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中央财政总收入 中国官员去年灰色收入达万亿
中国政府收入膨胀不仅表现为税收和种种预算外收入的激增,更为隐匿的部分还体现在政府官员灰色收入中。虽然官员表面收入不高,但据调查,去年官员的灰色收入总额高达5.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1万亿新元),大大超过去年中央财政总收入3.59万亿元。同时,官员灰色收入的增幅,也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更快。
Read MorePosted by CDTimes | 8 月 11, 2010
中国政府收入膨胀不仅表现为税收和种种预算外收入的激增,更为隐匿的部分还体现在政府官员灰色收入中。虽然官员表面收入不高,但据调查,去年官员的灰色收入总额高达5.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1万亿新元),大大超过去年中央财政总收入3.59万亿元。同时,官员灰色收入的增幅,也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更快。
Read MorePosted by CDT aggregator | 8 月 11, 2010
来自: 歪搞部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8日, 已有 5 人推荐 电视上报道说:7月25日,G市江南西集会,抗议强推普通话…… 在一个酒店的房间里,A官员把遥控器狠狠摔在地板上:“P民!他们就是帮P民!你看看全国都说普通话,就他们这帮2b不肯说,叫我这些官员怎样交差?” 房门打开,B官员进来说:“小A啊,你生气干嘛呢?这事要引导,要引导的嘛。。你看搞强拆,也不是要引导的嘛。咱们出来引导一下,媒体就给好报道了。” A官员似乎没听进去:“对啊,要阴道,要阴道啊。” B官员说:“你看你都想的什么东西,我们的宗旨是‘喂,人民,服务’,阴道哪需要你自己去要?待会它自己会送上来的。” …… 省府内官员在开会,G市市长讲话说:“这次的亚运会,估计将为我们带来90亿GDP……” “咳,咳,但是呢,上海世博会会给他们带来起码600亿GDP。” A官员小声地说:“哇靠,那够升官的了。” 省长喝了一口水,接着说:“所以,我们准备申办2020的世博会。” 在场一片哗然,省委领导出来解释说:“这世博会呢,它是个好东西,举办时间比你什么鸟运动会长多了,你看看上海世博会人这么多,那带来的gdp可不是盖的。申办奥运会我们没这个实力,可是世博会我们还是应该拼一下的。” 有个委员发言道:“世博会在中国举办过了,会不会不成功的啊。” 省委领导曰:“亚运会也举办过了,我们不照样申办成功?” 2012年国际展览局代表大会上,由于没有其他地区和广东竞争世博会举办权,于是广东便赢得了2020世博会举办权。 省委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主办城市迅速开始部署筹办工作。 G市市长在电视上发表了激昂慷慨的说话:“我们要在8年内,把广州建设成上海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 他们马上开始计划,首先,老城区的旧破房子肯定要拆掉的,全部建成高楼大厦,这是老城区复兴计划。 把ns地区的村地田地全都强征了,用来建设世博场馆。 还有,吸取上海的经验,把本地的不和谐人士全都弄出国。幸好广东没有韩寒那种杂种,要是有啊,那和谐起来多麻烦。 周边的城市纷纷发展旅游业,并且都和世博会联系起来。 2012年末,g市一片居民区发生地陷。 A官员坐在会议厅里准备开会,他惶恐地说:“那个2012,不会是真的吧。” B官员笑呵呵地说:“嘘,这是最新的拆迁方法,现在p民最怕2012,他妈的哪里有什么2012,全都是我们搞的嘛。这样拆迁够省事,而且p民还不会怀疑的呢。” A官员拍手称好。 g市的空地多起来了,大量的外地人涌入过来投资。 市长拍着B官员的肩膀说:“小b啊,现在是推广普通话的好时机了。” 旁边的A官员说:“为什么非要禁止粤语?” 市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本地人都怎么叫总书记同志?x总书记,x总书记的,在粤语里这个和‘杂种书记’同音啊!这让我们总书记情何以堪!” A官员道:“高明,高明!” 3年前的一幕再度上演,这次又有一堆本地人去那个老地方游行——江南西。不同的是,江南西早已变成一个CBD区,周围不再是低矮的民房,而是高楼大厦。 来游行的本地P民见到了防暴警察,3年前他们毫不畏惧,然而这次防暴警察居然冲着他们来,后面还跟着一大堆外地人模样的人。 于是游行队伍被冲散了,B官员从附近一座高楼的咖啡厅里,微笑道:“以这里P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格,这次肯定能成功了。” 在游行被结束后,政府颁布了禁令:“粤语就是挑起本地外地人矛盾的根源,所以我们禁止人民在公共场合说粤语,被听到的话,罚款50元。” A官员再次拍案称好:“好哇,挑起本地外地人的矛盾,他们的矛头就不会指向我们了。” 。。。7年后 广东世博会顺利举办,国际博览会主席握着x总书记的手说:“你们中国举办世博会那是搞得好好的,不如,以后世博会都在你们这儿办好了。” x总书记微笑说:“不敢,不敢,但既然主席这么给面,那我也只好厚着脸皮收下了。” 全国各市领导都松了一口气,之后,全国群雄并起,30多个城市,竞相申办2030年世博会去了。
Read MorePosted by CDT aggregator | 8 月 11, 2010
恐怖的空房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31期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2日 首先要获取可靠的闲置房数据。不然,就只能“摸黑儿”制定国家政策 谢国忠 中国到底有多少闲置房?如今这可是个热门话题。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电力部门报告,过去六个月,6450万城市住户的电表读数为零。据此推测,中国现有闲置房可供2亿人居住。另有媒体说,电力部门否认了这一数据。无论如何,首先要获取可靠的数据。不然,就只能“摸黑儿”制定国家政策。 两种泡沫 房产市场可以经历房价和数量两种泡沫。近代大多数房产泡沫都是房价泡沫。上世纪80年代,东京房价猛增,供应却没有相应上涨。上世纪90年代,香港房产市场也遭遇类似情况。房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因为一些独特因素限制了供给的反应速度。 首先,房产建设与政府管制息息相关,与其所在社区关系尤其密切。成熟社区中,通常规定新建楼房不得超过一定高度和密度。因此,这类社区实际上不可能迅速提高供给。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耗时较长。缺乏土地通常与基础设施稀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很费时间。房价高时,假使资金充足,人们也对基建持谨慎态度,不敢一哄而上,担心费时费力的基建结束后,房价已然回落。因此,即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房产供应也可能无法对涨价作出反应。 房屋数量泡沫比价格泡沫少见,而且持续时间不长。出现房量泡沫时,供给增加,房价遭遇下行压力。此时仅需增加货币供应,就可稳定房价。房量泡沫有时为建设泡沫,但往往伴随建设周期一起结束。因为一旦供给抬头,房价将急剧回落。 目前,中国正遭遇房价泡沫。通过研究分析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我们就可以判断,泡沫是否已经产生,程度如何。如果城市里每平方米房屋均价为居民平均月收入的5倍-10倍,房市规模相对家庭总量大得多,高房价就很可能是泡沫。成熟经济体的房价/收入比应在1倍左右。在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比率可能为2倍。中国房产价值都集中在大城市,其房价水平无法通过理性因素来解释。 中国的房租也正在上涨,而如果真是遍地都是闲置房,两种现象无法互相解释。有人批评房产中介公司哄抬市场。除非市场待租赁房产都集中于一家之手,否则,难以积聚足够的市场力量形成垄断。中国房产中介产业非常分散,因此,这种解释很难成立。 中国特色的泡沫 中国的房产泡沫与其他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前所未有的数量,中国不存在供给不足。城市住房大多可分为单位旧房和私人住房。后者在过去十年突飞猛进,达6000万套。其中,约2000万套由开发商在建。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大约还能再建2000万-3000万套房屋。大量单位公房拆迁后再开发。在最近一轮再开发热潮之前,单位公房量可能超过100亿平方米。相对于新建住房量,拆迁房数量不可能太大,否则,这些公房对地方政府来说就失去了商业意义。现有住房总量可能在90亿平方米左右。 除了商品房建设,公司和政府也自行建房,分配给员工。农村也建设了大量住房。在毗邻大城市的地区,此类住房影响房产供给。如果郊区农田被重新规划为城市用地,官方分类将农房变为城市住房。 获得城市住房总量的可靠数字实在很难。人均住房面积数据还比较有用。在大部分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平均住房面积为每人28平方米-30平方米。我们不知道这项调查覆盖了多少人口,但是,这些数据肯定不包括农民工。我们不知道这项调查是否将空置房计算在内。粗略估计,中国城市住房总量约为170亿平方米,误差区间为上下各10%。 尽管数据不精确,但仍可断定,中国不存在绝对住房短缺的情况。如采用日本的标准,中国城市住房足以安置所有的中国人,所有农村人口迁到城市都足够。 掌握投机型(而非其他目的)空房的数量,比掌握住房总体数据重要得多。虽然政府未能公布空房数据,但我认为商品房空房率为25%-30%,比正常市场情况下至少高出100%。这种差异可被视为投机库存,如同有人囤积黄铜,待价而沽。这种投机库存的价值可能占GDP的15%左右。 更可怕的是,2010年-2011年将可能形成大量投机库存。近期信贷收紧,挤压第二套及第三套房购房者,导致全国交易量崩盘。我从房产中介发现,大多数房产需求被纳入调控范围,即投机购房。可以假设,2010年-2011年,房产供给将接近GDP总量的15%。房产政策调控抑制市场过热,开发商势必囤积供给,作为库存。一旦再次放宽调控,投机行为将卷土重来,可能导致投机库存价值翻番。 放松现有调控措施的几率很大。部分城市的银行已经逐步放开信贷。地方政府靠房地产增加收入。如果交易量持续走低,他们将陷入财政危机。许多地方政府本已债台高筑。地方政府负债超过收入五倍很普遍。如果收入来源枯竭,地方政府会拖欠债务。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可能放松调控力度。调控放松可能秘而不宣。政府改变心意,虽然短期内可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是,一旦房产泡沫破灭,问题将接踵而至。 除了商品房空置,其他类别的房产空置率也居高不下。优势群体或关系户(例如,郊区的农民和可以自行建房的公司的雇员)不受市场约束,将占上风。因此,这方市场的闲置率将比商品房市场更高。虽然这些房产不参与市场竞争,但它们却参与租房市场竞争。它们构成有效供给的一部分。计算房产市场过量时,也应考虑它们的闲置率。 即使中国的城市空房少于6450万套,也将达到国际标准的一半。这仍相当于城市住房总量的20%,高于台湾高峰期的闲置率。如果放松调控政策,空房量将超过城市住房总量的30%。 中国的房量泡沫的规模的确前所未有。中国住房供给过量并不稀奇。总的来说,过度供给很常见。它反映出资本价格过低。中国经济的结构决定了,供给将迅速增加。然而,闲置率居高不下,而房价还持续走高,真是咄咄怪事。在正常情况下,投机者会因为高闲置率止步不前。目前迹象很明显,房价将陷入困境。以下四个独特的因素或许可以解释中国的特殊情况。 一,实际利率持续为负,导致对货币需求下降,投机冲动上升。贪婪与对通胀的畏惧联袂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房产投机需求。 二,大量的灰色收入需要“安全”的庇护所。中国形形色色的灰色收入可能高达GDP的10%左右。面对通胀压力增大,传统的避风港美元贬值的现状,中国红红火火的房产市场正成为灰色收入的理想去处。 三,中国大众从未经历过全局性房产泡沫。上世纪90年代的“房灾”仅触动了社会中的一小部分。外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当时都未能幸免。从地域角度看,当时泡沫仅波及海南、广东和上海等地。大多数中国人从未听说过中国曾遭受“房灾”。正因毫无畏惧之心,贪婪加倍横行。 四,投机者们相信,政府不会眼睁睁看着房价回落。他们的判断是对的。由于地方政府完全依赖房地产收入,因此,它们将不遗余力地给高房价加油打气。但是,他们的“政府万能论”用错了地方。市场终究比政府大。政府行为只能延缓而不会消除市场力量。尽管如此,正是由于看穿了地方政府的心态,投机者对市场下行并无顾忌。因此,随着无休止供应信贷,投机需求也水涨船高。 “急就章”式的政策要不得 中国的房产调控政策仍像是“急就章”。含有购房者歧视内容的政策执行起来很复杂,而且导致市场过于反复无常。如果迫于压力改变政策,这将进一步煽动投机者。过量情况将呈成倍增长。最终做调整,无疑痛苦得多。提高利率是逐步降温投机需求的最好政策,并可避免市场波动。 可持续的政策必须从解决政府财政问题着手。方法是扩大其他收入来源,抑或限制支出。地方政府均采用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战略,必然四处寻找收入来源。这种搜罗通常导致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除非采取措施限制投资型增长的方针,否则,中国房产市场无法正常运转。开征房产税对增加收入作用显著。在大多数国家,房产税属于地税,为地方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中国应当采取相同模式。这样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是,相对于提高收入,更需限制开支。因为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能够代替房地产。 中国亟需连贯的房产战略,而非对投机行为不时发起不可持续的打击。大量房屋闲置应当鞭策政策制定者采取行动。很明显,这是危机来临的讯号。时不我待。如果放宽目前的政策,而不建立连贯的政策框架,最终的“房灾”必将阻滞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的现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中国极有可能重蹈其覆辙。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Read MorePosted by CDT aggregator | 8 月 4, 2010
* 中国统计的传统理念惯于对上(决策层)不对下(百姓) * 传统平均值的统计方法,难适应差异化越来越大的中国现实 * 亟需推出GDP,投资,消费等重要经济指标环比数 * 幸福指数等软性指标可逐步纳入官方统计视野 作者 沈燕 路透北京8月4日电—十年前,中国人骑着单车报数据,只追求”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消息”;十年後,有望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数据发布,能瞬间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 一位从业20多年的中国统计工作者发出感叹,”变化来的太快,现在想不被关注都不行”. 不过,当所有的数据聚焦在公众眼球下,分析师们的反应是,看着缺乏环比数据的GDP等指标,得小心翼翼地解读,以免在数字迷雾中误判经济形势
Read MorePosted by CDT aggregator | 7 月 21, 2010
“统计数据要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
“中国的数目字管理从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作者: 易艳刚 | 评论(0) | 标签: 统计数据 , GDP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近日,全国多个省市的统计部门也陆续通报了地方经济运行情况,从已经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各地GDP增速均超过了全国总体水平。宁夏、陕西、湖北、湖南等省份的预期经济增速超过14%,其中宁夏预计增速更是高达18%。(7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 与“数字化”一样,“数值化”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各种统计数据将我们的生活量化、指标化,成为每个人进行选择和判断的参考系;政府部门部署战略、制定决策,更少不了统计数据的支撑。因此,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GDP、CPI、PPI等一系列符号化的统计数据,都是我们判断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 然而,频发的统计失真、系数失准、数值失信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我们对形势的判断,以GDP为代表的统计数据正在让我们越来越读不懂中国。 作为衡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GDP往往被视作最重要的统计数据之一。蹊跷的是,绝大多数地方的GDP增速跑赢全国早已一种“常态”。以今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为例,有28个省份的GDP增速高于全国11.9%的水平,增速高于15%的就省份就多达18个。国家与地方GDP数据频频“倒挂”,让这个“晴雨表”有点像经常“忽悠”大家的天气预报,难怪有人戏谑说“即使数学再好,要想读懂中国的统计数据也绝非易事。” 宏观层面的GDP数据让人雾里看花,微观层面的物价、工资、房价数据也时常与公众的感受大相径庭。当我们惊呼这是一个“想当房奴而不得”的时代,统计局却据宣称房价同比只上涨了1.5%;当我们觉得物价上涨的水平犹如狂奔的“兔子”,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却像一只不紧不慢的“乌龟”;而每当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公布,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的收入“被增长”……各种名目的统计数据不仅没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精确、更便捷,反而常常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太“非主流”。 毋庸赘言,数字上的问题终究是人的问题。地方GDP“虚胖”,扭曲的政绩观和“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潜规则难辞其咎;CPI“偏瘦”,不合理的核算体系“功不可没”。在网络时代,任何官方的统计数据都有可能被放在公众视野下反复审视,如果与公众感觉相差甚远,必将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甚至引发信任危机。 学者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中曾指出,“中国的数目字管理从来就是一笔糊涂账”。远的不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就曾吃过“大跃进”时期虚报生产数据的亏。随便翻看一下新闻,电影票房数据造假、图书和唱片销量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地区连人口数据统计都有10%左右的“误差”。 统计数据比较特殊,除了反映某个时期的情况之外,还承载着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使命。因此,从事统计工作理应具备做“史官”的道义感和责任心,此刻我们不忠于数据,将来注定无法还原历史。 近些年,为了在国家层面扭转统计失真的情况,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统计法,多部委联合制定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也于5月1日实施;就在前不久,由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联合部署的统计执法大检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GDP等指标将是这次检查的重点内容。这些都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端,表明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统计数据方面的问题。只不过,仅靠中央层面的重视还不够,更容易导致“数据腐败”的基层也必须积极转变观念。 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各级统计机构要一如既往地把搞准统计数据作为第一要务,“统计数据要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希望在更严格的监管和更为健全的制度下,我们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读懂一个真实的中国,弄清真实的形势。 博客:http://milktown.cn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易艳刚的最新更新: “误会之打”映照“身份社会”现实 / 2010-07-21 11:13 / 评论数( 8 ) 中产社会不是漂亮数字“报告”出来的 / 2010-07-20 11:06 / 评论数( 0 ) 一周新闻盘点:第一个疗程是回归常识 / 2010-05-31 11:35 / 评论数( 3 ) 卢安克:你与“他们”不同 / 2010-05-28 10:22 / 评论数( 5 ) “体面劳动”是劳动者的尊严底线 / 2010-04-28 09:47 / 评论数( 1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