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2/2/23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国际先驱论坛报》: 藏历新年,又一位自焚身亡的藏人 ——西藏流亡政府在藏历新年确认了四川一位藏族僧侣自焚而亡。 法新社: 中国领导人在维吾尔人的抗议中与土耳其开始会谈 ——习近平周二到达土耳其,他下榻的旅馆外有一百多名维吾尔人举行抗议。他与土耳其的会谈重点是叙利亚局势和中土贸易问题。 《华尔街日报》: 麦康瑞就中国互联网自由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 ——她的新书《联网者的认可》讨论了互联网匿名性、自由度等内容。这些问题在中国尤其重要。 《赫芬顿邮报》: 西方在北京的自己人 ?——当初胡锦涛初上台时,西方对他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他们对习近平也是如此。 《纽约时报》: 回忆四十年前的尼克松访华 ——前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伯恩斯回忆当年尼克松来访的情形。他居然在欢迎尼克松的国宴结束后,卷走了尼克松、周恩来用过的烫金菜单和象牙筷子作为”纪念”。 亚洲学会: 一山二虎:中美能和谐相处吗? ——中美两国要做的,是不能让选举年的极端化言论和民族主义势力左右两国间基本的、富有建设性的关系。   【国际外交】 法新社: 南苏丹驱逐主要石油公司的中方负责人 ——南苏丹当局称此人与(北)苏丹共谋,偷窃了数百万桶石油。 法新社: 中国称”脱北者”是非法经济移民 ——中国计划将一群在中国被捕的脱北者送回朝鲜。外交部发言人称他们只是非法越境的移民,不是难民,因而没有义务保护他们。   【经济金融】 中国金融市场博客: 中国何时能走出世界经济危机 ?——北大外籍教授 Michael Pettis 认为,由于中国增加国内投资、刺激经济以推迟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将会使中国债务问题更加严重,很可能会比其他国家更晚摆脱危机。 东亚论坛: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会自行到来 ——近期中国贸易顺差的减少常常被解读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结果。但是作者认为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金融时报》: 中国的投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汇丰银行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中国目前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商业周刊》: 中国制造业数据显示经济有进一步放缓的危险 ——由于欧洲进口减少和国内房地产降温,中国的制造业有可能出现连续四个月的下滑局面。   【生活百态】 《大西洋月刊》: 从毛泽东到林书豪:为什么说篮球是中国体育的老大 ——自从被传教士带入中国之后,篮球在革命家和共产党的推动下,成为一项遍布全国的体育活动。 NBA 进入中国之后更是掀起了篮球热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特权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最大敌人

特权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最大敌人 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二十周年 作者:万军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2-21 本站发布时间:2012-2-22 0:19:30 阅读量:15次   二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广东,发表了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南巡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同时,还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忧虑,他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届六中全会我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只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导下,中国坚持在经济上搞改革开放政策,截止2011年共引进外资10000亿美元以上,超过前10年的400亿美元的20多倍;中国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3600多亿增加到2011年的47.1564万亿,增幅超过了100倍;按照邓公的设想,广东、江苏等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则要速度更快地发展,2011年广东经济总量达5.3万亿,江苏经济总量超4.9万亿;此外中国许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从这些数据看,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政策效果显著,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中国经济不可能发展到这一高度。   但是,邓小平曾经警告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三十多年过去了,邓小平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中国的两极分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改革开放前社会基尼系数长期在0.2左右,此后各种财富分配指标长期攀升,到2006年,基尼系数已超过0.497。在2009年6月份举行的中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会议上,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调查数据,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在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目前全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所拥有收入的4.6%。各占总人口20%的最高和最低收入两大群体,收入差距已达33倍。财富集中程度远大于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更让人揪心的是,“民生”、“尊严”、“公平”讲了好多年,但贫富差距却还在进一步拉大。去年8月9日,在《人民日报》一篇访谈中,樊纲、吴敬琏、萧灼基等经济学家又一次对中国贫富差距发表看法,称“未来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从这些数据与现象看,中国的发展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今天不必同周边国家相比较去发现什么,而是同身边的人相比较,就存在令人不可接受的差异来,这些差异就是在一门心思地“尽可能搞快点”的时候,滋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然,谁也不会对快速发展经济说三道四,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着各种潜规则,夹杂着大量的腐败和侵害民众利益的行为,这样,就使得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充满肮脏与血腥。“致富者不勤劳,勤劳者不致富”,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一面是某些人的穷奢极欲,生活腐化得让世人瞠目,一边是一些民众穷困潦倒,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死不起;有的人无法无天,打着这样或那样的旗号,挤压、残害民众利益,而自己的利益却来不得半点损失,否则就要在“绝不”中大喊大叫,有的人纵使有三头六臂,在利益集团垄断的残酷现实下,除了认命之外难有机会发展……现实非常严峻,于是,有人就大张旗鼓地声讨那些为富不仁者,不断证明违反毛泽东思想的后果是多么严重;也有人在怪怨中国人的嫉妒性强,告诉人们传统中国文化流毒极深,要发展就要摆正心态,承认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贫富差距。毛泽东思想对现代社会是否管用,我们不得而知,嫉妒性强确实是中国人的劣性,尽管如此,但我还是认为这些人在对待中国的贫富悬殊现象时,都没有从文明的意义上去考量。毛泽东时代中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年长一些的人都会有亲身的感受,那时候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填饱肚子。而那些告诉人们对贫富差距应接受,对富人不能有非份之想的人,其目的就是想继续维护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种企图只能使中国人变得更野蛮。从社会财富的分配来看,大致存在三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低层次上的,就是连百姓温饱都解决不了;二是较低层次上的,即解决了温饱问题却因社会不公正出现两极分化;三是高层次上的,就是说这时候社会提供给人以均等的机会,实现了公平,达到了和谐。当然公平不是平均,平均主义是培养人类惰性的温床。由此看到,比太阳还有光辉的公平正义,才是我们要着力追求的目标。可是,令人沮丧的是经济改革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财富分配制度长期伴随着超乎寻常的不公现象,并且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仍然看不到缓解与消除社会不公的曙光,这才是问题症结的所在。想当年,邓公只想着国家经济如何地快速发展,但对于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来保障经济在快速发展,并能够使全体国民都享受到经济改革实的实惠,却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措施加以保护,甚至还把原先所具有的一点可怜的社会保障,如就学、就医等,统统取消,归并市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越发显得不公道。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分配制度的不公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是不可估量的,民怨沸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好事;钱成为中国人的上帝,由此支配,中国人可以丧尽天良不择手段地去敛财;群体事件每年都按几何数增长,贫富矛盾、官民矛盾空前尖锐;一有风吹草动,政府就惊慌失措,据说国家投入的维稳经费已经超过军费开支……“这里是一滩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中国已经从原来的“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似乎要演变为“改革开放(经济上的)也是死路一条”的道路上来。   当然,就其实质看,社会的不公还是特权阶层不愿放弃日益膨胀的利益诉求造成的。他们的思维已经固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张着血盆大口毫不避让,还不断嚷着要把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到底。据中新网消息: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厅局级以上干部长期代薪养病,其中有40万名厅局级以上干部长期占据了各大医学院单间病房和干部病房、休养院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多亿元,医改医疗费用中,80%被其占据,使之成为贪污腐败的滋生地。众所周知,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已经明文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公务员的住房也纳入了货币化体系。然而,事实上呢?公务员这个社会中最强大的群体,利用手中的权力不仅弄得数以万计的人买不起房,而且也让福利分房的特权制度并没有真正走入历史。一些部委和地方打着保障性住房的名义,以各种形式为公务员建实物型住房。通过这么一个游离于商品房之外、几乎等同于成本价的住房供应体系,许多公务员的住房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还有许多掌握各级政府部门实权的领导,利用这难得的敛财机会,不用花一分钱就占据了大量的房屋。上行下效,许多国家单位也积极行动,要么通过审批建经济适用房;要么单位集资建房;要么通过各种方式享受“两限房”,除此之外,他们还按成本价将原有的公房出售,或者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出售公房。总之,他们与公务员群体一样,都是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千方百计挤占穷人利益,高房价的切肤之痛和他们没有了关系。   每到春运期间,对弱势群体而言一票难求,而享受臭名昭著的“三公”消费的中国官员,难以体会那种深切的焦虑与痛苦。据说全国官员用车数额超过350万辆,每年消费达3000亿元以上,竟然超过当局投放于教育和医疗的总和!据专家测算,这些官车,因公使用时间仅占三分之一,私用时间却高达三分之二。相比之下,官车工作效率只有出租车的五分之一,成本却高出10倍。中共各级官员的奢侈腐朽生活,称得上“合法的特权”,有制度保证,用不着伸手,已可穷奢极欲。即便如此,偏偏还有人嫌不足,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行受贿与贪污,大肆捞钱。由他们带路,整个中国人都陷入唯利是图的境地,钱已经把整个中国人给捆绑。就教育资源来说,强势者往往又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尽管如此,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内心还是对自己搞僵了的中国教育制度很不满,于是就将自己的孩子送往被他们鼓动人民加以猛烈批判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读。而弱势者命里注定都是在让国人骄傲的“中国制造”的齿轮上运转的材料,因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书越读越穷”,何况许多人在完成能够应对“中国制造”的义务教育后,就再也无力向上攀登了。古代有“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今天这早已成为神话传说。   二十年前的邓公讲话,有它的时代背景,也有他的某种局限。很显然,这种局限就是没有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用许多人所讲的那样,用一条腿走路,没有触及社会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正统的社会主义苏联早已解体,几十年过去了,而我们还在说探索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注定了自己不能从苏联的解体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能直接有效地享受人类发展的成熟经验。另辟蹊径,听上去美丽得像花儿一样,但就其实质只是一些人驭民的把戏,如此一来,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可以不计,但能否把事情做好,也未必就那么可靠。什么主义,坚持什么原则,其实与我等屁民关系不大,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享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并在社会生活中过得有尊严、有幸福感。当下中国社会的许多难以根除的问题,不能说全都是一条腿走路的改革开放惹得祸,但坚持“XXXX原则”与防范“资产阶级自由化”却脱不了干系。因为这样,人们很难能够把党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从而造成人们混乱的价值观念。尽管“特色”理论很高深,数以千计的学者、官员在解释,但“为人民大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并非深入人心。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早已把中国搅得天昏地暗,几千万人为此丧命,因而,人们也就知道这种游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又可能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阻碍,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民主制度与法制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力量,否则,一切问题自然就成为钱的问题,这样的市场经济只能使少数人获得利益。其实,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官话,是假话。“实情是社会主义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得已改弦更张,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救了社会主义。”    就政治体制而言,已到了痛下决心,非改不可的时候。近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痛切地说:利益集团是改革的阻碍。我想他这里也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强势者寻找各种借口,拒绝民主,拖延政治改革,根由就在他们不肯轻易让出手中的特权。什么“人口多”、“素质低”、“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等理由,都不过是用以阻挡民主,回避法治,拒绝文明世界通行的新闻独立与三权分立等监督与制衡机制的借口。因此,过去着力防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现实条件下,不应该成为其问题,而资产阶级革命中所产生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博爱等普世价值,应成为我们在治理社会中所必要的价值。此外,各界人士要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政治实现民主化,社会实现法治化,文化实现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才能让所有的国民心理踏实,感到安全;才能让胡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纪念“南巡讲话”发表二十周年之际,必须突破某种教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切实实去发展“南巡讲话”思想,这样,才能告慰把实事求是视为人生信条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译者 | 路透社:开放的缅甸与中国的同盟关系发生动摇

核心提示:随着缅甸展开激动人心的改革,其与中国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在某些场合中,长期以来不断恶化的怨恨情绪突然爆发出来。 原文: Insight – As Myanmar opens, China alliance starts to fray 发表:2月14日 作者:路透社记者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路透社缅甸曼德勒电】当官员们首次出现要求陈清风(音)撤掉她位于缅甸北部最大城市的服装店的中文招牌时,她没有理他们。 这位曼德勒的华裔居民用普通话说:”几天后他们再来询问为何中文招牌还在时,我说我一直很忙。他们让我立刻把它们取下来并签署了一份不把它们挂回去的保证书。” 其他华裔店主表示接到了类似要求,尽管执行得并不彻底。 缅甸首都内比都的政府官员说,并未正式取缔中文广告,但要求在曼德勒——一个由中国商人控制的城市——撤掉它们表明人们日益对北京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感到不安。 随着缅甸展开激动人心的改革,其与中国——缅甸这个东南亚国家最大的投资者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在某些场合中,长期以来不断恶化的怨恨情绪突然爆发出来。 在数十年的孤立期中,缅甸依赖中国,把中国当作自己最亲密的外交和军事盟友。西方在1988年亲民主的示威活动遭血腥镇压后实施的广泛制裁迫使缅甸不得不加深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但随着缅甸走上重返民主之路,一场探讨中国的角色、一度受压制的争论的音量正越变越高。自从奥巴马政府跨越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十年占领,重新将”重心”转向亚洲以来,美国和中国的地缘政治对抗加剧了,缅甸的改革恰恰是在此刻展开的。 历史上的摩擦 不管怎么说,在一个历来对其他强国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影响力从来都不是那么受欢迎。人们对北京据称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支持缅甸共产党的记忆挥之不去。中国也有自己的牢骚。散布在中缅边境的缅甸士兵和各叛乱组织间的冲突导致无辜中国人死亡,令难民争相穿越边境。 曼德勒的餐馆老板胡杰驰(音)说:”政府过去曾试图取缔国外的影响。这种情况似乎又出现了。”胡杰驰和服装店老板陈清风一样也是华裔缅甸公民。 在离此地车程两小时的地方,人们正在组织民间活动,试图阻止中国在缅甸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从孟加拉湾延伸至中国渴望能源的西部省份,将石油和天然气输送至中国最不发达地区的双管管道。 在接受本社采访时,这些激进分子说,缅甸去年9月30日迫于公众压力出人意料的决定搁置中国出资兴建的36亿美元的密松大坝项目,这鼓舞了他们。美国官员告诉本社记者,响应公众要求的态度是促使华盛顿去年底与缅甸进行历史性和解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个项目对中国利害攸关。缅甸为人口众多、被陆地包围的中国西南部地区提供了关键的出海口。友好的缅甸有助于打消越来越担心被美国及其盟友(从日本到澳大利亚和印度)”包围”的北京的疑虑。 两条管道的故事 【人们骑着摩托经过油气管道建筑工地。照片:路透社】 从可以俯瞰一座殖民地时代的高尔夫球场的房子望出去,觉迪哈清楚的知道在他看来是什么阻碍了改革:中国。 这位将作为反对党、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季所在党派全国民主联盟的候选人参加4月1日的议会补选的前政治犯说:”这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把我们差来差去的中国人并不民主。” 【油气管道建筑工地。照片:路透社,2012/01/23】 这位说话温和的大学历史教师在1988年起义失败期间入狱,他希望政府终止这个管道工程;这一工程长达790公里,穿过这个国家的,经过他居住的 英国殖民时期就已闻名的山城彬乌伦 (殖民时期名为眉苗)。 人权组织说,这些管道会让成千上万人背井离乡,破坏农民和渔民的生计,中国得到的好处超过了缅甸,缅甸长期能源不足。 对北京来说,这些管道是一处必不可少的能源安全资产,它们将降低中国对穿越马六甲海峡的运输活动的依赖。北京已招募了成千上万中国工人来修建它们。 觉迪哈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希望议会停止兴建管道。它并未获得人民的允许。” 一年前,在这个批评家常常被1962年政变以来掌权的将军们关押起来的国家,说这种话是危险的。但由一个执政一年名义上的文官政府领导的改革已开始为多年的独裁主义和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孤立状态松绑。 政府已放松了部分媒体审查制度,允许建立工会,开始和少数民族叛乱分子和谈,释放了成百上千异见分子,显示出脱离中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范围的迹象。去年12月它受到了褒奖,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了缅甸,这是1955年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这个国家。 互联网上的抱怨 缅甸能源部长吴丹泰承认公众对这些管道感到担心,但说它们明年会按计划完工。 他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们解决了管道沿线的每一个问题,我们支付的土地使用赔偿金比以前高得多。我在考虑所有反政府组织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我每天都在互联网上看到许多组织提出问题干扰我们的工程。” 对缅甸许多人来说,这些管道恰恰包含着中国影响力散发出来的腐臭味:破坏环境,侵占土地,任人唯亲,贪污腐败。 【农民丹伦和他的稻田。照片:路透社】 当被问及上述情况时,丹伦(音)就是心中充溢着不满的众多农民中的一员。中国的推土机把他家稻田撕成两半,就为了给油气管道和配套公路开道。 “就因为中国人,我们面临很大困难。”丹伦在他家的农田边说,他家位于 彬乌伦附近的农村。 “如果管道项目被取消,我会非常高兴。”丹伦说,”但我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这并不是恨不恨中国的问题。我只能接受现实。我无权无势。绝大多数人都不敢站出来反对管道项目,因为这属于政府工程。” 当地一名和尚,广受尊重的 Candobhasa 则讽刺了所谓管道项目将给受影响的村庄带来急需的资金与发展机遇的说法。他盘腿坐在寺庙的地板上,对记者说:”这些是我们的自然资源。我们应该留给自己,帮助自己发展,而不是卖给中国。我们的权力不够大。政府没有和我们分享从管道赚来的钱。我们想知道钱都流到哪里去了。” 和尚自己的土地被其中一条管道切成两半。项目责任方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另一些人几乎开始为对抗中国而摩拳擦掌了。 一位来自缅甸北部的人权活动人士 Khon Ja 说:”当我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道站起来反对他们的时候,中国会大吃一惊的。” 她喜欢向来访的人展示电脑里的一幅图片。这幅图片能够恰如其分地解释中国觊觎缅甸的原因,因为图上详细标注了今后有望把中国西南部与外界联系起来的公路与铁路线。 “我们拥有众多自然资源,处在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而且与中国拥有一条很长的边界线,全长超过2000公里。”她在仰光咖啡馆告诉我们。 缅甸同样需要中国 然而,中国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并不容易被驱散。 虽然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缅甸是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刚刚起步的缅甸企业家需要繁荣的边境贸易以及中国的投资。缅甸军队需要中国帮助结束两国边界上的动乱。 根据官方数据,在2010年4月/11年3月财年,中国和中资公司承诺在缅甸投资140亿美元,将外国总投资额从一年前的3亿美元提高到200亿美元。 广州暨南大学的缅甸问题专家林锡星说,”缅甸无法承担损坏缅中关系的后果。” 而在中国的慷慨之下,华 【在腊戌,华裔儿童在阅读汉语佛经。照片:路透社】 裔并非唯一的受益者。 在离中缅边境4小时车程的城市 腊戌,一位印度大家庭的老奶奶,面露喜色,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她的设施齐全的大房子,并与一张褪色的照片上,10年前居住的茅草屋相比较。 对这一切变化,她用一个词解释:”中国”。 “他们给我 【腊戌一个售卖中国农历新年喜庆货物的商铺,腊戌有大量的华裔人口。照片:路透社】 们带来了好生意,”她说到她家的修车铺。”很多车到中国去搞商贸。我们修车,生意好极了。” 腊戌的市场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由于几十年来的华裔移民,多数来自邻近的云南省,中国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语言。 由于几乎没有自 【腊戌公共汽车的缅汉双语标牌。照片:路透社】 己的工业,甚至缅甸最基本的商品都得从中国或泰国进口,从洗衣粉到酱油。与之竞争的本地商品通常更贵。 例如,一大瓶中国大理牌啤酒在腊戌卖500-600缅币,价格是差不多大小的缅甸酒的一半多。中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良好的物流意味着其商品能够很容易击垮本地对手。 中国供应的后果 在腊戌通往中国的大道上,整天车来车往。从中国过来的车辆满载着冰箱、电视和其他消费品;而它们带走木材、廉价煤炭和其他资源。走私犯则将毒品、玉和宝石运往中国及更远的地方。 许多人疑问,如果西方制裁取消, 【在腊戌,工人正在修理一辆货车。这样的车在中缅间运输货物。照片:路透社】 这是否会发生改变?对欧洲和美国的贸易会将中国挤出去吗? 那不太可能,Aung Zaw Win说,他在曼德勒制造机械,大部分生意是和中国和华人达成。 他在曼德勒中心告诉我们,”中国仍会是我们重要的市场。中国有良好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我们无法在短短几年内替代他们。” 但是他也在为此做准备。意味美国外交官最近访问Zaw Win,问及制裁对他的生意的影响。一个日本公司在咨询合作事宜。 “我已经为取消制裁准备好了。我正在新建一个出口美国和欧洲的工厂。我无法直接购买美国造的零件。我只能到中国,从街头贸易商那购买。” 他的朋友,Sein Win,相信市场会决定谁在缅甸生意做得好:中国、欧洲还是美国。 “每个人都知道美国和欧洲的产品比中国制造价格贵。市场会起作用,我们还是会和中国做生意,因为中国货便宜。”他说着流利的普通话。 新加坡 经济学人智库的亚洲分析家 Manoj Vohra同意,取消制裁开始并不会有太大不同。”我们不会马上看到欧美公司的大量投资,缅甸将会继续依赖中国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投资的盟友。” 然而,中国公司虐待当地工人已经引起”巨大的不满和愤怒,”Vohro说,他认为来自西方国家的竞争将会最终鼓励中国在和缅甸交易时”达成更好一些的协议”。他说,在密松大坝事件后,对中国投资者的信息发生了一些变化:”是的,我们欢迎你们——但是你们得付出更多。” 移民潮 华裔已经令人惊奇在缅甸生存了数个世纪。 移民自1842年到1948年的英国殖民时期就已经膨胀。1949年结束的中国内战带来了另一波移民潮。当中国共产党赶走国民党,很多人逃到缅甸和泰国,然后和缅甸政府作战,直到最后撤离到台湾。 他们在奈温将军统治下面临着残酷的歧视,他禁止华裔和其他外国人拥有土地,禁止中文教育,挑拨反华暴力活动。 在缅甸的经济首都仰光,1967年血腥的反华暴乱还令人记忆犹新。暴乱烧毁了一所学校,大量华人店铺被抢劫。 “那时太糟糕了。自那以后,对我们来说什么都变了,”店铺主吴彦顺(音)说,他的父亲1949年移居仰光。吴先生担心最近的政治变化会弱化政府和中国的联系,使得他和其他华裔容易受到攻击。 “你不知道,一些对中国人不满的人会不会再次将矛头对准我们。现在和中国的关系不坏。如果缅甸开放,这可能会变化,会有更多有关中缅关系和中国对缅甸影响的讨论。” 与华人的对抗以前曾经在东南亚爆发过,最著名的有1969年马来西亚和1998年印尼前总统苏哈托下台之前的反华事件。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仰光的华人社区看起来很没有华人风格,有点奇怪,特别是和其他东南亚城市相比。其”唐人街”几乎没有中餐馆,店铺也不播放华语流行音乐,几乎没有中文书店,中文也用得很少。 不像马来西亚和泰国,仰光没有政府批准的华人学校。这个城市只有几所私人办的”补习班”,实际上只不过是语言学校。 30岁的教师李林(音)出生在缅北,父母是华人,说很难得到教材。 “政府严格限制从进口中文教材,”她在一个旧店铺楼上的教室里说。”我们只能用影印版。我们叫去中国的人试着偷偷带几本新书回来。” 很多华人觉得深深地与缅甸相连。 “我做出了很大努力和邻居们搞好关系,”杂货店老板蔡同衡(音)说,”如果谁来烧我的铺子,我想要他们知道,他们也会毁了我周围所有缅甸人的生意。” 【在曼德勒,一位男子站在一家宝石店门口,店里的中文字招牌被罗马字母代替。照片:路透社】 在曼德勒,对中文广告的禁令令人回想起奈温时代的反华暴乱。 它也令人回想起印度尼西亚一个类似的对中文招牌和出版物的禁令;自1965年一场归咎于中国支持的印尼共产党的未遂阴谋之后,印度尼西亚颁布了这一禁令,此后数年内一直有效。缅甸新政府已派出官员到印度尼西亚学习民主之路。 【曼德勒一幅广告,汉字被删除(译注:似乎是东航的广告。)照片:路透社】 “你能做什么?这是他们的国家,”咖啡店老板刘奎有(音)说,他是缅甸公民,祖先来自云南省。 一家摩托车店也受到禁令影响,尽管这家店的老板不是华人,以前只是在英语广告旁边加几个小的中文字。当我们问店里的缅甸裔工人Bein Nei Tha,他笑了。 “这好像有点蠢,”他说,”我认为政府想限制外国人的影响,但是为什么还留着英语在那?” (Andrew R.C. Marshall参与报道; Jason Szep 和 Bill Tarrant 编辑)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李克强:中国须以更大勇气推进改革

           本文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2011年12月15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系统总结了2011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了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在此,我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一问题,谈些认识。   一、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造良好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准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对于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控制物价总水准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全年经济增长率9.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4%。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新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西方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风险因素增多,经济低迷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国际组织都调低了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当然,美国等国也出现了一些复苏回暖的迹象,对此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物价上涨较快,一些发达国家通胀率也处于较高水准,宏观决策面临两难选择。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互联互接,世界经济增长下滑、通胀水准抬升和发达国家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会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发展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涨幅仍处高位的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经济增长存在放缓压力。在外需下降的同时,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扩大民间投资还存在不少障碍。二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也有国际市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形成的输入性通胀的影响,还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疏导突出价格矛盾的影响。三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内外需结构仍不合理,一二三产业不协调,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2年,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准基本稳定。我们要保持的经济增长,是物价总水准基本稳定条件下的增长,是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的增长;同时,我们要保持的物价稳定,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下的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总体上往往是一对矛盾。只要增长速度、不顾物价稳定,或只要物价稳定、不顾增长速度都相对容易,难的是二者兼顾。当前,国际上流动性过剩和市场预期低迷并存,国内货币存量也较大,给“两个保持”带来很大压力。   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有利于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等不合理需求,消除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制约因素;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提高发展品质和效益,形成经济增长由内外需、三次产业协调拉动和科技教育管理支撑的新格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要素潜力正在发挥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都要求我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结构调整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总之,发展必须转型,转型也是发展,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下大力气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2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发挥规划、计划的导向作用,加强财政、信贷、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二、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为国际大趋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已高度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准。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其一,扩大内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过去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出现明显回落态势。据有关方面预测,2012年国际贸易增长仍呈放缓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需要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二,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很重要的就是调整和转变需求结构。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许多国家。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壁垒和障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其三,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结经验做法,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的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准。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准为 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准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城镇化蕴涵的内需潜力巨大。在城乡之间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又在显现,后者既包括城镇居民与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上形成的差异,也包括城镇历史遗留的棚户区困难群众与大多数市民之间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这是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是潜力所在。推动解决这种“双二元结构”问题,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减少社会矛盾,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   稳步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进行。要研究制定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考虑不同规模和类型城镇的承载能力,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产业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要抓紧制定并有序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并逐步实现均等化,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实际问题,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要研究出台规范的市政建设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加强公共交通、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指出,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巩固调控成果,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要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援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尤其是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滞后。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引导要素合理集聚、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控。对西部地区一些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严格节能环保、确保品质安全、科学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实行差别化政策。   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未来发展有很大空间。相对来说,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准,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平均水准。应该说,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在我国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服务业绝大多数属于实体经济,同样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和增强综合国力。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是科技创新重要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工业,而且需要发展服务业,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工业发展的品质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五年提高4个百分点,我们要努力工作,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目标。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水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扶持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竞争新优势,开拓市场尤其是培育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并举”。无论是稳增长、控物价,还是扩内需、调结构、推进城镇化,都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按有关方面数据,2010年我国消费率为47.4%,远低于美国的87.7%、欧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左右的水准。我国消费潜力巨大,但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扩大投资的办法较多,扩大消费的办法较少,这种状况必须扭转。要完善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尤其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为此,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在初次分配中,鼓励群众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同时,发挥好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为就业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要善于发挥投资手段的直接拉动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方向正确的投资见效快、关联度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要重点保障在建和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积极有序地开工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要在保持投资合理规模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品质效益上来。要把投资与消费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增投资与扩消费的良性互动。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继续向“三农”、水利、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以及铁路、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释放内需潜力,拓展发展空间。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需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当前外需疲软的形势下,要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基本稳定,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努力拓展新的市场。同时,要继续把扩大进口作为战略措施来抓,积极扩大进口尤其是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准。要着眼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并以此带动贸易、技术、能源资源等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三、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5000美元,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巨大的内需潜力会持续加快释放。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要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做到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逐步扩大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的水平。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具有惠民生、稳房价、扩内需、促发展的多重作用。过去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新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 万套保障房开了一个好头。通盘考虑总体任务和各地情况,2012年将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加上结转的项目,保障房在建规模大,质量要求高,资金需求多,任务更加艰巨。中央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将继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债券的使用,要更多向保障房倾斜。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的土地供应实行指标单列,由国家直接下达到地方。要抓紧落实2012年保障房建设计划,安排好所需资金和土地,确保按时开工和如期竣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分配。   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棚户区的群众大多收入低、生活困难、住房条件窘迫。近几年各地区和有关方面棚户区改造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工作深入推进,需要改造的量可能比原来预计的要大。2012年要继续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强沟通协调,完善棚户区改造政策,搞好统筹安排,扎实加以推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新医改既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医改实施近三年来,五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全国95%的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售价明显下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和显着成绩。2012年是深化医改新任务的起始之年,也是攻坚之年。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难点问题将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将集中暴露,工作难度还会加大。下一步,要认真总结医改的经验和做法,抓紧制定“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规划,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要推进基本医保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在继续提高参保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政府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要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药物定价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大医院推行便民利民措施,优化诊疗流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同时,要推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过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必须转方式,而转方式最大的瓶颈制约在体制机制障碍,许多方面不改革就难以转变和发展。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要把发展与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改革思路和举措。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研究制定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力求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价格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信号灯”,是调节市场行为的有力杠杆。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必须深化改革。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同时消耗和浪费却很严重。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达32.4亿吨,占全球的48%;粗钢产量达6.37亿吨,占全球的45%。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准,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破解资源环境难题,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也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根本上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使其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如试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就是考虑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节约与环保,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与此同时,对水、天然气等产品的阶梯价格改革方案,也要抓紧研究。对居民基本需求范围内的价格,应合理控制,对非基本需求方面的价格,则应更多采取市场调节的手段。要继续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采取这些改革举措,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价格改革,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打得太满从而使经济关系绷得过紧,这样才能为改革留出空间。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把财税体制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同时,要健全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一是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二是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三是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研究将部分高消耗、高排放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逐步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研究制定环境保护税费改革等方案。四是继续深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扩内需、调结构的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抓紧研究打破垄断、公平准入、鼓励竞争的具体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还要进一步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国家只审批或核准政府投资项目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涉及整体布局和影响资源环境的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式,强化服务监督,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BBC | 国际特赦称中俄向苏丹出口武器

达尔富尔地区冲突不断 国际特赦组织周四(2月9日)称,中国制造的子弹以及俄罗斯出口的飞机被用于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针对平民的冲突中。 国际特赦在最新公布的报告中称,在达尔富尔地区针对平民的冲突中有来自中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武器。 报告称,尽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这些武器将被用于针对平民,中国和俄罗斯仍持续向苏丹提供武器和军备。 国际特赦称,有目击者表示在近期的达尔富尔地区冲突中发现印有中国编码的子弹,证明中国违反了2004年联合国对苏丹的武器禁运令。 报告指出,中俄出口的武器还包括攻击机、空对地火箭弹及装甲车等。 国际特赦组织称联合国应对此采取紧急行动,呼吁联合国扩大和强化目前针对苏丹实施的禁运措施。 联合国安理会下周将就苏丹制裁问题举行会谈。 联合国估计,在达尔富尔过去10年的冲突中,约有30万人死于战乱;但喀土穆政府认为约有一万人死亡。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