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大军

屋漏偏逢连阴雨,未来10年或为多事之秋?

中國的人口负债、金融危机、未富先老、财政汲取能力停滞等危机将在未来10年内接踵而至,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它们的合力足以使中國经济陷入长期衰退,而经济衰退必然引发社会混乱与动荡,未来10年中國将进入多事之秋。   1.人口红利即将耗尽,人口负债不期而至   改革开放之初,中國资源不足,又无技术,更不能去殖民,为什么能经济能起飞?就是利用劳动力优势进行原始积累,从“人口年轻化”中获得大量的“人口红利”是个重要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10年,中國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达到了最充分的状态,从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与日本及“四小龙”的“东亚奇迹”非常相似[1].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它被形象地比喻为人口所带来的一种“红利”。   有研究显示,在1970-1995年期间,东亚的高速经济增长中,人口红利因素的贡献比率在1/3-1/2之间。而根据社科院蔡昉的研究,中國1982―2000年间,人口红利对GDP增长的贡献比率高达26.8%,换言之,过去20多年,中國经济的高速增长,有1/4以上是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2].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在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经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模式的过渡(第一阶段),最终要转变成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晚期,少年儿童数量在继续减少的同时,老年人口数量则快速增加,此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速度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总抚养比上升较快,经济增长将受阻。这时又会出现人口负债。简言之,人口负债即已经预先支付、今后要偿还的人口发展代价。   据人口学者估计,大约到2013-15年,中國的人口红利就将耗尽,劳动力供给优势将不复存在。与之相伴随的我国发展模式——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也将走到尽头。   根据蔡昉的预测,2015年是“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因为此后,随着人口老年化速度上升,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口负债”。到2017年,中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在少儿抚养比仍然高达26.4%的情况下,老年抚养比超过14%,中國从“人口红利”蜕变为“人口负债”如此之快,以至于可能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少1/3[3].   2.储蓄率下降引爆金融危机   中國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其要害一定在银行。因为中國的银行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银行,且银行规模远比保险和证券市场庞大。   中國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金融家的质疑中,顽强支撑到今天,实际上靠的是三道防火墙:对内垄断、对外隔离、以及高储蓄率。   中國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约为20%左右[4],之所以还没有爆发危机,原因在于中國的高储蓄率,人们别无选择只能把钱存到国有银行。一旦这些条件改变,不良贷款没有高额的存差做掩护,银行离危机就不远了。   2006年11月,我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先于中國自身的民营银行,获得在中國境内全面开展金融业务的资格,人们存钱从此有了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徐滇庆 预估,如果有10%的资金转投外资银行,中國银行的危机就将显露出来[5].

阅读更多

设审查新门槛 中国严究外资并购

中国宣布,将启动一个国家级投资审查机构,实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评估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的合并和收购是否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封杀举措 外港澳台资一视同仁* 名为“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三月初开始生效。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说,安全审查的范围包括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以及取得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进行并购,也参照该规定执行;审查内容包括并购交易对国防安全的影响、对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的影响、对社会基本生活秩序的影响,以及对涉及国家安全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等。 *中海油为鉴 外资遇门槛 * 路透社说,这是中国政府对外资在中国经商设立的新“门槛”。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增长,仅去年一年就吸引到1,05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新成立的审查机构将让中国能够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封杀海外公司对中国企业进行收购的企图。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5年欲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被美国国会以国家利益为由封杀,这是中资收购外资遭到的最大挫败;此后,中国08年推出反垄断法,拒绝了数家美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的收购,包括可口可乐收购果汁生产商汇源的努力。 *政治、经济双轨走* 北京“大军智库经济咨询公司”主任仲大军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对外企在中国的并购进行限制不仅仅出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至关重要。 仲大军说:“从国际背景看,美元不断贬值,包括欧元在内的许多国外货币在贬值;拿着正在贬值的钱到中国收购企业,这对外商来说是合算的买卖。 这也是导致近一两年间西方大量资金到中国收购的重要经济因素。” 仲大军表示,中国在这类买卖中属于经济上“不合算”的一方;不过在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中,中国引进的不仅仅是资金,更多是外企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现代化管理模式等“软件”。 *国际投资兴致受挫* 涉及并购安全审查的企业包括境内军工及军工配套企业,重点、敏感军事设施周边企业,以及关系国防安全的其他单位;境内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农产品、重要能源和资源、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运输服务、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制造等企业,而且实际控制权可能被外国投资者取得等情况将被严格审查。 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邦信阳律师事务所(Boss & Young)的谢鸿铭(Hubert Tse)对彭博新闻社说:“中国的外资并购成为国家级别的投资监管机构的主要审查对象,有一些有可能会因为有损中国的国家安全而受阻,国际投资者可能不大欢迎。” 中国国务院将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具体承担并购安全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受国务院领导,由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牵头,根据外资并购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并购安全审查。 *澳洲先行  金砖国并购激增* 有分析说,中国这一评审机构可能相当于“澳大利亚投资评审委员会”(FIRB)。后者以国家利益为理由向该国财长提出建议,已经阻止或修正了几十笔中国对澳大利亚资源板块的投资。 根据“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拟进行并购交易的外国投资者首先向中国商务部提出申请;后者对属于安全审查范围内的并购交易应在5个工作日内提请联席会议进行审查。 彭博新闻社收集的数据显示,对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公司的收购去年猛增了80%,占全球2万2千3百亿美元总成交额的22%;金砖四国的收购者宣布的收购总额为4,020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74%。

阅读更多

中国对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示不满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日前表示,即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将成为对国际合作状况的最新检验。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示不满。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星期一表示,上世纪80年代,当7国集团尝试开展经济协作时,虽然“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焦点是汇率,但是各项相关支持政策却更为深远。 佐利克对记者说,在当今形势下,各国应采取一套类似的措施。首先,二十国集团的关键成员国应就制定结构改革议程达成一致,不仅是为了推动需求再平衡,也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 佐利克表示,美国和中国可以就一些具有互补作用的具体经济增长措施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可能就人民币升值进程、或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达成一致。反过来,美国也可能承诺不采取以牙还牙的贸易措施,甚至推进开放市场的协定。 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8日则表示,中国对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关注、有质疑,将在首尔峰会上坦率地与美方交换意见。 朱光耀表示,美方政策的宣布对全球金融市场是个震动。朱光耀说:“我们感觉,(美国)是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主要的货币发行国,应该承担稳定国际资本市场的义务,也没有考虑到,这种过度的流动性,对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的冲击。” 对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北京独立的经济学家仲大军对美国之音说:“影响就是通货膨胀吧,各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人民财富贬值,特别是像中国这种外汇储备多,重商主义,重储蓄的国家,对这种国家的人民财富来说,是一个大损失。” *仲大军:人民币早该升值* 对于美国近期宣布这项政策,是否是因为受到中国拒不升值人民币所产生的结果?仲大军说:“我在7、8年前早就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防止虚弱的美元,防止积攒太多的外汇。中国在早年没有眼光,意识不到这点,等明白过来,事情已经晚了。中国的关键是升值晚了,在6、7年以前,7、8年以前早就该升值。中国早该升值的时候不升,到现在就升晚了。” 二十国集团峰会举行在即,美国希望透过会议迫使人民币升值,并建立促使全球贸易平衡的机构。然而,美联储所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却使以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我们会坦率地与美方进行政策交流,但这种意见的交换和沟通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的一部分,希望通过20国集团峰会,通过彼此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交流沟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阅读更多

深圳挽歌

      深圳挽歌 (深圳  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吗?)   童大焕— 2010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日  FT中文网2010年11月5日、11月8日         深圳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就像中国大学最好的童年时代永远一去不回头一样!       2010 年 8 月 26 日是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换在 20 年前,这一定是一个重大的日子,全国各地都在思考深圳关注深圳。然而今天,这个日子好像已经变得稀松平常,就像每天太阳都会升起一样。除了一些学者在一厢情愿地寄托愿望,分析和期待今天和今后的深圳会不会、能不能像 30 年前引领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样引领政治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外,在绝大多数国人眼里,深圳已经无足轻重。虽然从表面上看,今天的深圳已经成长为国内第四大经济城市,但是,深圳的地位的确已经式微了,人们谈论未来的城市化,说的也是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或者更具体地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深圳只是一笔带过。人们对它的关注,甚至不如重庆、成都、西安这些未来即将崛起的城市。     1 、自负而又强大的行政机构    在原本寂静的日子里,倒是有一则消息让世人再一次聚焦深圳,但这一次聚焦,却几乎全都是审视和批判的目光。事件缘起于深圳向包括拥有资产 293 亿元的腾讯 CEO 马化腾、金蝶软件董事长徐少春在内的多名企业高管发放购房补贴或贴息。除了腾讯、华为、中兴、 TCL 、金碟软件等高科技企业的高管,这项补贴也包括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深圳大学、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的国家工作人员。消息被曝光后,舆论哗然,有人质疑这些拿着高薪的企业高管“发了财不去捐助也就罢了,还要贪这点小便宜就太不厚道了,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更多的是质疑政策有问题,不该这么锦上添花,政府理应雪中送炭。    针对质疑和争议,腾讯公司不得不回应,称马化腾长期将住房补贴、深圳市长奖等奖金用作慈善用途。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则只简单潦草地表示,马化腾领房补属于人才激励范畴,与其他社会福利政策无关。    实际上,早在深圳市于 2009 年 6 月 29 日 正式启动向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放住房补贴的工作时,文件发布后就遭到质疑。但深圳当局显然没有当回事,依旧信心满满地按着自己固有的逻辑和思路,一路走下去。    仔细分析住房补贴这件事,稍微有脑子想想的都会觉得滑稽:首先,那些动辄个人资产几千万甚至几百亿、年薪以几百万计的市场精英人才,能够对你每月几千元房补“上心”,并且将其作为个人和公司扎根深圳的“情感依据”吗?或者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深圳借此机会让公务员们也沾沾光,拿点住房补贴。这个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因为据我所知,深圳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在全国都是排得上号的,他们要拿房补,也可以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拿,不必这么曲线救国。    但他们为何要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呢?既把富豪高管们放在道德的火上烤,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骚;又给政府自己留下“嫌贫爱富”、“锦上添花”的恶名。明摆着吃力不讨好,仅仅是花纳税人的钱不心疼吗?    这件事也许有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就是当地负责此项决策的各级各部门官员,对自己的决策已经自负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竟至可以“力排众议”,“虽千万人吾往矣”;另一方面,则是深圳政府的钱太多,多得不知道怎么花,区区几千万几亿元的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根本不在话下。还有一点,就是可能还有一些人,思维还停留在政府包打天下的计划经济时代,以为现在这些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精英们,仍然需要他们像亲生父母一样细致入微地替他们考虑八十平米、一百平米的住房。    更大的可能,就是全国许多地方政府,包括北京,都在采取类似办法笼络人才,深圳不能甘居人后。这似乎是一个站得住的理由。但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其他地方往往有足够的后备人才为高精尖人才铺垫,而年轻的深圳却未必有。这恰恰是深圳最大的劣势。     2 、渺小而又匆匆的“深圳过客”    在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总是少部分人,绝大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但往往是底部的基础,决定了金字塔本身的高度和牢固程度。在深圳热衷于给高管发放政府补贴的背后,恰恰面临的是其人才资本或曰人力资本底部不牢的致命问题。    时间已经到了 2010 年,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是 1100 元,在富士康事件之前,富士康几十万深圳普通员工的底薪只有 900 元。我记得世界银行还是什么国际组织,经过测算,中国内地城市居民要想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须月收入达到 1600 多元。今日中国的货币存量是十年前的 4.5 倍,而十年前深圳普通工人的工资已达上千元。这意味着,今天 1100 元的工资,只相当于十年前的二百多元!工人相对工资急剧下降,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隐喻着作为中国改革排头兵的深圳,在中国未来的地位也将急剧下降!    在最近几年里,深圳一直是致力于禁止摩托车载客等低端产业(禁摩的理由也许千千万万)、千方百计防范甚至试图排斥城市“低端人群”的。此情此景,与给企业高管发房补两相照应,颇像一个嫌贫爱富的小市民,当你还在贫民窟、小巷里苦苦挣扎苦苦创业的时候,他总是不断地鄙视你排斥你,一旦你终于出人头地混出个人模狗样,他又千方百计巴结你讨好你,用小恩小惠笼络你阿谀奉承你。    深圳还是中国大地上人户倒挂最厉害的一座城市。过去 30 年间,深圳从一个 3 万人的边陲小镇快速崛起为一座承载人口超过 1400 万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然而, 30 年间,上亿人带着深圳梦中国梦来过这里,但只有 1400 万人留了下来,其中还有一大部分仍是匆匆的过客。一切正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目前,深圳常住人口超过 1400 万, 230 万户籍人口的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保障房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深圳超过 800 万的非户籍人口。    因为多数人没有户口,因为多数人的低工资,上亿人都只是深圳的匆匆过客,其结果,虽然使深圳很年轻,永远年轻——我指的是年龄结构,因此它没有养老负担,没有当代中国普遍遭遇的未富先老之忧,但是深圳,它把千千万万最底层劳工的社保企业缴纳部分大部分都截留了(这部分占社保的绝大部分),取得了利,却失去了道,失去了义。古人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至少在社保问题上,深圳不是君子。    在许多人还没有财富积累的时候,中国已经迅速走向资本理财时代,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没反应过来。同样的,在还没有完成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才观念转型的时候,中国已经迅速由资本时代向人才时代转变,绝大多数政府机构也都还没有反应过来。未来中国的经济支柱,将迅速由“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向“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转变。农业靠“天”,工业靠“机器”,所有第三产业,惟一依靠的是“人”。一个城市和企业的兴衰,“区别在对待人的态度”。传统的“擒贼先擒王”的招商引资方式和态度,已经远远过时,再聪明再伟大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都不可能独木擎天,而需要依靠众人之力,才能不断出创造出优质产品与服务。    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依靠的不是资源,不是资金(货币),而是人!未来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弱,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至于货币,我们早已告别货币短缺、进入了货币过剩的时代。 2010 年 10 月 19 日 《证券时报》报道,中国货币供应十年扩大 450% : 9 月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义货币 M2 余额达到 69.64 万亿元。据悉,目前我国的 M2 是 GDP 的 1.8 倍,而美国只有 0.6 倍,日本、韩国不过是 1 倍左右。    但是在长期畸形的人口、户籍、人才政策等等之下,深圳已经一次次错过留住大批人才、让人才“把根留住”的时机,在人物——人才——人力这个阶梯上,它留住的只是少量人物和大量垫底的人力,而没有足够的大量的人才(多数人才也是从“人力”中成长起来)支撑,深圳的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可能长期维持。以腾讯为例,其 60% 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腾讯的自主创新工作已经进入到企业开发、运营、销售等各个环节当中。 2007 年,腾讯投资过亿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设立了中国互联网首家研究院——腾讯研究院,进行互联网核心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但我可以肯定,它未来的主要研发人员,一定是来自上海、北京,而不是深圳。因为北京、上海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而深圳没有。北京、上海原有城市人口更多,容量更大。深圳没有及时抓住这两个地方僵化的户籍制度的漏洞,为自己海纳百川网罗各类各级人才,而是一味亦步亦趋地学习北京、上海对外来人口的排斥政策,将自己套上枷锁,使自己背上沉重的补课包袱。如今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即使意识到了,补课也已经来不及。    更早的 2003 年前后,坊间就传出在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两大高科技企业——中国四大通讯设备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之二——中兴和华为拟把总部迁往上海的消息;平安保险和深圳市排名第一的纳税大户招商银行,也都实行“金蝉脱壳”——公司实际上已迁往上海,但名义上的总部还留在深圳。    如果深圳的人才战略不彻底从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出发,除了少量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飞鸟式人物偶尔在深圳降落,下面将只会是大量蚂蚁般的“人力”甚至是永无出头之日的廉价劳动力,那么,整个深圳和深圳企业的品质将不可能实现“腾讯化”、“中兴化”,更大的可能是“富士康化”,最好的结局是“华为化”——即虽然工资待遇不菲,但也基本上是靠拼命得来。     3 、辉煌已经是昨日的故事    今天我们再来盘点一下深圳的昨日辉煌,似乎一切都已经成了陈年旧事,就像“我的祖先曾经阔过”一样。    今日中国赫赫有名的著名公司,出自深圳的大都有一个明显的时间标志:生于 1980 年代或者 1990 年代,亦即深圳风华正茂的草创年代!中兴通讯, 1985 年成立;华为, 1988 年成立;平安保险, 1988 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招商银行, 1987 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 1990 年12 月1 日 成立,而深圳证券市场的起步最早应追溯到 1986 年; 1994 年在美国经历了互联网的革命浪潮, 1999 年经过了中国互联网浪潮,腾讯公司则于 1998 年 11 月成立于深圳……    从此以后,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 年 11 月 11 日 )之后,开放已经不再是重点,改革才是全民关注的焦点所在,深圳也渐渐沉寂。而深圳诞生的本土企业也因为人才资源不足等种种原因“金蝉脱壳”,向城市更大、人才储备更丰富的其他城市靠拢。    传统的“筑巢引凤”时代渐行渐远,新的“公司向人才靠拢”时代开始了!     4 、能否重当改革的重任    深圳也不想自甘堕落和平庸,也想延续往日的世人景仰和荣光。然而,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又是一回事。昔日深圳之敢作敢为,就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甩开膀子大干了一场,天时地利人和,使它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深圳已经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城市,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尤其是政府收入等多个方面都长期居于中国前列。与三十年前相比,深圳已经是腰缠万贯的“大富豪”。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深化改革难免会带来许多牵制和羁绊,不再像三十年前那样可以轻装上阵。其中最大的牵制,不是来自别处,恰恰来自政府自身——政府太强大了,而社会和个人太渺小。政府要想改革社会和个人,就像捏一只蚂蚁拔一根头发那么容易,但是社会和个人要想动政府一根毫毛,可能就像搬一座大山一样艰难。    早在 2004 年,深圳市就计划在当年底实现全市土地全部国有化,名义上是全市户籍人口全部改为城市居民,使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社会体制的城市,实际上的目的是政府土地储备。该次城市化进程涉及宝安、龙岗两区 218 个村 27 万村民,两区总量为 956 平方公里的集体土地,除了“已建成区、经批准尚未使用的建设用地、山林地、坡度大于 25 度不作为建设用地的园地”这四类土地以外的 260 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变为国有。( 2004 年7 月1 日 《新京报》)此等气魄,大有行政力量气吞万里如虎之势。    深圳市力主开办的南方科大的遭遇也让人感到,和成立之初相比,“行政化”的力量如今在深圳已是何等强悍。南方科大“去行政化”、教授治校的办学主张和全球海选校长、海内外招聘教授的漂亮开端与宏观蓝图,以及敢逆潮流而动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最终被聘为校长,曾让对内地教育备感失望的社会各界望穿秋水寄予厚望。但是《人民日报》日前报道,虽然申请早递上去了,校园建设也已开工,南方科大筹办已长达 3 年零 6 个月,至今仍未获批复。南方科大遭遇的尴尬,恰恰来自它一门心思要去除的行政化:一是和深圳的关系要“磨合”,甚至要“妥协”,楼顶漏水想修,却拖了一个多月还没动静;买一台办公电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走程序”;二是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就是国家教育部)公关,想及早拿掉那个“筹”字,必须按照行政化逻辑:根据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置,必须从大专开始,然后是学院、大学,要按部就班地发展。但南方科大的目标却是一步到位建成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把南科大办成深圳版的香港科大。香港科大可谓大学史上的“奇迹”,这所 1991 年由香港斥资近 20 亿美元打造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仅仅十几年,就已经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上跻身百强,一些专业甚至处于世界一流。它的成功法宝,一是耗巨资全球选聘一流教授,二是教授治校。显然,深圳不缺钱,但是,在深圳办事要想像香港一样“去行政化”,或者说拥有香港一样的行政效率,可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2003 年 1 月,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编纂的《 2001 - 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曾把深圳作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而上海、北京以及广州分列其后。编篡该《报告》的专家解释,深圳即将实施的“行政三分制”将对深圳的发展起到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专家们一致看好深圳的城市发展潜力,在数据运算的基础上,把深圳的发展潜力放在了全国首位。    那时候的“行政三分”,的确把深圳又一次抬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写下《深圳,你被谁抛弃》并差不多引起网络全民大讨论的呙中校,也专门为“行政三分”写下了另一篇网文《深圳,你不会被抛弃》。    然而,七年过去,如今再回头看“行政三分”,不过是“风过水无痕”的空气振动而已,什么也没有留下。    今年 8 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出炉了 2010 全球城市排行榜,北京凭借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商业活动等综合影响力入围前 15 强,不仅名列中国内地各城市之首,还超过柏林、马德里、维也纳等发达国家的首都,成为前 15 位城市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首都。    仲大军认为,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的确如此。从世界范围看,在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地区,人口越稠密地区经济越发达,这就是规模效应。人口规模优势和密度优势使得‘人多力量大’,能够主导世界市场,更容易获取全球资源。比如日本自然资源缺乏,但是能够获取全球资源,而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只能廉价出卖资源。    今后的城市竞争乃至于国家竞争,人口的数量、质量和聚集程度是最重要的衡量因素。眼睛只盯住金字塔顶端极少量“高端人才”的行为,显然是因小失大,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可惜在过去 30 年里,深圳没有认真思考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而失去了一次次送上家门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机。补课,就要补所有“深圳人”的各项权利保障的课,也许也还来得及,但它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不知道它有没有这个魄力。    今天,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一个新的“三十年的十字路口上”,许多人再一次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深圳。过去的 30 年,深圳在经济改革上带动全中国,人们普遍期待未来的 30 年,深圳能在政治改革上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深圳具备政治体制改革的市场基础,期待深圳这一层面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但是,我的看法比较悲观。    深圳的行政力量如今太强大了,强大到缺乏足够的自省,又岂能指望它能作出更深刻的、甚至伤及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改革?    在庞大机构的阴影下,“深圳人”多数又显得太卑微、太渺小。深圳的人才储备、对外的人才吸引力,都不如北京、上海甚至上海周边的一些城市。    因此,接下来也许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深圳一天天平庸、没落下去,它靠吃老本就足够吃一阵子的,不能指望它再一次充当中国改革的号角和急先锋,就像北大靠吃名声的老本就够了,我们再也不能指望它成为教育改革的急先锋一样。    在此,我只能给深圳唱一曲挽歌,歌名就叫“好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    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    如果此文能激起深圳“知耻而后勇”,进行大刀阔斧的“自我革命”,那么,我将会为我“预言”的失败而高兴,同时也为深圳感到高兴。     5 、深圳启示录    没有个体的崛起,没有大众的崛起,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会有真正的、持久的崛起;没有个体的强大,就不会有城市、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决有个体的自由、尊严、安全与富裕,也就没有城市、国家的最终自由、尊严、安全与富裕。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超级强大的行政力量下都很难有真正强大的企业和个人,而个体的强大,才是社会创新与活力的真正源泉。政府的角色,理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谦虚、谦卑、谦抑,不要把自己当成包打天下无所不能的角色,而应该退回来,彻彻底底退回到“守夜人”的本分上,切切实实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提供特殊的服务。 (作者为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阅读更多

深入浅出地介绍美联储的神秘性和私有性

    深入浅出地介绍美联储的神秘性和私有性 作者:浏星雨 宋鸿兵先生编著的《货币战争》一书,以它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博得了畅销书的头衔。一位读完了这本书的大学生说:虽然书里所述的事实大多不靠谱,逻辑也牵强,但是还是有收获的,它让我知道美联储竟然是具有私人性质的中央银行,几十块的买书钱花的值。 《货币战争》对美联储是这样描述的:“许多年以来,究竟谁拥有美联储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美联储自己总是含糊其辞。美联储对股东情况严守秘密。”(笔者注:——事实上,笔者拿到了美联储股东名单和分红表;事实上,宋鸿兵先生自称曾工作过的机构就是美联储的股东,每年从美联储领取6%的股息。) 书中还说:“大量的国会记录和法律案例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可是有多少美国人、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知道这一点呢?这才是问题的可怕之处!我们以为“自由公正”的西方权威新闻媒体会报道一切真相,原来真相是大量的事实被它们有意地“过滤”掉了。那么美国的教科书呢?事实是,各种以国际银行家们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为美国的下一代挑选着“内容健康”的教科书。” 宋鸿兵还在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提出:如果说美联储不是“私人垄断的中央银行”,为什么美联储的股份不是公开交易的而必须是家族继承和几家银行持有?美国的其它银行、其它富豪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之类的为什么不能买到这个只赚不赔的股份呢?(笔者注:——事实上,美联储的股东有2500家之多,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富豪只要在联邦政府注册成立一家银行,就会被强令缴纳美联储的股票认购金,被迫做美联储的股东,每年领取6%的股息) 其实这个秘密,只是无知者的秘密。因为谁也没有替这个“秘密”守秘。出版于1948年的《经济学新论》,是一本经济学基础入门教科书,其中文版本也已经出过多次了。书中早已详尽地叙述了美联储的私有成分,更遑论大量的经济杂志和文章了。 另外在美国的政府网站,国会网站,甚至在美联储自己的网站上,美联储的性质和结构,功能和职责,股东和分红,发钞和铸币税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现在我就依照官方信息,对美联储深入浅出地做个详尽的介绍。 我曾在《中国的中央银行也具有私人性质》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基本组织架构和功能类同于美联储。中国政府正是按照美联储的样子模仿出了中国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只是,中国政府先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人民银行”,再强行收缴存款准备金,并给成员银行返还“利息”;而美国则是先用联邦法律强迫银行入会,强行收缴股票认购金,用以成立“联邦储备银行”,而后给成员银行返还“股息”。 美国的中央银行系统里面有“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中国的中央银行系统里面有“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其6名委员会成员由1名书记和5名主席组成。 美国的中央银行系统里面有“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中国的中央银行系统里面有“货币政策委员会”,共13人,由政府官员,人民银行代表,商业银行代表,银行业协会代表和经济研究机构的代表组成。 美国的中央银行系统里面的实体业务部门为“12个分布在全美的联邦储备地区银行”;中国的中央银行系统里面实体业务部门为“在全国建有几十个分支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 如果大家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结构和功能也不太熟悉的话,那我就用一个更为中国人熟知的例子来概述一下美联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假如美联储就是一个经济“王国”,而这个“王国”由三部分组成: 一, 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央政治局——“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其主席就是党-主席,是最高发号司令者。大家熟知的格林斯番便是。 二, 政治局领导下的中央书记处——“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按照政治局的意图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 三, 具体实施部门国务院——“联邦储备地区银行”,其实就是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机械手臂了。它在美联储里就是会计,出纳,搬运工和仓库保管员之类的角色。 只是这个管理系统不是先用纳税人的钱建立起来,再进行收税的。而是先以法律手段强制“王国”内大户人家按照存款6%的比例上缴股票认购金建立起来的。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节,中央政治局——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 按照美国的法律《联邦储备法》,美联储系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它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监管商业银行运作,维护金融秩序并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金融服务。 美国宪法规定货币发行决定权在国会,而国会则通过立法将具体的货币操作授权给美联储,所以美联储发行货币具有合法性。美联储在美国国会的“国家货币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定期向国会述职,接受国会的质询和监督。 美国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规定美联储的责任为:1,维持较高的就业率;2,相对稳定的物价;3,维持适当的长期利率。所以,美联储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这3个基本点展开的。象我们中国的中央银行所强调的“为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服务”,则不是美联储的法定职责,所以美联储没有制造通货膨胀,贬值美元货币的内在动力。 按照美国国会的“释法”,设立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是一个联邦中央机构(在2007年,拥有2025名职员)。 “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全部由总统提名,并经国会通过。任期为14年,比国会议员和总统的任期都要长得多,基本类似于美国联邦大法官。决策机制为 “投票制”。这7名成员全部为国家公职人员,不得兼职于赢利机构,也不能拥有股票,更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意。这就如同布什当选总统后,必须和原来的家族生意断绝联系一样。 “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指导并监督下属的12个联邦储备地区银行开展业务。“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有权力决定存款准备金率,联邦基准利率和窗口贴现率等主要货币操作手段。 “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还负责监管几千家美联储会员银行,外国在美银行以及美国在外国的银行分支机构。并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 美联储颁布的法令,有些针对所有金融机构,有些则仅仅对会员银行有效。 第二节,中央书记处——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 “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于1935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联邦储备法修正案》设立。其目的在于监控市场操作,并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美国国债来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由12名成员组成。其中7名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为其当然的委员,一名委员由联邦储备纽约银行行长担任,另外4名委员由其他11个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轮流担任(任期为1年) 传统上,由“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主席(比如格林斯番)担任“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主席,由联邦储备纽约银行行长担任副主席。决策机制为“投票制”。这12名委员全部为国家公职人员,不得兼职于赢利机构,也不能拥有股票,更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意。这就如同布什当选总统后,必须和原来的家族生意断绝联系一样。 每年,美联储的帐目和操作都将由公共机构进行审计,并接受美国财政部下属的政府审计办公室审查。审计和审查结果按照法律公开并送交国会并接受审查和质询。 第三节,国务院——联邦储备银行 分布于全美国的12个联邦储备地区银行也是按照美国的法律《联邦储备法》设立的,它是“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的具体业务执行机构,也就是美联储的操作手。 按照美国国会的“释法”,12家联邦储备地区银行基于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而设立。但它们的实体部分含有公众和私人两部分元素。 这一部分,是美联储系统遭受非议最大的部分。因为它是由“股份”组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组成的。 美国土地上运作的所有银行,按照注册机构来分,可以分为两类银行。 一类,是在联邦政府注册成立的银行,这类银行必须入会美联储,并按照资本和盈余6%的比例认购“股份”。这是以法律手段强制执行的,这部分资金没有利息。这类银行有1500多家。 一类,是在各州政府注册成立的银行,这类银行可以自愿选择入会美联储,或不加入美联储。因为,入会美联储有权利也有义务,所以只有900家州“立”银行选择入会美联储,而大多数,数以4500计的“州”立银行不是美联储的股东,当然就不用缴纳会费,或认购股份了。 和中国的银行稍有不同,中国人民银行会给上缴存款准备金的商业银行返还“利息”,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不给会员银行按照法律上缴的基本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也不给合同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而只给6%的“股息”作为补偿。(从2008年起,按照新的法令,美联储也将像中国人民银行一样给各类准备金支付“利息”) 依照美国联邦法律规定,美联储的股票只是名义上的股票,这种股票不能转让,也不能抵押。股东银行的投票权也不依照股份大小而定,也不代表经营权的大小。 写到这里,我想起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股票。比如以前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它们是农民入股建立起来的,但它们的中央总社,省级社和地市社都是不择不扣的政府机构,当然现在又改制了。还有公私合营时期的原厂主的股票,也只是个领取低廉“股息”凭证,不能转让,不能抵押,更遑论投票权和经营权了。 这6%的“股息”看起来不低,因为现在购买美国国债的利息也只有5%左右。但是,现在这个低利息在美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大多数时期,存款利息都高于6%,更遑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了。各位读者想想看,中国银行的存款利息和房屋贷款利息的利差有多大。自从美联储成立后的94年来,所有美联储股东一共领取了97.31亿美元的“股息”,平均每年约1亿美元。而股东银行所付出的代价是数千亿美元的资本金和准备金“无偿”地提供给美联储使用。 如果说,中央银行是个“抢劫”机构的话,那么美联储首先“抢劫”了法律规定可以抢劫的联邦“大银行”,而大多数“州”立银行则依照法律躲过了“抢劫”。美国用抢劫“大银行”的钱建立起了为全美国人服务的中央银行系统。如果,美联储不是抢劫了美国的“大银行”,那么美联储的建立和运行费用就会转嫁到美元持有者的身上。 有些读者会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认为这些“大银行”入会美联储,成为美联储的股东,所贪图的远远不是那个只赚不赔的6%的“股息”。因为宋鸿兵先生说了,这点利润大银行家们是不会正眼瞧的。宋鸿兵先生说了,大银行家要的是美联储的实际控制权和货币政策制定权,大银行家想要攫取的是超额垄断利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入会美联储成为股东后,会有那些权利,又是怎么样控制美联储的。 权利之一:上面谈到的可以领取6%的“股息”。 权利之二:享受美联储相关的具体金融服务。 权利之三:下面要重点谈谈的股东银行的入选联邦储备地区银行“主任委员会”的权力。 12个联邦储备地区银行中的每一家都有一个行长和一个副行长,还有一个“主任委员会”。 联邦储备银行的“主任委员会”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的三名代表会员银行的利益,其中三名代表公众和国家利益,另外的三名代表中间利益。 第一类,三名主任委员由会员银行选举出的代表担任。每个联邦储备地区银行都有几百家会员银行,这些银行竞争性地选举符合自己利益的三名主任委员。这些被选出的主任委员往往就是会员银行的高层人士。 第二类,三名主任委员,也由几百家会员银行选举产生,但被选举者为公职人员,不得兼职赢利机构,不得持有所属银行的股票。他们既代表选举他们的会员银行的利益,也代表他们身份所决定的国家和公众利益。 第三类,三名主任委员,由“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直接从公职人员中任命产生,并且法定担任主席和副主席职务,以代表公众和国家的利益。 其结果是一个互相制衡的“委员会”产生了,两边的三个争取中间的三个,头儿站在国家和公众一边。 这个“主任委员会”的9名委员都可以提名一个联邦储备地区银行行长和副行长的人选,投票选举产生行长和副行长,最后由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这些被选举出来的储备银行行长也同样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不得兼职于赢利机构,也不能拥有股票,更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意。 这样选举出来的地区行长有5人可以入选“联邦开发市场操作委员会”,但进入不了最核心的中央政治局——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 就这样,大银行家通过他的小舅子找了个小舅子的邻居,这个邻居又找到他的一个同学,这名同学代表他进入书记处当书记,这个备受各级监管机构和联邦调查局(FBI)关注的小舅子邻居的同学是否能为“大银行家”赴汤蹈火,只有天知道了。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联邦储备地区银行的发言权和经营权都不是依照股权大小来排定的,更何况处于核心地位的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 宋鸿兵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说:美联储的股份只由几家隐秘的国际大银行家所持有,并且只能家族继承。宋鸿兵在它《货币战争》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并且还说美联储对股东严格保密。笔者不知道宋鸿兵是看不懂英文材料,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意欺诈图书消费者。笔者这个中国人轻易地就拿到了美联储的股东名单,并且连它的红利分配表都顺手捏来。下面这个表格是10年来美联储股东数量的变化情况。 表 :11年来,美联储股东数量变化表 —————————————————- 年份——股东银行(国立银行 + 州立银行)  非股东银行 —————————————————- 1997年      3543     (2551 + 992 )          5560 1998年      3401     (2407 + 994 )          5330 1999年      3321     (2312 + 1009)          5208 2000年      3164     (2174 + 990 )          5094 2001年      3058     (2090 + 968 )          4981 2002年      2977     (2030 + 947 )          4850 2003年      2890     (1961 + 929 )          4833 2004年      2794     (1880 + 914 )          4792 2005年      2698     (1796 + 902 )          4787 2006年      2593     (1696 + 897 )          4775 2007年      2489     (1615 + 874 )          4752 ————————————————–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布什上台以来,美联储“国”立大股东银行倒闭或被吞并了936家,即在10年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美联储“国”立大股东银行倒闭或被吞并。而在同期非美联储股东的“州”立小银行的倒闭或被吞并率为14.5%。看来,按照宋鸿兵的逻辑,布什早就被神秘的国际大银行家暗杀了。 第四节,美联储如何发钞,如何处置铸币税 参观造币厂,电视上的美钞厂的印钞机,心跳比它还快。 第四节,美联储如何发钞,如何处置铸币税 参观造币厂,电视上的美钞厂的印钞机,心跳比它还快。 ———–许多读者对于美联储需要用美国国债进行抵押的美元货币发行机制耿耿于怀,并替美国人抱不平,为什么美国人用美元还要缴纳“债息”?其实,这是剥夺行政机构(联邦政府)发钞权,限制独立央行的发钞权,并将发钞终审权归于国会的绝妙制度设计。 ======未完待续 第五节,美联储是如何赚钱和花钱的 美联储是个独立于行政机构(联邦政府)的国家中央机关。它的独立性类似于美国联邦法院,它的盈利性类似于美国的能源署等政府部门。它在市场操作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盈余绝大部分必须按照联邦法律上缴国库(联邦财政部)。 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美联储系统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中央政治局——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拥有2025名职员(2007年),它只花钱,不赚钱。它在2007年的开支为2.96亿美元,2006年的开支为3.054亿美元。 二,中央书记处——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它是一个兼职机构,人员和费用分摊在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 三,国务院——12家联邦储备地区银行,它是美联储的实体部分,它有大量的支出,更有巨量的盈余。 联邦储备地区银行的营收渠道大致有如下几种: 联邦储备地区银行所掌握的外汇储备的投资所得;外汇操作所得(也常会亏损);给存款机构(储蓄银行)放贷的利息收入;提供具体金融服务所收取的手续费(比如支票兑现,资金转账和自动清算等)。 以2007年为例: 放贷利息收入:      0.713亿美元 外汇投资收益:      5.74亿美元 有偿服务收费:      8.78亿美元 预订服务补偿费:    6.35亿美元 其他收入:         1.20亿美元 国债利息收入:    402.98亿美元 —————————— 总收入为:        425.76亿美元 联邦储备银行收入最大的一块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所获得的美国国债的“债息”,这是因为美联储也像中国人民银行一样购买了美国政府的各种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国债,数额有近8000亿美元之多,2007年的平均“债息率”为4.95%,2006年的为4.63%,2005年的为3.84%。所以每年的“债息”收入达数百亿美元之多。 在2007财政年度,美联储系统的所有收入为426亿美元。运作开支为43.82亿美元。2006年的收入为384亿美元,运作开支为34.2亿美元。可见,如果没有国债利息收入,那么美联储就将每年亏损十几亿美元。 整个美联储系统开支的大头为运作费用,在2007年,这部分的费用为32.89亿美元,其中的22.42亿美元属于人头费,用于支付21596名职员的工资和退休医疗人寿保险等福利开支,另外10.3亿美元用于办公和基建。 2007年,中央政治局——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的2025名高级职员的实际平均年薪为9.2万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收入的2.47倍(3.75万美元)。2007年,中国的人均收入约为7000元人民币,如果中国央行高级官员的平均年薪能够达到2万元人民币,那么就大大超过美联储高级职员的平均水平了。 2007年,国务院——联邦储备银行的19535名职员的实际平均年薪为6.95万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收入的1.85倍(3.75万美元)。2007年,中国的人均收入约为7000元人民币,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职员的年薪能够达到1.5万元人民币,那么就大大超过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职员的平均水平了。 在美国金融行业中,这样的薪资福利水平说明了美联储还是相当“清廉”的。(详细请见《美联储的清廉程度惊呆了我》一文) 开支的第二大部分为发行美元货币的费用,在2007年,这部分的费用为5.76亿美元。虽然印刷一张1美元的纸钞成本只需要6美分,但是美元纸钞需要经常更换,比如5美元纸钞的平均寿命只有16个月,10美元的为18个月;1美元的为21个月,寿命最长的100美元纸钞也只能用7年时间。拿1美元的纸钞来说,同1美元的纸钞已经被重复印刷了50次之多,其印刷成本已经超过其面值。所以美联储自从成立以来,美国财政部印钞局所印刷的美元总数中有90%是用来替代磨损的原有美元的。94年来,美联储总共为印刷美元纸钞支付了  X 亿美元。 开支的第三大部分为转入“联邦储备管理委员会”所设置的开支账户,为3亿美元(此笔已经包含在整个美联储系统的运作开支32.89亿美元内,不应该重复列出,下次修改时,考虑删去) 开支的第四大部分为支付给几千家储蓄银行的利息开支,为2.4亿美元。 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大家最为之揪心的美联储股东的分红。在2007年,约2500家美联储股东所得的分红总额为9.9亿美元。平均每家股东银行分得400万美元的红利。 自从美联储成立以来,共有97亿美元被美联储股东银行所瓜分,平均每年1.1亿美元。 最后一部分,上缴美国国库(联邦财政部)。在2007年度,美联储上缴国库346亿美元;在2006年度,美联储上缴国库291亿美元。 自从美联储成立以来的94年中,美国国库(联邦财政部)从美联储一共获得了6089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平均每年65亿美元。(开个玩笑:美元发行权是个好东西啊,美国一年可以白赚几十,几百亿美元的收入,掠夺了全世界) 结果出来了,谁享受了美元的铸币税?是美国国库。所以那些同情,惋惜或为美国人抱不平的中国读者这下可以放心了。有正义感的读者该要诅咒宋鸿兵,仲大军之类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了,他们伤天害理,制造谎言,愚弄我们中国人。 要知道,在创造了独特的三权分立的宪政国家的美国人民会有那么傻瓜吗?他们能任由所谓的国际隐秘的大银行家们掌控他们的经济命脉吗? 本人可以替你代办入会美联储,帮助你成为只赚不赔的美联储股东 浏星雨72可以代为有志于入会美联储的银行申请成为美联储每年坐收红利的股东。成为美联储的只赚不赔的股东后,不但坐收股息,还能有望成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主任委员会”委员。 有关事项和申请材料的准备,请登录下面的美联储申请地址:(地址暂被笔者隐藏,需要者跟贴免费索取) 美方联系人为: William L. Gaunt, Assistant Vice President (215) 574-6167 Judy Lynn, Applications Analyst (215) 574-6171 Lisa R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