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央视曝上海多家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图)

Shared by 愛蓮池 唉,天朝真TM不缺人才,缺德! 每天有三万个高庄馒头进入上海华联等超市 工人在添加甜蜜素 央视《消费主张》:超市馒头这样出炉 生产日期随便改 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 上海华联等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 东方网4月11日消息:据央视《消费主张》报道,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记者看到它们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销售人员说,这些馒头卖得不错。 销售人员:两块七一个,(这馒头好卖吗?)还可以。 从这些馒头的外包装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生产厂家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地址是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 这些看起来白白香软的小麦馒头、淡黄诱人的玉米面馒头,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早产”的馒头 2011年3月29日,《消费主张》的记者来到了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380号。记者注意到,门口的牌匾上写的是上海福鑫运输有限公司。走进这个院子,记者看到院子里有许多厂房,有生产轴承器件的,也有翻新坐椅的,那生产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究竟在哪呢? 在院子的一角记者看到地上摆放着很多盛放馒头的包装箱,一些工人正在忙着搬进搬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正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工作人员:(咱们这是什么品牌的公司?)盛禄,公司名字叫盛禄。 进入二楼,一位工人正在给已经包装成袋的馒头上贴标签,记者注意到,这些馒头的制造商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 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告诉正在贴标签的工人,给前一天生产的馒头也贴上最新的生产日期。 工作人员:还有过夜的馒头你要贴一下,硬的馒头是过了夜的,这个是新鲜的馒头,(哪个是过夜的?)这个是过夜的,高庄馒头,(过夜的馒头用什么标贴?)和那些馒头是一样的标,标签上的时间是三十号,(今天多少号?)二十九号。 隔夜的馒头?这样算来,馒头应该是前一天,也就是3月28日生产的,可是更让记者不解的是,在这些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全部是3月30日。工人说,这是公司的规矩,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按照进超市的时间标注。 工人:(今天是二十九号,为什么标签上是三十号?)那是放仓库里的时间吧,(生产日期全是三十号,明天的日期?)明天进门店嘛。 过期馒头到了哪里? 在旁边的角落里,记者看到地上还堆放着很多包装好的馒头,这些馒头标签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竟然是3月22日。工人告诉记者,这是从超市里退回来的,可以再加工利用。那么这些七天前的馒头,回收回来又会怎样再利用呢? 标签上标明的存储条件是0度到5度,保质期为8天,到这一天,也就是3月29日,这些馒头的保质期已经到期。工人们会将这些馒头作什么用呢? 工人:(这是过期的馒头?)这个说过期也没过期,人家用不完,拿回来就重新绞。(有的馒头到了一个星期卖不出去,咱们再收回来是吧?)因为它有保质期嘛,保质期过了,它就要退回来。 原来,工人所说的再利用,竟然是把这些回收回来的馒头重新和面加工成新馒头。 在加工车间记者看到,这些回收回来的3月22日的馒头被工人从包装袋里取出来,直接倒进了和面机里。在一台和面机里记者数了一下,一共放进去了20多个回收回来的馒头。 随后,工人把两桶水倒进了和面机,将馒头充分浸泡。五分钟后,工人又把两袋面粉倒进了和面机,与泡软的馒头一起搅拌了起来。 工人:(一缸能出多少馒头?)一百五十个馒头。 和面机的对面是一台馒头机,把面填进去,在出口就能直接滚出面团了,然后面团被放在一个个铁盘子里,准备进入蒸箱。 在蒸馒头的车间里,记者看到地上满是污渍。 十几分钟之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就新鲜出炉了。 在馒头的包装车间记者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把刚刚蒸熟的馒头装进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装四个馒头。在包装馒头的过程中,工人们都没有带手套,也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包装完成后,每袋馒头被贴上不同种类的标签,随后,一箱一箱的馒头被发往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经过几天的观察,记者发现,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些临近或过了保质期的馒头被运回公司,送到加工车间,再次回炉被加工成新的馒头。 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 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了解到,这里生产的馒头主要有三个品种:高庄白馒头、黑米馒头和玉米馒头。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标注的食品添加剂是维生素C。可事实上呢,活面工人用水泡上回收来的馒头之后,他又陆续往和面机里加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又是什么呢? 工人:(山梨酸钾是做什么用的?)防霉的呀,(防止馒头发霉的?)对,用它之后馒头的保质期可以长一点。这是甜蜜素,放的时候剂量少一点,以前做馒头都是放糖精,现在就是加甜蜜素代替了,哪里有白糖没有的,你店要做大肯定要用的。 在高庄白馒头的标签上,消费者能看到白砂糖和维生素C,可实际上,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添加的不是白糖而是甜蜜素,没见专门添加维生素C,却见加进去了防腐剂山梨酸钾,而这两样添加剂根本就没有标注出来。 在整个馒头加工过程中记者发现,工人们在添加各种添加剂时非常随意,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想添加多少就添加多少。 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发酵面制品的食品分类号为06.03.02.03,可以使用的添加剂中,并没有山梨酸钾,然而,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馒头的时候,却堂而皇之地添加了这种防腐剂。 而且,记者还发现,工人在生产馒头的时候又使用了另一种食品添加剂甜蜜素,《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允许添加甜蜜素的食品种类是烘焙/炒制坚果与籽类,并不包含发酵面制品。 染出来的“玉米面” 白馒头如此,淡黄色的玉米馒头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玉米馒头的标签上,食品添加剂也是标注的维生素C,然而,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在制作玉米馒头的时候,工人也同样是把回收回来的白馒头、玉米馒头倒进和面机里,在向和面机里倒水之前,这名工人先是往两台机器里分别倒了一碗玉米面,随后他又拿出一罐橘红色的粉末,挖了两勺倒进了和面机。 工人:(这里面的红色粉末是什么?)红色是色素,(色素?这个做出来是不是玉米馒头?)对。 这罐橘红色粉末包装上注明,这是一种叫柠檬黄的着色剂,这名工人告诉记者,把这种着色剂加在活面机里,白面就变成了玉米面的颜色。 工人:(做玉米馒头,玉米粉放一碗之后,你白面是不是还得往里放,因为它没有面?)白面放里面,颜色就变出来了,现在加这个面粉,再加面粉,掺进这个黄的,白的就变成黄的了,变成玉米馒头了,一百斤两袋白面,然后加一碗玉米面,再加一点色素就可以了。 两袋足有100斤的白面、一小碗儿玉米面,再加上这种叫柠檬黄的着色剂和超市退回的馒头,白面被染成黄色,漂亮的淡黄色“玉米馒头”就出炉了。这种做法行吗?在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记者发现,可以添加柠檬黄的食品种类中,并不包括发酵面制品。 同样,这种色素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玉米馒头的标签上也被省略了。 添加柠檬黄制造出所谓的玉米馒头,造出这样的假货,莫非是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工人因为不懂而为之?还是他们心知肚明、明知顾犯? 工人:做玉米馒头,玉米放多了好,(玉米放多了好,你这里放了多少?)我这个只能放一碗。(工商部门检查,加色素没有问题?)那要抓住的,加色素,来查的时候,肯定要藏起来,(肯定要藏起来?)不能给他们看见,(可那是食用色素呀?)食用色素也不能给他查出来,查出来要罚死的,他这里检查来的时候,也规定过,不允许放色素的,(我只用一点点?)也不行,他明文规定不允许放这种色素的。 知道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禁止在制作玉米馒头的过程中添加色素,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了逃避检查,还专门想出了一套对策。 办公室人员:一般来说馒头的话,一个月抽查一次,他们来检查,我们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他们进去。 看来,工人心里也非常清楚,做玉米馒头不用玉米面而是用色素染色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可是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工人:没有正规的,百分之百的没有,食品的成本太高了,要真材实料的玉米馒头,不可能的。 这样做出来的淡黄色的玉米馒头表面看起来是漂亮,可是,面对这样好看的馒头,工人们却是不屑一顾,甚至避而远之。 工人:我不会吃的,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你自己做的东西你不吃?)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能吃不能吃,好吃不好吃,里面加了色素的,不能吃。 自己生产的馒头自己却不吃,那这些馒头都卖到哪里去了呢? 工人:像这种东西,年纪大的人才买,百分之八十是年纪大的人买,所以供不应求,(这一屉多少个馒头?一天能蒸多少屉?)每天三万个馒头,(咱们这是不是最大的送馒头的公司?)你说在上海是吧,(对。)反正总归送的超市挺多的,联华和华联合并了,联华也要送了,量又加上去了,(联华和华联一共多少家你们要送的?)大概三、四百家。 每天三万问题馒头进超市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馒头,真的在联华、华联等超市销售吗? 2011年3月30早晨六点多,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门口看到,工人正在把加工好的馒头装上车,记者跟上了这辆货车。 上午九点多,这辆运送馒头的货车来到了位于上海市浦东区杨新路的华联超市,在这里卸下了五箱馒头,之后,紧接着又赶往不远处的联华超市,在那里又卸了五箱馒头。 司机:(你这车送多少个超市?)三十家超市,(都是华联吗?)华联、联华都有。 之后的几天,记者在上海市普陀区光新路上的华联超市,看到了由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和玉米馒头。 工作人员:(这什么牌子的?)盛禄,两块七一个,(这馒头好卖吗?)还可以,(这馒头里都有什么成分?)没有成分,就是面粉,(没有色素吗?)没有色素,根本就没有色素,怎么会有色素?! 在附近的一家联华超市,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和玉米馒头也赫然地摆放在冷藏柜台里。 工作人员:(这个馒头卖得怎么样?)还行。 在上海市闸北区共和新路附近的一家联华超市,记者同样发现了高庄馒头和玉米馒头。 工作人员:(这个玉米馒头味道怎么样?)它是玉米做的呀,玉米粉跟面粉做的。(不会是色素染的吧?)不会的,(这咱们都检验过进咱们超市是吧?)是呀,你放心好了,我们卖的馒头都是正宗的。 在共和新路附近的一家华联超市,那里的售货员反映,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和玉米馒头一直卖得不错。 工作人员:(这个馒头卖得不错吧?)还好。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玉米馒头以及黑米馒头并不仅仅销往华联和联华超市。 2011年3月30日,记者在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份该公司给上海迪亚天天超市的供货清单,清单上明确写着,玉米馒头、高庄馒头以及黑米馒头的供货数量。 2011年3月31日下午四点,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另一辆货车,在装满了195箱馒头之后,开到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银杏路的迪亚天天仓储中心。 在卸货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位迪亚天天工作人员正在一旁检测货物。 工作人员:(色素能测的出来吗?)色素测不出来,(那你们能测什么呀?检测什么项目?)什么大肠杆菌呀,细菌总数啊这种东西。 这位负责检验货物的迪亚天天工作人员虽然说检测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但是在卸完馒头以后,工作人员只核对了数量,随后就交接了手续。 这位工作人员还介绍说,明天这些馒头就会被发往上海市的迪亚天天超市。 第二天,记者来到了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一家迪亚天天超市。 工作人员:(高庄玉米馒头是吗?)这不是吗?刚到五分钟,要不然没货,(卖得很好是吗?)对,一会儿卖完了,(这是几种馒头?)三种,黑米、玉米跟白面的,(你这卖多长时间了?)这种馒头我卖几年下来了,(一直都这个品牌?)对,高庄馒头。 责任编辑:NN038(本文来源:东方网 ) 订阅来自奶味网: http://www.naivix.com/shehui/2011-04-11/1497165.php 奶味网:专业的RSS全文新闻提供商,以后不再有广告了.

阅读更多

食品安全: 中国再爆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已有三名儿童死亡

中国再爆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已有三名儿童死亡 一位两岁的毒奶粉受害儿童在合肥一家医院接受治疗,2008年9月23日。 Reuters / Stringer 作者 法广 中国甘肃平凉市4月7日发生一起疑似牛奶中毒事件,至8日上午已造成三名儿童死亡,35人住院。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一般用于肉类腌制的生产。 4月7日甘肃平凉市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截至8日上午,已造成3名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和其他35人住院。其中14岁以下儿童居多。 经初步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疑似食物中毒病例均服用过散装牛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疑似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一般用于肉类腌制的生产。     关键词 中国 – 食品安全

阅读更多

南都周刊:供港蔬菜内销之谜

身份之谜 每隔一周,白领Catherine要去位于广州中华广场的taste超市“扫货”。 在这家总部位于香港的高端食品超市,能买到供港蔬菜,异常关注餐桌安全的Catherine,于是成了这里的常客。 taste超市设立了一块专区,“供港蔬菜”的红色标志格外醒目,番茄、西兰花、青椒、生菜等等,种类齐全。供港蔬菜品种大概有80个,供港蔬菜的销量约占taste蔬菜总销量的一半。 与普通蔬菜相比,供港蔬菜的价格会高一些,比如一斤生菜4.98元,一斤四季豆12.8元,一斤椰菜也要花上2.98元,一个西兰花要3.5元。相比之下,在广州普通的农贸市场,生菜1.2元/斤,四季豆4元/斤,椰菜0.4元/斤,西兰花2.4元/斤。(广州江南果菜市场3月29日数据) 虽然价格不菲,但Catherine有自己的一套算法,她告诉记者,与那些标注了“有机”、“绿色”的蔬菜相比,供港蔬菜的价格还是便宜不少。以蒜芯为例,每斤有机蒜芯超过29元,而供港蔬菜的蒜芯,每斤价格还不到它的一半,在12元左右。 在Catherine看来,供港蔬菜是餐桌安全的代名词,没有受到污染,农药残留不超标,而且口感也有保证。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南都周刊记者请教了国家现代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他曾把多种品牌供港蔬菜,引荐到广州的几家超市。 据其介绍,从国家认证的角度看,蔬菜主要分三大类: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供港蔬菜是特指供给香港的蔬菜,在现有的认证体系中,并没有这一称呼。 “供港蔬菜其实是无公害蔬菜的一种,它只是在监管上比较严厉。我们的一些无公害蔬菜虽然贴了无公害的标签,但如果监管不到位的话,实际上可能达不到无公害的标准。而供港蔬菜整套系统监管得比较好,保证了它是真正的无公害蔬菜。”陈日远分析道。 至于价格低于绿色蔬菜的原因,taste超市所属的百佳中国区总部公关部解释说,由于百佳认证的农场在内地,香港售卖的供港蔬菜要经过运输、出口等环节,因此内地的零售价要低于香港。从标志看出,这些蔬菜的产地除了广东,还有昆明、浙江和山东等地。 类似的供港蔬菜在内地市场还不多见,那些供港蔬菜企业在供港之余,或者计划在内地打造品牌的,才会在内地市场少量供应此类蔬菜。 在东莞石碣镇沙腰村的一家蔬菜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梁亚松,他是东莞全农蔬果种植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熟谙蔬菜市场。 梁亚松认为:“通过这么多年供给香港,供港蔬菜已经成为一个标准。从种植、分拣到加工整个流程,这个标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首先是安全的,另外又有良好的口味,因此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好感。” 安全第一 像Catherine这样的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安全性,具体就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方面。 当前,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采用的农残标准,是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厘定的最高残余限量。如果超出最高残余限量,则意味着在施用农药方面有不足之处或食物已受污染。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建立,其辖下的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负责厘定农药的最高残余限量,当前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3300多项,并且不时修订和公布有关限量。而中国内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807项,相比之下,当下香港采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严格得多。 百佳中国区总部公关部也表示,taste超市销售的内销供港蔬菜,在农残方面符合香港标准。所售供港蔬菜来源于百佳认证农场,香港店铺和在广州taste超市所售供港蔬菜没有区别,质监专员会定期去农场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农场蔬菜种植,包括农药的使用监管。 对此,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发言人向南都周刊记者证实,“所有从内地进口的蔬菜,均须来自供港注册菜场及生产加工企业,并附有《供港澳蔬菜出货清单》及在运输或销售包装上有适当的标签,以便溯源。” 这意味着所有的供港蔬菜都需要有“出生证”,必须出自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香港方面认可的供港蔬菜备案基地。 供港蔬菜基地备案制度建立之前,供港蔬菜出现的违规收购、瞒报、夹带等报道常见诸报端。针对上述监管难题,从2007年10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对所有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实行检验检疫备案制度,供港蔬菜的运输包装必须加施标志,以便能够追溯,一套从源头就开始控制生产质量的监管模式初现雏形。 根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供港蔬菜和内地贩卖的蔬菜由不同的检疫局负责检疫,检验标准也不一样,比如赴港蔬菜重金属含量要求是0.01,内销的蔬菜重金属含量却是0.02。 广州一家供港蔬菜种植企业的管理人员表示,“土壤中有没有重金属等指标,在备案时就已经做过检查,平时检疫部门还会上门来抽检有没有使用违规的农药。其实,我们自己也清楚,种出来的菜要销往香港,所以就必须按照对方的要求做,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了。” 从土壤到水源,到整个生产环节的把关,农药的使用,这些备案基地都有一套完整的监管系统。每个备案基地都有相对应的信息,包括名称、地址,以及种植品种、面积等。这些备案基地种植出来的蔬菜才有资格出口到香港。 “如果你的种植基地登记的是西兰花,那么你只能出口西兰花,换成别的蔬菜就违规了。”陈日远解释说。 在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辖下的食物安全中心负责监管所有食物的安全。从种植基地的生产活动至入口、批发和零售各个层面,食物安全中心都要负责控制、监测和预防食物危害,他们会定期到访内地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检查其生产流程是否符合供港食物的检验卫生要求。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从批发及零售层面抽取蔬菜样本送往政府化验,进行农药残留测试,以及重金属测试。 陆运的内地供港蔬菜,必须经文锦渡口岸进口,2009年数据显示,每天这里有1600吨蔬菜等待运往香港,约占香港市场的90%。港方的卫生督察将检查载运蔬菜货车的封识,查核有关文件是否货证相符及检验食物,并在有需要时抽取样本进行农药残余检测。如果发现货证不符或怀疑食物来源有问题,卫生督察会扣检该批次的蔬菜,待检测结果满意才放行。同时,中心将通报内地相关部门进行跟进,并把有关生产加工企业和载运蔬菜货车的号码列入黑名单,以便下次进口时进行扣检。 在严厉的监管高压线前,违规的后果就是被除名,代价太大,生产者自然不敢铤而走险。“这一监管体系的运转,对于生产者来说是一种威慑,如果生产者违规,他们就会面临来自监管方的惩罚,甚至被列入黑名单,停止其市场准入资格,这样他的产品就不能出口供港。”陈日远说,“从源头进行控制,对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都监管起来,再加上不定期的抽检和检查,这样让生产者形成了自律意识,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口感问题 供港蔬菜的另一大吸引力在于良好的口感。即便是与一些“绿色”蔬菜相比,供港蔬菜也颇具竞争力。Catherine在一家超市购买过某品牌的绿色生菜,每斤要价7.5元,比供港生菜贵了两元多。吃后发现,这种绿色生菜没有供港生菜的那股甜味。Catherine感觉上当,但只能用脚投票,从此不敢再买这类“绿色蔬菜”了。 对此,梁亚松介绍,就无公害蔬菜而言,不一定味道好,无公害解决了蔬菜的污染问题,但没法解决口感问题。口感取决于种植的区域。“比如在宁夏,昼夜温差比较大,种出来的蔬菜就会比较甜,这往往需要一些天然的条件。” 从技术上看,施肥时氮、磷、钾合理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得当,这有助于改善蔬菜的口感,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气候,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蔬菜品质自然就好得多。 于是,在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的宁夏、云南、海南等地,留下了更多供港蔬菜商的足迹。 出口转内销 种植企业把供港蔬菜销售到内地市场,就跟出口企业的工业产品转内销一样,政策层面并没有限定,是企业的自主行为。 目前这种现象正在成为一股趋势。不只是广州,据媒体报道,深圳、佛山、武汉等地都能买到供港蔬菜,但对港输送仍然是主流。 “我们公司外销达到90%,占绝对多数,这个比例目前是很难改变的,希望将来内地市场会越来越好。”梁亚松所在的东莞全农蔬果种植有限公司,两年前开始做蔬菜内销,并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内销比例只占到10%左右。 在注重发展工业的广东东莞,沙腰村是一个特例,这里成片的土地都是供港蔬菜基地,而来自全国的客户都会来到梁亚松的示范基地,或者购买农产品,或者观摩获取经验。 梁亚松估计,供港蔬菜商的内销市场需要逐步扩大。随着香港市场的逐渐饱和,企业要发展壮大,自然得依赖内地市场。 “做内销市场,关键是渠道。”渠道主要有农贸市场、超市、自营专卖店,两年下来,梁亚松发现,做得最好的是超市,其次是自营的专卖店,“卖菜的渠道难建就在于,蔬菜这个东西稍微特别一点,似乎不能跟普通蔬菜在同一个渠道出现,因为传统的思维、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很难去改变。” “商家利用了消费者认为‘供港的东西都是好的’这样的心理来进行销售,而消费者也认为这样的蔬菜是比内地的安全,那么它的品牌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陈日远分析说。 于是,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供港蔬菜应运而生。 相关日志 2011/03/31 — 王迪詩:逃,逃到哪裏去 (0) 2011/03/28 — 联合早报:中农办主任陈锡文:猪出栏前停喂“瘦肉精”可排毒 (0) 2011/03/28 — 广州日报:内地部分日本食品遭禁后商家换产地 前后说法矛盾 (0) 2011/03/23 — 宽带山:开帖说说农产品采购中接触到的一些事情(1-13) (0) 2011/03/21 — 华尔街日报:更多日本食品查出高辐射水平 (0)

阅读更多

点评中国:有害食品为什么屡禁不止

凌沧洲 著名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 制度从源头就没有堵塞住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 3月中下旬,中国的媒体对瘦肉精“健美猪”事件持续关注,一些纸媒进行深度调查:《一头猪的“毒”旅程》《瘦肉精猪的利益链条》等报道出笼,网媒则做出了《禁而不止的瘦肉精》等专题。网民们则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和新闻跟帖表达意见,批评、愤怒乃至冷嘲热讽的声音汇成民意合唱: “‘毒品’,从娃娃时代开始,没牙的时候吃毒奶粉,开始长牙就可以吃瘦肉精了,这是计划生育最好的策略,非要搞绝种才会醒悟,可怕的民族!” “三聚氰胺、苏丹红、毒大米、皮革奶、头发酱油、垃圾酸菜、地沟油、工业盐、瘦肉猪、孔雀石绿……这些年来发生在与中国人饮食有关的词汇,恐怕能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而且此记录肯定还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打破。不信?走着瞧!” 食品安全悲剧像幽灵一般时隐时现,一再刺激着国人麻木的神经。中国市场上,有害食品为什么屡禁不止? 制度监管乏力 观察人士都看到,每逢食品安全丑闻曝光,一旦酿成舆论风潮,当局倒也不敢怠慢。调查组也会迅即出台,然后有些官员的“顶戴花翎”也会一时扯下,一些企业的当事人会锒铛入狱。我们也不否认当局在预防和阻止食品安全出问题方面下了功夫,成立了高层机构监管食品安全,也有一定形式的问责;但是几年看下来,食品安全状况依然严峻,丑闻依然迭出,就不能不让人们从体制层面反思和检讨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 但为什么要七八个部门去管一头猪,而不管好官员呢? 制度从源头就没有堵塞住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在真正市场国家,生产有害猪肉的企业一定会被索赔,被追究,仅索赔额可能就会让企业倒闭,难道就像双汇这样道歉了事? 司法独立和票选民选,是防止官员在食品监管渎职的有效良方。司法独立,则能保证受害者的权益不会被和谐,保证绝大多数卷入食品丑闻的人不能逃脱司法惩罚;票选民选,则能保证当地官员不敢怠慢民意,你让我吃瘦肉精健美猪,我就让你吃混毛猪——赶紧把尊臀从官位上挪开,让能人贤人来试试成不成? “顶戴花翎”摘下又戴上,问题官员的异地或异职复出,只能让问责制像作秀和儿戏;你问题官员都能卷土重来了,那些掺假下毒的黑心商人有一万个攀比的理由:我就不能卷土重来? 真相和正义缺位 有害食品屡禁不止的第二大社会原因,是因为真相和正义长期缺位。毒奶粉事件在2008年爆发后,中国的媒体披露:牛奶掺假其实已经搞了三十年。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三十年来,真相如何被蒸发,被屏蔽,被消音的? 当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不能有效保障,当一个记者要报道一个企业的丑闻,尽管他掌握的新闻材料属实,写作报道也客观公正,仍然面临权力和金钱的双重挤压,面临职业生涯的逼迫,甚至面临打手和黑社会式的报复,他如何坚持自己的良知?即使他良心未泯,还未被完全太监化,还余勇尚存,他又通过何种媒介方式把真相告诉公民们? 我们可以观察此次瘦肉精事件后的媒体报道,不能不说中国新闻人在进步,但距离开放社会的新闻报道还有一段路。为什么是财经类的媒体、南方的都市报之类媒体更踊跃报道呢,报道也仅仅停留在利益链的追溯上;难道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时政问题,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值得许多综合类媒体全方位纵深报道吗? 没有真相就不可能实现正义;当我们去观察真相的曝光可能性时,我们或许看到有害食品屡禁不止的原因。 道德和信仰迷失 终极的原因,我认为还要从文化、风俗、道德、信仰层面上来找。 当这个古老的民族史书记载的人吃人事件不绝如缕,吃个把人在历史上都不认为算丢脸,吃个把瘦肉精猪肉,难道要被认为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么? 道德伦理资源已经山穷水尽,需要文革中被陪绑、被踏上一只脚的孔老二先生咸鱼翻身,立在天安门旁伴君如伴虎。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此道德水准还能阻止人们为了金钱往牛奶和猪肉里面下毒吗?! 信仰上更无法阻止有害食品。因为这里的人们不相信有神的惩罚和审判,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狱,既然一切神灵在这些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看来都是荒谬的,他们还能像古人一样有所敬畏,有所恐惧,有所不为吗? 结论是,一个“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局面必然到来,无论表面上说辞如何冠冕堂皇,有毒食品总会像魔鬼撒旦一样不时浮出地狱的水面。 本文不代表BBC 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你的意见反馈: 你的联络资料: 姓名: 国家、城鎮: 电邮地址: * 电话: 你的信息: 你的信息 * 总字数不超过300字: 0 免责声明 我愿意让网络制作人员与我联络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