍。此外,美国与中国工业增加值的相对差距2000年为4.66倍,到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打破了美国自1890年~2010年120年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   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这充分验证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准确判断,也充分验证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谋划。我们称之为富有深谋远虑的“中国大战略”。   Q:现在战略机遇期时间已经过半,如何更好地把握剩下的战略机遇期?   A:我认为,关键是继续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对中国而言,统筹“两个大局”,最大的意义在于如何利用“天时”与“地利”,实现“人和”。   所谓“天时”,一是指经济全球化;二是中国有可能创造和获得至少40年的国际和平环境(1978~2020);三是全球性的知识革命。   所谓“地利”,一是指东亚和亚洲地区集体性的高速增长和迅速崛起;二是指中国成为东亚和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体;三是我们创造了历史上少有的良好的周边环境。   所谓“人和”,一是指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二是指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是指对外“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世界”,创造更大的“天时”、“地利”。    中国需更多“外溢效应”和对外贡献   Q:您认为十六大提出的20年战略机遇期是否可能延长更长时间?   A:我对中国大势做了如下判断: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贸易体,这意味着战略机遇期并不会终结,反而会更长。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全面追赶并超过美国的十年。   我们估计到2020年,按汇率法(现价)计算的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04倍;按购买力平价法(现价)计算的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1.34倍。从而打破了美国自1891年到2020年130年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中国将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到2020年除西藏一地外,全国各地区HDI指数(用于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发展指数”)均在0.70以上,一同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其中,还有不到30%的人口,HDI指数达到0.80以上,率先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此,我做出的基本判断是:到2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我国来说仍是一个大有希望、大有作为和大有贡献的战略机遇期。所谓“大有希望”,就是中国十几亿人口全面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或极高人类发展水平是大有希望的;所谓“大有贡献”,当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为世界人类发展做出最大贡献,使世界高人类发展组的总人口将近翻一番。   Q:有人认为,对于中国崛起的乐观心态,可能会导致外交政策上的傲慢心态,您认为有这种可能吗?作为一个新型超级大国,中国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A:乐观并不意味着傲慢。   一个“新型”的“超级大国”将负有责任,是为全球作出积极贡献的“超级大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已经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十分之一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贡献最大,已经成为头号发动机。   因此,在我们考虑国内经济政策时,还必须考虑它的“全球外溢性”。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一方面不断预测中国经济走势,不断评估中国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主动与中国政府合作,希望中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15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