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hina

Co-China周刊 | 朝核问题大事记

1979年:朝鲜开始在宁边建造核反应堆。 1985年,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86年:宁边核反应堆开始运作。 1991年12月,朝鲜与韩国在板门店草签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 1993年:平壤当局以国家安全为由退出核不扩散条约。 1994:朝鲜与美国签署日内瓦核框架协议,平壤冻结其核计划以换取西方援助及建设轻水反应堆所需的资金。但轻水反应堆直至2002年才奠基。 1998:平壤发射一枚远程弹道导弹,该导弹飞跃日本上方最后坠入太平洋。 2002年10月,美国透过侦查认为朝鲜仍在秘密研制核武器。朝鲜当即承认。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把朝鲜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 2002年12月,美国以朝鲜违反《日内瓦核框架协议》为由中止向朝鲜提供重油,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暂停轻水反应堆建设。 2003年1月,朝鲜宣布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03年8月,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 2005年2月,朝鲜在官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正式宣布国家拥有核武器。 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共同声明:朝鲜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2006年7月,朝鲜在无预警情况下试射大浦洞二号、芦洞及飞毛腿导弹七枚导弹,并全部落入日本海。 2006年10月9日,朝鲜成功实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2006年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 2007:朝鲜同意关闭宁边核反应堆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以换取5万吨燃油或同等价值的经济援助。 2008年6月,朝鲜炸毁宁边核设施。 2008年10月,美国宣布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中除名。 2009年4月:朝鲜发射一枚多级火箭并声称将退出六方会谈和重启宁边核反应堆,同时要求联合国观察员撤离。安理会对此表示谴责。 2009年5月25日:朝鲜成功实施第二次核试验。 2009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1874号决议,对朝鲜再次进行核子试爆提出最严厉谴责,要求朝鲜立刻停止核武计划及试射弹道导弹,加强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并授权各国可拦检朝鲜的可疑船只及货物。 2010年4月21日,美国国务院敦促朝鲜重返六方会谈。 2011年3月,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在平壤表示,朝鲜将无条件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且不反对在六方会谈中讨论铀浓缩问题。 2012年2月,朝鲜同意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的浓缩铀活动,以换取美国的粮食援助。但随后朝鲜发射卫星,美国停止粮食援助。 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 (以上资料由本刊编辑整理)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李南周:韩半岛停战体制与冷战结构

“无论从在韩半岛外部形势的变化来看,还是从韩半岛内部形势的变化来看,韩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都不能再依靠停战体制了。因此,在韩半岛建立代替停战协定的恒久和平机制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不仅是韩半岛而且是东北亚摆脱冷战最重要的环节。”   [文章导读]作者在回顾朝鲜半岛停战体制建立过程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停战体制是冷战的直接产物,它对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的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使得后冷战时期东北亚国家不能摆脱相互对立与战争的威胁,影响地区和平;另一方面,使得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将对方看成是敌对势力,时不时地造成朝鲜半岛的军事紧张,大大阻碍了双方的健康发展。当前无论从朝鲜半岛的外部形势还是内部形势的变化来看,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都不能再依靠停战体制了。因此,在朝鲜半岛建立代替停战协定的“恒久和平机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者根据韩国的习惯,将朝鲜战争称作韩战、将分裂体制称作分断体制,我们已统一根据中国的惯例做了修改;作者还将朝鲜半岛称作韩半岛,为了尊重原作者我们没有修改。   朝鲜战争与停战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版图中出现了几个分裂国家,如德国、中国、越南等等,造成这些国家分裂状况的原因却都各不相同。和别的分裂国家相比,韩半岛分裂情况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韩半岛分裂情况是经过了三年朝鲜战争而形成的。当然,韩半岛的分裂状况源于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将北纬三十八度线作为在韩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范围界线的协定。这与德国的情况类似,但对韩民族来说则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受害者,不同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美苏接管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西德和东德都接受这种分裂情况,但韩半岛民众对分裂的现实怀有极大的不满。因此,他们为了反抗分裂状况进行了艰苦的奋斗。这是引起朝鲜战争的根源。通过三年的激烈战争,不稳定的分裂情况逐渐固定下来,而且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分裂体制。 其次,在韩半岛进行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是以缔结停战协定的方式被中断的,直到现在朝鲜战争在法律上仍然没有完全结束。停战协定第四条中明确规定,“为保证韩国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韩国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韩国问题等问题”。根据这个规定,从1954年4月到7月间有关国家在日内瓦进行了会谈。但那次会谈并没有获得任何成果,而以后也没有再召开解决这些问题的会谈。这个结果对朝鲜与韩国之间的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朝鲜战争对韩半岛和东北亚冷战的影响离开了停战体制的作用是很难被理解的。 通过协商建立统一国家的努力受到挫折以后,韩半岛的南北部在1948年分别宣布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三八线也就成为朝鲜和韩国实际统治区的界限。因此,有人把韩半岛分裂体制称为“1948年体制”。但是,若考虑到上述两个因素,韩半岛的分裂体制应该被称为“1953年体制”,这样才能明确体现出韩半岛分裂体制的特点。   朝鲜战争的进展与停战体制的建立   过去,西方国家和韩国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主要以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过程为主旋律。这些研究大部分把战争的责任归咎于苏联或朝鲜的扩张主义和侵略性。Bruce Cummings在其一部著作The Origins of Korean War中对这种冷战思维提出了异议, 他把朝鲜战争看作是在南韩内部进行的南韩人民与美国对韩政策之间冲突的产物。他特别强调在韩半岛南部美国压制人民要求(如肃清亲日派、土地改革等等)的政策所引起的激烈斗争是朝鲜战争爆发的根源。按照他的研究,从1945年到1950年中由于激烈的社会冲突而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了10万人。虽然这部著作引起了很大争论和质疑(参考韩朴明林,《韩国战争的爆发和起源》,NANAM出版社 1996年版。),但谁都不能否认它开拓了朝鲜战争研究的新局面。尽管如此,它仍是以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情况为主要分析对象,并不能探讨朝鲜战争的进展及其给韩国和朝鲜社会带来的影响。 若考虑到朝鲜战争的激烈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惨重损失,这是朝鲜战争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当然,这样的研究现状也有它的原因。对韩国来说,在反共和反北(朝鲜)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很难对朝鲜战争的进展进行客观性分析。直到最近,学者们才开始注意到朝鲜战争中南韩内部发生的冲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比如韩金东春:《战争与社会》,DOLBEGAE出版社 2000年版。)在这些研究中,他们比较重视战争中国家与市民的关系,强调人权、和平等等的价值。引起他们瞩目的最典型的案例是像“保导联盟事件”那样的在战争期间国家对平民的虐杀事件。这种事件展示了战争时期韩国和朝鲜社会内部的复杂情况以及战争留下的不可痊愈的创伤。 国民保导联盟是在韩国政府的操纵之下由左翼转变为反共立场人士组织的反共团体。1949年6月5日成立的国民保导联盟不到六个月就使其会员扩大到约30万人。其实,会员中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有左翼活动经验的人,他们属于中间派,甚至包括不少被公务员诱导而参加的无辜百姓。但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李承晚政府怀疑这些人可能帮助朝鲜人民军,因此,开始逮捕和杀害保导联盟的会员。在朝鲜战争中被杀害的人远远超过20万。统治集团利用战争肃清反对势力的情况不论在北部或者南部都曾发生过。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受害者的遗属也长期被看成是左翼嫌疑犯,即威胁国家安全的危险分子。因此,他们不仅无法使家人得到平反,反而成为政府继续监视的对象。直到2009年,韩国政府才正式承认他们是无辜受到国家权力迫害的牺牲者。这样随着民主化,一些被压抑的或者被遗忘的声音才得以表达出来。但是,以朝鲜的威胁为借口压制国民权利或者压制反对势力声音的做法还没有完全消失,韩国的保守政治势力遇到重大选举时仍然利用这种老套的手段来攻击对方。 若要更好地理解朝鲜战争对以后韩国和朝鲜社会变化的影响,还应注意三年战争中战局的变化。朝鲜人民军于6月28日占领首尔之后,7月20日,占领位于韩国中部地区的大田;7月24日,占领韩国西南角的港口城市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东南部的重要城市晋州,结果韩国军队则一路溃退到釜山附近的洛东江一带。在占领区,朝鲜人民军也逮捕和杀害反共人士,并强迫进行土地改革、新政权机构的建立等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出现过激烈的阶级冲突,主要是南韩的左翼势力和一些农民在朝鲜人民军的庇护下处决地主和警察亲属。 而后在9月以后则出现了相反的现象。9月15日,麦克阿瑟带领美军第十军团登陆仁川,美军和韩军进行了反击。10月1日,韩军一批部队突破三八线,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行攻击。10月11日,韩国军队占领元山;10月19日,美军进占平壤;10月24日,韩国陆军进抵鸭绿江畔楚山郡。其间,在美军和韩军占领的地区,右派势力对过去三四个月中服役于朝鲜军队和在推动土地改革时积极参加的人士进行了报复。在这样一进一退的战局中,老百姓不论左翼还是右翼都成为被肃清的对象,这使战争的悲剧愈演愈烈。据一些不完全统计,朝鲜占领期间,三八线以南地区被杀的平民达到12万9千余人。韩军和美军反击后,韩国政府以帮助敌人的罪名逮捕了5万5千余人。这种特殊情况造成在战争结束后右派和左派各自在韩国和朝鲜占据着压倒性优势的局面。这也是使韩半岛分裂体制具有与其它分裂国家不同的独特特点的主要因素。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韩军和美军撤退到首尔以南地区。但是,从1951年春季开始,任何一方都不能压倒另一方,两种敌对武装力量在三八线一带展开了拉锯战。1951年7月双方同意进行停战谈判。 经过两年的谈判,1953年7月27日,双方(朝鲜和中国为一方,美国为另外一方)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然而1954年4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双方没能缔结完全结束战争的和平条约,因此,直到现在朝鲜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 韩半岛的停战体制对东北亚和韩半岛的局势产生了极大影响。首先,这是后冷战时期东北亚不能摆脱国家之间的相互对立与战争威胁的主要原因。其次,在停战体制下,韩半岛南北双方继续将另外一方看成敌对势力。这不仅会时不时地加剧韩半岛的军事紧张局势,并且大大阻碍了双方的健康发展。   停战体制对韩半岛安全环境的影响 停战体制一直是在韩半岛和东北亚支撑冷战的重要支柱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停战体制下,美国根据其与韩国签订的《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3年10月1日 )继续在韩国驻军,其主要依据来自朝鲜的军事威胁。但美军的存在和美国的敌对政策对朝鲜也是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有出现危机时才与朝鲜进行直接对话。但是,缺乏相互信任的双方之间进行的对话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朝美博弈中出现的一个怪圈,直到现在还未能解决好。(韩洪锡律:《分裂的歇斯底里》,创批 2012版,第78-79页。)同时,东北亚国家也不得不陷入朝美之间的博弈中。这些都影响到韩中、中美等双边关系,使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复杂化。 其次,朝鲜战争以来,韩半岛直到现在仍未摆脱军备竞赛,而且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1957年,美国单方面宣布不再受停战协定第13条的约束,开始引进包括可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在内的新式武器。这是当时美国为维持南北之间军力均衡而采取的措施。从1990年代以后,朝鲜研制和开发核武器的原因也是冷战解体以后在韩半岛出现的军力失衡。朝鲜想用核武器来弥补在传统武器装备方面的劣势。朝鲜进行了两次核试验之后,韩国的一些政治家提出引进美国核武器的必要性。如果这种局面控制不好的话,在韩半岛有可能会出现核竞争。 最后,停战协定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现在则成为南北之间军事冲突的原因。北方分界线(NLL)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讨论停战协定的时候,朝鲜方面的代表认为,海上非军事区应该保证从南至北12海里的宽度;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则认为3海里应当为最佳距离。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多次谈判未果。因此,停战协定最后只规定了当时联合国军占据的“西海五岛”由联合国军托管。当时在海上美军和韩军占据压倒性优势。因此,联合国军司令部于1953年8月向美军和韩军通告了“北方分界线”,并限制了韩国海军的北上。1973年12月1日,朝鲜第一次对NLL提出正式抗议,再次主张12海里宽度的西海海域的领海管辖权。1991年的 “南北基本合议书”规定了“南北的海上不可侵犯分界线将在今后继续磋商”,但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未能解决。而后的1999年6月15日南北首次在海上重叠区发生了流血沖突,之后又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其中最严重的事件是2010年11月发生的延坪岛炮击事件。延坪岛事件发生以后,美国航母进入黄海。而这又引起中国的不满,并加剧了东北亚的军事紧张。 冷战时期国家之间的实力均衡被维持的时候,停战协定会起到防止在韩半岛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作用。但是,现在停战协定愈来愈难以发挥这种作用。特别是,对自己的体制安全具有很大顾虑的朝鲜更希望有一个能代替停战体制的新的安全环境,比如朝美关系的正常化等等。朝鲜为此试图使停战协定无效化,从1994年开始已经六次提出“不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的声明。 其实,以前有过几次能够解决韩半岛问题的机会。笔者认为,其中两次应该值得注意。首先,19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出现过第一次机会。当时韩国和朝鲜为了跟上周边形势的变化进行了秘密协商,并在1972年7月4日发表了“七四共同声明”。不仅如此,在尼克松上台以后因越南战争而陷入困境的美国计划逐渐从韩国撤军,并研究调整韩半岛政策的方案。当时,美国的智囊集团所草拟的方案中有美朝建交(NSSM 154, 1973.4.3)、缔结代替停战协定的和平协定(Kenneth Rush to Kissinger, 1973.5.29)等方案。但总的来说,美国还是只愿意维持韩半岛的稳定,对和平协定的谈判态度不够积极。朝鲜和韩国也对协商缺乏诚意。从结果来看,它们都是为了加强统治权力而利用了南北对话。这表明在冷战格局没有变化的条件下难以实现从停战体制到和平体制的转变。 其次,1990年代初期出现过第二次机会。东西冷战的结束曾给韩半岛带来过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敌对关系的机会。1991年苏联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1992年8月中韩建交,完全结束了中韩之间的敌对关系。按理说,苏韩建交和中韩建交应促进朝美和朝日的关系正常化,并以交叉承认的方式清理朝鲜战争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敌对关系。若能出现这些变化,则从停战体制到和平体制的转变也就会随之进行。但是,这种意愿没能实现。当时美国和韩国在苏东社会主义体制继续瓦解的情况下,对朝鲜的崩溃寄予很大的希望,而不太愿意以与北朝鲜和解的方式解决韩半岛问题。于是,在朝鲜不能相应进行与美国或日本的关系正常化之时,单方面进行的中韩建交反而增加了朝鲜的外交孤立感。(韩中关系正常化的最后阶段,金日成并不反对韩中建交本身,而是要求中国帮助朝美关系的正常化。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为通报中国政府的立场而访问平壤的时候,对金日成的要求回答说,中国会继续推动改善朝鲜和美国、日本的关系。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版,第157-160页。)从此,为了能够把美国拉到谈判桌前,朝鲜开始采取如开发核武器等强硬措施。其间,朝美关系有时获得过一些进展,但始终没有摆脱朝美博弈的怪圈。如此,冷战的解体没有如愿地给韩半岛带来和平,反而动摇了朝鲜战争以后勉强维持下来的停战体制。这意味着如果不建立能代替停战体制的新安全环境,那么韩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仍将继续受到威胁。   作为“例外状态”的分裂体制—— 冷战的社会基础   在这里,我要简略地说明一下停战体制对韩国社会的影响。停战体制在韩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大大阻碍了社会正常的健康的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南部和北部之间形成了恶性互动关系。虽然韩半岛的分裂在地缘学、意识形态、军事等所有层面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隔阂,但这不仅意味着南北(韩国和朝鲜)的分裂,同时还意味着在两者之间以一个紧密相关的独特体系而发展。我们用分裂体制的概念来分析这些互动关系。即韩半岛分裂体制并不只具有一方分裂成两个不同体系的表面特征,而是一个表现为分裂的南和北之间通过独特的相互作用,再生产出自身体系的机制。在分裂体制继续维持下去的条件下,各体系内的问题仅通过南和北各自的努力来解决是比较困难的。在韩半岛,真正的社会进步是在克服分裂体制中才有可能实现的。(关于分裂体制论,参看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联经 2010年版和Paik Nak-Chung, The Division System in Crisis: Essays on Contemporary Kore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所提出的“例外状态(the state of exception)”一词对解释这种分裂体制的特征提供了很大帮助。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在说明政治主权的时候,主张主权者是“能够宣告紧急状态者”。阿纳本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现代民主政治,并把“例外状态的常规化”看成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暂时和例外的措施转变为统治技术。(Giorgio Agamben,translated by Kevin Attell,  The State of Excep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pp.6-7. )我认为这种描述最符合于分裂体制的情况。在过去的大约60年中,韩国政府一直以紧急状态为借口剥夺着民众的民主权利。以停战体制为背景的分裂体制一直为这种行为的合理化提供着有利环境。 这使得权威主义时期政治力量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化。韩国民主化的进程在1987年6月民主抗争中达到了高潮。经过这次抗争以后,主要政治势力开始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进行包括总统直选在内的政治民主化。但是,作为例外状态的分裂体制的性质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共反北(朝鲜)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反共反北所指的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主要是以敌视的态度对付不同意见者的做法。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应由自己负责的错误都统统归咎于北朝鲜,以此方式来回避责任。其二,虽然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民主化,但在精英阶层里,如新闻媒体、商业界和官僚阶层,这种倾向仍然占据着压倒性的地位。她/他们靠分裂体制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仍阻止引导分裂体制瓦解的各种变化。最近韩半岛的紧张局势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受到这些势力的干扰而出现的。其三,在外交关系方面,还没有摆脱以韩美军事同盟为主的格局。韩美军事同盟所依据的仍然来自北朝鲜的威胁。若没有分裂体制的作用,这种同盟关系的削弱是不可避免的。 但从1987年以后,分裂体制的稳定性逐渐受到挑战。首先,在韩半岛内部,1987年以后的民主化改变了由分裂势力垄断的政治结构,并动摇了分裂体制的稳定性。随后,随着冷战体制的解体,分裂体制的外部条件也突然消失了。比如,南韩和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而,用分裂体制的逻辑来加强自己统治基础的做法最近常常受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6月进行的地方选举。当时,执政党利用2010年3月发生的天安号沉没事件掀起反北情绪,并期待这种做法使执政党能从中获益。事件发生之后,李明博政府在缺乏确证的情况下把导致沉没天安号的责任归咎于朝鲜的鱼雷攻击。5月24日,李明博总统在战争纪念馆门前宣布中断与北朝鲜的贸易和交流。同时,他强调对任何侵犯领海、领空、领土的行为将立即发起自卫行动。这实际上等于宣布进入准战时状态,也就是说等于宣布了例外状态。然而,出乎他们的预料,执政党在地方选举中遭到惨败。这是十多年前很难想象的。但是,这种情况再次明显说明,分裂体制的动摇并不意味着在韩半岛将出现代替分裂体制的和平秩序,反而有时在韩半岛会出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危险的情况。这主要源于分裂体制下享有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还在继续阻碍韩半岛走向和解与和平的进程。   克服停战体制与去冷战化   无论从在韩半岛外部形势的变化来看,还是从韩半岛内部形势的变化来看,韩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都不能再依靠停战体制了。因此,在韩半岛建立代替停战协定的恒久和平机制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不仅是韩半岛而且是东北亚摆脱冷战最重要的环节。明年正值签署停战协定六十周年,这对韩半岛的和平问题将有何影响正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但要实现从停战体制到和平体制的转变,应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有关方面需要就采取能够完全结束朝鲜战争的措施的必要性及其具体途径达成共识。六方会谈的9.19共同声明(2005年9月19日)第四条指出了“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韩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必要性。韩朝首脑第二次会议所发表的“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2007年10月4日)”也明确了“双方一致认为应结束目前的停战机制,构筑恒久的和平机制”。但是,关于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结束朝鲜战争问题还未形成共识。虽然最近有关国家提出过终战宣言、和平协定等方案,但没有得到所有关联国的同意。我认为以缔结和平协定结束朝鲜战争是比较恰当的方式。 其次,需要解决朝核问题并实现朝美关系的正常化。这些目标的实现很可能会为韩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铺平道路。但是,这些问题困扰东北亚已经二十年了,而且看上去前途并不乐观。其间,朝鲜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并将朝鲜成为核保有国载入宪法。反过来美国对朝鲜的不信任也越来越深。因此,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朝鲜和美国的积极性,并且需要其他有关国家发挥他们的斡旋作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即南北合作。李明博总统上台以后,南北关系一直没有走出低谷,甚至出现过严重的军事冲突。围绕韩半岛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难以为实现韩半岛和平发挥主导作用。因此,韩国和朝鲜应在这一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最近几年韩国和朝鲜的作法都不太理想。特别是,李明博政府对朝鲜采取的强硬政策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因此,即将在今年十二月进行的韩国总统选举的结果对韩半岛和东北亚的走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令人庆幸的是,主要候选人都承认有必要将南北韩关系引入对话和合作的道路。巧合的是最近中国国家领导层的换届与美国总统选举也陆续进行。希望这些政治变化能够积极推动东北亚国家之间的互动,并朝着东北亚的和平而发展下去。   (李南周:韩国圣公会大学(Sung-K-Hoe)中国学系教授。原文链接: http://www.21bcr.com/a/shiye/shijieguan/2013/0202/3438.html )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纽约时报》:金正日——一个将朝鲜带入核时代的统治者,死了

“金正日充分发挥了弱方的优势。他成功顶住来自华盛顿和北京的压力,逼迫华盛顿与其讨价还价。他屡次拖延会谈或者彻底让会谈泡汤,坚持制造核燃料和武器的底线不放松,为自己赢得继续谈判的筹码。” “亲爱的领袖”,这是他的人民对他的称呼。金正日,铁腕政权统帅着一个饱受饥荒之苦、濒临崩溃的国家。叛变他的人要么被送至集中营,要么被暗杀。尽管如此,他还是被他的人民膜拜着,仰慕着。这可能是共产主义世界里最后的个人崇拜。 1994年,朝鲜开国领袖金日成逝世。这一年,金正日上位。他所接手的是一个后冷战时期近乎赤贫的国家,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他聪明地出了一张牌——核武器计划。先是无视布什政府的对朝援助计划,再是趁美国忙于伊拉克战争之机,大肆囤积核燃料。这些核燃料足以制造6至8颗核弹。 金正日一直以来对外界保持神秘。从他的准确出生日期和出生地,到他步步上位的一系列被神化的事件,一切有关他的信息都只是猜测。二战末期,朝鲜半岛在草率和纠葛中被一分为二。北面部分就是今天的朝鲜。 他是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和“革命事业的伟大继承人”。他和父亲金日成的画像,并排悬挂在每一个朝鲜家庭和建筑物中。歌颂领袖的标语出现在贯穿朝鲜全境的塔楼、横幅甚至岩壁上。 金对美国中央情报局来说是一个迷。中央情报局采访过金的情妇们,试图追踪他的下落并分析他的动机。同时他是美国文化乐于恶搞的题材之一。 个不高,体微胖,他经常穿着内增高鞋,戴一副遮掉半边脸的太阳镜,梳着蓬松的飞机头——好莱坞电影中后冷战时期独裁者的经典造型。金本人是个狂热的电影迷。他曾将两名韩国艺人(一位女演员和一位导演)绑架至朝鲜,试图构建本国的电影产业。据传他拥有一个藏有20,000部外国电影的私人图书馆。他的最爱007系列亦在馆藏之列。他很少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有在偶尔坐上豪华专列去中国时,他才会透过车窗看一看。 他常被国际社会谴责和嘲弄。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称其为“侏儒”,并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韩国的幼儿读物将其描绘成头顶犄角、龇牙咧嘴的红色大魔头。然而接触过他的人会惊讶地发现,他是一个谈吐严谨、举止端庄的人。他所掌控的隐士之国以外的事件,他也了如指掌。 “他是一个直言不讳、非常坦率的人。” 2007年,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与金正日在平壤会晤时说,“他是朝鲜最灵活的人。” 美国国务院3号人物、国务院秘书迈德琳.K.艾尔布莱特的御用顾问温迪.谢尔曼在2008年陪同迈德琳出访朝鲜时说,“他聪明且专注,知识渊博,自信无比,感觉好像是位能驾驭一切的大师。” 艾尔布莱特女士与金正日于2000年10月份举行会晤,商讨起草一份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卸任之前限制朝鲜导弹计划的协议。但这次会晤最终未能取得任何成果。 “毋庸置疑,这是个独裁国家,” 谢尔曼女士说。“毋庸置疑,自由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时我们对他是否真正掌控实权深表怀疑。离开朝鲜的时候,我们对金正日所拥有的至高权力深信不已。” 艾尔布莱特和谢尔曼就朝鲜导弹计划作过深入交流,列出了14点担忧,一条一条过。“金正日不知道每个问题的答案,但他比大多数领导人知道的多得多——他是概念性思维者。” 谢尔曼补充道。     与华盛顿的一笔交易   布什总统曾表示在第一届任期内决不能容忍朝鲜发展核武器。但随着他的任期临近结束,布什的部下们发现总统先生对朝鲜的容忍度相当高。 直到2007年春,布什才通过以色列人得知,朝鲜帮助叙利亚修建核反应堆。以色列秘密发射导弹,摧毁了叙利亚的核基地。朝鲜从未解释过它在这次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布什总统离任之际,美朝对峙已有四年。他的团队调整了思路:从对峙转向磋商。这场由资深外交官克里斯多夫.R.希尔领衔、长达三年的艰难谈判最终达成一项协议:美国同意向朝鲜提供大量燃油,朝鲜拆除设备老化的宁边核电站作为回报。调查人员称,宁边核电站设备老化严重,随时可能发生核泄漏事故。 金正日充分发挥了弱方的优势。他成功顶住来自华盛顿和北京的压力,逼迫华盛顿与其讨价还价。他屡次拖延会谈或者彻底让会谈泡汤,坚持制造核燃料和武器的底线不放松,为自己赢得继续谈判的筹码。 “历史写到这儿,”哈佛大学教授、核扩散专家格拉汉姆.阿丽森说,“在记分卡上,金正日记8分,布什0分。” 但如果“对所有的赔率,他都是博弈中的大师,”来自首尔国民大学的朝鲜问题专家安卓.兰寇夫说,“所有的代价都将由他自己的人来承担,而这个代价会很大。” 金正日奉行先军政策,这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拥有1100万军队——世界第五大。在金的统治之下,朝鲜不断扩张弹道导弹兵工厂。2006年10月,朝鲜成为世界上第8个进行核试验的国家。 但随着朝鲜经济衰退,官民隔阂不断加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约有200万人死于饥荒,占这个国家人口的十分之一。治国未能、自然灾害,双重因素导致了这场饥荒。 “不要指望我有什么变化”是金正日的一句口头禅,用来告诫朝鲜人民对他的社会主义道路忠诚到底。 金正日1941年生于西伯利亚。当时,他的父亲金日成正流亡苏联。但在朝鲜的官方信息中,金正日1942年出生于一个小木屋,这和阿布.林肯很像。小木屋位于白头山——朝鲜神话中的圣洁之地。朝鲜中央通讯社反复播报的信息是,“敬爱领袖金正日出生时,一颗闪亮的明星划过天空,天边还出现了两条美丽的彩虹。” 有关他成长的信息很少,我们只能从官方说明中知道他1964年毕业于金日成大学,这个国家纪念金日成的诸多建筑物之一。当时朝鲜深陷冷战之中。年轻的金正日亲睹了许多危机,包括1968年朝鲜扣押美国间谍船普韦布洛号。国事场面他偶尔出席,很少发言。他讲话时音高八度,一点没有他父亲那种平易近人的气场。 青年和中年时期,金正日过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他在举国饥荒的时候糟蹋粮食,关于此他的厨师在逃离朝鲜后写过一本书。他爱吹波浪头,爱穿增高鞋,爱喝高度酒,糗事、笑柄一箩筐。 他被外界猜测可能与1983年发生在缅甸的一起袭击韩国政治代表团的爆炸案有关。他还被怀疑组织绑架了日本居民。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一切。 1987年,一名朝鲜人投放炸弹摧毁了一架韩国客机。这名恐怖分子被活捉后交待了幕后指使人是金正日。自那以后,华盛顿将朝鲜列为恐怖主义的国家赞助者。 金正日为了夺权处心积虑。前朝鲜劳动党秘书黄长烨在回忆录里写道,金正日1974年(32岁)当选政治局委员前,他每天清晨在门厅向父亲鞠躬,为父亲穿鞋。黄曾辅佐金氏政权,1997年叛变后逃亡首尔,2010年去世。 “金年纪轻轻就能轻松摆平各种权力关系。”黄在书中回忆道。 金正日的接班人地位直到1993年才完全确定。当时世人已经知道了宁边核电站的存在,朝鲜的核武器野心也公之于众。那一年,金正日成为国防委员会主席。该机构掌管朝鲜军权,堪称朝鲜最有权力的部门。 1994年,朝鲜向美国摊牌,威胁说要把堆积成堆的核燃料变成核炸弹,战争一触即发。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美朝两国这一次又差点开火。为了缓解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表示愿意访问朝鲜,金日成当即表示欢迎,美朝僵局由此打破。卡特后来还促成克林顿与金正日达成协定。 然而就在卡特出访回国后不久,朝鲜开国元老、伟大领袖金日成离世。外界猜测金正日将接掌权位。如果不要金正日接班,他完全可以过着开跑车、约会欧洲美女的生活。一时间,军变谣言坊间盛传。 金正日有三个儿子,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成为他的继位者。他的家庭生活是个迷。 金正男,金正日的长子,一度被认为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但金正男接班的一大软肋是其母非金正日正房。2008年金正日身体出现问题后他便开始大力培养三子——金正恩。外界普遍认为金正恩将在25岁以后30岁以前接班。朝鲜周一发布的报道表明,金正恩已经大权在握。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金正日为强化其军事实力,公开对日本测试导弹,把一个比朝鲜大很多、强很多的国家搞得鸡犬不宁。通过类似事件,金正日悟出了“什么是真实力”——勒索、耍蛮、玩横三部曲。 但他没有悟到如何解决朝鲜人民的温饱问题。朝鲜越来越依赖中国提供的粮食和燃油,以及韩国和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2000年6月,金正日在朝鲜首都平壤做东,会见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这是五十多年来,朝鲜半岛分裂后两国首脑的首次会晤。   高压之下的平壤   同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因这次历史性会晤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然而诺贝尔奖光芒闪耀了没几天就污迹斑斑、暗淡无光了。有媒体披露,韩方为促成那次历史性会晤安排一家韩国公司向朝鲜提供了巨额援助款,而且很有可能是给了他们的领袖。 2011年1月布什总统一上任,美韩之间所有关于解决朝鲜问题的合作均陷入胶着状态。布什否定了韩国提出的“阳光政策”,终结了克林顿时代的对话。他将这一对话机制视为“危险的绥靖政策”。 美韩联手鼓动“倒金”叛乱,并采取制裁措施,一步步将朝鲜逼向绝境。华盛顿在其能力所及范围内切断朝鲜的贸易往来——朝鲜获取现金、武器和日用品的重要渠道。布什称金正日是个“让百姓饿死”的“暴君”。 2002年10月,朝鲜单方违背1994年签署的美朝核问题协议,从巴基斯坦核武器项目创始人阿布多尔.卡迪尔.汗处购买设备以制造浓缩铀。美方证据确凿,他们通过间谍卫星跟踪了运载设备的船只。但中央情报局夸大了朝鲜在秘密制造独立核设施的事实。 这直接导致了一场对峙。这场对峙改变了对朝鲜核威胁的定性。金正日下令驱逐联合国驻宁边调查专员。随后,美国中止向朝鲜运送燃料。作为报复,金正日做了一件他的父亲9年前差点做的事情:他宣布使用核乏燃料棒来加工核炸弹。当时(2003年1月到3月),美国正在伊拉克战场忙得不可开交。 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不久,金正日在世人面前消失了近两个月。有报道说他担心自己是布什的下一个目标,藏起来了。他的出现只是为了挑衅对手。2006年,朝鲜实施了一系列导弹测试,同年10月启动该国首个核试验。 金正日的这些行为在部分亚洲和美国官员看来是在赌气,因为“六方会谈”(包括朝鲜、中国、韩国、俄罗斯、美国和日本)进展缓慢。其他人则认为金正日从萨达姆.侯赛因的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即面对美国一定要有核武器。 试验本身其实挺失败的,只产生了低于一千吨级的爆炸威力,不到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放的核炸弹威力的十分之一。但金正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联合国对此强烈谴责,中国短期内中止了对朝石油和其他供给。不过没几个月,美国就同意开始新一轮谈判。 谈判时断时续,完全拆除核设施对双方意味着什么也存在很大分歧,但在2007年夏天,金正日突然表示同意停止在宁边制造核燃料。外界猜测,金正日当时可能已经拥有了所有他要的武器。 宁边核电站的拆除工作已经启动。2008年夏天,布什政府商讨如何啃下谈判中最硬的一块骨头——朝鲜弃核条件。然而在正式谈判还未开始之前,金正日就死了。 奥巴马总统就位以后,金正日下令启动第二次核试验,这一次远比第一次成功。然后他坐等国际社会的猛烈抨击。这一招让奥巴马与朝鲜人和谈的计划泡汤。接下来的三年中,美韩两国轮番敦促朝鲜履行其早在布什总统时代就做出的弃核承诺。 朝鲜非但不履行承诺,还竭尽挑衅之所能。2010年11月,朝鲜向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美国科学家齐格弗里德·海克尔展示了一座已秘密建好多年并运转良好的铀浓缩设备。中央情报局发现了许多秘密建造的核设施,这一处却是个例外。这组设备为朝鲜提供了制造核武器的新途径。与此同时,朝鲜人民正在另一场大饥荒中度日如年。 同年,朝鲜两次袭击韩国军队,一次击沉韩国军舰,一次炮轰北部海域小岛。两次事件直接导致美韩两国联合开展军事演习,而中国由于担心朝鲜政权完全崩溃,增大了经济援助力度。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有关他视察对韩军事点、颁发荣誉勋章的报道仍不时见诸报端。最近他还拖着病体前往中国,看望那些对朝鲜施恩行善的捐助者。但他的儿子和潜在接班人是否有陪同还无从知晓。   周尚珲对本人亦有贡献。     (本文选自译言网。译者: ieshown1 。原文标题: Kim Jong-il, North Korea ’ s Enigmatic Strongman  。原文地址 : http://www.nytimes.com/2011/12/19/world/asia/Kim-Jong-il-Dictator-Who-Turned-North-Korea-Into-a-Nuclear-State-Dies.html?pagewanted=all 。本文链接: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60609/241282 )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埃里克·塔尔梅奇:朝核的现实威胁性究竟有多大?

“但是朝鲜的所有远程火箭发射均以失败而告终,意味着它从一九九八年以来,四次发射,零次成功。这就导致一些专家怀疑,朝鲜人即缺原料又缺专业人才,还要受严厉的国际贸易制裁所拖累,这种情况下,它是否还能够成功制作出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 如果朝鲜的目标只是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那么它不太可能去引爆一个核装置来引对手的关注。专家们说,朝鲜在有能力部署核武器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朝鲜擅于展示其军事实力而引发关注,从而捞到政治好处,平壤经常所做的就是企图展示其实力,这反而显示了它的弱点——因此,进行一场核试验就可能适合这种模式。 当上个月朝鲜用发射远程火箭来庆祝一个非常重要的周年纪念日时,一场核试验越来越临近的担心就更重了。它的前两次核试验也是在发射火箭之后不久,卫星图像也显示了它在北部的丰溪里核试验基地加快了行动。 但此后的报道,该基地的进展不大,可能意味着该行动是场诡计,也可能是这里的设施还没有准备好,甚至可能这个国家的新任领导人金正恩在去年十二月其父亲去世而掌权后有了二手想法,他在想是否有必要冒继续受国际制裁的风险。 然而,一场核试验很可能迟早会进行。 “朝鲜人清楚地估价了其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的表达效果,即使这种试验只有部分成功”,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核不扩散研究中心的杰弗里·刘易斯说,“由于我们担忧这些武器很可能会在某天起作用,朝鲜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杠杆效应。” 但是他指出,平壤上个月试图发射的与洲际弹道导弹同类型的火箭悲惨失败了,随后又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阅兵,展示了五、六种让人看着不祥的新型导弹,分析家们认为这种导弹不过是低品质的模型,永远都飞不起来。 “他们还没学会走路就想奔跑,轻巧地预测结果了”,刘易斯说道。 一次试验有两个现实的目的。 朝鲜可能正在开发一种使用高浓缩铀的装置,以取代很难获得的钚,而这种钚是它过去所依赖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它需要进行试验以检验是否可行。无论哪种情况,朝鲜人都要缩减其弹头以适配它的导弹——因此,它也需要测试那种能力。 “核爆装置与武器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伊万·奥尔里奇说道,他是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战略武器的前领导人,是一名核武器顾问。“我们不知道朝鲜的核武器有多大,甚至他们是否有可称做‘炸弹’的东西都不知道。” 朝鲜的核装置可能是仿着美国制造的第一颗钚弹——胖子,它于一九四五年投掷于日本长崎。那颗核弹长三米,重4.5吨以上。 这种核弹可以放置在船上或是飞机上,但如果不能相当“小型化”,做为导弹的有效载荷它就毫无用处,而这需要极为困难的再设计技术。 “一件武器要轻、要紧缩,或多或少要有独自的包装”,奥尔里奇说道,“为了适配导弹,它们必须要少于几百公斤(大约六百磅),同时,要小于一、二个立方米。” 尽管估计的情况不一,外界专家们说,朝鲜有足够的钚用来制作四到八个“简易”核弹,如果它能使用铀的话,就能制作更多的核弹。但到目前为止,从其二OO六年和二OO九年的试验来看,朝鲜试图表明其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尽管还没有完全成功。 朝鲜的第一次核试产生不到一千吨TNT当量的能量,第二次试验产生的当量也只有四千吨TNT,按照核爆的标准,两次的当量都很少,尽管有些专家认为,朝鲜在第二次试验中已经试验了可以放置于导弹上的最小核装置。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试验都为朝鲜的核科学家学习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在它以前每次进行地下核爆后都要从重制裁它。但是,把这些经验变成切实可用的武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地下试验核装置相对要容易一些,因为人们可以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着手试验”,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迈克尔·埃勒曼说道,“军用核武器或战略核武器必须要能够在很少预警的情况下按要求引爆。” 接着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怎样把它实施在目标上。 韩国和日本——还有基地在这些国家的超过七万名军力的美国军队——已经在朝鲜的芦洞武器射程范围内,这种武器在一九九三年进行了试射,射程一千三百公里,有效载荷一千二百公斤。 如果加装上核武器,他们会置几百万人的生命于危险境地。 但是朝鲜的所有远程火箭发射均以失败而告终,意味着它从一九九八年以来,四次发射,零次成功。这就导致一些专家怀疑,朝鲜人即缺原料又缺专业人才,还要受严厉的国际贸易制裁所拖累,这种情况下,它是否还能够成功制作出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 (本文选自译言网。译者李光玉。原文标题: N Korean nuclear weapons: How real is the threat?  原文地址: http://www.japantoday.com/category/commentary/view/n-korean-nuclear-weapons-how-real-is-the-threat 。本文链接: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0973/286717 )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Nicola Horsburgh:朝鲜第三次核试——|此次有何不同?

“这次核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政治上都比之前显得更加重要。即将发表国情咨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许应该重提他在 2009 年提出的 ‘无核世界’的畅想。” 在昨天格林尼治时间三点左右,朝鲜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根据朝鲜官方的朝鲜中央通讯社(KCNA)报道,“此次核试验爆炸威力大,使用小型化和轻型化的原子弹,试验水平高、安全、完美”。而位于维也纳的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也迅速确认在朝鲜的2006和2009年核试验地点附近侦测到“疑似由爆炸引起的非常规地震”。此次核试验出乎外界的预料,但据称朝鲜已在核试之前知会中国和美国。一些人注意到朝鲜的核试正好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前夕。另一些人则认为核试是为了纪念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的诞辰(2月16日)。这些猜测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核试可能受大量政治和非政治(比如天气)因素的影响。比核试的时间更重要的,也许是世界各地的专家们正在努力研究的问题:此次核试的爆炸当量和设施类型,以及它对地区和全球政治和安全局势的影响。 在技术层面,2013年的这次核试与2006、2009的试验相比有几处不同。第一,根据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的公布,此次核爆引发的地震威力相当于2009年核试验的两倍。作为比较,2006年的核试验引发3.9级地震,约为1千吨当量;2009年核试则造成2.5级地震,相当于2~7千吨当量。专家们预测这次2013年核试验很可能达到6~10千吨当量。进一步比较,美国于1945年投放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为20千吨当量。也就是说,如果目前的估计是正确的话,朝鲜此次核试使用了比2006和2009年两次试验威力更大的核弹。第二,此次核试使用了更小型和更轻的核装置。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到目前为止,投送能力都是朝鲜核武器发展的最大问题。尽管朝鲜已经能够制造和测试核武器,但它们过于庞大而不能装载在导弹上,意味着他们只能通过大型运输工具来携载核武器。然而,如果朝鲜今天试验的核装置小到足以加载到导弹上的话,则说明朝鲜在投送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第三,与前两次试验采用 钚作为原料不同,这次核试很可能采用了高浓缩铀。斯坦福大学的Siegfried S. Hecker在2010年访问朝鲜时发现了隐蔽的提炼浓缩铀设施并预见到了这一进展。这一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平壤的钚存量有限,使它只能生产约4~8枚核武器。但如果使用高浓缩铀为原料,朝鲜有可能制造出更多核弹。 这次核试验对于政治和安全局势带来的影响也有别于前两次。如果上文讨论到的技术层面的改进是准确的话,则意味着朝鲜能制造更大的安全威胁,让美国加强在区内的军事部署和配置导弹防御系统。甚至有人担心朝鲜可能会将此次试验的成果与伊朗分享,以协助伊朗的核研究。这次核试也让自2009年之后重启六方会谈的希望化为泡影。更糟糕的是,中国和朝鲜的关系也显得和2006年及2009年不一样。一些人指出,朝鲜对中国越来越不满,而中国也对朝鲜越来越失去耐心。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都希望中国能约束朝鲜的行动,这不是个好兆头。总的来说,在今天,中国的反应比它在2009年更具有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的新领导人习近平将如何面对他掌权后的第一次朝鲜核试呢?他会像他的前任胡锦涛一样采取温和的态度,还是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现在说还为时尚早。迄今为止,北京的回应仅限于外交部的声明和环球时报的一些头条。在中国,一场关于对朝政策的争论正在进行。但无论争论结果如何,中国对朝政策都不可能有重大调整。对中国来说,稳定大于核问题。 这次核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政治上都比之前显得更加重要。即将发表国情咨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许应该重提他在2009年提出的“无核世界”的畅想。 1, 此文撰于朝鲜核试当日。一些重要的技术数据有待几天后才有效的同位素侦测来确定。 2, 2009年核试的准确当量至今仍有争议。 (本文由本刊编辑翻译) (Nicola Horsburgh: a British Academy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Oxford Institute for Ethics, Law, and Armed Conflict and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原文链接: http://politicsinspires.org/north-koreas-third-nuclear-test-whats-different-this-time-round/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