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华尔街日报:有中国特色的Google
在中国和Google之间进行的关于信息的自由流通的角力看起来就象是一场摔跤比赛。但是现在比较清楚了,这更像是中式“太极”拳。
阅读更多发布者xiaomi2020 | 7 月 12, 2010
在中国和Google之间进行的关于信息的自由流通的角力看起来就象是一场摔跤比赛。但是现在比较清楚了,这更像是中式“太极”拳。
阅读更多发布者xiaomi2020 | 7 月 12, 2010
Google的命运在三月份就被定下来了,当希拉里·克林顿说这“真的只是Google和中国之间的事”。 忘记自动跳转到香港站点这块遮羞布吧。中国已经打倒了Google,因为Google不再从自己的政府这边获得对无审查搜索的支持。Google的法律执行总裁大卫·戴蒙德(David Drummond)在6月28日的博客帖子上的一则 简短的更新 中确认了这一消息。 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昨天在一个CEO论坛上称“他 有信心让Google赢得 ”新的运营牌照,Google也确实得到了。 但真实的一码事是Google.cn的主页现在只提供导向“未经审查”的香港站点的链接,这些搜索可以很容易地被追踪,中国的防火长城然后屏蔽这些搜索结果。除搜索以外的服务在中国仍然不能运行。 用中文来进行搜索的Google用户能看到的信息都是由政府心血来潮地决定让他们看到的。而且人们还不应该明白这一点。这是这个政府长期以来的立场。这一立场现在被巩固了。 对中国的搜索者来说,要获得更大的自由,必须了解英语,还能够知道如何使用匿名的和远程代理绕过防火墙的技术。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何做,人数还没有多到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么做的人还一直担心着会有陌生人前来敲门。 在3月份,Google的命运就被确定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说这一问题的确只是“ 在Google和中国之间的 ”。从那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不过是谈判用语。在我看来,现在所发生的事的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中国和美国政府所采取的立场是政府具有管理本国国界内的互联网服务的主权。只要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互联网可以任意地被割据和屏蔽,其用户就可以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被控制。 相关阅读: 译者合集: 谷歌vs.中国 第一季 宣战 译者合集: 谷歌vs.中国 第二季 追踪 译者频道—热点专题—Google专题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 译者频道—时事评论”、“译者频道—热点专题—Google专题”、 “ZDNet”、“译者@xiaomi2020”索引。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7 月 8, 2010
大多数人在管理他们的互联网身份时,都需要应付一份长长的用户名和密码清单。而且多数的业内专家认为这一互联网身份管理的方式是很难被改变的。 然而,一些技术人员已经找到了用以解决互联网账号过多的问题的办法。比如:通过实施称为OpenID的开放标准,允许用户使用单一的信任凭证登录多家网站。一些企业也在寻求填补这一空白的方法,比如FaceBook就提供了一种技术允许用户使用自己的FaceBook账号登入其他的网站。 现在,美国政府希望可以介入这一领域,并改善在线身份管理的现状。最近,国土安全部(美国)在网上发布了一项名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策略”的草案,这项草案为政府如何推动互联网身份管理系统的实施提供了建议。互联网身份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于诸如“国税局网站”一类的政府网站,还可以用于包括社交网站在内的其他网站。 这一草案并未提倡建立国家身份识别卡(身份证)体系,或建立由政府管理的互联网身份识别系统。而是提出了一种整合所有在线身份识别技术的方式,以建立一套更为简单并且更为注重隐私的身份系统。整个系统脱离政府的控制。 草案中认为,一套完整的互联网身份识别系统应该是安全的,注重隐私的,并且可以与其他的在线身份识别系统兼容,同时还应该拥有低廉的成本和易用性。草案建议,系统建立之初使用用户已有的账号来建立系统,比如Google或FaceBook账号。账号提供者需要通过安全性和可靠性认证。然后,用户可以选择一个公司或组织来注册他们的身份。这一身份认证将使用标准格式保存起来,并且可以在大部分网站通用。 草案同时给出了多个案例,以描述新系统可能的功用。例如:用户可以将她的身份与她的移动电话互相绑定,并且使用这一系统登入政府网站办理缴税业务,而不必再为政府网站重新建立账号。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少政府用于维护身份认证基础设施的开销。或者,用户使用他电脑上的身份认证信息来登入在线药房,而在线药房可以依据他的身份信息来验证他是否年满18岁,以及他的处方是否合法,但不得获取其他额外的信息。 独立的互联网产业专家Kaliya Hamlin是 Internet Identity Workshop 论坛的贡献者,这一论坛一直致力于研发和探讨身份管理技术。对于这项草案,她表示:草案的提出为解决在线身份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很大的帮助。草案中花费了一些篇幅来讨论现行系统的可用性问题,例如:诸如“妈妈的婚前姓氏”之类的愚蠢的“安全问题”最终会危害系统的安全性。Hamlin同时指出,草案中的很多案例已经可以使用现有的标准来解决了,比如使用标准化的信息卡就可以解决在线药房的案例。信息卡是为了使用安装于PC上的软件来管理数字信息而提出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验证用户某些方面的信息,同时避免其他信息的泄漏。 Hamlin计划在11月于华盛顿组建一个身份识别策略工作室(Identity Strategy Workshop),在那里业内专家们可以对政府的这项议案作出研究。 微软“计算机信任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项目组“全局安全战略和外交”主管Paul Nicholas表示:此项草案极大的推进了识别和认证组织、个人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能力。 然而,一些专家担心草案中描绘的愿景目标是难以达成的。社区网络身份管理系统 ClaimID 的创始人之一Fred Stutzman说:“我能预见到,想要让这一方案成为主流并实施于日常应用当中将会重重困难。”虽然他相信有优秀的技术可以解决身份管理问题,但他也预见到了,要将这些技术改进得足够容易使用是有困难的。 Hamlin表示在现有的体系之下,草案可以被业内人士所接受,但它却并没有适应普通民众的需求。她认为:草案实际上是模糊的,需要通过讨论来明确政府的参与如何帮助这项计划的实施。 但是,让Hamlin感到鼓舞的是草案中明确建议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身份管理系统的标准并明确提供认证服务的公司所需遵循的规则。事实上,身份识别方法经常会超出其应有的使用范围(提供额外的功能),这使得公司们不愿去建立系统与其他的身份识别系统相交互。 国土安全部会在七月19号表决这项草案。美国联邦政府计划在秋季将这项计划付诸实施。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情绪低落嘛?参加在线学习吧 雅虎!网上写作指南(三)—— 直达主题 我们是否网瘾了?[信息图表] 雅虎!网上写作指南(一)—— 眼球追踪:读者先看哪里? 眼球追踪:读者们第一眼看哪里
阅读更多发布者xiaomi2020 | 7 月 5, 2010
译者合集十二 “ 中国与北韩 ”导读 让我们回到60年前,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意识形态之争方兴未艾。如果在这个时候打开一张世界地图,将不同的意识形态以不同的颜色标出,你眼中的世界大约会类似于下图: 冷战时的世界 蓝色:美国及其盟友 红色:苏联及其盟友 橙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FRG: 西德 GDR: 东德 在这幅世界地图上几乎看不见的一个地方,毗邻太平洋,在日本所在的蓝色、苏联所在的深红色和中国所在的橙色的包围之中,就是朝鲜半岛(放大如下图): 红色:北朝鲜 绿色:南韩 在这个小小的半岛上,以北纬38线一分为二,人为地分割成了两个国家,但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在1949年之前一直血脉相通、文化相连、语言一致,可就是因为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控制,变成了长期的武装对峙 局面——亲人不能相见、贸易不能往来、民族不能统一——直至今天。 在1950年6月25日打响的这场战争——这场为期三年多,平民和士兵死亡总数过百万的战争,这 场如今世界上其他地区不大重视的”被遗忘的战争“,这场至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没有结束的战争,这场冷战中的最热一战——提醒着我们,人类要进入到兵戎相 见、同类相残的境地真的很简单。柏林墙虽倒,三八线仍在。冷战真的结束了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记念韩战。在译者编辑的这期合集中,你能看到美国人、德国人、中 国人、日本人、苏联人、韩国人所写的从各个角度记录和反思这场战争的文章、照片、回忆……但是,这期合集真正的主题与国无关,只与人相关。无论这些文章单独地看带的是哪一国的标签,更为重要的是,合并起来,人性才是它唯一的主题。能够让不同语言、种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理想王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是人性;能够让血脉相连的同一民族的兄弟互相残杀的,还是人性;能够为了一条地理上不存在的“边界”被改变就让年轻的生命埋骨异乡的,是人性;能够 在百万英魂消殒之后再按原来的那条“边界”划分停火的,还是人性;今天,我们也能理解60年前的激情和奉献,也还是会因冰天雪地中、炮火所袭处的血肉横飞而动容,也还是能为人类作为群体体现出来的愚蠢,和制造出来的巨大灾难而感慨,皆因我们仍有着同样善恶并存的人性。韩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悲剧。但如果世界地图还要以这样和那样的颜色标出”划地为王“的各种势力范围[1],那么,这场悲剧就没有真正结束,冷战也没有真正结束。 本期专辑先以七篇文章从各个角度纪念六十年前爆 发的韩战,然后以五篇译文介绍了今日北韩[2]的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最后以四篇译文着重探讨了“天安舰”事件后的中国和北韩的关系。其中,我们要特别推荐的是: 《国际先驱导报》发表的组稿《 朝鲜半岛,枪声划过60年 》【墙外】,这篇文章的出现和被删除本身,就是中国社会与官方对韩战的不同态度的最好诠释; 沈志华在2003年韩战停战协议签署50年时发表于台湾的《 朝鲜战争:苏联档案解密 》中的序言部分《 苏联与朝鲜战争 》【墙外】是本辑中细节 描述最到位的一篇研究文献; 译者jjtily跟踪翻译韩国《中央日报》“百家争鸣”栏目的13篇连载合并而成的 《从同盟到交恶:中朝关系凸视镜》[全辑] ,以时间为轴,串起了韩战之后的中朝关系走势,用词简明,通俗易懂。 另外,本合集参考了以下网站的同主题专题,也一并向各位推荐: 凤凰网的“朝鲜战争六十年再回首”专题 BBC中文网的“时事专题:朝鲜战争 60周年“ 【墙外】 “译者”的合作网站中选网的”朝鲜战争“专题 目录 韩战六十载… 6 国际先驱导报:朝鲜半岛,枪声划过60年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