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

阿桑奇解密網絡無政府主義

文 /洪磬(文化記者、旅英港人) 「維基解密」(Wikileaks)以資訊自由基進主義聞名於世,成為政府眼中釘,其創辦人及領袖阿桑奇(Julian Assange)蒙難駐倫敦厄瓜多爾領使館已半年。期間他整理與另外三名「加密朋克」(Cypherpunk)的討論,編成 Cypherpunks: Freedom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以下簡稱 Cypherpunks)一書,揭露當前數位空間(cyberspace)的壓迫現象,並勾勒cypherpunks全面挑戰國家權柄的情況,可說是一種網上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張自由自主自決, Cypherpunks則主張自由建基於私隱,無形的「資訊權」在平民;當多數人覺得網絡空間愈來愈闊, Cypherpunks則指出在私隱方面不斷空間收緊,而加密則是保護私人空間的抗爭手段。 生活資訊化的鬼影 對於不熟悉數位世界最新發展的讀者來說,本書有點像政治科幻小說:數位空間一方面促進交流,同時也令本來是私人的交流,更易為各國政府和跨國企業有效監控,我們已身陷無遮無掩的敵托邦(dystopia)。 竊聽由來已久,但科技進步加上日常生活滲透,令其前所未有地有效而且隱形,無法捉摸對手,令人防不勝防。無需「老大哥」的監控鏡頭,我們每時每刻在網上的活動,就算傳送電郵給同一屋簷下的愛人,都先繞一大圈經過網絡供應商(ISP)及多個侍服器,通過以互聯網為渠道的公共數位空間自願或被逼保存大量使用紀錄,於是不受私隱法例保障。 同時政商互惠,不只可多角度統計消費模式、文化走向,也可輕易針對個人的生活習慣與思想。書中引用東德秘密警察史塔西(Stasi)系統的滲透程度是 10%,即十份之一的東德人做過線人,而現時互聯網在先進國家滲透率遠超此數。 數碼監控對執法者來說不過更為便利,對被監控者則是不公平的規則,具體而微地涉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 私隱即自由 本書四位作者因拂逆潮流而受執法機構(主要是美國)肆意滋擾以至欺凌。最重要的不是正義與否,而是其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洗黑錢、販毒、恐怖主義及兒童色情,常被用作管制數位空間的四大理由。而因為私隱科技有可能是以上罪行的手段之一,政府就可以不分情況地針對之,既忽視其他防範方法,也不理私隱的重要性,cypherpunks作為「共犯」就不走運了。本書直指數位空間被刻意軍事化,人民以為至多是內部矛盾,政府則視之為敵我矛盾,於是出動非常手段。 如超級禁制令,禁制本身的存在也在禁制之列。當美國政府向 Twitter及 Google等平台索取用戶私人資料,禁止他們通知用戶,用戶被蒙在鼓裏更無從抗議。在此法制原有的控辯抗衡精神,因行政主導而消失。 數位空間太過抽象變幻,知識不對稱令「人的律法」跟不上,正是本書所要揭露、cypherpunk運動所要抵抗的現實。 維基解密剛出,我想也許秘密是政治運作的必要之惡,但本書關心的是不同持份間的程度。透明度和私隱,正如權力與弱者,是天秤的兩邊;組織的透明度愈高,相當於個人的私隱愈大,前者對後者的操控也愈弱。 透過電子世界為人忽視的物質性,重新將抽象、失控的數碼科技與物理定律掛鈎,令其歸位。這是加密的自由抗爭意義。 網上救世界 本書的作者群信奉網絡世界的真實多於現實世界的真實,因此對資訊被侵犯特別敏感。荒誕的是,他們似乎愈來愈對。他們也許是狂熱的無政府主義者而略為天真,但如果本書甚為可信地呈現,數位新世界愈開拓,人的空間反而愈收窄,那麼網上的無政府主義,可能是一個合理的現實之所繫。 Cypherpunks: Freedom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Julian Assange 等著OR Books(紐約) 2012年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互動新媒體藝術 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心跳

文/Vinci 攝影/Manson Wong 並非快閃、即興或孤芳自賞,這些作品要靠你自己動手動腳,儘管可能心驚膽跳,但那就是藝術應有的意義。 Team Lab 的彩燈箱子設計由你自主決定如何組合堆砌出那個屬於你的玩樂空間   並不一定要去佔領公共空間,才能醞釀具有公共性/ 互動性的新媒體藝術(Media Art)。隨着科技進步及其與日常生活日益不可切割的關係,藝術不再規範於「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傳統模式。人人都有機會變成藝術家,人人都可有份參與,甚或改變一件藝術品的創作性和可觀可讀性。藝術與科技結合,(Interactive Art)並非新鮮事,而是次在 K11 Art Space舉行的「INTERACT!互動園」展覽,更期待媒體藝術能擺脫那種高品味、高層次的高端藝術形象,讓不同年齡與階層的觀眾都可主動參與,得到更實在的體驗和啟發。這樣,人民的社會意識和思想教育方才有空間真正前進。 等待你去激活的藝術品 「INTER-ACT!互動園」策展人 Joel Kwong,來自致力在公共空間舉辦活動的機構Input/Output,近年一直奔走於香港、紐約、台灣等地,活躍在互動、新媒體、BioArt等類型的展覽策劃領域。Joel說早在 Input/Output之前,國際微波藝術節 (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錄映太奇(Videotage)或Sound Pocket 等新媒體藝術機構已在過去20 年為香港引入很多錄像、聲音、燈光及裝置、動畫等展覽或實驗性演出。但隨着i-phone、i-pod 等人工智能科技漸漸滲入日常生活,人與機械之間、機械與即時資訊之間的互動衍生了更多可能性。今日的媒體藝術可透過觀眾與展品之間的接觸互動和參與,將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生態之間的溝通對話,延伸到更深入、更值得探索和商榷的層面。 互動新媒體藝術作品突破了傳統中藝術 /觀者之間的既定身分和關係,觀眾甚至有義務去介入「創作者」的角色,才能成全作品,得到自己滿意亦享受的獨特演繹。 Joel的策展團隊早有心理準備,互動媒體的作品在展出時可能隨時因為太過張揚或太易被觸碰到而招致不必要的破壞或損失。但他們就是希望藝術家們不再曲高和寡或只求安全地擺放在藝術館內,等候高價拍賣或收藏。Input/Output成立的志向並不特別偉大,但骨子裏他們有種使命要將藝術品盡量暴露在更多普羅大眾可以分享的公共空間中:不是快閃或即興,也不隱藏或孤芳自賞,儘管可能讓你心驚膽跳,但那就是藝術存在該有的意義,這比蘇豪區任何一間畫廊的展覽更加精彩好玩。 聲光電間的自我雕塑 你不肯主動,就永遠不會看見作品成形。互動新媒體藝術需要觀眾的好奇心和耐性,觀眾的不同賞試都會為作品帶來不同的衝擊和驚喜。 比如日本藝術團體Team Lab 的作品《Media Block Chair》,如你只顧將彩燈膠箱胡亂堆砌,就可能永遠不會經歷到一凹一凸的箱子拼湊在一起時會出現的變色體驗。互動作品很多時都與「玩樂」掛勾,觀眾在愉快自然的氣氛下參與創作,並開拓作品可能性。觀展經驗依賴的,是每個人的創造力。 Team Lab就是一個群體合作設計的好例子,他們的成員來自機械工程、數學、建築、網頁 /平面設計、動畫、編輯、藝術等不同專業領域,除關注時代中個人行為的嶄新價值,也希望探索與科技相結合的藝術所能發揮的極致創意和多元性。 其實近年 Media Art Furniture在坊間已非常流行,那些靠重量感應的變色沙發、會隨飲品注入量而出現不同形態攀籐圖案的杯子,都有其擁躉,而這些魔方椅的多元組合及變化,竟能令一家老少玩上大半日,可見藝術團隊中個人不同的創意磨合、分工和計算,已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了應有的化學作用。 台灣科技藝術家黃致傑的《種子肖像》也很需要觀眾的耐性去嘗試和互動。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準則,要知道蒲公英成長背後的秘密,你就要付出時間。Joel自己很喜歡這個生態藝術跟科技結合的作品:遞手或側頭這樣簡單的動作,就能控制一顆植物的成長嗎?原來有時我們什麼也不做,反就能令植物生長得更加茂盛和燦爛。《種子肖像》的感應控制技術和摺疊式結構,其實亦不難在當今i-phone、i-pad 等人工智能產品中尋到相似原理;但這種人工生態與人類的互動,正好提醒了人類同動物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和循環,充滿詩意的設計頗具啟發性和教育性,其現實價值也不能僅以一張圖片去紀錄或解讀。 藝術家莊志維在台灣主修建築,他的作品《光面漫遊》只利用簡單、安全又直接的導電原理和光管物料,構思了一個容易實現穩定性、互動性、又能令小朋友垂青的裝置作品。光與空間變化的閱讀性一觸即發,道理顯淺,倒很適合在商場展覽。羅揚文的數據視效化LED 光影雕塑《ALARM OF HUE》是是次展覽中的本港作品。它介乎於裝飾與創意之間,卻不失科 研上的互動性和實用性。來自西班牙Mos 的《互動桌子》,團隊自當初一塊簡陋的反光板和幾枝非常隨意的攝影腳架,發展到今日能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的大型音樂合成器,同是一個合家歡的恩物。 香港地方始終有限,要吸納更多人流參觀,走出美術館的公共性互動,新媒體藝術作為藝術新潮流似乎大勢所趨。僅憑Joel 對香港學術配套、政府資助和西九文化區完全沒有質擬的信心,互動新媒體藝術在香港的前景,數據視效化 LED光影雕塑《ALARM 似乎充滿生機和希望。 坐在Media Block Chair 上的策展人Joel, 對互動新媒體藝術信心無限   棋子擺位不同,《互動桌子》就會隨組合播放不同音樂或聲效   《種子肖像》的構思對人工與自然生態有著很大反思   INTER-ACT !互動園 即日-3 月17 日 九龍尖沙咀河內道18 號,K11 Art Space (L107) 參展藝術家: (台灣)黃致傑、莊志維 (香港)羅揚文 (西班牙)Mos (日本) TEAM LAB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不如聽林肯演說

文 /李照興 美國歷史電影,最好看的就是名人的演說陳詞,無論是法庭上,又或是議事院中,由議員到總統,各自用精闢的語言文字,表達他們所相信的立國精神,並引申成就他日後的政綱,是如何可達致先賢的種種理想。 這是我們看《林肯》時該嚴肅考慮到的一個問題,也是這部電影感人所在。它述說的,是一個還未達成的美國夢,但起碼,大家公認有這樣一個夢,並且全國人民,經二百多年,一直朝這未圓的夢進發。這是美國夢感動人心的一章,也是語言文字還確切載滿力量的一刻! 所以,《林肯》是重溫美國政治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所謂演說技巧與論述語言的一課(ARTICULATION ANDDISCOURSE),也是我當年在美國念書最早的震撼一課。當時念的是傳播,必修的其中一科,正是美國政治演說,從獨立宣言到林肯講話,乃至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每行每字分析,你會發現美國成功的政治人物,首先是一個偉大的演說家。 以林肯的例子來說,向來流傳的笑話是,若林肯今天參選的話,他可能不會勝出,因他長相太醜,而且是個鄉下佬(通過悉心化粧和 LEWIS攞獎式的演出,電影中充份表達了這特色),但他卻有極佳的演說天分,用詞有力,意像豐富,在那個沒電視、大家靠報紙及傳聞來傳播領袖講話的年代,對文字邏輯更為重視,林肯的演說代表了一種讓人思考且感染人心的價值。 看《林肯》也就是一幕幕的演說最可觀,仿如帶觀眾真的回到當年的議院,聽着一字一句,正反雙方各出奇謀,以理說服大家,然後觀者自行作出選擇。無論是解放黑奴的理據,到以戰爭來爭取維護立國精神的呼號,國家與私產的對立思考等,都尤如一場普及的開明政治通識教育。對看得太多空洞政宣口號的中國觀眾而言,這些言之有物,邏輯與公義價值兼備的演說,就更是如五雷轟頂,深感真正美國精神的實在。 那是一個演說語言還有高度力量的時代。中國相對的語言力量高峰期,已是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左翼文人那鼓動革命的歲月。及後,經歷多次動盪,革命語言僅變作廉價空洞的口號,又或者真想說出的東西,被審查亂改,才深感演說語言在中國的貶值。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當戲棚作為城市信物

文 /梁偉詩 據說,「西九大戲棚2013」,是最後一年以臨時搭建形式,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同一位置演出棚戲。西九上馬前,這顯然是一場下集大結局的示範演出。西九野心勃勃,在去年為期四天的傳統賀年粵劇棚戲及電影欣賞外,乾脆把「西九大戲棚」延伸為十多天的「趁墟」實驗。場內有粵劇、民族舞蹈、敲擊和人聲樂團、新派中樂,場外有小食亭、餅家、懷舊手工藝、民族小飾物等攤檔。單看臉書上爭相張貼的照片和笑臉,大家都好像找到從前的「城市記憶」。 小時候,看棚戲的經驗來自鯉魚門、西貢坑口村的神功戲。有一年,因為當時在追看溫碧霞演海潮的《火玫瑰》,我記得是 1992,坑口村粵劇棚戲由汪明荃和羅家英演出,現場都擠爆了,我便爬上戲棚旁邊的木衣箱看戲,場外還有冰鎮水果片、麵粉公仔的攤子。於是,每次踏足「西九大戲棚」,總讓我想起周蕾在《愛情信物》中如何戮破幻象——當信物在發揮作用,就證明愛人已經不在、愛情已經消逝了——「西九大戲棚」愈是苦口婆心講解戲棚的文化淵源,一切都恰恰在提醒我們,的確有一些很「香港」的東西、很「民間」的文化身影,都一去不返。 茹國烈說,去年大戲棚主要想重現一種最 raw的傳統戲棚文化,我倒覺得今年的「西九大戲棚 2013」開始放開懷抱。縱然粵劇戲寶依然是主軸,SIU2演出的新派中樂演奏會,就大有「汽水樽裏的咖啡」的意思。笙、三弦、古箏、鋼琴、低音結他和爵士鼓在戲棚的 FUSION組合固然有趣,演奏者的穿著衣飾也揉合牛仔裝、西裝禮服、旗袍、唐裝和牛仔褲的混搭。更明顯的是選曲,從中國風的《鬼屋》、《搖小船》、《新趕花會》,到後來既有西方古典又搖滾的《冰夜》、《俄羅斯冰塊》、《月光光奏鳴曲》,表演着聽覺的大兜亂。 「西九大戲棚」即使只是一種文化再現、一次短暫的例外、一份城市信物,反正「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何妨打開想像力,在嘈喧巴閉(注:喧鬧)滿嘴零食的傳統空間中聽戲聽演奏會,進而讓工廈演出、街頭藝術遍地開花?畢竟香港睇騷聽CONCERT的禮儀和習慣,大多來自乾淨無塵的文化空間。縱是大家較容易理解的文藝復興音樂節,也收到噪音投訴,社會彷彿怎也分不清有價值的聲音和噪音。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張倫 五毛現象將加速中共滅亡

「五毛」現象包括這詞彙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從一個側面折映着中共深刻的管治危機。一方面,由於網絡的出現,傳統的信息和表達渠道的壟斷不再;另一方面,「依法治國」還是所謂的國策,門面還要做,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徹底扼殺人們表達的權利。因腐敗日熾以及公民自主意識的日增,人們批評的聲音高漲,但又不能任其發展,佔據網絡代表的輿論空間,於是,宣傳和維穩的官員們在舊有的「引導輿論」的思路基礎上與時俱進地發明了「五毛」——所謂「網絡信息員」等做法,在網絡上用網民的身分出現,監督其他網民,同時對那些批評的聲音、與官方不一致的看法進行誹謗、侮辱、壓制、沖淡,用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和觀點混淆視聽,扮演忠貞愛黨愛國的角色,營造某種氛圍,為領導人和現行政策歌功頌德…… 不過,也許中共領導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做法,表面上好像贏得一些輿論陣地,維護了政權,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卻只會加速政權的敗亡。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所有正確决策都取决於對真實信息的攝取以及做出的相關判斷,這不論是對從事經濟還是政治事業的人都如此。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變動不居,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家或政治家能够在虛假、不完整的信息基礎上做出有效合理的决策。五毛們參與造就的所謂社會輿論是不真實的社會輿論,五毛們所表達的憤怒或喜悅也是無人能確認真僞的社會情緒,在這種不真實的輿論和態度面前沾沾自喜或恐懼疑慮的領導者絕對是要做出錯誤甚至是無法挽回的災難性决策的。 事實上,虛假信息將造成政治和生活上的災難這道理,古今中外人們都是深有體認。「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千古流傳,「狼來了」的寓言不斷地被人講述,顯然都是要借此警示人們。但麻煩的是,由於體制的原因,也出於人性的弱點,所有專斷政權的領導人都在拒絕真實、損害信息的完整這一點上不斷悲劇性地重複這種故事。美國政治學界的泰斗之一,耶魯大學的大衛 ·阿珀特(David· E. Apter)教授多年前在與筆者一次閑談中提及他的朋友,著名的政治學者布熱津斯基 (Brzezinski)早年曾對他提到過蘇聯崩解的可能,一個原因就是那個體制的信息是極其不暢通的。 而從當年官方對八九年學運的處理來看,中國的權力體系對社會的真實脈動也缺乏足够的認識和了解。當總書記趙紫陽因胡耀邦先生的突然去世請負責公安和文教的喬石、李鐵映等注意社會動態時,兩位的看法卻都是社會和學生「基本安定」「不會出大亂子」等等。(見《六四真相》)而事實是,當時,稍敏感一點的人士從八八年下半年就已經感覺要出大事、對胡先生的去世可能構成爆炸的引信這一點已有相當的預感。至於陳希同等政治人物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向鄧小平選擇性地彙報學生的政治訴求,直接導致鄧小平據此作出的學生運動是「動亂」的定性以及由此而成的「四二六」社論對後來事態的影響,相信無論朝野,所有當年事件的經歷者都有切身的體認。 談到八九那一年,讓人記憶最深的圖像之一大概就是羅馬尼亞12月21日直播官方組織的譴責反革命騷亂群眾大會鏡頭最後中斷定格時齊奧塞斯庫(時任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那張困惑的臉!幾分鐘前他還在傲慢地演說譴責那些帝國主義的走狗,人們也照樣在呼喊支持的口號。但不知在哪一刻,人們停止了這種呼喊,轉而憤怒地高喊反齊奧塞斯庫的口號,站在高高陽台上的他,在某時似乎也忽然意識到下面已不再是他二十年來所習慣聽到的由下屬精心組織的歡呼口號,疑惑開始浮現在他的臉上:怎麽回事?人民在反對我?鏡頭中斷,歷史在那一刻已經巨變,對他來講,一切已晚矣!   五毛們今日的作為不外乎是領導們組織的網上護黨、護主遊行,與專制者們組織的各種山呼萬歲的支持活動毫無二致。執政者以為可以靠這些製造輿論,哄騙群眾,到頭來真正哄騙的可能常是他自己——事實上,連許多五毛工作者真實態度如何也是不清楚的。像王立軍那樣,命令民警網上自我吹噓辯護,支持孔慶東的所謂國格、人格,駡美國人沒朋友,一些「混飯吃的律師,文人可能毀壞政權」,但關鍵時刻要跑美領館,其真實想法原來是:美國人比黨可靠。 其實,大時代,各種輿論觀點如擁毛、批毛,反美,親美等等都可能出現,本屬正常,但因沒有基本的言論保障,也因五毛的出現,我們對各種觀點的真僞、多寡已無從判斷,這對國家甚至主政者來講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日前習近平提倡聽「尖銳的批評」,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態度。但只要言論不真正開放,權力得不到監督,各種封網封帳戶的行為不斷,真正尖銳的批評就難聽得到,為權力服務的各種五毛現象也就不會消失,政權因信息失靈造成崩解的危險就是現實的。 為民族進步,甚至為執政者利益計,言論該開放,五毛該休矣了!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