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

一五一十 | 『读书札记』《朗读者》,一次功利的阅读①

作者: 独园居士  |  评论(0)  | 标签: 小人物的视界 , 读书札记 , 朗读者 , 爱情 图书来源:吐鲁番图书馆 编号:I51 9123 如果未知答案,一切都将会是崭新的开始,从头来过。而已经知道答案,还要去读,就只是一次功利的翻阅。这就是我和《朗读者》之间的故事,是开端也将是结局。 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本书是通过许知远的讲述,他在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写到《有关俄狄浦斯》这样说:【但是,我该怎样表达阅读《生死朗读》所带来的惊栗呢?我惯常的分析方式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15岁的少年与36岁的妇人之间的绵延数十年的暧昧情感,其中,我们遭遇了肉体的激情,目睹了离别与重逢,经受了生死的颤抖……而这一系列令人惊异的事件背后的驱动力竟然是一个简单的细节:朗读。】 许知远勾勒出一幅图景,里面关于《朗读者》的主人公经常干的事就是:朗读、淋浴、做爱、一起躺一会儿。他甚至还总结到:【成熟的女人们让正在发育的男孩子们寻找到一条通往经验世界的最简捷途径。】 从我知道《朗读者》这本书后,内心一直期许着,或许某一天我也会有这样一份感情。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朗读、淋浴,最重要的是做爱,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想要一起躺一会儿的心思。是的,这话一说出口就会让人无端发笑,人会笑我:你现今不照样年轻着吗?但在我的世界里这份年轻已经是另一种模样,有些事总需要经历,等经历之后或许连做爱都不值得让自己冲动时,便有些如暮年老汉断了欲念。 年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竟然也有些想不起。然后某一天我听说还有这样一部电影可以看的时候,豪不犹豫的进入电影世界里。得承认电影要比原著好看的多,原著中的汉娜的香味需要透过文字窥见,还得运用脑像成图这样才能浮想,简直就是意淫。可电影一下子就直接的提供一个美人,那些在文字支配下不能立体的图像。我又把电影看过了,可看过就是看过了,唯一能记住的是一个少年和一个熟女之间的暧昧情感及肉体交欢,还有一点关于纳粹德国罪恶的影子。至到后来我总算知道还有一个名词叫平庸之恶,我又才再一次想起这电影又或是这故事。 2011年12月3日、4日在吐鲁番图书馆去乌鲁木齐新华书店配送中心挑书的时候,我是志愿者。而这本《朗读者》就是我亲手挑选的,我想总算有机会可以一偿心愿,看看这书究竟有些什么? 一、米夏-伯格遇上一段爱情 阅读《朗读者》真是一件痛苦的事,这痛苦的根源是我已经知道答案。书的封皮背面保留着各种书评,但大意都是要一次性读完,甚至有时候还带有暗示这种一次性就是需要一口气,一口气也只是一种迫切的修饰,没人能一口气把一本一百多页的书读完。 像极一个老人,时断时续的去讲述自己年轻时的一段往事。所有的景像都是清晰里夹杂着模糊,而模糊里总还有一些特定的画面。这种絮絮叨叨没完没了,适合在黄昏里,沏一壶茶、坐在小院里,时而咂一口茶,时而翻动几页,就像那个讲故事的老头坐在自己面前一样,他讲的都倦了又眯眼一会,而我有时候却很激动,激动的坐不住——硬了。 从《朗读者》的正文第2页就开始出现一些挑逗的东西。【她又讲了一遍,一下子就把我搂进她的一双臂膀里了。我还没有她那么高呢。我感到她的一对乳房紧靠着我的胸部。在紧紧的拥抱中,我闻到自己嘴里那阵子难闻的味道,又闻到了她身上那股子新鲜的汗味。】 故事都得从邂逅讲起,如果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完全没有交集,哪儿会有故事呢?【记得那时候我是十五岁,得了黄疸dǎn 病。】故事的男主人公就这样缓缓而出,如果不是第一次发病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照顾过自己的妇人,需要去感谢一下,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故事进展的很平淡很缓慢,慢的让人觉得这个讲故事的老头肯定有许多事想讲,但强行压制住的回忆总有那么多的不准确。 诱惑有时候是无心插柳,也可能是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总之是一种误解。一个陌生的妇人救了自己,感谢的过程也很平常,平常到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小事,不值得一提也不需要小题大做。如果没有陌生妇人那一种无意的挑逗,是的,就是男主人公要离开的时候,女主人公恰好也要出去,让这个小家伙瞅见自己毫不顾忌的换衣服的话,我真想合上书再也不看,而这也是男主人公要继续来拜访女主人公的原因。 【我于是到楼道里等她,她就在厨房里换衣服。门开了一条缝,她脱下了无袖罩裙,就那么一身浅绿色内衣站在那里。……她站直身子,把这条腿从椅子上放下,接着去穿另外一只袜子。】 【她的这一番姿态让我的目光无法离开,离不开她的颈背;离不开她的肩膀;离不开她的胸部,她的内衣与其说是遮盖着,不如说是饱孕看她这一双乳房;离不开她的屁股,当她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接着又踮在椅子上时,她的内衣就紧紧地绷在屁股上;离不开她的大腿,起先裸露着,看来苍白,等穿上长袜后就闪烁着丝一般的光。】 真想借歌德那话来表白,哪个少男不怀春呢?总之对于一个男性阅读者,《朗读者》再一次揪起我对它的好奇。这好奇的同时,男主人公也很好奇,不过他好奇的是这个妇人究竟有多美。有了动机,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一个礼拜之后,我又站在她家门前了。】【她并不在家。】 而我择取的这两个引用段的时候竟然间隔了一个小段落,书中划分的是5-6章节。可想而知,这个讲故事的老头是多么嘴碎。也就是到了这儿故事总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他和她相爱了,爱的很赤裸,爱的很淫荡,爱的很欢畅。我说爱的很淫荡是指连同文字都那样淫荡,不过这种淫荡几乎每一个男人心中都种下了这样的种子,作家冯唐更是宣称自己就是喜欢写黄色小说,而我翻闲书翻到南怀瑾的时候,这老和尚说读书最好的境界就是左手专业书,越专业越深奥越枯燥最好;右手就一定要黄色小说,越黄色越好,越撩人越适宜。总之,似乎男人就是这德行,这又让我想起生活里的某女士一次醉酒之后的讥诮,她说:男人嘛,有几个不好色的?但凡还能动就肯定会要的。她所说的这个动是指生命还在进行还在喘息,我丝毫不怀疑这个女士所说的精准,像一把锋利的刀子逢肉入骨。 【你就是为这事儿到这儿来的!】【我……我……】女主人公一眼就识破这小孩子来这儿道谢,还非得三番五次肯定有所目的,真可谓见识过人又一击必中,把男主人公给说的浑身直紧张,舌头都捋lǚ不直。这讲故事的老头虽然满心欢喜的和人家睡了,但这故事讲的……唉,怎么说呢?给人感觉他当初真的挺无辜,纯粹只是怀春,甚至只是想多窥透一下这个成熟妇人的身体秘密满足一下自己的想像,可结果竟然被这么直白的了断了清纯。 【从那天夜里起,我已经爱上了她。我睡觉睡得很不实在,一直在渴望她,梦见她,模模糊糊觉得是在抚摩她,可醒来一看,原来是紧抓着枕头或盖被。由于干接吻,嘴唇都搞疼了。我的xx一直坚挺着,可是,我不愿意自慰。我以后决不再自慰。我要同她一起。】 【我天天逃掉最后一节课,为的是能够在她房子门前的楼梯口等着她。随后,我们就一块儿洗澡,一块儿做爱。一点半不到,我火速的把衣服穿好,一溜烟跑回家去。在家里,一点半正是吃午饭的时间。如果是礼拜天,家里改在十二点吃午饭,她的早班也开始和结束得都要晚一点。我猴急得真想把洗澡也省略掉。她却是爱干净成了癖好,早上一起身就洗澡。】 【当然,我也喜爱她那潮湿滋润、冒着皂香的肉体,我听凭她给我抹肥皂,给她抹肥皂我也喜欢。她还教我如何克服难为情,教我要有一种理直气壮、天生占有的气概。……】 喜欢给爱情号脉的众生,更愿意把激情说成是天崩地裂——那是爱情溢满又不能得到圆满最后的解决,两人合二为一。这个故事的爱情却是另一种版本,激情让一个小男孩子彻底迷恋上了一个妇人。也就是这一段落才展开男主人公的姓名:米夏-伯格。 【她很顶真。我要先给她朗读《爱米丽亚-迦洛蒂》,她才给我洗淋浴,然后带我上床。我那会儿已经喜欢上淋浴了。我是乘着情欲而来,可在朗读声中,情欲却渐渐退潮。这么朗读一段剧本,其中出现面目不同的角色,都要把他们表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非常需要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只有等到洗淋浴的时候,我的情欲才又重新勃发。于是,朗读、淋浴、做爱和并排小睡,成了我们幽会的常规节目。】 到这儿,米夏-伯格的激情之爱最重要的核心便已经讲完,朗读、淋浴、做爱和并排小睡的场景真的很打动人心,起码我是想入非非。就算我已经知道答案,可每读到这些场景,还是会发生一场战争,内心的良知被取代,一种沉睡的欲望被激活——性的蠢蠢欲动,让人坐卧难安。如果不是这样的直白,如果不是这样的激情相拥,我想这个故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这又让我联想到——情色吸引。 【他吻我的时候,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也从来不敢想象的激动,我头晕目眩,无法思考。这种快乐触动了我最隐秘的情愫,面对这种情欲我心中的理性与警示早已失去了作用。这是崭新的、不可抗拒的、强大无比的激情。诱惑——这个词有被引领之意——我情愿那样温存而轻柔地被他引领。——琳达-克里斯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诱惑据说也是一门技艺,不过有些人是天生的诱惑之神,而情色吸引是诱惑里总需要的戏份且比重相当之大。一个从来不会展示身体魅惑的女人不是一个诱惑的精灵,性的魅力可以从头发丝散发到脚趾,也可以从一举一动里体现着妩媚,女人味总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直到被一个人看到,一头就跌了进去,跌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黑洞,再也没有出口,除了爱上她就别无出路。这种女人是极致的,而米夏-伯格就有了这样的人生体会,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香味,一切都是可以通过朗读这个相当于前戏的过程再转向淋浴里的鸳鸯浴相互抚摸,到情欲滋长,一种悄无声息的滋长到顶点的时候,必须得相拥,必须得做爱,最后一切完满之后再静静地躺在一块…… 而为了达到这一种和谐的、唯美的情境,其它的都只是示爱的过程。他和她一起旅游,甚至邀请她到他的家里做客,更甚的是为了营造一个独立的空间,他的家里还有妹妹,而他妹妹的条件是要一条牛仔裤、一件布套衫外带一件天鹅绒毛衣,他还做了几次贼。这爱可真是疯狂,疯狂的不单是超越了年龄的限制,还可以无限度的散失自我原则。这些散失的自我原则里有莫名奇妙的被她所抛弃又灰溜溜的要回到她的身边,真是张爱玲那句低到尘埃里开出了花才可以形容的;也有这样去做贼。 而让我没有看透的是这爱情为何匆匆结局……来的太快,去的过急。【这以后,我就开始对她反叛了。】而这一节的前面还是【巧不巧,我的生日正好是在七月里,同学们在游泳池为我举办了派对。我从这么个盛会中脱身离去,实在不好意思的很。就是这么着,我也发现汉娜身心疲惫、神情懊恼地在等待着我了。她根本不晓得那天是我的生日。我也曾问过她的生日是哪天,她说是十月二十一日,却并没有反过来问我。其实,那天她的情绪也没有比平时更坏,平常她上班上得很累回家,也是这样蔫头耷脑的。不过,她这副样子,还是影响了我的情绪。我甚至想从她那儿一走了之,回到游泳池去,回到我的男女同学当中去,回到我们那种轻松愉快里去,去高谈阔论,去调笑戏谑,去嬉戏打闹,或者去卿卿我我。于是,我也瓮声瓮气,结果当然就吵闹起来了。这次,汉娜对我简直是视若无物,我又惶恐起来,害怕就此失去汉娜。最后,我重蹈覆辙,举手投降,直到她重新接纳了我。不过,我心里还是充满懊丧。】 仅仅是懊丧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这是否就是那样的谶语:只有激情的爱情不会有好果子,终究有一天要败给时间流逝?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百名学者联名信羞辱了谁

  看到156名“海内外学人”联名给中國社科院发信,要求调查新华社记者刘菊花的新闻硕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可谓吓了一跳,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和听说有这种这么大阵势联名对付一个人的做法。第一个反应是,天哪,学者,脑袋哪里去了?说近乎邪门也不过分,而且赤裸到如此地步。我无意给任何人扣帽子,因为从下面这七个方面来看,这封联名信实在是离谱到惊人的地步。   首先,无论是在民主国家还是專制国家,文化人集体联名呼吁一件事情,几乎全部都是针对政府,或政府的某项政策。我在美国二十多年,从没见过就某一个“个人”的问题,学者们联名给政府(机构)发信要求处理。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民主国家知识分子联名,差不多都是反战之类。像反二战、反越战、反伊拉克战争等等。反的都是政府本身,或者政府的某项政策。   在專制国家则是抗议没有自由或人權状况恶劣。像当年捷克知识分子联署的《七七宪章》,是表达对極權的不满,虽然我完全不同意其谏言的调子,但起码它的指向是政府,而不是任何个人。   对个人的事情,联名都是呼吁救援,而不是联手对抗。明摆着的道理,除非他是希特勒、毛澤東之类的獨裁者,否则个人的力量是极为有限的,哪怕他是有五亿博客点击量的韩寒。所以个人的事情(无论是犯错或犯罪),无论是寻求舆论和法律途径,都应是个体的行为,而不应是集体、团伙对抗个人。如果有权势的个人,得到官方保护,文化人的联名抗议追究等等,也只应是对着政府、衙门本身的错误。   其次,寻求真相,不是靠人多势众、拉帮结伙。心灵强大的知识分子,不用“联名”示威,不需群体壮胆。事实上,联名是一个展示文化人怯懦、无能的行为。为什么?因为文化人起码是识字的、可以写几句话的。任何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并敢于承担的文化人,都会自己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在别人写的东西上签个名——既不用自己写东西,也不必自己承担责任,有荣光的时候,则少不了也有我一份。所以说,联名这种东西,多数都是无能、不敢承担、却贪图虚荣的表现。过去这些年,海内外不少人,什么名都去签,就靠在联名上签名签出名气。   文化人集体签名对付一个名人都是一个足够虚弱的表现,而联名对付一个无名小卒,则明显太超出正常范围。我属于孤陋寡闻的,在156人名单中我只知道吴稼祥、 徐友渔 两个名字,但从名单后面的头衔展示来看,什么教授、院长等等一大堆,他们的身份地位明显都高于新华社的普通记者刘菊花。这样一些人,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公开撰文,或者自己上书社科院,提出刘菊花论文的问题。但他们为什么不用个人的名义单独做呢?那么多拥有官方头衔的教授、院长们,联名对付一个此前毫无知名度的小记者?用这么大的阵势?我的历史知识有限,搜肠刮肚,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没找到这么“壮观”的东西。   这里清清楚楚,“打假”完全不是这封信的目的,全国数不清没有被追究的抄袭、剽窃、造假,一伙人联合起来“打”一个稍有名气的人的事儿都没见过,而一百多人来揪这么一个小人物,说是为追求学术真实的话,是蔑视所有人的智商。   第三,这还绝不仅仅是团伙对一个人,而是团伙对一个人的妻子!任人皆知,这封联名信醉翁之意不在酒,刘菊花这个小记者之所以得到如此大阵仗教授、学人的关注,就因为她是“方舟子之妻”,该信直接这样点出。这点,就是我在开篇指出的“近乎邪门了”。方舟子有多少严重问题,他们都应该把矛头对准方舟子,去跟他作战。即使一伙人对一个人打架,也应该对着方舟子一个人,而对准人家妻子,则不仅是品味低到不可理喻,更暴露出一种品质。   这就像武林比赛,打不过高手,就跑去把人家老婆揪出来揍一顿,连最原始部落的武林规矩都没有了。这不是跟背后下毒、放暗箭的性质一样吗? 一对一斗,去攻击对方的妻子都够损透了,而纠结一百多人去“打”人家妻子,真是全天下都没见过的事儿。   我们反观目前公众对韩寒的质疑。明显地,如果韩仁均和韩寒作弊,韩仁均的妻子和韩寒的妻子都肯定是清楚真相的人,因为自己的丈夫是否每天看书、写文章、发博客,天下没有不清楚的妻子,除非是假婚姻。但我们看那么多质疑韩寒的人中,有一个把矛头指向他们的妻子吗?连匿名网友的评论,起码我是没见过拿他们妻子撒气的。反而是韩寒,在第一篇回应中,就用极端下流口气把麦田家人拖了出去。为什么这“156”和韩寒在一个思维轨道里?   第四,这封联名信在“这个时间”抛出的另一点邪气之处是,它是冲着方舟子质疑韩寒来的。刘菊花的硕士论文被质疑抄袭,不是新闻,起码一年多前就撒在网上了。但当时这些人怎么不出来联名?因为那时没有方舟子质疑、揭露“人造韩寒”的事情。在“方韩之战”正酣之际,这些人跑到方家后院放火,揪出方家妻子,其司马昭之心也实在太过于明显了吧?   谁都有相信韩寒、保护韩寒、捍卫韩寒的权利。如果“156们”真的认为韩寒没有代笔,是文学天才,为什么不每个人出来写篇文章,用你们相信的事实,向大众证明韩寒的真实性,或者组织一场文学讨论会,让“韩天才”在直播电视上展示他的文学才华,那样既可让“方舟子们”哑口无言,让倒韩派从此闭嘴,更可以让挺韩公知们扬眉吐气,让韩粉们春风得意。但不走这样正规的挺韩之路,却跑去“刺杀”韩寒对手的妻子了,这成何体统?大丈夫再无能,也不至于掉价到如此地步吧?   第五,我没有做调查,据国内的朋友来信说,这份“156”名单里,不少人曾被方舟子揭露“学术造假”。方本人也在博客例举一些被他揭露过的人。这些人参与这个联名“打”方舟子妻的事情,就更不可思议了。别说这件事儿有前面那么多严重错误,即使正确,曾被方舟子质疑过的人,起码也得因避嫌而躲开呵。这里明摆着嘛,即使你完全出于公心,也一下就会被人指出你是出于报复的动机。更何况,这个联名形式、手段和出台时间,已经清楚地展示了,他们到底是为要追求学术真实而联名,还是其他动机。   中國文化人是最讲究脸面的,想做点不那么地道的事儿,总得拿出羽毛扇遮一下脸,可这次怎么这么多人,这么大劲头赤裸地跑出来?是他们真的不知羞,还是压根不懂得这是一件方寸全无、丢人现眼的行为?   在中國那个至今仍然很闭塞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严重缺乏,学者之间更难得有思想的碰撞、思想火花的产生,所以产生原创的东西是相当困难的。这就导致对国外作品的大量引用,甚至抄袭、剽窃等等。这里面有些有意,有些无意,还有很多是对应给原作者足够credit认识不清。刚好被人撞上,指出来了,虽然很难堪,但其实是好事,它是一记警钟, 助你避免今后更大的滑铁卢。除非你认为剽窃、抄袭有理,否则,对待这种事情,应该用正向的心态去面对。没什么了不起,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而且对这种错,有时可以用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来自我安慰一下。道个歉,下次改正,有那么难吗?反过来,用低劣的手段去报复指出自己错误的人,则是远比抄袭、剽窃本身更恶劣的事情。   打个比方,克林顿和波拉琼斯以及莱文斯基偷情,错,毫无疑问。但是克林顿被揭露之后,报复揭发他的人,并阻碍司法,则是更严重的问题,也是导致国会要弹劾他的原因。“156们”的联名信,虽然一点都不犯法,但这种打着“为学术打假”“追求正义”的旗号而报私仇,比克林顿的冒着巨大风险干预司法在道德上更低一个档次。   第六,如果“156们”真的对一个新华社小记者的一篇并没有发表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那么较真儿的话,那么他们是否应该用同样标准质疑名气、影响力都远远、远远大于刘菊花的韩寒?韩寒的名气和影响力跟刘菊花比,简直是太阳跟星星的差别!如果质疑满天星斗中的一颗“星星”,却不质疑那唯一的“太阳”?这叫什么标准?仅仅这一点,难道不是在摧毁这“156们”自己的信誉吗?   更何况,韩寒的问题和刘菊花性质和程度上都完全不同,刘只是一篇论文涉嫌抄袭,而韩寒是涉嫌撒弥天大谎。刘的论文没有发表,如有抄袭,只是损害她个人。她从中所获,也就是个硕士学位。而韩寒如果是“谎言”堆出来的话,那么他的不上学、不念书却能成为“天才文学少年”的神话、谬论会影响(已经影响了)多少青少年?而且如果是靠他人代笔来制造天才作家的“偶像”形象,则涉嫌商业欺诈。对如此这般路人皆知的道理,“156们”真不知道吗?   这封联名信说刘菊花这件事“关系到┅┅人文社会科学界乃至整个中國学术界在海内外的学术信誉”。且不说这高帽戴得文盲都会笑了,刘菊花自己也曾说“像我这种小蚂蚁遍地都是”,如果“小蚂蚁”都关系到了中國在海外的学术信誉那种地步的话,那么登上《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榜、得到CNN专访的韩寒,他的信誉又是严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呢?大概不只是中國人的信誉,如果外星有人,他不是把整个地球村人的信誉都彻底毁了吗?对如此严重的问题,“156们”不仅不管了,甚至明显用打“方舟子妻”来袒护嘛。这真是一件像滑稽剧一样的事情。   第七,这号称“海内外学人”的156名签名者中,海外的只有10人,还不到7%,明显太“虚”了点嘛。呼吁“打假”的公开信,本身就不实,不也令人摇头吗?而且他们的“头衔”有多少含金量,我也怀疑。比方说那个“旅美作家曹明华”。我在美国写作了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个华裔作家,他的作品都在哪里?还有一个在哪里都查不到的“全美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另外这些所谓的“学人”们中,还有什么摄影师之类,也不知怎么定义“学人”的?识字的都算学人?拉人壮胆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吧?   我完全不反对任何人打假。在中國这个全世界最大的造假基地,有156个方舟子也顶多只能打掉冰山一角。但是,像这“156”的行为,明显不是打假,而是高举打假的正义大旗,在“反打假”,在群起攻击一个“单挑”出来打假的人。说句俗话,有种的,你们都出来单挑。一对一去跟去跟方舟子战斗。像目前质疑韩寒的所有人,都是单挑出来的!   面对一个很有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假”韩寒,质疑者们都没成帮结伙联名上书。而“156”对一个毫无名气和影响力的小人物却怯懦到要这么手牵手取暖才敢出来,即使没有上述那些严重的劣,也太寒碜了!   2012年3月5日于美国   来源: 曹长青 网站   作者: 曹长青 中国报道周刊 , 2012-03-0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百名学者联名信羞辱了谁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时事点评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2008年,我们奉演什么? (0) 麻将并非天生就是赌具 (9) 马肖兄弟,想说爱你不容易! (0) 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 (0) 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 (0) 韩寒——从骂人到被人骂 (0) 除了下跪,只有愤怒 (9) 长歌当哭,笑对人生 (0) 酱缸 (0) 遛自己的鸟,让别人蛋疼去吧! (0) 道上的一点事情 (1) 车轮下 (0) 负责任先生 (0) 调侃士风,调侃世风 (0) 谁为自杀负责? (0) 说说许知远批评韩寒 (2) 语言是公民的权利 (0) 该为“盲流”一词羞愧了 (0) 论荆轲 (2) 论方韩之争 (0) 虐待“歧见”何时休? (0) 草民与将军--祭洛阳大火活生生牺牲掉的309人 (0) 艾未未事件之随想 (0) 致“十八大”的建议 (0) 老宅变“故居”,何必急于为余秋雨修坟? (7) 罪孽与拯救 (4) 红色旅游该适可而止 (0) 空姐身上的中美差异 (0)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0) 父亲给我留下一道题 (2) 照片门 (2) 泰国华侨许包野的爱党情怀 (1) 杞人为何忧核? (0) 杂侃“平均” (0) 杀人不偿命,欠债要还钱 (2) 有心解决问题,何须追问网友姓名 (0) 无知者无畏 (0) 教我如何再短信 (0) 敌人可恨吗? (0)

阅读更多

许知远 | 毛泽东奶茶

一 “时代要变,奶茶要变,命运也会变。” 未料到,清晨起来在这村中漫步,竟看到大幅的毛泽东画像,所用的色彩与笔调,不像毛本人,倒像是明信片上的切•格瓦拉。他们都是革命的偶像。 画像是用来推销一款奶茶的——毛泽东奶茶。这纯粹哄骗游客的把戏,还是把我引进了院落。领袖命名的奶茶,不过是普通奶茶里加入了金门高粱酒,味道实在不值一百元新台币。 幸好这里是金门,游人很愿意消费它。这里仍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战争博物馆之一。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战争遗迹仍随处可见。如果把它放在全球背景中来看,它还是冷战的前线,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角逐的前线。 “独立作战,自力更生,坚持到底,死里求生”的标语随处可见,每个村落都有着漫长的战斗坑道,所有人都卷入了战争,从老年到儿童被编入战斗队列,有不同的名字,我还记得幼狮队的名称,从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少年们。 而在海滩上,轨条岩、钢刺网、反空降桩仍在,带着历史的萧瑟。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铁喇叭,静默地卧在沙滩上。我用自己的脚步与身高估测,它喇叭口的直径足有三米,而身形有六米长。很有可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喇叭。透过它,国军的声音能毫不费力地穿过海面,到达厦门的共产党阵营。很可惜,它生锈了。 与台湾岛上的空间与景象相比,这里像是另一个世界。它停滞在某个历史时刻。它曾是世界上最为军事化的岛屿,是一座军营,那些军事设施与阿兵哥,而不是市镇与乡村,才是岛屿上的主角。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关于战争的记忆,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关于亲属、朋友、邻居的悲惨记忆。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金门,落下了四十八万颗炮弹。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每隔一天,就有炮弹从天而降,往往是他们开始吃晚饭时。 “我们都是吃炮弹长大的”,老人们这么说。语气中带着无奈、也带着自豪,那是一种死里逃生的受难者的自豪。它似乎给予金门一种特殊的认同。 金门挣扎于这种认同。从台北的松山机场出发,要将近一个小时才能抵达金门。而从金门乘船,只要四十分钟就能抵达厦门。在地理上,它与中国大陆、而不是台湾更亲近。在这里,我吃惊地发现“旅台同学会”,年轻人前往台北读书,像是到了异乡。他们必定也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他们为台湾承受了这么炮弹,却没有被接纳入其中。 时间也会冲淡一切,人们先是恐惧,然后习惯,最终淡然。对于中年一代,炮弹是他们的童年记忆,似乎无伤大雅。而对于更年轻的一代,炮弹存在于老人的唠叨里,也是著名的金门产的菜刀——它的原料来自当年共产党军队射过来的宣传弹。坑道则变成了旅游景点。在金门岛中部的琼林里村,我独自在坑道散步,只听得到脚步的回响。昏暗的灯光中,我看到了黑白照片,老人、青年、儿童,正面露笑容地备战,照片上展现的气氛与大陆这边一模一样——人们都被表现成一种没来由的单纯、乐观与信心。 这些记忆会怎样塑造人们?他们会仇恨蒋介石的国民党吗,是他们把这里变成战场,强征本地壮丁,拆掉了家庭的门板,让他们饱尝死亡与恐惧的滋味。他们会厌恶对岸的共产党吗?是他们派遣了军队,发射了炮弹,发动没完没了的心理战。 他们都不。这里的人是国民党的稳固支持者,似乎战争与恐惧让他们在心理上更依赖于国民党政权,阿兵哥们的衣食娱乐也曾是当地主要收入来源,它们变成了双重的依赖。当和平到来后,他们又更期待一个能与北京建立更稳定关系的台湾政权。中国大陆的游客是金门繁荣的新保证。金门也一直期待能直通厦门的水源,解决长期的饮水困扰。 二 “都是奴性”,谈起他的金门同胞们,他语带不屑。我在水头码头看到他,满头银发,声若洪钟,在人群中很是引人注意。他是蔡英文金门之行的安排者,一位县议员,十一年前,他在这里建立民进党的支部。这是个了不起的决定,多少像是在一个伊斯兰世界推行基督教,而当时只有七位党员。 他对我说,他太讨厌国民党了,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当地报纸刊登个人广告,嘲弄国民党。他在台北经商,搞过建筑,如今回到家乡,专门从事政治。一路上,他盛赞蔡英文的魅力。 夜晚,我随他在一家酒家吃饭。酒家临海而建,抬眼望去,海面黑漆漆一片,让人无端恐惧。在两岸对峙时代,在岛屿朝向大陆的一面,常常有半夜来摸哨的共军。他们乘小艇在夜色中来,取下岸边哨兵的首级。同样的故事,也在对岸发生。这是残酷、荒诞、少年人式的游戏。荒诞也不止于此,这里也曾管制篮球、乒乓球,怕那些叛逃者靠它们渡海而去。有人的确成功了,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叫林毅夫。 晚宴是为一群孩子们而设的,他们刚刚从台北回来,在一场体育赛事中取得荣誉。除去孩子、老师、家长,县里的教育局长、报社的编辑也到场。迟来的县长坐在人群中,发表了短暂的讲话。人们轮番地敬酒,都是金门高粱酒。谁会想到,胡琏将军一世的战功,竟抵不上他的酿酒的遗产,枪炮会生锈,酒香飘两岸。 不由自主地,我被这餐桌上的气氛感染。倘若一定要谈论民主的细节与氛围,这夜晚是最好的写照。孩子们与老师是宴会的主角,没人对官员表现出超出朋友的热情。 在餐桌上,我注意到一位与我同姓的女士。她总有五十多岁,脸上有一股李铁梅式的端庄,而她开口说话时,你会吃惊于她那纯正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节奏恰似从广播系毕业。果然,她年轻时为国军做过短暂的播音,向海峡对岸播放三民主义。 “我们金门人总有一种宿命感,一种不知明天会如何的宿命”,她的话穿过乱哄哄的饭桌。让我意外的是接下来的一句,“这一千七百年来,不一直这样吗?” 是啊,郑成功的庙宇还在,那些漫长的族谱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比起这不断循环的繁华与兴盛,国共的争端不过是历史的一瞬,不过是一杯毛泽东奶茶的功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编辑刘波 bo.liu@ftchinese.com )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论方韩之争

  最近,因“打假斗士”方舟子指责韩寒作品有他人代笔,引发了方舟子阵营和韩寒阵营之间的一场大论战。我也因为以下原因而关心起这一事件。   第一,方舟子打假的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他这次却闯入了真伪判断比较困难的文学领域。况且,韩寒成名已久,关注、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 不计其数,他们读过韩寒的东西,与韩寒也多有接触。如果韩寒作品大多数是他人写的,并且他的确如方阵营人士所说的是个草包的话,俗话说文如其人,按常理那 些接触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所怀疑才是,但是我们却从未听到他們发出怀疑的声音。基于这些考虑,我的第一反应是方舟子这次很可能走入了误 区,认为方韩之争会成为方的滑铁卢,因此就产生了观察的兴趣。   第二,方舟子打假,以往的命中率是很高的。如果这次再被他命中,如果韩寒真如其所言是被假造出来的,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韩寒是假造的,恐怕这可称得 上中國文坛史第一丑闻了。因为它不仅反映出韩寒和他背后操纵者的诡诈,而且反映了那些追捧过韩寒的媒体和知识分子严重缺乏常识甚至腐败。正是他们把韩寒捧 到了“当代鲁迅”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方韩之争把大量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也放到了天平上。   第三,方韩之争持续发酵,引得无数网友、知识分子、媒体人参加,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论战。此前也有类似的公共论战,如汪晖抄袭门,但此事与汪晖抄袭门有 很大不同。汪晖抄袭门的讨论从头到底由意识形态主导。在该事件中我是连一句评论都不敢发的,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你都马上会被定成倒汪派或挺汪派,并进而被 划入中國语境下的自由派或左派,这对培养成熟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方韩之争中大家关心的主要是真假问题,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这就增加了讲道 理的空间。我因此也想从这次方韩大战一窥我们公共讨论的质量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   本以为,这场争论也许不会有胜利的一方。但是只要凭事实讲道理,争论各方就会从中学习,对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甚至学会对他人观点的尊重。但是到目前 为止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支持韩寒的一方包括韩本人的表现极其令人失望,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是非问题上反应麻木,整个论战就像是鸡鸭对 话。这就引起笔者想说几句话的欲望。   方韩之争的重要性   方韩之争开始后公共知识分子就该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发表了不少观点。我在这里针对某些比较具有影响的的观点加以点评。   有人说,代笔与抄袭不同,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代笔的做法,韩寒作品即使有人代笔也不是一件性质严重的事件,不值得大作文章。还有法学教授写文章说:“代 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该教授因此指责方阵营人士“不尊重私权”。我的看法是:代笔问题的严重性多大 完全取決于以下两个环节。首先,代笔人与署名作者之间有没有一个成年人之间的契约性首肯。第二,一旦当人们知道了署名作者的一些作品是由他人代笔时,这一 真相能在多大程度上毁坏署名作者的地位。一般来说,代笔作品在署名作者所获得的地位和利益中所起的作用越关键,署名作者就越不敢把作品的真正作者公布于 众,代笔也就越接近于欺骗。   有了这两个准则后,方韩之争的性质就清楚了。假如韩寒未成年时的作品的确是由一位成年人代笔的话,这里不仅仅有韩寒和那一位成年人在对社会共同进行欺 诈的问题,而且还有这位成年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尚未成年、不能做出成熟判断的韩寒的问题。倘若如此,那位成年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目前有人推断这位 背后的成年人就是韩寒的父亲,于是接着就有人用大人为小孩做作业为类比来为韩寒开脱。然而,为小孩做作业与为小孩写小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韩寒的作品 出版后马上给他带来了荣誉、地位和金钱。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出于一位少年之手。韩寒头上的著名作家、现代鲁迅、最有影响 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等等光环其实都是少年天才光环的延伸。方阵营中有人说韩寒应该回归他赛车手的身份。但是,如果没有少年天才光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 益,韩寒会有步入赛车手生涯的物质基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一个家境普通、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在当今中國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 的早期作品到底是谁写的,或者说韩寒在这问题上是否有严重欺诈行为,就成了方韩之争的关键。方舟子紧抓不放,韩寒又发誓赌咒,又出示文稿,又告上法庭,个 中原因即在此。   有人抱怨方韩之争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比如吴英的死刑宣判、官员贪污腐败、弱势群体利益等等问题都被忽略了。这个观点我也不能 同意。吴英问题很重要。官员贪污腐败和弱势群体利益问题更要关心。但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仅能容得下几个议题吗?我们不是在追求多元化吗?多元化的关键 之一就是社会议题的多元化。笔者认为方韩之争很重要,因为它的核心是道德和诚信。没有道德与诚信,何谈治国平天下?更何况,如果韩寒早期的作品的确是他人 代笔的,那就是在利用“少年天才”这一卖点来愚弄和欺骗读者并从中渔利。这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本质是一样的,而读者群体也是可以以买了假货受骗为理由对 韩寒进行集体诉讼的。当然,不少人是很自私的:三鹿奶粉吃了会生病,因此个个义愤填膺;假作品吃不死人,管他呢!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今天能容忍写作上的欺诈行为,明天就会为了某种便利自己加入欺诈行列。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只配生活在一个充斥劣质产品的社会 中。   不久前,网上发表了署名为韩寒的三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不少知识分子摩拳擦掌准备展开辩论。这些人士认为方韩之争使得一个更值 得讨论的问题被边缘化了。这我也不能同意。持有这一观点的知识分子缺乏的是如下常识:人文领域文章的力量和重要性往往不在文章本身的观点,而在于这些观点 是以什么方式表述的,以及是谁说的和在什么时候说的。“韩三篇”观点混乱、逻辑不清、表述浅薄,从文章质量来看它是不值得给予任何重视和评论的。“韩三 篇”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署名作者韩寒是一个著名作家,是一个曾经对时政不断加以抨击的意见领袖。这样身份的作者的言论总是有讨论价值的,更何况这一作者思想 突然趋于保守?背后的原因的确有很大的探讨价值。问题是,韩寒是不是“韩三篇”的真正作者?韩寒是不是他以前所发表的那些抨击时政的博文的作者?如果“韩 三篇”的真正作者另有他人,甚至是一个有某种背景的人士,讨论“韩三篇”还有意义吗?“韩三篇”之所以讨论不起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方韩之争的特色:常识加逻辑与奇迹加信仰之间的争斗   首先必须指出这次方韩之争中方阵营的特殊性。以前方舟子与他人论战时,他往往是论战一方的绝对领袖,而“方粉”则积极摇旗 呐喊 ,领袖的个性在很大程度 上规定了每次论战的特色。而这次,方阵营中不断有其他人士加入,这些人在其它议题上很可能会站在方舟子的对立面,他们的价值观和知识构成也与方舟子有很大 的不同,他们加入方阵营只不过是因为关注了韩寒的作品后得出了与方舟子相近的判断。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方韩之争的性质。所以,本文所指 的方阵营并不是一个“方粉”集团,而是一个以方舟子品牌为平台的松散倒韩联盟。由于是个松散联盟,方阵营所发表的观点和提供的证据始终是参差不齐。但是, 在反复看了韩寒的一些文字和采访视频后,我认为方阵营的以下几点质疑由于证据比较确凿再加上符合常理,放在一起看对韩寒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1)韩寒父亲的文章说“韩寒写文章的潜能,其实也是在初二时发现的”,并说此后他给韩寒在县图书馆办了一个证,在那 里,韩寒“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中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 书籍的内容非常晦涩。如果韩寒是一个初二还在接触少儿报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兩年之间突然读起来了(并且读懂了)这么多书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用其 中的典故?   2)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3)《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是很难从书本中学来的。况且,一本写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 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这一论点的逻辑可用如下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 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这一论点的逻辑非常强大,韩阵营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   4)作为《三重门》作者的韩寒拥有大量知识,但是视频访谈中的韩寒却是无知得可爱。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黨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 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他书中熟练运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但是他却在镜头前坦承没有看过《红楼梦》。他成名作叫《三重门》,但却在一次电视节目中 说他忘了书名的意思。他在另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懂儒学和什么学什么家的,但《三重门》却熟练地引用了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文字。总之,从有关韩寒的视频中人 们看到的是一个热衷谈论赛车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和一个对时政有自己见解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5)韩寒对方阵营质疑的反应很不正常。到目前为止,韩寒对于方阵营提出的关键性质疑,要不就是回避,要不就是回应前后矛盾。大家所看到的韩寒的回应方 式更多的是辱骂、发毒誓、两千万元的悬赏、展手稿、挑拨离间、上法院,完全看不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天才青年的内涵。方阵营中更有人说,如果韩寒确 是一个旷世奇才的话,在这么多人对他开始怀疑的情況下,他应该选择与方舟子进行辩论,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场的情况下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 才华。但是,韩寒不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在论战中,方阵营的人也许逐渐认识到,除非韩阵营中有核心人士出来揭露内幕,通过考证他们是得不到铁板钉钉式的证据的。因此,他们就不自觉地运用了归 谬法 (reduction to absurdity) 来诉诸人们的常识。比如上面第一点,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少年在一年多时间是看不完《三重门》中出现的那些书的,并且其中很多书也是一个少年既不会感 兴趣也看不懂的。这一点质疑与一般人的常识十分相符。我自己这辈子就没有接触到过一个能与《三重门》作者的读书能力相比的人。当然,别人不行不等于韩寒不 行,他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天才。国人相信天才的存在就像义和团相信刀枪不入的神术一样,因此中國各路天才比较多,尽管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西方人。 好吧,就让我们假设这世界的确存在天才并且韩寒就是天才。在这一假设下,我们就会得出“在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对人生的洞察力方面,韩寒是中國独一无二的 天才”这样的结论。因为,至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國,除了韩寒外,我们似乎再没有听说过第二个在短期内看了这么多著作,阅历和思维方式那么早熟,并写出了一 部二十万字的、一稿定型的长篇小说的少年了吧?按这个逻辑推下去,中國出现韩寒这样一个天才的概率(连死去的带现在还活着的中國人加在一起)至少要小于十 几亿分之一。   鉴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对方阵营五点中的每一点作出分析。总之,以上一、二、三点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的话,这样级别的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 极小、极小的。而四、五点的逻辑则是:如果韩寒的确是个旷世奇才的话,那么四、五两点是不会成立的,但是它们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结论就只能是韩寒不但不可 能是天才,而且还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骗子。方阵营的有效推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逻辑学上的归谬法。笔者想过许多方法试图驳倒方阵营的这些有效证据, 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当我想要驳倒以上五点中的前三点时,我必须通过各种证据和方法把韩寒推崇为一个从少年开始就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知识和逻辑能 力样样超群的天才,但是当我想要驳倒方阵营的第四和第五点时,我又必须要强调韩寒是个平常的人、一个普通的八十年代青年、一个读书前看后忘和说话颠三倒四 的人。我把韩寒想成任何一种人都无法全面面对方阵营的核心证据。我碰到的问题也是韩阵营人士所碰到的问题。   现在来分析一下韩阵营在这次方韩之争中的表现。这儿所说的韩阵营主要包括韩粉,发表过有利于韩寒观点的人,以及一些曾经追捧过韩寒并且继续明确或是实质上支持韩寒的一些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个松散的群体。   对于方阵营的质疑,韩阵营的回应手段也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即奇迹加信仰。在支持韩寒的文章中有几篇文章体现了一定水准。其中一篇说只要样本量大到一定 程度(就是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类似韩寒这样的天才是有可能出现的,另一篇则是用老舍手稿的整洁程度来说明至少有作家还是有能力写出非常整洁的手稿的。言 下之意,奇迹如果能够发生在老舍身上,那也就能发生在韩寒身上。这两个论点在逻辑上都是成立的。这两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是:方阵营的核心推理逻辑并不是小概 率事件不可能原理,而是归谬法。这两篇文章没有回答方阵营所提出的第三点以及他们提出的第四、五两个疑点。关于方阵营所提出的第四个疑点中的一小部分,即 韩寒在访谈中甚至不能说出自己小说书名《三重门》的意思,韩寒辩解说他是不愿意回答,因为现场氛围充满恶意。为此我专门把整个视频再看了一遍。我发觉,在 节目的后来阶段,韩寒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气氛的确是有问题,但是在节目主持人问韩寒这一问题时,当时的气氛是相当友好的。   刚才讨论过的两篇支持韩寒的文章都直接向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展开了反击,而且他们都采取了讲道理的方式。在韩阵营中,这样的文章非常少。韩阵营甚至有人 搞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令我感到非常不安。比如,网上有一篇我认为是方阵营中出现的立论最为清晰的文章之一,但是其作者却因为他曾经的异见人士身份而被一些 韩粉质疑和辱骂。这篇文章又不是在讲什么政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作者的政治观点扯进来呢?当然,这并不是一部分韩粉才有的问题,而是国人的通病。去年司 马南在网上指责 于建嵘 在山东滕州市青年田某“因为强拆自焚”事件上有严重歪曲事实和造谣的嫌疑。我看了之后觉得,如果 于建嵘 真能把事情说得那么离谱而社会 又没有反制的话,那也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我分别找了三个人想了解一下真实情况。沒想到,他们三人回答的核心就是:司马南是五毛,相信他做什么?   我们中國人喜欢赋予自己的言行以一种无上的道德感,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我们中國人喜欢把观点等同于人品,并且不知道人品要比观点更重要;我们中國人只 喜欢、并只能听懂和相信自己想听的故事;我们中國人往往因为相信自己和同仁目标的正义性而漠视、容忍甚至是理解和保护自己和自己同仁手段的不正当性。正因 为如此,在当前中國这样一个失范的国度,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环保主义、左派、关心弱势群体等等一股脑儿都有可能成为流氓和骗子寻租 的大舞台(而不仅仅是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的“避难所”)。如果韩寒这一品牌真是假造的话,他不就是具有以上弱点的人追捧出来的吗?   韩阵营的其它观点都有以下两个特点:1)他们都回避方阵营对韩寒的一些关键性质疑,2)他们都把韩寒作家身份的真实性作为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分析问题的 出发点。除了铁杆韩粉外,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对铁杆韩粉来说,韩寒就是崇拜的偶像,是他们的宗教。我除了对韩粉大规模地用脏话骂人很 有异议外(少数方阵营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真诚信仰我完全理解并且尊重。但媒体人和不少知识分子怎么会和铁杆韩粉的立场如此一致的 呢?回答这问题前我们先来听听一些知识分子自己的声音吧:   “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 “我相信我对文字的感觉 …。我的确信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现在韩寒都被众多好事者翻个了底朝天了,依然没有任何靠谱的证据证明韩寒有代笔。”“所有我们至今看到的所谓方韩混战 中的证据,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无效证据!用无效证据指责人,野蛮啊!”但是这三个评论者都回避了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   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在回避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的同时对方舟子的所作所为乃至人品进行了攻击。有人说:“若说真伪,值得质疑的可不止他(指韩 寒),从领导到各种星都值得质疑。偏盘问他?”“所谓代笔大战,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公然构陷,而是构陷者的大义凛然和极度道德自恋,与罗伯斯庇尔如出一 辙。”对于这类言论,我想指出:以往被方舟子质疑的人物中不少还是有一定权势的。更重要的是,虽然社会上许多人都值得质疑,但是作为方舟子个人来说他想质 疑谁就质疑谁,这是他的自由。如果方舟子当上了国家首脑,那也许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方舟子仅仅是一个“打假斗士”,不是集權国家的首脑。再说就证据 看,他对韩寒的质疑至少不是什么公然构陷。   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分子这次不能就事论事呢?原因很多。曾经捧过韩寒而难改口,在发表意见之前沒仔细作过研究,内心善良加轻信,不喜欢方舟子,不一而 足。但是,我看信力建先生一番直率的言论大概是道出了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内心的担忧:“如果韩寒被搞掉,中國将倒退20年;如果连挺韩寒的众多知识 分子都被搞掉,中國将回到文革。”这话是过头了,但里面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南方报系和大量的知识分子多年追捧着韩寒,他们与韩寒的渊源较深,韩寒如果陨 落的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儿,我谈一谈近日来我研究方韩两阵营的观点以及韩寒的早期作品和视频采访资料的历程。方韩之争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开始关心此事,开始时没有预设立 场,只是好奇。后来发觉方阵营加入了不少獨立人士,而且有些论点非常言之成理,于是我就开始考察韩寒早期的作品和以前采访韩寒的视频资料。起初,我的一个 很大动机就是想看看方阵营的主要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的学者习惯使我对听上去合理的观点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质疑心态,虽然我的质疑在调查之后也经常被自我否 定。这一次,在我反复研究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资料后,我不但没能找出一套能有效反驳方阵营核心观点的方法和证据,而且还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和证据是非 常站得住脚的。   我并不想把自已的结论强加于任何人。但在文章结尾,我想以朋友的身份恳求那些已经公开站在韩阵营一方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也能和我一样抛开成见、诉 诸常识,认真去研究一下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视频。我相信,只要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真是他自己写的,你们就一定能找出令人信服的能直接驳倒方阵营核心观点 的证据的。如果你们也和我一样最后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是合理的话,那就应该慎重了。你们多年来在中國的公民社会成长、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和弱势群体保护 等等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方阵营之所以能在网上对你们进行犀利的抨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你们多年来打造“公共空间”的努力。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方阵 营人员的构成在不断变化。方阵营早已不限于方舟子和他的粉丝了。网上越来越激烈批判你们的人中,许多人都曾经是南方报系的报纸和杂志的忠实读者。这些人都 受到过你们的“启蒙”。因此,一篇如《“差生”韩寒:用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这样的长文不但不能搪塞他们,反而会使他们感到被侮辱,继而愤起从文章中找出 一大堆问题使你们难堪。方阵营自认为通过推理已经把“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由他人代笔”这一命题的可能性证明到了99.999…%,所以你们的如下逻辑 – 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证明韩寒早期的作品由他人代笔,那你们就是在诬陷韩寒 – 在他们看来是强盗逻辑。方阵营的信心还建立在拥有韩寒这一忠实盟友这一点上。韩寒不但不敢接受质疑者的要求以在公开场合展示一下才华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 严,而且说话不断前后矛盾,每每在不经意间发表如下思路不清、语法欠通、行文幼稚的文字给方阵营取乐给你们出丑:   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陆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 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重大指控。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 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新年快乐。   笔者认为,在方韩之争中表述的观点曾经有些误区也不是什么大事。谁又能事事正确呢?但是,如果站在韩阵营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在知道出了问题后还坚 持下去,手中的道德资源可能就会在方韩之争中消耗殆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信力建先生的话做些修改后可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一旦意识到韩寒有重大欺诈嫌疑 还要继续坚持保护韩寒,并且仅凭手中所控制的一部分媒体就能对韩寒进行成功保护的话,那么中國就不是倒退到文革了,而是倒退到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到的黑暗地 方去了。   赵鼎新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 共识网   作者:赵鼎新 中国报道周刊 , 2012-02-26.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论方韩之争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时事点评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2008年,我们奉演什么? (0) 麻将并非天生就是赌具 (9) 马肖兄弟,想说爱你不容易! (0) 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 (0) 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 (0) 韩寒——从骂人到被人骂 (0) 除了下跪,只有愤怒 (9) 长歌当哭,笑对人生 (0) 酱缸 (0) 遛自己的鸟,让别人蛋疼去吧! (0) 道上的一点事情 (1) 车轮下 (0) 负责任先生 (0) 调侃士风,调侃世风 (0) 谁为自杀负责? (0) 说说许知远批评韩寒 (2) 语言是公民的权利 (0) 该为“盲流”一词羞愧了 (0) 论荆轲 (2) 虐待“歧见”何时休? (0) 草民与将军--祭洛阳大火活生生牺牲掉的309人 (0) 艾未未事件之随想 (0) 致“十八大”的建议 (0) 老宅变“故居”,何必急于为余秋雨修坟? (7) 罪孽与拯救 (4) 红色旅游该适可而止 (0) 空姐身上的中美差异 (0)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0) 父亲给我留下一道题 (2) 照片门 (2) 泰国华侨许包野的爱党情怀 (1) 杞人为何忧核? (0) 杂侃“平均” (0) 杀人不偿命,欠债要还钱 (2) 有心解决问题,何须追问网友姓名 (0) 无知者无畏 (0) 教我如何再短信 (0) 敌人可恨吗? (0) 摊派—“贡献”—“自愿捐赠” (3)

阅读更多
  • 1
  • ……
  • 7
  • 8
  • 9
  • ……
  • 29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