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吴国光:历史是失败者写的

图为一九七O年,軍委辦事組在西山軍委前方指揮所。 前排左起:溫玉成、劉賢權、邱會作、吳法憲、黃永勝、李作鵬、 李 德生。 吴国光: 历史是失败者写的 —— 《邱会作回忆录》阅读漫记 林彪麾下的将军们正在他们所面对的最后一场战役中节节取胜;读了本书与《吴法宪回忆录》等,历史就打开一道天窗,那些使用下流手段获得政治胜利的帝王们所编篡的煌煌历史,在失败者的笔下一缕缕云散烟消。 一、 历史是失败者写的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这不仅仅是指其篇幅而言。上下两册,998页,篇幅当然也很厚重了。更为厚重的,是其中所记载的历史,是历史所给予的启示。     本书作者邱会作将军,是所谓“林彪反党集团”的核心成员,一九七一年九月被捕前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 总后勤部主任。当时中国形同全国半军管之中,军队权力势倾天下,军委办事组“有‘临时军政府’的派头”(本书页551),而总后勤部——用周恩来的话说 ——就是“小国务院”。作者身处“文革”高峰时代的权力核心,固然深知诸多历史内幕;转瞬却又成为昨天同志们的阶下之囚,政治的波峰浪谷促人深思。更重要 的是,作者自感冤屈,于是倾其生命的最后二十五年著作本书,旨在厘清历史真相——这之中的块垒与沉重,那是不难想象的。     急于辩冤这一点,当然可能成为局限。但是,如果真有所谓历史的法庭,那么,至少在当代中国,政治失败者们的呈词,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来看,是远远比那些“胜 者王侯”辈的官修历史要坦白、真实、详细、公正得多。后者,不说充满了伪造、隐瞒、扭曲和谎言,至少也比比皆是粉饰、虚言、矫揉和偏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是失败者写的。从国共之争,到反右、文革、“六四”,是这样,失败者比胜利者更为忠实、详尽地记载下了血泪历史;从张国 焘、郑超麟,到李锐、赵紫阳,也是这样,阶下囚比座上王远有还原真相、直面历史的勇气和能力。单就所谓“林彪事件”而言,早几年出版的《吴法宪回忆录》、 《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其历史价值,比什么《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 卷,1949年—1978年)》,都不知要远远高出多少倍。后者不是垃圾,仅仅是因为历史没有垃圾桶。     《邱会作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政治失败者所撰写的历史记录。 与《吴法宪回忆录》、《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等书一起,林彪麾下的将军们正在他们所面对的最后一场战役中节节取胜。 这 场战役,叫做“还原历史”;其所面对的敌人,就是专制者,就是政治上胜利了的专制者,就是依靠这种胜利中获得的政治权力而肆意践踏历史本来面目、意图垄断 一切历史秘密的专制者。在这场战役中,凡是不甘为“历史”的某种垄断版本所愚弄、凡是意图探寻历史本来的复杂面目的人,不管其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派系归 属、价值取向为何,都是专制者的天敌。谎言成就专制,空话强化专制,垄断等于专制。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战胜谎言、空话、权力垄断和政治专制,也许有 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或许不乏让人同情之处;然而,如果这是一个有人类社会中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字历史的民族,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却连历史也为权力所垄断而 充满了谎言和空话,那么这个民族恐怕就一定是无可救药了。中国还不是这样一个民族,因为失败者们所撰写的历史正在打破垄断、戳破谎言——不管是民间的失败 者还是朝廷的失败者。 二、 历史的力量在于真实     历史的力量在于真实,真实的力量源于细节。胜利者们的官修历史往往充满了大话、空话,这样的“历史”只是一个气球。     《邱会作回忆录》不是气球;它是一件刺绣品。任何一部回忆或历史,都不可能没有选择和加工;选择什么和如何加工,决定这部回忆和历史的价值。“气球历史” 选择“充气”,加工成庞然大物,但却一戳就破;“刺绣品历史”选择各色彩线,加工成一定的图案——但是读者并不必跟着作者的图案脉络去理解历史,我们可以 研究每一根彩线、每一个针脚来寻找可能的历史真实。我所谓的细节,既包括作者所记述的历史细节本身,也包括从细节上看作者如何记述——前者是“彩线”的选 择问题,后者是加工的“针脚”问题。     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当然首推关于文革初期高层政治的材料,特别是有关毛泽东、江青、周恩来、林彪之间的互动关系。 书 中记述,周恩来告诉“九大”之后新进入政治局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和邱会作等军队领导人:什么是“中央政治”?“中央政治就是处理好主席、林副主席、 江青的关系”(页680)。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很多细节来表现了这些关系。比如说,一九六八年夏天一次开会的时候,江青嫌开水热,摔了茶杯,骂服务员 ——这件事情不少回忆录都写到了,而当汪东兴叫护士重新端来一杯水后,下面的这个细节就只有邱会作记下了:“总理用手在杯上摸了一下,并对江青说:‘开水 不热,请吃药吧。’”(页579)又比如说,作者记道:人民大会堂里有一个提供冰激凌的地方,每次开会休息时,吴法宪和姚文元都去抢这个地方,吴法宪虽 胖,速度远比姚文元快,“我们”抢到了这个地方,江青、张春桥他们就不去了;如果姚文元抢到这个地方,也只有江青、张春桥过去,其他人都不过去,“起来伸 伸懒腰就原地休息”(页583)—— 这个细节把林派人马与江青人马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生动。还有,庐山会议上,张春桥给邱会作让烟(页695),叶群摔伤之后也不敢请假而拿一个救生圈垫在屁 股下面坚持开会等(页716),不仅生动地增加了回忆的现场感和可信度,而且也在在透露出当时林彪、江青之间的关系。     作者观察力过人,待人做事也很细致,所以能够看到和记住很多细节。《吴法宪回忆录》也有这个特点。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吴、邱都是聪明、能干的人。 当然,聪明、能干,也可以有能力去干更多坏事情。但是,在非民主制度下,但凡没有足够的能力,而又能够爬到高位者,那却一定(而不是可能)是干了坏事的人; 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是有能力的人,即使是在那样一种制度下,则就不一定是处处干坏事才能有所成就。事实上,改善人类政治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让 具备相应才能的人占据相应的权力位置。中国的孔夫子是这么看,西方的柏拉图也是这么看。民主制度有其缺陷,其中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不一定能把真正有治国才能 的人选举到有权力的位子上;而专制制度的根本弊病之一,更是早晚一定会退化到庸才当道、黄钟毁弃的状态,掌握权力者除了依靠已经在手的国家机器的强力和欺 骗之外则无以服人,更不要说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以有益民众。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津津乐道于高层人物的鸡毛蒜皮?在当今中文世界,对于那种试图了解和分析中共高层政局的努力,近年来有一种甚为强烈的批评,大旨在说这 不符合民主理念,将之贬为所谓“宫廷政治学”,据说是与所谓“转轨政治学”相对立的。其实,这种批评似是而非。就理念而言,“民主”就要求增加政治透明度 ——不是你我平民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恰恰是高层权力政治的透明度;就所谓“转轨政治”而言,“转轨”就是从现行政治制度转向民主政治制度,现行政治制度就 是你改变的对象——闭目不去了解你所要改变的东西在怎样运作,并不能增加你改变它的能力。在我看来, 揭穿中共“宫廷政治”的“厚黑”,恰恰是对于这套政治制度的合法性的最为有力的批判之一。 看 到那样一个为江青摸茶杯的周恩来,想想一九六八年中国民众的生活状况,你是更加相信这是一个“人民的好总理”呢,还是因此发生了某种怀疑?读到“中央政 治”就是处理好毛、林、江的关系,想想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宣称,,你是更加为自己的“国家主人翁”身份而骄傲呢,还是因此感觉受到了欺骗?这种 效应,是可以远远超出那些细节讲述者的本来意图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宫廷”细节,其启蒙民众和批判专制的力量,可以抵得上一打民主宣言。 三、 悲剧背后的历史大脉络     当然,对于没有思考力的人来说,细节可能仅仅是酒后谈资,因为他没有对于历史的宏观把握和深层理解;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无视政治现实和历史细节,那些所谓的宏观把握也往往形同西窗一梦。 《邱会作回忆录》从其特定的角度,对一些关系中国当代史的重大问题给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脉络。 比 如说,一个十五岁参加红军、一家三代跟随共产党闹革命的“红小鬼”,至死也还忠于这个党,对这个党的事业也有不小的贡献,但却被党视为罪犯,连老母亲都被 逼疯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样的悲剧背后有一条历史的大脉络。又比如说,作者经历了罗瑞卿、杨成武、黄永胜三任总参谋 长的崛起和垮台,而且作者与这三个人的个人关系、工作关系都相当好。这三位都是得到毛泽东和林彪的双重信任才得以登上这一重要位置的,但却都先后成为政治 牺牲品。按照作者或明确或隐晦的解释,他们倒台的原因分别是:罗瑞卿后来在林彪与贺龙之间偏到了贺龙一边,而贺龙被认为是刘少奇、邓小平的助力,所以罗就 成为毛打倒刘邓之前“清场”的首战目标;杨成武则试图在林彪与江青之间搞平衡,因而惹起林的强烈不满,结果迫使毛也不得不牺牲杨来安抚林;黄永胜倒是坚定 地站在了林彪的一边,最后却被毛一网打尽——这些权力斗争的戏码,难道仅仅说明了“政治是厚黑的”这样一个道德学的、技术论的“李宗吾原理”吗?我们难道 不能从中看出比如政军关系这样的事关政治制度基本框架的一些涵义吗?再比如,作者称一九八零年对于所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公审”是一场“闹 剧”,他是不是有其道理呢?——无论有没有道理,应该都可以引起人们对于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的思考吧?     全书的主要脉络,无疑还是从“文革”初期到“九一三”林彪出逃这一段历史所揭示的中国政治发展。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毛为什么把自己 选择的“接班人”一个又一个地接连打倒?毛和林彪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林彪“九大”成为写进了党章中的“接班人”之后反而政治上走了下坡路?究竟 林彪有没有搞所谓“政变”?这类问题,在在关系重大史实,是任何一个想要公正地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历史的人都不能不提出、也不能不关心的;对 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决非仅仅关系中共“宫廷政治”,除非有人认为所谓中共“宫廷政治”是与中国民众的命运不大相干的。邱会作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既记 录了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相关事情,也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我读来,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权欲熏心、残民以逞,其政治手段的虚伪狡诈、翻云覆雨,其政治品质的下流无赖、阴险凶狠,都可以说跃然纸上——尽管作者再三宣示他对毛的敬仰和忠诚,可他笔下的一定程度的历史真实,却把这个迄今仍被膜 拜为中国现制度的“伟大”缔造者放到了显微镜下,从而也把这套制度的政治根基、文化基因和人格密码放到了解剖刀下。拿不拿起显微镜和解剖刀来认识与批判这 个人和这套制度,那可以是一个政治功利的选择;而要不要读邱会作这本书,却是一个起码的知识和智力挑战:不读,你可能成为“睁眼瞎子”,不知道有关中国人 政治生活的一些基本事实;读了,历史就打开一道天窗,那些使用下流手段获得政治胜利的帝王们所编篡的煌煌历史,就会在一个失败者的笔下一缕缕云散烟消。 (《邱会作回忆录》,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1,上下册 http://www.newcenturymc.com/Qiu%20Huizuo.html ) ——原载《动向》杂志2011年4月号

阅读更多

历史不只有几种颜色

许多年前,某期《书城》上刊登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何我们关于历史的记忆多是宏大而抽象的,摆脱不掉文人和史官的颜色。除去钦定的正史,民间的“野史”,又大多数由文人骚客作主角。作者的结论是,因为在传统社会,民智尚未发达,只有受过教育的文人有意识和能力,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自然而然,留下的记忆脱不开他们的情怀。 如此说来,民智开化之后,此种情况应当大大改观。然而就我所见,情况并非如此。确实,晚清以降直至民国,出现了大量私人的记述和回忆;然而建国之后风气大改,虽说扫除了大量文盲,但个人的记录和回忆却大大减少了(许多年前齐白石的自述到建国即止,许多年后何兆武的≪上学记≫也是如此),即便出现,也多是知识分子的诉苦篇章。可是长期以来,知识分子所占人民的比例并不高,而且一味的悲怆也容易引起审美疲劳,不易接受。于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顺理成章地把握了相当的话语权,或者说,不把握都不行。许多年前,我在学校读书时,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来讲座。到提问环节,中文系一名研究生问:文革时期,不应当是孩子们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天堂年代吗?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说的就是这样事情嘛。葛教授的回答是:那部电影反映的,充其量是北京某些特殊群体的孩子的经历,还有大量的事实,是你没有见到,甚至也没有想到的。 有句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同样道理,没有其他的容易接受的声音时,片面重复一千遍,就成了全面。故而,部队大院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经历,在大银幕上一再重现,就取代了其他人群的记忆,甚至演变为后代人的认知——阶级背景、父母资历、所处城市等等背后的条件,被悉数忘却了,不用担心被抄家、不用担心批斗、也不用担心上山下乡的孩子,千真万确是无忧无虑的。于是简单简单化的结论就成了,“文革”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年代。 实际上,我也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我也知道,这并非那段生活的全貌,历史的颜色绝不只寥寥几种。要想了解更全面些,必得依赖更多的材料。比如熊景明女士就在回忆她父亲的文章中提到,在香港某次关于“文革”的研讨会上,有北京的学者慷慨激昂,说到周总理去世后,他们内心激荡,感到国家处在大难之中,自己有无限的使命感,熊女士大感意外,因为“同龄的云南人,完全没有对核心政治的参与感”,回顾熊女士父亲的青年时代,则更是“顺心性、听良知、追求生活”的人,“而非献身主义的时代青年”。幸好,有熊女士的回忆( 《家在云之南》,熊景明 著 ),我们方才知道,同样身为青年,同样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其实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有赖北京这位学者的回忆,更有赖熊女士的回忆(毕竟,前者更多见),我们才得以真切全面地认识那个年代,才不会简单得到“文革是孩子们的天堂”的结论。 最近我读了 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 ,这本书收集了二三十篇关于七十年代的回忆,其中占大多数的,是北岛、陈丹青等人的回忆,或许可以归类为“精神贵族”。他们的经历不同于知识分子的诉苦,也不同于官方钦定的描述,他们的叙述是充满理想激情色彩的,他们所谈和所提及的,更多是我们耳熟能详,而又高高在上的名字,比如“大小刘麻子”之一英若诚,比如陈伯达的儿子,比如“学部”(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他们的生活多有“往来无白丁”的沙龙和聚会,总之是让人艳羡,也占领了相当话语权的一类表述。 不过艳羡归艳羡,我更喜欢的,还是另几种生活,这就是范迁、蔡翔、邓刚的回忆。范迁当时是在上海印染机械厂,因为会画几笔画,被厂里宣传部门借调去画宣传画,因不满官方孔武有力的画法,时常会“夹带私货”尝试一些新鲜的创造,由此也卷入了黑画风波;蔡翔是上海一家铸造厂的工人,他详细描述了70年代工厂里的各种景象:厂长对工人师傅毕恭毕敬,小姑娘如何把工作服穿得好看,老师傅们又如何讲起评书,“四人帮”就是奸臣,“老干部”则是朝廷的忠良……我最喜欢的还是邓刚的回忆,除去工厂上班,他纯粹是个“山狼海贼”,就是仗着自己身体好,游进大海捕捉各种海参鲍鱼的能手,因为父亲“有问题”,他到接近30岁还没有对象,着急得四下打听,最后爱上了一个十九岁的漂亮女孩,还是根正苗红的共产党员,并且最终成婚——这段叙述流畅而自然,全篇没有任何关于政治的议论,语言却分明带着明显的政治烙印,用大而化之的语言,描述小尔化之的平常生活:比如他说因为出身不同,自己与女孩的结合“比国共合作还要难”,但“顾不得许多,只能背水一战”,又比如他提到结婚前夜下海捞海鲜,因为太贪心,无力上岸,被巡逻的快艇发现(当时海湾是军管,防止人民偷偷游上外国货轮出境),“(快艇)上面正高高地站着一个面孔阴沉的警察,那真真是政治宣传上说的‘无产阶级专 政的柱石铁塔般耸立’,他两眼放射着正义的光芒,正等着我自投罗网”。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不是自己切身的体会,文字不会如此翔实流畅。这是独立于官方描述、知识分子苦难史和“精神贵族回忆”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在我们周围,这种回忆不常见,但平凡、真实,而且个中充满情趣(当然也可能是苦涩)。我相信,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巨大的中国它让我们相信,它属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但又是不甘平庸,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普通人的生活轨迹。除去庙堂之高、沙龙之雅,满怀热情的普通人也有专属于自己的志趣;万千个它拼合在一起,才最终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和历史。 而且,这种“完整”的跨度,有时大的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知青的回忆录里,在王小波的文章里,农村生活往往是愚昧而不讲理的,阎连科的文章却提出:“八十年代之初,中国文坛轰然兴起的‘知青文学’,把下乡视为下狱。把一切苦难,多都直接、简单地归为某块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这就让我常想,知青下乡,确实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包括其间,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生存,他们数千年的命运,那又算不算是一种灾难?”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问题,但是,我之前却没有想过,我们的历史中,还有这样的一面。即便熟读历史,面对这类具体问题,考虑不到,或不能接受其另一面,其实无非是两脚书橱而已。相反,能容纳和驾驭这种跨度,可算是真正的成熟。 推广一点,近年来,我越来越认识到,个人的真实的生活,也绝难用寥寥几句话、几个词来概括,因此,由无数个人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和历史,也绝不仅仅有几种颜色(你以为“几种”相对“一种”就是全面吗?其实仍然少得可怜)。我们对那纷繁的各种颜色了解更多,或许越难得出一个简单的判断,但认识确是更深刻、更全面了,对自己的生活,也更有信心了:你可以完全淡然面对那些光鲜耀眼的生活,内心摆正的,其实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从来就存在着。 邓刚文章在线阅读: 我们兄妹全是“狗崽子”

阅读更多

读史的三个境界

最近有件令人实在看不下去的事,身边竟有那么多人在看《宫锁心玉》这部毫无逻辑的的宫廷剧。难道真是 麦小兜 说 的“烂片心理”,弗洛伊德老师说过的自虐倾向——“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让自己好过一些。把 痛苦视为一种乐趣的便可称为受虐狂。”虽然我们不必对一部恶搞的电视剧认什么真,看不看是每个人的自由,只是当我对历史多了解一点之后,总感觉人的一生如 果只认识到电视剧所影射的思想,那是很可悲的。 看看“ 同人于野 ”于2007-09-14发表于西西河论坛春秋史话板块的“ 读史的三个境界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选择。 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图个热闹好看,拿评书和历史剧当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演义八卦,这不叫读史。高级一点 的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有意思,比如说喜欢看二战史,对德军高级将领如数家珍,这也仅仅能算对历史的入门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为了解渴一样,”读”不是” 看”,要想谈论读史的境界,光了解人物事件不行,关键是自己要能从中得到思想。 本文研究读历史的三个境界。 读史的第一个境界是权术。 很多人可能看不起试图从历史中学习权术,其实懂得权术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拿《封神演义》当历史的人可能会认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纣王坏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读 正经书《淮南子》,《孟子》,可能会发现商纣王也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变态;如果你去读专业史书《史记》,可能会发现周文王也许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神 圣;如果进一步去读更早的《左传》,《尚书》,你的最终结论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纣王,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真不好说。(参考文献: 链接出处 ) 中国人一向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非得整出一个忠奸善恶来,然而真实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用善恶标准看待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大的受害 者可能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当他发现自己原本无比尊敬的张居正先生居然也有奢侈腐败行为,美好形象破灭以后对社会彻底失望,干脆来个几十年不上朝。现在的家 长只让孩子看PG-13的电影,培养出来的都是朱翊钧,殊不知R级片才能训练真人才。 第一次把政治斗争中很难区分好 人坏人这个思想在老百姓中普及的可能是当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其实这个片对雍正还是有点故意美化。等到《走向共和》出来以后,大家思想彻底崩 溃,发现怎么李鸿章慈禧也做有道理的事啊,一直到最近开始有人呼吁给秦桧平凡甚至批评岳飞,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既然现实如此残酷,不如多学点权术吧。整 天看《雍正王朝》的人跟看《还珠格格》的人玩办公室政治,那还不是视之若掌上观文么? 《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 记》走的就是这个路数,帮你分析权力斗争中的成败得失。很多政治人物,比如张学良,非常喜欢读《明史》,大约也是出于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意思。当今在权术 史学方面的大家当属吴思先生,他的《潜规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汉语新词汇,其跟后来的《血酬定律》的合订本,叫做《隐蔽的秩序》,副标题”拆解历史弈 局”,权术味道十足。我记得记者问他你是否担心有人把你的书当官场指南看,吴思笑说那也没办法,简直是做广告。 其实权术也有高级的,比如说《战国策》就比《厚黑学》高级得多,兵者诡道也,一点都不丢人。 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 读史的第二个境界是天下大势。 如果说达到第一境界的已经是人中之俊杰,达到第二境界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只有把历史读通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是人改变事情还是事情改变人?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也有关于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理想。达 到这一境界,不但不会去划分好坏人,而且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什么意义。比如说武则天。大多数人可能对武则天的”面首”问题最感兴趣,并 以此来批判她;第一境界的”历史学人”会从宫廷斗争角度去评论,总结一个女人怎样称为女皇,怎样屠杀异己。但是如果你看的是天下大势,就会更加注意尽管当 时朝廷上腥风血雨,老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 看天下大势首先要看大局。中国史书特别爱写宫廷斗争,而对经济和社 会的大局描写不够。如果100年后有人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报纸,很可能得出结论说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因为搞得学费那么贵,大家怨声载道。但 大局是什么呢?是2006年高校招生540万,是1998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学费贵的大学生,如果不改革的话可能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国高等 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 链接出处 ),这就叫大局。 其次要把大局放在前后历史中去看。三国的天下大势不是什么”分久必和合久比分”,而是中国统治集团从贵族阶级到士族阶级过渡的大局中的一个插曲。如果把 握了这个大势,就会更加注意袁绍和荀彧这样的人,而不是吕布和貂蝉。易中天最近的《品三国》最后几集讲述了这个天下大势,其境界显然远高于王立群的宫廷斗 争。 研究天下大势的人根本不会在意朱元璋杀戮功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和推动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 研究天下大势,看政治主要看制度的演变,看经济主要看政策和数字。明朝为什么灭亡?从崇祯的性格去解释,其实不如从整个明朝的税收政策,税率偏低导致国家没有力量干大事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有道理。 但是把握天下大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历史学界根本没有定论,只能靠个人自己体会。中学历史课本其实一直都在强调天下大势,但郭沫若的那一套把中国分成奴 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理论到底对不对?郭沫若从个人品质入手去分析李自成兵败,《甲申三百年祭》到底有多少道理?很难说。 就算知道了政策比道德品质重要,那么一项具体的政策到底是对是错,其实也不知道。比如说雍正的摊丁入亩,把以前的按人头征税改为按土地面积征税,显然对 老百姓大大的有好处,是好政策没错吧?也不一定。正是这个政策导致人口暴增,而在没有先进灌溉技术的情况下,人口暴增可能是乾隆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重要 原因。 再比如说八股文考试,现在主流意见当然是它限制了人的思想。但八股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确保了公平。如果文章 样式内容随便,可以想象身在京城大户人家的孩子肯定见多识广写出来文章比山区孩子好看。比如几年以前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的时候,北京分数低录取率高,北京教 委的辩护就是我们北京孩子虽然分数低,但是有见识啊!听到这种说法边区孩子肯定反问你会背几句《大话西游》台词就叫有见识?八股的优点就是根本不可能考 《大话西游》。八股就好比GRE考试,是一种尽量确保公平的”能力”测验,这就确保了来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场有一席之地,就好比说中国大陆学生GRE成绩 普遍超过美国学生一样。 兴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选择政策真是如履薄冰。 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 读史的第三个境界是纯粹为了历史。 大 多数人学物理是为了通过考试,有些人学物理是为了使用物理定律为人服务,只有极少数的人学物理纯粹是为了好奇,他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统一感到坐立不 安。前面说的两个读史境界其实都有点以史为鉴的用意,而真正的主流历史学家,比如我最近读的这本《AreWeRome?》新书所介绍的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学 家,实际上认为古为今用毫无意义,历史没什么用处。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采访的时候也说过,他不提倡古为今用,这一点显然比吴思专业。 政治家特别喜欢引用历史来说明今天的行动。因为以前古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是这么做的,这件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但历史学家会告诉你根本不是 那么回事:古人遇到的情况根本不是你说的那个情况,他们采取的行动也不是你说的那个行动。搞不好历史学家还会告诉你,这位古人是否存在,我们有争议。 一个最新例子是9/18东北军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板上钉钉一般。金一南2004年讲话介绍了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张学良 跟东北军将领讨论之后认为根本打不过日本人,因为害怕而主动不抵抗,跟蒋介石没关系。(我以为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低估了当时东北军的实力,张作霖家底雄 厚,比如空军飞机数量超过日本全国战机总数的一半。)最近看到张学良自述,他自己的说法是当时他判断只是小股日军闹事,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 说大意失东北。(你信么?)那么东北军到底为什么不抵抗?注意从三个版本我们可以学到三个不同的人生道理,那么哪个才是对的道理呢?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你想古为今用,其实历史上是否发生了这个事件根本不重要。满清入关不需要读真实历史,读的是《三国演义》,而且把”群英会蒋 干中计”的故事用来陷害袁崇焕还取得了成功,尽管”蒋干中计”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从小说,寓言,神话中都可以学到道理古为今用,而且真能用上。学术 界对南怀瑾的最重要批评是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实还是虚构历史,其实南怀瑾说的明白,大意是报纸上的东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说里的东西除 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所用水浒传分析江湖斗争一点问题没有。 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带有功利目的,他们只是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也是人写的,司马迁也有主观情绪,拨开历史迷雾去分析真实情况,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不知道善恶,不知道对错,不知道真假,一问三不知才是真正的历史专家啊! 求助 :今天,收到工信部的短信,左岸读书的备案信息被注销,备案号被收回。我猜大概的原因是:我用国内的域名国外的空间,我搜索了下,“ 国外的空间备不了案,在备案信息中有一项“空间接入商”没法填。只有填国内的空间接入商才行。 备案系统里面根本没有国外的接入商。 ”虽然zreading.cn域名的信息很完整,但我真担心zreading.cn有可能随时不能访问,所以我要做些打算: 真的很舍不得zreading.cn这个域名,只怪我当初选了cn域名,而cn域名又无法转到国外去,不知谁有备案的方法? 把空间转回国内,再进行备案,却觉很没有安全感,还担心稳定性,不知国内哪里的空间最好? 购买新的国外域名,重新开始,谁愿意代劳去Godaddy帮我买一个域名呢? 你们怎么看? 左岸读书_blog by 左岸 Copyright © 2008-2010 致力于美好的读书体验。 手机访问: http://wap.zreading.cn 博客顶级赞助商: 博客右侧顶240*150动静态图片,价格:100 RMB/月; 首页横幅+整站评论+RSS底部输出(468*60动静态图片(可适当调整)),价格:200 RMB/月。 也许您还喜欢这些: “自省”的力量 新的一年,从这些经典语录开始 物理学如何知道过去未来?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墨菲定理”的扩展

阅读更多

读书: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从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一小部分章节,我当时就震惊了。得知这其实是本书,就到网上去找,结果很不幸的,已然断货,感谢萧秋水给我邮寄来此书和我分享。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的确是一

阅读更多

曼德拉之路

 我在amazon预付款订购的kindle版新书「曼德拉之路」到了。我决定用六个小时基本读完它。不睡了。曼德拉,给我力量!重温光辉岁月。

  昨夜到现在用6个小时时间读完了Mandela’ way. 纽…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