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hina

Co-China周刊 | 龙谨汐:马英九“快刀痛斩”王金平引争议

马英九一直重炮轰王金平身为“立法院长”却涉入司法关说,违背宪法,是台湾民主政治、民主司法发展史上最大的耻辱。但吊诡的是,马英九扳倒王金平的手法也被批为违反宪政体制。   震撼台湾政坛的台“立法院长”王金平涉嫌关说案在9月11日迎关键节点,王金平被撤销国民党籍,意味着王丧失“立法委员”身份和“立法院长”之职几成定局。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关于此案向国民党考纪会进行陈述,讲到激动处数度哽咽,称自己内心十分沉痛,为此还彻夜难眠。 马英九“快刀痛斩”王金平颇有挥泪斩马谡的意味,但马英九此次出手之快、力度之猛、手段之狠亦出乎众多人的意外,也引发持续的强烈争议。 王金平“关说案”的来龙去脉 此“关说案”可谓台湾政坛大地震,从9月6号台湾特侦组引爆“政治核弹”至11日王金平被撤国民党籍,才5天时间。 6日台特侦组公告王金平等人涉嫌为民进党“立委”柯建铭关说(说情),指示检查官在柯所涉的一案件被判无罪后,不要上诉,让柯建铭无罪定谳。 由于王金平6日前往马来西亚一离岛参加女儿婚礼,直到10晚才返回台湾。在外出期间,交通和通讯不便,王金平方面的声音鲜见,几乎是马英九在全面开火。8日马英九亲上火线,拉上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吴敦义和“行政院长”江宜桦召开记者会,痛斥关说案是“台湾是侵犯司法独立最严重的一件事,也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法治发展最耻辱的一天”。 10日晚,王金平终于返回台湾,在机场他发表六点声明,对特侦组的指控矢口否认,并反斥特侦组侵犯秘密通讯自由、对“立法院”无行政监督权。 11日,按照国民党计划将在9点半召开考核纪律委员会决定是否对王金平作出处分,但在此之前,即早上8点半马英九还特意召开记者会,再次表明坚定的立场。 马英九在该记者会上说,王金平涉入司法“关说”案,他比谁都感到痛心不舍,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别无选择,必须挺身而出。身为党主席,只有明确表达态度,王已经不适任,如果考纪会不能作出撤销党籍以上的处分,解除王不分区“立委”的资格,让王离开“立法院”,那国民党等于是默许司法尊严被继续践踏……铁一般的事实放在眼前,不管我再痛心、再不忍、也不管我与王院长有多深厚的公谊私交,英九不能坐视国民党的议会议长,如此赤裸裸地介入司法?英九岂能眼睁睁的看着国民党这个百年政党,因为执政党籍的“立法院长”关说司法而蒙受不可承受的莫大的羞辱? 马英九还强调,今天是台湾民主法治关键的时刻,相信党内同志会站在历史大是大非的这一边,一起为捍卫司法公信力而努力,一起为捍卫国民党的党誉而努力。他还说,各位同胞,这是关键的历史的时刻,全(台)人民要对司法干预勇敢拒绝、大声说不,这才能树立一个典范:就是任何政治人物都不可以把手伸进司法,这样以后的政治人物才知所警惕,全世界也才看得到台湾为了捍卫民主法治所展现的决心。 此后的考纪会经过2个多小时的讨论,决定撤销王金平党籍。国民党连夜发布的撤销王金平党籍的公告指出,“立法院长”王金平同志涉及关说司法案件,斲伤司法公信力,严重损害本党的形象与声誉,违反本党纪律,经中央委员会考和纪律委员会议决议,予以王金平同志撤销党籍处分。 11日中午,王金平确认自己遭国民党开除党籍后,下午便委任律师提出确认党籍存在的民事诉讼,并提出假处分,要求在判决确定前,阻止国民党将党权丧失证明书送交台湾选务机构,得以让他行使党员权利,以保留党籍、保卫“立委”身份,目前此案还在审理之中。但据分析,即使是王胜诉,也几乎无望保卫“立委”资格。 从此次关说案的发展脉络看,从引爆到撤销王金平党籍,前后历时才五天。虽特侦组也涉嫌非法调查,但在事实上,从公布的几段录音来看,王金平可能难逃关说之为。马英九也多次表示,王金平不认罪的态度让他感到失望,完全不能接受。他指责,王把炮口对着特侦组的调查程序,但对王自己涉入司法关说却绝口不提,对这些明确的事证避而不谈。 然而除了此案是否关说的认定之外,该案引发的后续效应并未结束,马英九“快刀痛斩”王金平还引发其他重大争议。 马英九或违背宪政体制 破坏权力分立制衡 马英九一直重炮轰王金平身为“立法院长”却涉入司法关说,违背宪法,是台湾民主政治、民主司法发展史上最大的耻辱。但吊诡的是,马英九扳倒王金平的手法也被批为违反宪政体制。 民进党认为,马英九利用司法和行政,连手打压立法,违反民主宪政体制。马英九破坏宪政秩序,践踏民主法治,滥用“总统”权限!这正是马英九过去几天所正在伤害台湾的行为!真正可悲的是,位居“总统”高位的马英九已成为台湾民主宪政最大的乱源!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长子连胜文指出,“觉得他(王金平)违反法律,那就应该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正当的法律程序。我很不能理解,为何要在人家嫁女儿的时候做这种事?” 马英九在8日的记者会是以“总统”的名誉召开,当时还拉上了吴敦义和江宜桦,但是在11日的记者会却以国民党主席省份召开,之后也是通过国民党党内处分的方式撤销王金平党籍,让其丧失“立法委员”和“立法院长”身份。 可见,前后两次记者会马英九所用的身份不一致,这也点出此次快斩王金平的最大争议。为何不前后一致,如果王金平违反司法为何不通过司法解决,未审先判,提前定调,通过党内处分方式?为何“总统”代表的行政权却能以党内渠道扳倒立法权的执掌者“立法院长”,这符合宪政体制中权力分立、制衡的原则吗?如果长此以往,岂不说明握有“立法院”多数席位的党魁可以操控“立法院长”,党魁能直接制衡立法权? 另外,台湾特侦组通过监听的方式,获得此次关说案信息,最后成为控告王金平等人的证据呈现,也仍存争议。尽管马英九方面多次强调不是非法监听,有法可依。但是特侦组违反程序争议的司法原则也确切无疑。 有台湾媒体指出,纵放特侦组用滥权监听方式取得王金平的对话内容,更让“检察总长”跳过正常程序,进入官邸内跟他(马英九)咬耳朵(私下报告),最后在当事人尚未申诉情况下,透过国民党考纪会对王开铡,尽管能用法条和诡辩,自我安慰这一切符合程序,实际上,却毁了他(马)多年标榜的宪政体制与司法独立。 马王之争的是为了民主宪政、司法正义还是政治斗争? 是次关说案爆发至今,虽然马英九一直声称是为了维护台湾的宪政、司法、民主、正义,但诸多台湾媒体,甚至众多国际知名媒体皆把此案径指政治斗争。 有台湾媒体认为是马英九主动而公开地斗王金平。马对王已长期不满,最近王金平嫁女儿,婚礼定在9月8日,王已向马请假,从6日请到10日,婚礼的地点是马来西亚一个华侨在离岛开设的度假酒店。王已于9月6日清晨出发。而马就在王启程当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对王展开奇袭,宣称王涉及司法关说案,王嫁女儿办喜事,马却选在这个时候宣称要办人,王在交通电讯都不方便的马来西亚离岛,根本无法及时响应。由此可见这次马斗王,乃是完全不对等的斗争。 台湾知名评论家南方朔指出,台湾媒体界普遍认为,马的目的是要以关说为名,取消王的立法院长甚至立委资格,如此马才可能安排亲信出任立法院长,掌控立法院,俾让核四和服贸协议等重大案件能在立法院通过。因此,这宗关说案,乃是马的亲信势力要在台湾司法检察界和立法院扩张的开始。 他还指出,目前台湾政治已到了真正的巨变时刻,马英九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他要将手伸进立法院,硬将引起重大争议的核四及服贸协议通过,而于此同时,则是国民党的内斗及朝野互斗也将尖锐化,到底马英九会赢吗? 亦有观点指出,马王心结由来已久,历经十余年,从台湾朝野到社会民间几近尽人皆知,从2005年两人国民党主席争霸战之后,两人因不同行事风格、政治个性、人脉关系而导致的心结与冲突,开始浮上台面。在国民党重掌执政权后,两人更经常在法案及“立法院”运作上意见相左,近来包括核四公投、服贸协议、年金改革等法案迟迟无法进展,使两人关系更加恶化。因此,马英九这次对王金平迅雷不及掩耳地说重话、下重手,即使理由再充分,手段再完备,必然会被视为政治斗争,更何况在野党必然会抓住马王心结与宿怨大做文章。 由此可见,尽管马英九的措辞之中饱含对台湾宪政、民主、司法公正的维护、爱惜之情,但他的做法、选择很难逃脱政治斗争的嫌疑,这也是台湾舆论乃至众多民众难以理解、接受的原因之一。 从此“关说案”看台湾的民主 根据台湾TVBS民调中心最新调查结果,撤销“立法院长”王金平的党籍,有过半数,55%的民众不赞成,就连国民党认同者中,不赞成的比例也高达47%,中立选民更高,有6成表示不赞成。此次被台湾媒体喻为是“九月政争”也冲击马英九的满意度,从8月底的13%,再创新低,滑落两个百分点,来到11%,不满意的比例,高达68%。 此外,有关此次“关说”是否真“关说”,是否真的如马英九所述的严重?特侦组将监听内容直接向“总统”报告,是否存在违法泄密的问题?马英九对此案出手是否过重、过狠?王金平因此下台对于“立法院”的运转是否更有利?此案对台湾的民主、司法、正义等是利大还是弊大?台湾的宪政体制是否不完善、存在漏洞等问题都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台湾民众对本案的反应来看,再次揭示一奇怪的矛盾——为何马英九声称的为了台湾前途、未来的正确之举却反而常常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是马英九最聪慧还是台湾民众太笨,抑或是马英九太笨? 2012年《经济学人》杂志曾称马英九为“笨蛋”(Ma the bumbler),当时台湾方面还言辞抗议。这次关说案美联社则用“行政笨拙”(Administrative bungling)来说马英九,可见马英九常常被认为聪慧的反面。马英九执政以来,满意度屡创新低也是一个体现,一个充满改革精神、廉洁、勤奋、道德高尚的执政者为何满意度如此之低,最近只有11%? 针对此次马王战,李敖认为,王金平这件关说案并没有什么,王金平只是帮柯建铭一个忙过关,一来一往的交际让“立法院”运作更正常,“所以马英九不适合搞政治”,政治是需要这样的交际。他说,政党协商本身是违反“立法院”纪律,违反民主政治,政党协商是王金平说了算,而这帮了马英九、国民党很多忙。 李敖还笑说,马英九“用一张好脸蛋骗了台湾47%的妇女票”,其实心狠手辣。他认为,马英九的能力就这么多,“拔王”并非上策,而王金平在国民党势力有47席,他建议王金平搞党团罢免马英九,“不要浪费时间,把他赶走”。 由此可见,民主有纠错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之后重新选择执政者,但是在重新选择之前的期间民众通常不得不“忍受”被选的执政者。而且民主只是多数决,不是选择人人都喜欢的人选,且被选的执政者不一定会最终被多数选民喜欢,可能其意志正好与多数民众相反,不能代表多数选民的意见。作为执政者应该执行自己的意志还是多数民众赞成的意志?虽然执政者认为正确的意志可能有利于长远,但如果长久得不到选民的支持,他也不能长久坐在执政台上。 民主到底要选择怎样的执政者更合宜?可能台湾现今的民主经验是可供讨论的极佳例证。 (本文原载于共识网)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一五一十周刊123期:风中炮响:宫崎骏动漫与战争反思

【编者的话】 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最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是因为他再次宣布息影,二则因为他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中参展的久违新作《起风了》。这部作品在日本国内取得极佳票房成绩,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剧本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讲述日本在二战中大规模使用的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堀越二郎的青春与梦想故事。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宫崎骏在片中表达反战思想,反思日本二战罪行。也有人认为,这是媒体对影片的过度解读。 目前,《起风了》尚未大规模进入国内观众的视野。但回顾宫崎骏之前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长年以来的动画创作中都显现出和平主义立场。不仅是宫崎骏,在作为二战发起国、战败国同时也是动漫大国的日本,以二战反思、反战主义为主题的动漫作品一直层出不穷。大众文艺作品往往是社会思想的投射与载体。本期一五一十周刊以宫崎骏影片为起点,盘点日本动漫中的战争反思。 我们首先通过《经济学人》的报道,对《起风了》及其引发的争议做简单梳理。在《修改宪法,岂有此理》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宫崎骏本人在电影创作之外所做的政治立场宣言。之后,我们再通过《宫崎骏反战思想成因与表现》一文,以新的人文视角对他的经典作品作回顾。 第二部分中我们呈现了网友整理的《日本动漫中的二战(初稿)》,它不仅提供了翔实的作品内容介绍,文中许多个人解读和评价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接下来的三篇影评承接上文,继续为读者呈现日本动漫中战争主题作品所具有的多元维度:这些影片有的因脉脉温情而被举为永恒经典,有的因为激进、敏感而被强制中止连载,有的则是隐喻丰富而又大受追捧的新近名作。 最后,让我们将视线抽离日本落回中国,“反思”中国文艺作品对战争的“反思”。郝建的《抗日电视剧:甚嚣尘上,难得反思》一文,有助于我们认清作为战争受害者对于反思所具备的责任,以及为什么这种责任未能得到很好的履行。当然,履行反思职责绝不止于影视创作。在《再谈日本道歉问题》里,刘柠提供了战后道歉问题中的“道歉者/接受者”视角,指出作为接受者的中国在达成内部共识方面所应该作出的更多积极努力。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周刊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编者的话 【起】 9-1 经济学人: 《起风了》——宫崎骏的谢幕演出(译言网) 9-2 宫崎骏:修改宪法,岂有此理 9-3 杨晓林:宫崎骏反战思想的表现及成因 【溯】 9-4 豆瓣网友星:日本动漫里的二战 9-5 罗杰•伊伯特评《萤火虫之墓》(译言网) 9-6 南方网:《国家燃烧》无限期中止的事件影响 9-7 gendomike:《进击的巨人》: 围墙里的我们为什么要战斗(译言网) 【照】 9-8 郝建:抗日电视剧:甚嚣尘上,难得反思 9-9 刘柠:再谈日本道歉问题   周刊下载地址: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102587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南方网:《国家燃烧》无限期中止的事件影响

“他把它作为‘献给生活在21世纪的所有日本人的历史读物’,要让所有日本人正视历史、反省战争。在漫画中,本宫特别强调了个人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要求‘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就要承担所有责任’,暗示日本应当为当年的侵略罪行负责。”   日本大坂14岁的初中生吉村刚,每到周四都会早早起来,因为这一天是漫画周刊《Young Jump》出版的日子。急急忙忙吃完早饭之后,吉村刚跑到附近的便利店,花273日元(约合人民币20元)买了一本《Young Jump》。他要看漫画家本宫宏志的长篇连载漫画——《国家燃烧》。《国家燃烧》讲述的是在二战中,一名日本青年在日军侵华战争中的经曆,不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而且很多历史事实都是学校教科书上没有的。吉村刚很想了解那场战争的真相,因此,每到周四,他都要去买一本《Young Jump》。可是10月14日这天,当他迫不及待地翻开刚买来的《Young Jump》后,却感到十分失望。《国家燃烧》的漫画只有短短几页,而且从下一期开始就要被中止连载了。 其实,失望的不只是吉村刚一人。10月13日,《Young Jump》的总编辑田中纯发表了一份书面声明,声明指出,在漫画《国家燃烧》中,描绘〝南京大屠杀〞的场面,被人指责为〝所使用的一些照片真伪不明〞、〝对历史的考证不仔细〞等。因此,他们决定,在发行《国家燃烧》的单行本时,由作者本宫宏志对相关章节进行修改。同时,《Young Jump》的出版单位集英社还决定,中止《国家燃烧》的连载。 《国家燃烧》重现南京大屠杀 作为日本重要的漫画杂志,《Young Jump》拥有庞大的读者群,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极受欢迎。本宫宏志则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很多漫画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幕。《国家燃烧》是他以日军侵华战争为题材的一部作品。本宫说,“《国家燃烧》,正如它的名字所说,讲述的是国家(指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而使战火蔓延,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状态。很多人因为国家的意志而饱尝悲苦,甚至丢掉了性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战争呢?作为一个日本人,作为一个漫画家,无论如何也要写一写。”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本宫在作品中真实地描绘了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种种暴行,对当时日本的殖民政策、“满州国”建国以及日军的侵略行径等,都明确地予以否定。他把它作为〝献给生活在21世纪的所有日本人的历史读物〞,要让所有日本人正视历史、反省战争。在漫画中,本宫特别强调了个人在战争中的责任问题,要求“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就要承担所有责任”,暗示日本应当为当年的侵略罪行负责。 《国家燃烧》从2002年11月开始在《Young Jump》上连载,一直受到好评,并出版了一至七卷的单行本。但是,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很快盯上了它。今年9月16日和9月22日,它两期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描写,尤其成了右翼势力的眼中钉。在这两期中,漫画以批判的口吻,描绘了日本士兵屠杀南京市民的场面。其中一幅漫画配的说明文字是:“在战斗的几天里,日本军队在南京作出了全人类都不该忘记的愚蠢行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同时,漫画还描绘了事件发生时的惨状:中国战俘被处决前遭受日军疯狂鞭打,无数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惨遭枪杀,在一旁看施暴场面的日军疯狂欢呼…… 右翼势力施压实现封杀 这两期的《Young Jump》出版后,立即招致日本某些人的不满,有人写信、打电话到编辑部表示抗议,有人攻击本宫宏志〝篡改历史〞,甚至还有人攻击出版《Young Jump》的集英社。东京都大田区议员犬伏秀一,纠集了自民党和民主党的37名地方议员,打着〝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排除反常的自虐历史观〞的旗号,于10月5日向集英社提交了一份抗议信,抗议《国家燃烧》〝使用的照片来历不明、真伪不清,把所谓的‘南京大屠杀’描写得像真事一样〞。抗议信还称,《国家燃烧》伤害了参加〝大东亚战争〞的官兵的遗族,也伤害了日本国民的感情,“就算是虚构的漫画也是不能容忍的”,等等。 日本《产经新闻》在这个问题上对本宫宏志进行了强烈批判。它说,南京大屠杀的死者人数和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都是目前争论的问题。至于《东京日日新闻》中报道有关两名前日本将校谈的“百人斩”,也只不过是当时报章为鼓吹战意高扬而编造的故事。 “百人斩“是1937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两个日本陆军少尉在接受当时的日本报章《东京日日新闻》(《每日新闻》前身)的采访中,自行说出的比赛杀人的证言。根据记载,两少尉分别为向井敏明(26岁,山口县人)以及野田毅(25岁,广岛人)。他们同属第16师团,他们在进攻南京途中,一路杀人。向井敏明还高兴地对记者说,“不知不觉,我和野田都杀了一百人。“《东京日日新闻〉因此以“刀噼百人的超纪录──向井106对105野田,两将校更要延长比赛”作为该篇报道的标题。 战后,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加上另一个在中国屠杀了300多人的日军第六师团中队长田中军吉,被南京军事法庭判处罪名成立,在1948年1月28日被押赴南京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 一名日本媒体界人士接受采访时说:“在日本篡改历史事实,提倡右翼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的潮流中,‘南京大屠杀’早已成为一个禁忌。谁要敢说去描述它、写它,就必将惹祸上身。”据悉,着名报人本多胜一引用了‘百人斩’进行报道,也处处受到为难。目前,右翼和有关遗属已经组织起来,要和他打官司。 漫画爱好者群起抗议 在强大的压力下,集英社及《Young Jump》的总编辑被迫作出妥协:无限期中止《国家燃烧》的连载,要求本宫宏志修改“有问题”的章节,等等。但是,这遭到了漫画爱好者们的强烈抗议,他们在网络上组织“本宫先生支援会”,抨击右翼政客干涉言论和出版自由,联名致信集英社,要求恢复连载《国家燃烧》。同时他们还开辟网页,原文刊出所谓“有问题”、要删除和修改的那部分漫画……这已经引起了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人们的关注。 相反的,由胜利一方的右翼掌控的电视频道《日本文化樱花》却在网上发信函,表扬支持南京大屠杀是造谣的日本网民,认为这是他们奋斗的成果。它说:“出版社所以决定停刊,更多亏地方议员50多人组织起来进行抗议”。与此同时,更表明今后还要以同样方式监视日本的各大媒体。 一些日本学者说,日本正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此时发生了这样的事,无疑会使邻国民众的疑问进一步加重——如此对待战争罪行,日本难道还有诚信可言?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gendomike:《进击的巨人》:围墙里的我们为什么要战斗(译言网)

“韩国的民族主义者们把《进击的巨人》看做日本进行军国主义宣传的工具,认为韩国就是威胁日本的巨人,而日本则意在训练抗击韩国的士兵。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我敢肯定谏山创、和田、荒木哲郎在创作时没想过巨人是代表哪个特定的国家或人民。他们只想讲一个很棒的故事,能受到观众的喜欢,或许还能给他们多一点活下去的勇气。”   从那时起,地上出现了一些巨人,他们是上古有名的勇士,是上帝的儿子和人的女儿所生的后代。耶和华看见人罪恶深重,心中终日思想恶事。——《创世纪6:4-5》 《进击的巨人》(日语:進撃の巨人)是时下新出的全球最热门的日本动漫。它拥有超过2千万的漫画发行量和居高不下的漫迷评分,这些都显示了它的热度。在今年7月的美国动漫博览会上,许多真人扮演者更是脱下了一度佩戴的火影头带,换上了调查兵团的制服。甚至在一贯眼光挑剔的英语博文空间里,它也是过去两季最热门的连载动漫讨论话题。现在,它也是我心头上每周都翘首盼望更新的一部连载动漫。 究竟怎么回事?这部讲述人类与巨人之间战斗的动漫有何魔力横扫荧屏呢?它的风行速度甚至比超大型巨人打通墙壁的速度还快。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推出了名为“为何血战”的系列宣传电影。两部电影《美丽人生》和《斯密斯先生去华盛顿》由弗兰克•卡普拉任主要制作人和导演,电影最初的观影对象锁定在士兵,随后才逐渐推广到了普通百姓。政府推出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军队,让他们相信一旦轴心国占领欧洲和亚洲,他们就将成为美国压倒性的最不共戴天的仇敌,其庞大的军事力量,很容易压倒一个孤立的美国。军队自己制作的宣传片《意志的胜利》则将当时美国所面临的丑恶的民族主义意识熔铸起来,以强化人们的恐惧感。影片也试图解释美国为什么会和苏联结盟:虽然西方民主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不会和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联手,但为了战胜更强大的敌人,你有时候不得不跟你也许并不那么喜欢的人通力合作。 人们可以看出,《进击的巨人》这部动漫所叙述的内容和战时经典宣传片有许多共同点。故事一开始,观众就被带入了一场险象环生的生存之战,主人公艾伦和他的家人朋友面临着骇人的巨人强敌。这时的观众已经不需要任何铺垫就会相信这一事实,因为他们关心的人就活生生的在眼前被吃掉。从母亲被吃掉的那一刻起,艾伦的目标就是杀死所有的巨人为母亲报仇,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除了要加入军队,更希望能加入军队里最杰出但也最危险的分支——调查兵团。他和他们朋友们一起从军,一起受训,一起战斗……从最新的剧情看来,所有的主角都加入了艾伦最初想进入的调查兵团。随着剧情的发展,艾伦因为他突然拥有的能变成巨人的力量一度被人类的炮火攻击,但当局最终还是相信,他的这种危险的力量是值得为人类更大的利益所利用的,尽管他们也知道艾伦还并没有完全掌控这种力量。 在这里用“宣传”这个词或许并不正确。首先是因为有些“宣传”的事情(我们现在称它为“广告”)并不是不真实的,至少不完全是: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黑手党、日本军国主义的确曾披着可憎的种族主义面纱犯下了滔天罪行。而在现今的和平年代,《进击的巨人》的创作目的也没必要真的要鼓励人们去参军,去和那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巨人”或其他暴虐的敌人作战。除非是像动漫制作人和田丈嗣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目的时曾暗指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巨人”,需要不断战斗。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行动,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使得观众始终保持着对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的猜测。这是一个站在士兵的视角讲述的战争故事,很自然地这类战争电影拥有极具特色的共同主题:战友情谊,腐败的长官,尖锐、实战冲突中的领导者,对战斗人员伤亡的沉痛悲恸,但又永远不变的为明天继续战斗的决心。最令人激动的场景不只是士兵们像蜘蛛侠那样利用立体机动装置从屋顶飞速冲向巨人——17集里,更出现了长距离侦查阵型的巧妙构图。这个故事如此带劲,就连军事战略都令人兴奋! 但所有的故事都不会只讲自己的故事,它们也在寻求与外部世界的共鸣。人类社会中,我们总把强敌视为是很容易就能笼络很多人,并能让他们接受某种观念或是采取某种行动的一方。在《进击的巨人》世界里,敌人就是敌人:它们是怪物(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提示去接近它们的真实面目),如果人类想生存就必须消灭它们。过去的法西斯政权同样干过将敌人“非人化”的事,这也是他们预备进行种族清洗的前奏:犹太人如蚂蚁,中国人似狗。(反过来,日本人在美国被描述为猴子,这以便美国更轻易地违反日裔美国人的权利,将他们发送到集中营。)为了激发人类原始的战斗欲望——你必须战斗,不是你的敌人死就是你死,你必须说服人们,敌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非人的不可理解的。与之相反,士兵被塑造成英雄:他们都是甘冒生命危险的勇士,他们的领导者英明睿智,握有精心设计的作战计划,纵然前面艰难险阻,他们终将制敌取胜。 我不是想说:那必是一件拙劣的作品,或者一段糟糕的故事,充满着危险气息,我们必须避而远之。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承认《进击的巨人》这个故事的结构和它的受欢迎都不是个偶然事件,因为它出现的很是时候,极好的故事叙述被用来唤醒人们的战斗意识。从隐喻的角度看,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真的值得我们为之战斗的事情。将巨人比作每个人面对改变和外部世界的恐惧,和田的这一比喻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存在”泰坦“,必须无休止地与其战斗,而墙壁阻挡着我们。战斗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不是指对抗社会的不公,暴政或其他值得对抗的外部事情。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尽管故事本身不是想鼓励人们去为一场糟糕的战争战斗,但故事呈现出的效果有时却恰恰是这样。韩国的民族主义者们把《进击的巨人》看做日本进行军国主义宣传的工具,认为韩国就是威胁日本的巨人,而日本则意在训练抗击韩国的士兵。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我敢肯定谏山创、和田、荒木哲郎在创作时没想过巨人是代表哪个特定的国家或人民。他们只想讲一个很棒的故事,能受到观众的喜欢,或许还能给他们多一点活下去的勇气。 《进击的巨人》不会让目前这一代的日本年轻人都想加入自卫队。但是,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下,面对朝鲜在核问题上的摇旗纳威,中国在对待岛屿问题上日益敌对的姿态,日本在和平宪法修订上出现了非常严肃的讨论…… 那么,谁是我们需要打败的巨人呢?这是个问题。 有趣的是,在亘古的神话里,是在巨人和它们的后裔出现在地球上以后,人才变得如此邪恶,上帝于是发起洪水。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郝建:抗日电视剧:甚嚣尘上,难得反思

“在笔者看来,抗日剧的兴盛表现了中国社会民间与官方多元价值诉求的冲突和对话,抗日剧是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编织,宣传部门大力发扬民族主义的情绪,同时对百姓的各种观赏心理、形式趣味有所妥协和抚慰,对一些纯粹形式需求有所满足。由于主旋律话语在中国大陆的权威地位和弘扬力度,造成了某一种文化形态的非常态膨胀。”   最近,抗日电视剧忽然摊上事情了。 本来,抗日电视剧是皆大欢喜的产品。主管领导喜欢,因为它按照主导说法叙述历史;观众喜欢,它把武打动作、暴力美学、多角恋爱、敌我情侣、真假夫妻、青春偶像演员炫造型、炫演技一并纳入其中;电视台喜欢,因为它题材保险,赢得了收视率,赢得了广告费。可为什么突然间抗日电视剧就四面楚歌?抗日电视剧到底显现出我们文化走向的什么特性?它对大陆的文化格局到底有哪些影响,对于塑造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形象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在中国大陆文化格局中,抗日电视剧还真是个事情。近几年来抗日电视剧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大头。从许多电视剧的剧名就可看到它们的题材和主人公设置甚至大致路数:《向着炮火前进》、《箭在弦上》、《狼烟遍地》、《杀狼花》、《民兵葛二蛋》、《五台山抗日传奇之和尚连》。2012年中国主管部门共审批近代题材电视剧303部,近代革命题材就过半,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抗日剧。就经济收益而言,许多抗日电视剧也获得丰厚回报。像《抗日奇侠》和《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剧目,由于形式元素新颖,给抗日剧题材注入了武打新招数,人物形象朝着青春偶像剧靠拢,剧情编排也走向类型化,营造奇崛效果,均获得200%—300%的收益。 这些老旧模式或花样翻新的抗战剧大部分诞生于浙江横店,那里被称为“中国的好莱坞”。2012年一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而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大约占到三分之一。2013年新年以来,正在横店拍摄的抗日剧依然有增无减。著名编剧高满堂对此小有惊奇:“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最近许多报刊和网络都在传插一个有点黑色幽默的趣闻:据不完全统计,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全年48个剧组在“抗日”。笑点最响亮的是一个26岁的“横漂”史中鹏,他近日突然成了网络红人。2012年,他总共参与演出了30多部抗战戏,演了200多次日本兵,最多的一天“死”了8次。借此,有热心多事的媒体做了明显夸张的计算:如果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一部30集电视剧至少拍摄4个月——这样一算,横店去年“消灭鬼子”接近10亿,摊开来可绕地球两圈! 这种统计当然是故意搞笑,但不争的事实是,大陆的抗日剧已经形成一个成熟而完善的流水加工厂,它收获利润,也按照主导文化的要求生产着正义凛然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解释。它是主旋律文化导向和资本合力追逐的产物,与教科书和其他主导话语一起生产和再生产着官方和民间特殊的审美志趣和历史观、战争观。 怨声载道抗日剧 大约从去年开始,抗日剧受到来自各方面出于不同标准和理念的指责。 最早的批评声音来自网络。有网友列举了抗日剧三宗罪:第一宗罪是武侠化。在这些作品里,你能看到抗日英雄仿佛李寻欢附体,飞刀冲进敌军炮火,秒杀数百人。这些剧情夸张、超乎逻辑、与历史相去甚远的抗战剧,收视却常常拔得头筹。在“抗日武侠剧”《利箭行动》中,不仅有飞天打斗的场面,甚至出现了比子弹跑得快的奇人。第二宗罪则是偶像化,偶像派演员的加盟让抗日剧与青春偶像剧完美嫁接。在这个偶像化过程中可以看到,《向着炮火前进》的吴奇隆顶着飞机头耍酷,而《冷风暴》中的朱雨辰更像是在走秀。第三宗罪则是日本士兵的脸谱化。在这些抗日剧里,日本军人总是很猥琐,常常衣冠不整,留着小胡子,一脸邪恶,见到女人就流口水喊着“花姑娘”,见到好人就喊“八格牙路”;而在八路军、民兵等抗日英雄面前,他们不到五秒钟便抱头鼠窜,大呼“饶命”。 抗日剧也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贬斥。凤凰卫视中文台前执行台长刘春说:“每次看抗战电视剧,总能看到一群弱智的日本鬼子和一个弱智的中国编剧,他们共同把悲剧变成闹剧,把一段悲痛的历史记忆变成搞笑的娱乐节目,而且,这些叙事背后都有义和团大师兄的口气:日本士兵都是纸糊的!”2013年3月初,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著名演员陈道明对抗日剧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它的巨大错误是娱乐化:“我们可以演绎历史,但不能扭曲历史。” 对抗日电视剧最有分量的警告和最有影响力的批评还是来自权威媒体和主管部门。当然,他们不满的角度与民间吐槽有着很大不同。主导媒体和官员的批评都认为导致抗日剧独大格局和荒腔走板走向的主要原因是消费主义、娱乐化。从这些主导话语的批评中可以看出,他们担心将抗日英雄偶像化会对正面主旋律艺术品所需要的共产党、八路军英雄形象的形成边缘化和解构。 2012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电视剧制作者和传播平台等从业人员提出警醒意见:“革命历史题材是特殊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对它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开发,已经伤及历史的精神高度。……主创是怎么新奇怎么编,奇侠、土匪、妓女,什么人都来抗日,就连赌博也能抗日。”他还提醒,有些剧对革命斗争的书写,已经不再是敌方和我方,而是变成了甲方和乙方;这种写法的客观效果是混淆抗日的本质。 党报也对抗日题材电视剧提出尖锐批评,其主调还是认为抗日电视剧出现这种偏离主旋律的走向是由于商业文化、消费主义。 不得不拍的抗日剧 在一个正常的文化环境中,大众娱乐产业有自我调节功能,各种说法和艺术品位会经过自发的抵触、对话和交流达成一种多元化的自然氛围。简单考察一下香港、台湾的影视环境也大致可以看出这一点。大陆的文化娱乐业是审查标准一元化,垂直管理的市场。主导媒体不提倡,任何题材都不可能兴盛,主管部门不放行,任何市场需要的产品都出不来。正是文艺审查和宣传导向在最有力地营造抗日剧这个永恒的保险题材库。 许多影视从业人员都指出了抗日剧火爆的政策因素。据人民网报道,曾与张纪中搭档、创作过新版《西游记》剧本的编剧高大庸直言:这个题材安全,收视又高,当然受宠。浙江绿城传媒老总周伟成告诉记者:“古装剧题材过审受限制,谍战剧不让在黄金档播出,不拍抗战剧还能拍什么?” 就这样,抗日剧的一统江山不可避免地建立起来。这看起来非理性的潮流当然是中国电视剧从业人士在题材选择上四处碰壁之后的极其理性的清醒选择。2003年前后,引领收视奇迹的是《黑洞》、《大雪无痕》、《重案六组》、《黑冰》等涉案剧,于是影视制作单位纷纷瞄准这个投资靶心。但2004年,《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下发,同年,广电总局规定涉案剧不允许在黄金时段播出。于是,一切故事的背景尽量挪到古代和民国。2005年前后,古装剧和民国戏火爆。 2006年,管理部门又出手改方向,按照新规定,在每年播出总量中,古装戏只能占10%,各地方卫视每晚黄金档只能播出两集古装戏。当年内地拍摄的古装剧只有9部。各种题材撞墙之后,《潜伏》、《暗算》等谍战剧目独领风骚。一时间,谍战剧、反特剧纷纷上马,黄金时段打开电视机,几乎每个地方卫视都有共产党的情报人员在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各个机构斗智斗勇。但是,谍战剧、反特剧及情感剧很快就被主管部门和专家批评“格调不高”、“价值混乱”,终于由高调风行转入“潜伏”。谍战剧衰落的更重要原因是,牵涉共产党谍报工作的影视剧都要由特定的国家部门来审查,出具意见,谍战电视剧动辄三十集,这项审查工作非常繁重。而特定国家部门并没有繁荣电视剧市场的责任,在审查时首先考虑政策层面的保险稳妥。各个制作公司面对耗时费力的长周期审查和严格的政策把关自然望而却步。 在这样八面来风、多方向挤压的境况下,电视剧业界终于集体奔向这个既有主旋律呼应,又能塞进多项形式元素的题材:抗日剧。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江说,2009年以后,他每投拍一部剧,他都会找相关行业部门的领导仔细咨询政策。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抗日剧最安全。 时至今日,电视人基本有了共识,谍战审批难,肥皂没有人看,历史剧拍了挨骂且播出有限定额度,名著炒了几遍了,不拍抗战就没得拍了。一位知名制片人表示,“整个行业创作者把握不住风向的脉,现在只能往抗战剧里躲。” 在笔者看来,抗日剧的兴盛表现了中国社会民间与官方多元价值诉求的冲突和对话,抗日剧是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编织,宣传部门大力发扬民族主义的情绪,同时对百姓的各种观赏心理、形式趣味有所妥协和抚慰,对一些纯粹形式需求有所满足。由于主旋律话语在中国大陆的权威地位和弘扬力度,造成了某一种文化形态的非常态膨胀。 抗日剧的形式道理 主旋律文化着力于营造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锻造既定的历史话语,但如果要百姓在日常休闲活动中自然地接受这些主导话语,就必须完成对形式美感的征用。抗日电视剧是在弘扬一种主导话语,但对于晚间坐在沙发上的老少观众而言,他们不会去看宣传理念,吸引他们的是诸多形式美感元素。而这些基本的、常见的艺术形式吸引力在抗日剧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在考察抗日剧时,我们要看到政策限制、宣传话语的导向作用,但必须看到的是,普通观众对其中纯粹美感的追求和一些负面、阴暗的观赏渴求也是其大行其道的底层心理原因。这些都有我们普通观众的心理密码在其中。 首先,就类型而言,大部分抗日剧都有着很强的动作片因素。它们施展暴力美学,营造枪战、武打动作、血腥观赏等视觉奇观。 在抗日剧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的敌后武工队队员在枪林弹雨中不断的前空翻、后空翻。电视剧《抗日奇侠》被称为“抗日革命武侠剧”,剧中人物个个都身怀绝技、武功盖世,绵沙掌、鹰爪功都派上用场,枪炮武装的日本士兵被打得屁滚尿流。但这种打法一看就知道是古龙剧的场面。 在动作片中,机械的运动也是构成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元素,而枪械、机械本身也是具有视觉吸引力的上镜头因素。电视剧《孤岛飞鹰》中,抗日小分队用上了当代才有的越野摩托车,手持美式冲锋枪,人人带着摩托帽,身穿黑色皮大氅。 为了营造观赏效果和给予观众更强的心理冲击,有些电视剧还会将女子受到性侵害的场景作为性欲观赏的替代品,还有的将这种满足我们普通人阴暗心理的性欲观赏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构成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华彩段落。在抗日剧《箭在弦上》里,一名抗日女侠寡不敌众惨遭日本兵轮奸。之后躺在地上的女侠突然抓起旁边的弓箭,翻身而起,裤子自动穿上,抽弓搭箭,箭无虚发,一众日本兵和汉奸纷纷被射倒。 抗日剧的杀人伦理 杀人是抗日剧重要的吸引力元素和仇恨心理催化剂。许多观众和包括抗战老兵说“八年打死的鬼子还没一部电视剧打死的多”。因“手撕鬼子”的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 但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品中,杀人是有伦理的。艺术作品中的惩恶扬善不像左派学者阐释那样是一种庸俗的幻觉营造,而是在叙事中延续一种文明的价值和我们对善的力量的信任。 在抗日剧中,观众看到日本士兵被轻易地、随意地杀戮,从许多段落的设计和观赏反应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和观众的嗜血心理。这种杀戮有一种隐含的内在价值理念,这就是:对于非我族类的人群,就可以随意杀戮。这是一种很肤浅的政治认识,也是一种野蛮的战争观。 在我们的流行文化中,对杀戮和剥夺人的生命,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在这种理念中,只要是有阶级仇、民族恨,杀戮就是天然合理,即使让少年、妇孺上战场,也是一种天然壮举,而没想到这是一种会给自己民族和普通平民带来危险的反规则战争行为。至今,电影《闪闪的红星》还在我们的许多电视台反复播出。在那部作品中,少年潘冬子手持柴刀凶狠无情地砍向阶级敌人。虽然叙事上交代了潘冬子的杀父之仇,但是这种让少年儿童举刀杀人的情节对任何时代的青少年观众都是一种负面价值灌输和心理污染。 如何对待战争,如何思考与敌对国家及其士兵个体的关系,这些都有严肃而细致的伦理辨析。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将战争戏剧化的作风是在歪曲整个战争的残酷性,让小孩子们看过之后觉得战争跟杀人和枪战游戏一样轻松好玩。这种抗日剧将残酷的战争戏剧化,将有着善恶之辨的人物对抗偶像化,这也许会导致错误的战争观,会引发对于战争的虚幻认识和扭曲的心理感知。 抗日剧与中日形象 从主旋律文化的需求来看,抗日剧可以生产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既定的历史阐释,也呼应了当下中日紧张关系中的民族心理导向。于是,塑造单向度的、概念化的日本士兵形象成了绝大多数抗日剧的不二法门。在这种反复营造、单向度书写的过程中,日本士兵乃至日本民族的形象是多少有所简单化、妖魔化的。 笔者采访了一个在北京电影学院留学,毕业后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日本朋友阿平。他向笔者表示,日本对战争的反省和道歉是不够的,但就他看过的一些抗日电视剧而言,有些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例如,“二战”时日本军队没有女性士兵和军官。这让笔者想起,在王志文、李幼斌主演的《旗袍》和其他一些抗日电视剧中,都有身着军装佩戴领章的日本女军官。阿平说,最近日本学界常常使用一个词来批评日本的政客和文化环境:“劣化”。阿平担心,抗日电视剧一味生产对日本的负面情绪,大量电视剧的制作和观赏会让一些观众产生一种唯艺术文本化的习惯,不研究真实历史,不研究国军、八路军、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的实际历史格局和民族心理。阿平还提起他与一个留华日本左派学长的交谈,“一味简单地营造日本士兵和日本人形象,是否会在中日之间都引出一种文化的劣化,”他说,“如果电视剧不符合历史,只是简单地表现杀戮,反而会让更多的中国人丢脸”。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