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

一五一十 | 被监督的监督者

作者: 郑东阳  |  评论(0)  | 标签: 台湾 , 立法院 , 立委 , 公督盟 , 公民监督国会联盟 文 郑东阳 在很多大陆人的脑海里,台湾政客的形象相当不佳。电视新闻里,他们最会打架,从领带、皮带到高跟鞋,全是武器。此外他们还是黑金政治的形象代言人、大资本家利益的捍卫者,以及,绯闻和花边新闻的当事人和绑定者…… 以致于在中学时,我常忧心忡忡,替台湾人民群众那一双双不明亮的眼睛着急。甚至,在那个坚定认为驴和象都不靠谱的“四月青年”时期,我还一度认为,既然你们选不出好代表来监督政府,总得设计一套好的制度来监督这些代表吧。在替祖国统一事业着急了无数次后,我决定靠谱研究台湾,最后再也不着急了,但也走上了媒体这条不归路。 即使在台湾的媒体上,“立委”的形象也相当负面。评论家历数他们没有几项像样的提案,两党争斗拖累台湾“发展”。最要命的是,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媒体要求减少“立委”的薪资待遇。他们算了笔帐:“立委”月薪近20万台币(约合4.3万元人民币),加上各种出国考察费、交通费、助理费等,一个“立委”每年耗费纳税人约1000万台币。而且,由于“立委”是通过选举上台的,除非选举期间有不当行为,否则脸皮厚一点,完全可以坚持到任期结束后再下台。 那么,“立委”真的很难被监督吗?当然不。 在台湾街头一场“立委”选举的造势活动上,我看到某候选人担任“立委”期间的种种政绩被列在巨幅海报上,其中有一条引人注目的是:该“立委”评鉴司法与法制委员会第一名。换而言之,那是某NGO给他做的评价,名列前茅,也可以当做是政绩之一。 2012年年初,我曾参观台湾著名的NGO“公民监督‘国会’联盟”(下简称公督盟)。这是一群台湾学者创办的组织,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社会立法运动联盟,组织的目标是专责机构持续监督“立法院”,提出评鉴报告,淘汰不适任的“立委”及改善“立法院”生态。 在公督盟极为简陋的狭小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许多档案盒,盒子上写着“立委”的姓名,里面是每个“立委”的详细材料。这个联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民意代表评价体系,会议的出席和缺席、提案数量和质量等,都是评价的依据。公督盟最为辉煌的“战绩”,是推动了台湾“立法院”建立IVOD系统,即代表议事影像资料系统,民众在网络上使用此系统,可现场收看“立法院”开会实况,或观看剪辑后的“立委”发言、质询等纪录影像档。 当然,一旦有了这样的平台,各种对“立委”的吐槽便会接踵而来。有的“立委”提案实在不靠谱,连自己的助理都看不过去,便会匿名和公督盟联系,提供材料“揭发”。在发展得最好的时期,公督盟还经常收到“立委”们的请假条,解释为何自己当天会没有出席会议——公众因此得以便捷地获知“立委”们的动态,这比媒体围追堵截周星驰缺席地方两会可来得轻松多了。 不过近年来,公督盟也充满了争议,其中一项是,在他们的评鉴结果中,许多排名靠前的“立委”是民进党籍。负责人解释称,这可能与国民党区域“立委”可能比较多花心思在选区服务,忽略“立法”问政有关。不过,这仍然无法消除争议。去年8月,国民党团(党派和团体的简称)认为公督盟评监方式有失偏颇,而且亲绿色彩明显,因此建议“立委”不要配合公督盟提供问政资料、发言纪录、出席情形等,亦不得签署同意书给公督盟。一旦有了“不公平”的争议,这就给组织带来极为不良的后果,去年该组织就坦承,募款十分困难。 不靠谱的监督者终究又会被另外一个监督者赶下舞台。 从公督盟离开前,我发现门外的老旧电梯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国会’改革,龟速爬行”,下联是“打压公民,马上就‘刑’”,横批则是“守护民主,守护公督盟”——这再次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中学生涯,那个台湾民主质量着急的年纪。(壹读杂志) 欢迎添加微信台湾边角料,微信号tw-iread,获得更多此类文章!也可以在搜狐新闻客户端订阅“台湾边角料”网刊。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郑东阳的最新更新: 最后的“党国”大佬 / 2013-05-17 23:17 / 评论数( 2 ) 告别政治模仿秀 / 2013-04-22 17:30 / 评论数( 0 ) 公子先生 / 2013-03-19 10:49 / 评论数( 1 ) 大亨黎智英和苹果日报的台湾故事(下) / 2013-03-14 11:38 / 评论数( 2 ) 大亨黎智英和苹果日报的台湾故事(上) / 2013-03-14 11:38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吴思:政改的预测框架

政治改革的框架有四层,如同玛雅金字塔:塔尖是领导集团的政改动力,然后是影响政改意愿的三层力量:危机强度、社会上不同的行为主体、影响行为主体的重要变量。   下边逐层讨论,最后推出几点观察。...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小鬼頭上的女人+大堡小勞教 給勞教制度的墓志銘

兩部獨立紀錄片將矛頭直指中國勞教制度,並通過公眾小額捐款實現了網絡公映。鏡頭下面,一場要求廢除勞教制度的社會運動正在民間發酵,鐵板一塊的勞教制度似乎正在鬆動。 4月12日上午,曾金燕在 Twitter 問網友,通過公眾小額捐款買下獨立紀錄片的「播放版權」進行網絡公映是否是可行之舉。 第二天,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布了《小鬼頭上的女人》「五一網絡公映」的詳細計劃:以30元人民幣一張的價格向全世界網友銷售這部獨立紀錄片的門票,所有購票者都可以成為影片的「聯合製片人」,而所得票款也將全額支付給導演本人。人民幣五萬元,是這次公映的銷售目標。 沒想到活動公布後的第二天(4月14日)就收到了一萬一千多人民幣的購票款。同時,謝貽卉導演也决定將剛剛製作完成的《大堡小勞教》加入這次「網絡公映」。兩部紀錄片分別從歷史和當下的角度,揭開了中國勞教制度的重重黑幕。 十天之內,這場「網絡公映」就收到了超過五萬元的購票款和收藏費。5月1日,這兩部紀錄片在香港和台灣同步放映。 在曾金燕看來,它的成功並不是因為迅速達成了銷售目標,「購票只是一個形式而已,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够讓每一個可能的觀眾都參與進來。大家都去拆牆,拆勞教所的牆,拆勞教制度的磚。每個人通過購票、留言或來信,讓自己成為了一場社會運動中的核心,進而再去影響周邊的人,這個過程本身就產生了巨大的能量。」 如果說這是一場將矛頭直指勞教制度的社會運動,那麽《小鬼頭上的女人》和《大堡小勞教》這兩部行動主義紀錄片(Activist Documentary)則是寫給勞教制度的墓志銘。 勞教制度的前世今生 勞教,全稱勞動教養。它的依據是 195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78次會議批准頒布的《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决定》。這項從前蘇聯引進的制度,其目的是為了把「游手好閑、違反法紀、不務正業的有勞動力的人,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新人。」同年,勞教制度就在「反右」運動中派上用場:全國 55萬右派分子中,約有 48萬多人被送去勞動教養。 《大堡小勞教》導演謝貽卉跟隨曾經在峨邊被勞教的曾伯炎老人,尋訪了當年的「小勞教」、右派、醫生、教硏組長和當地村民,通過親歷者的口述,呈現了大饑荒中的勞教慘案:四、五千名孩子因為一些小過失,或因為父母被官方宣傳所騙而被送往大堡進行勞動教養。其中 2600餘位孩子在大饑荒中因為饑餓、疾病和虐待等原因而命喪大堡山。 這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當時全國各地都在興辦勞教所和少年管教所,「小勞教」、「小右派」的現象在全國普遍存在。「很多孩子被抓走了,他們的父母都還不知道。而當有些父母得知子女被勞教的消息後,來勞教所要人,也沒有一個能把孩子帶走的。」謝貽卉說。 直到1979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之前,勞教都沒有明確的期限,只有當「改造完成」之後才能獲釋。因此有些人被勞教長達20多年。而即使在相關規定出台後,重複多次勞教的情况仍常有發生。 《小鬼頭上的女人》的主要講述者劉華,就因為上訪被先後勞教了三次。在遼寧省馬三家女子勞教所內,她和其他被勞教的女人們受盡了凌辱。僅讀過五年書的劉華用偷藏的紙和筆記下了勞教所內每天發生的酷刑與黑幕:坐老虎凳、綁死人床、上大掛、關小號、用電棍電擊陰道和乳房……「只要我活着走出來,我就要把寫的這些東西帶出來,把勞教所裏面生活的所有的原生態帶出來給世人給國人看。」劉華說。 2011年9月,她的《勞教日記》被同宿舍的王桂蘭夾在陰道裏帶出。日記中提及的被勞教人員包括陸秀娟、朱桂芹、趙敏、王桂蘭、梅秋玉、王玉萍、郝威、蓋鳳珍、李平、胡秀芬、曲華松,以及尚在羈押中的劉玉玲等人,導演杜斌將這些人的口述證詞拍攝成了這部紀錄片。 杜斌在闡述為什麽要拍攝這部紀錄片時說:「我無法忍受這些事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我們是人,不是牲畜,不能想怎麽折磨我們就怎麽折磨我們。」 民間呼籲廢除「非法之法」 按照中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勞動教養既不屬《刑法》規定的刑罰,又不屬《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行政處罰。在司法實踐中,它由公安機關自己申報、自己批准,嚴重違反了《立法法》中「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處罰只能通過制定法律來規定」的條款。 而就是這樣一個「非法之法」,在中國卻「合法」的存在了長達五十多年。但現在鐵板一塊的勞教制度似乎正在鬆動,從去年的重慶村官任建宇案、「上訪媽媽」唐慧案,到《人民日報》刊文稱這個勞教已淪為地方官員「打擊報復的工具」,再到今年四月《LENS·視覺》雜誌有關「馬三家」的報道和這兩部關於勞教紀錄片,廢除勞教制度的呼聲四起。 今年1月,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宣布,將在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今年內停止使用勞教制度。而國務院總理李克强也在今年 3月表示,有關中國勞教制度的改革方案年內有望出台。 「對於勞教制度能否廢止,或是廢止後又會有什麽新的替代形式,這個我從不去揣測。」曾金燕說,「總而言之,我是悲觀的。」但她同時也認為,公眾的參與比之實際取得的效果更加重要,「從一開始我就很清楚,這是一場有着多元角度的社會運動:它是關於身體政治的運動、關於性別政治的運動,也是關於社會公正、司法公正的運動,同時還是關於獨立紀錄片的運動。它本身是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課,而我永遠樂觀地看好我們每一個公民、每一個人。」 小鬼頭上的女人 導演:杜斌 年份:2013 導演杜斌採訪了12 位遼寧馬三家女子勞教所被勞教人員。這部紀錄片中,透過劉華的口述及其他被勞教人員的證詞,披露了馬三家女子勞教所對勞教人員使用老虎凳、電擊、關小號、縛死人床等酷刑進行虐待的慘况。   大堡小勞教 導演:謝貽卉 年份:2013 導演謝貽卉跟隨曾經在峨邊被勞教的曾伯炎老人,尋訪了當年的「小勞教」、右派、醫生、教硏組長和當地村民,通過親歷者的口述,呈現了大饑荒中的大堡作業區勞教慘案:2600餘位孩子饑餓、疾病和虐待等原因而命喪大堡山。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散場

元朗區昔日的戲院,改建成了商場   文 /葉七城 「散場見」這欄目名稱,是源於我懷念以前電影完場,觀眾慢慢從暗黑的通道離開戲院時的情況,總會聽到很多對電影的評語。 現在,戲院都開在商場內,散場時沒有推開防煙門,離開戲院,重回現實世界,才算是完整的觀影經驗。 大戲院的時代完結了,紛紛拆卸改建成商場。最近在元朗區工作,那兒曾經有過一條街有三、四間大戲院的風光日子,但原來那些戲院的建築物仍在,仍可看到 80年代五角形的建築特色,有兩面向街的外牆,用來掛上「即日放映」及「下期放映」的油畫式電影廣告牌。 根據熱心網友 Gary的統計,現存的獨立戲院建築物,多數變成了教會。電影可能也是一種宗教。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而言,設備殘舊的戲院(發黃的熒幕、狹窄的座椅 ),被淘汰是遲早的事情。 紅磡區有所舊戲院,多年來門庭冷落,但憑着低廉的票價,一直經營至今,還有投資者接手,近日,該戲院憑五十元票價便可看《Iron Man 3 3D》,再次人山人海,重現昔日盛況。 我對那種可容納幾百人一同看電影的戲院,總有種依依不捨的情意結, 而且電影市道滑落,新媒體的興起,令以前戲院的盛況再不會重現。 最近我在中學教「電影欣賞」課程,經常不厭其煩鼓勵同學多到戲院看電影,現時的年輕人,談到一些他們有興趣的電影,第一個反應是「到網上找找」,已經連看DVD的概念也沒有。下載了的電影,還要儲存在手機,於乘車時看,作為一個老師,很心痛,枉我還在課堂上播《Chacunson Cinema》 —紀念康城電影節六十周年,三十五位導演以「電影院」為題拍攝的短片,我最愛放侯孝賢導演拍荒廢了的台灣電幻戲院那一段,及阿巴斯 ·基阿魯斯達米 (Abbas Kiarostami)在「虛構」的影院內表現「感動」的一刻。 現在新式的戲院,如 The Grand Cinema,和 iSquare及 The One商場裏的戲院,確為觀眾提供更舒適及優雅的環境,讓人專注看戲,令「看電影」這樁事的格調也提高了,不像六七十年代的市井格局。 不過戲院的設備改進了,觀眾的質素卻一天比一天差,取而代之的是發光的手機屏幕及 WhatsApp的訊息提示音。我自少是個流連戲院的影迷,也很懷念從前的觀影經歷,戲院也帶給我不少回憶。我愈來愈偏激,忍受不了其他觀眾的滋擾經常在戲院痛罵缺德的觀眾,卻發現他們不是有意干擾別人,而是連基本的禮貌概念也沒有。可悲。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流行、大同與空洞

文 /黃津珏 上月前英國首相戴卓爾逝世,倫敦數千人冒雨上街慶祝。老牌左翼導演堅盧治(Ken Loach)揶揄要把她的葬禮私有化,價低者得,最後還是花了四千萬(港元)公帑。1939年電影《綠野仙踪》裏頭有一幕慶祝大奸角巫婆死亡,眾人大合唱《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輾轉成為反戴人士的飲歌。有組織嘗試網上動員,發起把 TheWitch Is Dead 推上冠軍榜運動,結果只佔亞軍。國營電台 BBC煞有介事,說節目之中只會把作品播放五秒。 如果左翼、工人階級樂隊痛恨戴卓爾,那就不用借花敬佛:Pink Floyd 《The Fletcher Memorial Home》、 The English Beat《Stand DownMargaret》、The Smiths 主音 Morrissey首張單飛大碟收錄《Margaret on the Guillotine》…… 各人旗幟鮮明。香港音樂人很喜歡說「大同」,外國的好像較喜歡與別不同,不是源於好勇鬥狠,而是各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明白合不來就是合不來,有選擇才是重點。宣揚不煙不酒不毒的 Straight edge Hardcore確實與又煙又酒又毒的搖滾樂不咬弦;反天主教的黑金屬音樂盛產地必然是最嚴格的天主教國家。藝術分泌異議,對象就不會普世。當然,讀不到任何內容,的確又好像很大同,而只要大同,又好像較容易流通。 90年代的英倫流行音樂熱銷全球,Oasis、Suede、Pulp、Supergrass、The Verve等等音樂幾乎避無可避。還有剛剛首度來港的 Blur,要找一個會聽外國音樂而沒有聽過《Girls And Boys》、《Parklife》和《Song 2》的人實在不容易。儘管很多人說 Blur的現場從來玩不好,愈多人罵他們過譽,他們就愈紅。樂隊 Mogwai 推出寫着 Blur Is Shite 的 tee 恤,成員曾經都是工人的Oasis,更罵他們是中產畜牲。聽音樂的也有階級之分嗎?在英國可能真的存在。Blur的低音結他手 Alex James素來與保守黨黨魁卡梅倫熟稔,在右翼雜誌 《The Spectator》 撰寫文章。結果 Oasis 與 Blur 的公開對峙與罵戰就成為90年代英國樂壇最有趣的焦點之一,而兩大「陣營」的支持者亦經常爭論不休。 Blur來港,成為徹徹底底的娛樂消費。但這個又能怪誰呢?進口的超級知名樂隊,帶來曾經熱播的經典曲目萬人大合唱,誰會理什麼意識形態,誰會因為他們「中產」和「右翼」而卻步?香港人最受落的,還是耀眼的Spectacle,簡簡單單的正能量,笑一笑,明天會更好。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