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美国之音 | 人权观察:2011中国人权倒退,被失踪最可怕

 2012年 1月 25日 人权观察:2011中国人权恶化,被失踪最可怕 记者: 吴心欣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AP 人权活动人士举着异议人士艾未未的画像在中国驻香港联络处外举行抗议(2011年4月5号资料照) “人权观察”组织近日公布一份年度报告,指中国政府在2011年人权状况倒退,其中包括采用非法的强迫失踪手段来对付异议人士。该组织敦促奥巴马政府采取更多措施就人权问题对中国政府进行施压。 1 月23号,“人权观察”组织公布了九十多个国家人权状况的年度报告。在其关于2011中国人权报告的章节中,“人权观察”指出,自2011年2月以来,中 国安全机构在未经任何法律保障措施或司法程序的情况下,抓捕了包括艾未未在内的几十位最直言不讳的批评人士,将之“失踪”几个星期;一些 人被释放后,讲述了关押期间遭到的讯问和威胁。 报告指出,仅仅在2011年的12月间,中国政府就迫害了几位知名的维权人士,其中包括残障维权人士倪玉兰、贵州民运人士陈西、四川民运人士陈卫、以及维权律师高智晟等等。 *2011中国人权问题中的亮点* 报告特别提到了中国民众对政府提出的挑战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几十位中国公民前仆后继前往山东探访遭到非法拘禁的维权人士陈光诚,另外一件是2011年11月,中国各地民众自发筹款,帮助艾未未缴付北京税务局的240万美元罚税。 “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导致中国人权状况在2011年倒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她说:“很显然,中国政府对发生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感到惶恐不安,他们不希望看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而且中国政府知道2011年很多国际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中东地区,而没有象以前那样集中在中国那里。” 理查森表示,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2012年中国即将举行的政府换届。她说:“这就意味着对中国政府来说,创造一个外表看上去和谐的中国社会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而且他们要尽可能地防止出现任何重大的社会动荡事件。” *人权观察促美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 该年度报告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一项条款,一旦通过,将有效地让强迫失踪手段“合法化”。理查森在采访中也表达了对该修正案的强烈关注。该修正案自去年八月底公开对外征询意见后,在中国和国际社会引发诸多批评和质疑。新草案中一些条款可能导致“被失踪”合法化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12月底,修正案的第二稿已经被送交人大常委会。外界普遍认为,这份草案有望在三月初的人大上通过并成为法律。 理查森告诉记者,“人权观察”组织将在25号晚些时候发布一份声明,敦促奥巴马政府在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月份到访美国时就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压。理查森表示,虽然美国政府最近不断就中国人权问题表示公开和严肃的关切立场,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奥巴马政府能够采取更多的措施。 理查森说:“我们将敦促奥巴马总统专门就中国人权问题接受美国之音或者亚洲自由之声等在中国拥有广大听众的媒体机构的专访,不谈别的,就谈中国人权。这是我们诸多建议中的一个。” “人权观察”组织的年度报告还敦促外国政府在和中国政府打交道时,不要只着重经济及安全议题,而要更多的关注中国国内的打压以及其违反国际人权义务的问题,以让中国政府承受到必须改进人权问题的重大压力。

阅读更多

法广 | 中国人权/联合国: 余杰受酷刑 联署吁联合国关注和调查

联署开始不足两天,已有七十多人签名,包括身在德国的流亡异议作家廖亦武、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流亡海外的六四学运领袖之一的项小吉、主编兼评论员胡平、莫里斯•亚当人权奖(联合国观察组织颁发)2011年得主杨建利,更有数名自称「没有勇气写名字的人」,而他们自填的所在地是中国不同地方和新加坡。 名为「关于呼吁联合国相关条约机构、中国政府及司法机构严查作家余杰声称所受之酷刑事件的公开联署」,由北风在19日下午发起,联署地址为http://is.gd/byd5ik。北风指出,若余杰在「我的去国声明」中所描述的警方逼害情况属实,则警方的行为不单严重违反了中国的相关法律,亦违反了联合国关于人权的相关公约之规定,故此呼吁联合国相关条约机构及中国政府、司法机关彻查事件,追究当事人责任,并据此对余杰作出赔偿,从而挽回民众对中国「法治」的信心。 余杰在去国声明中指出,国保和警察除了对他无理拳打脚踢和虐待至昏迷外,还强行拍下其裸体照,扬言要把其裸体照上载互联网;他更透露,警方曾扬言,若上级下令,可以在半小时内把他活埋,甚至在一夜之间抓捕和活埋国内仅有的二百名反共知识分子。 熟悉联合国人权运作人士向本台表示,按余杰描述,可向联合国反对酷刑委员会属下工作小组和非法处决报告员反映,两者可以较快处理事件。他续称,中国就反酷刑公约有保留条款,加上调查一般需要由相关国家提出,所以要求联合国委员会调查未必有效,反而直接向相关报告员和工作小组反映情况,促请他们关注会更有效。

阅读更多

BBC | 中国否认北京核反应堆发生事故

发生事故的核反应堆位于北京西约60公里的一处军事设施内。 针对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政府隐瞒北京郊外发生核反应堆事故,担任设计和营运负责人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表示,相关报道严重失实。 日本新闻网此前报道,北京郊外一座核反应堆去年10月曾因为发电机所在的建筑物发生事故,导致核反应堆停止运行。 这座反应堆去年7月开始发电,与日本福井核电站所使用的反应堆一样,使用浓缩铀作为燃料。 报道说,这座反应堆没有防止辐射外泄的设备,中央控制室内还有管理员休息的床,安全管理水准低落。 对此,万钢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自去年7月相关实验项目达到验收目标后,核反应堆就一直处于冷却炉工况状态,根本没有运行。 万钢还说,日本媒体形容的“去年秋天,在中国实验堆汽轮机厂房内发生事故,政府没有公开”报道,纯属“无中生有”,是严重失实的报道。 万钢还称,快中子实验炉计划预计今年第二季重新展开,相关项目均照国家标准建设,国家核安局及环境保护部门也会24小时监督。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位于北京房山区,在市中心西南约40公里,快堆就建在其中,目前发电功率为20兆瓦,仅是大亚湾一个反应堆的2%。 快堆属第四代核能技术,产生的核废料较少,甚至能回收利用现有的核废料,安全性也更优胜。 不过,欧美在环保团体压力下陆续放弃快堆,日本去年3月大地震后也停用其唯一的快堆“文殊”,全球仅余中国、俄罗斯、印度仍在使用快堆,韩国、巴西也有相关研究。

阅读更多

BBC | 特写:金正男讲述“金家王朝”罕见内幕

金正男《父亲金正日与我 金正男独家告白》新书封面 去年12月去世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与《东京新闻》编辑委员五味洋治互通的150封电子邮件以及两人在澳门、北京先后共约7小时的谈话内容,经五味整理后出的书《父亲金正日与我 金正男独家告白》,最近在日本文艺春秋出版社出版,1月20日正式发行。 书的内容以两人互通的邮件为主,穿插了五味洋治对通邮间隙中传出的朝鲜消息引起的想法,以及前言“金正日的血骨”与结语“金正男回平壤的日子”。正文则分成五章:“北京的邂逅”、“150封电邮对话”、“澳门独家采访”、“来自祖国的警告”、“王子何以被流放”。 金家系图 书的第一页就是朝鲜“金总书记家系图”,(金正日家谱图见下)要理解金正男在金家的位置与告白背景,必须弄清金家结构。 金正日与元配洪一茜有位女儿金惠敬,金正日钟情金正男的生母成惠琳时,成惠琳是位漂亮的已婚电影明星。金正男夺人所爱、生下长子金正男。金正男说幼年时,父亲宠爱他是“补颗牙都获得名车奖赏”。 好景不长,金正日又与叫金英淑的女人生下女儿金雪松,然后又钟情出生日本的韩侨舞蹈家高英姬,并生下金正男的两个弟弟金正哲与金正恩,此外还有一位汉字名不详的女儿。成惠琳患了抑郁症,赴莫斯科治疗至去世、高英姬后来患乳腺癌赴法国治病至去世。 失宠流亡 金正男9岁被送往瑞士留学,19岁返回平壤。他还记得初期父亲深感寂寞,但后来就对两个弟弟倾注了爱情。金正男说他从未与金正恩见过面,只与金正哲在海外见过几次。 10年留学后回国的金正男成为父亲警惕的“资本主义青年”,也令两个弟弟被父亲缩短了留学时间。寂寞的金正男经常流连平壤高级酒吧,更激怒了父亲。 五味在结语中说,金正男的资本主义思想令父亲认为他应该学习朝鲜政治,撤下金正男在经济部门的要职、支派到朝鲜秘密警察部门的“国家安全保卫部”任副部长。金正男对父亲否定自己深感失望、决定流亡。1995年金正男选择了离朝鲜最近、能制约朝鲜的中国流亡。结果“国家安全保卫部”副部长移行给了金正恩,可能是奠定金正恩世袭的基础。 朝鲜政治 不过金正男一再强调,他对政治没兴趣、不关心,他也再三说明父亲本来极力反对三代世袭,他相信金正恩继位是因为“朝鲜的特殊情况让父亲最终不得不做此抉择”。 金正男形容金正日是个严厉但爱情深厚的父亲,他还替金正日开发导弹、核武器辩解说,“地理上被列强包围的北韩(金正男称朝鲜为北韩)谋生的政治系统是正确的”。金正男解释朝鲜的错误国策是“父亲身边的奸臣们所致”。 金正男对朝鲜政治只表达两项固执,第一是经济数字是科学的,维持社会主义体制只能学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二是无所谓谁执政,只要能让朝鲜国民有饭吃、过富裕的生活。但他承认父亲虽也探索过,却最痛恨提改革、开放,金正男认为“因为改革、开放会令体制崩溃”。 朝鲜绅士 再三对父亲进言改革、开放的金正男说,父亲与他像一般家庭父子关系那样有好、有坏的时候。对金正恩,金正男从无恶言,只强调相信弟弟“有度量”。但在决定金正恩继承的前与后,金正男的态度明显有别。决定金正恩继承后,金正男开始表现忧心,认为金正恩体制不会长久,金正男认为朝鲜军方势力太大。 五味洋治书中说,金正男至少两次遭遇暗杀计划,一次是在他游奥地利时,是奥地利政府破坏了计划,这次计划日本外务省也在案。还有一次计划在中国,结果被中国政府强烈制止。 五味指出,金正男与金正恩涉及了围绕他们的母亲形成的两个势力。但金正男强调,现在监护金正恩的金正日妹夫张成泽也很爱护他,对他有特殊感情。 从金正男的电邮看得出他是个既懂东方礼貌又深染西方价值观的绅士,五味再三问他难题时,他只不断地道歉,他也懂得感谢记者周末给他发邮件,并对日本记者们日夜守在家门外想采访他的职业精神受感动。去年日本大地震后,金正男还经常表示他对日本灾民的关切,他也对日朝之间难以解决绑架问题深表遗憾。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西藏送国旗、送领袖像进村入寺

西藏自治区政府日前表示,当地在开展“送国旗、送领袖像进村入户进寺庙活动”中,赠送数量已超过100万。面对中国藏区僧众自焚及抗议事件不断升级的状况,当局强化所谓的“思想教育”究竟能否奏效? 中国官方的“中新网”1月24日报道说,农历除夕上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自治区党政大院内举行了隆重的领袖像揭幕和升国旗仪式。 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当天表示,这幅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四人头像,按上中下顺序排列的领袖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去年7月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中,赠送给西藏的。目前,正在当地开展的“送国旗、送领袖像进村入户进寺庙活动”中,送出的国旗及领袖像已超过100万面(张)。 自2008年西藏拉萨发生“3•14”事件以来,中国政府集中针对寺院僧侣进行的所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一直没有减弱。但过去一年至今,藏人因抗议当局西藏政策而采取的自焚事件却已发生了至少16起之多。 美国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杨建利博士指出,中国政府面对当前不稳定的西藏形势,继续试图通过强化政治宣传取代藏人的宗教信仰,而以赠送国旗和领袖像的方式并不能替代达赖喇嘛在藏人心中的地位。 “中国政府这个新的举措是长期以来对西藏进行统治的方式的延续,因为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最害怕的而且最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藏人心目中达赖喇嘛的崇高威望。所以,它现在用了一个最愚蠢、最野蛮的办法就是往藏传佛教的寺庙里、往藏人的普通家庭里面送领袖像、送国旗。这就可以看出来中国政府对宗教的无知和野蛮,同时用这个做一种标志说西藏就是中国的地方,这也是非常愚蠢的。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西藏的抗议不断升级,因为你用的办法比以前的还要愚蠢,还要野蛮。” 中新网的报道说,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要求各地寺庙必须首先落实有关悬挂国旗和领袖像的“九有”规定,包括各寺庙必须有中共四位领袖像、国旗、道路、水电及《人民日报》和《西藏日报》等。 位于印度达兰萨拉的“藏人行政中央”《西藏通讯》刊物主编桑杰嘉向本台记者表示,在中国政府强化思想教育及武力控制的双重压力下,藏区目前的自焚及抗议事件出现了明显升级的趋势。 “今年特别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派遣两万多名干部到基层。他们每家每户地走访。家里面供养达赖喇嘛的相片的话,他们就会禁止。中共为了进一步的统治,给他们洗脑,他们就送这种领袖的照片。大家都知道在西藏的各大寺院一直是反抗中共的这种统治,反对爱国主义教育。如果让他们去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达赖喇嘛的照片。几千年来西藏的寺院根本没必要政府去供养它。为什么政府会掏钱去资助这些寺院呢?其实它主要是想用资助的名义去控制寺院,去打压寺院、达赖喇嘛,或者说更有效地同化、洗脑西藏的民众。2011年是西藏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年。” 哈佛大学的杨建利博士指出,中国的民族自治问题只能在一个民主、宪政的政治框架下,通过对话才能真正的实现。 “现在已经16个人自焚了。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都是少有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用这么极端的方法提出抗议。那么中国政府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这样的控制。从这角度上来讲,有些人藏独最后的后台就是中国政府。这一点从客观效果上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必须创建宪政体制,使得从宪政机制里面决定的任何一部份的政治企图不管是要维持统一的,不管是要争取独立的,我们怎么能找一个宪政原点,这宪政原点是所有人都同意的。宪政权怎么得到呢?只能在民主体制下让它去实现。”   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1月22日发布的《2012全球年度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政府对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持续性的镇压政策。即便是在当局划定的自治区内,这些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也正在日趋减弱。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