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与隆中对

胡觉照 | 诸葛亮用人因私废公

          诸葛亮用人因私废公            ——第一次“北伐”          之所以将“北伐”用引号引了,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北伐。准确地说,对曹魏五次出兵,其中第一次、第三次、第四次都是西伐;第二次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目的也在于切断天水与中原的联系,意图依然在甘南;第五次出褒斜道陈兵陕西眉县,已没有战略目标,具体意图将在后边分析,姑且打住。既然不是北伐,故而将“北伐”二字以引号引了。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师前启用荆州籍杨仪。     杨仪字公威,襄阳人,本为曹魏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叛傅群投降了关羽,任身份低微的功曹一职。受命入成都晋见刘备,与谈国计,获刘备欣赏,提拔为左将军兵曹掾、尚书等职。刘备东征中,尚书杨仪与尚书令董巴“不睦”,品德上的缺欠表现出来,被刘备降职为没有辖区的弘农太守虚悬起来。由于荆州籍关系,刘备死后,不合群的杨仪立即被重新启用为参军,署相府事;公元230年,升任长史,加绥军将军衔。此后诸葛亮出兵,都是杨仪负责行军部画,筹度粮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     出师时,令赵云、邓芝率偏师出褒斜小道陈兵箕谷以为疑兵,诸葛亮自率主力从勉县西向,经阳平关、武都、建威北折至祁山之南。当时,曹魏以为西蜀能够率兵打仗的惟有刘备,刘备一死,西蜀在数年之间必“寂然无声”,(见《魏略》)所以将关中防务交给少不更事的夏侯楙,甘肃陇上的一系列军事要冲,也仅是战斗力极为薄弱的地方军驻防。待收到西蜀入侵情报,曹魏大将军曹真把赵云、邓芝的疑兵错判为主力,立即派重兵在箕谷堵截。正是钻了这个空子,诸葛亮主力到天水之后,适郡守外出,群龙无首,没有还手之力的南安、安定两郡随即投降,天水被包围,天水西边的冀城被攻破。     仗打到这里,似乎已经定局了,接下来则是巩固所得,扩大战果。然事有不测,赵云、邓芝部扎营不慎,为泥石流冲击,曹真援军接踵而至,赵云、邓芝部又吃了败仗。遭到失败的这支部队撤回汉中。     出师时重用荆州籍马谡。     关于“都前部”(前敌总指挥)由谁担任,出师前在西蜀统帅部曾发生争论,众将共推魏延或吴壹担任。按理说,魏延最合适,这是久经战场的宿将,有独当一面的作战经验,在军队中威望颇高,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然而诸葛亮另抱胸怀。南征前虽从李严手中接过军权,但众多将领依然为涿郡籍或益州籍充任,自己不过是光杆司令。为了自上而下地牢牢掌控军队这一权中之权,遂摈弃二人坚决不用,破格提拔马谡担任都前部一职。     上邽(今天水)一线的失败震动关中,魏明帝曹叡亲自到长安坐镇,加封宿将张郃“督诸军”军衔前往驰援,诸葛亮派马谡赶往街亭堵截。马谡率部先一步到达街亭,已经取得时间地形的先机,本可以以逸待劳,反客为主,邀击长途奔袭而来的张郃援军;即令不胜,还可以借地势之利,凭险固守。然而马谡却“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致使拥有的时间地理之利完全丧失,为张郃部打得溃不成军。     这时西蜀主力并没有遭受挫折,尚可以为之一战;蜀军已经夺得天水三郡,正可以凭借已经占领的区域城池,反客为主同魏军周旋;张郃部长途奔袭,虽取得街亭胜利,但未能休整;蜀军以逸待劳打击对方,胜算依然很大。但出于谨慎,更由于这不是真正的北伐,诸葛亮并没有打大仗打硬仗的思想准备,仅只是为着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偷袭。所以在曹魏主力到来之后,考虑到劳师远征的一系列弊病,考虑到天水一带复杂的地形,考虑到后路被抄的险恶,诸葛亮立即率部撤退。     陈寿出于对传主的偏爱,此次战役中,记录了“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即强迫千余家百姓迁往汉中);记录了收降姜维一节,却将“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属七千人”投降一事,将大批将士伤亡和大批辎重损失等轻轻隐去。(见《晋书·宣帝纪》)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评价赤壁大战的二元化标准

                               评价赤壁大战的二元化标准       习凿齿(?- 约公元383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桓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回朝廷修辑国史,著有《汉晋春秋》。     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其只言片语都会成为后世谨遵顺教的经典。习凿齿有一篇歌颂诸葛亮功绩的散文,被收入《诸葛亮集·附录》,叫做《侧周鲁通诸葛论》,主题很明确,在对赤壁大战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在批判否定周瑜、鲁肃分裂国家的同时,却高度肯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为不至于曲解作者的本意,不妨将全文照录如下。      《侧周鲁通诸葛论》     客问曰:“周瑜、鲁肃,何人也?”     主人曰:“小人也。”     客问:“周瑜奇孙策于总角,定大计于一面,摧魏武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鲁肃一见孙权,建东帝之略。子谓之小人,何也?”     主人曰:“此乃真所以为小人也。复君子之道,故将竭其直忠,佐扶帝室,尊主宁时,远崇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耶?”     客曰:“诸葛武侯翼载玄德,与瑜、肃何异?而子重诸葛毁瑜、肃,何其偏也?”     主人曰:“夫论古今者,故宜先定其所为之本,迹其致用之源。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今玄德,汉高之正胄也,信义著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      将这篇晦涩难懂的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则是:     《谴责周瑜鲁肃歌颂诸葛亮》     客人问:“周瑜、鲁肃是怎样的人物?”     习凿齿回答:“没有品德的小人。”     客人又问:“周瑜在孙策时候建立奇功,使孙氏屹立东南,雄踞一方。赤壁大战中,摧毁曹操百胜之师,奠定孙氏割据一方的根基。他雄震天下,威名远播。鲁肃第一次见到孙权,就呈上割据独立,雄踞一方的策略。您说他们是小人,这是什么道理呀?”     习凿齿回答:“这就是真小人的理由呀。君子应该信守的,是竭其忠诚,辅佐皇室,服从皇帝,稳定社会,信奉儒家的纲常名节。假若没有这种能力,面临着与志向违背的现实,那就以当年名士为榜样,退居山林,靠躬耕自食其力。哪能在汉室未曾灭亡时,将孙权当皇帝尊奉!”     客人又问:“诸葛亮协助、拥戴刘备,与周瑜、鲁肃有何不同?而您推崇诸葛亮而谴责周瑜、鲁肃,怎么这样偏颇哪!”     习凿齿说:“谈古论今时,应该先确定立足点,遵循基本原则学以致用。诸葛亮躬耕荆州隆中时,以管仲、乐毅自况,胸怀辅佐汉室的志向,这是他遵循基本原则的正确立场。刘备是汉高祖嫡系子孙,当年已信义远播,就是要使即将灭亡的刘姓天下重新兴旺。谁说不可以这样?”     这篇文章中,习凿齿以设问与回答方式,在赤壁之战的功过上,对周瑜、鲁肃、诸葛亮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贬斥周瑜、鲁肃是小人。理由是:君子应该尽忠皇室,维护皇帝的一尊地位,使社会得以安定,让孔子的纲常名教流布四方。如果做不到,也应该退求其次,隐迹山林,自食其力。周瑜、鲁肃却违背了这一宗旨,错将孙权当皇帝辅佐。而这时候,东汉王朝还存在呀!所以说他们是小人。     至于诸葛亮,他虽做着与周瑜、鲁肃一样的事情,但有本质的不同。因为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诩,有匡扶汉室的志向,是不忘皇室这一根本的忠贞之心。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信义昭著;他的志向在于使即将灭亡的东汉王朝重新复兴,使即将绝祀的刘姓宗庙得以重新祭祀,这当然是应该的。 漏洞出来了。     其一,以习凿齿提出的道德标准,周瑜、鲁肃违背了“尊主宁时”,所以是小人。尊主宁时是两个概念,先说尊主。以专制社会的是非标准,汉献帝刘协是先皇嫡亲,理所当然应该尊奉,不尊奉就是逆臣。曹操扶持汉献帝都于许昌,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荆州、益州陆续归顺,在“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专制社会,诸葛亮没有理由再辅佐刘备这一帝室之胄做皇帝。再扶佐刘备已不是“尊主”而是谋逆,应受到极为严厉的酷刑,并夷灭九族(我没有这样的歹毒,仅只是以理推论,以彰示其荒谬)。     其二,“宁时”即国泰民安,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家的道德底线。诸葛亮、鲁肃、周瑜等共同酿成了赤壁大战的发生,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导致了此后72年的军阀混战,致使全国人口由东汉末年的5856万,锐减到西晋初年的1616万,这是宁时吗?这当然不是“宁时”而是乱世。硬将共同罪恶责任承担者区分开来,将诸葛亮罪过说成功绩,唯一的理由是刘备姓刘,这实在是荒谬之极。     其三,周瑜、鲁肃促成了自己目的的达到,成为了不齿于人类的小人。如果周瑜、鲁肃能信守习凿齿“尊主宁时”的道德标准,促成孙权的归顺,就是对诸葛亮“尊主宁时”的破坏,诸葛亮不仅目的不可能达到,令名还会在史籍中淹没,何来的忠臣表率?诸葛亮东吴之行,就是要极力促成孙、刘联合。套一句现代词汇,分清敌、我、友;加强我方势力,孤立和打击敌对势力,团结中间力量即友方势力。孙权是友方力量,当然在团结之列。周瑜、鲁肃从促成诸葛亮目的的达到出发,应给予极力配合;如不配合,又成为遭受谴责的投降派,当然更成为小人。设身处地的替周瑜、鲁肃着想,把习凿齿放到他们的地位,又该如何?     在这里,习凿齿自以为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殊不知在这里使用了二元化道德标准,也陷将自己于二律背反的泥坑,他无法自圆其说。一代大家,一代风流,一代主流文化人代表的习凿齿,之所以犯下如此低级、如此混乱的逻辑错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头脑中有一个冥顽不化的帝王标准,以帝王利益为圆心,以帝王是非为是非。明明知道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分裂国家,导致军阀混战,导致72年生灵涂炭的罪行应该谴责,但是,因为晋朝皇室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辅佐,所以挖空心思、强词夺理地为诸葛亮进行辩护。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永安宫托孤猫儿腻

                    永安宫托孤猫儿腻      谈到刘备永安宫托孤,不能忽视刘备集团的帮派体系。与曹操、孙权不同,刘备起身于涿郡,发迹于荆州,称帝于益州。他的文武两班,大致来源于此三个地区,来源于前后三个时期,自然形成鲜明的帮派体系,大致划分为三个派别。     涿郡籍,其将领有关羽、张飞、魏延、刘琰、赵云等,刘封虽出身荆州长沙,相从较迟,但他是刘备义子,自然成为涿郡籍重要一员;文臣谋士有糜竺、简雍、孙乾等。     荆州籍,其将领除黄忠、霍峻之外都不出彩;然而文臣谋士风云际会,主要有诸葛亮、庞统、廖立、马良、刘巴、陈震、董允等。益州籍,由于刘备在涿郡未站住脚,荆州又得而复失,最后占据了益州作为根本,所以益州籍虽相从最迟,但在刘备集团中人数最多,将领有李严、彭羕、吴壹、张嶷、黄权、冯习、张南、吴班、李恢、吕凯、马忠、王平、邓芝、张翼等,文臣谋士有法正、许靖、秦宓、董和、吕乂、费诗、周群、杜琼、许慈、孟光、来敏、谯周、郤正等。     三籍之外的其他籍微乎其微,仅只是马超而已,别无其他。截至刘备时代,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冯习、张南等已死,刘封、彭羕被杀,黄权投降了曹魏。其三个籍别的文武两班均遭受到重大损失,然而涿郡籍、荆州籍官员已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继力量难以补充,唯益州籍官员源源不断。     考虑到益州官吏同当地豪绅错综复杂的关系,考虑到自己的外来户身份,入川伊始,刘备就让涿郡籍将领掌控着主力部队和周边地盘,荆州有关羽,汉中有魏延,阆中有张飞,西城(今安康及湖北文县、房山一带)有刘封,益州籍亲信吴壹(刘备妻兄)等协助;荆州籍、益州籍、涿郡籍合力掌控政权,先是法正最受重用,法正去世后重用诸葛亮,但是糜竺、简雍却一直排位在文臣班首,益州籍许靖职位最高,封为太傅,官至司徒。显然,刘备的爪牙配置,玩的是三驾马车,使三派力量在相互牵制中忠于自己。     现在看白帝城永安宫刘备托孤。     夷陵之战失败后,悲愤羞辱交加中,刘备因痢疾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急招诸葛亮、李严前来永安宫(今四川奉节县)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同时,刘备又诏书敕喻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来史学家、政治家都把这当做君明臣贤、君臣一体的依据,更有人把它当成诸葛亮为刘姓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依据。然而,却没有明白刘备永安宫托孤的深层次用心。     永安宫托孤,刘备请玩弄了一个花招,他没有像后世说的,全托诸葛亮,而是“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辅”。这还不够,更命李严为“中都护,都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李严传》)对李严的安排,很值得仔细分析。     刘备永安宫托孤时,玩的依然是三驾马车:由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籍掌政,由以李严为首的益州籍掌军,同时参与政府事务,还掌控着官吏的任免,对刘禅直接负责。当然,也不是对李严没有提防。刘备知道,将李严安排在诸葛亮之后,他自然受前者掌控;涿郡籍将领魏延、刘琰、赵云还掌握着部分军权,对李严有很大制约;高级将领吴壹虽然属于益州籍,但却是刘禅舅父,在立场上早已变为涿郡籍,属于铁杆,且对这两籍将领具有粘合作用。即是说,由荆州籍驾辕,益州籍、涿郡籍骖乘。按中国专制社会之惯例,幼小皇帝是十八岁亲政,刘禅已经十七岁了,托孤只是一年时间。在短短的一年中,临时的三驾马车,足以保证最高权力过渡到儿子手中。     至于“君可自取”的叮咛,完全是以退为进,用“亲密无间”刺激诸葛亮忠于刘氏集团的志向。一辈子将天下视为私有的刘备,岂肯在东抢西夺、吞噬母体,好容易有了益州之地后,再将江山拱手送给别人的道理!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掩盖在七擒七纵的背后血腥

                 掩盖在七擒七纵的背后血腥  在准备两年之后,本应由李严或其他将领担当的南征任务,诸葛亮以“虑诸将才不及己”为理由,决定越俎代庖。对此,亲信王连曾经上书劝阻:“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见《三国志·王连传》)但是王连并没有了解诸葛亮更深的意图,所以在“停留者久之”后(同上),依然亲自率兵南征。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兵自水路入越嶲,派马忠向东南出兵牂牁(治所在今贵阳附近,辖区包括贵州大部)攻击朱褒,派李恢向南出兵益州(益州郡,治所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以东)。诸葛亮一支部队到达越嶲时,本打算在高定部结集时加以打击,殊料高定部下发动军事政变,杀了雍闿及身边部众,另拥立孟获为首领。诸葛亮主力部队击垮高定,并将其杀掉,孟获在内讧之后尚未来得及整合,忽然间折其一臂,只得率部撤退到益州郡。此时,马忠已歼灭牂牁郡朱褒并将其斩之,李恢部先败后胜。五月,诸葛亮率部南渡泸水,进军云南,生擒孟获,随即留下了“七擒七纵”的千古美谈。  《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军队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遂决定生擒感化。活捉后,让孟获查看蜀军阵营,并询问道:“我军如何?”孟获回答说:“过去我不知蜀军虚实,所以失败了。今天承蒙你让我看过,也不过如此而已,我肯定容易取胜。”诸葛亮笑笑,让他回去整军再战。凡七擒七纵,而诸葛亮依然要遣返孟获。这时孟获感动了,诚恳地说道:“您呀,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  当时有人对释放孟获持不同意见,诸葛亮解释说:“若留外人(指蜀军将领),必须同时留下足够的军队,兵留下来又没有粮吃,这是第一件难事;蛮夷刚刚战败,父兄死伤者甚众,若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这是第二件难事;更何况,蛮夷累累有叛变杀戮的罪行,自知罪孽深重,若留外人,相互之间都不相信,这是第三件难事。今天我打算既不留兵,又不运粮,但是却能使南中地区服从我方,知道尊卑上下,就彼此相安无事了。”  历来史学家对此笃信不疑,《三国演义》更将七擒七纵渲染得活灵活现。然而却不曾细想过以下几点:  其一,冷兵器时代,西蜀军队不占绝对优势,李恢部先败后胜的结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蜀军劳师远征,主客之势难以移位,千里转输粮秣,陌生的地形等对蜀军十分不利。  其三,战争是兵戎相见、斗智斗勇、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打拼,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是小孩过家家。稍有不慎,优劣之势立即转换,功亏一篑的教训经常发生。谨慎如诸葛亮者,敢玩七擒七纵的游戏吗?  其四,即令是胜利,每次胜利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失败方主帅战死疆场、为部属所杀、为流矢所中、突围脱逃等难以预测,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次次活捉。  其五,七擒七纵是古今未有的战争神话,是诸葛亮难得一见的丰功伟绩。《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史料,很多来源于诸葛亮本人或部属,诸葛亮对典籍修撰十分认真,而在传记中,何以没有七擒七纵的只言片语?显然,陈寿对没有依据的过分颂扬断然抛弃的结果。  至于“南人不复反矣”的颂扬,并没有历史依据。相反,《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前,“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显然,所谓的七擒七纵,是《汉晋春秋》将毫无战争常识的道听途说著入了历史。  再者,从《三国志》找不到诸葛亮以德感化南方“蛮夷”的史料,却能见到截然相反的善后措施。  其一,利用当地民众的迷信心理。  据《华阳国志》记载:南中民众的风俗习惯是相信鬼神和巫婆巫汉,相信诅咒,相信因果报应等,所以官员们常常利用他们的愚昧,以这些手段约束“蛮夷”。诸葛亮班师之前,为南中作画,先画日月天地,君臣城府;再画神龙,龙生蛮夷及牛马驼羊;后画各级官吏,乘大马,坐华车,到下边巡视安抚赈恤;还画了民众牵羊担酒呈贡金银宝货的场面。画成,赐予“蛮夷”。“蛮夷”对此画极为重视,遂以身家性命作出承诺。直到很久之后,西蜀早已灭亡了,朝廷每委派官员去南中,“蛮夷”都要将这些拿出来给官员们观看。  其二,分化互解。  诸葛亮南征之后,将“蛮夷”青羌族一万多家迁入内地,划分为五部,将家中强壮男子万余人编成所谓的“飞军”,常常被用来冲锋陷阵,所当无前。将老弱病残者,分别发配在内地焦、雍、娄、爨、孟、量、毛、李这些大姓名下,作为私家部曲(私家军)。对地广人稀的南中少数民族来说,万余户可不是小数字。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缺乏兵员;另一方面是釜底抽薪,将南中少数民族的力量分化瓦解。东汉时移民实边,这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可见军阀混战造成人口锐减的后果。  其三,分而治之。  考虑到之前的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越嶲郡四郡地域过大,所部的人口还多,其间豪族势力盘根错节,容易对蜀汉政权构成威胁。遂将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在建宁郡、  永昌郡中间,划出一个云南郡;在建宁郡、牂牁郡两郡中间,划出一个兴古郡(见《三国志·后主传》);另从犍为郡中分出朱提郡(见《诸葛亮集·元和郡县志》),这依然是分而治之的策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蜀政权同“蛮夷”之间的不和谐根源,更没有德化的影子。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孟获为什么“反叛”西蜀?

                        孟获为什么“反叛”西蜀?        有朋友在我博客留言:诸葛亮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将南方纳入中国版图。这是不懂装懂,十分幼稚。     其实,秦汉两朝都在南中设置官吏,带去了内地的农业文明。自汉武帝以来,实行大批量“移民实边”,加深了南中与内地的交往,促进了这里的发展,南中各民族都从祖国统一中感受到和谐的好处。因之,东汉初年,南中一些部落首领纷纷要求“内属”(见《后汉书·西南夷传》,《后汉书·明帝纪》),永昌郡(今天的云南大理、保山、临沧等大片区域),都属于这类。     请看看,是诸葛亮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么?     到政治腐败的东汉末年,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派往南中的官吏逐渐变得无法无天。据《后汉书·西南夷传》、《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这些官吏“侵犯蛮夷”,敲骨吸髓,横征暴敛,无恶不作,以至变成欲壑难平的虎豹豺狼。他们个个“富及累世”,有的竟“富及十世”。汉安帝时,有人曾对南中官员进行调查,弹劾表章中指出:“奸贪长吏九十人”,另有黄绶小吏六十人。然而反动王朝对这些贪官污吏姑息养奸,一概给予从宽处理,不肯严明法纪安抚民心。法纪松弛助长了官吏的腐败,使得后来者更加贪婪。为了保持他们在南中的荣华富贵,不惜以重金贿赂中央权贵,永昌太守刘君世专门铸金坨贿赂中央官员。对下更巧取豪夺,彼此之间还进行攀比,竞相炫耀,中央官吏则成为他们的保护伞,他们是中央官吏财神爷。官吏是这样,皇室更贪婪。汉安帝就曾下诏,在越嶲郡(治所在今西昌市东南)和益州郡等多处建造皇家园林。     贪官的欲望无穷,民间的财力有限。当民众被盘剥欺压到无法生活的时候,反抗就成为唯一出路,以至东汉末年,反抗已无处不有,起义已此起彼伏。     中国专制王朝大多推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历来把周边少数民族视为化外之民,蛮夷之邦;对他们的无奈反抗,一味沿袭“德以治中国(指中原地区),刑以威四夷”(见柳春藩《三国史话》)之策,动辄采取血腥的屠杀和镇压。结果,只能加深民族之间的对立,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东汉公元110年之后的十年间,大起义就有三次,都是以血腥镇压平息的。     三国时,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有益州郡、永昌郡、牂牁郡、越嶲郡四郡,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凉山州、宜宾地区部分县,广西百色地区部分县。在军阀混战期间,南中少数民族被刘备捆绑上内战的战车,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地被夹在吴蜀之间,“德则其人,不德则其鹿。”(即统治者有仁爱之心,他们还能做顺民;统治者如果缺德寡恩,他们就成为被猎杀的鹿群)《左传·文公十七年》的处境更为突出。夷陵之战中,刘备派马良以利引诱武陵山区五溪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出兵协助,结果受到惨重损失,致使愤怒的五溪民众将马良杀掉。刘备势力从这里退出之后,东吴趁机抢夺五溪地盘,西蜀所属的山区少数民族武装及君长,又被陆逊收编或歼灭。在这里,少数民族已经成为蜀吴两国的狩猎场,少数民族的民众,成为二者任意捕杀的猎物。     凡是人都有思想,被称为“夷蛮”的少数民族,照样有思想,有正常人正常思维。他们对被捆绑在内战战车上强烈不满,这就是西蜀南方少数民族“反叛”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掩盖在民族矛盾之下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刘备死后,益州郡大姓雍闿“反叛”,杀太守正昂,孙权乘机加以利用,遥封他为永昌太守。雍闿希望得到强大的东吴保护,遂将蜀汉派来的新郡守张裔抓起来送给东吴。接着,牂牁郡太守朱褒“反叛” ,越嶲郡渠帅高定响应雍闿,也随之“反叛”。除此之外,临近成都的临邛又发生将领黄元反叛。由于直接威胁着京城,且势力较小,遂派陈曶出兵及时扑灭。     诸葛亮因猇亭失败,元气尚未稍有恢复,更加之又临国丧,只得低调处理,让在当地少数民族中甚有威望的李严写信劝说雍闿。雍闿回答说:“天无二日,土无二主,今天下正朔有三(指魏、蜀、吴),远人惶惑,不知所归。”提及这一段回答,好多三国史专家都认为雍闿傲慢之极,却不曾仔细体会他们被夹在中间的艰难,被两大势力左右鱼肉的心境。     在现代中国史书上,当说到历朝历代诸如苗族、回族民众反抗专制统治时,都冠之以少数民族大起义,唯独说到西蜀南方少数民族反抗刘氏集团统治时,却冠之以叛乱。某些史学家舌头根好像安装了转轴,同一性质的事物,能用完全相反的词汇给予表达!说到底,是爱之欲使其生,恨之欲使其死的二元化道德标准在作怪。因为要继续延袭前朝的专制制度,要维护诸葛亮的完人形象,所有是非标准都得扭曲。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