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广 | 中国观察: 中俄呈现连手抗衡美国的态势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美国正积极推动重返亚洲战略布局,中俄却悄悄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逐步升化战略合作层级。俄罗斯总统普丁近期访问北京,并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已呈现中俄连手抗衡美国的态势。”“中俄战略合作并非即兴之举,它既取决于双边领导人的共同认知,也是顺应国际情势发展的需求。面对美国的战略东移,北京需要俄国扮演杠杆角色,以牵制美国。对承受北约东扩及导弹防御体系压力的俄国来说,拉拢中国并试图把上合组织转型为‘东方的北约’,是突破西方围堵的重要途径。”“不过,深入观察,中俄现阶段虽具有‘准军事联盟’关系,但基于双方遂行战略目标的策略不同,对美摆出战略合作的姿态,仍重于实质的军事对抗。普丁此行与中方达成多项军事协议,较具警告美国的意义。 ” “中俄建构‘北京-莫斯科轴心’的概念,虽不意味抗美军事联盟可能出现,却显示出美国战略重心移往亚太地区,已逐渐浮现负面效应。”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西方舆论高度关注正在举行的上合组织北京峰会,一些评论大谈它冲着美国和北约的‘对抗性’,甚至有媒体将它称为‘东方的北约’。这不仅是冷战思维,而且是小心眼的。美国的精英们在表现‘霸权’的心理脆弱。在他们眼里似乎什么都是挑战。中国和平崛起是战略威胁,中俄及中亚一些国家搞区域合作也需高度警觉。历史上的大国对抗史看来让他们刻骨铭心,淡化对抗甚至设计些超越对抗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邪门歪道。”“这一地区的人们现在满脑子都装着现实主义的东西,能把‘军事同盟’这一浪漫设想与‘上合’连在一起的,只有神话。”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称:“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大陆,再度引发外界对美中俄三国博弈的关注。”“中俄两国虽然在经贸、外交、军事上存在相当程度的交流,可是双方至今的合作,对美国的共同不信任感,恐怕是更大的驱动力。这种不信任感,基本建立在对美国和西方软实力的不安。中国大陆最近因异议人士陈光诚与美国公开交手;俄国国会日前则修法,加重对公开示威者的刑罚。自普京重选总统后,俄国民间反对派便持续示威抗议。去年底俄国国会选举传出舞弊嫌疑,再度引发万人示威。美国不时祭出民主自由的大旗,对中俄国内民众的影响力,难免要让两国倍感威胁。”“关键在于,中俄相对于美国,都缺乏软实力的事实,导致两国在国际舆论上,都得面对道义上的质疑与压力;因而在短期内对美国国际利益的掣肘能力,未必能保持长期的有效性。”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6月6日北京一连两天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标志中国大陆的外交开始重大转捩,由中共十八大前的维稳外交,转向化解难题的突破外交;由领导层换届前的总结式全方位外交,移回到周边外交。”“中国大陆的周边外交,实质陷入困局,而不是北京外交系统自吹的‘日益从容’,以及把问题说成成就。”“中国大陆实质崛起和美国实质重返亚太,是中国大陆周边形势发生变化的两条主线。与之同时,东北亚的中朝日韩四国关系,与南海问题,成为中国大陆周边战略的两大软肋,西南方向的中印边境和中缅边境,随时撕出新的伤口。”“可能是在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共第五代领导层成形之际,中国大陆的外交也同步实现全面转型,摒弃那些过时的外交思维,建构全新的外交战略体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